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氮运筹对土壤氮代谢酶活性和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
1
作者 崔振坤 于振文 +2 位作者 石玉 张永丽 张振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0-169,共10页
[目的]为探究在测墒补灌条件下,水氮运筹对土壤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和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方法]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在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0~40 cm土层土壤相对水分体积分数分别补灌至65%(W1)、75%(W2)、85%(W3);副区分别设置施纯氮0... [目的]为探究在测墒补灌条件下,水氮运筹对土壤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和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方法]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在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0~40 cm土层土壤相对水分体积分数分别补灌至65%(W1)、75%(W2)、85%(W3);副区分别设置施纯氮0(N0)、150(N1)、180(N2)、210(N3)kg/hm^(2)4个施氮量。在2022—2024年2个小麦生长季,测定分析土壤氮代谢相关酶活性、植株氮素积累转运、氮素营养指数、硝态氮残留量、籽粒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结果]1)土壤相对水分体积分数补灌至75%水平,协同施氮180 kg/hm^(2)(W2N2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小麦开花期土壤脲酶和蛋白酶活性,降低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有利于土壤氮素向作物可吸收形态转化。由方差分析结果可知,灌溉水平、施氮量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W2N2处理显著减少60~12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残留量,降低土壤氮素淋溶风险。2)W2N2和W2N3处理均能够显著提高小麦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氮素转运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同时,具有最佳的氮素营养指数,能够满足小麦氮素需求。灌溉水平、施氮量及其互作效应对小麦氮素营养指数、氮素积累和转运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3)W2N2处理能够获得最高的籽粒产量,继续增加水氮投入对小麦产量无显著影响。不同灌溉水平和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具有显著影响,且二因素的交互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灌溉水平和施氮量对籽粒产量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313、0.485。4)W2N2处理具有较高的水氮利用效率,继续提高灌溉水平和施氮量,易造成小麦水氮利用效率的显著降低。灌溉水平、施氮量及其互作效应对小麦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相较于W2N2处理,W2N3、W3N2和W3N3处理氮肥农学效率2年平均值降低13.02%~26.34%,氮肥利用率降低9.77%~23.64%,灌溉水利用效率降低2.88%~38.10%。[结论]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0~40 cm土层土壤相对水分体积分数分别补灌至75%,协同施氮180 kg/hm^(2)能够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水氮利用效率、营养器官氮素积累与转运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同时,具有最佳的土壤氮代谢酶活性和氮素营养指数,是黄淮海地区小麦高产高效的最优水氮运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水氮运筹 测墒补灌 土壤酶活性 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运筹对滴灌冬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高翠民 杨永辉 +4 位作者 韩伟锋 何方 毛家伟 潘晓莹 武继承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85-893,共9页
为探究水氮运筹对滴灌冬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效应,于2019—2021年开展了连续2年小麦田间试验,设置2个施氮水平210(N1)和240(N_(2))kg·hm^(-2),4个灌水处理W1(不灌水)、W2(每次30 mm)、W_(3)(每次45 mm)、W_(4)(每次60 mm),分... 为探究水氮运筹对滴灌冬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效应,于2019—2021年开展了连续2年小麦田间试验,设置2个施氮水平210(N1)和240(N_(2))kg·hm^(-2),4个灌水处理W1(不灌水)、W2(每次30 mm)、W_(3)(每次45 mm)、W_(4)(每次60 mm),分析不同处理小麦产量及水氮利用率相关指标。结果表明,2019—2021年,施氮量和灌水量对冬小麦抽穗期、扬花期和灌浆期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为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且三个生育时期均以N_(2)W_(4)处理最高,与N1W_(4)和N_(2)W_(3)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三个生育时期的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以N_(2)W_(3)、N1W_(4)或N_(2)W_(4)处理最低。