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1篇文章
< 1 2 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MIP6气候模式的西南地区极端气候指数评估与预估
1
作者 黄丽华 何云玲 阮文洁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6-696,共11页
采用8个常用极端气候指数评估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的相互比较计划模式(CMIP6)对中国西南地区1990—2014年极端气温与极端降水特征的模拟能力,并采用4个共享社会经济路径及代表性浓度路径(SSP-RCP)组合情景,预估2023—2100年该地区极端气... 采用8个常用极端气候指数评估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的相互比较计划模式(CMIP6)对中国西南地区1990—2014年极端气温与极端降水特征的模拟能力,并采用4个共享社会经济路径及代表性浓度路径(SSP-RCP)组合情景,预估2023—2100年该地区极端气候事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CMIP6大部分模式能模拟西南地区极端气温自西到东逐渐升高、在南部边缘极端降水较多的空间分布特征;极端气温比极端降水的模拟效果更好;②相比观测值,预估的2015—2022年西南地区极端高温偏低,极端低温偏高,极端降水指数偏低;③未来2023—2100年的4个情景下,极端高温、暖昼日数和极端低温均呈上升趋势,冷夜日数呈下降趋势,未来西南地区具有较大的概率出现高温事件,出现低温事件的可能性降低;降水强度、最大连续5 d降水量和强降水总量呈上升趋势,未来中国西南地区降水强度和降水量将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气候模式 CMIP6气候模式 极端气候指数 模拟评估 中国西南地区 未来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MIP6气候模式和两种水文模型综合集成预估的黄河源区未来40年流量变化
2
作者 刘义花 高歌 +3 位作者 翟建青 刘绿柳 温婷婷 孙永寿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2期675-687,共13页
基于两个共享社会经济低碳路径(SSP1-2.6、SSP2-4.5)下的CMIP6中的8个GCMs气候模式进行黄河源区2021—2060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预估。在此基础上,利用CMIP6中的8个GCMs气候模式分别驱动HBV、SWAT水文模型综合集成预估了黄河源区2021—206... 基于两个共享社会经济低碳路径(SSP1-2.6、SSP2-4.5)下的CMIP6中的8个GCMs气候模式进行黄河源区2021—2060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预估。在此基础上,利用CMIP6中的8个GCMs气候模式分别驱动HBV、SWAT水文模型综合集成预估了黄河源区2021—2060年流量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SSP1-2.6、SSP2-4.5情景下,2021—2060年黄河源区呈暖湿化趋势,平均气温较基准期(1995—2014年)分别上升1.3℃、1.6℃,年降水量分别增加11.6%、11.5%。SSP1-2.6、SSP2-4.5情景下2021—2060年黄河源区年平均流量分别增多8.6%、8.5%;两种情景下黄河源区21世纪各年代际流量均增加,其中21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流量增幅小于40年代、50年代流量增幅。SSP1-2.6、SSP2-4.5情景下黄河源区2021—2060年6—8月流量减幅在1%以下,而3—5月和9—12月流量增幅为0.1%~2.1%。SSP1-2.6、SSP2-4.5情景下黄河源区蓄水期(9—11月)极端丰水流量增加2.5%~2.7%,SSP1-2.6情景下黄河源区2021—2060年汛期(6—8月)极端丰水流量总体增加0.1%,SSP2-4.5情景下黄河源区汛期极端丰水流量减少1.3%,SSP1-2.6、SSP2-4.5情景下黄河源区枯水期(12至次年5月)极端丰水流量减少0.7%~1.0%;黄河源区汛期(SSP1-2.6和SSP2-4.5情景)及枯水期(SSP1-2.6情景)极端枯水流量较基准期增加0.8%~1.9%,两种情景下黄河源区蓄水期极端枯水流量减少1.8%~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影响 流量预估 SWAT和HBV水文模型 CMIP6气候模式 黄河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气候模式下黄河流域极端降水指数时空分布特征
3
作者 李小雨 张国栋 +1 位作者 尹昌燕 张雪丽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7-42,共6页
