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9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添加石墨烯对黑土氮素转化与玉米氮素积累的影响
1
作者 刘莹 王诗雅 +2 位作者 孙光旭 孙海燕 郭伟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9-206,共8页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以及纳米材料的大量应用,人们对纳米材料的环境安全日益关注,虽然纳米材料对农业生产环境的效应已有一定研究,但是研究结果存在很大差异。以黑钙土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0(CF)、50(G1)、100(G2)、150g/kg(G3)石...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以及纳米材料的大量应用,人们对纳米材料的环境安全日益关注,虽然纳米材料对农业生产环境的效应已有一定研究,但是研究结果存在很大差异。以黑钙土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0(CF)、50(G1)、100(G2)、150g/kg(G3)石墨烯添加量,对黑土不同形态氮素含量、土壤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以探讨石墨烯对玉米生长季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添加石墨烯可提高土壤氮素含量,在3叶1心期,G2处理的土壤碱解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分别较CF处理显著增加(P<0.05)。同时,石墨烯的加入还提高了土壤酶活性,但随着施用量的增加,土壤酶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G2处理蛋白酶、脲酶、亚硝酸还原酶和硝酸还原酶的活性较CF处理分别提高6.57%~25.12%、5.01%~28.68%、16.23%~46.42%和27.75%~125.94%。在成熟期G2处理的玉米氮素积累较CF处理显著增加了31.45%。综上,黑钙土添加石墨烯提高了土壤氮素转化效率,促进了当季玉米植株氮素吸收和积累,100g/kg的石墨烯添加量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氮素 土壤酶活性 黑钙土 氮素转化 氮素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秸秆对羊粪好氧堆肥理化特性与氮素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韩大勇 李拥军 +3 位作者 刘海霞 周明夏 吴红 张耀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96-1906,共11页
为评价稻秸秆对羊粪好氧堆肥理化特性和氮素转化的影响,本研究以不同湿质量比的羊粪与稻秸秆为原料,进行好氧堆肥,羊粪与稻秸秆湿质量比分别为9∶1、8∶2、7∶3、6∶4和5∶5,研究稻秸秆与羊粪不同湿质量比组合对羊粪堆肥进程、堆肥理化... 为评价稻秸秆对羊粪好氧堆肥理化特性和氮素转化的影响,本研究以不同湿质量比的羊粪与稻秸秆为原料,进行好氧堆肥,羊粪与稻秸秆湿质量比分别为9∶1、8∶2、7∶3、6∶4和5∶5,研究稻秸秆与羊粪不同湿质量比组合对羊粪堆肥进程、堆肥理化性质、气体排放以及氮损失的影响,对比不同堆肥产品特性,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堆肥腐熟度。研究结果表明:添加稻秸秆能够加速羊粪堆肥进程以及有机质分解,使堆肥体3 d内进入高温期,并且高温期维持了13~21 d;羊粪与稻秸秆湿质量比8∶2(C/N比为19.75)的堆肥体最高温度可达73.88℃,高温阶段(≥50℃)持续时间最长(27 d),30 d时种子发芽指数达到80%以上(81.8%);堆肥过程中O_(2)含量与温度呈负相关(R=−0.615,P<0.001);羊粪与稻秸秆湿质量比9∶1、8∶2、7∶3、6∶4和5∶5组合的总氮损失分别为20.54、17.91、17.07、15.28 g和13.26 g,表明堆肥初始C/N比越低,总氮损失率越高;羊粪堆肥时添加稻秸秆可以缩短进入高温发酵期的时间,加快堆肥进程;羊粪添加稻秸秆堆肥时初始C/N比越高,NH_(3)和N_(2)O的累计排放量越小,NH_(4)^(+)-N、NO_(3)-N和总凯氏氮(TKN)的损失率越小;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羊粪与稻秸秆按湿质量比8∶2混合堆肥最优,堆肥的腐熟速度最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粪 稻秸秆 好氧堆肥 理化特性 氮素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水分协同调控对枸杞枝条粉氮素转化及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3
作者 曲继松 张丽娟 +3 位作者 朱倩楠 杜涵 路洁 周丽娜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2-69,共8页
