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的地面沉降监测 被引量:3
1
作者 范军 陈筠力 +3 位作者 李相东 路瑞峰 侯雨生 刘艳阳 《上海航天(中英文)》 CSCD 2023年第2期118-125,共8页
城市施工建设及地下水开采活动日益频繁,导致城市地面沉降问题日益严重。虽然传统地面沉降监测技术的精度较高,但成本也高。近年来,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发展起来,已被用于监测大范围地表形变,具有低成本、大面积、高精... 城市施工建设及地下水开采活动日益频繁,导致城市地面沉降问题日益严重。虽然传统地面沉降监测技术的精度较高,但成本也高。近年来,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发展起来,已被用于监测大范围地表形变,具有低成本、大面积、高精度等特点。首次采用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SInSAR)技术,监测上海西南某区域2017—2021年间的地面沉降。结果显示:除一处楼房外,该区域大部分地区未发生沉降,最大沉降速率约−7.10 mm/a,最大沉降量约25.43 mm。采用该技术监测沉降,一方面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另一方面,本研究成果对城市地表沉降的科学防治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 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Sinsar) 沉降监测 科学防治 时间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在地面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45
2
作者 张拴宏 纪占胜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04年第1期112-117,128,共7页
运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及其差分技术(InSAR及D InSAR)进行地面微位移监测,是近年来发展起来并得到日益重视的新方法。对不同地区地面形变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及其差分技术在地震形变、冰川运移、活动构造、地面沉降及滑... 运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及其差分技术(InSAR及D InSAR)进行地面微位移监测,是近年来发展起来并得到日益重视的新方法。对不同地区地面形变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及其差分技术在地震形变、冰川运移、活动构造、地面沉降及滑坡等研究与监测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与其它方法(如GPS监测等)相比,用InSAR及D InSAR进行地面形变监测的主要优点在于:(1)覆盖范围大,方便迅速:(2)成本低,不需要建立监测网;(3)空间分辨率高,可以获得某一地区连续的地表形变信息;(4)可以监测或识别出潜在或未知的地面形变信息:(5)全天候,不受云层及昼夜影响。但是由于系统本身因素以及地面植被、湿度及大气条件变化的影响,精度及适用性受到一定的限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和提高,并与地质研究及其它方法相结合。为了弥补传统InSAR及D InSAR方法在地面形变监测方面的不足,提高其精度,近期引入了一种称为永久散射点(PS)的方法。此方法通过选取一定时期内表现出稳定干涉行为的孤立点,克服了许多妨碍传统雷达干涉技术的分辨率、空间及时间上基线限制等问题,使InSAR在城市及岩石出露较好地区地面形变监测精度大大提高,在一定的条件下精度可达到mm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insar 地面形变监测 永久散射 地质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的高速铁路下伏老采空区稳定性监测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曹杨 王旭春 +3 位作者 曹云飞 卢泽霖 管晓明 于云龙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67-1375,共9页
揭示老采空区现有变形规律是老采空区的稳定性分析的关键,而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对于广域地表变形监测有着传统测量技术无法比拟的优势。针对贵南高铁穿越大盘井采煤沉陷区的地... 揭示老采空区现有变形规律是老采空区的稳定性分析的关键,而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对于广域地表变形监测有着传统测量技术无法比拟的优势。针对贵南高铁穿越大盘井采煤沉陷区的地表监测,采用最新的永久散射体对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ersistent scatter pair InSAR,PSP-InSAR)技术,弥补了传统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fferential InSAR,D-InSAR)和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ersistent scatter InSAR,PS-InSAR)算法的缺陷,获得了老采空区的沉降变形。并通过实地考察老采空区上方已有建筑和道路,对InSAR测量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2011—2013年及2014—2015年,大盘井采空区大部分点年平均沉降速率为-8~4 mm/a。通过对采空沉陷区地面沉陷调查发现地面建筑物和道路未产生有沉陷特征的沉降和破坏。因此,认为大盘井煤矿采空区沉陷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 老采空区 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SP-insar) 变形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基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图像非线性大气相位补偿方法 被引量:9
