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气候室内呼出气溶胶颗粒物分布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高乃平 贺启滨 +1 位作者 李晓萍 牛建磊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680-1685,共6页
实验研究了全尺寸人工气候室内,置换通风条件下,人体呼出气溶胶颗粒物在室内竖直、水平方向的分布以及人员暴露情况.采用一套气溶胶发生系统产生近似人体呼出粒径范围的多分散颗粒物,采用高精度的气溶胶光谱仪测量室内颗粒物的分布,采... 实验研究了全尺寸人工气候室内,置换通风条件下,人体呼出气溶胶颗粒物在室内竖直、水平方向的分布以及人员暴露情况.采用一套气溶胶发生系统产生近似人体呼出粒径范围的多分散颗粒物,采用高精度的气溶胶光谱仪测量室内颗粒物的分布,采用一个具有呼吸功能的暖体假人以及一个自行研制的暖体假人来模拟真实人体.结果发现,在距离发生源较近的位置,颗粒物在呼吸区高度有"自锁现象"发生;而在远离发生源的位置,颗粒物沿高度方向呈现下低上高的两区分布.人体对颗粒物的暴露量与人体距离发生源的位置有关,人体周围上升的热羽流有助于减小人体对颗粒物的暴露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颗粒物 置换通风 分布 人员暴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雾天气气溶胶颗粒物的输运和转化特性 被引量:2
2
作者 丁珏 李家骅 翁培奋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6-231,共6页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气溶胶颗粒物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城市浓雾天气,颗粒物成为首要污染物.因此,消除雾污染,净化空气,引起人们的关注.介绍了气溶胶颗粒物和雾的基本特征,以及雾层内气溶胶颗粒物的湍流扩散、化学转化...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气溶胶颗粒物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城市浓雾天气,颗粒物成为首要污染物.因此,消除雾污染,净化空气,引起人们的关注.介绍了气溶胶颗粒物和雾的基本特征,以及雾层内气溶胶颗粒物的湍流扩散、化学转化特性及动力学特性,阐述了有关气溶胶颗粒物输运问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污染 气溶胶颗粒物 输运 化学转化 动力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内气溶胶颗粒物运动和传播的研究现状
3
作者 张萌 刘馨 +3 位作者 孙鹏 鄂闯 左雨凝 林心童 《建设科技》 2022年第9期40-45,共6页
气溶胶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可吸入颗粒物及其可能携带的病毒将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威胁。本文综述了气溶胶颗粒物在不同通风方式、不同换气次数、不同粒径以及不同颗粒源位置下的运动规律和传播特性。研究发现,增... 气溶胶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可吸入颗粒物及其可能携带的病毒将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威胁。本文综述了气溶胶颗粒物在不同通风方式、不同换气次数、不同粒径以及不同颗粒源位置下的运动规律和传播特性。研究发现,增加换气次数对减少室内气溶胶浓度、降低人体暴露风险具有积极作用;粒径大小对室内颗粒物运动距离影响显著;对于置换通风,当颗粒源处于较低位置时,置换通风容易将颗粒物携带到高处从而对人体造成不利影响;对于混合通风,颗粒源位置变化对呼吸区浓度影响较小;对于地板通风,颗粒物位置变化对分区浓度分布产生直接影响。本研究有助于探索气溶胶颗粒物在室内的运动和传播,为降低疾病传染的概率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颗粒物 通风方式 粒径大小 次数 颗粒源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颗粒气溶胶质谱的人体呼出颗粒物粒径分布与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金丹丹 Anthony S.Wexler +3 位作者 陈文年 刘荔 周振 李雪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906-912,共7页
