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韩城煤层气田水文地质旋回对煤层气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毛得雷 康永尚 +2 位作者 韩军 秦绍锋 王会娟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A02期390-394,共5页
通过对韩城煤层气田水文地质旋回划分、构造演化和延续时间系数及含气量的综合分析,探讨了韩城煤层气田水文地质旋回对煤层气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水文地质旋回,其中第Ⅰ水文地质旋回(∈-C1)只构成气田的基底,对煤... 通过对韩城煤层气田水文地质旋回划分、构造演化和延续时间系数及含气量的综合分析,探讨了韩城煤层气田水文地质旋回对煤层气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水文地质旋回,其中第Ⅰ水文地质旋回(∈-C1)只构成气田的基底,对煤层气的生成和吸附无影响;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在第Ⅱ水文地质旋回(C2-T3)沉积;第Ⅲ水文地质旋回(J1-J3)对煤层热成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煤系地层在第Ⅳ水文地质旋回(K1-Q)经过了短时间高温条件下的变质作用,是煤层气生成的关键时期,历史最大含气量达到22 m3/t。通过该区煤层等温吸附曲线的特征判断,第Ⅳ水文地质旋回渗入水文地质阶段约20 MPa煤系地层压力的降低幅度,只造成原始最大含气量18%左右的解吸气量,没有改变研究区煤层气吸附量大和资源丰富的基本特征。水文地质旋回分析方法从成因机制上说明了韩城煤层气田具有较大的资源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质旋回 煤层气 韩城煤层气田 沉积水文地质阶段 渗入水文地质阶段 吸附-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文地质旋回在临清地区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李国林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3-55,共3页
地下水文地质特征在油气藏形成与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受沉积环境及构造活动等因素的控制,不同的水文地质特征反映不同的地质环境。分析临清地区水文地质特征发现,该区沙四段地层水矿化度平均高于孔店组;前寒武系到中奥陶统地层水... 地下水文地质特征在油气藏形成与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受沉积环境及构造活动等因素的控制,不同的水文地质特征反映不同的地质环境。分析临清地区水文地质特征发现,该区沙四段地层水矿化度平均高于孔店组;前寒武系到中奥陶统地层水矿化度、水型出现明显变化;古近系地层水矿化度较低,表明该区地下水与渗入水的淡化作用有关。根据古水文地质旋回的概念,将研究区自下而上划分出6个水文地质旋回,结合构造和沉积特征分析表明,临清地区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地层沉积前或沉积后的水文地质旋回对油气生成、运聚无影响,中生代的水文地质旋回和中生代与古近纪之间的水文地质旋回对油气的保存不利,新近纪是油气成藏的最好时期,钻井证实该期利于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质旋回 矿化度 渗入水 沉积特征 临清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哈盆地温吉桑现代水文地质条件与油气聚集 被引量:7
3
作者 冯乔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24-227,共4页
吐哈盆地温吉桑地区自侏罗纪以来的水文地质作用可划分为2个旋回和4个阶段。晚侏罗世晚期至白垩纪以渗透水文地质作用为主,流体交替积极,是油气运移、聚集及油气藏形成的重要时期。温吉桑地区的断裂带附近地层水遭到了渗透水的改造... 吐哈盆地温吉桑地区自侏罗纪以来的水文地质作用可划分为2个旋回和4个阶段。晚侏罗世晚期至白垩纪以渗透水文地质作用为主,流体交替积极,是油气运移、聚集及油气藏形成的重要时期。温吉桑地区的断裂带附近地层水遭到了渗透水的改造,而远离断裂带的地层水封闭较好。根据UVZ法计算的三间房组的低气势区与已知油气田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质旋回 UVZ法 油气聚集 吐-哈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地下水动力场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24
4
作者 楼章华 朱蓉 +3 位作者 金爱民 武恒志 郑和荣 王宁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5-96,共12页
沉积盆地地下水动力场的理想模式可以归纳为对称型和不对称型两种 ,其中局部地下水动力单元可以划分为泥岩压榨水离心流 ,大气水下渗向心流 ,越流、越流 蒸发泄水和滞流 4种类型。地下水动力场的演化具有旋回性 ,每个旋回可以分为两个阶... 沉积盆地地下水动力场的理想模式可以归纳为对称型和不对称型两种 ,其中局部地下水动力单元可以划分为泥岩压榨水离心流 ,大气水下渗向心流 ,越流、越流 蒸发泄水和滞流 4种类型。地下水动力场的演化具有旋回性 ,每个旋回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盆地沉降沉积时期的泥岩压榨水离心流阶段和盆地抬升剥蚀时期的大气水下渗向心流阶段。随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水动力场也有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东营凹陷地下水动力场在平面上呈对称性 :总体上大气水由凹陷边缘向凹陷中心渗入 ,凹陷内部各洼陷为压榨水形成的离心流区 ,凹陷边缘南部斜坡带和北部断阶带以及凹陷内部中央断裂带为越流泄水区。纵向上 ,局部水动力单元强度及演化规律与地层的埋藏深度有关。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 ,水动力单元强度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营凹陷 流体动力场 局部水动力单元 水文地质旋回 含油气沉积盆地 沉积环境 地层 孔隙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动力场的形成、演化及其流体特征分析——以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为例 被引量:10
5
作者 金爱民 楼章华 +3 位作者 朱蓉 孙毛明 张文正 魏新善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3期337-343,共7页