小麦越冬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土壤铵态氮与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NPFP)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土壤硝态氮与产量和NPFP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2个年度,水氮运筹较对照显著提高了冬小麦的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产量增幅分别为38.9%~62.0%和40.9%~68.3%,水分利用效率(WUE)增幅分别为8.0%~15.7%和10.1%~16.4%,NPFP增幅分别为38.9%~62.0%和40.9%~65.5%;冬小麦产量和WUE均以N_(2)W_(4)处理最高,N_(2)W_(3)处理次之,两者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但N_(2)W_(3)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N_(2)W_(4)处理。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240 kg·hm^(-2)、每次灌水45 mm(N_(2)W_(3))为该地区滴灌冬小麦最佳水氮运筹组合,可以实现保障产量和提高水氮利用效率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滴灌肥一体化 水氮运筹 产量 分利用效率 肥偏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运筹对强筋小麦干物质转运与籽粒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杨梅 李雪萌 +4 位作者 秦保平 许佳成 张敏 蔡瑞国 杨敏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70-779,共10页
为探讨冀东麦区水氮运筹对强筋小麦干物质转运与籽粒产量的影响,以强筋小麦品种津农7号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追氮春灌时间为主区[返青期追氮灌水(T_(1))、起身期追氮灌水(T_(2))和拔节期追氮灌水(T_(3))],氮肥运筹为副区[基施N 12... 为探讨冀东麦区水氮运筹对强筋小麦干物质转运与籽粒产量的影响,以强筋小麦品种津农7号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追氮春灌时间为主区[返青期追氮灌水(T_(1))、起身期追氮灌水(T_(2))和拔节期追氮灌水(T_(3))],氮肥运筹为副区[基施N 120 kg·hm^(-2)+追施N 120 kg·hm^(-2)(N1)、基施N 90 kg·hm^(-2)+追施N 120 kg·hm^(-2)(N_(2))和基施N 120 kg·hm^(-2)+追施N 90 kg·hm^(-2)(N_(3))],比较分析不同处理下津农7号籽粒产量、干物质转运和氮肥偏生产力的差异。结果表明,水氮运筹对津农7号的籽粒产量和穗粒数影响显著,不同处理下小麦籽粒产量为8734.82~9763.22 kg·hm^(-2),其中T_(2)N1和T_(2)N_(2)处理的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T_(2)的平均氮肥偏生产力较T_(1)和T_(3)分别高4.84%和1.88%,且T_(2)N_(2)处理最高。各处理花后干物质转运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为57.35%~89.74%,说明小麦籽粒产量多源于花后干物质积累。T_(2)条件下成熟期小麦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均显著高于T_(1)和T_(3),且N_(3)下花前氮素转运效率较N_(2)无显著变化,说明追氮灌水前移至起身期可促进强筋小麦氮素转运及籽粒氮素积累。在本试验条件下,基施N 90 kg·hm^(-2),起身期灌水并追施N 120 kg·hm^(-2)可在协调小麦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转运和分配的同时稳定产量,提高氮肥利用率,从而实现强筋小麦节氮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筋小麦 水氮运筹 籽粒产量 物质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运筹影响高留残茬黑土稻田碳收支机理分析
4
作者 张作合 张忠学 +3 位作者 龚振平 薛里 周利军 吕项龙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94-302,共9页
为探明水氮运筹对稻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影响,开展大田试验,设置浅湿干灌溉(D)和淹水灌溉(F)两种灌溉模式,及110kg/hm^(2)(当地施肥标准,N1)、99kg/hm^(2)(减氮10%,N2)和88kg/hm^(2)(减氮20%,N3)3个施肥水平,观测高留残茬稻田水稻收获后... 为探明水氮运筹对稻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影响,开展大田试验,设置浅湿干灌溉(D)和淹水灌溉(F)两种灌溉模式,及110kg/hm^(2)(当地施肥标准,N1)、99kg/hm^(2)(减氮10%,N2)和88kg/hm^(2)(减氮20%,N3)3个施肥水平,观测高留残茬稻田水稻收获后不同器官的干物质量及碳含量,同时监测稻田CO_(2)和CH4排放通量,计算水稻净初级生产力(NPP)和稻田净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NECB)。结果表明:水氮运筹会影响稻株各器官干物质及碳含量,所有处理中DN2处理NPP最大(8918.02kg/hm^(2)),浅湿干灌溉模式各处理NPP均大于淹水灌溉模式,分别增加12.13%、36.73%、8.01%;浅湿干灌溉模式增加了稻田土壤呼吸的CO_(2)排放通量,减施氮肥则降低了CO_(2)排放通量,浅湿干灌溉减施氮肥降低了CH_(4)排放通量;两种灌溉模式下各处理CO_(2)和CH_(4)排放总量均随氮肥施用量减少而降低,淹水灌溉模式下各处理CH_(4)排放总量均显著高于浅湿干灌溉模式(P<0.05);各处理稻田生态系碳净收支均为正值,黑土区高留残茬稻田生态系统表现为碳“汇”,其中DN2处理NECB最高,为1950.96kg/hm^(2)。综合来看,浅湿干灌溉模式+减氮10%处理的稻田生态系统碳“汇”最强。研究可为寒地黑土保护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水氮运筹 净初级生产力 净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 碳收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运筹对膜下滴灌制种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5
