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沼液和秸秆还田对土壤氮磷淋溶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志刚 韩雪 +3 位作者 刘运平 李伟 宋潇 郭立月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6期107-114,共8页
通过分析沼液和秸秆还田对土壤氮磷浓度及淋溶的影响,为指导农业废弃物利用和农田面源污染防控提供理论支撑。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4个处理即空白对照(CK)、常规施氮(CON)、优化施氮(OPT)和秸秆+沼液还田(SMB),通过测定作物产量、土壤... 通过分析沼液和秸秆还田对土壤氮磷浓度及淋溶的影响,为指导农业废弃物利用和农田面源污染防控提供理论支撑。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4个处理即空白对照(CK)、常规施氮(CON)、优化施氮(OPT)和秸秆+沼液还田(SMB),通过测定作物产量、土壤硝态氮残留与总磷淋溶,探讨秸秆和沼液还田后土壤氮磷浓度变化和淋溶特征。结果表明:SMB处理产量分别达到CON和OPT处理的99.6%和95.4%,氮、磷吸收量分别达到84.9%、78.4%和85.7%、82.4%,但是氮磷农学效率比CON和OPT处理提高了13%。SMB处理土壤硝态氮浓度和淋溶量分别比施氮处理降低43%和77.3%,表观淋失系数仅4.83%,硝态氮残留量仅为施氮处理的28.9%。SMB处理总磷平均淋溶量为0.045 kg/hm^(2),土壤无机磷浓度为常规施磷量80.7%,80%无机磷转化为Fe-P和Ca-P,同时SMB处理活性有机磷占比为55.8%显著高于常规施磷34.2%,说明沼液和秸秆还田提高土壤磷有效性。综上所述,沼液和秸秆还田是一种环境友好的资源化利用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液和秸秆还田 作物产量 利用效率 氮磷淋溶 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农田氮磷淋溶发生特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刘瀚文 栾好安 +3 位作者 张亦涛 习斌 董奎军 王伟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20-1533,共14页
氮磷淋溶是旱地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形式,直接导致水体污染风险尤其是地下水氮磷含量超标,明确氮磷淋溶发生特征是制定针对性措施阻控农田养分流失的前提条件。本文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了1984—2022年国际农田氮磷淋溶研究热点,论述... 氮磷淋溶是旱地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形式,直接导致水体污染风险尤其是地下水氮磷含量超标,明确氮磷淋溶发生特征是制定针对性措施阻控农田养分流失的前提条件。本文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了1984—2022年国际农田氮磷淋溶研究热点,论述当前主要淋溶监测方法及其优缺点,总结了影响淋溶的关键因素及其所带来的环境效应,探讨了氮磷淋溶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1984—2022年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不同水肥条件和管理方式下土壤氮素、磷素、硝酸盐等溶质的淋溶特征:NO_(3)^(−)-N为氮素淋溶主要形态;磷多以难溶颗粒态固持在土壤中,垂直迁移较少,但随着磷肥用量增加,淋溶逐渐成为磷损失的重要途径。当前的氮磷淋溶定量化方法主要包括原位实地监测和人工模拟降雨重塑淋溶过程,每种方法均有其优缺点,在研究过程中应当根据土壤、作物、目的等因地制宜地选择监测方法。受施肥、降雨灌溉、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影响,各地农田氮磷淋溶风险不一,主要农区肥料投入量大,土壤氮磷盈余量、地下水污染情况较其他地区更严重,环境风险仍十分严峻。未来面对极端气候变化,应在评估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程度的同时加强旱地深层土壤微生物过程、驱动机理研究,准确识别主要污染物类型从而进行针对防控,继续研发适合长期、连续和与自然条件相似的监测方法,综合运用原位监测、遥感、模型模拟等方法,量化同一区域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氮磷淋溶贡献,开展分类分区分级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淋溶 旱地农田 监测 影响因子 环境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主要农区农田氮磷淋溶特征与时空规律 被引量:21
3
作者 王洪媛 李俊改 +6 位作者 樊秉乾 骆晓声 彭畅 翟丽梅 李虎 马林 刘宏斌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18,共8页
