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流层光化学过程中的气粒转化研究 被引量:26
1
作者 纪飞 苏文颖 秦瑜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69-276,共8页
在MMS和RADM耦合的基础上,考虑了NH3的源排放,获得了NH3的时空分布、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气体向粒子的转化,结果表明:干气溶胶总量分布与大气中H2SO4、NH3的浓度分布有非常好的对应,富氨环境条件下... 在MMS和RADM耦合的基础上,考虑了NH3的源排放,获得了NH3的时空分布、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气体向粒子的转化,结果表明:干气溶胶总量分布与大气中H2SO4、NH3的浓度分布有非常好的对应,富氨环境条件下,产生干气溶胶的多少是出H2SO4浓度决定的;气溶胶中的含水量与干气溶胶的浓度分布没有太多的联系,主要取决于大气中相对湿度的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 硫酸盐 气粒转化 对流层 光化学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城市大气氨-铵的高频演化及其气粒转化机制 被引量:12
2
作者 邵生成 常运华 +5 位作者 曹芳 林煜棋 范美益 谢锋 洪一航 章炎麟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4355-4363,共9页
本研究于2018年秋季利用在线气体和气溶胶组分监测仪以高时间分辨率连续测定南京市大气中的气体(主要是NH3)与二次无机气溶胶(主要是NH4+、NO3-和SO42-)浓度,借此研究污染和非污染期城市大气NH3和NH4+的演化规律,进而探讨NH3-NH4+气粒... 本研究于2018年秋季利用在线气体和气溶胶组分监测仪以高时间分辨率连续测定南京市大气中的气体(主要是NH3)与二次无机气溶胶(主要是NH4+、NO3-和SO42-)浓度,借此研究污染和非污染期城市大气NH3和NH4+的演化规律,进而探讨NH3-NH4+气粒转化过程中的化学机制.结果表明,观测期间NH3和NH4+浓度的平均值(±1σ)分别为(15. 3±6. 7)μg·m-3和(11. 3±7. 8)μg·m-3,且日变化在污染和非污染事件中呈现出显著的差异.综合在线观测的NH3和NH4+浓度数据,通过计算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了NH3和NH4+的潜在贡献源区在重污染过程受长距离污染传输影响较小,证明城市也是NH3排放的重要热点地区.进一步分析发现,NH3-NH4+的气粒转化是影响NH3和NH4+日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具体体现在:低温、高湿(温度在7. 5~12. 5℃,湿度在50%~90%)时,NH3和NH4+的气固转化速度较快,NH3与酸性物质反应生成更多的NH4+,使得(NH4)2SO4和NH4NO3的形成从而导致污染事件的加剧.研究结果有助于厘清城市大气NH3的来源和转化机制及其对颗粒物的潜在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铵根 污染事件 气粒转化 潜在源贡献因子法(PSCF)
原文传递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评估冬奥会期间太原市大气氨的气象和排放影响
3
作者 任明权 崔阳 +3 位作者 郭利利 何秋生 吉东生 王跃思 《地球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3,共10页
为保障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2022年2月4日至20日)的空气质量,太原市实施了一系列人为管控(机动车限行和工业企业减产)措施。为评估短期控制措施对城市大气NH_(3)的影响,本研究使用MARGA仪器于2022年1月1日至2月20日期间在太原... 为保障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2022年2月4日至20日)的空气质量,太原市实施了一系列人为管控(机动车限行和工业企业减产)措施。为评估短期控制措施对城市大气NH_(3)的影响,本研究使用MARGA仪器于2022年1月1日至2月20日期间在太原市一城市站点对小时分辨率的气态NH_(3)及水溶性离子进行了在线观测,分析了其污染特征并采用随机森林模型评估了气象和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冬奥会管控期C2(1月30日至2月20日)NH_(3)浓度(5.4±3.3μg/m^(3))低于管控前时段C1(1月1日至1月29日;8.4±3.9μg/m^(3))36.0%。与C1期间相比,C2期间更高的风速(1.8±0.8 m/s)和大气边界层高度(508.1±636.7 m)有利于污染物扩散,而C2期间酸性气体NO_(2)(47.8%)和SO_(2)浓度(33.2%)的显著降低会通过气相分配提升NH_(3)浓度,表明气象和化学因素会干扰排放变化对NH_(3)影响评估。随机森林模型分析结果显示C2期间NH_(3)、NH_(4)^(+)和TNHx(NH_(3)+NH_(4)^(+))气象归一化浓度较C1时期分别下降25.2%、21.3%和20.3%。TNHx由于综合考虑人为排放和二次转化的影响能更好地反映人为排放造成NH_(3)的真实变化。C2期间人为减排和气象因素对TNHx下降的贡献分别为39.5%和60.5%,表明在有利的气象条件影响下人为减排进一步降低了TNHx浓度。研究结果可为其他区域评估管控措施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粒转化 随机森林模型 冬奥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军运会前后武汉市大气氨-铵气/粒转化监测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吴佳伟 王祖武 +2 位作者 陈楠 成海容 袁畅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2-138,共7页