作者 孙和折 崔云玲 +1 位作者 张立勤 史多鹏 《寒旱农业科学》 2024年第11期1025-1031,共7页
膜下滴灌技术能够使玉米适应更复杂的种植环境,实现玉米水肥需求的目标。通过研究甘肃引黄灌区制种玉米适宜的施氮量和灌水量,为建立制种玉米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技术提供参考。以制种玉米洰丰19为研究对象,设计不同灌水量和施氮量对膜... 膜下滴灌技术能够使玉米适应更复杂的种植环境,实现玉米水肥需求的目标。通过研究甘肃引黄灌区制种玉米适宜的施氮量和灌水量,为建立制种玉米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技术提供参考。以制种玉米洰丰19为研究对象,设计不同灌水量和施氮量对膜下滴灌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量和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有促进作用,施氮量225 kg/hm^(2)、灌水量3750 m^(3)/hm^(2)时,玉米的产量最高,为6639.0 kg/hm^(2),较不施氮肥增产104.67%;施氮量225 kg/hm^(2)、灌水量3000 m^(3)/hm^(2)时玉米产量6539.5 kg/hm^(2),较不施氮肥增产101.60%。考虑高水氮高投入和经济效益时,施氮量225 kg/hm^(2)、灌水量3000 m^(3)/hm^(2)时的纯收入最高,达27439.5元/hm^(2);施氮量225 kg/hm^(2)、灌水量3750 m^(3)/hm^(2)时纯收入27286.5元/hm^(2)。综合形态指标和经济性状,膜下滴灌条件下,施氮量225 kg/hm^(2)、灌水量3000 m^(3)/hm^(2)时的制种玉米的效益较好,同时还可以避免水肥资源浪费,符合节水节肥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氮运筹 制种玉米 产量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运筹对干旱年型冬小麦旗叶生理性状及产量的交互效应 被引量:31
6
作者 郭天财 冯伟 +4 位作者 赵会杰 王化岑 王永华 夏国军 马冬云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453-457,共5页
在大田条件下 ,探讨了不同灌水和施氮处理对冬小麦叶片生长、生理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结果表明 ,干旱年型条件下灌水和氮肥增产效应均显著 ,但灌水增产潜力更大 .灌水两次 (拔节和孕穗水 ) ,产量较高 ;灌水 3次 (拔节、孕穗和灌浆水 ... 在大田条件下 ,探讨了不同灌水和施氮处理对冬小麦叶片生长、生理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结果表明 ,干旱年型条件下灌水和氮肥增产效应均显著 ,但灌水增产潜力更大 .灌水两次 (拔节和孕穗水 ) ,产量较高 ;灌水 3次 (拔节、孕穗和灌浆水 )增产效果并不明显 ,氮肥全部底施产量下降 .水分胁迫影响肥效发挥 ,降低产量 ,但可通过增加施氮量得到弥补 .只有水氮合理搭配 ,才能有效协调各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干旱年型 水氮运筹 生理性状 交互效应 产量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滴灌下水氮运筹对春玉米根系衰减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张玉芹 杨恒山 +4 位作者 张瑞富 李从锋 提俊阳 葛选良 杨镜宏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074-3089,共16页
为探明浅埋滴灌下水氮运筹对春玉米产量及吐丝后根系衰减特性的影响,2017—2020年在通辽市科尔沁区农牧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以传统畦灌常规施氮(W:4000 m^(3) hm^(–2),N:300 kg hm^(–2))为对照(CK),以滴灌定额为主处理,设传统畦灌常... 为探明浅埋滴灌下水氮运筹对春玉米产量及吐丝后根系衰减特性的影响,2017—2020年在通辽市科尔沁区农牧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以传统畦灌常规施氮(W:4000 m^(3) hm^(–2),N:300 kg hm^(–2))为对照(CK),以滴灌定额为主处理,设传统畦灌常规灌量40%(W1:1600 m^(3)hm^(–2))、50%(W2:2000 m^(3) hm^(–2))、60%(W3:2400 m^(3) hm^(–2))3个水平,以施氮量为副处理,设常规施氮量50%(N1:150 kg hm^(–2))、70%(N2:210 kg hm^(–2))和常规施氮量(N3:300 kg hm^(–2))3个水平,测定不同水氮运筹下春玉米产量的变化,2019年和2020年采用BTC-100微根监测系统对春玉米吐丝后0-50 d时段内0-100 cm土层的根系进行定点连续动态监测。结果表明,春玉米产量连续4年均为W3N3显著高于CK,与W3N2、W2N3、W2N2处理差异不显著,氮肥农学效率连续4年均为W3N2较高。与CK相比,浅埋滴灌W3N30-60 cm土层根长密度、总根表面积和根系平均直径增加,80-100 cm土层根长密度降低,总根表面积和根系平均直径差异较小;吐丝后0-50 d根长密度、总根表面积和根系平均直径衰减幅度较CK低,其中20-40 cm土层根长密度吐丝后0-50 d时段W3N32年分别降低10.29%和8.83%,CK分别降低了15.04%和14.08%,平均根系衰减率W3N3较CK降低5.23%和4.43%。浅埋滴灌下,根长密度、总根表面积和根系平均直径W3N3、W3N2高于其他处理,且吐丝后0-50 d时段内0-60 cm土层衰减幅度较低,80-100 cm土层差异较小;吐丝后0-50 d时段内0-100 cm土层平均根系衰减率W3N3与W3N2差异不显著,W3N2较W2N2和W1N22年分别低5.68%、5.44%和9.75%、11.98%,较W3N1低7.16%和6.77%。