中国北方黑土区、潮土区和褐土区是我国农业主产区,大水大肥问题尤为突出,氮磷淋溶是全国典型的地下水污染来源。然而,中国北方主要农区农田氮磷淋溶特征和时空规律尚不清楚。本文利用田间原位监测和文献荟萃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中国北... 中国北方黑土区、潮土区和褐土区是我国农业主产区,大水大肥问题尤为突出,氮磷淋溶是全国典型的地下水污染来源。然而,中国北方主要农区农田氮磷淋溶特征和时空规律尚不清楚。本文利用田间原位监测和文献荟萃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中国北方主要农区285个监测点年的4种主要种植模式(春玉米、冬小麦-夏玉米、露地蔬菜、保护地蔬菜)农田氮磷淋溶特征与时空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北方4个主要种植模式的平均氮和磷淋溶强度分别为:保护地蔬菜117.5 kg(N)·hm−2和0.74 kg(P)·hm−2,露地蔬菜51.7 kg(N)·hm−2和0.10 kg(P)·hm−2,冬小麦-夏玉米轮作49.9 kg(N)·hm−2和0.07 kg(P)·hm−2,春玉米30.7 kg(N)·hm−2和0.09 kg(N)·hm−2。与粮田相比,蔬菜田的高水肥投入决定了其较高的氮磷淋溶量。受土壤质地以及区域间水肥管理差异的影响,同一种植模式下,总氮淋溶强度为黑土区<褐土区<潮土区。农田氮磷淋溶年际间变化主要受降雨强度的影响,总氮淋溶量与降雨强度呈正线性相关关系,尤其前一年无淋溶事件发生背景下,下一年的淋溶量会急剧增加。空间尺度上,潮土区和褐土区是氮素淋溶的主要风险区。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蔬菜种植面积尤其是保护地蔬菜种植面积占比较大的省份表现出较高的氮磷淋溶风险。综上,北方主要农区农田氮磷淋溶风险以氮为主,磷的淋溶风险也不容忽视。潮土区和褐土区是氮素淋溶的主要风险区。区域尺度上,氮磷淋溶主要来自粮田,但菜田面积越大,氮磷淋溶风险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方 农田 氮磷淋溶 种植模式 土壤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农田氮磷淋溶损失污染与防控机制 被引量:14
4
作者 马林 王洪媛 +9 位作者 刘刚 胡克林 梁超 杜连凤 郭胜利 柏兆海 王凤花 李晓欣 王仕琴 胡春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0,共10页
突破厚包气带农田根层氮磷淋溶与地下水污染复杂定量关系和阻控机理是国际研究难点。本文系统梳理了重点研发专项"农田氮磷淋溶损失污染与防控机制"项目取得的主要进展,项目包括以下4方面研究内容:1)北方主要农区农田根层氮... 突破厚包气带农田根层氮磷淋溶与地下水污染复杂定量关系和阻控机理是国际研究难点。本文系统梳理了重点研发专项"农田氮磷淋溶损失污染与防控机制"项目取得的主要进展,项目包括以下4方面研究内容:1)北方主要农区农田根层氮磷淋溶时空规律;2)根层-深层包气带氮磷淋溶机制和主控因子;3)黑土、潮土和褐土氮磷淋溶阻控机制及其效果;4)典型农区氮磷淋溶风险与区域消减途径。主要科学发现包括:1)受土地利用类型、地下水埋深、包气带岩性、水文地质条件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黑土区、潮土区和褐土区根层氮磷淋溶规律与地下水硝酸盐超标率体现出空间不一致和较大差异性。黑土区虽然根层淋溶较小,然而受地形地貌影响,地下水水质对淋溶响应更强烈,应该进一步研究黑土区地下水水质对淋溶的响应机制。华北潮土区和褐土区厚包气带具有明显氮阻控能力,应该进一步加强厚包气带对氮磷淋溶减排机理与途径研究。2)基于长期施肥定位试验和12 m深观测井对包气带农田土壤氮盈余累积特征和淋失规律的研究发现,华北平原区的环境安全施氮量约为200kg(N)·hm-2·a-1,超过环境安全阈值的多投入氮肥中有51%淋失到1m根层以下,不合理灌溉、强降水、大孔隙和裂隙是造成土壤硝酸盐淋溶的主要因素,对包气带累积硝态氮的淋失作用可影响至6m以下土层。3)利用深层取样和生物学方法结合,对厚包气带0~10.5m原位土壤微生物的反硝化活性和微生物区系组成的研究结果表明,表层土壤是微生物进行反硝化的主要场所,深层土壤中反硝化作用显著减弱,"碳饥饿"是限制底层土壤反硝化微生物丰度与活性的关键因素;室内培养试验证实添加碳源可有效激活土壤微生物的反硝化活性,为"根层截氮包气带脱氮"的淋溶阻控机理找到了突破口。4)利用黑土、潮土和褐土区氮磷淋溶阻控试验、全国农业面源污染国控监测网、北方农区地下水硝酸盐监测网和NUFER (NUtrient flows in Food chains,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use)模型,提出了养分损失脆弱区区划和区域氮磷污染削减草案,可为农业绿色发展和面源污染阻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源污染 氮磷淋溶 包气带 地下水硝酸盐污染 硝酸盐脆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土区农田氮磷淋溶消减措施 被引量:3
5
作者 张伟 王睿 +4 位作者 李思琪 鲁彩艳 解宏图 隋跃宇 张秀芝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3-118,共6页
