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升式内循环反应器短程硝化控制策略的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卢刚 郑平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42-546,共5页
在启动气升式内循环短程硝化反应器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各操作条件对短程硝化的联合效应.结果表明,最优组合为: 温度35℃、pH 8.0、溶解氧质量浓度1.0 mg/L、反应器中氨氮质量浓度56 mg/L、水力停留时间16 h,其中pH、温度、溶... 在启动气升式内循环短程硝化反应器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各操作条件对短程硝化的联合效应.结果表明,最优组合为: 温度35℃、pH 8.0、溶解氧质量浓度1.0 mg/L、反应器中氨氮质量浓度56 mg/L、水力停留时间16 h,其中pH、温度、溶解氧质量浓度为显著因子.根据试验和分析结果,提出了短程硝化的“优先联合”控制策略.采用该控制策略对短程硝化反应器的运行进行优化,30 d的运行结果证明,反应器运行稳定,出水中[NO-2 ]/[NOx-]最低值为0.896,最高值为0.976,平均值为0.945,明显高于采用本控制策略前的[NO-2 ]/[NOx- ]平均值.所提出的控制策略能够实现短程硝化反应器的高效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升式内循环反应器 短程硝化 正交试验 显著因子 控制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升式内循环反应器内的气含率与液体循环(英文)
2
作者 任源 韦朝海 +2 位作者 吴超飞 谢波 肖宏亮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72-77,共6页
研究了气升式内循环反应器内的气含率与液体循环 .反应器包含一个传统的导流筒和三段缩放型导流筒 .通过实验分别对气 -水、气 -CMC(羧甲基纤维素 )溶液两相系统和气 -水 -树脂颗粒三相系统进行了研究 .用两相漂移通量模型对三相牛顿流... 研究了气升式内循环反应器内的气含率与液体循环 .反应器包含一个传统的导流筒和三段缩放型导流筒 .通过实验分别对气 -水、气 -CMC(羧甲基纤维素 )溶液两相系统和气 -水 -树脂颗粒三相系统进行了研究 .用两相漂移通量模型对三相牛顿流体和两相非牛顿流体进行了评价 .结果表明 ,三段缩放型导流筒内的气含率高于传统的导流筒 ,且随表观气速而提高 .在两相和三相系统中 ,导流筒结构参数的变化对气含率的影响很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升式内循环反应器 缩放型导流筒 含率 液体循环 漂移通量模型 表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化藻菌小球在气升式内循环反应器内脱氮除磷的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王宝珍 熊振湖 +1 位作者 潘辉 马华继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2期120-123,共4页
将蛋白核小球藻和活性污泥包埋于聚乙烯醇中制成藻菌小球,用于气升式内循环反应器处理模拟生活污水中氮磷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室温、光照度为3 500-4 500 lx、水力停留时间为12 h情况下,固定化小球的填充量影响着反应器效率的提高.运行... 将蛋白核小球藻和活性污泥包埋于聚乙烯醇中制成藻菌小球,用于气升式内循环反应器处理模拟生活污水中氮磷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室温、光照度为3 500-4 500 lx、水力停留时间为12 h情况下,固定化小球的填充量影响着反应器效率的提高.运行初,氮、磷的去除率随着填充率的增加而增加,但随着运行时间延长,填充率为10%时对氮、磷去除率均高于填充率为5%、20%时的去除率.包埋于小球中的最初藻和活性污泥的量影响其对污水中氮磷的去除效果.在藻细胞数量一定下,包埋活性污泥的量越少,去除效果越好。固定化小球对氮、磷的去除率还与系统中的有机负荷量有关,有机负荷量每增加约94 mg/L,氮、磷的去除率就增加12%-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化藻菌小球 内循环生物反应器 脱氮除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阻层析成像技术的气升式内循环鼓泡反应器流体力学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靳海波 连以诚 +3 位作者 刘鑫 林金芝 杨索和 何广湘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935-3939,共5页
