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氮互作对花后谷子果聚糖代谢的影响
1
作者 张梦媛 管延安 +4 位作者 陈二影 黎飞飞 杨延兵 高文伟 秦岭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23,共6页
为探索水氮处理对花后谷子不同器官果聚糖生理代谢和转运的影响,本试验以抗旱性强的谷子品种济谷22为材料,采用盆栽种植,设置3种水分处理即正常灌溉CK(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70%)、苗期干旱W1(田间最大持水量的30%~40%)、抽穗至灌浆中期... 为探索水氮处理对花后谷子不同器官果聚糖生理代谢和转运的影响,本试验以抗旱性强的谷子品种济谷22为材料,采用盆栽种植,设置3种水分处理即正常灌溉CK(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70%)、苗期干旱W1(田间最大持水量的30%~40%)、抽穗至灌浆中期干旱W2(田间最大持水量的30%~40%)和2种施氮量处理即施氮处理N150(纯N 150 kg/hm^(2))、不施氮处理N0,研究不同水氮处理对谷子叶、茎鞘和穗果聚糖绝对含量及叶片蔗糖-1-果糖基转移酶(1-SST)和果聚糖外切水解酶(FEH)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W2处理的叶、茎鞘、穗中果聚糖绝对含量均在花后14 d达到峰值,其中叶和茎鞘中果聚糖绝对含量达到峰值的时间比CK和W1处理均提前,且W2N0处理达到峰值时的果聚糖绝对含量均比其他处理高,而穗中则比CK的时间推迟,且W2N150处理达到峰值时的果聚糖绝对含量均比其他处理高。W2处理在花后14 d复水后,叶、茎鞘、穗的果聚糖绝对含量未能恢复到对照水平。各处理叶片的1-SST活性在达到峰值前均呈上升趋势,随后下降,CK和W1处理叶片的1-SST活性均在花后28 d达到峰值,W2处理因干旱胁迫于花后14 d达到峰值,且显著高于同时期CK和W1N0处理,复水后活性下降;而W2处理叶片FEH活性在花后0 d(开花期)达到峰值,比CK和W1处理均提前,且随着生育期延长而急剧下降。W2处理谷子叶、茎鞘果聚糖的花前转运率和花前贡献率均高于花后,W1和W2处理叶、茎鞘的花后转运率和花后贡献率均高于对照,而W1处理茎鞘的花后转运率和花后贡献率高于W2处理,而叶中则相反。综上可知,果聚糖的合成与降解会受到环境、不同器官以及发育阶段的影响。干旱胁迫缩短谷子叶片和茎鞘中果聚糖绝对含量峰值的出现时间,且干旱和氮素胁迫共同作用能提高谷子叶、茎鞘中果聚糖绝对含量峰值,干旱胁迫显著抑制果聚糖绝对含量峰值出现后谷子叶片1-SST、FEH活性,进而促进果聚糖积累,减少逆境胁迫带来的损伤,且苗期干旱(W1)有利于提高谷子果聚糖的花后转运率和花后贡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水氮互作 果聚糖代谢 果聚糖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互作对土壤有机碳、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研究述评
2
作者 何玉 周晨莉 张恒嘉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5年第3期97-100,106,共5页
水分和氮素对作物生长发育影响在数量和时间上存在最佳耦合。合理的水氮管理模式,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水氮利用效率,达到增产效果。文章综述了水氮管理对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稳定性有机碳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 水分和氮素对作物生长发育影响在数量和时间上存在最佳耦合。合理的水氮管理模式,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水氮利用效率,达到增产效果。文章综述了水氮管理对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稳定性有机碳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群落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的水氮管理能改善土壤环境,使作物达到高产优质的结果。因此,深入探究水氮管理对土壤有机碳、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机制,提出水氮优化管理模式,为作物的高产优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氮互作 土壤有机碳 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互作对红花籽粒和花中干物质和氮分配的影响
3
作者 王雨情 苌建峰 +6 位作者 王溶溶 刘旸 魏俊杰 杨雪 洪利亚 李娟 李连珍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8-186,共9页
为探究水氮互作对红花盛花期—成熟期果球干物质量、氮素分配及产量的影响,明确水氮互作下籽粒发育过程中红花的物质分配情况,为红花合理施用水分及氮素提供试验依据,采用旱作棚盆栽种植方式,设置水分、氮素2个水平,水分设置为H1(35%~4... 为探究水氮互作对红花盛花期—成熟期果球干物质量、氮素分配及产量的影响,明确水氮互作下籽粒发育过程中红花的物质分配情况,为红花合理施用水分及氮素提供试验依据,采用旱作棚盆栽种植方式,设置水分、氮素2个水平,水分设置为H1(35%~40%)、H2(50%~55%)、H3(65%~70%)3个水平,氮素设置为N0(0 kg/hm^(2))、N1(240 kg/hm^(2))、N2(360 kg/hm^(2))、N3(480 kg/hm^(2))4个水平,共12个处理。结果表明,随着红花的生长发育,籽粒的干物质量逐渐增加,氮素分配也逐渐提高,花则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并在第6 d时达到最大。