方差分析表明,滴灌量和施氮量对产量和氮肥农学效率均有显著影响,滴灌量对吐丝后0-50 d时段内0-60 cm土层根长密度、总根表面积和平均根系衰减率影响显著,施氮量对吐丝后0-50 d时段内0-60 cm土层根长密度、吐丝后0-30 d时段内0-60 cm总根表面积和吐丝后0-50 d时段内0-40 cm土层平均根系衰减率影响显著。综上,浅埋滴灌下W3N3和W3N20-60 cm土层根长密度、总根表面积和根系平均直径较高,且吐丝后0-50 d时段内降低幅度小,平均根系衰减率低,二者产量差异不显著,但W3N2氮肥农学效率更高,推荐W3N2为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节水高产高效栽培适宜的水氮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浅埋滴灌 水氮运筹 根系衰减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运筹对棉花花后生物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9
8
作者 郭文琦 张思平 +1 位作者 陈兵林 周治国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270-2277,共8页
在池栽和大田条件下,以‘美棉33B’为材料,研究不同水分(自然降水、自然降水+灌水)和氮素(0、240、480kgN/hm2)运筹下棉花花后生物量和养分累积及氮素利用率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施氮使棉花(整株、营养器官、生殖器官)生物量和养分... 在池栽和大田条件下,以‘美棉33B’为材料,研究不同水分(自然降水、自然降水+灌水)和氮素(0、240、480kgN/hm2)运筹下棉花花后生物量和养分累积及氮素利用率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施氮使棉花(整株、营养器官、生殖器官)生物量和养分快速累积期持续时间缩短、最大累积速率增大且出现时间提前、累积量及皮棉产量增加。灌水使240 kgN/hm2处理棉花(整株、营养器官、生殖器官)生物量和养分快速累积期持续时间缩短、最大累积速率出现时间提前、最大累积速率和累积量增大、氮素累积利用率和产量提高;而使480 kgN/hm2处理棉花营养器官生物量和养分快速累积期持续时间延长、最大累积速率出现时间推迟、生物量和养分最大累积速率及累积量增大、氮素累积利用率提高,而生殖器官相应指标呈降低趋势;灌水对不施氮处理棉花生物量和养分累积各项特征参数影响较小。营养器官生物量和氮磷钾最大累积速率出现时间较生殖器官早23 d左右,而快速累积期持续时间长于生殖器官11 d左右。研究发现,水分和氮素运筹可通过影响棉花生物量和养分累积的动态特征参数来影响棉花生长,进而影响最终产量品质形成;在本实验条件下,以灌水的240 kgN/hm2处理棉花的生长特征参数最为协调,皮棉产量和氮素利用率最高,品质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水氮运筹 生物量 养分 素累积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运筹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0
9
作者 冯伟 李晓 +2 位作者 郭天财 朱云集 王晨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86-190,共5页
在大田条件下,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的淀粉糊化特性及其水氮调控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穗型品种的高峰粘度与其它参数的相关性最高,尤其是与低谷粘度、最终粘度的相关系数均达0.93以上,可作为衡量淀粉糊化特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大田条件下,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的淀粉糊化特性及其水氮调控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穗型品种的高峰粘度与其它参数的相关性最高,尤其是与低谷粘度、最终粘度的相关系数均达0.93以上,可作为衡量淀粉糊化特性的一个重要指标。两品种比较,豫麦66除稀懈值高于豫麦49外,其它指标均低于豫麦49,说明豫麦49淀粉糊化特性好。水氮措施对两品种淀粉糊化特性均具有重要影响。豫麦49各粘度参数的变异系数较高,这有利于栽培调控,改善淀粉品质。就水氮运筹的整体调控效应而言,豫麦66以施氮素300 kg/hm2较好,灌水以灌一水处理较为适宜,而豫麦49氮素运用以150 kg/hm2最好,灌水以灌两水处理比较有效。水氮间存在交互效应,灌水条件不同,所要求的适宜施氮量就存在差异,品种间这种差异表现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两种穗型 水氮运筹 淀粉糊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氮运筹模式对田间土壤氨挥发及春玉米籽粒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李祯 史海滨 +1 位作者 李仙岳 闫建文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99-807,共9页
为了减少氨挥发带来的氮素损失和面源污染,寻求一种节水、节肥、稳产的水氮运筹模式,研究分析了氨挥发规律及春玉米籽粒产量对不同水氮运筹模式的响应。试验采用裂区设计,共15个处理。主区为灌水定额,设置3个水平,分别为525、750、975 m... 为了减少氨挥发带来的氮素损失和面源污染,寻求一种节水、节肥、稳产的水氮运筹模式,研究分析了氨挥发规律及春玉米籽粒产量对不同水氮运筹模式的响应。试验采用裂区设计,共15个处理。主区为灌水定额,设置3个水平,分别为525、750、975 m^3·hm^(-2);副区为施氮量,设置5个水平,分别为0、80、160、240、320 kg·hm^(-2)。于2014、2015年连续两年进行田间试验。采用通气法采集田间氨挥发量,并计算氨挥发速率、氨挥发损失量及损失率。结果表明:2014、2015两年同一处理追肥后的氨挥发速率峰值均大于该处理施入基肥后的氨挥发速率峰值,追肥后氨挥发速率峰值比施入基肥后的氨挥发速率峰值分别高出63.31%和62.06%。施氮量、灌水定额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均对NH_3-N损失量具有极显著影响,三者对田间土壤NH_3-N损失量的影响表现为施氮量>灌水定额>两者的交互作用。2014、2015两年各施氮处理施入基肥后平均NH_3-N损失量为5.71~13.95 kg·hm^(-2),追肥后平均NH_3-N损失量为8.70~18.66 kg·hm^(-2)。2014年各施氮处理NH_3-N总损失量为13.90~32.21 kg·hm^(-2),2015年各施氮处理NH_3-N总损失量为15.45~32.99 kg·hm^(-2)。处理W2N3(灌水定额750 m^3·hm^(-2),施氮量240 kg·hm^(-2))既能节水、节肥,又能保证获得高产,同时显著地降低了NH_3-N损失量,故推荐该处理为适用于当地的最优水氮运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氮运筹模式 定额 氨挥发速率 氨挥发损失量 春玉米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运筹对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1