4
作者 胡程 邓云开 +1 位作者 田卫明 曾涛 《雷达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31-840,共10页
采用基于永久散射体(PS)技术的大气相位(AP)补偿方法对地基干涉合成孔径雷达(GB-InSAR)干涉相位图进行分析时,部分图像的干涉相位随距离呈现出复杂的非线性,导致无法建立合理的多参数模型来模拟大气相位,常规的补偿方法不再适用。该文... 采用基于永久散射体(PS)技术的大气相位(AP)补偿方法对地基干涉合成孔径雷达(GB-InSAR)干涉相位图进行分析时,部分图像的干涉相位随距离呈现出复杂的非线性,导致无法建立合理的多参数模型来模拟大气相位,常规的补偿方法不再适用。该文提出一种改进的GB-InSAR图像非线性大气相位补偿方法,首先采用常规方法对干涉相位图进行大气相位补偿,并根据PS点的补偿后相位序列的标准差,进行稳定PS点的选择,然后对稳定PS点进行子区域划分,通过反距离加权插值估计出所有PS点的大气相位,从而实现大气相位的有效补偿。采用该文所提方法,对460幅雷达图像进行了处理,相比于常规方法,可以有效地补偿干涉相位图中的非线性大气相位分量。基于若干高稳定参考点的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减小了最大约1 rad的相位测量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基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大气相位补偿 非线性变化 稳定永久散射体 反距离加权插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卫星平台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提取三维地表形变速度场 被引量:34
5
作者 刘国祥 张瑞 +4 位作者 李陶 于冰 李涛 贾洪果 聂运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598-2610,共13页
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PSI)技术及其应用于区域地表形变监测已成为雷达遥感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使用单一卫星平台所获取的单侧视SAR影像时间序列进行PSI分析,仅能获取沿雷达视线(LOS)方向的一维地表位移信息.本文提出了基于多平台永久散... 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PSI)技术及其应用于区域地表形变监测已成为雷达遥感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使用单一卫星平台所获取的单侧视SAR影像时间序列进行PSI分析,仅能获取沿雷达视线(LOS)方向的一维地表位移信息.本文提出了基于多平台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提取三维地表形变速度场的模型与算法,其基本策略是:首先针对每一卫星平台的SAR影像时间序列进行PSI分析,并计算各地面目标沿LOS向的位移速度值,然后联合各平台所对应的LOS向位移速度值进行建模,并基于最小二乘方法解算各地面目标的三维位移速度分量.实验选取天津市西北部作为测试区,使用2007—2010年所获取的39幅TerraSAR-X影像、23幅ENVISAT ASAR影像和16幅ALOS PALSAR影像进行分析,经联合解算得到了该测试区域的垂直位移速度场以及南北向和东西向水平位移速度分量.与地面水准和已有GPS观测结果对比分析表明:多平台PSI的垂直位移速度场精度可达毫米级,而其水平位移速度分量与已有GPS结果基本一致.多平台PSI分析无需引入任何外部形变参考信息,便可以实现形变场的偏差校准和三维形变场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平台 永久散射体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 三维形变速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久散射体雷达差分干涉应用于区域地表沉降探测 被引量:38
6
作者 陈强 刘国祥 +1 位作者 丁晓利 李永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37-743,共7页