黑土是我国重要的土壤资源,承载了全国50%以上的玉米产量。但过量的化肥施入和不合理的农业管理造成黑土土壤氮磷大量残留,氮磷淋溶风险增强。相关研究表明,尽管黑土区旱地农田氮磷淋溶损失相对较低,肥料残留效应仍致使其潜在淋溶风险... 黑土是我国重要的土壤资源,承载了全国50%以上的玉米产量。但过量的化肥施入和不合理的农业管理造成黑土土壤氮磷大量残留,氮磷淋溶风险增强。相关研究表明,尽管黑土区旱地农田氮磷淋溶损失相对较低,肥料残留效应仍致使其潜在淋溶风险增强。因此,本研究综合分析了环境因子和农业管理措施对黑土区农田氮磷淋溶特征的影响规律,明确了黑土氮磷淋溶消减措施,并针对玉米农田和蔬菜地提出消减策略。具体结果如下:施肥和降水是影响黑土农田氮磷淋溶的重要因素,灌溉是影响蔬菜地氮磷淋溶的关键农田管理措施;按需施肥、有机无机配施、避免雨热同期追肥、节水灌溉、免耕秸秆覆盖、不同作物轮作和添加生物炭等均是适合于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氮磷淋溶阻控措施。建议玉米农田采用一次性基肥施入,有机肥占比50%~70%,采用免耕秸秆覆盖技术;蔬菜地在常规施肥和灌溉频次下分别降低20%的施肥量和灌溉量,推荐蔬菜秋季收获后秸秆粉碎深埋等管理措施。本研究明确了黑土区农田氮磷淋溶消减策略,有助于实现黑土区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生态环境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淋溶 黑土 阻控措施 玉米农田 蔬菜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系调控对设施西葫芦产量、品质及土壤氮磷淋溶损失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张英鹏 孙明 +3 位作者 李彦 薄录吉 井永苹 高新昊 《山东农业科学》 2020年第11期90-94,共5页
针对目前设施大棚蔬菜品质差、氮磷淋溶损失严重的问题,设置裂区试验,在种植密度相同的条件下,以行距(每畦三行和四行)作为主区因素,以种植位置(平行位和错位种植)作为副区因素,研究不同种植布局改变根系分布对设施西葫芦产量、品质及... 针对目前设施大棚蔬菜品质差、氮磷淋溶损失严重的问题,设置裂区试验,在种植密度相同的条件下,以行距(每畦三行和四行)作为主区因素,以种植位置(平行位和错位种植)作为副区因素,研究不同种植布局改变根系分布对设施西葫芦产量、品质及土壤氮磷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四行的西葫芦产量要高于三行的,四行错位是最佳处理,其次是四行平行位;而三行错位处理的西葫芦VC含量高,硝酸盐含量低,氮磷钾吸收量也较高。盛果期各土层的硝态氮含量都很高,随着土层深入,错位处理的土壤硝态氮下降明显,而平行位处理呈波动变化,具有较大的淋溶风险,在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氮淋溶量均高于错位处理的,说明根系交错分布能够增强西葫芦根系对氮的吸收,减少其淋溶损失;而磷的淋溶量整体偏低,相同种植密度下平行位和错位种植处理间差异较小。因此,在相同种植密度下,将设施西葫芦四行平行种植改为三行错位种植,能够提高果实产量和品质,减少氮淋失,提高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调控 西葫芦 产量 品质 氮磷淋溶 设施大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对吉林省黑土区雨养春玉米农田氮磷淋溶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焦云飞 李强 +4 位作者 高洪军 王周 张秀芝 朱平 彭畅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28,共10页
吉林省黑土区是我国玉米生产的重要基地,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农业面源污染风险较大。因此,掌握吉林省黑土区降雨与农田氮磷淋溶的关系,对区域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研究基于吉林省4个面源污染监测点,于2016—2019年春玉米季对... 吉林省黑土区是我国玉米生产的重要基地,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农业面源污染风险较大。因此,掌握吉林省黑土区降雨与农田氮磷淋溶的关系,对区域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研究基于吉林省4个面源污染监测点,于2016—2019年春玉米季对降雨情况、淋溶量、淋溶液氮磷浓度及淋溶强度等进行了动态监测,系统分析了吉林省黑土区自然降雨与农田氮磷淋溶的关系。结果表明:1)吉林省黑土区降雨年际间和监测点间差异较大,年际间波动在424~554 mm,春玉米全生育期平均降雨量为475 mm;不同监测点降雨量大小依次为通化(593~785 mm)>公主岭(512~699 mm)>梨树(305~434 mm)>农安(197~342 mm)。2)淋溶量和降雨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降雨强度每增加10 mm·(24h)−1,淋溶量增加1.81 mm。