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2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丝氨酸对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4
1
作者 任桃杰 王国华 姜正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70-477,共8页
目的:研究L-丝氨酸对大鼠永久性脑梗死的神经保护作用、治疗剂量及有效治疗时间窗,并探讨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制作大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栓塞(pMCAO)模型,腹腔注射L-丝氨酸,通过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测定和尼氏染色法,观察L-丝氨... 目的:研究L-丝氨酸对大鼠永久性脑梗死的神经保护作用、治疗剂量及有效治疗时间窗,并探讨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制作大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栓塞(pMCAO)模型,腹腔注射L-丝氨酸,通过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测定和尼氏染色法,观察L-丝氨酸的治疗剂量效应(56 mg/kg、168 mg/kg和504 mg/kg治疗组)和治疗时间窗(1 h、3 h、6 h、12 h和24 h治疗组);并测定丝氨酸消旋酶抑制剂对L-丝氨酸疗效的影响。利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观察缺血区血供及L-丝氨酸对缺血区局部脑血流量的影响。结果:与pMCAO组相比,L-丝氨酸于pMCAO后3 h使用,168 mg/kg和504 mg/kg两个剂量都能较好地降低神经行为学评分,减少脑梗死体积,抑制海马CA1区神经细胞的丢失。在治疗时间窗的研究中,L-丝氨酸在pMCAO后6 h内治疗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12 h及以后使用,神经保护作用不明显。丝氨酸消旋酶抑制剂不改变L-丝氨酸的疗效。脑缺血30 min时注射L-丝氨酸可明显增加缺血区局部脑血流量,并且这一作用不受甘氨酸受体阻断剂士的宁的影响。结论:L-丝氨酸对永久性脑梗死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部分与增加缺血区皮质的血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丝氨酸 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栓塞 脑血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与不同时程阿托伐他汀对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早期神经保护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吕彦 王冰 陈会生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8年第8期903-905,共3页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剂量与不同时程的阿托伐他汀预处理对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早期死亡率、神经功能及梗死体积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预处理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入对照组、低剂量短期组(L7组)...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剂量与不同时程的阿托伐他汀预处理对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早期死亡率、神经功能及梗死体积的影响,探讨阿托伐他汀预处理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入对照组、低剂量短期组(L7组)、低剂量长期组(L28组)、高剂量短期组(H7组)及高剂量长期组(H28组),每组20只。对照组连续灌喂生理盐水(0.5 ml/d);低剂量组给予低剂量阿托伐他汀[2.1 mg/(kg·d)],高剂量组给予高剂量阿托伐他汀[8.4 mg/(kg·d)];短期组给药时程为7d,长期组给药时程为28 d。在最后一次给药后24 h,行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术;术后24 h,记录大鼠的死亡率,行神经功能评分,检测各组中存活大鼠的梗死体积比例。结果 L7组、L28组、H7组及H28组大鼠的24 h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且H7组、H28组降低得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7组、H28组神经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7组大鼠的梗死体积比例低于L28组,H7组大鼠的梗死体积比例低于H28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神经保护作用存在剂量依赖性,且短期应用阿托伐他汀的神经保护功能优于长期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 阿托伐他汀 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瘤术后运动性失语1例
3
作者 周红建 朱荣坤 +1 位作者 赵瑞 王雄伟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25年第2期101-103,共3页