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技术可以克服常规干涉方法在区域地表形变测量中的雷达信号失相关和大气延迟影响.本文对基于永久散射体的干涉处理全过程进行了分析,基于差分相位的两个主要特性:沉降信号时序相关、地形相位与空间基线成比例,提出构... 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技术可以克服常规干涉方法在区域地表形变测量中的雷达信号失相关和大气延迟影响.本文对基于永久散射体的干涉处理全过程进行了分析,基于差分相位的两个主要特性:沉降信号时序相关、地形相位与空间基线成比例,提出构建PS网络,并采用间接观测平差法估计沉降速度网和高程修正网的全局最优解.实验选取上海地区近10年间的ERS-1/2卫星C波段SAR数据进行干涉处理,在永久散射体上分离形变信号、高程修正和大气分量,并最终提取上海地区高分辨率地面沉降速度场,PS结果与地面精密观测成果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散射体网络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 沉降探测 信号失相关 大气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序差分雷达干涉中永久散射体的自动探测 被引量:22
7
作者 罗小军 黄丁发 刘国祥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14-418,共5页
为了有效探测时序差分雷达干涉中的永久散射体,考虑永久散射体对雷达波的强反射特性和散射的稳定性,提出了探测永久散射体的振幅信息双阈值法.该方法根据振幅阈值选取具有强反射特性的点作为永久散射体候选点,然后根据振幅离差阈值,选... 为了有效探测时序差分雷达干涉中的永久散射体,考虑永久散射体对雷达波的强反射特性和散射的稳定性,提出了探测永久散射体的振幅信息双阈值法.该方法根据振幅阈值选取具有强反射特性的点作为永久散射体候选点,然后根据振幅离差阈值,选取散射特性稳定的候选点作为永久散射体.利用上海地区的26幅ERS-1/2 C波段SAR(合成孔径雷达)图像进行了实验,证明该方法是有效和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散射体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 探测 振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永久散射体雷达差分干涉测量的城市地面沉降研究——以上海地面沉降监测为例 被引量:25
8
作者 罗小军 黄丁发 刘国祥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8,共5页
基于永久散射体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提出探测永久散射体的振幅信息双阚值方法,研究上海陆家嘴地区在1992~2002年的地面沉降,获得该地区的线性和非线性沉降量以及区域沉降场,证实了地表形变在1km范围内具有强相关性。结果显示陆... 基于永久散射体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提出探测永久散射体的振幅信息双阚值方法,研究上海陆家嘴地区在1992~2002年的地面沉降,获得该地区的线性和非线性沉降量以及区域沉降场,证实了地表形变在1km范围内具有强相关性。结果显示陆家嘴地区在1992~2002年间的线性沉降速率为13.2mm/a,总体平均沉降速率为16.8mm/a,与实测结果之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研究表明,PS—DInSAR技术不仅可有效探测地表离散目标的线性形变,还可探测其非线性形变以及获取地表区域形变场,并且可监测地表形变的时序变化过程。除了可用于城市沉降监测外,PS—DInSAR技术还可用于地震、火山、滑坡等地质灾害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永久散射体 振幅信息双闽值方法 PS探测 地面沉降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测量的苏州地区沉降研究 被引量:38
9
作者 汤益先 张红 王超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015-1020,共6页
利用传统SAR差分干涉测量技术进行城市沉降等地表微小形变监测时,由于经常受时间和几何去相干以及大气不等延时等因素的影响,使SAR差分干涉测量不能很好地得到推广应用,通过从一系列ERS-1/2 SAR图像中提取在时间序列上保持高相干的自... 利用传统SAR差分干涉测量技术进行城市沉降等地表微小形变监测时,由于经常受时间和几何去相干以及大气不等延时等因素的影响,使SAR差分干涉测量不能很好地得到推广应用,通过从一系列ERS-1/2 SAR图像中提取在时间序列上保持高相干的自然反射体即永久散射体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精密SAR差分干涉测量相位分析反演,较好地克服了时间去相干的影响,并以苏州城市沉降为例,通过获得的1992-2000年的25幅ERS-1/2 SAR图像,建立线性形变模型,得到了苏州地区近8年的连续形变场.实验结果表明,PSInSAR结果与水准数据保持很高的一致性,可用于进行长时间序列的城市沉降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散射体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线性形变 城市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GPS,CR与水准数据的永久散射体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 被引量:3
10
作者 龙四春 李陶 +1 位作者 刘经南 许才军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6,共4页