11
作者 高翠民 丁晋利 +4 位作者 张洁梅 姜玉琴 何方 杨永辉 武继承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4-51,共8页
【目的】确定适合豫北灌溉区玉米的高产高效和节水增效的水氮运筹模式。【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实施了为期3 a田间定位试验,试验设置3个灌水量:灌0水(A1),灌2水(A2)和灌3水(A3);2个氮肥运筹:B1:基肥(70%)+小喇叭口期(20%)+灌浆期(10%)... 【目的】确定适合豫北灌溉区玉米的高产高效和节水增效的水氮运筹模式。【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实施了为期3 a田间定位试验,试验设置3个灌水量:灌0水(A1),灌2水(A2)和灌3水(A3);2个氮肥运筹:B1:基肥(70%)+小喇叭口期(20%)+灌浆期(10%),B2:基肥(60%)+小喇叭口期(25%)+灌浆期(15%),共6个处理,并分析灌水次数和氮肥运筹对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灌水次数(A)和氮肥运筹(B)对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灌水利用效率(IWUE)和氮肥偏生产力(NPFP)的影响均极显著,而A×B交互作用对其没有显著影响。2017年和2019年玉米产量、WUE和NPFP的变化规律为A3B2处理>A2B2处理>A3B1处理>A2B1处理>A1B2处理>A1B1处理;而2018年玉米产量和NPFP为A3B2处理>A3B1处理>A2B2处理>A2B1处理>A1B2处理>A1B1处理,WUE为A3B2处理>A3B1处理>A2B2处理>A1B2处理>A1B1处理>A2B1处理,且2017—2019年A3B1处理玉米产量、WUE和NPFP与A2B2处理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与对照(A1B2处理)相比,2017—2019年A3B2处理玉米产量、WUE和NPFP分别增加20.2%~39.6%、4.8%~10.9%和20.2%~39.6%。2017—2019年玉米IWUE均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其中均以A2B2处理最高,较A3B2处理增加30.2%~91.9%。此外,2017—2019年A2B2处理玉米产量和NPFP显著高于A1B2处理,分别增加11.3%~21.1%和11.3%~21.2%。【结论】A3B2处理为豫北灌区玉米最佳高产高效模式,A2B2处理为豫北灌区玉米最佳节水增效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氮运筹 玉米 产量 分利用效率 肥偏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运筹对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杨永辉 武继承 +5 位作者 徐为霞 潘晓莹 张洁梅 高翠民 何方 王越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8-14,共7页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采用喷灌带进行灌水,研究不同氮肥基追比(A1:70%基施、30%追施;A2:60%基施、40%追施;小麦季施纯氮240 kg/hm^2,玉米季施纯氮270 kg/hm^2)和不同灌水量(B1:0次;B2:2次;B3:3次;小麦季和玉米季每次的灌水量均为450 m 3/hm...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采用喷灌带进行灌水,研究不同氮肥基追比(A1:70%基施、30%追施;A2:60%基施、40%追施;小麦季施纯氮240 kg/hm^2,玉米季施纯氮270 kg/hm^2)和不同灌水量(B1:0次;B2:2次;B3:3次;小麦季和玉米季每次的灌水量均为450 m 3/hm^2)对小麦、玉米生长过程中土壤储水量、光合生理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等的影响,以期明确小麦、玉米合理的氮肥追施比例和灌水量。结果表明,随灌水量增加,小麦抽穗期、灌浆期及玉米灌浆期、收获期土壤储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小麦收获期土壤储水量呈降低趋势。小麦前期氮肥供应较多更有利于光合速率的提高,而适度干旱更有利于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先增加后降低,而生物量和千粒质量均增加。不同处理中,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水利用率均以A1B2处理最高,分别为8207.8 kg/hm^2、26.7 kg/(mm·hm^2)和1.42 kg/m^3。对玉米而言,A2B2处理产量最高,A1B3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水利用率最高。小麦、玉米的周年耗水量表现为A1<A2;A2B2处理小麦、玉米周年产量最高,A1B3处理周年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水利用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水氮运筹 周年产量 周年分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氮运筹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13
作者 李晶晶 尹钧 +1 位作者 李武超 李磊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7-33,共7页
