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蚯蚓-微生物共生系统”细观机理模型(T-FCASM)建立及校验 被引量:2
1
作者 孙培德 吴革 +3 位作者 郭茂新 王如意 宋英琦 楼菊青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492-2503,共12页
基于浙江省诸暨市菲达宏宇污水处理厂新型氧化沟工艺的现场长期观察和试验研究,提出"水蚯蚓-微生物共生系统"的新技术原理,获得了"水蚯蚓-微生物共生系统"中污染物输入量与输出量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并建立了水... 基于浙江省诸暨市菲达宏宇污水处理厂新型氧化沟工艺的现场长期观察和试验研究,提出"水蚯蚓-微生物共生系统"的新技术原理,获得了"水蚯蚓-微生物共生系统"中污染物输入量与输出量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并建立了水蚯蚓作用的传递函数,从而实现水蚯蚓在污水处理和污泥降解过程中对污染物去除作用的模拟.以全耦合活性污泥模型(FCASM3)为基础平台,结合水蚯蚓作用的传递函数,最终建立了污水厂"水蚯蚓-微生物共生系统"细观机理模型(T-FCASM).利用对该污水处理厂常规水质指标测定和进水模型组分分析等试验结果,完成了对"水蚯蚓-微生物共生系统"细观机理模型(T-FCASM)的校验工作.动态模拟结果表明:T-FCASM实现了对回流污泥浓度的准确模拟;同时该模型能够对污水处理厂生物去除有机物及脱氮过程进行较准确的模拟,而对生物除磷过程的模拟,由于该污水处理厂低磷进水的原因,与实测值存在一定的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蚯蚓-微生物共生系统 传递函数 细观机理模型 处理厂 现场校验 污泥减量
原文传递
水蚯蚓-微生物共生系统泥水同步降解耦合建模及大规模现场校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罗涛 管政 +3 位作者 施小平 孙培德 宋英琦 马王钢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234-2242,共9页
选取以霍夫水丝蚓(L.hoffmeisteri)为主的水蚯蚓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环境因子中水温(T)和底物氨氮(NH+4-N)对水蚯蚓比生长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30℃的试验水温范围,水蚯蚓在25℃时的比生长速率高于其他水温条件,试验得到水蚯蚓水... 选取以霍夫水丝蚓(L.hoffmeisteri)为主的水蚯蚓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环境因子中水温(T)和底物氨氮(NH+4-N)对水蚯蚓比生长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30℃的试验水温范围,水蚯蚓在25℃时的比生长速率高于其他水温条件,试验得到水蚯蚓水温影响常数θAW=0.05,水蚯蚓氨氮饱和常数KNH4,AW=41.3mg.L-1.以水蚯蚓-微生物共生系统生物场-水力场耦合模型(T-FCASM-Hydro)为基础,从环境因子中水温和底物氨氮对水蚯蚓生长影响的角度改进T-FCASM-Hydro模型,建立了T-FCASM-Hydro-Temp模型,并利用浙江省诸暨市某污水处理厂的现场水质数据完成模型的校核验证工作.结果表明,与T-FCASM-Hydro模型相比,T-FCASM-Hydro-Temp模型更能准确模拟出系统中水蚯蚓的生物量,并且出水水质参数也更贴近实测值,系统稳定运行后水蚯蚓生物量维持在2000mg.L-1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蚯蚓-微生物共生系统 氨氮 现场校验
原文传递
水蚯蚓-微生物共生系统脱氮除磷最佳运行工况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陈一波 孙培德 +1 位作者 马王钢 楼菊青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770-2780,共11页
以前置厌氧池的氧化沟工艺为研究对象,根据氧化沟溶解氧分布情况,将氧化沟简化为1个缺氧段以及3个好氧段,并在第1好氧段中悬挂生物填料接种水蚯蚓,建立"水蚯蚓-微生物共生系统",通过溶解氧、混合液回流比、污泥回流比的控制... 以前置厌氧池的氧化沟工艺为研究对象,根据氧化沟溶解氧分布情况,将氧化沟简化为1个缺氧段以及3个好氧段,并在第1好氧段中悬挂生物填料接种水蚯蚓,建立"水蚯蚓-微生物共生系统",通过溶解氧、混合液回流比、污泥回流比的控制保持该系统的微生态平衡.从水蚯蚓动力学角度改进提出T-FCASM新模型,建立并校验"水蚯蚓-微生物共生系统"生物场-水力场耦合模型(T-FCASM-Hydro),根据单因素试验和多因素正交试验分别模拟不同水平溶解氧、混合液回流比、污泥回流比对氧化沟中"水蚯蚓-微生物共生系统"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正交试验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当好氧段1溶解氧为6.5mg.L-1、混合液回流比为100%、污泥回流比为100%时氧化沟可保持最佳脱氮除磷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蚯蚓-微生物共生系统 生物-力场耦合模型 氧化沟工艺 脱氮除磷 最佳运行工况
原文传递
水-矿-微生物系统铁锰循环的生化过程 被引量:3
4