在3~6 d时,红花果球中的干物质及氮素向籽粒和花中分配,两者占比相近;在9~15 d时,花的积累降低,转变为由苞叶和花向籽粒积累,籽粒中的物质含量增加。不同水氮处理对红花干物质量、氮素积累量及产量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随着水分的增加,红花的干物质量、氮素积累量及产量逐渐增加;在氮素含量增加时则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并在N1时达到最高。在田间持水量为65%~70%,施氮量为240 kg/hm^(2)(H3N1)处理下红花干物质量、氮素积累量、产量最高,籽粒和花的产量较H1N0处理分别增加了17.19、6.65倍。综合红花的干物质量、氮素积累量及产量等参数,本研究中最适宜的水氮处理为H3N1,在红花种植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水氮比例改善红花的物质分配,进而提高红花的产量和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氮互作 红花 物质分配 干物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互作对春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与灌浆特性的影响
4
作者 赫芳芳 杨龙龙 +3 位作者 蒋桂英 郭柔谷 雷琪琪 徐红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3-100,130,共9页
为探究焉耆地区高产滴灌春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与灌浆特性及其对水氮互作的响应机制,明确该地区滴灌春小麦的水氮施用量,以‘新春38号’和‘新春45号’春小麦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设置灌溉处理为主区,包括亏缺灌溉(W_(1),4500 m^(3... 为探究焉耆地区高产滴灌春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与灌浆特性及其对水氮互作的响应机制,明确该地区滴灌春小麦的水氮施用量,以‘新春38号’和‘新春45号’春小麦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设置灌溉处理为主区,包括亏缺灌溉(W_(1),4500 m^(3)·hm^(-2))和适宜灌溉(W_(2),6000 m^(3)·hm^(-2));施氮处理为副区,包括0(N 0)、300 kg·hm^(-2)(N_(1))、400 kg·hm^(-2)(N 2),比较分析高产滴灌春小麦花后叶片和茎鞘的干物质积累与籽粒灌浆特性。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两品种茎鞘和叶片的干物质积累量、转移量、转移率和粒重均先增加后降低,并均以W_(2)N_(1)处理最佳,贡献率则以W_(1)N_(1)处理最佳。两品种快速增长期结束时间(t_(2))、快速增长期持续时间(t_(2)-t_(1))、平均灌浆速率(V mean)、最大灌浆速率(V max)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而快速增长期时间(t_(1))为先降低后增加,最大灌浆速率时间(t max)则持续下降。相关性分析表明,茎鞘、叶片的转移量、转移率、贡献率、t_(2)、t_(2)-t_(1)、V_(max)、V_(mean)与粒重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且两品种的粒重与平均灌浆速率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5354和0.5173,与灌浆持续时间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6752和0.6249,表明灌浆持续时间对粒重的影响程度大于平均灌浆速率。在焉耆地区滴灌春小麦生产中,以W_(2)N_(1)处理(灌水6000 m^(3)·hm^(-2)+施氮300 kg·hm^(-2))茎鞘和叶片的干物质积累量、转运率表现最佳,故推荐其为焉耆地区合理的水氮供给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春小麦 水氮互作 干物质积累转运 灌浆特性 粒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互作下银杏叶绿素含量与颜色特征的相关分析及估测
5
作者 裘赛铤 朱兴洲 +2 位作者 岳子龙 陶心语 周凯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23,共9页
叶绿素含量是植物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传统的测量叶绿素的方法费时费力,会对植物造成损伤。近年来,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估测植物叶绿素含量方向上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但针对银杏等经济林木的研究依旧偏少。以不同水氮互作条件下的2年生银... 叶绿素含量是植物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传统的测量叶绿素的方法费时费力,会对植物造成损伤。近年来,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估测植物叶绿素含量方向上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但针对银杏等经济林木的研究依旧偏少。以不同水氮互作条件下的2年生银杏幼苗为研究对象,使用数字扫描仪采集银杏幼苗叶片图像,利用数字图像技术构建颜色特征参数,结合相关性分析初筛出对叶绿素显著相关的颜色特征参数,并进一步基于高斯过程回归(gaussian process regression, GPR)和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PLSR)优选建模中最为重要的颜色特征参数,建立基于银杏叶片颜色特征参数的叶绿素含量估测模型。