以枸杞枝条粉为试材,采用双因素三因子设计,以尿素为氮源,研究温度-水分对枸杞枝条粉基质化发酵过程中发酵指标参数的影响,以期为西北地区枸杞产业循环发展新模式的探索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在发酵期间各处理全氮含量均呈逐渐增加的... 以枸杞枝条粉为试材,采用双因素三因子设计,以尿素为氮源,研究温度-水分对枸杞枝条粉基质化发酵过程中发酵指标参数的影响,以期为西北地区枸杞产业循环发展新模式的探索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在发酵期间各处理全氮含量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翻堆温度上限对发酵嗜热期和温热期堆体全氮含量影响显著,在成熟期翻堆温度上限较高时(60~65℃)不显著,而温度上限较低时(55℃)翻堆堆体含水量对堆体全氮含量影响显著。堆体含水量下限(40%)和翻堆温度上限(65℃)较高时更有利于铵态氮的积累。翻堆温度上限稍低时(55℃)对硝态氮含量影响显著。翻堆温度上限(65℃)对嗜热期和温热期堆体有机物总量影响显著,含水量下限(40%)在发酵期间翻堆温度上限较高时(60~65℃)各处理差异不显著,但翻堆温度上限较低时(55℃)翻堆堆体含水量下限对堆体有机物总量影响显著。堆体含水量(50%)或翻堆温度(65℃)上限较高时更有利于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多酚氧化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提升。在翻堆温度上限为60℃、堆体含水量下限为50%条件下Pseudallecheria和Lasiobolidium占比超过50%,基于PCA分析不同翻堆温度上限、堆体含水量下限对枸杞枝条发酵堆体微生物群落组成有一定影响,且翻堆温度上限为60℃、堆体含水量下限为50%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因此。翻堆温度上限为60℃、堆体含水量下限为50%的条件更有利于枸杞枝条粉基质化发酵腐熟的正向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枝条粉 氮素转化 微生物群落 温度 含水量
原文传递
有机固废好氧堆肥中氮素转化的研究现状
4
作者 亢涵 陈亚欣 姜浩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4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前我国有机固废产量大、处理时间长,好氧堆肥是有机固废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技术手段。氮素转化与损失是影响堆肥质量的关键,降低氮素损失有助于提高堆肥产品的质量。阐述了氮素转化原理,总结了厨余垃圾、剩余污泥及畜禽粪便等有机固废... 目前我国有机固废产量大、处理时间长,好氧堆肥是有机固废资源化利用的有效技术手段。氮素转化与损失是影响堆肥质量的关键,降低氮素损失有助于提高堆肥产品的质量。阐述了氮素转化原理,总结了厨余垃圾、剩余污泥及畜禽粪便等有机固废好氧堆肥中氮素转化的研究现状,并对控制氮素损失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固废 好氧堆肥 氮素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值对好氧堆肥过程中NH3挥发和氮素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苏杨琴 邱慧珍 +1 位作者 成志远 李云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4年第1期57-62,共6页
为揭示不同pH值对好氧堆肥中NH_(3)挥发和氮素化合物转化的影响,设置5个处理(T1:对照;T2~T4:pH值分别为8.5、7.5和6.5;T5:酸性添加剂,10%过磷酸钙),研究不同pH值和酸性添加剂对好氧堆肥中NH_(3)挥发和氮素化合物转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 为揭示不同pH值对好氧堆肥中NH_(3)挥发和氮素化合物转化的影响,设置5个处理(T1:对照;T2~T4:pH值分别为8.5、7.5和6.5;T5:酸性添加剂,10%过磷酸钙),研究不同pH值和酸性添加剂对好氧堆肥中NH_(3)挥发和氮素化合物转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堆肥的高温期氨挥发量占总挥发量的95%以上。降低堆体pH值可以有效降低氨挥发,且初始pH值越低,氨挥发量越少。至堆肥结束,与T1处理相比,T2~T4处理的NH_(3)累计排放量分别减少了35.8%、66.93%和84.48%。添加过磷酸钙能使堆体pH值降低0.03~0.09个单位,使氨挥发减少62.42%。至堆肥结束,T1、T2、T3和T5处理NH_(4)^(+)-N含量均下降到0.04 g·kg^(-1)以下的水平,而T4处理NH_(4)^(+)-N含量最大为0.17 g·kg^(-1)。说明T4处理有利于促进反硝化作用的进行。T3处理的NO_(3)^(-)-N和酸解有机氮含量均高于T1、T2和T4处理。说明T3处理有利于促进硝化作用和氨同化作用的进行。与T1处理相比,T5处理NH_(4)^(+)-N含量增加了8.56%,NO_(3)^(-)-N含量减少了30%,酸解有机氮含量增加了2.52%,这说明,过磷酸钙的添加有利于促进氨同化作用的进行,但是抑制了反硝化作用的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值 酸性添加剂 好氧堆肥 NH3挥发 氮素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同化菌群对污泥堆肥氮素转化影响机制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刘治廷 商亮 +6 位作者 郭嘉 姜超 孟利强 樊川 陈静宇 王向向 曹旭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2期57-62,共6页