人体呼出气中内源性颗粒物和外源性颗粒物的粒径和化学成分信息可为肺部疾病诊断、环境暴露评价等研究提供参考。该文初步考察了单颗粒气溶胶质谱(Single particle aerosol mass spectrometry,SPAMS)同时获取人体呼出气中颗粒物(Exhaled... 人体呼出气中内源性颗粒物和外源性颗粒物的粒径和化学成分信息可为肺部疾病诊断、环境暴露评价等研究提供参考。该文初步考察了单颗粒气溶胶质谱(Single particle aerosol mass spectrometry,SPAMS)同时获取人体呼出气中颗粒物(Exhaled breath particles,EBPs)粒径分布和化学成分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健康成人的EBPs数浓度为227~1 043个/L,获取具有统计意义的粒径分布所需的EBPs检出限为2 500个颗粒物,粒径范围为200~1 000 nm,峰值出现在460 nm。与环境空气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相比,EBPs更多分布在200~300 nm和440~660 nm,从化学成分来看,这两段粒径范围内的EBPs含有更多的碳元素,不易在体内发生吸湿增长,提高了被呼出的概率。EBPs的化学成分可能反映内源性颗粒物和外源性颗粒物组成,如HSO_4^-、PO_3^-、CN^-、CNO^-和C_xH_yO_z^+(x=1~3,y=1~7,z=1~3)可能与内源性颗粒物中的蛋白含量、磷酸酯酰甘油等成分有关,碳簇峰C_3^-、C_4^-、C^+、C_3^+、C_3H^+和C_4^+推测与外源性颗粒物中的碳元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呼出 气溶胶颗粒物 颗粒溶胶质谱 粒径分布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溶胶颗粒在人体呼吸道内沉积分布的数值模拟研究
5
作者 陈兆阅 《医疗装备》 2023年第2期59-62,共4页
目的通过基于健康志愿者呼吸道CT影像数据重建的数值仿真模型,比较不同粒径颗粒物在正常人呼吸道内的沉积分数差异,探讨气溶胶颗粒在呼吸道内的沉积规律。方法采集2021年1—12月50名健康志愿者的呼吸道CT影像数据,重建呼吸道数值仿真模... 目的通过基于健康志愿者呼吸道CT影像数据重建的数值仿真模型,比较不同粒径颗粒物在正常人呼吸道内的沉积分数差异,探讨气溶胶颗粒在呼吸道内的沉积规律。方法采集2021年1—12月50名健康志愿者的呼吸道CT影像数据,重建呼吸道数值仿真模型,模拟吸气过程中悬浮颗粒物在呼吸道内的运动过程,观察气流流场的分布特征,计算3种不同粒径大小的颗粒物在呼吸道内沉积分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对比3种粒径颗粒物沉积分数之间的差异。结果粒径1μm的颗粒物在呼吸道内的沉积分数为0.201±0.014,粒径为2.5μm的沉积分数为0.387±0.014,粒径为10μm的沉积分数为0.732±0.016,3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μm的颗粒物沉积分数最大,1μm的颗粒物沉积分数最小。结论在数值仿真模型研究中气溶胶颗粒物在呼吸道内的沉积分数随着粒径增大而增大,为吸入性药物、雾化吸入用医疗装备的研究和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仿真模型 气溶胶颗粒物 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气溶胶中铊污染问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6
作者 刘娟 王津 +5 位作者 陈永亨 黄颖 王萌萌 苏龙晓 叶航洲 王春霖 《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 2013年第3期79-81,共3页
铊(Tl)是典型的毒害重金属元素之一,也是我国《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兼顾防治的重金属污染物之一。铊对生物体的毒性大于铅、镉和汞等元素。大多数铊化合物的熔点、沸点较低,在含铊硫化物矿高温焙烧过程中易挥发... 铊(Tl)是典型的毒害重金属元素之一,也是我国《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兼顾防治的重金属污染物之一。铊对生物体的毒性大于铅、镉和汞等元素。大多数铊化合物的熔点、沸点较低,在含铊硫化物矿高温焙烧过程中易挥发,容易以气溶胶的形式通过炉气进入大气环境中。本文对近年来大气气溶胶中铊污染问题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了总结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颗粒物 PM10 PM2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物在风洞内树枝尺度的小叶黄杨上的沉积
7
作者 王彦杨 付海明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27-731,758,共6页
为了估计小叶黄杨对空气中颗粒物的吸附效果,通过搭建风洞试验台,测量了小叶黄杨的一部分枝叶对颗粒物的捕集效率.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风速的增大,捕集效率先减小后增大.此外,通过捕集效率与风速可计算出颗粒物沉积速度的试验值.当风速为0... 为了估计小叶黄杨对空气中颗粒物的吸附效果,通过搭建风洞试验台,测量了小叶黄杨的一部分枝叶对颗粒物的捕集效率.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风速的增大,捕集效率先减小后增大.此外,通过捕集效率与风速可计算出颗粒物沉积速度的试验值.当风速为0.86m/s、颗粒物粒径为1.0μm时,沉积速度vd达到最小值0.85cm/s.依据均质纤维捕集层捕集理论计算出颗粒物沉积速度的理论值,且对比结果发现试验值与理论值比较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颗粒物 风洞 捕集效率 沉积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溶胶细粒物对大气能见度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谢子钊 张淑娟 《广东化工》 CAS 2014年第8期102-103,共2页
