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0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汉族移民史研究述评
1
作者 周永健 《铜仁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28-35,52,共9页
学术界关于贵州移民史之阶段划分颇有争论,四阶段说、五阶段说、六次迁移说是主流。关于汉族移民入黔之原因、类型与特点分析,普遍认为与中央王朝经营贵州之政策走向有关,一些学者详细分析了历代入黔汉族移民类型、方式及特点,进而关注... 学术界关于贵州移民史之阶段划分颇有争论,四阶段说、五阶段说、六次迁移说是主流。关于汉族移民入黔之原因、类型与特点分析,普遍认为与中央王朝经营贵州之政策走向有关,一些学者详细分析了历代入黔汉族移民类型、方式及特点,进而关注汉族移民入黔人口数量、分布等问题。入黔汉族移民与土著民族交往与文化互渗、汉族少数民族化、认同贵州文化等,是学者比较关注的话题。由此,一些学者分析汉族移民给贵州带来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诸多积极影响,以及因此触发的一些族群之间的矛盾冲突与调适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移民 汉族移民 移民文化 文化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学视野下的移民“文化适应”研究——以宁夏南部的汉族移民为例 被引量:25
2
作者 刘有安 张俊明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52-156,共5页
我国当前人口分布和民族构成是在长期的人口流动和迁徙过程中形成的,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将长期延续下去。移民进入一个陌生环境必须努力适应当地原有文化,因此,移民的"文化适应"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以宁夏南部的汉族... 我国当前人口分布和民族构成是在长期的人口流动和迁徙过程中形成的,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将长期延续下去。移民进入一个陌生环境必须努力适应当地原有文化,因此,移民的"文化适应"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以宁夏南部的汉族移民为例,从移民的"身份适应"、"语言适应"和对当地回族文化的适应等几个方面傲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族移民 文化适应 宁夏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1949年以后新疆汉族移民的类型与功效 被引量:7
3
作者 李洁 徐黎丽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2期53-57,共5页
1949年以后迁入新疆的汉族移民约300多万人。主要有国家计划性移民和自发性移民两大移民类型,其中计划性移民主要包括由于分配、支边和随迁等原因迁入的人口。1949年以后的新疆汉族移民呈现出与以往历代移民不同的特点,对于加速新疆社... 1949年以后迁入新疆的汉族移民约300多万人。主要有国家计划性移民和自发性移民两大移民类型,其中计划性移民主要包括由于分配、支边和随迁等原因迁入的人口。1949年以后的新疆汉族移民呈现出与以往历代移民不同的特点,对于加速新疆社会进程的发展、促进汉族移民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及新疆多元文化的构建起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汉族移民 类型 功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汉族移民学习维语的差异及特点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洁 杨建新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7-30,共4页
以新疆阿克苏地区园艺村和阔纳协海尔村作为研究个案,分析了新疆汉族移民学习维语的迁移时段差异、代际差异及民族构成的差异,并从汉族移民学习维语的特性、不平衡性、发展变化态势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探讨了汉族移民学习维语的特点。
关键词 新疆 汉族移民 维语 语言学习 差异 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上新疆汉族移民的类型及其作用 被引量:6
5
作者 李洁 郭琼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0-106,共7页
历史上的新疆汉族移民广泛发生的动因多种多样,可以分为官方组织的移民、出于政治目的的移民、自发性移民,以及其他形式如战争、商贸活动、宗教信仰及被掠夺和买卖而导致的移民等四大类型。汉族移民维护了祖国统一,巩固了边疆安全,促进... 历史上的新疆汉族移民广泛发生的动因多种多样,可以分为官方组织的移民、出于政治目的的移民、自发性移民,以及其他形式如战争、商贸活动、宗教信仰及被掠夺和买卖而导致的移民等四大类型。汉族移民维护了祖国统一,巩固了边疆安全,促进了边疆开发,他们把先进文化传播到新疆地区,扩大了边疆和内地的文化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汉族移民 移民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柳江流域的汉族移民、文化传播与地方文化的生成——以广西三江富禄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徐赣丽 黄洁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4-51,共8页
