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low back pain,LBP)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患病率高达84%[1],约2/3的LBP患者在腰痛急性发作后会转化为慢性腰痛(chronic low back pain,CLBP)并长期受其困扰[2]。随着老龄化加重,体力活动减少等变化,全球腰痛情况愈加严重,2006—...腰痛(low back pain,LBP)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患病率高达84%[1],约2/3的LBP患者在腰痛急性发作后会转化为慢性腰痛(chronic low back pain,CLBP)并长期受其困扰[2]。随着老龄化加重,体力活动减少等变化,全球腰痛情况愈加严重,2006—2016年LBP的发病率增长了18%[3]。在慢性肌肉骨骼疾病中,腰痛作为导致残疾的首要原因,常伴随着医疗费用的增加和工作缺勤.展开更多
随着水中运动的研究兴起,多项研究证实水中运动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提高有显著效果,为了进一步探究水中运动的作用以及在不同环境下的影响,本文将在不同深度和温度条件下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疗效、水中训练作用机制以及训练...随着水中运动的研究兴起,多项研究证实水中运动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提高有显著效果,为了进一步探究水中运动的作用以及在不同环境下的影响,本文将在不同深度和温度条件下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疗效、水中训练作用机制以及训练方法进行系统综述。本研究通过查阅数据库如知网、PubMed、Web of Science,检索国内外文献并进一步整理分析。研究得出可以通过水中平板步行训练、水中太极、Halliwick“十点程序”运动等水中训练改变水中环境达到增强患侧的肌力、协调性和提高关节活动度、增加平衡能力、加强本体感觉反馈等作用,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针对水中运动的深度,目前多采用胸部剑突、腰部髂嵴、大腿等深度进行运动,与陆地运动相比,在胸部深度时,能量消耗较少可以提高运动时间,减少运动负荷,而在大腿深度时,相较其他深度能量消耗最多,可以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深度的调整,进一步影响患者运动时平衡等功能,患者的训练难度也随之改变。水中温度多采用26~36℃,适合的水中温度对患者的社会功能、活力、身体疼痛、认知情况和情绪变化等相关指标都具有积极的效果,可有效改善卒中患者的下肢功能和生活质量。水中运动更大程度地增加患者心输出量,使运动对脑血流的刺激效应和扩张血管作用最大化,改善患者认知情况和步行能力。通过个性化的改变水中环境的深度和温度,可提高水中训练对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和个人幸福感,推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水中训练个性化处方的制定,使脑卒中患者运动疗效最大化。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水中运动训练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肌肉力量、痉挛程度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初次发病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n=20,年龄41.5±16.5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例。一组为对照组,只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另一组为水疗组,每周进行3...目的:探讨水中运动训练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肌肉力量、痉挛程度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初次发病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n=20,年龄41.5±16.5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例。一组为对照组,只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另一组为水疗组,每周进行3—4次水中运动训练,其他时间做常规康复训练。两组治疗总时间相同,观察4周,水疗共14次。于训练前后评价患侧膝和踝屈伸肌的最大等长收缩(MIVC)肌力、下肢痉挛状况、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的改变,用t检验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经过4周训练,水疗组患者踝跖屈时腓肠肌等长收缩力矩显著提高(3.6±0.3 vs 0.6±0.2,P<0.05),患者步行能力(3.5±1.5 vs 2.7±1.2)、下肢运动功能(29.7±3.5 vs 27.8±2.6)及平衡功能评分(11.5±3.3 vs 9.3±2.9)显著提高(P<0.05);在训练前后患者股直肌与腓肠肌痉挛并无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短期水中运动训练可以增强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患侧踝跖屈肌力,且不强化痉挛,有利于提高患者下肢功能和步行能力。展开更多
目的系统评价水中运动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干预效果。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PEDro、PubMed、EMBASE、Web of Knowledge、Web of Science、OVID、EBSCO、CMCI、CNKI、Wanfang和VIP数据库,筛选脑卒中...目的系统评价水中运动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干预效果。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PEDro、PubMed、EMBASE、Web of Knowledge、Web of Science、OVID、EBSCO、CMCI、CNKI、Wanfang和VIP数据库,筛选脑卒中患者水中运动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提取相关数据,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3项RCTs,共861例患者。与对照组相比,水中运动治疗可改善患者Berg平衡量表评分(WMD=4.61,95%CI 3.79~5.43,P<0.001)、计时起立-行走测试成绩(WMD=-1.56,95%CI-3.07^-0.05,P<0.05)、功能性前伸测试成绩(WMD=2.69,95%CI 1.21~4.16,P<0.001)、压力中心移动速度(左右)(WMD=-1.38,95%CI-2.72^-0.05,P<0.05)、压力中心移动速度(前后)(WMD=-1.64,95%CI-3.10^-0.18,P<0.05)、步速(SMD=0.33,95%CI 0.07~0.58,P<0.05)、2分钟步行测试成绩(WMD=12.75,95%CI 4.17~21.34,P<0.01)、功能性步行量表分级(WMD=0.94,95%CI 0.67~1.20,P<0.001)、膝关节伸肌肌力(WMD=4.30,95%CI 1.53~7.07,P<0.01)、膝关节屈肌肌力(WMD=4.80,95%CI 0.29~9.32,P<0.05)和功能独立性测试评分(WMD=6.12,95%CI3.98~8.27,P<0.001),但对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无明显改善作用(WMD=2.92,95%CI-6.74~12.58,P=0.55)。结论水中运动治疗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下肢肌力,但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效果不明显。展开更多