作者 郑文元 李浩然 《有色金属》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7-69,共3页
分析水-矿-微生物系统中铁锰循环的生化过程,提出利用该过程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方向。微生物催化铁锰离子及其氧化物的循环转化主导着水-矿-微生物系统中的金属循环,还与碳、氮、磷、硫循环过程耦合。强化水-矿-微生物系统中的循环... 分析水-矿-微生物系统中铁锰循环的生化过程,提出利用该过程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方向。微生物催化铁锰离子及其氧化物的循环转化主导着水-矿-微生物系统中的金属循环,还与碳、氮、磷、硫循环过程耦合。强化水-矿-微生物系统中的循环通量,利用表层水体和沉积物界面的生化过程降解有机污染物,固定重金属,解决大规模面源污染。模拟自然水体多因素耦合过程及强化途径,达到对对场地规模、区域规模、流域规模乃至全球规模水环境的预测、控制、干预和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 --微生物系统 铁锰循环 生物富集 面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菜共生循环水养殖系统水质指标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特征
5
作者 袁泉 刘永军 +3 位作者 黄伟伟 周丽 曹祥德 周文宗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3年第9期156-161,168,共7页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测定了3套不同养殖规模大口黑鲈及美洲鲥鱼鱼—菜共生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养殖池、生物滤池、蔬菜水耕区的水质指标、水体微生物菌群的组成。结果显示:T系统水体的总氮和亚硝酸盐氮含量显著高于F...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测定了3套不同养殖规模大口黑鲈及美洲鲥鱼鱼—菜共生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养殖池、生物滤池、蔬菜水耕区的水质指标、水体微生物菌群的组成。结果显示:T系统水体的总氮和亚硝酸盐氮含量显著高于F系统和S系统的;T系统内部生物滤池水体的氨氮含量显著高于养殖池的;3套系统水体的优势菌门均为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其次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T系统水体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显著低于F系统和S系统的,其中拟杆菌门、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细菌种群的相对丰度均显著高于F系统和S系统的;3套系统在3个单元的优势菌属均为黄杆菌属;unclassified_f_Rhodobacteraceae、unclassified_f_Comamonadaceae、氟维尼菌属(Fluviicola)、新鞘脂菌属(Novosphingobium)、Limnohabitans为3套系统各单元共有的优势菌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菜共生 循环养殖系统 质指标 微生物群落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铁-多孔陶瓷复合填料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微生物挂膜效率的影响研究
6
作者 欧阳晶莹 洪泽 +2 位作者 田野 郑瀚 刘鹰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71-75,共5页
试验旨在研究氧化铁-多孔陶瓷复合填料在净化养殖废水中氨氮和化学需氧量(COD)的效率及氧化铁薄膜的理化性质。利用多孔陶瓷作为载体,将氧化铁薄膜负载在陶瓷表面,依靠氧化铁与微生物之间的偶极作用,使微生物能够在陶瓷表面具有更高的... 试验旨在研究氧化铁-多孔陶瓷复合填料在净化养殖废水中氨氮和化学需氧量(COD)的效率及氧化铁薄膜的理化性质。利用多孔陶瓷作为载体,将氧化铁薄膜负载在陶瓷表面,依靠氧化铁与微生物之间的偶极作用,使微生物能够在陶瓷表面具有更高的挂膜效率,检测2种填料净化养殖废水中氨氮和COD的去除效率。结果表明,氧化铁薄膜负载的多孔陶瓷复合填料比单一多孔陶瓷填料,净化养殖废水中COD和氨氮的去除效率分别提高1.27倍和1.07倍。研究表明,负载有氧化铁薄膜的多孔陶瓷填料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微生物挂膜效率对比单一多孔陶瓷填料具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养殖系统 氧化铁-多孔陶瓷复合填料 化学需氧量去除速率 氨氮去除速率 微生物挂膜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栖动物对底泥-水系统中氮素转化的影响
7
作者 付思雨 左薇 +2 位作者 吴岱琳 毛雨晴 尹冰如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6期710-718,共9页
