期刊文献+
共找到284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民族叙事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中国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创作的现状
1
作者 江涛 《黑龙江民族丛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160,F0003,共9页
少数民族网络文学是中国网络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涌现出大批优秀的作家与作品,但目前对于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研究仍存在着较大争议,这关系到“民族性”与“网络性”如何共融共生的议题。通过对少数民族网络文学所呈现的复杂的文化价值的考... 少数民族网络文学是中国网络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涌现出大批优秀的作家与作品,但目前对于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研究仍存在着较大争议,这关系到“民族性”与“网络性”如何共融共生的议题。通过对少数民族网络文学所呈现的复杂的文化价值的考察,发现在“网络性”对“民族性”消解的创作倾向背后,是创作主体由民族叙事向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转型,其呈现的时代意义也从借助文学发出“民族之声”,转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美好祈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网络文学 民族性与网络 少数民族叙事 中华民族共同体
原文传递
民族网络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创业学习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4
2
作者 刘追 姜海云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140-146,共7页
为探讨民族网络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能力的作用机理,构建民族网络、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能力、创业学习三者关系的理论模型,采用层次回归法对理论假设进行检验。通过对新疆高校745个有效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民族网络对少数民族大学生... 为探讨民族网络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能力的作用机理,构建民族网络、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能力、创业学习三者关系的理论模型,采用层次回归法对理论假设进行检验。通过对新疆高校745个有效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民族网络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创业学习及其各维度在民族网络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能力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网络 少数民族大学生 创业能力 创业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文化生态价值论 被引量:4
3
作者 龚举善 张鸿彬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77-181,共5页
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发展概况,具体表现为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创作日趋繁盛、文体样式相对集中、研究意识初步形成。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文化价值,一是文学形态的拓展价值,二是文学格局的调节价值,三是乡愁意识的反思价值。少数民族网络文学... 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发展概况,具体表现为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创作日趋繁盛、文体样式相对集中、研究意识初步形成。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文化价值,一是文学形态的拓展价值,二是文学格局的调节价值,三是乡愁意识的反思价值。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文化生态建构特征,主要体现为民族性、现代性和网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网络文学 文化生态 文化共同体 建构价值 现代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发展及其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欧阳文风 石曼婷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42-46,共5页
在风起云涌、蔚为大观的网络文学中,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作为独特的一脉不容忽视。少数民族网络文学自20世纪90年代末产生,历经萌芽、发展和转型三个阶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规模效应。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但培育了一大批... 在风起云涌、蔚为大观的网络文学中,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作为独特的一脉不容忽视。少数民族网络文学自20世纪90年代末产生,历经萌芽、发展和转型三个阶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规模效应。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但培育了一大批少数民族文学新人,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学的繁荣,而且还很好地传承和发展了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更重要的是,这一全新的草根文学在自觉与不自觉中逐渐成为少数民族新的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网络文学 发展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差异化发展模式及其对外传播 被引量:1
5