以气候变化敏感区黄河流域为研究区,再现和预估流域内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Delta降尺度以及多指标评价方法建立CMIP6气候模式数据集,选取12个极端降水指数研究极端降水指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历史(1980—201... 以气候变化敏感区黄河流域为研究区,再现和预估流域内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Delta降尺度以及多指标评价方法建立CMIP6气候模式数据集,选取12个极端降水指数研究极端降水指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历史(1980—2014年)及SSP126、SSP245、SSP585情景下未来(2022—2100年)除连续干日数(CDD)外的11个极端降水指数多年均值的空间格局相似,整体上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南北向变化率比东西向的大。年际上,11个极端降水指数均呈现不显著的波动性上升趋势。整体上各极端降水指数呈现波动性上升趋势,但上升趋势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来气候模式 极端降水指数 气候情景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区域气候模式RACMO2.3的格陵兰冰盖表面物质平衡变化分析
4
作者 怀保娟 丁明虎 +4 位作者 张庆林 孙维君 张悟颖 车佳航 康立民 《极地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1-606,共16页
格陵兰冰盖物质平衡由其触地线处冰通量和表面物质平衡组成,表面物质平衡是冰盖表面物质收入和支出的净值,在近期格陵兰冰盖物质损失中占主导地位。本文基于荷兰皇家气象研究院开发的1 km区域气候模式RACMO2.3 p2日表面物质平衡数据,对1... 格陵兰冰盖物质平衡由其触地线处冰通量和表面物质平衡组成,表面物质平衡是冰盖表面物质收入和支出的净值,在近期格陵兰冰盖物质损失中占主导地位。本文基于荷兰皇家气象研究院开发的1 km区域气候模式RACMO2.3 p2日表面物质平衡数据,对1958-2022年格陵兰冰盖的表面物质平衡及其组分做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格陵兰冰盖多年平均表面物质平衡为366.8 Gt·a^(-1),表面物质平衡区域差异明显,冰盖西侧中部为主要强消融区域(表面物质平衡<-1600 mm w.e.·a^(-1)),冰盖东南部的高降水特征导致此处积累区表现为高物质累积态,积累区下部年表面物质平衡超过3200 mm w.e.·a^(-1);(2)季节上,格陵兰冰盖表面物质平衡在冰盖尺度上夏季以负平衡为主,冬季以降水积累为主,呈现从沿海到内陆、从南到北递减的格局;其主要消融季从5月开始,7月达到顶峰(表面物质平衡为-123.8 Gt);(3)近60年来格陵兰冰盖表面物质平衡年际变化大,整体上,20世纪90年代之前,降水主导了表面物质平衡变化,20世纪90年代后,表面物质平衡的显著负趋势(-48.7 Gt·(10 a)^(-2),p<0.05)则由融水径流的快速增加所致;(4)空间上,由表面消融增加和再冻结能力下降导致的冰盖消融区普遍呈现负趋势(<-80 mm w.e.·(10 a)^(-2),p<0.05),冰盖东南部的表面物质平衡变化主要受降水变化驱动。格陵兰冰盖表面物质平衡受大气环流异常、辐射、反照率、海洋等因素影响,未来变暖背景下,冰盖表面物质平衡负趋势更为显著,并诱发海平面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陵兰冰盖 表面物质平衡 区域气候模式 RACMO2.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IP6全球气候模式对中国气温模拟的BMA方法评估
5
作者 邓鹏 王国复 王国杰 《气象科学》 2024年第4期775-782,共8页
选用CMIP6中13种全球气候模式数据,以CN05.1数据作为实测资料,对1961—2014年中国气温进行模拟及模式能力评估。采用BMA、泰勒图评估模式排名,并将BMA与算术平均(AVG)集合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泰勒图评分和BMA权重在最优和最劣模式... 选用CMIP6中13种全球气候模式数据,以CN05.1数据作为实测资料,对1961—2014年中国气温进行模拟及模式能力评估。采用BMA、泰勒图评估模式排名,并将BMA与算术平均(AVG)集合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泰勒图评分和BMA权重在最优和最劣模式评价中基本一致,模拟效果最好的两种模式为ACCESS-ESM1-5、INM-CM5-0。BMA集合模拟结果优于AVG方法,CN05.1、BMA、AVG方法得到的中国多年平均气温分别为6.18、5.95和4.92℃,BMA方法通过权重调节使整体系统误差最小。BMA和AVG方法集合的CMIP6气候模式在对中国气温模拟的空间分布形式上与实测差距不大,而局部地域分布情况有所区别。BMA方法不仅可以对CMIP6模式进行有效评估,并且其集合模拟结果的时间及空间变化情况都与实测值更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6 气候模式 中国气温 贝叶斯模型平均 集合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GOALS高分辨率气候模式系统模式研制与应用综述
6
作者 俞永强 安博 +7 位作者 刘海龙 包庆 林鹏飞 何编 郑伟鹏 栾贻花 白文蓉 李恬燕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0-217,共18页
