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6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艺术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诗意探赜
1
作者 蔡建东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2-169,共8页
在根据苏轼著名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而创作的众多音乐作品中,由作曲家陆在易先生作曲的同名艺术歌曲,从作曲技法的诗意设计以及之后歌唱家廖昌永对这首歌曲演唱的诗意呈现,都让这首作品成为了一首值得进一步探究的艺术臻品。
关键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艺术歌曲 诗意 陆在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音乐视域下苏轼词二度创作艺术范式研究——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
2
作者 蔡建东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111-118,共8页
在现代音乐范畴中,苏轼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二度创作具有新颖的艺术特征,既是中国艺术歌曲范式充分的个性表达与丰富的多元呈现,也是中国流行音乐范式即时的流行时效与历时的经典积淀。以江文也、陆在易、朱良镇、周家声... 在现代音乐范畴中,苏轼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二度创作具有新颖的艺术特征,既是中国艺术歌曲范式充分的个性表达与丰富的多元呈现,也是中国流行音乐范式即时的流行时效与历时的经典积淀。以江文也、陆在易、朱良镇、周家声等作曲家为代表的作品,更多地反映了对欧洲艺术歌曲技法的中国化应用;以韩夏、王志信、汝艺等作曲家为代表的作品,则更多致力于中国艺术歌曲民族化路径的探索。邓丽君演唱的《但愿人长久》在流行音乐领域大放异彩,其后翻唱、致敬及传承创新的活动蔚然成风,逐步推动了传统文化、流行音乐与现代科技的整体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现代音乐 二度创作 中国艺术歌曲范式 中国流行音乐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轼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文献背景 被引量:1
3
作者 刘雅杰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9年第6期46-48,共3页
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但文笔优美,境界浑融,而且蕴含着大量的文献典故。解读这首词.除了着眼于艺术鉴赏外.还必须找到它的文献依托。只有这样,才能在大文化的视野下进行观照.发掘出更多的有价值的因素。揭示其... 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但文笔优美,境界浑融,而且蕴含着大量的文献典故。解读这首词.除了着眼于艺术鉴赏外.还必须找到它的文献依托。只有这样,才能在大文化的视野下进行观照.发掘出更多的有价值的因素。揭示其中所蕴含的丰厚文化底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文献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东坡对人的本质的诗意探寻
4
作者 巢传宣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9期17-23,50,共8页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涉及哲学最高问题的词,是苏东坡对人的本质的诗意探寻。词的上阕是苏东坡对“时间”“空间”“我是谁”等有关人的本质的三个重要问题的追问或思考,而下阕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是苏东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涉及哲学最高问题的词,是苏东坡对人的本质的诗意探寻。词的上阕是苏东坡对“时间”“空间”“我是谁”等有关人的本质的三个重要问题的追问或思考,而下阕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是苏东坡对这三个重要问题的回应,是苏东坡对人的本质的诗意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月几时有 苏东坡 人的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兴发感动”说解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5
作者 蔡意 《新课程研究》 2024年第10期41-43,共3页
古诗词的解读在中小学诗词教学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叶嘉莹先生的“兴发感动”说对诗歌教学具有指导性意义。文章基于“兴发感动”说,对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进行解读,从落实语文要素的角度对课堂教学提出建议。
关键词 叶嘉莹 兴发感动 苏轼 水调歌头 语文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概念隐喻视角解读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被引量:4
6
作者 陈志鹏 《龙岩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45-48,共4页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分属两个不同范畴或语义域之间的单项映射,通过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投射,完成语符表层到抽象实质的深层次转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历来被称赞为咏月佳作,无数人为其思乡怀人的真挚情感所动容。...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分属两个不同范畴或语义域之间的单项映射,通过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投射,完成语符表层到抽象实质的深层次转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历来被称赞为咏月佳作,无数人为其思乡怀人的真挚情感所动容。除此之外,该篇字里行间也饱含苏轼对人生、世界等的哲思,概念隐喻理论将全面还原苏轼创作的原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隐喻 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实录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健文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3-35,共3页
关键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教学实录 初三 语文教学 诗词 评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及物性分析在翻译研究中的可操作性——《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及其英译文的及物性分析
8
作者 曹琪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第1期39-43,117,共6页