为了确定小麦高产水肥需求规律,以周麦27为材料,研究不同水[W1(中度水分胁迫: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50%~60%)、W2(适当灌溉: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0%~70%)、W3(充分灌溉: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氮[N1(不施氮)、N2(... 为了确定小麦高产水肥需求规律,以周麦27为材料,研究不同水[W1(中度水分胁迫: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50%~60%)、W2(适当灌溉: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0%~70%)、W3(充分灌溉: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氮[N1(不施氮)、N2(正常施氮:225kg/hm^2)、N3(高施氮:300 kg/hm^2)]运筹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土壤水分含量相同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净光合速率(Pn)总体呈现先增加后趋于平稳的趋势,小麦旗叶SPAD值、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以及产量总体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施氮量相同时,花后10 d,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SPAD值总体逐渐增加(N1处理除外),Ci总体逐渐降低,Pn、Tr和Gs总体先降低后增加;花后18 d,SPAD值、Pn、Tr以及Gs总体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总体上W2和W3处理间差异不显著(Gs除外);花后26 d,SPAD值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Pn总体呈增加的趋势(W2和W3处理间总体差异不显著),Gs总体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当土壤水分含量相同时,与N1处理相比,N2处理小麦产量平均提高11.87%,N3处理提高了7.86%。当施氮量相同时,与W1处理相比,W2处理小麦产量平均提高3.24%,W3处理提高了2.26%。W2N2处理即施氮量为225 kg/hm^2,灌溉后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0%~70%时产量最高。说明适当的水氮运筹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水氮运筹 旗叶 光合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滴灌水氮运筹对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2
14
作者 李雪 尹光华 +2 位作者 马宁宁 谷健 王士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2-178,共7页
采用二因素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于2016-2017年在辽西半干旱区移动遮雨棚内进行了水氮精量控制试验,设灌溉量和施氮量2个因素,灌溉量分别设145.4、271.7、348.2、436.2 mm 4个水平,施氮量分别设0、84.6、136.1、195.0 kg·hm^(-2) 4... 采用二因素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于2016-2017年在辽西半干旱区移动遮雨棚内进行了水氮精量控制试验,设灌溉量和施氮量2个因素,灌溉量分别设145.4、271.7、348.2、436.2 mm 4个水平,施氮量分别设0、84.6、136.1、195.0 kg·hm^(-2) 4个水平,共6个处理。试验分析了水氮交互作用对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建立了产量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浅埋滴灌条件下,灌溉量在145.4~350.5 mm时,春玉米产量随灌溉量的增加而增高至11 005.60 kg·hm^(-2);灌溉量在350.5~436.2 mm时,产量随灌溉量的增加而降低至10 730.09 kg·hm^(-2);施氮量在0~146.9 kg·hm^(-2)时,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高至10 983.19 kg·hm^(-2),施氮量在146.9~195.0 kg·hm^(-2)时,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至10 862.39 kg·hm^(-2)。灌溉量因素的影响大于施氮量,水氮之间有明显的正向交互效应,当灌溉量为373.1 mm,施氮量为165.6 kg·hm^(-2)时产量最高。作物耗水量在拔节-抽雄期和灌浆-收获期较大,分别为115.64、127.50 mm;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溉量的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降低幅度达到52.2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则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增幅为14.73%~20.08%;其中处理6(灌溉量348.2 mm,施氮量195.0 kg·hm^(-2))最利于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综合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两方面的因素,初步建立了春玉米浅埋滴灌水氮施用优化模式,参数组合为灌溉量348.2 mm、施氮量165.6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滴灌 水氮运筹模式 春玉米 产量 分利用效率 辽西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下滴灌水氮运筹方式对棉花叶片衰老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宏芝 干秀霞 +3 位作者 虎晓兵 李善龙 罗宏海 张旺锋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6期661-667,共7页