目的运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健康分类家族的理论架构和方法,系统评价水中运动治疗对脑瘫儿童青少年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PEDro、PubMed、Embase、Web of Knowledge、Web of Science、OVID、EBSCO、...目的运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健康分类家族的理论架构和方法,系统评价水中运动治疗对脑瘫儿童青少年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PEDro、PubMed、Embase、Web of Knowledge、Web of Science、OVID、EBSCO、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5月,筛选水中运动治疗应用于脑瘫儿童青少年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提取相关数据,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项研究,共162例。水中运动治疗能显著改善脑瘫儿童青少年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评分(WMD=6.31,95%CI 2.57~10.06,P<0.001),对日常生活活动和生活质量也有改善作用。结论水中运动治疗有助于改善脑瘫儿童青少年的运动功能和活动,并可能改善其生活质量。展开更多
文摘腰痛(low back pain,LBP)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患病率高达84%[1],约2/3的LBP患者在腰痛急性发作后会转化为慢性腰痛(chronic low back pain,CLBP)并长期受其困扰[2]。随着老龄化加重,体力活动减少等变化,全球腰痛情况愈加严重,2006—2016年LBP的发病率增长了18%[3]。在慢性肌肉骨骼疾病中,腰痛作为导致残疾的首要原因,常伴随着医疗费用的增加和工作缺勤.
文摘随着水中运动的研究兴起,多项研究证实水中运动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提高有显著效果,为了进一步探究水中运动的作用以及在不同环境下的影响,本文将在不同深度和温度条件下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疗效、水中训练作用机制以及训练方法进行系统综述。本研究通过查阅数据库如知网、PubMed、Web of Science,检索国内外文献并进一步整理分析。研究得出可以通过水中平板步行训练、水中太极、Halliwick“十点程序”运动等水中训练改变水中环境达到增强患侧的肌力、协调性和提高关节活动度、增加平衡能力、加强本体感觉反馈等作用,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针对水中运动的深度,目前多采用胸部剑突、腰部髂嵴、大腿等深度进行运动,与陆地运动相比,在胸部深度时,能量消耗较少可以提高运动时间,减少运动负荷,而在大腿深度时,相较其他深度能量消耗最多,可以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深度的调整,进一步影响患者运动时平衡等功能,患者的训练难度也随之改变。水中温度多采用26~36℃,适合的水中温度对患者的社会功能、活力、身体疼痛、认知情况和情绪变化等相关指标都具有积极的效果,可有效改善卒中患者的下肢功能和生活质量。水中运动更大程度地增加患者心输出量,使运动对脑血流的刺激效应和扩张血管作用最大化,改善患者认知情况和步行能力。通过个性化的改变水中环境的深度和温度,可提高水中训练对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和个人幸福感,推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水中训练个性化处方的制定,使脑卒中患者运动疗效最大化。
文摘目的:探讨水中运动训练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肌肉力量、痉挛程度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初次发病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n=20,年龄41.5±16.5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例。一组为对照组,只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另一组为水疗组,每周进行3—4次水中运动训练,其他时间做常规康复训练。两组治疗总时间相同,观察4周,水疗共14次。于训练前后评价患侧膝和踝屈伸肌的最大等长收缩(MIVC)肌力、下肢痉挛状况、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的改变,用t检验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经过4周训练,水疗组患者踝跖屈时腓肠肌等长收缩力矩显著提高(3.6±0.3 vs 0.6±0.2,P<0.05),患者步行能力(3.5±1.5 vs 2.7±1.2)、下肢运动功能(29.7±3.5 vs 27.8±2.6)及平衡功能评分(11.5±3.3 vs 9.3±2.9)显著提高(P<0.05);在训练前后患者股直肌与腓肠肌痉挛并无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短期水中运动训练可以增强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患侧踝跖屈肌力,且不强化痉挛,有利于提高患者下肢功能和步行能力。
文摘目的运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健康分类家族的理论架构和方法,系统评价水中运动治疗对脑瘫儿童青少年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PEDro、PubMed、Embase、Web of Knowledge、Web of Science、OVID、EBSCO、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5月,筛选水中运动治疗应用于脑瘫儿童青少年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提取相关数据,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项研究,共162例。水中运动治疗能显著改善脑瘫儿童青少年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评分(WMD=6.31,95%CI 2.57~10.06,P<0.001),对日常生活活动和生活质量也有改善作用。结论水中运动治疗有助于改善脑瘫儿童青少年的运动功能和活动,并可能改善其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