为探究底泥-水系统中底栖动物对氮素转化的影响,选取中华圆田螺和泥鳅构建模拟生态系统,观察分析底泥-水系统中DO、COD、TOC、有机质等环境因子的变化特征,探究氮素质量比及氮赋存形态的转化,最后利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来判别影响氮素转化... 为探究底泥-水系统中底栖动物对氮素转化的影响,选取中华圆田螺和泥鳅构建模拟生态系统,观察分析底泥-水系统中DO、COD、TOC、有机质等环境因子的变化特征,探究氮素质量比及氮赋存形态的转化,最后利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来判别影响氮素转化的关键环境因子.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有底栖动物的反应器中DO下降51.56%~54.10%,COD提高50.41%~81.32%;底栖动物的生命活动使上覆水中TN质量浓度和NH3—N质量浓度分别增加2.92~6.50倍和12.93~18.98倍,底泥中NH3—N增加0.61~0.87倍;底栖动物通过摄食、消化、呼吸等生命活动分解有机氮,促使OSF—N向其他形态的氮转化,降低了OSF—N在TN中的比例;经Pearson相关分析可知,TOC和DO是影响氮转化的关键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动物 底泥-系统 氮质量浓度 氮赋存形态 微生物群落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囊藻-附生菌共生系统处理含硝酸盐氮废水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星 乔煜琦 +1 位作者 陈静 陈小锋 《广东化工》 CAS 2019年第10期18-19,35,共3页
藻-菌共生系统可实现高效脱氮除磷,从而在废水处理领域日益受到关注。为探究微囊藻-附生菌共生系统对废水中硝酸盐氮的去除效应,于太湖蓝藻水华频发季节进行了野外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共生体系中89%的硝酸盐氮被去除,去除速率达到0.35mg... 藻-菌共生系统可实现高效脱氮除磷,从而在废水处理领域日益受到关注。为探究微囊藻-附生菌共生系统对废水中硝酸盐氮的去除效应,于太湖蓝藻水华频发季节进行了野外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共生体系中89%的硝酸盐氮被去除,去除速率达到0.35mg·N·L^-1·d^-1。试验第7天,体系中的氨氮浓度开始呈现白天降低、夜间上升的昼夜变化趋势,而硝酸盐氮则正好相反,表明体系中存在着氨氮硝化和硝酸盐氮还原的耦合过程,结合体系中亚硝酸盐氮的积累,可以推测,耦合硝化-反硝化过程是微囊藻-附生菌共生系统中氮素去除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 -共生系统 耦合硝化反硝化 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蚯蚓微生物共生系统处理城镇污水工程规模试验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楼菊青 郭茂新 +2 位作者 孙培德 吴革 宋英琦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602-3608,共7页
在生物接触氧化池中接种霍甫水丝蚓形成水蚯蚓与微生物的共生系统,水蚯蚓附着在填料的外层.当水蚯蚓湿重质量浓度为31.3 g/L左右时,系统中形成"污染物-微生物-水蚯蚓"循环食物链并基本达到平衡.长时间处理水量为20 000 m^3·d^-1... 在生物接触氧化池中接种霍甫水丝蚓形成水蚯蚓与微生物的共生系统,水蚯蚓附着在填料的外层.当水蚯蚓湿重质量浓度为31.3 g/L左右时,系统中形成"污染物-微生物-水蚯蚓"循环食物链并基本达到平衡.长时间处理水量为20 000 m^3·d^-1的现场大规模对比工程试验研究表明,水蚯蚓可全面提高出水水质.当进水COD为130-459 mg·L^-1,NH4^+-N为14.21-27.46mg·L^-1,TP为1.60-6.93mg·L^-1,SS为60~466 mg·L^-1时,可使COD去除率提高8.7%,SS去除率提高13.6%.水蚯蚓会使系统的氨氮有所增加,适当的运行方式可使氨氮出水稳定在5mg·L^-1以下.水蚯蚓-微生物共生系统具有很好的除磷效果,有很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及较大的处理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蚯蚓-微生物共生系统 城镇污 工程规模
原文传递
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的关键耦合过程及其生物调控机制探讨 被引量:75
10
作者 于贵瑞 高扬 +2 位作者 王秋凤 刘世荣 申卫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3,共13页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氮循环和水循环是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三大主题,而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过程及其生物调控机制则是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的前沿性科学问题。目前,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过程及其调控机制认识的不足是制约...