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中,如何保持载瘤动脉通畅,避免产生严重的穿支事件或远端血管闭塞情况,依然是目前治疗面临的一大挑战。文章报道1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使用2枚Atlas支架“T”型组合辅助弹簧圈进行动脉... 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中,如何保持载瘤动脉通畅,避免产生严重的穿支事件或远端血管闭塞情况,依然是目前治疗面临的一大挑战。文章报道1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使用2枚Atlas支架“T”型组合辅助弹簧圈进行动脉瘤栓塞治疗,术后即刻造影示载瘤动脉通畅,动脉瘤体大部分栓塞。但术后第2日患者出现严重的远端血管闭塞致运动性失语,虽及时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但患者出院时仍遗留一定的神经功能缺损,为今后对于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提供了一定的临床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 支架 栓塞 运动性失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槐定碱对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脑细胞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薛玉梅 李献军 +3 位作者 孟岩 宋哲 刘惠钦 李晓兵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306-3311,共6页
目的探究槐定碱对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栓塞(perman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p MCAO)大鼠脑细胞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槐定碱低、中、高剂量(2.5、5.0、10.0mg/kg)组,给予槐定碱5d后,建立p MCAO... 目的探究槐定碱对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栓塞(perman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p MCAO)大鼠脑细胞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槐定碱低、中、高剂量(2.5、5.0、10.0mg/kg)组,给予槐定碱5d后,建立p MCAO大鼠模型。考察槐定碱对pMCAO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考察槐定碱对pMCAO大鼠脑梗死率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大鼠缺血半暗带区细胞凋亡率;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变化;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考察各组大鼠脑组织B细胞淋巴瘤-2(B-cell lymphoma 2,Bcl-2)、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protein,Bax)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槐定碱组大鼠神经缺陷症状改善,脑梗死率显著降低(P<0.05、0.01),缺血半暗带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0.01),脑组织损伤有所改善,脑组织Caspase-3和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结论槐定碱对pMCAO大鼠脑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Bcl-2及下调Bax、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进而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槐定碱 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栓塞 脑细胞凋亡 BCL-2 BAX CASPASE-3
原文传递
不同剂量与不同时程阿托伐他汀对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表达影响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吕彦 王冰 +1 位作者 张楠楠 陈会生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8年第9期1017-1019,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与不同时程阿托伐他汀对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入对照组、低剂量短期组(L7组)、低剂量长期组(L28组)、高剂量短期组(H7组)及高剂量长期组(H28组),每组2...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与不同时程阿托伐他汀对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00只SD大鼠随机分入对照组、低剂量短期组(L7组)、低剂量长期组(L28组)、高剂量短期组(H7组)及高剂量长期组(H28组),每组20只。对照组连续灌喂生理盐水(0. 5 ml/d);低剂量组给予低剂量阿托伐他汀[2. 1 mg/(kg·d)],高剂量组给予高剂量阿托伐他汀[8. 4 mg/(kg·d)];短期组给药时程为7 d,长期组给药时程为28 d。在最后一次给药后24 h,行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术;术后24 h,采用PCR、Western blot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脑中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的表达水平。结果 L7、L28、H7及H28组大鼠脑中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的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且H7、H28组降低得更加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抑制脑中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的表达,减轻脑组织炎症反应,可能对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病死率有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 阿托伐他汀 大脑动脉栓塞 TOLL样受体-4 核因子-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1
6
作者 许金秀 杨牧 周红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61-465,F0004,共6页