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随着施氮水平和水分处理水平的上升总体上呈现逐渐提高而后缓慢下降的趋势。基于单一颜色参数建立的单变量回归模型(R^(2)=0.01~0.72)预测精度总体上低于使用高斯过程回归(R^(2)=0.79~0.81)和偏最小二乘法(R^(2)=0.75~0.77)的模型。其中,GPR-BAT模型和PLSR-VIP模型都筛选出了对叶绿素敏感的R、G颜色特征参数;GPR模型的表现总体上优于PLSR模型,特别是在使用GPR-BAT优选颜色参数建模时表现最佳(R^(2)=0.81)。基于GPR-BAT优选颜色参数构建的GPR模型效果最佳,可准确估测银杏叶片叶绿素含量,为银杏生产的精确管理和监测银杏生长状况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 水氮互作 叶绿素 颜色特征 高斯过程回归 偏最小二乘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互作对水稻氮磷钾吸收、转运及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81
6
作者 孙永健 孙园园 +3 位作者 李旭毅 张荣萍 郭翔 马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55-664,共10页
以杂交稻冈优527为材料,设"淹水灌溉"(W1)、"前期湿润灌溉+孕穗期浅水灌溉+抽穗至成熟期干湿交替灌溉"(W2)和"旱种"(W3)3种灌水及不同的施氮量处理,研究对水稻氮、磷、钾吸收、转运及分配的影响,并探讨... 以杂交稻冈优527为材料,设"淹水灌溉"(W1)、"前期湿润灌溉+孕穗期浅水灌溉+抽穗至成熟期干湿交替灌溉"(W2)和"旱种"(W3)3种灌水及不同的施氮量处理,研究对水稻氮、磷、钾吸收、转运及分配的影响,并探讨各养分间及其与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水与氮对水稻主要生育期氮、磷、钾的累积、转运、分配及产量均存在显著的互作作用,水氮互作下各生育期氮、磷、钾吸收、转运及其与产量间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且抽穗前期氮、磷的累积以及分蘖盛期对钾的吸收状况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合产量与稻株氮、磷、钾吸收及转运关系间的表现,W2灌溉方式与施氮量为180kghm-2组合是本试验最佳的水氮耦合运筹方式,淹灌条件下,施氮量以180kghm-2为宜,旱种条件下,施氮量可适当降至90~180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氮互作 养分 吸收 转运及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互作下水稻氮代谢关键酶活性与氮素利用的关系 被引量:83
7
作者 孙永健 孙园园 +2 位作者 李旭毅 郭翔 马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055-2063,共9页
以杂交稻冈优527为材料,设"淹水灌溉"(W1)、"前期湿润灌溉+孕穗期浅水灌溉+抽穗至成熟期干湿交替灌溉"(W2)和"旱种"(W3)3种灌水及不同的施氮量处理,研究对水稻氮代谢酶活性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并探讨... 以杂交稻冈优527为材料,设"淹水灌溉"(W1)、"前期湿润灌溉+孕穗期浅水灌溉+抽穗至成熟期干湿交替灌溉"(W2)和"旱种"(W3)3种灌水及不同的施氮量处理,研究对水稻氮代谢酶活性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并探讨各生育期水稻氮代谢酶活性与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水与氮对水稻各生育期氮代谢酶活性及氮素吸收利用有显著互作作用,W2相对于其他灌水处理有助于拔节至抽穗期水稻吸氮量的增加,提高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及稻谷生产效率,而且与施氮量为180kg hm-2耦合能达到提高氮代谢酶活性、增产、提高氮肥利用效率的目的,为本试验最佳的水氮耦合运筹模式;施氮量达270kg hm-2时水氮互作优势减弱,不利于3种灌水方式下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酶(GOGAT)活性的提高,还会导致产量及氮效率的下降。相关分析表明,水氮互作下各氮代谢酶活性与氮素利用特征及产量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据此可将各生育期功能叶GS活性作为准确判断水稻各生育期氮素积累量的指标;并可将抽穗期剑叶中NR、GS、GOGAT及内肽酶(EP)活性作为综合评价水稻产量及氮效率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氮互作 代谢 酶活性 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互作对花生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4
8
作者 丁红 张智猛 +5 位作者 戴良香 杨吉顺 慈敦伟 秦斐斐 宋文武 万书波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72-881,共10页