污泥堆肥过程中氨气(NH_(3))和氧化亚氮(N_(2)O)大量排放导致的氮素损失及环境污染是其在实际应用中未能有效解决的现实问题。含氮气体的形成与释放机理是控制堆肥氮素损失的关键。氨同化菌群可将铵态氮合成谷氨酸,将无机氮转化为有机... 污泥堆肥过程中氨气(NH_(3))和氧化亚氮(N_(2)O)大量排放导致的氮素损失及环境污染是其在实际应用中未能有效解决的现实问题。含氮气体的形成与释放机理是控制堆肥氮素损失的关键。氨同化菌群可将铵态氮合成谷氨酸,将无机氮转化为有机氮并固定于污泥堆肥中,从而提高堆肥氮转化率,防止氮素损失。为提高污泥堆肥肥效,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综述氨同化菌群的基本特性、氮素转化机制、基因工程优化及其在污泥堆肥中的影响作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从氨同化菌群的应用潜力、氨氧化抑制作用、竞争与适应性及污泥特性与氮素转化过程的系统运行与管理等方面展望其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同化菌群 污泥 堆肥 氮素转化 基因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与氮肥配施对土壤氮素转化及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7
作者 刘亥扬 刘红恩 +4 位作者 聂兆君 秦世玉 张雯雯 张玉鹏 许嘉阳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80-1589,共10页
为探究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比例对土壤氮素转化及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通过连续两个生长季的定点试验,设置不施肥(CK)、不施氮肥(N0)、施氮肥(N180,180 kg·hm^(-2))、25%有机肥替代氮肥(T25)、50%有机肥替代氮肥(T50)和100%有... 为探究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比例对土壤氮素转化及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通过连续两个生长季的定点试验,设置不施肥(CK)、不施氮肥(N0)、施氮肥(N180,180 kg·hm^(-2))、25%有机肥替代氮肥(T25)、50%有机肥替代氮肥(T50)和100%有机肥替代氮肥(T100)6个处理,分析不同处理下麦田土壤氮含量、氮转化酶活性、小麦产量及小麦籽粒中铵态氮、硝态氮、蛋白质、游离氨基酸、谷氨酰胺和天冬酰胺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与N180处理相比,T25、T50和T100处理降低了0~20和20~40 cm土层铵态氮含量,T50处理显著增加0~20和20~4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与CK和N180处理相比,施有机肥能提高表层土壤有机氮含量。T25、T50和T100处理均提高了土壤脲酶、蛋白酶、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的活性。T50处理下小麦产量、籽粒铵态氮含量、蛋白质含量、谷氨酰胺含量和天冬酰胺含量均最高。综上,在豫北潮土小麦种植区,50%有机肥替代氮肥可以促进土壤氮素转化并有效提高冬小麦产量和营养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有机肥 氮肥 氮素转化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添加剂对好氧堆肥中氮素转化的影响
8
作者 武美华 律凤霞 +6 位作者 王德汉 张胜男 孙广辉 付弘婷 李苹 黄建凤 逄玉万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36期77-86,共10页