以新陆早13号(常规棉)和新陆早43号(杂交棉)2个不同基因型棉花高产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土柱栽培研究法,依据棉花生育期改变水氮供应时期及分配比例,分别设置4个水分、2个氮肥,共16个处理,研究水氮运筹方式对膜下滴灌棉花叶片衰老及产量... 以新陆早13号(常规棉)和新陆早43号(杂交棉)2个不同基因型棉花高产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土柱栽培研究法,依据棉花生育期改变水氮供应时期及分配比例,分别设置4个水分、2个氮肥,共16个处理,研究水氮运筹方式对膜下滴灌棉花叶片衰老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基施比例高,有利于增强水分亏缺条件下叶片SOD、POD和CAT活性,从而提高叶片清除活性氧的能力,增强棉株抗逆性;在播前灌溉下,保证盛花期—吐絮期充足的水氮供应量,有利于提高生育中后期叶片SOD、POD和CAT活性,降低MDA含量,从而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增强细胞膜的稳定性,延缓叶片和植株的衰老,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单铃重,从而提高产量,并改善棉纤维品质。因此,膜下滴灌棉花水肥管理中,应充分重视播种前灌溉,利用膜下滴灌技术随水施肥的特点,适当的减少基施氮比例,增大生育中后期水氮的分配比例,以达到延缓植株衰老、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膜下滴灌 水氮运筹 衰老 保护性酶 产量和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运筹对两种穗型小麦品种产量的效益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冯伟 丁军 +3 位作者 郭天财 谢迎新 王晨阳 朱云集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4-69,共6页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灌水(W)和施氮量(N)对大穗型品种豫麦66与多穗型品种豫麦49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灌水次数和施氮量对两品种穗数及穗粒数均有促进作用,以W2(灌两水)、W3(灌三水)和N2(225 kg/hm2)、N3(300 kg/hm2)处理较高。氮...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灌水(W)和施氮量(N)对大穗型品种豫麦66与多穗型品种豫麦49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灌水次数和施氮量对两品种穗数及穗粒数均有促进作用,以W2(灌两水)、W3(灌三水)和N2(225 kg/hm2)、N3(300 kg/hm2)处理较高。氮肥对千粒质量的影响豫麦66为以N2处理最高,继续增施氮肥反而降低,而豫麦49则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豫麦66灌水次数与千粒质量间呈负相关,而豫麦49的为正。两品种产量表现为W2>W3>W1(灌一水)和N2>N3或N1(150 kg/hm2)>N0(0 kg/hm2),W2N2处理为最佳水氮组合。根据水氮投入和产量结果建立产量与氮肥和灌水的回归方程,水氮均有显著的增产作用,但氮素效应大于水分。豫麦66表现出水氮正交互效应,而豫麦49为负。在拔节期灌一水,豫麦66和豫麦49的最佳施氮量分别为190.8 kg/hm2和373.8 kg/hm2,其产量分别为5 773.2 kg/hm2和7 259.7 kg/hm2。在灌二水下豫麦66和豫麦49的最佳施氮量分别为202.5 kg/hm2和325.4 kg/hm2,产量为6 055.3 kg/hm2和7 633.1 kg/hm2,继续增加灌水,由于水氮投入增加和产量降低而导致经济效益降低。因此,水氮管理方案的制定,应依据当地生产条件并结合品种特性等因素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穗型 水氮运筹 产量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硝态氮淋溶规律对不同水氮运筹模式的响应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祯 史海滨 +1 位作者 李仙岳 张作为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10-317,共8页
为探明不同水氮运筹对淋溶水中NO_3^--N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施氮量和灌水定额对NO_3^--N淋失量的影响,进而制定安全有效的水氮运筹模式。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灌水定额,设置3个水平,分别为525(W1),750(W2),975(W3)m^3/hm^2。副区为施氮... 为探明不同水氮运筹对淋溶水中NO_3^--N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施氮量和灌水定额对NO_3^--N淋失量的影响,进而制定安全有效的水氮运筹模式。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灌水定额,设置3个水平,分别为525(W1),750(W2),975(W3)m^3/hm^2。副区为施氮量,设置5个水平,分别为0(N0),80(N1),160(N2),240(N3),320(N4)kg/hm^2。每个灌水定额下有5种施氮量处理,共15个处理。并于2014—2015年连续2年进行田间试验。采用多孔PVC法和土钻法采集水样和土样,测定淋溶水中NO_3^--N浓度并计算NO_3^--N淋失量。结果表明,0—40cm埋深内,对比第1次灌水前后NO_3^--N浓度发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W1水平下NO_3^--N浓度2年的平均增幅远低于W2和W3水平下NO_3^--N浓度2年的平均增幅。随着灌水定额的增加,N1、N2水平下的NO_3^--N浓度平均增幅远低于N3、N4水平下的NO_3^--N浓度平均增幅。NO_3^--N浓度平均增幅最大的为52.5%的W3N3。NO_3^--N浓度平均值最高的为8.29mg/L的W3N4。与0—40cm埋深内的各处理相比,40—80cm埋深的各处理NO_3^--N浓度整体下降,但整个生育期内淋溶水中NO_3^--N浓度的变化趋势与0—40cm埋深内相一致。80—120cm埋深内,施氮量、灌水定额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NO_3^--N淋失量的影响呈极显著。当灌水定额一定时,2014年、2015年2年的NO_3^--N淋失量随着施氮量增加而递增,淋失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少;当施氮量一定时,NO_3^--N淋失量及淋失率均随着灌水定额的增加而递增。鉴于根层内需要充足的NO_3^--N以被作物吸收,并保证NO_3^--N淋失量对地下水的污染在可控安全范围内,故推荐W2N3为适用于当地的水氮运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氮运筹模式 定额 硝态浓度 硝态淋失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细化水氮运筹对棉花适宜机采性状的调控效果 被引量:5