文章介绍了国内外关于气溶胶细粒物对大气能见度影响的研究情况,总结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仍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与展望。
关键词 溶胶颗粒物 能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台山气溶胶浓度变化特征及气象因子影响分析
9
作者 李登启 边心竹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23年第5期45-47,共3页
利用五台山大气成分站的气溶胶浓度数据和五台山站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对五台山的PM_(10)、PM_(2.5)的日变化、年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五台山气溶胶浓度总体呈冬春高、夏秋低的趋势,且冬春季节有较明... 利用五台山大气成分站的气溶胶浓度数据和五台山站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对五台山的PM_(10)、PM_(2.5)的日变化、年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五台山气溶胶浓度总体呈冬春高、夏秋低的趋势,且冬春季节有较明显的日变化。气溶胶浓度与风速成正相关,当风向为偏北风时,气溶胶浓度较低。气溶胶浓度与气温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存在温度阈值。降水对气溶胶粒子有明显的清除作用,相同条件下粒径>2.5μm的气溶胶粒子清除作用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颗粒物 象因子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纳米气溶胶质谱仪的毛细管进样接口传输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晓天 温作赢 +2 位作者 唐小锋 顾学军 张为俊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87-696,共10页
采用自制的X射线离子诱导成核纳米颗粒物生成装置,通过纳米扫描迁移率颗粒物粒径谱仪(Nano-SMPS)测量纳米颗粒物通过毛细管之前、之后的粒谱分布,获得了纳米颗粒物穿透率随毛细管的内径、长度及进样流量的变化曲线,并对纳米颗粒物在毛... 采用自制的X射线离子诱导成核纳米颗粒物生成装置,通过纳米扫描迁移率颗粒物粒径谱仪(Nano-SMPS)测量纳米颗粒物通过毛细管之前、之后的粒谱分布,获得了纳米颗粒物穿透率随毛细管的内径、长度及进样流量的变化曲线,并对纳米颗粒物在毛细管中的传输损耗进行实验探究。同时,结合气溶胶颗粒物传输沉积模型,对纳米颗粒物的穿透率进行理论计算,并与实验测量值进行比较和讨论。结果表明,对于粒径小于10nm的纳米颗粒物,受布朗运动等因素的影响,其穿透率与毛细管的尺寸及进样流量有较强的相关性。此外,采用毛细管进样接口结合激光电离气溶胶飞行时间质谱仪对部分纳米颗粒物的化学成分进行检测,获得了初步的实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纳米颗粒物 穿透率 毛细管 传输沉积模型 纳米溶胶质谱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气成分卫星遥感的发展与应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兴赢 王富 +11 位作者 王维和 黄富祥 陈炳龙 高玲 王舒鹏 闫欢欢 叶函函 司福祺 洪津 李小英 曹琼 李正强 《气象科技进展》 2022年第5期64-73,共10页
大气成分(ACs)影响着大气圈与其他圈层的相互作用。卫星遥感的全球观测能力在大气成分监测方面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风云气象卫星等遥感卫星计划。从1988年第一颗气象卫星发射经过了二十年的探索和积累,200... 大气成分(ACs)影响着大气圈与其他圈层的相互作用。卫星遥感的全球观测能力在大气成分监测方面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风云气象卫星等遥感卫星计划。从1988年第一颗气象卫星发射经过了二十年的探索和积累,2008年风云三号A星的成功发射实现我国自主卫星大气成分探测零的突破。随后,我国成功实施了多个面向大气成分监测的科学探索和业务卫星计划,大大促进了卫星遥感在气溶胶颗粒物、痕量气体和温室气体监测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其中,极轨风云三号和静止风云四号两大系列业务卫星搭载的成像仪以及高分五号和大气环境监测卫星等搭载的气溶胶偏振测量仪,分别提供了高空间覆盖和高时间分辨的气溶胶颗粒物观测。风云三号系列业务卫星和高分五号科学试验卫星上搭载的高光谱探测仪实现了多种痕量气体的监测,而中国首颗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科学试验卫星、风云三号D星和高分五号科学试验卫星先后实现了大气二氧化碳柱浓度的全球探测能力。同时,20世纪90年代以来,卫星大气成分遥感的地面真实性检验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2022年4月我国刚刚发射成功的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在全球首次搭载有二氧化碳探测的主动激光雷达,这将提供更高精度的大气二氧化碳和气溶胶颗粒物的观测资料,更好服务于我国大气环境治理和“双碳”战略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卫星 成分 气溶胶颗粒物 痕量 温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昌一次持续雾霾天气成因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邹琳 罗凝谊 +1 位作者 段志萍 殷瑛 《江西科学》 2015年第5期671-676,712,共7页