全生育期(4—10月)降雨量与淋溶次数、淋溶概率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降雨量每增加100 mm,淋溶次数约增加3次,淋溶概率上升6%。当全生育期降雨量超过74 mm时,淋溶概率增加,可能引起淋溶;而当全生育期降雨量达到217 mm时,淋溶次数增加,可以发生淋溶。产生淋溶的降雨等级一般以中雨(10~24.9 mm)和大雨(25~49.9 mm)为主。3)淋溶量和淋溶液总氮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总磷浓度无明显相关关系。4)总氮淋溶强度与降雨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降雨强度每增加10 mm·(24h)−1,总氮淋溶强度增加0.73 kg·hm-2,而总磷淋溶强度与降雨强度无明显相关性。由此可见,吉林省黑土区农田在春玉米雨养条件下以氮素淋溶为主,且与降雨密切相关,应因地制宜采取农艺措施在源头上阻控农业面源污染的发生,为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 降雨 氮磷淋溶 春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交替对农田氮磷淋溶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8
作者 邓芳博 鲍雪莲 +1 位作者 梁超 解宏图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8-140,共13页
农田施肥过量导致氮磷养分淋溶引发的水体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冻融交替是中高纬度、高海拔和部分温带地区的自然现象,对冻土区农田生态系统的土壤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有重要影响。了解冻融交替如何影响土壤氮磷养分淋溶,对建立阻控养分淋溶... 农田施肥过量导致氮磷养分淋溶引发的水体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冻融交替是中高纬度、高海拔和部分温带地区的自然现象,对冻土区农田生态系统的土壤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有重要影响。了解冻融交替如何影响土壤氮磷养分淋溶,对建立阻控养分淋溶的措施至关重要。本文对国内外已有的研究结果进行归纳和梳理,从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角度阐述了冻融交替对农田土壤氮磷淋溶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冻融交替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养分淋溶:1)土壤水的相变对土壤颗粒、孔隙结构、微生物细胞的破坏作用;2)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构及其参与的养分循环的影响;3)最终导致土壤对养分和水分固持能力、可淋溶养分的含量和形态以及淋溶通道的改变。此外,气候因素包括气温和积雪覆盖对冻融模式的影响以及土壤自身的性质决定着冻融期间养分淋溶损失程度。基于冻融对养分淋溶的影响机制,阐述了增施生物炭、种植覆盖作物、采用免耕秸秆覆盖等耕作方式在减缓养分淋溶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潜在机制,为今后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简要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未来相关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交替 农田土壤 氮磷淋溶 关键过程 阻控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养分损失脆弱区的氮磷淋溶分区消减策略 被引量:7
9
作者 金欣鹏 柏兆海 马林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17-229,共13页
农业面源污染研究多聚焦于田块尺度,缺少对区域尺度氮磷损失风险和消减途径的探索。因此,本研究提出在区域尺度依据养分损失风险制定管理策略,以期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充分发挥减排措施潜力、全面提升面源污染区域阻控效力。本文利用水质... 农业面源污染研究多聚焦于田块尺度,缺少对区域尺度氮磷损失风险和消减途径的探索。因此,本研究提出在区域尺度依据养分损失风险制定管理策略,以期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充分发挥减排措施潜力、全面提升面源污染区域阻控效力。本文利用水质监测数据、文献数据、地理要素空间数据和基于NUFER(NUtrient flows in Food chains,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use)模型模拟的养分损失结果,划定了我国养分损失脆弱区;在此基础上,按照我国农业生态区划和养分损失脆弱区级别确定了各区养分管控程度,并结合各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选取可行、高效的养分管理技术,形成了我国氮磷淋溶区域消减策略和技术列单;最后通过模型再次评估了分区氮磷消减策略的效果。