当今气候系统模式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是通过提高模式的空间分辨率,改进对气候系统中多尺度相互作用过程和极端事件的模拟能力。过去5年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展并完善了25 km分辨率大气环流分量模式FAMIL2.2、1/10°分辨... 当今气候系统模式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是通过提高模式的空间分辨率,改进对气候系统中多尺度相互作用过程和极端事件的模拟能力。过去5年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发展并完善了25 km分辨率大气环流分量模式FAMIL2.2、1/10°分辨率海洋环流分量模式LICOM3.0,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高分辨率气候系统模式FGOALS-f3-H。利用上述高分辨率模式,开展了大量的数值模拟试验和预报/预测研究,其中包括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的高分辨率模式比较子计划(HighResMIP),建立了海洋环流预测系统(LFS)等。初步评估分析表明,相对于低分辨率模式,高分辨率模式对气候平均态和气候变率的模拟能力均有明显改进。其中高分辨率大气环流模式可以更好地模拟台风、极端降水事件,高分辨率海洋模式可以更好地模拟海洋中尺度涡旋和西边界流,而高分辨率耦合模式则可以更好重现中尺度海气相互作用过程、热带不稳定波动(TIW)等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系统模式 高分辨率 多尺度相互作用 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模式对东北三省降水模拟能力评估及预估 被引量:6
7
作者 王涛 王乙舒 +7 位作者 崔妍 敖雪 赵春雨 王颖 周晓宇 侯依玲 刘鸣彦 顾正强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年第5期52-60,共9页
利用CMIP 5全球气候模式、RegCM 4区域气候模式数据集和中国东北三省162个气象站降水观测资料,评估了CMIP 5和RegCM 4模式对中国东北三省降水的模拟能力,并对RCP 4.5和RCP 8.5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东北三省未来降水的变化进行了预估。结... 利用CMIP 5全球气候模式、RegCM 4区域气候模式数据集和中国东北三省162个气象站降水观测资料,评估了CMIP 5和RegCM 4模式对中国东北三省降水的模拟能力,并对RCP 4.5和RCP 8.5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东北三省未来降水的变化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CMIP 5和RegCM 4模式均能较好地模拟东北三省年及四季降水量的变化,可再现东北三省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向北递减的空间分布形势,但模拟的降水中心偏北,模拟的降水强度偏强;两个模式对夏季降水的模拟优于冬季,对冬季降水的模拟存在较大偏差。总体而言,全球气候模式CMIP 5对东北三省降水的模拟结果较好。对东北三省降水量的预估表明,在RCP 4.5和RCP 8.5情景下,全球气候模式CMIP 5预估东北三省年和四季降水量均呈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对冬季降水量预估的偏差百分率增幅最大。在RCP 8.5情景下,东北三省降水量增幅显著,预估未来东北三省降水增加量基本呈由南向北逐步递减的分布,降水偏差百分率基本呈由西南向东北递减的分布。在RCP 4.5情景下,东北三省降水量增幅较小,预估未来东北三省降水量总体呈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分布,降水偏差百分率基本呈由西向东递减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气候模式 区域气候模式 降水 模拟能力 情景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模式研究进展
8
作者 严力蛟 蒋莹 李华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3期5867-5871,共5页
首先介绍了气候模式的发展历史、基本结构及其组成成分之间的耦合,然后阐述了大气环流模式、海洋环流模式、海冰模式和陆地表面模式,并依次介绍了零维模式、辐射对流模式、较高维模式、中度复杂的地球系统模式、全球气候模式以及区域气... 首先介绍了气候模式的发展历史、基本结构及其组成成分之间的耦合,然后阐述了大气环流模式、海洋环流模式、海冰模式和陆地表面模式,并依次介绍了零维模式、辐射对流模式、较高维模式、中度复杂的地球系统模式、全球气候模式以及区域气候模式,最后对气候模式的未来发展做了概括与论述,并针对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发展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模式 基本结构 纵向发展 未来气候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气候模式预测系统业务化及其应用 被引量:91
9