使用2013年冬季的1次雾霾持续过程的气象观测数据、L波段雷达观测数据和Grimm180颗粒物检测仪观测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南昌地区1月下旬PM10、PM2.5、PM1.0与风速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即风速越大,颗粒物浓度越小;地面风向为E时,... 使用2013年冬季的1次雾霾持续过程的气象观测数据、L波段雷达观测数据和Grimm180颗粒物检测仪观测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南昌地区1月下旬PM10、PM2.5、PM1.0与风速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即风速越大,颗粒物浓度越小;地面风向为E时,南昌出现霾的次数最多;PM10、PM2.5、PM1.0与能见度呈现明显的负相关性,即气溶胶颗粒物的浓度增加时,能见度明显降低;在未降水日PM10、PM2.5、PM1.0与相对湿度呈明显的正相关性;当产生降水时,降水对PM10、PM2.5、PM1.0的清除作用显著,PM10、PM2.5、PM1.0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昌 气溶胶颗粒物 雾霾 象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铜器粉状锈空气传播过程新探 被引量:1
13
作者 龚钰轩 杨旭鹏 +2 位作者 周光昭 黄永冲 杜文跃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2-51,共10页
为研究青铜器粉状锈传播过程,本研究设计了专用实验箱并采用电化学方法模拟了青铜的腐蚀过程,并对青铜粉状锈的生长情况予以实时记录,进而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拉曼光谱和新亚铜灵-吸光度等方法对箱内气溶胶颗粒物进行检测。研究... 为研究青铜器粉状锈传播过程,本研究设计了专用实验箱并采用电化学方法模拟了青铜的腐蚀过程,并对青铜粉状锈的生长情况予以实时记录,进而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拉曼光谱和新亚铜灵-吸光度等方法对箱内气溶胶颗粒物进行检测。研究结果表明,箱内气溶胶铜离子含量明显高于常值,结合观察实验表明粉状锈生长是一个由内而外不断膨胀直到锈层破裂的过程,这个过程产生的气溶胶细颗粒物(氯化亚铜和碱式氯化铜)会在空气中悬浮、沉降造成传染现象。这一开创性的实验极大地丰富了国内对青铜粉状锈传播过程研究的成果,为粉状锈利用空气动力传播提供了依据,并为青铜锈蚀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实验结果,本研究同时对青铜器保存和展示环境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 粉状锈 传播 气溶胶颗粒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2017年长白山池北区PM2.5、PM10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军 李楠 +1 位作者 邓元博 薄万福 《南方农业》 2020年第26期185-186,196,共3页
利用2016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长白山池北区气溶胶PM2.5、PM10观测数据和同时期的气象数据,分析池北区2016—2017年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16年、2017年池北区PM2.5、PM10的年平均浓度为46.99μ... 利用2016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长白山池北区气溶胶PM2.5、PM10观测数据和同时期的气象数据,分析池北区2016—2017年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16年、2017年池北区PM2.5、PM10的年平均浓度为46.99μg·m-3、44.48μg·m-3和40.28μg·m-3、47.74μg·m-3,其中PM2.5超过年平均浓度限值的34%和15%,PM10两年均未超标;PM2.5、PM10月平均值均呈现Μ型变化,PM2.5质量浓度1—3月、12月明显高于其他月份,9月最低;PM10质量浓度月变化幅度低于PM2.5,4—5月相对较高,二者年均日变化趋势一致出现双峰特征,峰值均出现在7:00—9:00和17:00—19:00;PM2.5、PM10与本站气压、相对湿度、2 min风速、降水量相关性不明显,与本站气压呈正相关,相关程度较大;与气温呈负相关,相关程度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PM10 气溶胶颗粒物 象因子 长白山池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冠对颗粒物捕集效率风洞试验