目的建立稳定可靠的线栓法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永久性脑缺血模型。方法对Koizumi和ZeaLonga模型构建方法加以改进。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假手术组,分别进行模型制作和模型缺血的评价,采用2,3,5-氯化三苯四氮唑(2,3,5-T... 目的建立稳定可靠的线栓法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永久性脑缺血模型。方法对Koizumi和ZeaLonga模型构建方法加以改进。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假手术组,分别进行模型制作和模型缺血的评价,采用2,3,5-氯化三苯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来计算大鼠脑梗死体积。结果大鼠MCAO模型制作成功率为95%;神经功能缺失评分1~3级百分率为95%。结论实验所采用的改良术式构建大鼠MCAO模型具有稳定性好、可重复率高、操作简便和手术时间短等优点,为基于大鼠永久性脑缺血模型开展的下游相关实验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永久性大脑动脉阻塞模型 TTC 梗死体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法制作SD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永久模型 被引量:5
7
作者 何敏 韩江全 李向荣 《当代医学》 2008年第9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一种创伤小、操作简便、稳定性好、重复性强的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永久模型制作方法。方法改良法制作18只SD大鼠永久性MCAO模型,3h、24h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核磁共振检查,24hTTC染色检测梗死面积并计算梗死面积/半球... 目的探讨一种创伤小、操作简便、稳定性好、重复性强的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永久模型制作方法。方法改良法制作18只SD大鼠永久性MCAO模型,3h、24h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核磁共振检查,24hTTC染色检测梗死面积并计算梗死面积/半球面积及其变异系数。结果3h、24h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1.83±0.61和3.00±1.19;MEI示梗死面积随时间延长而增大;24hTTC染色示梗死面积/半球面积为(0.40±0.12)%,变异系数为0.3;模型成功率94.44%。结论该法制作MACO永久模型,操作简单、稳定性和重复性好、模型成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D大鼠 大脑动脉栓塞 模型制作 尼龙栓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外动脉免结扎法制备小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的效果观察
8
作者 马福浩 胡俊豪 +3 位作者 穆秦颖 王浩 刘之荣 史明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58-564,共7页
目的:为提高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的可操作性和稳定性,我们建立了一种新的MCAO模型制备方法——颈外动脉免结扎(ECA-LF)法,通过与传统Longa法和Koizumi法比较以明确其优势。方法:10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Sham组、Koizumi... 目的:为提高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的可操作性和稳定性,我们建立了一种新的MCAO模型制备方法——颈外动脉免结扎(ECA-LF)法,通过与传统Longa法和Koizumi法比较以明确其优势。方法:10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Sham组、Koizumi组、Longa法和ECA-LF组,比较3种方法在手术操作时间、术后动物存活率、神经功能评分、梗死面积稳定性等方面的优劣。结果:ECA-LF组在模型制作时间上显著低于Longa组和Koizumi组;与Longa组相比,ECA-LF组Garcia评分更低,但与Koizumi组无显著差别;术后7 d,ECA-LF组小鼠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Morris水迷宫(MWM)实验表明,ECA-LF组在学习与记忆能力上与其他实验组差别不大。ECA-LF组的脑水肿程度及脑梗死面积与其它两组相当。结论:与传统Longa法和Koizumi法相比,ECA-LF法简化手术步骤、显著缩短了模型制作时间,提高了模型的存活率,在脑卒中实验研究中上具备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栓法 大脑动脉栓塞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手术夹闭及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高分级大脑中动脉瘤破裂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40
9
作者 呼铁民 杨立军 +5 位作者 孟杰 田甜 马志君 张继伟 周敬君 王维兴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0期3671-3674,共4页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夹闭及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高分级大脑中动脉瘤(MCAA)破裂的近期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4年3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高分级MCAA破裂患者107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夹闭组52例:采用显微手...