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川南地区长宁区块上奥陶—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地层的总有机碳含量(Total Organic Carbon,TOC)、主量元素及微量元素分析,对长宁地区A1井页岩层序进行新的划分,其中龙一1为海侵体系域(Transgressive System Trace,TST)和早期高位体系...通过对川南地区长宁区块上奥陶—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地层的总有机碳含量(Total Organic Carbon,TOC)、主量元素及微量元素分析,对长宁地区A1井页岩层序进行新的划分,其中龙一1为海侵体系域(Transgressive System Trace,TST)和早期高位体系域(EHST-1和EHST-2),龙一2为晚期高位体系域(Late Highstand Systems Tract,LHST),并揭示了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用U/Th、V/Cr、Ni/Co、MoEF-UEF表示)、古生产力(用Babio、Ti、Al、Siex表示)、陆源碎屑输入(用总有机碳含量TOC、Ti、Zr和Al等表示)、古气候(以蚀变化学指数CIA,成分变化指数ICV)、原岩类型(用Th/Sc-Zr/Sc、SiO2/Al2O3-K2O/Na2O、La/Th-Hf、Co/Th-La/Sc等表示)、有机质富集控制因素(用UEF、TOC、Mo/Al、Siex表示)和水体滞留环境(用Co×Mn、Al、TOC表示)等参数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鲁丹阶TST时期海平面升高,上扬子地区水体普遍缺氧,持续的上升洋流带来大量的营养物质进入海水,导致古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强烈构造沉降和化学风化的减弱及海平面升高共同导致汇水区的陆源碎屑供给较低。因此,古生产力、氧化还原条件为鲁丹阶TST时期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碎屑供给为次要控制因素。由于气候及古地理环境存在显著差异,EHST-1、EHST-2及LHST时期,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是氧化还原条件及碎屑供给,古生产力为次要控制因素。展开更多
文摘通过对川南地区长宁区块上奥陶—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地层的总有机碳含量(Total Organic Carbon,TOC)、主量元素及微量元素分析,对长宁地区A1井页岩层序进行新的划分,其中龙一1为海侵体系域(Transgressive System Trace,TST)和早期高位体系域(EHST-1和EHST-2),龙一2为晚期高位体系域(Late Highstand Systems Tract,LHST),并揭示了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用U/Th、V/Cr、Ni/Co、MoEF-UEF表示)、古生产力(用Babio、Ti、Al、Siex表示)、陆源碎屑输入(用总有机碳含量TOC、Ti、Zr和Al等表示)、古气候(以蚀变化学指数CIA,成分变化指数ICV)、原岩类型(用Th/Sc-Zr/Sc、SiO2/Al2O3-K2O/Na2O、La/Th-Hf、Co/Th-La/Sc等表示)、有机质富集控制因素(用UEF、TOC、Mo/Al、Siex表示)和水体滞留环境(用Co×Mn、Al、TOC表示)等参数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鲁丹阶TST时期海平面升高,上扬子地区水体普遍缺氧,持续的上升洋流带来大量的营养物质进入海水,导致古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强烈构造沉降和化学风化的减弱及海平面升高共同导致汇水区的陆源碎屑供给较低。因此,古生产力、氧化还原条件为鲁丹阶TST时期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碎屑供给为次要控制因素。由于气候及古地理环境存在显著差异,EHST-1、EHST-2及LHST时期,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是氧化还原条件及碎屑供给,古生产力为次要控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