15
作者 李贤慧 付海明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2年第4期025-029,共5页
为深入研究树冠结构形态参数和风速以及颗粒物直径对树冠颗粒物捕集效率的影响,采用风洞试验对桂花、香樟2种典型灌木树种进行研究,探讨树冠结构形态参数和风速以及颗粒物直径与颗粒物捕集效率的关系。通过风洞实验,分析了两种树冠对颗... 为深入研究树冠结构形态参数和风速以及颗粒物直径对树冠颗粒物捕集效率的影响,采用风洞试验对桂花、香樟2种典型灌木树种进行研究,探讨树冠结构形态参数和风速以及颗粒物直径与颗粒物捕集效率的关系。通过风洞实验,分析了两种树冠对颗粒物捕集效率与树冠叶面积指数和颗粒物直径以及风速的关系。结果表明:树冠对颗粒物捕集效率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大而增大,随着颗粒物直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冠 捕集效率 叶面积指数 气溶胶颗粒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自动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机和手工清洗在消化内镜清洗消毒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1
16
作者 黄星 李相林 +8 位作者 商建 杨鹏程 朱跃 李为 段玲玲 杨媛 王静 王红玲 张小丹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2年第5期576-579,共4页
目的对比研究手工清洗消毒和全自动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机两种方式对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的效果,以及两种方式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和工作人员满意度情况,以进一步优化和规范管理流程。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1年9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消化内镜中心... 目的对比研究手工清洗消毒和全自动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机两种方式对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的效果,以及两种方式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和工作人员满意度情况,以进一步优化和规范管理流程。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1年9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0条次内镜,按照随机抽选的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自动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机,对照组采用手工清洗消毒,采用目测法和ATP生物荧光检测法对两组内镜的清洗质量进行观察和测定,应用倾注培养法测定内镜的消毒质量,使用激光粒子监测仪检测两组方法周围空气的气溶胶颗粒物产生数量,最后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洗消人员满意度情况,统计两组内镜的清洗质量、消毒质量、气溶胶颗粒物产生数量及洗消人员的满意度情况并进行综合比较。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内镜表面及阀门清洗合格率上水平相当(P>0.05),但在内镜腔道的清洗合格率上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98%vs 90%,P<0.05);同样的,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内镜表面及阀门消毒合格率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在内镜腔道消毒合格率上明显优于观察组(95%vs 87%,P<0.05);不同直径气溶胶颗粒物产生均数上,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员工满意度上明显高于对照组(98%vs 74%)。结论自动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机与手工清洗消毒对内镜表面的清洗消毒效果相当,但在内镜腔道等内部结构时,机洗优于手工清洗;且自动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机可明显减少气溶胶颗粒物的产生,并节省人力,提高清洗人员的满意度,降低洗消人员呼吸道刺激及呼吸道感染风险。建议有条件医院采用全自动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机对内镜进行清洗消毒,如果采用手工清洗消毒方法,需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并增加室内通风,确保清洗消毒质量的同时保护洗消人员的身体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内镜 自动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机 清洗 消毒 气溶胶颗粒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冲击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吕阳 徐立大 刘凡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5-127,共3页