利用MARGA在线监测仪,作者对武汉城区2019年军运会前后大气中气态污染物与颗粒物水溶性离子(以NH3和SNA为主)的浓度进行连续采样,结合PM2.5及气象要素,分析了大气中NH3-NH4+气/粒转化及其对PM2.5的影响。结果表明,军运会管控前、中和后... 利用MARGA在线监测仪,作者对武汉城区2019年军运会前后大气中气态污染物与颗粒物水溶性离子(以NH3和SNA为主)的浓度进行连续采样,结合PM2.5及气象要素,分析了大气中NH3-NH4+气/粒转化及其对PM2.5的影响。结果表明,军运会管控前、中和后大气NH3浓度分别为(13.3±5.8)、(7.4±2.7)和(12.3±4.9)μg/m3,并且NH3、NH4+和PM2.5的日变化特征存在一定昼夜差异。利用潜在源贡献分析可知NH3和NH4+受外来传输的影响较小,结合其日变化特征说明NH3主要是武汉城区移动源排放。NH3-NH4+气/粒转化研究表明,军运会期间[NH3]∶[NH4+]比值均大于1,不利于NH3向NH4+转化,并且[NH3]:[NH4+]比值与PM2.5浓度存在一定负相关(R2=0.62)。在NH3充足的高湿环境中,NH3-NH4+气/粒转化率明显增加,其中NH4+主要以(NH4)2SO4和NH4NO3的形式存在,且NH4+更易与SO42-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 铵根 PM2.5 潜在源贡献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地区大气新粒子增长-缩小过程特征 被引量:8
5
作者 岳玎利 钟流举 +4 位作者 沈劲 张涛 袁鸾 周炎 曾立民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7,共7页
广东大气超级监测站新粒子生成事件中,在新粒子快速增长后观测到明显的颗粒物缩小过程(即新粒子增长-缩小过程)。结合3~1 000nm颗粒物数谱分布、颗粒物化学组成和重要气态污染物的变化,具体分析这类新粒子生成事件出现颗粒物缩小过程的... 广东大气超级监测站新粒子生成事件中,在新粒子快速增长后观测到明显的颗粒物缩小过程(即新粒子增长-缩小过程)。结合3~1 000nm颗粒物数谱分布、颗粒物化学组成和重要气态污染物的变化,具体分析这类新粒子生成事件出现颗粒物缩小过程的特性和成因。结果表明,秋季新粒子生成事件发生频率和新粒子增长-缩小过程出现频率均较高。新粒子增长速率为3.0~12.0nm/h,颗粒物缩小速率为2.2~10.9nm/h。新粒子增长过程中,颗粒有机物对PM_(2.5)浓度贡献最大;颗粒物缩小过程中,SO_4^(2-)对PM_(2.5)浓度贡献最大,且SO_4^(2-)、NH_4^+和元素碳对PM_(2.5)浓度的贡献有所提高;NO_3^-和颗粒有机物对PM_(2.5)浓度的贡献下降,且颗粒有机物中二次有机颗粒物对PM_(2.5)浓度贡献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颗粒有机物对PM_(2.5)浓度贡献的下降幅度。经分析,固态NH4NO3分解和低挥发性有机物挥发是颗粒物缩小的重要直接原因,扩散条件改善和大气氧化性减弱可能是推动新粒子增长转为颗粒物缩小过程的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生成新子增长颗物缩小-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典型地区气态氨分布及其对PM_(2.5)贡献
6
作者 黄国锋 肖林海 +5 位作者 陈梓杰 张涛 钟庄敏 方晓丹 廖彤 陈多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796-4804,共9页
为探讨珠三角典型地区气态氮(NH_(3))对细颗粒物(PM_(2.5))的贡献,于2022年6月~2023年5月,在珠三角地区四个代表性城市选择了三个城市站点和一个郊区站点开展了NH_(3)的在线监测,并同步收集了水溶性离子、HNO_(3)、PM_(2.5)以及气象参... 为探讨珠三角典型地区气态氮(NH_(3))对细颗粒物(PM_(2.5))的贡献,于2022年6月~2023年5月,在珠三角地区四个代表性城市选择了三个城市站点和一个郊区站点开展了NH_(3)的在线监测,并同步收集了水溶性离子、HNO_(3)、PM_(2.5)以及气象参数等资料.此基础上分析了NH_(3)的浓度水平特征和日变化特征,进一步评估了NH_(3)对PM_(2.5)的潜在贡献.结果表明,公园前(GYQ)、梅华(MH)、东城(DC)和鹤山花果山(HGS)的NH_(3)年均值分别为(5.74±3.00),(4.70±2.41),(5.09±2.26)和(4.17±1.95)μg/m^(3),除GYQ外,其余三站点NH_(3)季节变化均表现出秋季>春季>夏季>冬季的趋势.NH_(3)浓度日变化规律与温度相近,与相对湿度相反.经由修正的气体比率(AdjGR)评估,四个站点均处于富氨的条件下.随着PM_(2.5)污染浓度的上升,AdjGR逐渐下降,同时氨转化率(NHR)逐渐升高.除此之外,四个站点NHR>0.5的情况均主要发生在温度<25℃和相对湿度<70%的气象条件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态氨 细颗 体比率 二次无机溶胶 气粒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污染对城市能见度影响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25
7
作者 束炯 李莉 +4 位作者 张玮 孙娟 鲁小琴 唐琳 邵德民 《上海环境科学》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785-789,共5页
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颗粒物及气态污染物对能见度的影响,论述了城市大气光化学反应过程中的气粒转化过程。此外,选取4个气象参数:风速、气温、气压和相对湿度,及3个大气污染指标:SO2、NOx、PM10,与晴天水平能见度进行了相关分析,并建立... 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颗粒物及气态污染物对能见度的影响,论述了城市大气光化学反应过程中的气粒转化过程。此外,选取4个气象参数:风速、气温、气压和相对湿度,及3个大气污染指标:SO2、NOx、PM10,与晴天水平能见度进行了相关分析,并建立回归方程。初步分析表明,城市能见度除受大气污染的影晌外,还与湿度、风速、风向等气象条件及雾、降水、浮尘等天气有密切关系,它主要是大中小尺度天气和大气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它与PM10和SO2有较为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 城市能见度 态污染物 气粒转化 线性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地区春季二氧化硫的输送与转化过程研究 I.模式及其验证 被引量:16