移民向来是文化传播最活跃的主体。清至近代闽粤汉族向广西三江地区的移民,是为新生计的自主移民,他们与当地文化发生联系,导致了各族群文化的变迁,并重新整合了地方文化。本文以富禄为例,利用访谈、碑刻和文献资料,着重考察近代以来都... 移民向来是文化传播最活跃的主体。清至近代闽粤汉族向广西三江地区的移民,是为新生计的自主移民,他们与当地文化发生联系,导致了各族群文化的变迁,并重新整合了地方文化。本文以富禄为例,利用访谈、碑刻和文献资料,着重考察近代以来都柳江流域的汉族移民和会馆活动,以及汉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嵌入与融合的过程。最后讨论多民族文化融合中的民族边界与地方文化生成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族移民 文化传播 文化融合 地方文化 富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族移民与云南统一 被引量:48
7
作者 林超民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6-113,共8页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设置益州郡,并在建立郡县的同时实行屯垦戍边的政策,大量汉族人口迁移到云南,作为边郡的主要社会基础,为维护汉王朝的统一做出了贡献。三国两晋以后,进入云南的汉族移民发生"异化",出现了"...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设置益州郡,并在建立郡县的同时实行屯垦戍边的政策,大量汉族人口迁移到云南,作为边郡的主要社会基础,为维护汉王朝的统一做出了贡献。三国两晋以后,进入云南的汉族移民发生"异化",出现了"以夷变夏"的"夷化"趋势。天宝战争以后,唐朝兵败退出云南,出现了长达500年的南诏、大理的自治独立局面。元代建立云南行省,并在云南推行民屯与军屯,不仅解决了军队的粮饷,增加了国家赋税,更重要的是维护祖国的统一,保卫边疆的稳定。明代在云南推行卫所制度,大量汉族军户进入云南,使"夷多汉少"的居民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原住的夷人与土著的汉人合为"云南人"。清代推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及汛塘制度,越来越多的汉族移民不断进入云南,并进一步渗透到坝区边缘与山区腹地。在推进移民殖边的过程中,伴随着实施改土归流、开科取士等一系列政策,汉文化在云南得到更加广泛和深入地传播,云南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与中原结成一个整体,而且进一步确立了民族国家的普遍认同,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不可分离的有机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族移民 云南人 云南统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近代东北地区汉族移民来源及其贡献 被引量:3
8
作者 杜有 孙春日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1-127,共7页
有关东北移民问题的研究起于上个世纪初期,在近百年的研究过程中,有诸多高质量成果问世,但就地域特点而言,对近代东北移民尤其是汉族移民的研究十分薄弱,研究成果较少,且多侧重对历史的叙述及移民形态的研究。因而,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 有关东北移民问题的研究起于上个世纪初期,在近百年的研究过程中,有诸多高质量成果问世,但就地域特点而言,对近代东北移民尤其是汉族移民的研究十分薄弱,研究成果较少,且多侧重对历史的叙述及移民形态的研究。因而,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汉族移民人口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学、民族学、人口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重点对近代以来通过'遣戍''移民实边'和'闯关东'等方式来到东北地区的汉族人口,以及其对当地经济、军事、文化和民族交融等方面的贡献进行探讨,从而补充、深化近代东北汉族移民问题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东北地区 汉族移民 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坛庙与神祇:清代新疆汉族移民的社会文化构建 被引量:9
9
作者 许建英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3-32,共10页