介绍和综述GPS、角反射器(CR)、水准与永久散射体雷达差分干涉测量(PS-DInSAR)数据融合的背景、研究进展和技术优势。着重介绍PS-DInSAR的基本原理,以及融合GPS,CR与水准数据进行PS-DInSAR的数据处理流程,讨论雷达遥感数据与这些非遥感... 介绍和综述GPS、角反射器(CR)、水准与永久散射体雷达差分干涉测量(PS-DInSAR)数据融合的背景、研究进展和技术优势。着重介绍PS-DInSAR的基本原理,以及融合GPS,CR与水准数据进行PS-DInSAR的数据处理流程,讨论雷达遥感数据与这些非遥感数据融合的技术特点与方法,指出目前PS-DInSAR技术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散射体 形变监测 数据融合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人工角反射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监测地面沉降及其诱发的地质灾害:墨西哥莫雷利亚市研究实例
11
作者 FrancescaCigna 赵玉军(摘译)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动态》 2013年第1期24-44,共21页
利用常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和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技术,对在2003至2010年问获取的23幅ENVISAT合成孔径雷达(SAR)图进行处理,以调查墨西哥莫雷利亚市地面沉降的时空分布模式。这些沉降区以地下水超采导致的集中圆形... 利用常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和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技术,对在2003至2010年问获取的23幅ENVISAT合成孔径雷达(SAR)图进行处理,以调查墨西哥莫雷利亚市地面沉降的时空分布模式。这些沉降区以地下水超采导致的集中圆形模式(例如格兰德河曲流区域;最大变形为7-8cm/yr)分布,或者以沿东北.西南或东一西向以及与主要断层平行方向延伸的模式分布(例如LaColina、LaPaloma和CentralCamionera断层;最大变形为4-5cm/yr)。在一些主要正断层上盘区也测量出较高的沉降速率,而在这些断层上盘区出露的第四系可压缩沉积层序厚度最大。横跨主要断层鉴别出明显的沉降速率差异,这表明这些断层起到地下水水平运动的阻挡层的作用。沉降速率与可压缩沉积层总厚度之间显示弱正相关性,而与抽水速率或静水位变化之间无任何相关性。利用常规InSAR对地面变形进行的延时分析揭示了LaColina断层和格兰德河曲流区北部地面沉降随时间的变化。对于格兰德河曲流区,InSAR测量的横剖面和三维视图以及沉降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沉降速率自2005年以来开始增大;这与PradosVerdesII井的再次下套管有关,因为该井井位处于最大沉降区中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SAR)干涉测量insar永久散射体沉降构造地质地下水GPS莫雷利亚市墨西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技术进行太原市地面沉降监测 被引量:12
12
作者 王琪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1-75,共5页
城市地面沉降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水准等地面沉降监测手段成本高、效率低,在地面沉降监测技术创新上,最近发展的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技术(PS-InSAR)具有低成本、大面积和高精度的优势。本文利用2003-08—2010-09年间的39景覆盖太原市的En... 城市地面沉降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水准等地面沉降监测手段成本高、效率低,在地面沉降监测技术创新上,最近发展的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技术(PS-InSAR)具有低成本、大面积和高精度的优势。本文利用2003-08—2010-09年间的39景覆盖太原市的Envisat ASAR影像,基于StaMPS PS-InSAR方法获得该时期太原市的地面沉降速率图,为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太原南部地区地面沉降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insar 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测量 STAM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DInSAR的永久散射体时序选择方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曲世勃 王彦平 洪文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81-387,共7页
已有永久散射体(PS)识别技术均侧重于利用时序数据集的统计特性,而没有考虑到数据集的时序特性,这样的处理方式势必带来时序信息的浪费,造成部分PS点的漏选。该文重点关注一种永久散射体具有较好的相位稳定度但却在整个监测时间内不连续... 已有永久散射体(PS)识别技术均侧重于利用时序数据集的统计特性,而没有考虑到数据集的时序特性,这样的处理方式势必带来时序信息的浪费,造成部分PS点的漏选。该文重点关注一种永久散射体具有较好的相位稳定度但却在整个监测时间内不连续,称这种PS点为类永久散射体点。文中对类永久散射体的概念及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利用仿真实验分析了类永久散射体应用的可行性,根据类永久散射体特性对其进行了有效选择,形成一种新的永久散射体选择方法——时序选择法。同时对时序选择法以天津地区Envisat ASAR影像数据进行实验验证。通过类永久散射体的选择,PS点数量提高了、不均匀分布特性得到改善,同时保证了其较高的相干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 永久散射体干涉技术 PS点选择 永久散射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InSAR技术获取2021年天津市中心城区地表沉降量及精度验证