采用电阻层析成像(ERT)技术,对高为1 024 mm、直径为165 mm,导流筒高为590 mm、直径为80 mm的气升式内循环反应器进行流体力学参数的测量。考察表观气速对上升区和下降区内等3个截面处气含率的影响以及反应器内流型的变化情况。研究结... 采用电阻层析成像(ERT)技术,对高为1 024 mm、直径为165 mm,导流筒高为590 mm、直径为80 mm的气升式内循环反应器进行流体力学参数的测量。考察表观气速对上升区和下降区内等3个截面处气含率的影响以及反应器内流型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上升区,气含率随表观气速的变化与普通鼓泡塔情况一样,而在下降区,一部分气泡由于气液湍动被带入下降区;随着表观气速的增加,液体的循环速度逐渐增大,更多的气泡被拖曳到下降区,下降区内气含率增加明显。通过对ERT图像时间序列的叠加,可以清晰得出在上升区低气速下气泡离散式上升,随着表观气速的增加,以气泡群的方式流动且气泡聚并明显,并出现气泡群的摆动;在下降区,随着液体循环速度增加,下降区气液层消失,气含率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升式内循环反应器 电阻层析成像 含率 时间序列流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升式内循环蜂窝陶瓷反应器降解2,4-二氯酚的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全向春 张永明 +2 位作者 王建龙 施汉昌 钱易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2-46,共5页
从以 2 ,4 二氯酚 (2 ,4 DCP)长期驯化的好氧活性污泥中分离出一株以 2 ,4 DCP为唯一碳源的菌种 ,将这种菌固定在气升式内循环蜂窝陶瓷反应器内 ,研究了此反应器在半连续流运行时 ,对 2 ,4 DCP单基质及其与苯酚共基质时对污染物的降解... 从以 2 ,4 二氯酚 (2 ,4 DCP)长期驯化的好氧活性污泥中分离出一株以 2 ,4 DCP为唯一碳源的菌种 ,将这种菌固定在气升式内循环蜂窝陶瓷反应器内 ,研究了此反应器在半连续流运行时 ,对 2 ,4 DCP单基质及其与苯酚共基质时对污染物的降解情况及降解动力学 .结果表明 ,2 ,4 DCP单基质时 ,反应器对氯酚的去除效果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而加快 ;2 ,4 DCP与苯酚共基质时 ,苯酚的降解速率随着半连续流实验次数的增加而加快 ,而氯酚的降解速率则表现出下降的趋势 .此外 ,还研究了此反应器在连续流运行时对 2 ,4 DCP的降解 ,水力停留时间为6h ,进水 2 ,4 DCP浓度为 6 9~ 1 0 2 4mg/L ,系统稳定状态对 2 ,4 DCP平均去除率为 96 5 % .运行中间断性以乙酸钠和蛋白胨作碳源替代 2 ,4 DCP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解 2 4-二氯酚 生物降解 蜂窝陶瓷 内循环生物反应器 半连续流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置蜂窝陶瓷的气升式内循环生物反应器I.水力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8
6
作者 张永明 尹永华 +3 位作者 全向春 施汉昌 钱易 俞俊棠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4-147,151,共5页
在鼓泡塔式(BC)和气升式内循环(IAL)生物反应器的基础上,于内循环导流管中间安装了蜂窝陶瓷载体,构成了带有蜂窝陶瓷载体的气升式内循环(IAL-CHS)生物反应器.用示踪技术测定了流体在BC、IAL和IAL-CHS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分布,并用组合模... 在鼓泡塔式(BC)和气升式内循环(IAL)生物反应器的基础上,于内循环导流管中间安装了蜂窝陶瓷载体,构成了带有蜂窝陶瓷载体的气升式内循环(IAL-CHS)生物反应器.用示踪技术测定了流体在BC、IAL和IAL-CHS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分布,并用组合模型建立了描述反应器中流体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学模型.比较研究了这3种形式的生物反应器的水力学特性,探讨了曝气量对停留时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相比BC和IAL,IAL-CHS生物反应器提高了反应器内完全混合区的比例,减少了流体走旁路的比例.曝气量越大,完全混合区越大,而流体走旁路的比例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循环生物反应器 水力学 停留时间分布 蜂窝陶瓷 影响因素 废水生物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置蜂窝陶瓷的气升式内循环生物反应器Ⅱ.固定化Achromobacter sp.降解氯酚和苯酚
7
作者 张永明 全向春 +3 位作者 施汉昌 王建龙 钱易 俞俊棠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8-151,共4页