【目的】明确不同水分处理下氮肥对不同抗旱性品种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探讨花生根系对水分和氮肥的反应机理,为花生水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防雨棚旱池内进行土柱栽培试验,在中度干旱胁迫(W0,45%—50%田间持水量)和充足灌水(W1... 【目的】明确不同水分处理下氮肥对不同抗旱性品种根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探讨花生根系对水分和氮肥的反应机理,为花生水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防雨棚旱池内进行土柱栽培试验,在中度干旱胁迫(W0,45%—50%田间持水量)和充足灌水(W1,70%—75%田间持水量)两个水分处理下设置N0(不施氮)、N1(中氮,90 kg?hm-2)、N2(高氮,180 kg?hm-2)3个施氮水平,研究抗旱型品种花育22号和干旱敏感型品种花育23号2个不同抗旱性花生品种根系生物量、根长、根系表面积、根系伤流量及产量变化。分别采集0—20 cm、20—40 cm和40 cm以下土层根系样品,采用Win Rhizo Pro Vision 5.0a分析程序对扫描根系图像进行分析。【结果】不同抗旱性花生品种根系发育在不同水分条件下对施用氮肥的响应不同。对于抗旱型花生品种花育22号,与不施氮肥相比,干旱胁迫处理下施用氮肥降低其总根长、总根系表面积和0—20 cm土层内根长和根系表面积,增加了40 cm以下土层内根系生物量、根长和根系表面积;正常供水处理下施用氮肥处理降低其0—20 cm土层内根系生物量、根长和根系表面积,但增加40 cm以下土层内根系性状。干旱敏感型品种花育23号的根系对水分和氮肥的响应与抗旱型品种花育22号不同:干旱胁迫处理下,施用氮肥增加其总根系生物量和总根长和40 cm以下土层内根系生物量、根长和根系表面积;正常供水处理下,施用氮肥降低其40 cm以下土层内根长和根系表面积。不同抗旱性花生品种根系伤流强度对水氮互作的响应一致,与正常供水处理相比,两品种干旱胁迫下根系伤流强度均降低,干旱敏感型品种花育23号的降低幅度大于抗旱型品种花育22号。施用氮肥增加两品种干旱胁迫处理下的根系伤流强度,提高其干旱胁迫下产量;正常供水处理下中氮处理增加抗旱型品种花育22号的产量,对干旱敏感型品种花育23号的产量无显著影响。两年试验条件下水分和氮肥处理对产量的互作效应均达显著差异水平。相关性分析表明,干旱胁迫处理下40 cm以下土层内根长、根系表面积与产量间的相关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正常供水处理下20—40 cm土层内根系表面积与产量达显著相关;两种水分条件下根系伤流量均与产量达显著相关水平。【结论】干旱胁迫处理下增施氮肥能提高花生产量,改善花生根系的生长,增加40 cm以下土层内的根系生物量、根长和根系表面积,提高花生根系伤流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根系 水氮互作 产量 土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互作对小麦籽粒蛋白质、淀粉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49
9
作者 付雪丽 王晨阳 +3 位作者 郭天财 朱云集 马冬云 王永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17-322,共6页
以两个不同品质类型的小麦品种(强筋品种豫麦34、弱筋品种豫麦50)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3个灌水处理(W1:拔节水;W2:拔节水+花后15d灌浆水;W3:拔节水+灌浆水+花后28d麦黄水)和3个氮肥水平(0、150、270kg.hm-2)对籽粒蛋白质、淀粉含... 以两个不同品质类型的小麦品种(强筋品种豫麦34、弱筋品种豫麦50)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3个灌水处理(W1:拔节水;W2:拔节水+花后15d灌浆水;W3:拔节水+灌浆水+花后28d麦黄水)和3个氮肥水平(0、150、270kg.hm-2)对籽粒蛋白质、淀粉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270kg.hm-2的施氮量有利于提高强筋小麦(豫麦34)籽粒蛋白质含量,籽粒清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明显提高,谷/醇增大;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提高,直/支下降;籽粒产量增加.弱筋小麦(豫麦50)在150kg.hm-2的施氮量下,清蛋白和醇溶蛋白含量增加,球蛋白和谷蛋白含量下降,谷/醇降低;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提高;不施氮肥或氮肥施用过多(270kg.hm-2)均影响籽粒蛋白质和淀粉的积累,使产量下降.W2处理促进了籽粒蛋白质和淀粉积累,W1或W3处理均不利于籽粒蛋白质和淀粉积累,且导致籽粒产量下降.水、氮互作效应中,强筋和弱筋小麦分别以全生育期270kg.hm-2和150kg.hm-2施氮量配合拔节水+灌浆水(W)为比较理想的水氮运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水氮互作 蛋白质 淀粉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互作对冬小麦光合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0
10
作者 王磊 董树亭 +2 位作者 刘鹏 张吉旺 赵斌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01-308,共8页
针对黄淮海地区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水资源供应短缺,肥料利用率低等问题,设计试验研究水氮互作对冬小麦光合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为黄淮海地区高效利用水氮资源提供理论依据。2015-2017年以石麦15(SM15)为材料,利用水肥渗漏研究池,设计2... 针对黄淮海地区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水资源供应短缺,肥料利用率低等问题,设计试验研究水氮互作对冬小麦光合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为黄淮海地区高效利用水氮资源提供理论依据。2015-2017年以石麦15(SM15)为材料,利用水肥渗漏研究池,设计2个供水量水平(500,250 mm);2个施氮量水平(90,180kg/hm^2);2个氮肥类型(无机肥尿素,有机肥牛粪)。