作者 闫伟华 《前沿》 2018年第6期118-123,共6页
在商业化浪潮中,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严重被边缘化,面临关停网站和淘汰的危险。然而,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又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在传播民族文化、民族政策等方面社会效益显著,因此,这支网络文学力量又值得关注。在商业资本的缺席下,通过构建政... 在商业化浪潮中,少数民族网络文学严重被边缘化,面临关停网站和淘汰的危险。然而,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又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在传播民族文化、民族政策等方面社会效益显著,因此,这支网络文学力量又值得关注。在商业资本的缺席下,通过构建政策与技术驱动的发展模式,同时利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同源优势,实行差异化的市场竞争策略,也许是挽救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现实的可操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网络文学 一带一路 文化同源
原文传递
“中国创造”促中国民族网络游戏产业大发展 被引量:2
6
作者 陶伶俐 《现代商业》 2009年第18期48-49,共2页
本文从中国民族游戏产业的发展历史,通过精确的数据证明"中国创造"对民族网络游戏产业的促进作用,详细总结了"中国创造"对民族网络游戏产业各方面的积极影响。同时,各级政府对民族网络游戏产业均给予了大力支持。... 本文从中国民族游戏产业的发展历史,通过精确的数据证明"中国创造"对民族网络游戏产业的促进作用,详细总结了"中国创造"对民族网络游戏产业各方面的积极影响。同时,各级政府对民族网络游戏产业均给予了大力支持。对进一步促进民族网游产业给出了作者的建议和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创造 民族网络游戏 产业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生态书写
7
作者 徐杰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11-122,共12页
生态书写是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实践中最具文化批评价值的部分,主要表征为自然书写、动物批评和宗教救赎三个维度。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自然书写呈现为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符号化和视角化解构、对自然的审美化融入和对生态破坏时自我救赎的讽... 生态书写是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实践中最具文化批评价值的部分,主要表征为自然书写、动物批评和宗教救赎三个维度。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自然书写呈现为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符号化和视角化解构、对自然的审美化融入和对生态破坏时自我救赎的讽刺。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动物书写的诗学策略体现在动物叙事视角的自然性、人类欲望膨胀对动物生命的剥夺以及“杀生”与“救赎”的讽刺性悖论。面对自然环境所存在的生态问题,少数民族网络作家汲取宗教精神中的“万物有灵”的思想、佛教“不杀生”和“众生平等”的观念及哲学思辨等思想,实现对生态困境的理论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网络文学 生态书写 生命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BL的少数民族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
8
作者 伊力夏提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12年第16期169-171,共3页
利用在职业教育教育中广泛使用的项目导向的学习理念PBL(Project Based Learning),结合WEB开发的特点和软件工程的思想,利用ASP.Net技术开发设计适合于新疆少数民族职业教育的多语言学习平台。
关键词 PBL 网络教学 少数民族网络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民族网络游戏出版工程启动
9
《石油工业计算机应用》 2004年第4期56-56,共1页
新闻出版总署日前正式启动“中国民族网络游戏出版工程”,计划在2004年至2008年的5年内出版100种自主开发的大型民旗网络游戏出版物。
关键词 “中国民族网络游戏出版工程” 销售收入 信息技术 计算机行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青年教师学术生活的时间病理与竞速文化——一项网络民族志研究
10
作者 张黎 周霖 《大学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6-86,共11页
以豆瓣小组“高校青椒的自留地”为研究田野,对高校青年教师学术生活的时间病理及其牵涉的文化现象进行网络民族志考察。研究发现,高校青年教师学术生活的时间病理表现为加速化的时间消费、功绩主体的时间异化、时间碎片的弥散游弋,这... 以豆瓣小组“高校青椒的自留地”为研究田野,对高校青年教师学术生活的时间病理及其牵涉的文化现象进行网络民族志考察。研究发现,高校青年教师学术生活的时间病理表现为加速化的时间消费、功绩主体的时间异化、时间碎片的弥散游弋,这形塑了高校青年教师学术生活的“漂浮式”图景:高校青年教师的过度繁忙阻滞学术身份的意义建构,其学术生活被时间的道德化规范操控,原子化时间引发高校青年教师学术生活的时间性断裂。进而言之,高校青年教师学术生活的加速主要原因在于基于行政逻辑的评价体系以及基于绩效权威的时间嵌入机制。在外部驱动力、离心力、自我内驱力的综合作用下,栖居于“竞速轨道”的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建构出一种“竞速文化”,这不仅仅是行政逻辑的影响结果,同时也是青年教师个体的时间能动性的影响结果。理性审视与正确运用这一时间辩证法,是高校青年教师抵及理想的学术生活节奏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青年教师 学术生活 时间病理 竞速文化 网络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模式与被害预防策略研究——基于对“豆瓣”电诈被害人社群小组的考察
11
作者 周娅 黄韵霏 《江西警察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25-34,共10页