油气的运移、聚集与地下水动力场的形成与演化密切相关.随着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地下水动力场也有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讨论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动力场的形成与演化,推断其油气的分布规律:大气水下渗——向心流处为水区,天然气离心... 油气的运移、聚集与地下水动力场的形成与演化密切相关.随着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地下水动力场也有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讨论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动力场的形成与演化,推断其油气的分布规律:大气水下渗——向心流处为水区,天然气离心流区为气区,越流天然气漏失区对应于气水共存过渡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地下水动力场 鄂尔多斯盆地 上古生界 流体特征 形成 演化 水文地质旋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上三叠统须四段地下水动力场演化的油气意义 被引量:5
6
作者 王威 徐国盛 +2 位作者 雍自权 宋焕荣 黄尚瑜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33-640,共8页
通过对川中地区须家河组须四段各个水文地质旋回古水动力场的恢复,进而预测油气运移聚集位置。研究表明,古水文地质条件是控制油气藏形成的流体运移网络的决定性因素,古水动力场是油气成生聚散的重要媒介和驱动力。油气初次运移和二次... 通过对川中地区须家河组须四段各个水文地质旋回古水动力场的恢复,进而预测油气运移聚集位置。研究表明,古水文地质条件是控制油气藏形成的流体运移网络的决定性因素,古水动力场是油气成生聚散的重要媒介和驱动力。油气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的最终走向与归宿,均与地下水径流系统密切相关。沉积压释承压水流对川中地区油气运聚的影响最大。通过研究,在须四段储集层划分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中侏罗世—第四纪等3个水文地质旋回和相应的水文地质阶段。第1水文地质阶段,水动力场主要影响地下水运移、聚散和空间分布;第2水文地质阶段是川中地区油气运移成藏的最有利时机,地下水流作为油气载体和驱动力,携带烃类气体向低势区转移,并在适当地区分异、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动力场 沉积压释承压水 水文地质旋回 须四段 川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平原震旦系储层古水动力场演化及其与油气运聚的关系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威 胡晓凤 +1 位作者 宋焕荣 黄尚瑜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4-28,112,共5页
根据江汉平原构造运动的多期性、沉积与剥蚀作用和水动力条件,把震旦系储层地下径流演化过程划分为加里东期(Ⅰ)、海西—早印支期(Ⅱ)、晚印支—早燕山期(Ⅲ)、晚燕山—喜马拉雅期(Ⅳ)4个水文地质旋回,恢复和重建了古水动力场。根据储... 根据江汉平原构造运动的多期性、沉积与剥蚀作用和水动力条件,把震旦系储层地下径流演化过程划分为加里东期(Ⅰ)、海西—早印支期(Ⅱ)、晚印支—早燕山期(Ⅲ)、晚燕山—喜马拉雅期(Ⅳ)4个水文地质旋回,恢复和重建了古水动力场。根据储层水动力场态势以及地下水径流汇聚特点,提出了有利于油气聚集的水动力学模式:低势圈闭型、低势半圈闭型、势梯度陡变型与台缘型和流势马鞍型。对储层古水动力场的剖析表明,震旦系储层在第Ⅰ—第Ⅱ水文地质旋回时期的地下水动力特征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在第Ⅲ水文地质旋回时期,伴随着构造运动,震旦系储层地下水动力场开始发生变化;在第Ⅳ水文地质旋回时期,反转、拉张、滑脱、褶皱等构造变动导致震旦系储层地下水动力场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区域性分水岭两侧出现了有利于油气储存的区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动力场 水文地质旋回 水动力学模式 震旦系 江汉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湖-盆1井西复合含油气系统二叠系地下水动力场的形成与演化
8
作者 金爱民 楼章华 +1 位作者 杨海波 王绪龙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8-84,共7页
油气运聚及分布和地下水动力场的形成与演化密切相关,随着盆地的演化,地下水动力场也经历了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对水化学、水动力分布特征研究表明,玛湖-盆1井西复合含油气系统二叠系的现今水动力场由于达巴松凸起而呈现分割性,形... 油气运聚及分布和地下水动力场的形成与演化密切相关,随着盆地的演化,地下水动力场也经历了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对水化学、水动力分布特征研究表明,玛湖-盆1井西复合含油气系统二叠系的现今水动力场由于达巴松凸起而呈现分割性,形成玛湖和盆1井西2个独立的水动力体系,欠压实的存在使凹陷内仍然保持离心流特征,而盆地西北缘则是大气水下渗向心流区。研究区二叠系的水动力场演化具有南移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二叠系 水动力 水文地质旋回 含油气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和丰—布尔津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古水动力条件
9
作者 李启荣 《华南铀矿地质》 1999年第1期66-70,共5页
本文在对和丰—布尔津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发展史作简要分析之后,将盆地水文地质发展历史划分成若干水文地质旋回与阶段,然后恢复上、下第三系含水岩组的水文地质期发展演化史,总结出下第三系乌伦古河组找矿目的层具备良好的古淋滤水动... 本文在对和丰—布尔津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发展史作简要分析之后,将盆地水文地质发展历史划分成若干水文地质旋回与阶段,然后恢复上、下第三系含水岩组的水文地质期发展演化史,总结出下第三系乌伦古河组找矿目的层具备良好的古淋滤水动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水动力条件 砂岩型铀矿 盆地 成矿 构造沉积演化 水文地质旋回 下第三系 水文地质 找矿目的层 乌伦古河组 发展历史 含水岩组 发展史 演化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