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夹闭及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高分级大脑中动脉瘤(MCAA)破裂的近期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4年3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高分级MCAA破裂患者107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夹闭组52例:采用显微手术夹闭治疗;介入组55例: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术前、术后3个月应用Fisher分级及术后3个月时应用Barthel指数(BI)对预后进行测评,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及术后3个月夹闭组与介入组患者Fisher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夹闭组和介入组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Fisher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4.687、5.455,P<0.05)。术后3个月时,夹闭组患者BI评分为(46.1±9.5)分,介入组为(48.2±8.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夹闭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9.2%(10/52),介入组为23.6%(13/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夹闭组与介入组患者脑血管痉挛、脑梗死、脑积水、再破裂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高分级MCAA破裂的治疗效果确切,两种方法治疗后Fisher分级、BI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均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破裂 大脑动脉 显微外科手术 栓塞 治疗性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峰 李鹏 +4 位作者 高金玲 刘建峰 侯凯 井山泉 张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3期3991-3994,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6月—2013年10月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65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患者,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术21例,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术15例,...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6月—2013年10月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65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患者,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术21例,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术15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12例,单纯支架置入术17例。回顾性分析65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动脉瘤部位、治疗方法及结果,手术并发症,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衡量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 65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患者中,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患者43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患者22例。12例为未破裂动脉瘤,颅脑CT显示为侧裂区类圆形高密度影;53例为破裂动脉瘤,颅脑CT表现均为典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均获成功。术后即刻造影,动脉瘤瘤颈显影5例,瘤体显影14例,致密栓塞46例。无围术期死亡病例。并发症4例,1例术中破裂,迅速完全栓塞动脉瘤后患者无相关症状;其中1例术后3 d出现一过性肢体无力;1例术后1周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经手术清血肿治疗后好转;1例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球囊辅助栓塞后4 d出现脑梗死。42例患者术后3个月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其中15例动脉瘤进展,再次栓塞治疗;27例无进展。3个月随防时mRS 0分45例,1分14例,2分4例,4分2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 动脉 颅内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及预后 被引量:9
11
作者 文立利 张鑫 +5 位作者 张庆荣 吴琪 张翔圣 杭春华 史继新 王汉东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7-61,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3月至2015年5月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大脑中动脉瘤患者170例共173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包括120个(69.4%)破裂动脉瘤和53个(30...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3月至2015年5月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大脑中动脉瘤患者170例共173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包括120个(69.4%)破裂动脉瘤和53个(30.6%)未破裂动脉瘤。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 (1)170例经过术前评估可以行血管内栓塞的患者均成功完成介入手术,无一例患者死亡。(2)18例(10.6%)患者出现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其中未破裂动脉瘤组4例(7.5%,4/53),破裂动脉瘤组14例(11.7%,14/120),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101例患者进行了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为3~48个月,未出现新发神经系统症状以及动脉瘤再破裂出血。未破裂动脉瘤组1例复发,破裂动脉瘤组4例复发。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瘤是安全、有效、可行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 大脑动脉 弹簧圈 支架 血管内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七皂甙对大脑中动脉栓塞性脑缺血的影响 被引量:12