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氮循环和水循环是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三大主题,而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过程及其生物调控机制则是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的前沿性科学问题。目前,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过程及其调控机制认识的不足是制约评估陆地增汇/减排效果,预测分析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固碳功能影响的瓶颈性问题。本文在综合分析陆地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的耦合过程基础上,论述了制约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空间格局耦联关系的生物地理学机制,制约典型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耦合关系的生物生理生态学机制,以及典型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的关键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过程。重点评述了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的主要过程及其生物调控机制研究进展,包括:(1)植物叶片冠层生物学过程和根系冠层生物学过程及其对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控制机制,以及二者之间的关联与互作关系;(2)土壤微生物功能群网络及其对碳氮循环过程的影响;(3)生态系统碳氮水交换通量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与实践。本文最后还简要介绍了国家基金委重大研究项目"森林生态系统碳氮水耦合循环的生物控制机制"的研究思路及其主要研究内容。期望能够通过这些探讨对推动我国该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建设和新技术发展有所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耦合循环 生物调控机制 叶片冠层 根系冠层 土壤微生物功能群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鸭共生控制稻水象甲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鲁彦林 赵旭 《云南农业科技》 2014年第5期58-60,共3页
应用稻田养鸭不仅能成功控制稻水象甲和其它害虫对水稻的危害,还能生产出生态的稻米和鸭子,降低防治成本,维护稻田生态系统平衡,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象甲 -共生系统 生态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蚯蚓微生物共生系统的脱氮特性 被引量:2
12
作者 郭可儿 朱明山 +2 位作者 郭茂新 杨崇峰 方圆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985-1989,共5页
采用泥水同步降解的"水蚯蚓-微生物共生系统",考察了该系统污泥减量能力以及污染物去除性能,研究了水蚯蚓对共生系统脱氮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污泥减量率为25.0%,污泥性状无明显差异。实验组氨氮与总氮... 采用泥水同步降解的"水蚯蚓-微生物共生系统",考察了该系统污泥减量能力以及污染物去除性能,研究了水蚯蚓对共生系统脱氮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污泥减量率为25.0%,污泥性状无明显差异。实验组氨氮与总氮去除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每周期单位质量活性污泥氨氮与总氮去除质量分别为6.63 mg/g与5.81mg/g,均低于对照组。共生系统脱氮性能下降主要由水蚯蚓含氮物质释放引起,活性污泥本身硝化能力没有降低,反而略有提高,反硝化能力没有明显改变。"水蚯蚓-微生物共生系统"对中低氨氮浓度的废水处理具有较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 共生系统 污泥减量 脱氮特性
原文传递
植物-微生物共生系统功能强化及其在降污固碳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郑彤 周启星 欧阳少虎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3155-3171,共17页