结果表明:养分损失脆弱区和潜在脆弱区覆盖了全国耕地面积的52%,广泛分布于主要农产品产区,呈现显著的空间聚集特征;分区养分管理可以消减51%的潜在脆弱区面积,消减潜力较大的区域集中在东北、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氮淋溶强度超过22.6 kg·hm^−2的区域覆盖耕地面积3.1×10^7 hm^2,通过实施基于养分损失脆弱区的分区氮磷消减措施,氮淋溶超标区内耕地面积减少至1.9×107 hm^2,消减比例约为40%。上述养分损失脆弱性区划和区域氮磷消减草案可为农业绿色发展和面源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淋溶 农业面源污染 养分损失脆弱区 农业生态区 区域消减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方式对玉米产量和农田氮磷淋溶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包菡 傅建伟 +4 位作者 张雷 王跃飞 罗军 刘波 邵润蛟 《北方农业学报》 2021年第4期57-61,共5页
【目的】探究不同施肥方式对玉米产量和农田氮磷淋溶流失的影响。【方法】设置常规处理(CK)、主因子优化处理(KF)、综合优化处理(BMP)3种施肥方式,优化处理较常规处理减氮23.63%和减磷26.55%,综合优化处理为秸秆还田,分别测定玉米籽粒... 【目的】探究不同施肥方式对玉米产量和农田氮磷淋溶流失的影响。【方法】设置常规处理(CK)、主因子优化处理(KF)、综合优化处理(BMP)3种施肥方式,优化处理较常规处理减氮23.63%和减磷26.55%,综合优化处理为秸秆还田,分别测定玉米籽粒产量、秸秆产量、植株生物量、氮磷吸收量、淋溶水氮磷流失量。【结果】3种施肥方式下玉米籽粒产量、秸秆产量、植株生物量、总氮吸收量、总磷吸收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CK处理的年度总氮累积流失量、总磷累积流失量显著高于KF处理、BMP处理(P<0.05),KF处理和BMP处理的年度总氮累积流失量分别较CK处理降低了49.73%和52.43%、年度总磷累积流失量分别较CK处理降低了38.49%和59.18%。【结论】优化施肥方式能在保证玉米产量的同时降低氮磷淋溶流失的风险,减少农田面源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施肥 玉米 产量 氮磷淋溶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施栽培系统土壤氮磷淋溶特征与影响因素
11
作者 阚炜杰 徐明泽 +3 位作者 田硕 王金凤 董楚轩 祝宁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5期34-40,共7页
近年来,农田面源污染广受社会各界关注。掌握农田氮磷淋溶流失特征与影响因素,是高效治理面源污染的基础。本研究以北京昌平5个设施蔬菜、草莓种植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原位渗滤计法,从2019—2022年连续3年开展氮磷淋溶监测试验。结... 近年来,农田面源污染广受社会各界关注。掌握农田氮磷淋溶流失特征与影响因素,是高效治理面源污染的基础。本研究以北京昌平5个设施蔬菜、草莓种植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原位渗滤计法,从2019—2022年连续3年开展氮磷淋溶监测试验。结果表明:5个监测试验淋溶强度为4.9%~69.2%,氮素流失系数为0.87%~83.17%,磷素流失系数为0.01%~0.67%,氮素淋溶量远高于磷素,硝态氮是氮素淋失的主要形态;氮磷淋溶量与灌溉频次、灌溉量、氮肥施用量、磷肥施用量呈正相关关系,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可较好拟合其响应关系,少量多次灌溉、优化施肥可有效降低设施蔬菜种植系统氮磷淋溶污染风险。综上,本研究为科学评估、控制设施土壤氮磷淋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位监测 温室 氮磷淋溶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色土壤中流氮磷淋溶流失特征综述
12
作者 吴昊阳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9年第1期82-83,共2页
紫色土是我国的一种特殊土壤类型,是亚热带地区由富含碳酸钙的紫红色砂岩和页岩上的初育土,它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土壤中磷、钾等营养元素含量高具有成土速率快、生产性能高的优点,但其土层浅薄、结构性差和有机质含量低的特点使紫色... 紫色土是我国的一种特殊土壤类型,是亚热带地区由富含碳酸钙的紫红色砂岩和页岩上的初育土,它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土壤中磷、钾等营养元素含量高具有成土速率快、生产性能高的优点,但其土层浅薄、结构性差和有机质含量低的特点使紫色土易受降雨和地表径流的侵蚀,致使坡面土壤氮磷元素迁移,加重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由于紫色土特殊的土壤孔隙结构特征,在径流淋失过程中壤中流的侵蚀作用不可忽视,从壤中流方面综述紫色土淋溶侵蚀的特征规律,为我国西南地区水土流失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氮磷淋溶 壤中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土区氮磷在土壤发生层中淋溶的差异性 被引量:2