8
作者 张美根 徐永福 +1 位作者 Itsushi Uno Hajime Akimoto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21-329,共9页
结合新近评估的东亚地区污染源资料 ,作者利用一个耦合的区域化学输送模式系统以探讨东亚地区春季期间气象过程、气相与液相化学过程、非均相化学过程、气溶胶过程和干湿沉降过程对二氧化硫输送及转化过程的影响 ,并研究二氧化硫和硫酸... 结合新近评估的东亚地区污染源资料 ,作者利用一个耦合的区域化学输送模式系统以探讨东亚地区春季期间气象过程、气相与液相化学过程、非均相化学过程、气溶胶过程和干湿沉降过程对二氧化硫输送及转化过程的影响 ,并研究二氧化硫和硫酸盐气溶胶的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模拟的二氧化硫和硫酸盐气溶胶的浓度值与 2 0 0 1年春季飞机和地面获取的观测值进行了比较。比较结果显示 ,模拟值与观测值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模式系统很好地反映了二氧化硫和硫酸盐气溶胶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 ,再现了许多观测到的重要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溶胶 三维化学输送模式 长距离输送 气粒转化 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遥远海洋大气边界层中DMS通量与CCN的形成 被引量:1
9
作者 赵春生 秦瑜 《自然科学进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讯)》 1998年第6期698-706,共9页
将一个简化的DMS化学机制加入到我们发展的气溶胶动力模式中,研究在遥远海洋大气边界层中DMS-CCN系统的气粒转化过程。计算结果表明由海洋排放的DMS完全可以作为海洋大气边界层中粒子的源。完全由气粒转化过程而形成的CCN数浓度与气溶... 将一个简化的DMS化学机制加入到我们发展的气溶胶动力模式中,研究在遥远海洋大气边界层中DMS-CCN系统的气粒转化过程。计算结果表明由海洋排放的DMS完全可以作为海洋大气边界层中粒子的源。完全由气粒转化过程而形成的CCN数浓度与气溶胶中硫质量浓度的关系在不同水汽过饱和比下是不同的。气溶胶粒子的总数浓度与DMS的排放通量成正比,但CCN(1%)数浓度仅在DMS排放通量大于3μmol·m^(-2)·d^(-1)时与DMS排放通量成线性关系。OH自由基的浓度值与气溶胶粒子总数浓度和CCN数浓度呈很好的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 气粒转化过程 DMS CCN 海洋 边界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环境保护城市大气复合污染成因与防治重点实验室(筹)
10
作者 李莉 楼晟荣 《上海环境科学》 CAS 2014年第5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续2014年第4期封二、封三) 大气氧化性实验室 利用烟雾箱开展环境背景下的光化学烟雾的污染模拟、二次气溶胶生成机制研究;颗粒物的均相与非均相反应过程;大气污染物的气粒转化和相平衡研究;新粒子生成;二次气溶胶的形成与转... (续2014年第4期封二、封三) 大气氧化性实验室 利用烟雾箱开展环境背景下的光化学烟雾的污染模拟、二次气溶胶生成机制研究;颗粒物的均相与非均相反应过程;大气污染物的气粒转化和相平衡研究;新粒子生成;二次气溶胶的形成与转化、混合状态以及老化过程模拟,为建立环境大气中的二次污染物形成、去除模型提供参数及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点实验室 城市大 污染成因 环境保护 防治 复合 气粒转化 光化学烟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春季大气中氨的气粒相转化及颗粒态铵采样偏差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韦莲芳 段菁春 +5 位作者 谭吉华 马永亮 贺克斌 王书肖 黄晓锋 张元勋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6-226,共11页
利用Partisol 2300型化学物种采样器,通过溶蚀器-膜-后置膜采集了北京2013年春季大气颗粒物及酸碱性气体样品,利用离子色谱分析获得PM2.5中主要无机组分和气体SO2,HNO2,HNO3和HCl浓度.结果表明,NH3,NH4+和PM2.5的昼夜变化特征相似,晚间... 利用Partisol 2300型化学物种采样器,通过溶蚀器-膜-后置膜采集了北京2013年春季大气颗粒物及酸碱性气体样品,利用离子色谱分析获得PM2.5中主要无机组分和气体SO2,HNO2,HNO3和HCl浓度.结果表明,NH3,NH4+和PM2.5的昼夜变化特征相似,晚间浓度均高于日间.非雾霾天[NH3]:[NH4+]均大于1,而雾霾期间NH3,NH4+和PM2.5浓度大幅度增加,NH3转化率加快,导致该比值小于1,表明NH3在灰霾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采样偏差研究表明,采样过程中普遍存在颗粒态NH4+的正、负偏差,半挥发无机组分在低污染水平下损失明显,但整体上单一滤膜采样高估NH4+浓度.NH4+的挥发损失受气象条件影响,而由于溶蚀器对酸碱性气体的吸收,[NH3]:[N(-Ⅲ)]和[HNO3][NH3]对NH4+的损失影响显著.因此对颗粒物中半挥发性组分进行采样偏差补偿,有利于提高大气颗粒物化学质量重构、污染物形成机制及其来源解析等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 PM2.5 铵盐 采样偏差 日内变化
原文传递
SO_2在高岭土表面气-粒转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2