蜂窝陶瓷固定化细胞气升式内循环生物反应器(IAL—CHS)降解氯酚和苯酚。对该反应器进行了批式和连续流降解实验,固定于陶瓷载体上的微生物经过短时间适应后,能有效地降解氯酚和苯酚,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和抵抗冲击负荷性能,在350h的... 蜂窝陶瓷固定化细胞气升式内循环生物反应器(IAL—CHS)降解氯酚和苯酚。对该反应器进行了批式和连续流降解实验,固定于陶瓷载体上的微生物经过短时间适应后,能有效地降解氯酚和苯酚,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和抵抗冲击负荷性能,在350h的连续流处理过程中,氯酚的降解率越来越高,达到98%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化细胞 内循环生物反应器 废水处理 生物降解 氯酚 苯酚 蜂窝陶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降低能耗的中试试验 被引量:14
8
作者 王孟杰 魏春海 +3 位作者 黄霞 文湘华 张建新 崔希龙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7-301,共5页
基于气升式内循环反应器原理,对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构建了处理量为15.6m3/d的中试装置.通过水动力学特性的考察,得到中试装置的经济曝气强度为96m3/(m2·h);通过经济曝气强度条件下的临界通量试验,得到污泥浓... 基于气升式内循环反应器原理,对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构建了处理量为15.6m3/d的中试装置.通过水动力学特性的考察,得到中试装置的经济曝气强度为96m3/(m2·h);通过经济曝气强度条件下的临界通量试验,得到污泥浓度小于13g/L时的膜临界通量区域为30~35L/(m2·h).由此确定了中试装置连续运行的操作参数,实现了次临界通量[30L/(m2·h)]条件下处理城市污水的稳定运行.能耗分析显示,该中试反应器的气水比为21:1,有效单位产水能耗为0.42kW·h/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膜-生物反应器 气升式内循环反应器 经济曝强度 次临界通量 能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循环气液固三相流化床处理炼油污水工艺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秦统福 沈本贤 +2 位作者 屈阳 周启欣 刘纪昌 《石化技术与应用》 CAS 2010年第5期410-414,共5页
采用自行设计开发的气升式内循环气液固三相流化床反应器,并结合固定化包埋技术,连续处理炼油工业污水。结果表明,在水力停留时间为9 h,固定化微生物颗粒填充率为5%的优化条件下,污水中化学需氧量(COD)及石油类化合物的平均去除率分别约... 采用自行设计开发的气升式内循环气液固三相流化床反应器,并结合固定化包埋技术,连续处理炼油工业污水。结果表明,在水力停留时间为9 h,固定化微生物颗粒填充率为5%的优化条件下,污水中化学需氧量(COD)及石油类化合物的平均去除率分别约为87%,95%。该反应器的COD容积负荷可高达2.56 kg/(m3.d),具有很强的抗水力负荷冲击和抗COD容积负荷冲击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炼油污水 生物降解 微生物固定化 内循环三相流化床反应器 化学需氧量 石油类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絮凝剂投加方式对好氧颗粒污泥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宋志伟 王秋旭 +2 位作者 宁婷婷 任南琪 李立欣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47-254,共8页
为提高好氧污泥颗粒化速度,采用微生物絮凝剂,探讨在好氧颗粒污泥培养过程中微生物絮凝剂的投加方式对颗粒污泥理化性能及生物降解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絮凝剂每隔2、3、5、7d投加一次时,均可培养出成熟的好氧颗粒污泥,微生物絮... 为提高好氧污泥颗粒化速度,采用微生物絮凝剂,探讨在好氧颗粒污泥培养过程中微生物絮凝剂的投加方式对颗粒污泥理化性能及生物降解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絮凝剂每隔2、3、5、7d投加一次时,均可培养出成熟的好氧颗粒污泥,微生物絮凝剂的投加方式对好氧污泥颗粒化的影响较显著;微生物絮凝剂最佳投加方式为每5天投加一次,此时颗粒化速度快,颗粒形成时间由未投加的60d缩短为42d,好氧颗粒污泥疏水性好,污泥体积指数稳定在40mL/g左右,沉降速度达35.06m/h,COD、氨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96.55%、93.29%和87.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絮凝剂 好氧颗粒污泥 内循环序批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MBR处理城市污水的同步脱氮除磷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杨利 魏春海 +1 位作者 黄霞 王宝泉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3-17,共5页