结果表明:2年试验内冬小麦旗叶光合生理特性变化规律相似,各处理的冬小麦旗叶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单叶水分利用效率在生育期内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水氮互作对小麦旗叶光合速率影响显著,W1(供水量500mm)处理的旗叶光合速率明显高于W2(供水量250mm)处理,施氮肥180kg/hm^2处理的旗叶光合速率明显高于施氮肥90kg/hm^2的处理,与施用无机肥相比,施用有机肥可保证冬小麦生育后期维持较高的旗叶光合速率。2年试验干物质积累量最多、产量最高的处理为W1M1(供水量500mm,施有机氮肥180kg/hm^2)。综合冬小麦光合生理特性,籽粒产量,本试验条件下有机肥增产效果优于无机肥,冬小麦生育期供水量500mm,施有机氮肥180kg/hm^2时冬小麦旗叶光合生理特性较优,获得较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氮互作 冬小麦 光合生理特性 干物质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互作对结实期水稻衰老和物质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11
作者 孙永健 孙园园 +2 位作者 刘凯 张荣萍 马均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39-1349,共11页
以杂交稻冈优527为试材,通过淹水灌溉(W1)、“湿润灌溉(前期)+浅水灌溉(孕穗期)+干湿交替灌溉(抽穗至成熟期)”(W2)和旱种(W3)3种灌溉方式及不同的施氮量,研究了水氮互作对水稻衰老生理指标、物质转运及产量的影响及各指... 以杂交稻冈优527为试材,通过淹水灌溉(W1)、“湿润灌溉(前期)+浅水灌溉(孕穗期)+干湿交替灌溉(抽穗至成熟期)”(W2)和旱种(W3)3种灌溉方式及不同的施氮量,研究了水氮互作对水稻衰老生理指标、物质转运及产量的影响及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W2处理下,施氮量为180 kg/hm^2的水氮运筹相对于其他处理,能发挥水氮交互效应优势,使剑叶中O2^-、H2O2和MDA增幅较慢,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有利于可溶性蛋白等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和SOD、CAT、POD活性及根系活力的提高,促进结实期物质的转运及产量的增加;施氮量达270 kg/hm^2各水氮处理交互效应优势减弱,不仅影响结实期水稻正常的生理机能,还会导致物质转运和产量的下降。旱作(W3)条件下,施氮量以901-80 kg/hm^2为宜,可缓解水氮互作的负效应,可作为生产中水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参考。此外,水氮互作下各指标间有显著的相关性,剑叶中O2^-、H2O2和MDA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保护酶活性、Pn及可溶性蛋白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各指标在抽穗后71-4 d与产量呈极显著相关,衰老过程中地下与地上部也密切相关;根系活力与剑叶保护酶活性、Pn及可溶性蛋白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O2^-、H2O2和MDA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氮互作 衰老 物质转运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蘖期水氮互作对香稻香气、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5
12
作者 李艳红 唐湘如 +6 位作者 潘圣刚 杨晓娟 陈抒婷 陈春桦 戴显红 梅俊豪 陈益培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9-164,共6页
为了探明分蘖期水氮管理对香稻香气、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以常规籼型香稻品种农香18和Basmati 385以及粳型香稻品种云粳优14(Y-14)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水分处理(保持水层4-6 cm(W1);间隙湿润灌溉,低限土壤水势为-10 k... 为了探明分蘖期水氮管理对香稻香气、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以常规籼型香稻品种农香18和Basmati 385以及粳型香稻品种云粳优14(Y-14)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水分处理(保持水层4-6 cm(W1);间隙湿润灌溉,低限土壤水势为-10 kPa (W2)和轻度落干,低限土壤水势为-20 kPa(W3))和3个氮肥水平处理(分蘖肥纯氮0 kg/hm2(N1)、30 kg/hm2(N2)和60 kg/hm2(N3))。研究了水氮互作处理对香稻糙米2-乙酰-1-吡咯啉(2-AP)含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氮互作显著影响香稻糙米2-AP含量,适当的水分胁迫(W3)和施用适量分蘖肥(N3)会显著提高糙米2-AP含量,农香18、Basmati 385和Y-14在W3N3处理下糙米香气含量均达到最高,分别达到17.69,30.60,23.15 ng/g,W2N3次之。除Y-14外,供试香稻实际产量均在W2N3条件下最高。