12
作者 史以菊 聂恒环 +2 位作者 邢国庆 孟庆华 李娟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50-153,共4页
目的观察三七皂甙 (PNS)及三七皂甙单体 (Rb 1、Rg 1)对大脑中动脉栓塞 (MCAO)后脑血流量(CBF)及脑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7组 :其中第7组为假手术对照组 (SO) ;第1组为MCAO对照组 ;第2 ,3 ,4组MCAO前30min及MCA... 目的观察三七皂甙 (PNS)及三七皂甙单体 (Rb 1、Rg 1)对大脑中动脉栓塞 (MCAO)后脑血流量(CBF)及脑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7组 :其中第7组为假手术对照组 (SO) ;第1组为MCAO对照组 ;第2 ,3 ,4组MCAO前30min及MCAO后即刻分别静脉给予Rg120μg·kg-1,Rb120μg·kg-1 ,Nim5μg·kg-1 ;第5 ,6组分别于MCAO前灌胃PNS200mg·kg-1 及400mg·kg-1 连续10d。结果与MCAO对照组比较Rb 1,Nim ,PNS400mg·kg-1 组 ,CBF明显增高 (P<0.01) ,Rg1 组CBF无明显增加。PNS能明显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力 ,降低一氧化氮 (NO)含量。超微结构显示 ,Rb1,Rg1,PNS和Nim能明显减轻脑缺血性神经元损伤 ,其中Rb1,Nim ,PNS400mg·kg-1组优于Rg1 和PNS200mg·kg-1组。结论Rb1 ,Nim和PNS400mg·kg-1能明显增加MCAO区CBF ,其机理可能与扩张血管有关 ;Rg1不能增加CBF。Rb 1,Rg 1,PNS有减轻脑缺血坏死作用。其机理可能与提高脑细胞内SOD活力、降低细胞内Ca2 +及NO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皂甙 大脑动脉栓塞 脑血流 脑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动物模型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3
13
作者 孙长青 贺玮 +2 位作者 李伟光 李志慧 张成岗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28期24-26,共3页
目的观察改良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动物模型的效果。方法清洁级成年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改良组和传统组各30只。改良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MCAO动物模型,传统组采用传统线栓法制备MCAO动物模型;比较两组造模成功率、手术时间... 目的观察改良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动物模型的效果。方法清洁级成年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改良组和传统组各30只。改良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MCAO动物模型,传统组采用传统线栓法制备MCAO动物模型;比较两组造模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神经损伤情况。结果改良组造模失败1只、死亡2只、成功27只,造模成功率90.00%(27/30);传统组造模失败4只、死亡6只、成功20只,造模成功率66.67%(20/30);两组造模成功率比较,P<0.05。改良组神经损伤1只(3.70%),传统组5只(25.00%),P>0.05。改良组手术时间(24.04±2.87)min,传统组(49.95±5.79)min,P<0.01。改良组术中出血量(1.79±0.72)mL,传统组(3.53±1.07)mL,P<0.01。结论改良线栓法制备MCAO动物模型成功率较传统线栓法高,神经损伤、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损伤 大脑动脉栓塞 线栓法 动物模型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脑区病理生理动态变化及不同频率针刺法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雪 樊小农 +9 位作者 王舒 钱宇斐 张亚男 魏媛媛 武慧群 卢红朵 孙红红 郭海燕 李凌鑫 石学敏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970-973,共4页
目的了解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bstruction,MCAO)大鼠不同脑区微血管、炎性细胞的动态变化及毫针针刺法中频率因素对其影响。方法参照Zea-Longa线拴法复制大鼠MCAO模型,对"醒脑开窍"针刺法主穴水沟施以快频... 目的了解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bstruction,MCAO)大鼠不同脑区微血管、炎性细胞的动态变化及毫针针刺法中频率因素对其影响。方法参照Zea-Longa线拴法复制大鼠MCAO模型,对"醒脑开窍"针刺法主穴水沟施以快频率180次/s和慢频率60次/s,持续时间均为5 s的针刺干预,共6次,计数皮层、海马、纹状体部位微血管及炎性细胞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各部位(除纹状体)的炎性细胞数和微血管数无明显变化;造模72 h后,未针刺组与正常组比较,纹状体的微血管数明显减少,皮层和海马的炎性细胞数明显增多;与未针刺组比较,快频率针刺组可明显减少皮层和海马的炎性细胞数、慢频率针刺组可明显增加纹状体的炎性细胞数和微血管数,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CAO大鼠在脑缺血后,会随着时间变化出现微血管和炎性细胞动态病理变化并表现出明显的脑区特异性;快、慢频率针刺法改善脑缺血的作用环节不同,同样具有脑区部位的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栓塞 病理生理 针刺方法 针刺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亚丙基莽草酸对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脑含水量和能量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20