关键词 虚拟冲击器 环境监测仪 气溶胶颗粒物 分离 采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背景区域一次污染过程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董一雷 姚杰 +1 位作者 单萌 赵莅晗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2期55-62,共8页
该文基于偏振拉曼激光雷达探测及大气污染物浓度数据,结合气象观测资料和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对2019年12月2-16日长三角背景区域一次典型的大气污染过程开展分析。结果表明:颗粒物浓度上升与边界层降低存在较好的时空一致性,边界层降低... 该文基于偏振拉曼激光雷达探测及大气污染物浓度数据,结合气象观测资料和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对2019年12月2-16日长三角背景区域一次典型的大气污染过程开展分析。结果表明:颗粒物浓度上升与边界层降低存在较好的时空一致性,边界层降低8 h后,颗粒物浓度上升至峰值,PM;浓度为107.4μg/m^(3)。污染过程开始时,垂直尺度的消光系数廓线逐渐抬升,污染地区上空出现消光系数的高值区,高度为500~600 m,与边界层高度一致。污染期间消光系数变化规律与洁净期间背景值存在时间差异,洁净期间的高值出现在14-18时,污染期间高值出现在20-22时,垂直尺度方面两者保持一致。污染过程形成的主要原因为:局地输送、静稳天气形势和边界层高度下降使污染物浓度快速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过程 气溶胶颗粒物 垂直结构 拉曼激光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昌市污染物AQI指数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邹琳 刘玲 熊劦 《河南科技》 2018年第26期156-158,共3页
本文分析了南昌2013年至2014年的环境空气监测数据,结果显示:南昌空气质量良好;主要污染期集中在10月至2月;PM_(2.5)是南昌城区首要污染物;PM_(10)、PM_(2.5)、CO呈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的季节特性;SO2、NO2呈冬季>秋季>... 本文分析了南昌2013年至2014年的环境空气监测数据,结果显示:南昌空气质量良好;主要污染期集中在10月至2月;PM_(2.5)是南昌城区首要污染物;PM_(10)、PM_(2.5)、CO呈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的季节特性;SO2、NO2呈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的季节特性;8小时O3则呈现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季节特性。在夏季,8小时O3成为南昌市最主要的污染物。通过具体分析发现,影响南昌AQI的主要天气条件有转折性过程天气、地面强冷空气过境、降水、连阴、连晴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QI 南昌 气溶胶颗粒物 象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冬季一次污染过程分析
20
作者 谭月 古丽达娜•俄坦拜 吴思怡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22年第6期1066-1075,共10页
采集杭州冬季一次污染事件的气溶胶颗粒物样品,分析了样品中PM2.5,碳质组分(OC、EC)和无机水溶性离子组分,并收集了SO2、NO2等气体前体物和气象数据。结果表明,PM2.5日浓度为79.73~90.76 μg/m3,无机水溶性离子的质量浓度占PM2.5质量浓... 采集杭州冬季一次污染事件的气溶胶颗粒物样品,分析了样品中PM2.5,碳质组分(OC、EC)和无机水溶性离子组分,并收集了SO2、NO2等气体前体物和气象数据。结果表明,PM2.5日浓度为79.73~90.76 μg/m3,无机水溶性离子的质量浓度占PM2.5质量浓度的28.30~40.07%。所测组分中总阳离子摩尔浓度水平要高于总阴离子,但阴、阳离子比值较稳定。SOR和NOR的数值体现前体物转化成二次水溶性离子的能力。在本次采样过程中,高湿度,低温导致低臭氧浓度,有利于SO2生成SO42-的非均相化学反应,不利于NO2生成NO3-的光化学反应。NO3-的质量浓度/SO42-的质量浓度>1,说明污染物的来源多为移动源,可能是汽车尾气排放等。OM的质量浓度为21.16~36.72 μg/m3,EC的质量浓度为1.52~3.43 μg/m3。TCA占PM2.5的28.44~44.33%。OC/EC的值为7.65~9.93,均大于2。都体现杭州市遭受严重的二次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颗粒物 无机水溶性离子 PM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