好氧堆肥是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手段,氮素的流失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还降低了堆肥产品质量,化学添加剂和生物菌剂是解决该问题的主要技术手段。本研究旨在探讨猪粪、蘑菇渣和过磷酸钙通过添加自研复合菌剂和改性生物炭进行好氧堆肥过... 好氧堆肥是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手段,氮素的流失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还降低了堆肥产品质量,化学添加剂和生物菌剂是解决该问题的主要技术手段。本研究旨在探讨猪粪、蘑菇渣和过磷酸钙通过添加自研复合菌剂和改性生物炭进行好氧堆肥过程中氮素封存的效果及其机制。试验共设置3组处理:T_(1):猪粪+蘑菇渣+过磷酸钙,T_(2):猪粪+蘑菇渣+过磷酸钙+0.5%自研复合菌剂,T_(3):猪粪+蘑菇渣+过磷酸钙+0.5%自研复合菌剂+8%改性生物炭。结果表明:堆肥24 d结束后,3组处理的相关指标均满足有机肥腐熟标准。与T_(1)相比,T_(2)氨气排放量减少31.0%,有机质增加1.36%;T_(3)氨气排放量减少56.0%,有机质增加5.34%。在微生物群落演替过程中,T_(2)和T_(3)的群落丰度均高于T_(1),且增加了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及大洋芽孢杆菌属(Oceanicbacillus)等丰度,其中大洋芽孢杆菌属具有较强的固氮作用。0.5%自研复合菌剂与8.0%改性生物炭联用在促进堆肥腐熟、减少氨气挥发、提高保氮能力和改善有机肥品质等方面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堆肥 氮素转化 自研复合菌剂 改性生物炭 氮素封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BADH基因大豆对盐碱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刘志华 姜振峰 +3 位作者 张少良 周洁 于崧 王宏燕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200-1206,共7页
以转甜菜碱醛脱氢酶(betaine aldehyde dehydrogenase)基因(BADH)大豆、非转基因亲本‘黑农35’、野生大豆、当地栽培种‘抗线王’、耐盐碱性较差品种‘合丰50’等5种大豆品种为材料,在典型盐碱土封闭种植,于大豆苗期、花荚期、鼓粒期... 以转甜菜碱醛脱氢酶(betaine aldehyde dehydrogenase)基因(BADH)大豆、非转基因亲本‘黑农35’、野生大豆、当地栽培种‘抗线王’、耐盐碱性较差品种‘合丰50’等5种大豆品种为材料,在典型盐碱土封闭种植,于大豆苗期、花荚期、鼓粒期和成熟期取根际土,采用经典方法测定氮素转化过程相关的细菌数量、生化功能及速效氮含量等指标的动态变化,为揭示转BADH基因大豆对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机制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与非转基因亲本相比,转BADH基因大豆对苗期和花荚期根际土壤固氮菌数量有促进作用,但抑制苗期和花荚期根际土壤氨化细菌数量,对硝化细菌数量无显著性影响;显著促进成熟期大豆根际土壤固氮作用强度,对大豆苗期、花荚期和鼓粒期根际土壤氨化作用强度有显著抑制作用,显著促进各生育时期硝化作用强度;转BADH基因大豆苗期和花荚期根际土壤铵态氮含量显著降低,对鼓粒期根际土壤铵态氮含量无显著性影响,成熟期根际土壤铵态氮含量显著增高,大豆苗期、鼓粒期和成熟期根际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升高,花荚期根际硝态氮含量显著降低。研究结果说明,转BADH基因大豆通过调节苗期、花期根际土壤氮素转化功能菌数量和生化过程强度进而影响氮素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碱醛脱氢酶 转基因大豆 根际土壤 氮素 氮素转化功能菌 氮素转化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对土壤氮素转化和N_2O排放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51
10
作者 蔡延江 王小丹 +3 位作者 丁维新 鄢燕 鲁旭阳 杜子银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32-1042,共11页
在中、高纬度及高海拔地区,土壤冻融现象常有发生。冻融作用通过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状进而影响土壤氮素转化过程及N2O的产生和释放,但迄今关于冻融对土壤氮素转化过程影响的研究结果还不尽一致,正效应或负效应均存在,土壤冻融期... 在中、高纬度及高海拔地区,土壤冻融现象常有发生。冻融作用通过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状进而影响土壤氮素转化过程及N2O的产生和释放,但迄今关于冻融对土壤氮素转化过程影响的研究结果还不尽一致,正效应或负效应均存在,土壤冻融期间N2O排放对全年N2O排放总量的贡献程度也存在着较大差异。本文重点论述了土壤冻结或冻融循环过程对土壤氮矿化、固持、硝化和反硝化等主要氮素转化过程的影响机制,同时分析了可引起冻融期间N2O排放强度变化的四种可能机理(禁锢-释放、环境-底物诱导、N2O还原酶抑制和化学反硝化增强)。指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研究土壤冻融格局改变影响土壤氮素转化过程及N2O排放的必要性,并简要提出了若干理论问题及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结-融化过程 土壤 氮素转化 氧化亚氮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松与包膜尿素对玉米田土壤氮素转化及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8