15
作者 王宏涛 孙建宁 +1 位作者 徐秋萍 郭亚健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70-272,共3页
目的 探究异亚丙基莽草酸 (ISA)减轻脑缺血损伤是否与改善能量代谢与减轻脑水肿有关。方法 采用三氯化铁致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 ,观察药物对脑组织含水量 ,能荷及Na+ ,K+ ATP酶的影响。结果 ISA 2 0 0mg·kg- 1可降低模型大鼠脑... 目的 探究异亚丙基莽草酸 (ISA)减轻脑缺血损伤是否与改善能量代谢与减轻脑水肿有关。方法 采用三氯化铁致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 ,观察药物对脑组织含水量 ,能荷及Na+ ,K+ ATP酶的影响。结果 ISA 2 0 0mg·kg- 1可降低模型大鼠脑组织含水量 ,减轻脑水肿程度 ;ISA 2 0 0 ,10 0mg·kg- 1可明显增加模型大鼠脑组织能荷值 ;ISA 2 0 0 ,10 0 ,5 0mg·kg- 1对模型大鼠脑组织Na+ ,K+ ATP酶活力均有明显的提高作用。结论 ISA可能通过保护脑组织能量代谢和提高脑组织Na+ ,K+ ATP酶活力 ,减轻脑水肿程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损伤 异亚丙基莽草酸 大脑动脉栓塞 大鼠 脑含水量 能量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血栓性大脑中动脉栓塞脑缺血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永东 赵俊功 +2 位作者 李明华 尤小芳 程英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2期122-128,共7页
目的评价急性血栓性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脑缺血造模的可行性,旨在提高模型的可重复性和可控制性。方法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60只,体重300~450g,随机分为3组:大栓子组(栓子长1.2~1.5mm,15只)、中等栓子组(0.8~1.0mm,30只)和小栓子... 目的评价急性血栓性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脑缺血造模的可行性,旨在提高模型的可重复性和可控制性。方法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60只,体重300~450g,随机分为3组:大栓子组(栓子长1.2~1.5mm,15只)、中等栓子组(0.8~1.0mm,30只)和小栓子组(0.5~0.6mm,15只)。取同系大鼠的股动脉血0.6ml与0.15ml凝血酶溶液混匀后,注入微导管内制备成线样血栓。将切好的栓子经大鼠左侧颈内动脉注入,建立MCAO模型。使用GESigna1.5T超导成像仪,3英寸环形表面线圈行大鼠脑MRI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小栓子组15只,9只发现脑梗死灶(60%),中等栓子组和大栓子组所有大鼠均出现脑梗死灶,小栓子组与另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等栓子组脑梗死灶均位于同侧大脑半球,局限于左侧顶叶皮质、皮层下及基底节的占93.3%(28/30)。小栓子组9只,在24h或死亡时的平均脑梗死体积占同侧大脑半球的(14.41±8.72)%,中等栓子组30只占(48.29±18.57)%,大栓子组15只占(73.68±18.29)%。3组之间脑梗死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171,P<0.01)。小栓子组9只,平均生存时间(301.1±23.02)h;中等栓子组30只,平均生存时间(277.43±20.27)h;大栓子组15只,平均生存时间(59.93±25.03)h。大栓子组与另2组之间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676,P<0.01),而中等栓子组的生存时间与小栓子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等栓子组脑梗死区相对脑血流容量(rCBV)在3~18h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78,P>0.05)。结论经过改良后,中等栓子建立的大鼠MCAO模型脑梗死体积适中、存活率高、脑梗死部位恒定而rCBV持续降低,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和可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大脑动脉栓塞 磁共振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亚丙基莽草酸对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脑组织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4
17
作者 王宏涛 孙建宁 +1 位作者 徐秋萍 郭亚建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69-571,共3页
目的 研究异亚丙基莽草酸 (ISA)对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 (MCAT)大鼠脑组织自由基代谢的影响。方法 采用三氯化铁致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 ,观察ISA对脑组织总超氧化物歧化酶 (T SOD)、Cu Zn 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 px)活力及丙二醛 (... 目的 研究异亚丙基莽草酸 (ISA)对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 (MCAT)大鼠脑组织自由基代谢的影响。方法 采用三氯化铁致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 ,观察ISA对脑组织总超氧化物歧化酶 (T SOD)、Cu Zn 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 px)活力及丙二醛 (MDA)含量的影响。 结果 ISA2 0 0 ,10 0mg·kg-1可提高模型大鼠脑组织T SOD活力 ;ISA2 0 0 ,10 0 ,5 0mg·kg-1均可明显增加模型大鼠脑组织Cu Zn SOD和GSH px活力 ;ISA 2 0 0 ,10 0 ,5 0mg·kg-1对模型大鼠脑组织MDA升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亚丙基莽草酸 血栓 大脑动脉栓塞 脑缺血 脑梗死 自由基 动物实验 药物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法猴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的制作及评价 被引量:5