分蘖期进行适当的湿润灌溉和施用适量的分蘖肥(60 kg/hm2),能够协同提高香稻产量和稻米香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稻 水氮互作 香气 产量 稻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拔节期水氮互作的后效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郝树荣 郑姬 +2 位作者 冯远周 黄聪波 马丹萍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2-96,共5页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水氮互作条件下水稻各项生理指标短期和长期的后效变化。结果表明:适宜的水氮组合复水短期内对生理活性有一定的补偿效应,生育后期表现出延缓衰老的长期后效性;水、氮单因子复水短期内对叶片叶绿素含量、荧光参...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水氮互作条件下水稻各项生理指标短期和长期的后效变化。结果表明:适宜的水氮组合复水短期内对生理活性有一定的补偿效应,生育后期表现出延缓衰老的长期后效性;水、氮单因子复水短期内对叶片叶绿素含量、荧光参数、丙二醛含量等生理指标影响显著,水氮协同互作效应在复水15 d后达显著水平;不同的水分胁迫后复水,水氮互作效应不同,重旱处理产量随复水后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产量较其他处理明显降低。应避免水稻拔节期重旱,土壤含水率不能低于田间持水率的70%;充分灌溉和轻旱处理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有所降低,拔节期高水高肥不一定高产,轻旱后复水结合低氮追肥,节水保产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氮互作 后效性 拔节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互作对春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的影响 被引量:19
14
作者 董博 张绪成 +2 位作者 张东伟 郭天文 于显枫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8-93,共6页
以春小麦宁春4号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水氮互作对春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可提高小麦功能叶的叶绿素含量、Pn、IWUE。干旱和丰水条件下,高氮处理的Pn、IWUE均大于其它氮素水平。3种氮素营养水平下... 以春小麦宁春4号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水氮互作对春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可提高小麦功能叶的叶绿素含量、Pn、IWUE。干旱和丰水条件下,高氮处理的Pn、IWUE均大于其它氮素水平。3种氮素营养水平下,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IWUE以及Pn均表现出增大趋势。小麦叶片IWUE与Pn呈线性正相关,与Tr、Gs呈线性负相关。Pn与IWUE之间的相关性因处理不同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氮互作 春小麦 叶绿素含量 光合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互作对春小麦叶片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35
15
作者 于显枫 郭天文 +3 位作者 张仁陟 张绪成 马一凡 赵记军 《西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7-123,共7页
通过盆栽对春小麦宁春4号不同生育期功能叶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研究水氮互作对春小麦叶片光合作用以及瞬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可提高小麦功能叶光合速率(Pn)、瞬时水分利用效率(IWUE)、气孔导度(Gs)、表观... 通过盆栽对春小麦宁春4号不同生育期功能叶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研究水氮互作对春小麦叶片光合作用以及瞬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可提高小麦功能叶光合速率(Pn)、瞬时水分利用效率(IWUE)、气孔导度(Gs)、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PSⅡ总的光化学量子产量(Yield)、荧光光化学猝灭系数(qP),同时胞间CO2浓度(Ci)减小。干旱和丰水条件下,高氮处理的Pn、IWUE、Gs和ETR均大于其他氮素水平。在拔节期和灌浆期,干旱条件下高氮叶片Yield显著低于中氮和对照处理;在抽穗期和灌浆期,丰水和中等干旱的高氮叶片qP较对照以及丰水和严重干旱的中氮叶片高。小麦叶片Pn与Yield、qP、ETR表现为显著线性正相关,而且其相关性在中等氮素水平达到最高;Pn与Gs、IWUE之间的相关性因处理不同而异,证明施氮能够显著提高光合机构开放比例、捕捉光量子的能力和电子传递速率,从而改善光合机构效能;氮素对气体交换的影响受水分条件的显著作用,从而影响叶片水分利用效率,但由于干旱导致Pn和IWUE的降低可以通过增施氮肥得到部分补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氮互作 光合 叶绿素荧光参数 瞬时分利用效率 春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互作对旱地春小麦氮肥利用效率和经济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姜小凤 郭建国 +2 位作者 董博 郭天文 王淑英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105-1111,共7页