11
作者 李娜 宁堂原 +5 位作者 崔正勇 田慎重 郭利伟 李增嘉 韩惠芳 刘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6129-6137,共9页
耕作方式和氮肥施用是影响土壤中氮肥转化、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通过夏玉米田的2a(2011—2012)定位试验,研究了两种耕作方式(深松、旋耕)配合不同尿素类型(包膜尿素、普通尿素)的施用对玉米田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脲酶... 耕作方式和氮肥施用是影响土壤中氮肥转化、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通过夏玉米田的2a(2011—2012)定位试验,研究了两种耕作方式(深松、旋耕)配合不同尿素类型(包膜尿素、普通尿素)的施用对玉米田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脲酶活性、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玉米产量以及氮肥农学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同耕作方式下,包膜尿素处理土壤中脲酶活性较稳定,且增加了旱田土壤亚硝酸细菌数量而降低了反硝化细菌数量,有利于土壤硝态氮含量的提高,尤其是作物生长的中后期;包膜尿素处理的产量比普通尿素提高7.25%—10.82%,同时提高氮肥农学效率。深松处理增加了土壤中的反硝化细菌数量,配合施用包膜尿素进一步提高了土壤脲酶活性,增加了亚硝酸细菌数量;旋耕与包膜尿素配合施用在一段时期内能显著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减少反硝化细菌数量。深松配合包膜尿素处理能够显著的增加玉米产量,2a分别比旋耕配合包膜尿素增加1.41%和10.62%。因此,深松措施配合施用包膜尿素能够增强土壤脲酶活性,增加亚硝酸细菌数量,提高氮素转化速率,增加作物产量和氮肥农学效率,其稳产效果在干旱年份尤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包膜尿素 深松 氮素转化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厨余好氧堆肥中的氮素转化与氮素损失研究 被引量:21
12
作者 杨延梅 张相锋 +2 位作者 杨志峰 席北斗 刘鸿亮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54-56,共3页
试验采用静态好氧工艺对厨余垃圾进行了堆肥化处理,实验结果反映了厨余堆肥各形态氮的转化规律及其氮损失的数量和氨挥发的阶段。堆制期间,厨余堆肥全氮、有机氮的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铵氮含量呈上升趋势,硝氮含量变化不大;堆肥结束后,... 试验采用静态好氧工艺对厨余垃圾进行了堆肥化处理,实验结果反映了厨余堆肥各形态氮的转化规律及其氮损失的数量和氨挥发的阶段。堆制期间,厨余堆肥全氮、有机氮的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铵氮含量呈上升趋势,硝氮含量变化不大;堆肥结束后,厨余堆肥水溶性氮组分大量提高,堆肥有机氮90%以上以水溶态形式存在,水溶性总氮达到了堆肥全氮的81%;一次发酵前后,厨余堆肥全氮含量下降了26.3%,总氮损失率达50.0%。氨挥发是厨余堆肥氮损失的重要途径,氨挥发主要集中在堆肥高温阶段的中后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肥 氮素转化 氨挥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不同外源氮对长期秸秆还田土壤中氮素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31
13
作者 丛日环 张丽 +4 位作者 鲁艳红 聂军 李小坤 任涛 鲁剑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107-1114,共8页
【目的】秸秆还田能够改变土壤中各活性氮库的含量与比例,进而影响土壤氮素供应能力。本文研究了长期秸秆还田条件下添加不同外源氮对土壤中不同形态氮素的影响,旨在明确长期秸秆还田土壤活性氮库的含量差异。【方法】长期定位施肥试验... 【目的】秸秆还田能够改变土壤中各活性氮库的含量与比例,进而影响土壤氮素供应能力。本文研究了长期秸秆还田条件下添加不同外源氮对土壤中不同形态氮素的影响,旨在明确长期秸秆还田土壤活性氮库的含量差异。【方法】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点位于湖南省望城县(112°80′N、28°37′E,海拔高度100 m)。试验开始于1981年,供试土壤为第四纪红色黏土发育的水稻土,轮作制度为稻—稻—冬闲。2014年晚稻收获后,采集单施化肥和长期秸秆还田配施化肥两个处理的耕层土壤样品,开展室内培养试验。每个土壤样品设置灭菌和不灭菌两组主处理,在主处理下设:对照(CK)、添加尿素(N 150 kg/hm^2,U)、添加秸秆(N 150 kg/hm^2,S)和添加尿素和秸秆(N 300 kg/hm^2,U+S)四个副处理,4次重复。