通过对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SMBR)中试系统操作条件的调控,探讨了该装置在处理典型城市污水时的同步脱氮除磷功能。由于反应器具有不同的溶解氧分区,导致菌胶团内部同时存在好氧、缺氧、厌氧的微环境,使系统具有一定的同步脱氮除磷功能... 通过对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SMBR)中试系统操作条件的调控,探讨了该装置在处理典型城市污水时的同步脱氮除磷功能。由于反应器具有不同的溶解氧分区,导致菌胶团内部同时存在好氧、缺氧、厌氧的微环境,使系统具有一定的同步脱氮除磷功能。试验结果表明,在曝气量为14.5m3/h、水力停留时间为4.5h、污泥浓度为8.0g/L时,出水COD、NH4+-N符合《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对总氮的平均去除率为45.6%,对总磷的平均去除率为43.1%。同时发现由过高的污泥浓度造成的溶解氧不足,是导致SMBR对氨氮去除效果不佳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体膜生物反应器 中试 城市污水 脱氮除磷 溶解氧 气升式内循环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种污泥对好氧污泥颗粒化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宋志伟 潘月军 +1 位作者 程晓霞 张登峰 《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1期6-10,15,共6页
为了加快污泥颗粒化进程,在气升式内循环序批反应器中,取普通絮状活性污泥和在絮状污泥中添加一定比例的好氧颗粒污泥分别为接种污泥,进行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探讨其对污泥颗粒化速度及生物降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污泥中适量添... 为了加快污泥颗粒化进程,在气升式内循环序批反应器中,取普通絮状活性污泥和在絮状污泥中添加一定比例的好氧颗粒污泥分别为接种污泥,进行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探讨其对污泥颗粒化速度及生物降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污泥中适量添加颗粒污泥能使颗粒成熟时间由35 d缩短为28 d,缩短了反应器启动时间,培养的成熟颗粒污泥具有较好的沉降性能和降解性能,SVI稳定在36 mL/g左右,沉降速度达36.23 m/h,COD、氨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7.86%、90.23%、89.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 接种污泥 絮凝细菌 内循环序批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渗透压对硝化作用的影响
13
作者 郑平 吴明生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6-161,共6页
在气升式内循环硝化反应器中研究了渗透压对硝化作用的影响。保持进水氨氮浓度420mg·L-1,将进水渗透压逐渐从4.3×105Pa提高到18.8×105Pa,硝化反应器的氨氮转化率稳定在93%~100%。将进水渗透压进一步提高到19.2×105... 在气升式内循环硝化反应器中研究了渗透压对硝化作用的影响。保持进水氨氮浓度420mg·L-1,将进水渗透压逐渐从4.3×105Pa提高到18.8×105Pa,硝化反应器的氨氮转化率稳定在93%~100%。将进水渗透压进一步提高到19.2×105Pa,氨氮转化率降至69.2%。渗透压对硝化作用的影响具有突发性,临界值在18.8×105~19.2×105Pa之间。受高渗透压胁迫时,活性污泥中硝化细菌的形态趋向单一,个体变小,内膜数量减少,并产生许多不明成分的颗粒状内含物。解除渗透压胁迫后,细胞结构恢复。添加钾离子能够缓解高渗压对硝化作用的影响。高渗透压胁迫以及解除渗透压胁迫可增强污泥硝化活性,比污泥氨氮转化率(污泥以SS计)分别从0.083kg·kg-1·d-1升至0.509kg·kg-1·d-1和2.569kg·kg-1·d-1,同比提高5.1倍和30.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压影响 硝化作用 内循环硝化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对酿造厌氧出水好氧颗粒培养条件的研究
14
作者 祁伟乐 刘绍根 +2 位作者 孙菁 王允坤 盛国平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第2期92-96,共5页