作者 李维京 张培群 +12 位作者 李清泉 王兰宁 刘益民 史学丽 张祖强 刘一鸣 胡国权 党鸿雁 张芳 陈丽娟 孙除荣 赵其庚 董敏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3期1-11,共11页
动力气候模式是目前国际上开展气候预测的主要工具。经过 8年多的研制、发展和业务化过程 ,国家气候中心已建立起第一代动力气候模式预测业务系统 ,并以此为平台 ,形成了一套包括月、季节到年际时间尺度的动力模式预测业务。 2 0年历史... 动力气候模式是目前国际上开展气候预测的主要工具。经过 8年多的研制、发展和业务化过程 ,国家气候中心已建立起第一代动力气候模式预测业务系统 ,并以此为平台 ,形成了一套包括月、季节到年际时间尺度的动力模式预测业务。 2 0年历史回报试验和 1年多的试验性业务运行结果表明 ,该系统对东亚区域的季节预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其预测结果已经在实际业务中得到了应用 ,并成为我国短期气候预测业务的重要参考依据。该文是对该动力模式系统性能的介绍 ,也是对国家“九五”重中之重课题的加强课题“短期气候预测综合动力模式预测系统业务化”专题的总结汇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气候模式 气候预测 预测能力 短期气候 业务化 DCM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东部季风雨带演变的模拟 被引量:41
10
作者 符淙斌 魏和林 +3 位作者 陈明 苏炳凯 赵鸣 郑维忠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22-534,共13页
本文给出了应用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东部夏季雨带演变过程模拟的主要结果。模拟试验分别对正常季风年(1979)和湿季风年(1991)(均由观测场驱动)以及连续3年(全球大气环流模式驱动)的夏季降水场进行,并同观测场进行了比... 本文给出了应用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东部夏季雨带演变过程模拟的主要结果。模拟试验分别对正常季风年(1979)和湿季风年(1991)(均由观测场驱动)以及连续3年(全球大气环流模式驱动)的夏季降水场进行,并同观测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模式基本上能抓住夏季雨带的主要位置和它的演变特征,与实况相比明显优于全球模式的结果。但模拟的雨带具体位置并不总是与观测值十分吻合,有些旬(或候)差别比较大,模拟的降水量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最大仅040左右。以上结果表明,为正确模拟东亚季风雨带的演变还需要对决定区域气候的主要物理过程在参数化方面作进一步的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季风 雨带 中国 演化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IP5全球气候模式对中国地区降水模拟能力的评估 被引量:98
11
作者 陈晓晨 徐影 +1 位作者 许崇海 姚遥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17-225,共9页
使用多种观测资料和43个参加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全球气候模式模拟数据,评估分析了全球气候模式对中国地区1980—2005年降水特征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多数CMIP5模式能够模拟出中国降水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的分布特点,这与... 使用多种观测资料和43个参加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全球气候模式模拟数据,评估分析了全球气候模式对中国地区1980—2005年降水特征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多数CMIP5模式能够模拟出中国降水由西北向东南递增的分布特点,这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三阶段(CMIP3)的模式模拟结果类似,但华南地区降水模拟偏少,西部高原地区降水模拟偏多。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降水冬弱夏强的季节变化特征,但降水模拟系统性偏多。从EOF分析结果来看,多数CMIP5模式可以再现中国地区年平均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集合平均的表现优于CMIP3。多模式集合在月、季、年时间尺度下模拟的平均值优于大部分单个模式的结果。CMIP5中6个中国模式的模拟能力与其他模式相当,其中FGOALS-g2、BCC-CSM1-1-m的模拟能力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气候模式 降水 CMIP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动力气候模式预测系统的研制及应用 被引量:12
12
作者 张培群 李清泉 +3 位作者 王兰宁 刘益民 史学丽 吴统文 《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4年第7期17-21,共5页