作者 焦坤灵 袁猛 +3 位作者 张连科 孙鹏 李玉梅 武文斐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5082-5088,共7页
利用自制气溶胶反应器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相对湿度(RH)、光照、NOx和NH3条件对SO_2在高岭土表面的气-粒转化过程和SO_2-4生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RH是影响高岭土表面SO_2转化及SO_2-4生成的最重要因素,随着RH的增加,高岭土表面SO_2的转... 利用自制气溶胶反应器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相对湿度(RH)、光照、NOx和NH3条件对SO_2在高岭土表面的气-粒转化过程和SO_2-4生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RH是影响高岭土表面SO_2转化及SO_2-4生成的最重要因素,随着RH的增加,高岭土表面SO_2的转化量及SO_2-4的生成量也明显增加,其中SO_2转化量最大增幅达600%;光照条件对高岭土表面SO_2的转化及SO_2-4的生成也有一定影响,光照越强SO_2的转化量及SO_2-4的生成量越高;NOx和NH3的存在会促进SO_2在高岭土表面的转化和SO_2-4的生成,协同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反应器 SO_2 高岭土 -转化
原文传递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article rotation in the upper dilute zone of a cold CFB riser 被引量:1
13
作者 Xue-cheng WU Qin-hui WANG +3 位作者 Chen TIAN Zhong-yang LUO Meng-xiang FANG Ke-fa CEN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08年第7期922-931,共10页
Particle rot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gas-solid flows. This paper presents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verage rotation speed for glass beads in the upper dilute zone of a cold ... Particle rot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gas-solid flows. This paper presents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verage rotation speed for glass beads in the upper dilute zone of a cold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 riser. It is shown that in the horizontal direction,the average rotation speed in the near-wall area is larger than that in the center area,while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it decreases as the height increases. The reason resulting in this distribution is analyzed by considering several factors including particle size,particle shape,particle number density,particle collision behavior,and the surrounding flow field,etc. The effects of CFB operation conditions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verage rotation speed are also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creasing superficial gas velocity increases the average rotation speed of particles in the near wall area but takes nearly no effect on that in the center area. The external solids mass flux,however,takes the opposite effect. It is found that the average rotation speeds of particles in both areas are increased as the total amount of bed material incr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ticle rotation Gas-solid two-phase flow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CF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orrefied Pellets as Fuel for Two-Stage Technology of Biomass Conversion into Synthesis Gas
14