13
作者 马琳杰 霍晓兰 +4 位作者 靳东升 刘平 霍晨 惠薇 李丽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7-207,共11页
农业氮磷淋溶已经成为地下水污染最普遍和突出的问题。为揭示氮磷在包气带不同土层的淋溶特征,以典型褐土的5个土壤发生层(耕层、淋溶层、钙积层、黏化层和母质层)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土柱模拟淋溶试验,在施肥量相同的条件下分析不同形... 农业氮磷淋溶已经成为地下水污染最普遍和突出的问题。为揭示氮磷在包气带不同土层的淋溶特征,以典型褐土的5个土壤发生层(耕层、淋溶层、钙积层、黏化层和母质层)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土柱模拟淋溶试验,在施肥量相同的条件下分析不同形态氮磷淋溶量,研究氮磷在不同土壤发生层中的迁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进行5次淋溶,耕层、淋溶层、钙积层、黏化层和母质层淋溶液中可溶性总氮总量分别为2412.63 mg·L−1、3028.94 mg·L−1、244.16 mg·L−1、3648.99 mg·L−1和3356.51 mg·L−1,淋溶层、黏化层和母质层可溶性总氮淋溶量显著高于耕层,而钙积层可溶性总氮淋溶量较耕层显著减少;耕层淋溶液中可溶性总磷总量为0.52 mg·L−1,且显著高于其他4层。2)在试验初期,耕层、淋溶层的硝态氮、可溶性总氮和正磷酸盐淋溶量显著高于黏化层和母质层,进行到第4、5次淋溶,黏化层、母质层的硝态氮和可溶性总氮淋溶量显著高于其他3层,而各发生层间正磷酸盐淋溶量无显著差异;单次淋溶黏化层和母质层铵态氮淋溶量均显著高于其他3层,而耕层可溶性总磷淋溶量始终显著高于其他各层。3)耕层和钙积层的淋溶液中硝态氮是氮素淋溶的主要形态,占可溶性总氮比例分别为69.0%和85.4%,而在淋溶层、黏化层和母质层中分别为41.3%、5.1%和4.6%;在可溶性磷中,以无机态正磷酸盐为主,最高占可溶性总磷的75.9%。4)土壤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黏粒含量对土壤氮磷的迁移转化有明显主导作用。有机质与氮磷淋溶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有机质含量高,会增加淋溶初期氮磷的淋溶风险;而阳离子交换量和黏粒含量则与氮磷淋溶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阳离子交换量大和黏粒多能减少氮磷素的淋溶风险。该试验结果说明,由于5种发生层土壤理化性质不同,各发生层氮磷淋溶特征及其淋溶形态也有差异,并且氮磷的淋溶受土壤本身阳离子交换量、黏粒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淋溶 土壤发生层 褐土 土壤性状 地下水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曲沃设施蔬菜施肥现状及土壤氮磷累积与分配特征 被引量:10
14
作者 孙晓姝 王立革 +4 位作者 郭珺 王劲松 武爱莲 董二伟 焦晓燕 《生态科学》 CSCD 2019年第6期149-155,共7页
在山西省南部调查了种植年限为1、7、10、13、16年的越冬长茬设施蔬菜生产施肥现状,研究了不同种植年限设施蔬菜土壤剖面硝态氮、Olsen-P和CaCl2-P的分配特征和规律,为控制设施蔬菜生产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种... 在山西省南部调查了种植年限为1、7、10、13、16年的越冬长茬设施蔬菜生产施肥现状,研究了不同种植年限设施蔬菜土壤剖面硝态氮、Olsen-P和CaCl2-P的分配特征和规律,为控制设施蔬菜生产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年限设施养分投入差异较大,新建设施氮、磷和钾投入量高达6088.3、2705.4和3287.2 kg·hm^-2,随后养分投入量明显降低N、P和K的养分投入水平在1591.1—2943、619.4—1195.6和877.5—2026.3 kg·hm^-2,80%的氮和90%磷在移栽前投入。过量养分投入和施肥与作物需肥不耦合增加了NO3--N在土壤剖面的迁移,种植1年200 cm土壤剖面的NO3--N通体大于30.00 mg·kg^-1,随种植年限增加NO-3-N向下移动明显,种植16年0—60 cm NO3--N含量达110—203 mg·kg^-1,土层180—200 cm接近60 mg·kg^-1;设施土壤0—20 cm的Olsen-P和CaCl2-P累积明显,种植1年分别达138.0和2.7 mg·kg^-1,而后累积至300 mg·kg^-1和7.6 mg·kg^-1左右,随种植年限增加Olsen-P和CaCl2-P在土壤剖面明显下移。该区域土壤Olsen-P与CaCl2-P的突变点为46.70 mg·kg^-1,土壤NO3--N含量与EC值显著正相关(r=0.624,P<0.01),CaCl2-P/Olsen-P与有机质含量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r=0.317,P<0.05)。这表明EC值能够较好地表征NO3--N污染状况,由于CaCl2-P为易淋洗磷,故土壤Olsen-P含量>46.70 mg·kg^-1时易出现磷的淋洗,土壤有机质提升增加了磷淋洗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蔬菜 突变点 氮磷淋溶 养分投入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氮磷营养盐的空间分布监测综合试验设计