动力气候模式是目前国际上开展气候预测的主要工具。经过8年多的研制和发展,国家气候中心已建立起第一代动力气候模式预测业务系统,并以此为平台,形成了一套包括月、季节到年际时间尺度的模式预测业务。20年历史回报试验和1年多的试验... 动力气候模式是目前国际上开展气候预测的主要工具。经过8年多的研制和发展,国家气候中心已建立起第一代动力气候模式预测业务系统,并以此为平台,形成了一套包括月、季节到年际时间尺度的模式预测业务。20年历史回报试验和1年多的试验性业务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对东亚区域的季节预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其预测结果已经成为我国短期气候预测业务的重要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气候模式 预测系统 大气环流模式 海洋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气候模式对宁夏区域未来气候变化的情景模拟分析 被引量:24
13
作者 杨侃 许吟隆 +1 位作者 陈晓光 陈楠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29-637,共9页
利用多个全球气候模式(GCM)的情景模拟结果分析只考虑温室气体效应的IS92a GG情景和同时考虑温室气体效应和硫化物气溶胶辐射效应的IS92a GS情景以及SRES A2、B2情景下宁夏区域21世纪地面气温和降水量的可能变化,并进行不确定性分析... 利用多个全球气候模式(GCM)的情景模拟结果分析只考虑温室气体效应的IS92a GG情景和同时考虑温室气体效应和硫化物气溶胶辐射效应的IS92a GS情景以及SRES A2、B2情景下宁夏区域21世纪地面气温和降水量的可能变化,并进行不确定性分析。气候基准时段(1961~1990年)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表明,GCM对宁夏气候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整体上讲,GCM对地面气温的模拟值偏低,对降水量的模拟值偏高,其中ECHAM4和HadCM3对宁夏基准时段地面气温和降水量的模拟结果与观测比较接近。各GCM模拟值的平均结果显示,4种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21世纪宁夏区域气温持续升高,至21世纪末宁夏升温幅度可达4~6℃,与全国平均的增温幅度大致相当;与升温趋势相应的是降水量的增加,但降水变化呈现出很大的波动性,至21世纪末宁夏的降水变化幅度可达10%~40%。各个GCM模拟的宁夏气候变化的总趋势是一致的,但各模式在不同情景下模拟结果的差异很大,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 全球气候模式 排放情景 地面气温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气候模式与作物模型联接的影响评估模拟实验及不确定性分析 被引量:23
14
作者 熊伟 许吟隆 +1 位作者 林而达 田展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741-746,共6页
利用英国Hadley中心开发的区域气候模式RCMPRECIS(网格分辨率50km×50km),与经过田间试验资料和历史气候资料验证和校准过的CERES系列作物模式相结合,就区域气候模式与作物模式联接的影响评估方法及其不确定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 利用英国Hadley中心开发的区域气候模式RCMPRECIS(网格分辨率50km×50km),与经过田间试验资料和历史气候资料验证和校准过的CERES系列作物模式相结合,就区域气候模式与作物模式联接的影响评估方法及其不确定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相对于大气环流模型来说,区域气候模式与作物模型的结合省去了随机天气发生器的中间环节,减小了不确定性产生的因素。在站点模拟上,该方法在平原地区的模拟效果较好,而山区的模拟效果较差,但如果能用实测天气数据对模拟的天气数据进行验证,模拟效果明显提高。在区域模拟上,该方法可以较好地体现出产量变化的空间分布规律,但由于空间数据的限制,模拟产量与实际产量的偏差较站点水平要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区域气候模式 作物模型 不确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气候模式对未来中国风速变化预估 被引量:33
15
作者 江滢 罗勇 赵宗慈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23-336,共14页