本文从韩礼德的功能语言学角度出发,对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及其三种译文进行经验纯理功能分析。研究认为,对于词的及物性过程的划分应以整句、而非小句为单位;不能单纯地根据及物性过程的数量及分布特征来判... 本文从韩礼德的功能语言学角度出发,对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及其三种译文进行经验纯理功能分析。研究认为,对于词的及物性过程的划分应以整句、而非小句为单位;不能单纯地根据及物性过程的数量及分布特征来判定译文的忠实度;对词的多种理解方式影响译文及物性过程的选择;及物性分析能反映译者的翻译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语言学 及物性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美论”视角下的许渊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英译 被引量:1
9
作者 陈贤德 王帅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92-94,共3页
“三美论”是由我国著名翻译学家许渊冲先生所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翻译理论,该理论提出好的译本应该体现出“意美”“音美”和“形美”。以“三美论”为指导,本文细致分析了许渊冲译本《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所展现出的“意美”“... “三美论”是由我国著名翻译学家许渊冲先生所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翻译理论,该理论提出好的译本应该体现出“意美”“音美”和“形美”。以“三美论”为指导,本文细致分析了许渊冲译本《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所展现出的“意美”“音美”、“形美”,旨在说明“三美论”用于鉴赏和指导翻译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许渊冲 三美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汉英及物性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贾伟文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90-91,96,共3页
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为语篇分析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及物性理论是Halliday纯理功能的核心内容,是描述小句的系统,包括六个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存在过程。本文从该理论出发,分析《水调歌头·... 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为语篇分析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及物性理论是Halliday纯理功能的核心内容,是描述小句的系统,包括六个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存在过程。本文从该理论出发,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汉英版本的及物性特征,并通过比较两者在及物性上的差别,评析译文,从而指出及物性理论在进行译本评析上的重要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功能语言学 及物性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二度创作--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瑞强 《黄河之声》 2022年第8期45-47,共3页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在中华数千年历史文化长河中,经历岁月的洗礼,经过时代的打磨,留存下来的伟大精神财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诗歌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二度创作,既是演唱者把乐谱上...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在中华数千年历史文化长河中,经历岁月的洗礼,经过时代的打磨,留存下来的伟大精神财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诗歌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二度创作,既是演唱者把乐谱上的文本内容转化成为美妙音响的过程,也是歌手定位于声乐规律,在声乐流派、风格、涵义的各种要求中,进行一个创造性想象和思考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词歌曲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二度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飘逸旷达 超然物外——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思想特点之我见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长征 《渤海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3期86-87,101,共3页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生长于号称“百年无事”的北宋中叶.苏是世间少有的通才,在诗词文等方面都是开派人物:他的散文精到透辟。
关键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思想特点 东坡 苏轼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佛老思想 儒家思想 欧阳修 王安石变法 范仲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意象到意境,探究古典诗词教学的起点和落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知识的择定与建构 被引量:1
13
作者 高静 《中学语文》 2020年第17期28-35,共8页
第一部分文本解读综述中秋词兴起于北宋,后绵延数代。在中秋词的发展过程中,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谓是其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一首。前有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第一部分文本解读综述中秋词兴起于北宋,后绵延数代。在中秋词的发展过程中,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谓是其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一首。前有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后有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若屯田之《八声甘州》,东坡之《水调歌头》,则伫兴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也。"古往今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调歌头 教学知识 古典诗词教学 《人间词话》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中秋词 文本解读 东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歌翻译的异化法赏析——以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许渊冲译本为例
14