15
作者 骆文广 张声瑾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5-38,64,共5页
为了更好地实时监测南方试验稻田田间氮磷营养盐的空间分布,依托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屈家岭试验基地展开相关研究。根据稻田氮磷来源及空间分布,从试验田间灌排水、田间水层和田间土壤中氮磷淋溶流失3个方面进行试验,并设计了3个系统:... 为了更好地实时监测南方试验稻田田间氮磷营养盐的空间分布,依托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屈家岭试验基地展开相关研究。根据稻田氮磷来源及空间分布,从试验田间灌排水、田间水层和田间土壤中氮磷淋溶流失3个方面进行试验,并设计了3个系统:灌排水氮磷营养盐监测系统,包括进水和排水模块,通过试验仪器和水样取样监测进出水中氮磷浓度;田间水层氮磷营养盐监测系统是可监测田间水层深度和水体中营养盐浓度的监测装置;田间土壤中氮磷淋溶流失监测系统,包括区域内5点土壤氮磷淋溶液的监测装置。通过这3个系统可实现田间氮磷营养盐时空分布规律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稻田 营养盐 灌溉排水 田间水层 氮磷淋溶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views on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Monitoring Techniques and Methods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靓 马友华 +4 位作者 付碧玉 张维维 张笑宇 路青 殷寒旭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4年第12期2214-2217,共4页
Farmland nutrient loss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reason causing agri- 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and water nitrogen, phosphorus eutrophication.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monitoring techniques and... Farmland nutrient loss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reason causing agri- 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and water nitrogen, phosphorus eutrophication.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monitoring techniques and methods are very important in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control. This paper reviews the various monitoring techniques of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cluding runoff pollutant monitoring, leaching pollutant monitoring and on-line monitoring. The runoff pollutant monitoring methods are mainly included artificial simulation of rain- fall runoff method, flow meter method, weir method and volumetric method. The leaching pollutant monitoring methods are mainly included leaching plate method, leaching gutter method, leakage pooling method, pumping filter pipe method and simulating soil column method. Although online monitoring of farmland nutrient loss