14
作者 王洪友 杨红磊 +2 位作者 干龙祥 刘子潇 陈香 《城市勘测》 2025年第1期175-178,共3页
为研究2021年天津市中心城区地表沉降原因和特征,采用PS-InSAR技术,通过处理两轨30景TerraSAR-X高分辨率数据,获得了中心城区地表沉降量,并使用RaderSAT-2同期数据及一二等水准数据分别开展内符合度评价和外符合度评价工作。结果表明,... 为研究2021年天津市中心城区地表沉降原因和特征,采用PS-InSAR技术,通过处理两轨30景TerraSAR-X高分辨率数据,获得了中心城区地表沉降量,并使用RaderSAT-2同期数据及一二等水准数据分别开展内符合度评价和外符合度评价工作。结果表明,天津市外环内地表相对稳定,中心城区西南部地表沉降较为严重,其次为中心城区南部及东部,中心城区北部略有抬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 沉降 精度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InSAR干涉测量技术的高铁工程沉降监测研究
15
作者 姚强强 《经纬天地》 2024年第2期42-47,共6页
以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为基础,探讨高铁工程沉降监测的新方法。通过对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数据进行干涉处理,实现对高铁地表沉降的监测。先探测高铁工程沉降路段PS点,再进行模型构建。结果显示,实验选取的高铁运行路段中,... 以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为基础,探讨高铁工程沉降监测的新方法。通过对合成孔径雷达卫星数据进行干涉处理,实现对高铁地表沉降的监测。先探测高铁工程沉降路段PS点,再进行模型构建。结果显示,实验选取的高铁运行路段中,靠近桥梁部分沉降最为严重,达到-23 mm/a,并且L1高铁路段靠近铁路部分沉降率高,最高达-16 mm/a,L2靠近桥梁的部分,沉降速率最高达-24 mm/a。研究结论显示,PS-InSAR技术能够精确地识别和评估高铁工程中的沉降风险,为确保高铁网络的安全运行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此项研究能为我国高铁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高铁工程 PS点 沉降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DInSAR时序差分干涉图公共主影像选取方法 被引量:9
16
作者 罗海滨 何秀凤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44-347,共4页
针对基于相干系数的PS-DInSAR时序差分干涉图主影像优化选取方法存在的干涉对垂直空间基线、时间基线和多普勒质心频率差3个因素中有任意一个因素大于临界值时,其他2个因素的影响将被忽略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正则化距离的主影像优化选取方... 针对基于相干系数的PS-DInSAR时序差分干涉图主影像优化选取方法存在的干涉对垂直空间基线、时间基线和多普勒质心频率差3个因素中有任意一个因素大于临界值时,其他2个因素的影响将被忽略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正则化距离的主影像优化选取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当干涉图序列的时空基线或多普勒质心频率差总体较大时,所提方法较基于相干系数的方法更加有效和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主影像 永久散射体 合成孔径雷达 差分干涉测量 优化选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在中缅油气管道沉降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锐 韩建强 +2 位作者 李进田 纪润池 吴磊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456-465,共10页
中缅油气管道的沉降导致管道弯曲、变形甚至破裂,因此开展管道沉降监测对于管道的建设与维护具有重要意义。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S-InSAR)技术具有全天时、全天候、监测范围广和精度高的优势,以中缅天然气管道——若开山段... 中缅油气管道的沉降导致管道弯曲、变形甚至破裂,因此开展管道沉降监测对于管道的建设与维护具有重要意义。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S-InSAR)技术具有全天时、全天候、监测范围广和精度高的优势,以中缅天然气管道——若开山段两侧3 km缓冲区范围为研究区域,采用PS-InSAR方法获取异常形变区域,然后进一步结合研究区的坡度、坡向、植被和土壤等多源数据信息建立风险判定模型对中缅油气管道进行滑坡风险评估,并判定滑坡及管道风险等级。主要结论为:1)基于升、降轨融合的PS-InSAR方法进行形变监测,共获取90个形变较大区域,平均形变量在-25~25 mm之间,大部分区域仍趋于稳定。2)基于坡度、坡向等多源数据进行滑坡风险等级划分、管道运行安全等级划分,结果显示滑坡一级风险区13个,二级风险区18个,三级风险区59个;管道一级风险区10个,二级风险区14个,三级风险区66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与传感器 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 地面沉降 中缅油气管道 升降轨融合 风险等级