为揭示电信诈骗犯罪的内在规律并探索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本研究采用参与式观察与文本分析方法,对豆瓣上电信诈骗受害人社群进行了网络民族志考察。通过分析电信诈骗犯罪模式的五大要素和七种核心技术,揭示了被害人群体的多... 为揭示电信诈骗犯罪的内在规律并探索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本研究采用参与式观察与文本分析方法,对豆瓣上电信诈骗受害人社群进行了网络民族志考察。通过分析电信诈骗犯罪模式的五大要素和七种核心技术,揭示了被害人群体的多样性。被害类型可根据知情程度、合作情况、损失规模等多个维度划分,这些易感人群具有五大特质,且受害后心理演变复杂。基于常规活动理论,研究构建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三角模型,提出从遏制犯罪者动机、加强网络空间管理和减少潜在受害者三个方面进行有效治理和预防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信网络诈骗 网络民族 被害人 常规活动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士生学术志趣漂移的成因与复位——基于“退学博士”小组的网络民族志考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肖 段鑫星 《研究生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44,共11页
作为博士生的必备品质,学术志趣是引领其坚定科研信念并愿意为之付诸行动的深层动力,影响学术训练成效与未来职业期望。通过参与式观察与文本分析,研究对博士生学术志趣漂移现象进行网络民族志考察,发现其生成主要受四维因素的聚合作用... 作为博士生的必备品质,学术志趣是引领其坚定科研信念并愿意为之付诸行动的深层动力,影响学术训练成效与未来职业期望。通过参与式观察与文本分析,研究对博士生学术志趣漂移现象进行网络民族志考察,发现其生成主要受四维因素的聚合作用,即现实处境的诱发、过往体验的加速、未来预判的催化与退出路径的驱动。其中,现实处境包括学业压力、经济压力、成本考虑、重要他人、关键事件与自身条件;过往体验涵盖个体经历与原有观点;未来预判是对未来工作岗位要求、环境、待遇的提前觉察;退出路径则是指具备脱离固有场域的措施与方法。各因素相互交织、彼此作用,共同推动漂移的萌芽、扩散与达成。结合现状表现、深思成因经过,博士生学术志趣的漂移复位与厚植提升尚需多方协力,复盘生涯规划,澄清职业目标;规范导师指导,矫正导学关系;关注培养过程,构筑资源网络;推进精准供给,完善退出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生教育 学术志趣 志趣培养 网络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民族志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综述
13
作者 邬崇钰 刘爱利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5期95-104,共10页
由于旅游研究的实地田野调查往往受时间、空间和成本等因素的限制,互联网与民族志相遇催生的网络民族志使旅游研究中的在线调查成为可能,因此也逐渐成为旅游研究的重要方法和关注热点。首先对从web of science核心集数据库中获取的网络... 由于旅游研究的实地田野调查往往受时间、空间和成本等因素的限制,互联网与民族志相遇催生的网络民族志使旅游研究中的在线调查成为可能,因此也逐渐成为旅游研究的重要方法和关注热点。首先对从web of science核心集数据库中获取的网络民族志与旅游研究的相关论文进行总体态势分析;其次,通过逐篇研读和对文献的内容分析,总结出旅游者体验和目的地网络营销与价值创造这2个网络民族志的应用主题,其中,旅游者体验主题包括旅游体验动机、行为、真实性研究,目的地网络营销与价值创造主题包括对目的地营销组织及旅游企业的营销管理实践研究;最后,结合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步骤从优势特点与局限应对来论述网络民族志是如何应用于旅游研究,并就网络民族志可进一步关注的研究主题和使用注意提出思考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研究 网络民族 目的地营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众自我议程设置下乡村教师媒介形象的解构与重构——基于网络民族志的质性研究
14
作者 雍蓉 王淑文 陈鹏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50,共5页
随着对乡村教师队伍支持力度的加大,乡村教师备受关注。网络的繁荣让主流媒体不再完全掌握社会议程的设置,并赋权个体以自主设置自我议程的机会。针对主流媒体为其塑造的符号化的应然和实然的媒介形象,乡村教师利用自媒体上传图文与视频... 随着对乡村教师队伍支持力度的加大,乡村教师备受关注。网络的繁荣让主流媒体不再完全掌握社会议程的设置,并赋权个体以自主设置自我议程的机会。针对主流媒体为其塑造的符号化的应然和实然的媒介形象,乡村教师利用自媒体上传图文与视频,重构了一个作为主体的人、丰富的文化生活、诗意栖居和新乡贤的新媒介形象,并形成主体间性互动、粉丝和意见领袖泛化议程、主流媒体议程介入的议程传播机制。在利用自媒体呈现自我属性时,存在利用乡村教师身份炒作等不良行为,为此政府需要加强监管。乡村教师的现实形象与媒体形象是否存在差异、差异何以产生以及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角色形象是新的研究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 议程设置 媒介形象 网络民族 公众自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考研群”互动研究——基于网络民族志的视域 被引量:1
15
作者 包敏 《科技传播》 2024年第1期121-125,共5页
以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作为理论框架,运用网络民族志和内容分析法对其中的互动情况进行研究,从环境、内容、构成以及风格四个角度揭示出考研群聊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考研群聊中的互动过程和情感能量变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考研群 互动仪式 网络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什么报考强基计划?——基于知乎平台的网络民族志研究
16
作者 万芮 《中国考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1-109,共9页
充分了解强基计划考生的报考动机,有助于评估生源群体质量,更好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本研究采用网络民族志研究方法,分析知乎平台上考生关于强基计划的问答和留言,归纳出目的主导型、价值主导型、情绪主导型和习惯主导型四种主要动机类... 充分了解强基计划考生的报考动机,有助于评估生源群体质量,更好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本研究采用网络民族志研究方法,分析知乎平台上考生关于强基计划的问答和留言,归纳出目的主导型、价值主导型、情绪主导型和习惯主导型四种主要动机类型。尽管部分动机呈现出利己的特点,与强基计划的国家本位有差异,但教育选择是一个动态过程,以特定利益为目标的报考动机可能随着时间和教育环境的变化而转变。为进一步提升强基计划的选拔质量,建议从制度层面着手,挖掘目的主导型考生的专业兴趣,保护价值主导型考生的向学之心,向情绪主导型考生传播正确的政策价值,为习惯主导型考生提供职业规划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基计划 拔尖创新人才 网络民族 报考动机 政策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生之茧:不良原生家庭给人们带来什么——一项网络民族志研究