作者 Victor Zaichenko Valentin Kosov Julia Kuzmina Vladimir Lavrenov 《Journa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2014年第1期79-84,共6页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perties of the torrefied pellets, along with high calorific value, is their hydrophobicity. Inability to absorb moisture and self-destruct under its influence determine possibility of usi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perties of the torrefied pellets, along with high calorific value, is their hydrophobicity. Inability to absorb moisture and self-destruct under its influence determine possibility of using of pellets in the pyrolysis reactor. For the technology of two-stage thermal processing of biomass, developed at the Joint Institute for High Temperatures, the amount of synthesis gas which can be obtained from one kilogram of torrefied pellets is also important. A construction of the pilot torrefaction reactor powered by flue gas is shown.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of hydrophobicity of torrefied pellets produced by the reactor and quantity of synthesis gas which can be obtained by two-stage thermal processing of the pellets are presented. It is shown that torrefaction allows simplifying the process of conversion of pellets into synthesis gas without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the volume of the g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ass conversion TORREFACTION PYROLYSIS syng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氨对常州PM_(2.5)理化性质与二次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余益军 庄旻 +2 位作者 王振 李锴基 杨卫芬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493-4501,共9页
NH_(3)是PM_(2.5)重要前体物,并影响其理化性质.基于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江苏常州NH_(3)、SO_(2)、NO_(2)、PM_(2.5)及其水溶性离子在线观测,结合热力学平衡模型计算气溶胶酸度和气溶胶含水量(AWC),分析了富氨条件下NH_(3)-NH_(4)^(+... NH_(3)是PM_(2.5)重要前体物,并影响其理化性质.基于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江苏常州NH_(3)、SO_(2)、NO_(2)、PM_(2.5)及其水溶性离子在线观测,结合热力学平衡模型计算气溶胶酸度和气溶胶含水量(AWC),分析了富氨条件下NH_(3)-NH_(4)^(+)转化对AWC、酸度及二次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2021年冬季常州为富氨,富余程度随PM_(2.5)浓度升高而加强,NH_(4)^(+)以NH_(4)NO_(3)和和(NH_(4))_(2)SO_(4)为主,多数时段有少量NH_(4)Cl.气溶胶呈中等酸度,pH均值4.2±0.4,与大气NH_(3)浓度正相关,pH值变幅随污染升级收窄趋中至4~5之间;AWC随湿度和颗粒物二次离子浓度升高而指数级攀升,主要由NH_(4)NO_(3)、(NH_(4))_(2)SO_(4)和NH_(4)Cl吸湿贡献,占比分别为58.5%、18.4%和8.3%,污染条件下NH_(4)NO_(3)主导颗粒物吸湿增长.NH_(3)-NH_(4)^(+)促进SO_(2)非均相反应和NO_(3)^(-)均相反应生成.因富氨环境,需降低30%以上NH_(3)方可影响pH值和含水量等理化性质.该结果对理解二次反应影响、支撑当地空气质量改善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NH_(3)) 铵(NH_(4)^(+)) 气粒转化 溶胶含水量(AWC) 溶胶酸度
原文传递
华北地区乡村站点(曲周)夏季PM2.5中二次无机组分的生成机制与来源解析 被引量:24
16
作者 陈仕意 曾立民 +1 位作者 董华斌 朱彤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554-3565,共12页
利用大气PM2.5水溶性组分及其气态前体物在线测量系统(GAC-IC)于2014年6月9日~7月11日对华北地区乡村站点曲周大气PM2.5中水溶性组分及其气态前体物进行了在线测量,分析了PM2.5中水溶性组分与气态前体物日变化规律及其相互作用,探讨了... 利用大气PM2.5水溶性组分及其气态前体物在线测量系统(GAC-IC)于2014年6月9日~7月11日对华北地区乡村站点曲周大气PM2.5中水溶性组分及其气态前体物进行了在线测量,分析了PM2.5中水溶性组分与气态前体物日变化规律及其相互作用,探讨了当地细颗粒物的气粒转化机制并分析了其来源.结果表明夏季曲周大气PM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与相关气态前体物的浓度呈现明显的日变化规律.观测期间,PM2.5中SO2-4、NH+4和NO-3的平均浓度分别是26.28、18.08和16.36μg·m-3,是PM2.5中最主要的水溶性无机离子,约占PM2.5质量浓度的76.23%;气态前体物中,NH3浓度明显偏高、平均值为44.85μg·m-3,主要来源于当地的农业活动排放;硫氧化率(SOR)和氮氧化率(NOR)平均值分别是0.60和0.30,表现出明显的二次污染特征.经相关性分析发现:曲周大气PM2.5中NH+4与NO-3、SO2-4有良好的相关性,且表现为富氨状态,NH+4以(NH4)2SO4形式存在,NO-3的生成主要受HNO3的限制.对NH4NO3平衡进行研究发现:与夜间相反,白天曲周大气环境不利于NH4NO3生成和保持.结果也表明,二次转化是曲周夏季细颗粒物的主要来源,堆肥与农田释放的NH3是导致高浓度二次无机颗粒物(SNA)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C-IC 水溶性离子 气粒转化 来源 PM2.5 曲周