植物不仅为细菌等土壤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生态位,还通过光合作用等固碳途径和合成代谢过程最终转化为土壤有机质,成为微生物可利用的碳源.相反,土壤微生物可以作为去除污染物的生物催化剂,也能帮助植物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因此,植物-... 植物不仅为细菌等土壤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生态位,还通过光合作用等固碳途径和合成代谢过程最终转化为土壤有机质,成为微生物可利用的碳源.相反,土壤微生物可以作为去除污染物的生物催化剂,也能帮助植物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因此,植物-微生物共生系统具有降污固碳双重作用.本文围绕植物-微生物共生系统降解污染物和固定二氧化碳的两大生态功能,系统梳理了共生系统三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植物、微生物和二者共生关系三个角度归纳了共生系统的污染修复途径,总结了植物和微生物的固碳机制.同时也分析了土壤中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对植物固碳过程造成的不利影响.本文最后对未来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在降污和固碳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旨在促进土壤污染的研究与治理,改善土壤生态系统的固碳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健康 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 共生系统 土壤污染 固碳
原文传递
蚯蚓生物技术在环境安全领域的应用及其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肖璠 邢美燕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0年第3期99-104,共6页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安全逐渐成为人类生活的刚需,生物处置方法一向因环保节能备受青睐。蚯蚓作为土壤生态系统的工程师,因其生存于复杂的土壤环境中而能维持机体稳定,受到科研人员的关注。近年来,蚯蚓生物技术被尝试应用于环境风险评...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安全逐渐成为人类生活的刚需,生物处置方法一向因环保节能备受青睐。蚯蚓作为土壤生态系统的工程师,因其生存于复杂的土壤环境中而能维持机体稳定,受到科研人员的关注。近年来,蚯蚓生物技术被尝试应用于环境风险评价、土壤治理、市政污水污泥的处置,并在化学指标和病原微生物指标中均体现出优良的指示能力和治理能力。本文综述了当前蚯蚓生物技术在环境安全领域应用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蚯蚓-微生物共生体系及蚯蚓自身免疫功能的相关研究为以上应用提供机理分析,总结了当前技术应用的优势与不足,以期为蚯蚓更广泛的应用及机理研究的方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生物技术 生态毒理学标志物 蚯蚓-微生物共生体系 蚯蚓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工程在水污染控制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明辉 左丽丽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10年第3期16-18,38,共4页
生态工程可简单定义为"通过自然系统或人工仿自然系统的生态过程来达到生态目的"。与环境工程相比,更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因此在水污染控制方面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主要介绍了土地处理系统、蚯蚓-微生物生态滤池、生态... 生态工程可简单定义为"通过自然系统或人工仿自然系统的生态过程来达到生态目的"。与环境工程相比,更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因此在水污染控制方面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主要介绍了土地处理系统、蚯蚓-微生物生态滤池、生态浮岛等生态污水处理技术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工程 土地处理系统 蚯蚓-微生物生态滤池 生态浮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处理水系统含二醛和2,2-二溴氮川丙酸胺的协同杀菌组分
16
《水处理信息报导》 2004年第3期50-50,共1页
关键词 处理系统 2 2-二溴氮川丙酸胺 戊二醛 微生物
原文传递
脱氮硫杆菌和反硝化菌对天津市垃圾填埋场污染的修复研究
17
作者 季彦 郝金山 薛祈 《环境卫生工程》 2013年第3期56-58,共3页
针对天津市各大垃圾填埋场的渗沥液试样,论述试验室对垃圾掺入氮化物转化的硝化菌、硫化物转化的硫酸盐还原菌情况。结果表明:脱氮硫杆菌及反硝化菌的代谢作用具有较强的除氮及除去有机物的功能,有利条件下,还去除某些金属污染物质;通... 针对天津市各大垃圾填埋场的渗沥液试样,论述试验室对垃圾掺入氮化物转化的硝化菌、硫化物转化的硫酸盐还原菌情况。结果表明:脱氮硫杆菌及反硝化菌的代谢作用具有较强的除氮及除去有机物的功能,有利条件下,还去除某些金属污染物质;通过强化某些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可以对污染系统进行调控和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污染物 微生物 垃圾--系统 氧化作用 还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含3-异噻唑酮和戊二醛的消毒组分
18
《水处理信息报导》 2004年第3期50-50,共1页
关键词 3-异噻唑酮 戊二醛 制备方法 冷却塔 微生物 处理系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