为明确水氮互作对旱地春小麦氮素利用效率和经济产量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分析了不同水氮处理下春小麦关键生育期茎秆、叶片、麦穗(不含籽粒)和籽粒的全氮含量及经济产量。结果表明,水氮互作下,春小麦茎秆、叶片和麦穗(不含籽粒)的全氮... 为明确水氮互作对旱地春小麦氮素利用效率和经济产量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分析了不同水氮处理下春小麦关键生育期茎秆、叶片、麦穗(不含籽粒)和籽粒的全氮含量及经济产量。结果表明,水氮互作下,春小麦茎秆、叶片和麦穗(不含籽粒)的全氮含量均随生长发育进程的推进而呈现下降趋势;正常水分条件(土壤含水量为最大持水量的75%~85%)下,春小麦茎秆、叶片、麦穗(不含籽粒)和籽粒的全氮含量均表现为中氮处理(每公斤土壤施纯氮0.15g)>高氮处理(每公斤土壤施纯氮0.25g)>空白对照(不施氮肥),且中氮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农学效率和生产效率均显著高于高氮处理(P<0.05),但经济产量却显著低于高氮处理(P<0.05);水分胁迫条件(土壤含水量为最大持水量的35%~45%)下,春小麦茎秆、叶片、麦穗(不含籽粒)和籽粒的全氮含量均表现为高氮处理>中氮处理>空白对照,但中氮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农学效率和生产效率及经济产量均显著高于高氮处理(P<0.05)。说明正常水分条件下,增加氮肥用量有利于提高旱地春小麦的经济产量,而水分胁迫条件下,减少氮肥用量更有利于旱地春小麦的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氮互作 春小麦 肥利用效率 经济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互作对小麦土壤硝态氮运移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1
17
作者 王小燕 褚鹏飞 于振文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92-1002,共11页
为给强筋小麦(Triticum aeativum L.)高产优质栽培的水、氮合理运筹提供理论依据,在高产地力条件下,选用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设置不施氮(N0)、施氮180 kg/hm^2(N1)、240 kg/hm^2(N2)3个施氮水平,每个施氮水平下设置不灌水(W0)、底墒水+... 为给强筋小麦(Triticum aeativum L.)高产优质栽培的水、氮合理运筹提供理论依据,在高产地力条件下,选用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设置不施氮(N0)、施氮180 kg/hm^2(N1)、240 kg/hm^2(N2)3个施氮水平,每个施氮水平下设置不灌水(W0)、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W1)、底墒水+冬水+拔节水+开花水(W2)、底墒水+冬水+拔节水+开花水+灌浆水(W3)4个灌水处理,每次灌水量均为60mm,研究了水氮互作对麦田耗水量、土壤硝态氮运移、氮素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增加施氮量,开花期和成熟期0—140 cm各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升高;增加灌水时期,土壤硝态氮向深层的运移加剧,成熟期0—80 cm各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降低,120—140 cm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升高。N1W1处理在开花期0—60cm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较高,成熟期土壤硝态氮向100—140 cm土层运移少,有利于植株对氮素的吸收。(2)随施氮量的增加,子粒产量先升高后降低,以N1最高。N1水平下,W1处理获得了较高的子粒产量、子粒氮素积累量、氮素利用效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增加冬水(W2),上述指标无显著变化;再增加灌浆水(W3),上述指标显著降低。(3)施氮提高了小麦对土壤水的利用能力,随施氮量增加,土壤供水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显著升高。N1水平下,W1处理获得了最高的水分利用效率;再增加灌水时期,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降低,开花至成熟阶段的耗水模系数显著升高,灌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升高,降水量和土壤供水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降低。本试验条件下,施氮为180 kg/hm^2,灌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3水的N1W1处理,是兼顾高产、高效的水氮运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水氮互作 土壤硝态 产量 素利用率 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互作对石羊河流域春小麦群体产量和水氮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4
18
作者 刘小刚 张富仓 +1 位作者 田育丰 李志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7-113,共7页