作者 梁瑛 赵欣 《今古文创》 2022年第20期113-115,共3页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因其独特的魅力被视为文学珍宝。古诗词的语言文字含蓄、精练,意境丰富,蕴涵了无穷的语言魅力。诗歌要“走出去”,忠实传达源语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在翻译的时候就离不开异化法。异化法能较大...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因其独特的魅力被视为文学珍宝。古诗词的语言文字含蓄、精练,意境丰富,蕴涵了无穷的语言魅力。诗歌要“走出去”,忠实传达源语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在翻译的时候就离不开异化法。异化法能较大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形美和音美,使译作能具有与原作同样的诗情画意,它要求译者应当具有敏锐的文化触角。本文以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赏析许渊冲先生译本中异化翻译法的应用,旨在讨论他如何表现和传达其译作中蕴含的中国古典特色文化以及诗歌语言特有的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翻译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异化法 许渊冲 赏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联理论观照下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英译研究——以许渊冲和J.A.Turner的译本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郭勤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77-79,共3页
关联理论为古典诗词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从"音美","形美"和"意美"三个层面对比许渊冲和J.A.Turne《r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英文译本,旨在找出他们的译作是否实现及如何实现话语和语境的... 关联理论为古典诗词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从"音美","形美"和"意美"三个层面对比许渊冲和J.A.Turne《r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英文译本,旨在找出他们的译作是否实现及如何实现话语和语境的最佳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联翻译 三美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旷达乐观的率真之作——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看苏轼的词作风格 被引量:1
16
作者 罗平 《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B12期196-198,共3页
本文主要是对大家皆知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所作词的探讨。因为他的词另辟蹊径,以诗为词,扭转了在他之前的“温柔香软之态”与“婉约绸缪之情”的词风,而取词的躯壳并赋以诗的神韵,首创豪放词风。他的词具有诗的沉郁、诗的豪... 本文主要是对大家皆知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所作词的探讨。因为他的词另辟蹊径,以诗为词,扭转了在他之前的“温柔香软之态”与“婉约绸缪之情”的词风,而取词的躯壳并赋以诗的神韵,首创豪放词风。他的词具有诗的沉郁、诗的豪放和诗的淳朴,刚健与柔婉并存,对词的发展不只是理论上的倡导,更突出表现在他的创作实践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词作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非指示性”教学设计 被引量:1
17
作者 郑逸农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1-23,共3页
一、设计思路 “非指示性”教育理念的特点是:在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交互作用中,学生自主判断、自主反思、自主成长。“非指示性”教学设计根据这一理念进行。“非指示性”教学设计有若干类型,其中适合所有文体的为“通用类”... 一、设计思路 “非指示性”教育理念的特点是:在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交互作用中,学生自主判断、自主反思、自主成长。“非指示性”教学设计根据这一理念进行。“非指示性”教学设计有若干类型,其中适合所有文体的为“通用类”,其下又分出完整型、简约型和灵活型三种。本文属于灵活型的教学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指示性” 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 学生自主学习 明月 交互作用 教师引导 教育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课异构”还是“同文异构”?——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祥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32-35,共4页
拜读《语文建设》2012年第五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同课异构”的三篇教学设计时,一方面对三位老师的“五读法教学”“主题式教学”“非指示性教学”心驰神往,另一方面,也对他们各自在设计中体现出的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 拜读《语文建设》2012年第五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同课异构”的三篇教学设计时,一方面对三位老师的“五读法教学”“主题式教学”“非指示性教学”心驰神往,另一方面,也对他们各自在设计中体现出的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的诸多差异而深感困惑。困惑的焦点,又主要聚合在教学目标的界定和教学内容的取舍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调歌头 同课异构 明月 非指示性教学 教学内容 主题式教学 语文建设 教学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无伴奏混声合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9
作者 陈涛 《音乐时空》 2013年第4期92-92,共1页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词作。后来由盛礼洪老师改编为无伴奏混声合唱。曲调质朴无华,营造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本文对这部合唱作品的调性、曲式结构、节奏、力度、气息、声部、意境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 无伴奏混声合唱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深层意蕴的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谢文新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第3期88-89,共2页
该文抓住"青天"、"把酒"、"明月"这三个关键意象深入分析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所蕴涵的深层意蕴,揭示了苏轼第一次被贬之后,从困惑、反思到通透和空灵的心路历程,说明《水调歌头·明月... 该文抓住"青天"、"把酒"、"明月"这三个关键意象深入分析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所蕴涵的深层意蕴,揭示了苏轼第一次被贬之后,从困惑、反思到通透和空灵的心路历程,说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在苏轼的人生历程和诗词创作的重要位置,是诗人的人生哲学、政治理想和艺术追求的一个尝试性的突围,是诗人的诗词创作由少年的轻狂和无端喟叹转向旷达、平淡,逐步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月几时有 意象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