18
作者 马兴旺 杨涛 +3 位作者 牛新湘 龚双凤 索俊宇 陈宝燕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587-1594,共8页
【目的】精细化水氮运筹对棉花适宜机采性状的调控效果,为水肥耦合调控棉花机采性状的技术研究提供参考途径。【方法】采用行距66cm+10cm、株距9.5cm机采棉种植模式,在施氮量和灌溉定额相同基础上,将生育期各次追氮量和灌水量分别设计... 【目的】精细化水氮运筹对棉花适宜机采性状的调控效果,为水肥耦合调控棉花机采性状的技术研究提供参考途径。【方法】采用行距66cm+10cm、株距9.5cm机采棉种植模式,在施氮量和灌溉定额相同基础上,将生育期各次追氮量和灌水量分别设计为3个方案,完全组合成9个水氮运筹处理,研究机采棉机采性状差异。【结果】各处理间株高、株宽均有差别,株高差异不显著,有些处理间株宽差异达显著;棉花始果枝节位高都在18cm以上,其中仅3个高产处理在21.5~19.2cm;处理间棉花内外围铃比例差别大,内围铃比例远大于外围铃;处理间下中上部棉铃比例有明显差异,其中高产处理的下中上部棉铃分别为35%、40%和25%,是较理想高产和适宜机采的棉铃垂直分布。【结论】生育期不同的精细化水氮运筹方案,可以对机采棉收获时的株高、株宽、始果枝节位高、果枝台数、棉铃内外围铃分布、棉铃垂直分布等性状产生影响,对机采棉株宽、始果枝节位高、棉铃内外围铃分布和棉铃垂直分布等机采性状的调控效果最明显,在棉花生育期实行精细化水氮运筹,不仅能调控一些棉花性状达到采棉机收获要求,同时还能实现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耦合 水氮运筹 机采棉 膜下滴灌 精准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细化水氮运筹对机采棉个体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龚双凤 马兴旺 +4 位作者 索俊宇 杨涛 陈宝燕 牛新湘 何万义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8-56,共9页
为研究机采棉种植模式下水氮运筹对棉花塑型的影响,采用机采棉种植模式(66cm+10cm)田间试验,在总灌溉量和总施肥量相同条件下,研究不同生育期灌溉量(W1、W2、W3)和追氮量(N1、N2、N3)对棉花个体生长发育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与氮... 为研究机采棉种植模式下水氮运筹对棉花塑型的影响,采用机采棉种植模式(66cm+10cm)田间试验,在总灌溉量和总施肥量相同条件下,研究不同生育期灌溉量(W1、W2、W3)和追氮量(N1、N2、N3)对棉花个体生长发育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与氮肥处理对棉花7个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影响差异显著,其中,高产处理W1N2的株高79.9cm、株宽42.4cm、茎粗9.67mm、每株果枝数9.1、单铃质量5.90g、单株有效铃数5.8、籽棉产量7 845.88kg/hm2。精细化水(W)氮(N)运筹对棉株内围铃、外围铃的构成比例以及上、中、下部棉铃分布比例影响不显著,高产处理W1N2的下、中、上部棉铃分配比例达到36%、33%、31%。通过机采棉膜下滴灌精细化水肥运筹,可对棉花植株农艺性状进行有效调控,实现优化棉花产量结构,增加籽棉产量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氮运筹 机采棉 个体发育 塑型 籽棉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运筹对小麦光合作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姚战军 张永刚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8-59,共2页
为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研究了灌水及等氮量不同施氮方式对强筋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Pn)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旗叶Pn及产量在灌水次数间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中不灌水处理与灌水处理间差异较大;在不同施氮肥方式间,全部基施与60... 为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研究了灌水及等氮量不同施氮方式对强筋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Pn)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旗叶Pn及产量在灌水次数间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中不灌水处理与灌水处理间差异较大;在不同施氮肥方式间,全部基施与60%基施+40%返青期追施处理间Pn差异不大,但两处理的Pn与产量均明显低于60%基施+40%拔节期或孕穗期追施处理,表明拔节期或孕穗期追施氮肥有助于减缓旗叶光合功能衰退,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植株的光合产物积累。研究结果还表明,水氮运筹对Pn及产量性状的调控存在显著互作效应,在基施60%氮肥条件下,以灌拔节水+孕穗水并于孕穗期追施40%氮肥处理表现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水氮运筹 光合速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