原文传递
Effects of dietary fresh fermented soybean meal on growth performance, ammonia and particulate matter emissions, and nitrogen excretion in nursery piglets 被引量:18
17
作者 Sai-sai CHENG Yuan LI +3 位作者 Shi-jie GENG Luan-sha HU Xiong-feng FU Xin-yan HAN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2期1083-1092,共10页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fresh fermented soybean meal(FSM) on the growth performance of nursery piglets, nitrogen excretion in feces, 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ammonia(NH3) and partic...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fresh fermented soybean meal(FSM) on the growth performance of nursery piglets, nitrogen excretion in feces, 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ammonia(NH3) and particulate matter(PM) in the piggery. A total of 472 nursery piglets(Landrace×Yorkshire,(16.3±0.36) kg body weight)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into two treatments with 236 pigs in each treatment. The pigs were fed the basal diet without fresh FSM(control) or diet containing 10%(100 g/kg) fresh FSM(FSM group), and the crude protein content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nsistent. The feeding trial lasted for 28 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igs fed fresh FSM had increased(P〈0.05) average daily gain(ADG)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in feed to gain ratio(F:G) between the two groups. During the whole experiment, the concentration of NH3 in the piggery decreased(P〈0.05) by 19.0%, 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PM(PM(10) and PM(2.5)) in the piggery decreased(P〈0.05) by 19.9% and 11.6%, respectively, in the FSM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The ammonia nitrogen and nitrite content in feces increased(P〈0.05) by 32.9% and 28.4%, respectively, in the FSM group. The fecal p H declined(P〈0.05) significantly in the FSM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At the end of experiment, total protein(TP) concentration was increased(P〈0.05) significantly and blood urea nitrogen(BUN) concentration was decreased(P〈0.05) for pigs fed the diet with fresh FSM.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dietary fresh FSM not only improved the growth performance of nursery piglets, but also reduced the NH3 concentration in the piggery due to nitrogen conversion, and decreased the concentrations of PM(10) and PM(2.5) in the pigg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esh fermented soybean meal AMMONIA Particulate matter Nitrogen conversion Nursery pigle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