still exists some technical bottlenecks and economic limitations, it is the future di- rection of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RUNOFF LEACHING N P MONITOR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Controlled Release Fertilizer on Los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from Farmland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堃 司马小峰 +1 位作者 丁仕奇 陈卓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2年第8期1727-1732,共6页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study on effects of controlled release fertilizer on los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from farmland. [Metho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fields planted with rice and corn around Chao Lake an...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study on effects of controlled release fertilizer on los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from farmland. [Metho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fields planted with rice and corn around Chao Lake and effects of compound fertilizer, controlled release fertilizer and controlled release fertilizer (reduced by 20%) on los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through runoff and leaching were analyzed. [Result] Los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mainly occurred in early stage of fertilizing; loss caused by runoff accounted for over 98% and caused by leaching was lower than 2%, indicating that nutrients of rice and corn mainly lost through runoff. As for controlled release fertilizers with 20% reduced, total loss of N and P decreased by 60% and 63% in rice field and reduced by 27.8% and 34% in corn field,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that controlled release fertilizer would maintain nutrients in soils high in later period of plant growth, improve use efficiency of N and P, reduce N and P loss in rice and corn fields in rainy season, and decrease non-point pollution. [Conclusion] The research suggested that controlled release fertilizer would slow down the loss of nutrients in farmlands, providing scientific references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for extension of controlled release fertilizer and reduction of agricultural non-point pol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rolled release fertilizer RICE CORN Loss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Chao Lake RUNOFF LEACH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