17
作者 杨润东 王诗诗 李菁雯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0期1-9,共9页
“原生家庭”是网络社会中的热议话题,通过网络民族志考察得知,不良原生家庭对个体的认知、人际交往、情感体验等方面带来了多重影响。进一步探究其形成机理发现,在父母关系、教养方式和社会比较等外界诱发因素的影响下,个体通过重大事... “原生家庭”是网络社会中的热议话题,通过网络民族志考察得知,不良原生家庭对个体的认知、人际交往、情感体验等方面带来了多重影响。进一步探究其形成机理发现,在父母关系、教养方式和社会比较等外界诱发因素的影响下,个体通过重大事件和日常交往,形成了对原生家庭负性的感知和体验,个体进而对感知体验进行统合反思,从而形塑了他们在社会化、观念、性格、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变化。如何超脱不良原生家庭的影响从而“破茧成蝶”,研究给出了四条改进路径。原生家庭标签负面化、社交媒体中的情感共鸣与原生家庭中的自我疗愈历程表明,他们只有完成从外求于人到内省于己的心态转变,才会如愿实现“自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原生家庭 网络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民族志调查的协议控制上市公司投资者研究——以九号公司为例
18
作者 梁昊 苏艳慧 刘艺妍 《现代商业》 2024年第17期150-153,共4页
我国科创板首次准予协议控制架构上市,但协议控制架构存在较大的公司治理风险,本文尝试通过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对10名九号公司投资者进行半结构深度访谈,调查目前投资者对协议控制架构公司治理风险的认识,以期为下一步国内协议控制... 我国科创板首次准予协议控制架构上市,但协议控制架构存在较大的公司治理风险,本文尝试通过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对10名九号公司投资者进行半结构深度访谈,调查目前投资者对协议控制架构公司治理风险的认识,以期为下一步国内协议控制架构上市公司治理及其中小股东保护提供一些启示。经研究,本文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发现:(1)九号公司投资者对协议控制架构风险认识明显不足;(2)协议控制架构风险在投资中不可忽略;(3)有必要提高国内协议控制架构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议控制 网络民族 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民族志:媒介形态演进与方法伦理演变分析
19
作者 雷宇楠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第1期5-7,共3页
自民族志从人类学向更多公共议题开放以来,以民族志为研究方法进行学术研究的现象日益增多。且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民族志逐渐扩展至虚拟社区,网络民族志成为研究网络空间的理论工具,研究者对网络民族志发展的把握,以及对方法背后伦理... 自民族志从人类学向更多公共议题开放以来,以民族志为研究方法进行学术研究的现象日益增多。且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民族志逐渐扩展至虚拟社区,网络民族志成为研究网络空间的理论工具,研究者对网络民族志发展的把握,以及对方法背后伦理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文献分析法和对比研究法,探析民族志和网络民族志在媒介演进过程中如何共同演变,不同形式的“媒介”作为“书写方式”,以何种形态介入网络民族志研究中,并影响着双方关系。因为关系关乎伦理,媒介形态演进又对网络民族志研究伦理提出更关注虚拟情境的要求。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一是阐释民族志研究伦理随媒介演进而演变;二是分析新媒介环境下,新媒介参与的网络民族志是对传统民族志的沿用,基于社区化的身份认同是研究的基础,网络空间是网络民族志的田野,田野工作的方法依旧是参与式观察等;三是提出随着网络技术发展,网络民族志逐渐实现从现实情境重心到虚拟情境重心的延展;四是阐释网络民族志伦理重心往虚拟情境重心延展的背景下,网络民族志的伦理规范要更重视主体确认和书写身份,研究者在进行网络民族志研究时,要运用科学民族志方法,并遵守相对应的伦理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网络民族 网络社区 媒介形态 研究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民族志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创新应用
20
作者 董扣艳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 2024年第2期140-148,156,共10页
网络民族志是一种以互联网为线上田野的质性研究方法。运用网络民族志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生动体现,有利于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实观照、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文化意涵。研究者应遵循质性... 网络民族志是一种以互联网为线上田野的质性研究方法。运用网络民族志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生动体现,有利于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实观照、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文化意涵。研究者应遵循质性研究的基本规范,按照网络民族志方法的研究路径扎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具体展开。整体而言,研究者应注重参与观察、使用研究对象的语言、“移动”在田野中,并深入研究对象的生活世界对其文化意义予以诠释。同时,网络民族志方法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也存在着一定限度,应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论创新层面对网络民族志的“价值无涉“”告知同意”以及“匿名保护”等伦理问题予以整体性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民族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 自主知识体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