在25℃下恒温培养5、10、20、30、50、90、130天时,分析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结果】1) U、S和U+S处理均显著提高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高低顺序为U> U+S> S> CK。非灭菌条件下,U处理的土壤铵态氮含量较其他处理高出90.8%~288%。2)灭菌后土壤铵态氮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其向硝态氮转化过程受阻。在培养90天内,土壤硝态氮、微生物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3)而不灭菌条件下,各处理土壤硝态氮均在培养50天后迅速增加,至培养结束土壤硝态氮达最大值(117.43~243.17 mg/kg)。4)土壤微生物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分别于培养20天(106.72~244.01 mg/kg)和30天(95.76~140.63 mg/kg)时达到最大值。5)至培养结束,灭菌条件下长期NPKS土壤中U+S处理可溶性有机氮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较U和S处理分别提高51.55%和29.96%。【结论】添加不同外源氮有利于提高长期秸秆还田土壤中活性有机氮的含量,尤其是添加秸秆和尿素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氮素的供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氮素转化 无机氮 微生物氮 可溶性有机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物含氮量对厨余堆肥氮素转化及其损失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杨延梅 杨志峰 +2 位作者 张相锋 刘鸿亮 席北斗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93-999,共7页
采用静态好氧工艺研究了含氮量分别为32.4g·kg-1、45.3g·kg-1和58.2g·kg-1的厨余垃圾(N0、N1、N2)与木屑混合堆制时,堆肥过程中不同形态氮的转化及其氮损失规律.结果表明,堆肥中堆体全氮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部分有机氮... 采用静态好氧工艺研究了含氮量分别为32.4g·kg-1、45.3g·kg-1和58.2g·kg-1的厨余垃圾(N0、N1、N2)与木屑混合堆制时,堆肥过程中不同形态氮的转化及其氮损失规律.结果表明,堆肥中堆体全氮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部分有机氮转化为铵氮导致堆体pH升高,在通风和高温的联合作用下,NH3挥发出堆体造成一定的氮损失.随着底物含氮量的增加,NH3挥发速率和氮损失率均呈上升趋势.堆肥结束时N0、N1、N2的堆体全氮含量分别下降了16.4%、26.3%和21.7%,NH3累计挥发量分别为7.0g·kg-1、9.8g·kg-1和29.4g·kg-1,堆肥氮损失率分别为35·0%、49.9%和53.0%.NH3挥发主要集中在高温阶段的中后期,是厨余堆肥氮损失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厨余垃圾 堆肥 氮素转化 氨挥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生物炭对农田土壤氮素转化关键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36
15
作者 张星 张晴雯 +2 位作者 刘杏认 徐莹春 任建强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09-716,共8页
生物炭作为一种土壤改良剂,施入土壤后不仅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对营养元素的吸附能力,还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强生物固氮能力,因此在农业生产和缓解气候变化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生物炭的输入将直接影响农田土壤氮素的... 生物炭作为一种土壤改良剂,施入土壤后不仅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对营养元素的吸附能力,还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增强生物固氮能力,因此在农业生产和缓解气候变化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生物炭的输入将直接影响农田土壤氮素的循环和转化,本文结合国内外大量文献,综合分析总结了施用生物炭对土壤氮素转化过程的影响,重点从生物炭对土壤氮素矿化、氮素损失以及硝化、反硝化作用和生物固氮过程的影响过程展开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应加强生物炭对氮素转化的作用机理及对环境的长期正负效应研究,特别是对相关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丰度以及土壤酶活性方面的研究,同时提出相关研究应建立在统一的生物炭标准之上,以明确区分生物炭的作用效果及其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氮素转化 氮素损失 硝化速率 N2O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作用因子下有机无机配施添加DMPP对氮素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16