利用世界气候研究计划之第三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WCRP/CMIP3)提供的,参加IPCCAR4的19个气候模式和国家气候中心为IPCC第五次报告研发的新一代气候模式(BCC_CSM1.0.1)及模式集成,考虑高排放(A2)、中等排放(A1B)和低排放(B1)三种人类排放... 利用世界气候研究计划之第三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WCRP/CMIP3)提供的,参加IPCCAR4的19个气候模式和国家气候中心为IPCC第五次报告研发的新一代气候模式(BCC_CSM1.0.1)及模式集成,考虑高排放(A2)、中等排放(A1B)和低排放(B1)三种人类排放情景,预估21世纪中国近地层(离地10m)风速变化。预估结果表明:(1)21世纪全国平均的年平均风速呈微弱的减小趋势,且随着预估情景人类排放的增加,中国年平均风速减小趋势越显著。(2)冬季(夏季)全国平均风速呈减小(增大)趋势,人类排放量越多,冬季(夏季)风速减小(增加)程度越大。21世纪我国风速夏季(冬季)增大(减小)与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未来亚洲夏季风(冬季风)增强(减弱)有一定关系。(3)与20世纪末期(1980~1999年)相比,21世纪初期(2011~2030年)中国区域年平均风速A2情景下略偏小,A1B和B1情景下年平均风速无明显变化;21世纪中期(2046~2065年)和后期(2080~2099年),三种排放情景下中国年平均风速均比20世纪末期风速小。(4)21世纪初期、中期和后期均表现为冬季(夏季)平均风速比20世纪末期冬季(夏季)平均小(大)。(5)夏季中国中北部和东北地区风速偏大,其余地区风速无明显变化或略偏小;冬季除了东北北部和西藏东南部外,中国大部地区风速偏小。绝大部分地区超过50%模式一致地预估上述风速变化形式,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近地层风速变化 全球气候模式 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气候模式侧边界的处理对东亚夏季风降水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36
16
作者 魏和林 符淙斌 王维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779-790,共12页
在区域气候模式模拟中,侧边界的作用是引入大尺度强迫场。如何处理好侧边界,即大尺度强迫场和区域气候模式本身之间的关系问题,对于区域气候模式模拟和预报东亚夏季风降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Albany分校的... 在区域气候模式模拟中,侧边界的作用是引入大尺度强迫场。如何处理好侧边界,即大尺度强迫场和区域气候模式本身之间的关系问题,对于区域气候模式模拟和预报东亚夏季风降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Albany分校的区域气候模式(SUNYA-ReCM),设计了两种不同的侧边界处理方法,来探讨侧边界对东亚夏季风降水模拟的影响。驱动区域模式的大尺度强迫场来自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及热带海洋大气研究计划(TOGA)的分析资料场。试验结果表明:(1)当模式的区域较大时,采用较小的侧边界缓冲区会在缓冲区与模式内部的交界处产生不连续;扩大缓冲区并且考虑不同尺度强迫在垂直方向上的不同作用,可以避免这一缺陷。(2)更重要的是采用后一种方案,即减少了区域气候模式在模拟大尺度环流场方面所起的作用,使得模式更多地依赖侧边界来得到更真实的、对东亚夏季风降水起重大影响的一些气流,如副高、西南季风和南海季风,对东亚夏季风降水无论是在大小上还是在雨带位置的演变上都能进行更好的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边界 区域气候模式 东亚夏季风 降水 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模式中积雪覆盖率参数化方案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李伟平 刘新 +2 位作者 聂肃平 郭晓寅 史学丽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12-522,共11页
利用基于NCEP再分析的近地面气候资料驱动陆面过程模型NCAR CLM3,检验了6种积雪覆盖率参数化方案(CLM3、Douville1995、Roesch2001、Wu2004、Yang1997、Niu2007)模拟的积雪覆盖率的季节变化,并与NOAA AVHRR得到的观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 利用基于NCEP再分析的近地面气候资料驱动陆面过程模型NCAR CLM3,检验了6种积雪覆盖率参数化方案(CLM3、Douville1995、Roesch2001、Wu2004、Yang1997、Niu2007)模拟的积雪覆盖率的季节变化,并与NOAA AVHRR得到的观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NCARCLM3的物理过程框架之下,CLM3、Douville1995、Roesch2001三种方案低估了广大地区的积雪覆盖率,模拟的雪线位置偏北,尤其是在秋季积雪初期;Wu2004方案低估了秋季欧亚大陆的积雪覆盖率;Yang1997方案模拟的积雪覆盖率有些偏高,尤其是在积雪覆盖区的南部边缘;考虑积雪密度变化的Niu2007方案一定程度上克服了Yang1997方案的正偏差。春季末期,6种方案模拟的雪线位置都偏北。在地形比较平缓的地区,Niu2007方案的整体效果最好。观测和模拟的积雪覆盖率的出现频数大部分集中在低(小于0.2)和高(大于0.8)覆盖率等级,中等覆盖率所占比例很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模式 积雪覆盖率 参数化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夏季降水的10年回报试验及其评估分析 被引量:39