18
作者 徐军红 邓燕贤 +3 位作者 邱维加 周智鹏 张辉阳 曾阳东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78-581,共4页
目的探讨介入法猴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的制作及评价。方法选择猕猴13只作为实验动物,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引入微导管超选至大脑中动脉注入适量自体血栓,分别于术后2 h及24 h行MR检查。结果 13只猴均成功插管至大脑中动脉并栓塞自体血栓。12... 目的探讨介入法猴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的制作及评价。方法选择猕猴13只作为实验动物,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引入微导管超选至大脑中动脉注入适量自体血栓,分别于术后2 h及24 h行MR检查。结果 13只猴均成功插管至大脑中动脉并栓塞自体血栓。12只表现为大脑中动脉分支减少,部分分支闭塞;2 h弥散加权成像(DWI)可见高信号,T_2WI无异常,24 h复查MR示在相同位置DWI及T_2WI均可见高信号。重度栓塞1只,表现为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分支广泛减少;2 h DWI可见大片高信号,于术后18 h死亡。结论经股动脉微导管超选择猴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的建立具有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好及死亡率低的优点,而栓塞术后2 h的DWI即可显示脑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栓塞 介入 弥散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 被引量:4
19
作者 鲍娟 曹毅 +4 位作者 杨勇涛 景睿 李云飞 胡佳怡 赵青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467-471,共5页
目的 观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分析60例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患者共65个动脉瘤,观察术后即刻及随访动脉瘤栓塞程度,评估术后并发症、疗效及安... 目的 观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分析60例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患者共65个动脉瘤,观察术后即刻及随访动脉瘤栓塞程度,评估术后并发症、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术中2例(2/60,3.33%)动脉瘤破裂出血,4例(4/60,6.67%)支架内血栓形成;术后即刻栓塞程度为RaymondⅠ级50个(50/65,76.92%)、Ⅱ级12个(12/65,18.46%)、Ⅲ级3个(3/65,4.62%)。术后1个月内3例(3/60,5.00%)动脉瘤再出血,2例致死;1例(1/60,1.67%)死于肺栓塞;4例(4/60,6.67%)并发脑梗死。1例术后6个月瘤颈复发,1例术后25个月出现无症状性血管闭塞;末次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43个(43/51,84.31%)RaymondⅠ级、8个(8/51,15.69%)Ⅱ级。末次随访,49例(49/57,85.96%)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2分,8例(8/57,14.04%)为3~4分。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大脑中动脉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 大脑动脉 支架 栓塞 治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裂性大脑中动脉瘤开颅夹闭与血管内栓塞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刘建民 张荣伟 +1 位作者 袁绍纪 刘元钦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191-192,196,共3页
目的评价开颅夹闭与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性大脑中动脉瘤的早期疗效。方法对我科收治的破裂性大脑中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1例)予开颅夹闭术,B组(17例)予血管内栓塞术;比较两组的早期疗效。结果两组术前Hunt-Hess分级、年龄、性... 目的评价开颅夹闭与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性大脑中动脉瘤的早期疗效。方法对我科收治的破裂性大脑中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1例)予开颅夹闭术,B组(17例)予血管内栓塞术;比较两组的早期疗效。结果两组术前Hunt-Hess分级、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P>0.05)。住院时间、术后脑梗死发生率、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一月改良Rankin评分差异显著(P<0.05)。A组无死亡病例;B组1例血管内栓塞术中动脉瘤破裂死亡,1例术后大面积脑梗死死亡。结论破裂性大脑中动脉瘤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后早期患者的症状改善状况优于血管内栓塞术,考虑原因为开颅夹闭术清除了动脉瘤周围的血肿,持续外引流蛛网膜下腔的积血及血性脑脊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动脉 开颅夹闭术 血管内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