原文传递
永久散射体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谢志鹏 张震华 +1 位作者 邢学敏 许兵 《工程勘察》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0-85,共6页
在永久散射体雷达差分干涉测量(PSInSAR)算法流程中,PS点的探测与识别是重要环节。本文在分析几种较常用PS点目标提取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将相干系数阈值法,振幅离差指数阈值法与强度阈值法串行的PS点目标识别方法,并将这一三重阈... 在永久散射体雷达差分干涉测量(PSInSAR)算法流程中,PS点的探测与识别是重要环节。本文在分析几种较常用PS点目标提取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将相干系数阈值法,振幅离差指数阈值法与强度阈值法串行的PS点目标识别方法,并将这一三重阈值串行的探测方法应用在河南地区的14景SAR影像中探测PS点目标,通过实验分别比对了研究区域内各种方法在不同阈值组合情况下提取出来的PS点效果,通过对实验结果分析可知,三重指数串行法获取的PS候选点分布情况更合理,更适用于该研究区域应用PSInSAR进行形变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永久散射体探测 振幅离差 相干系数 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InSAR的道路穿越区长城形变分析
19
作者 田野 周乐皆 +3 位作者 张研霞 刘飞 赵小平 汤羽扬 《北京测绘》 2024年第3期409-414,共6页
随着交通网络不断扩展,现代道路穿越古老的长城,这种变化引发了长城的形变效应,成为引起广泛关注的议题。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道路穿越长城对其形变的影响,研究采用了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S-InSAR)技术,对长城周边区域进行了... 随着交通网络不断扩展,现代道路穿越古老的长城,这种变化引发了长城的形变效应,成为引起广泛关注的议题。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道路穿越长城对其形变的影响,研究采用了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S-InSAR)技术,对长城周边区域进行了详细的形变分析。研究发现,道路穿越长城的行为明显影响了长城的形变情况,尤其是在特定区域出现了明显的地面沉降现象。这种形变表现为在道路穿越区域内的长城被拉伸和压缩,导致最大累积沉降量高达75.2 mm。在这些受影响的区域中,长城的沉降速率甚至达到了每年24.6 mm。通过对长城振动变形信息的综合分析和呈现,研究揭示了道路穿越长城对其造成的明显形变效应。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对长城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还为类似地区的形变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s-insar) 道路穿越 长城形变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InSAR的广西北部湾沿岸形变探测及成因分析
20
作者 罗天宇 高二涛 +2 位作者 赵威 肖云志 李淑娴 《海洋测绘》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35,共5页
受强降雨等极端天气影响,广西地区沉降地质灾害频发。为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利用36景Sentient-1A卫星影像,探究广西北部湾沿岸地区土地形变情况并分析其成因。首先基于PS-InSAR技术和SBAS-InSAR技术,获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广西北部... 受强降雨等极端天气影响,广西地区沉降地质灾害频发。为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利用36景Sentient-1A卫星影像,探究广西北部湾沿岸地区土地形变情况并分析其成因。首先基于PS-InSAR技术和SBAS-InSAR技术,获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广西北部湾地区地表沉降信息。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具有高度一致性,研究区域最大累计沉降量达-78.1 mm,最大平均形变速率为-22.664 mm/a。其次结合降雨量数据与人类活动强度,分析地表形变成因,结果进一步表明:广西北部湾地区累计沉降量与人类活动强度呈现正相关;每年7、8月雨季时,地表形变速率提高,雨季结束后,部分地面出现抬升。人类活动与降雨是导致广西北部湾地区大面积不规则沉降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卫星遥感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测量 不均匀地面沉降 沉降成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