【目的】探讨西北旱区春小麦最佳的水氮耦合形式。【方法】在甘肃石羊河流域绿洲区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生育阶段的水量分配以及氮肥处理对春小麦群体产量和水氮利用的影响。【结果】施氮量、拔节期和抽穗期灌水对干旱区春小麦的产量... 【目的】探讨西北旱区春小麦最佳的水氮耦合形式。【方法】在甘肃石羊河流域绿洲区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生育阶段的水量分配以及氮肥处理对春小麦群体产量和水氮利用的影响。【结果】施氮量、拔节期和抽穗期灌水对干旱区春小麦的产量影响显著;施氮量168 kg/hm2,并于拔节期灌水90 mm、抽穗期灌水70 mm,小麦可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水氮对小麦地上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与对籽粒产量的影响相似,但抽穗期灌水对地上干物质累积量影响不显著。在施氮量224 kg/hm2、抽穗期和灌浆期灌水均为50 mm的条件下,小麦可获得较高的收获指数。在生产中考虑提高小麦收获指数时,首先应保证较高的籽粒产量。分蘖期和灌浆期灌水均为30 mm时,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高达2.424 kg/m3,但产量降低约45%。施氮量对小麦地上干物质和籽粒氮素累积量影响显著;拔节期灌水90 mm、施氮量168 kg/hm2时,小麦籽粒的氮素累积量最大。【结论】石羊河流域春小麦最优灌水施氮模式为:施氮量168 kg/hm2,全生育期灌水4次,拔节期灌水90 mm,分蘖期、抽穗期、灌浆期均灌水6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水氮互作 收获指数 分利用效率 素累积 小麦产量 石羊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互作对烤烟产量和化学成分及生理特性的影响聚类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肖金香 周紫燕 +2 位作者 叶清 李晓斐 刘齐元 《中国烟草学报》 EI CAS CSCD 2011年第5期46-52,共7页
为解决烤烟生长过程中用肥不当,水分和养分不协调的问题,在2007-2010年采用盆栽防雨控水技术对烤烟团棵期、旺长期、现蕾期和成熟期进行水氮互作试验,团棵期选择了烤烟农艺性状、产量、化学成分和生理特性23项指标,旺长期、现蕾期和成... 为解决烤烟生长过程中用肥不当,水分和养分不协调的问题,在2007-2010年采用盆栽防雨控水技术对烤烟团棵期、旺长期、现蕾期和成熟期进行水氮互作试验,团棵期选择了烤烟农艺性状、产量、化学成分和生理特性23项指标,旺长期、现蕾期和成熟期选择了烤烟农艺性状、产量、化学成分19项指标,并应用SPSS13.0系统聚类分析的离差平方和方法对不同生育期进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团棵期7.0 g/株或8.5 g/株的氮肥用量与60%-70%或70%-80%的土壤水分组合效果最佳,有利烟叶的生长和产量形成,化学成分和生理特性比例协调。(2)旺长期7.0g/株或8.5g/株的氮肥用量与50%-60%以上的水分组合有利烟叶生长。(3)现蕾期与旺长期几乎相似。(4)成熟期对水肥要求不高,即低肥少水对烟叶的成熟更有利。得出结论:烤烟各生育期对水肥的要求不同,团棵期、旺长期、现蕾期对水分和养分要求高,成熟期对水分和养分要求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氮互作 生育期 聚类分析 烤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互作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籽粒产量及氮素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24
20
作者 王小燕 王东 于振文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7-22,共6页
在高产条件下,研究了水氮互作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籽粒产量及水分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同一灌水处理下,旗叶光合速率、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蔗糖含量和籽粒产量均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提高,千粒重、氮素收获指数和氮素表... 在高产条件下,研究了水氮互作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籽粒产量及水分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同一灌水处理下,旗叶光合速率、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蔗糖含量和籽粒产量均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提高,千粒重、氮素收获指数和氮素表观利用率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降低。(2)同一施氮水平下,W1(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W2(底墒水+冬水+拔节水+开花水)和W3(底墒水+冬水+拔节水+开花水+灌浆水)处理的旗叶光合速率、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和蔗糖含量在开花后0-14 d无显著差异;开花21 d后,W3处理显著高于W1和W2处理。(3)在N0(不施氮)和N1(180 kg/hm2)水平下,W1和W2处理的籽粒产量显著低于W3处理,在N2(240 kg/hm2)水平下则反之;氮素表观利用率和氮素生产效率为W0〈W1、W2〈W3;水分利用率为W3〈W2〈W1〈W0。在本试验条件下,灌溉底墒水、拔节水和开花水,每公顷施纯氮240kg的N2w1处理的籽粒产量、水分利用率和氮素利用效率均较高,可供生产中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水氮互作 光合特性 籽粒产量 分利用率 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