16
作者 殷建祯 俞巧钢 +5 位作者 符建荣 马军伟 邹平 王欣欣 费杰 方晓波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74-583,共10页
研究不同作用因子下有机无机配施模式添加DMPP(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对土壤氮素形态转化的影响,为田间氮素管理和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好气恒温土壤培养试验,研究施肥用量、水分条件、环境温度、土壤类型等不同作用因子,对有机... 研究不同作用因子下有机无机配施模式添加DMPP(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对土壤氮素形态转化的影响,为田间氮素管理和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好气恒温土壤培养试验,研究施肥用量、水分条件、环境温度、土壤类型等不同作用因子,对有机无机氮肥配施模式添加DMPP土壤氮素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60 d时,高用量有机无机配施处理比常规有机无机处理铵态氮含量提高89倍,硝态氮减少57.8%;与湿润培养相比,淹水条件下有机无机配施模式添加DMPP,60 d内土壤铵态氮含量持续增加,硝化进程受抑制更显著;60 d时15℃处理铵态氮含量较25℃处理高56倍,硝态氮含量低18倍;60 d时红壤中铵态氮含量分别是小粉土和青紫泥的30倍与31倍,而硝态氮含量仅为二者的55.7%与33.6%。25℃时青紫泥、小粉土和红壤中有机无机配施模式添加DMPP最佳抑制效果在30~40 d,有效作用时间可达60 d。DMPP能够明显增加有机无机配施模式土壤中铵态氮含量,有效延长铵态氮在土壤中停留的时间,使硝态氮含量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高施肥水平有机无机配施模式下DMPP的抑制效果更突出。低温环境有利于DMPP对硝化进程的抑制。不同作用因子下,有机无机配施模式添加DMPP对氮素转化影响的深层作用机理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化抑制剂 DMPP 尿素 有机无机肥 氮素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对闽江河口湿地沉积物氮素转化关键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7
17
作者 李家兵 张党玉 +4 位作者 吴春山 吴映红 周宁宇 林梦雨 谢蓉蓉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72-278,共7页
以闽江河口湿地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变量的沉积物培养试验(pH=2.5,3.5,4.5,5.5,6.5),研究pH对湿地沉积物氮元素硝化、反硝化、矿化3个关键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低pH(pH=2.5)对硝化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余pH对沉积物的硝化速率... 以闽江河口湿地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变量的沉积物培养试验(pH=2.5,3.5,4.5,5.5,6.5),研究pH对湿地沉积物氮元素硝化、反硝化、矿化3个关键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低pH(pH=2.5)对硝化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余pH对沉积物的硝化速率影响不大,硝化细菌的数量和活性在强酸条件下限制明显。随时间推移,沉积物反硝化速率减小,反硝化活性增强。偏酸条件对反硝化活性有一定抑制作用,主要由于沉积物中反硝化细菌在酸性条件下不活跃或耐酸细菌数偏少。不同pH条件下,矿化速率基本无规律可循,表明pH对湿地沉积物矿化过程无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 湿地沉积物 氮素转化 闽江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酒糟高温好氧堆肥过程中氮素转化规律及堆肥周期探究 被引量:18
18
作者 郭夏丽 王兴胜 +1 位作者 朱正威 王岩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6-119,123,共5页