利用气升式内循环间歇反应器(SBAR),以酿造厌氧出水为原水,采用正交试验法培养好氧颗粒,对其快速启动的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优培养条件是沉降时间30min,体积交换率50%,COD容积负荷4KgCOD/(m3d),水力停留时间480min,此条件... 利用气升式内循环间歇反应器(SBAR),以酿造厌氧出水为原水,采用正交试验法培养好氧颗粒,对其快速启动的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优培养条件是沉降时间30min,体积交换率50%,COD容积负荷4KgCOD/(m3d),水力停留时间480min,此条件下酿造厌氧出水中的COD、NH4+-N等指标均达到《发酵酒精和白酒工业水污染排放标准》(GB27631-2011)中的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造厌氧出水 好氧颗粒污泥 内循环间歇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Different Draft Baffles on the Hydrodynamics in Internal-Loop Airlift Reactors 被引量:2
15
作者 郄思远 高飞 +2 位作者 刘晨 黄哲庆 刘春江 《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 EI CAS 2015年第5期446-452,共7页
In this paper, a 2-D airlift reactor was developed. The streamline and hydrodynamic parameters were measured in a 2-D airlift loop reactor(ALR)with different draft baffles. Three regimes were observed under different ... In this paper, a 2-D airlift reactor was developed. The streamline and hydrodynamic parameters were measured in a 2-D airlift loop reactor(ALR)with different draft baffles. Three regimes were observed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measurement showed that the liquid velocity distribution in horizontal direction presented different profiles in the three regimes. The length, the height and the spacing of draft baffles were applied in the experiments to optimize the ALR structure. It was found that the draft tube structure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determining the hydrodynamics of ALRs. Additionall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may serve as a step to the further optimization and design of AL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nal-loop airlift reactor HYDRODYNAMICS draft baffle structure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絮凝细菌投加量对好氧颗粒污泥性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宋志伟 童龙燕 +1 位作者 潘月军 任南琪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63-1268,共6页
为研究絮凝细菌对好氧污泥颗粒化的影响,采用气升式内循环序批反应器,在培养好氧颗粒污泥过程中投加絮凝细菌,探讨其投加量对颗粒污泥的理化性能及生物降解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投加絮凝细菌能促进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絮凝细菌投加... 为研究絮凝细菌对好氧污泥颗粒化的影响,采用气升式内循环序批反应器,在培养好氧颗粒污泥过程中投加絮凝细菌,探讨其投加量对颗粒污泥的理化性能及生物降解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投加絮凝细菌能促进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絮凝细菌投加量在0~20mL/L时,均可以培养出成熟的好氧颗粒污泥.絮凝细菌最佳投加量为10mL/L,此时颗粒化速度快,颗粒形成时间由未投加的42d缩短为35d,好氧颗粒污泥疏水性好,SVI稳定在40mL/g左右,沉降速度达35.82m/h,COD、氨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97.14%、84.49%和87.59%.而投加量为30mL/L时最终所形成的是白色污泥絮团,没有实现污泥颗粒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絮凝细菌 好氧颗粒污泥 比生物絮凝因子 内循环序批反应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