18
作者 刘一鸣 丁一汇 李清泉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3期41-47,共7页
该文使用国家气候中心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嵌套区域气候模式 (RegCM- NCC)对 1 991~ 2 0 0 0年中国夏季降水进行了数值回报试验。从模式回报的降水 1 0年平均状况来看 ,模式基本上能够反映这 1 0年夏季的平均状况。用国家气候中心预报评分... 该文使用国家气候中心全球海气耦合模式嵌套区域气候模式 (RegCM- NCC)对 1 991~ 2 0 0 0年中国夏季降水进行了数值回报试验。从模式回报的降水 1 0年平均状况来看 ,模式基本上能够反映这 1 0年夏季的平均状况。用国家气候中心预报评分P、技巧评分SS、距平相关系数 (ACC)和异常气候评分TS 4种评估参数对模式的回报试验进行了总体评估分析 ,结果表明 :该模式对我国汛期降水具有一定的跨季度预报能力 ,对部分地区 (西部 ,东北 ,长江下游等 )有较强的预报能力。从相关系数来看 ,预报准确率较高 (即相关系数较高 )的地区是 :中国东北地区的北部 (内蒙古的北部和黑龙江的西北部 ) ,内蒙古—河套—长江中游地区 ,新疆的西北部 ,西藏的东部和四川的西部 ,江南部分地区 ,广西部分地区。这些地区的中心一般均超过 0 .90的信度检验。 1 60个站中相关系数高于 0 .2 0的有 5 4个 ,约占 33.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中国 夏季 降水 海气耦合模式 数值回报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气候模式对温室效应引起的中国西北地区气候变化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4
19
作者 高学杰 赵宗慈 丁一汇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5-169,共5页
使用RegCM2区域气候模式 ,进行了CO2 加倍对中国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试验 ,对西北地区进行了重点分析 .结果表明 ,在CO2 加倍的情况下 ,西北地区的气温将明显升高 ,年平均升高值为 2 .7℃ ,高于全国平均变化 .同时降水也将明显增加 ,平... 使用RegCM2区域气候模式 ,进行了CO2 加倍对中国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试验 ,对西北地区进行了重点分析 .结果表明 ,在CO2 加倍的情况下 ,西北地区的气温将明显升高 ,年平均升高值为 2 .7℃ ,高于全国平均变化 .同时降水也将明显增加 ,平均增加率达到 2 5 % ,远高于全国平均 ,增加率的数值大小依次为冬季、春季、秋季和夏季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气候模式 温室效应 气温 降水 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气耦合气候模式对大气中水汽输送、辐散辐合与海气间水通量交换的模拟 被引量:15
20
作者 周天军 宇如聪 +4 位作者 张学洪 俞永强 李薇 刘海龙 刘喜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96-608,共13页
基于ECMWF再分析结果对LASG第三代全球海洋- 大气- 陆地耦合系统模式 (GOALS)的两个版本和第四代耦合气候模式初始版(FGCM—0) 所模拟的大气水汽输送 与辐散辐合特征、海气间水通量交换,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表明:(1)对垂直积... 基于ECMWF再分析结果对LASG第三代全球海洋- 大气- 陆地耦合系统模式 (GOALS)的两个版本和第四代耦合气候模式初始版(FGCM—0) 所模拟的大气水汽输送 与辐散辐合特征、海气间水通量交换,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表明:(1)对垂直积分的水汽 通量场的流函数及其对应的无辐散水汽通量矢量的模拟,三个耦合模式都能够较为合理地再 现副热带大洋的涡旋结构、中纬度西风带的东向水汽输送。赤道东风带的西向水汽输送和东 亚夏季风水汽输送等行星尺度特征及其季节变化,只是GOALS的涡旋位置。FGCM—0的 涡旋中心强度,较之实际略有偏差。(2) 反映在垂直积分的水汽通量场的势函数和对应的无 旋水汽矢量上,对南北半球副热带大洋水汽辐散区、热带辐合带(ITCZ)、东亚夏季风区强 烈的水汽辐合特征等的模拟,FGCM—0的结果相对合理。GOALS的热带辐合中心过于集 中在印度尼西亚群岛附近,东亚夏季风水汽辐合中心偏南。(3)关于海气水通量交换, FGCM—0较为理想地再现了副热带的净蒸发、ITCZ和中高纬度的净降水特征以及夏季 ITCZ的季节性北移,但对南太平洋辐合带(SPCZ)、副热带南大西洋的净蒸发特点,以及 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季节变化的差异,模拟结果不理想。FGCM—0在模拟SPCZ上的偏 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气耦合气候模式 水汽输送 海气水通量交换 水汽辐散 水汽辐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