以白酒糟为材料,在敞开式自然通风条件下进行高温好氧堆肥实验,来研究白酒糟堆肥过程中氮素转化的规律以及堆体腐熟时间,以期为白酒糟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结果表明:在28 d的堆肥过程中堆体温度在第7 d达到50℃,50℃以... 以白酒糟为材料,在敞开式自然通风条件下进行高温好氧堆肥实验,来研究白酒糟堆肥过程中氮素转化的规律以及堆体腐熟时间,以期为白酒糟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结果表明:在28 d的堆肥过程中堆体温度在第7 d达到50℃,50℃以上维持了10 d;在堆肥过程中,堆体中NH+4—N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NO-3—N含量变化趋势与NH+4—N相反,堆肥结束,NH+4—N和NO-3—N含量分别较初始值升高82.0%和降低44.5%.有机氮和总氮含量均呈先降后升的趋势,至堆肥结束,有机氮和总氮含量分别升高了17.1%和1.9%.在第28 d,堆体的种子发芽指数达到90.4%,堆体完全达到了腐熟条件.结合堆肥过程中温度和pH的变化,可以断定在敞开式自然通风、每3 d翻一次堆的条件下,堆体经过22 d已经基本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糟 堆肥 氮素转化 腐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肥和化肥对东北黑土土壤氮素转化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赵伟 王宏燕 +3 位作者 王大庆 王立民 韩晓盈 于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9-102,108,共5页
通过3年定位试验对不同培肥方式下黑土生态系统中的氮素转化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和2007年培肥处理土壤的自生固氮作用强度均显著低于对照,2007年抑制强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化肥高量>农肥高量>农肥低量>农化等量>... 通过3年定位试验对不同培肥方式下黑土生态系统中的氮素转化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和2007年培肥处理土壤的自生固氮作用强度均显著低于对照,2007年抑制强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化肥高量>农肥高量>农肥低量>农化等量>化肥低量>对照。2005年和2007年土壤氨化作用强度在生长前3个时期农肥处理一直高于化肥处理和农肥化肥配比处理,至鼓粒期各处理土壤氨化作用强度达到最高值,并且2007年大豆田的土壤氨化作用强度显著高于2005年大豆田的土壤氨化作用强度。农肥施用处理的硝化作用强度始终显著高于化肥处理和其它处理,2005年和2007年大豆田土壤的硝化作用强度均在鼓粒期(T4)达到最高。2005年和2007年各施肥处理土壤反硝化作用强度均高于对照,农肥低量处理和农肥高量处理分别比无肥处理提高了4.64%和7.14%,化肥低量处理和化肥农肥等量处理高于农肥处理,分别比无肥处理增加13.04%和10.01%,化肥高量处理最高,比无肥处理提高了16.37%,2007年大豆田反硝化作用强度显著高于2005年大豆田的反硝化作用强度,长期施用化肥增加了土壤反硝化作用强度,因此长期合理地施用有机肥对减少黑土氮素的损失有良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肥 化肥 氮素转化 黑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渣和牛粪联合堆肥中的氮素转化研究 被引量:19
20
作者 郭夏丽 张静晓 +1 位作者 王静 王岩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1-74,共4页
以食用菌渣和牛粪为主要原料进行堆肥试验,研究不同原料比例、腐熟堆肥和外源菌剂的添加对食用菌渣堆肥中各种形态氮素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堆肥的进行,各处理铵态氮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硝态氮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堆肥结束时... 以食用菌渣和牛粪为主要原料进行堆肥试验,研究不同原料比例、腐熟堆肥和外源菌剂的添加对食用菌渣堆肥中各种形态氮素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堆肥的进行,各处理铵态氮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硝态氮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堆肥结束时,铵态氮的下降幅度随菌渣含量减少而减小,硝态氮的增加幅度随菌渣含量增加而增大.有机氮变化与总氮变化趋势大致相同,随菌渣比例增加,有机氮与总氮损失增大.与无添加剂的处理相比,堆肥结束时添加腐熟堆肥和纤维素降解菌的处理有机氮分别增加了35%和47%,总氮分别增加了28%和41%,表明腐熟堆肥和纤维素降解菌剂能够增加食用菌渣堆肥的有机氮含量,具有一定的氮素固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菌渣 堆肥 混合菌剂 氮素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