本文以内地坛庙和神祇进入新疆及其在新疆传播为视角,综述清代新疆内地坛庙的建设及其种类,梳理进入新疆的各种内地神祇,分析内地移民对坛庙和神祇的现实与精神生活的双重需求,展示清代新疆汉族移民社会文化生活的断面。文章认为,内地... 本文以内地坛庙和神祇进入新疆及其在新疆传播为视角,综述清代新疆内地坛庙的建设及其种类,梳理进入新疆的各种内地神祇,分析内地移民对坛庙和神祇的现实与精神生活的双重需求,展示清代新疆汉族移民社会文化生活的断面。文章认为,内地各种坛庙和诸类神祇入疆及其广泛传播,构建了新疆内地移民社会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丰富了新疆宗教及民族文化,也体现出文化意义上的新疆与内地一体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坛庙 神祗 新疆 汉族移民 文化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时期的汉族移民与云南藏区文化生态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志农 邓云斐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1-27,共7页
明清以来,汉族移民大量进入云南藏区,随之而来的是汉族与藏族广泛的交流、交融,并逐步形成超越民族认同而基于共同体特征的地域认同。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看,这一时期云南藏区的文化生态格局已产生了改变,基于地域认同的生生不息的内生... 明清以来,汉族移民大量进入云南藏区,随之而来的是汉族与藏族广泛的交流、交融,并逐步形成超越民族认同而基于共同体特征的地域认同。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看,这一时期云南藏区的文化生态格局已产生了改变,基于地域认同的生生不息的内生性动力,使和谐的民族文化生态得以形成和维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云南藏区 汉族移民 文化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云南的驿堡铺哨与汉族移民 被引量:6
11
作者 陆韧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85-89,共5页
在明代进入云南的大量汉族移民中,很大一部分沿交通道路分布,特别是在驿、堡、铺、哨世守定居,构成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的重要定居方式。本文着重分析了明代云南驿、堡、铺、哨的设置、分布和汉族移民定居情况,指出汉族移民沿交通线向... 在明代进入云南的大量汉族移民中,很大一部分沿交通道路分布,特别是在驿、堡、铺、哨世守定居,构成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的重要定居方式。本文着重分析了明代云南驿、堡、铺、哨的设置、分布和汉族移民定居情况,指出汉族移民沿交通线向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推进,促进了云南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为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驿、堡、铺、哨是明朝设在各地交通道路上用于戍守防御、递送文书、沟通联系的设施和机构,但是在云南地处边陲与多民族杂居的特殊情况下,它们很容易成为汉族移民沿交通线向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山区深入的定居点,扩大了汉族移民定居的范围。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粗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云南 汉族移民 交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及民国时期祁连山北麓的汉族移民与族别改易 被引量:6
12
作者 闫天灵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0-86,共7页
清代及民国时期,以河西走廊为主源地的汉族移民不断向祁连山北麓藏族、裕固族地区迁居,开辟出哈溪滩、马蹄寺、红湾寺等大片农区,并形成汉族人数占多数的局面。熟人交易、代牧情谊、工匠媒介、农牧互补、开垦自救等因素对移民展开起了... 清代及民国时期,以河西走廊为主源地的汉族移民不断向祁连山北麓藏族、裕固族地区迁居,开辟出哈溪滩、马蹄寺、红湾寺等大片农区,并形成汉族人数占多数的局面。熟人交易、代牧情谊、工匠媒介、农牧互补、开垦自救等因素对移民展开起了支撑作用。移民期间,发生了"入族藏"和"随裕固"这一特殊民族现象,族别改易与民族同化相分离,凸现了身份认同的重要性和民族边界的开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北麓 藏族 裕固族 汉族移民 族别改易 身份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汉族移民影响下的近代蒙旗经济生活变迁 被引量:6
13
作者 闫天灵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8-22,共5页
汉族移民进入草原地区是近代内蒙古游牧社会变迁的重要转效点之一。在与汉族移民的经济交往中,蒙古族的交换观念逐步增强。草原农区的扩大和市场的延伸,促使蒙古族的从业方式产生分化,出现了蒙古农民、蒙古商人和蒙古车夫等多种职业角... 汉族移民进入草原地区是近代内蒙古游牧社会变迁的重要转效点之一。在与汉族移民的经济交往中,蒙古族的交换观念逐步增强。草原农区的扩大和市场的延伸,促使蒙古族的从业方式产生分化,出现了蒙古农民、蒙古商人和蒙古车夫等多种职业角色。汉族移民开垦对蒙旗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双重的,蒙古族在获取地租的同时却逐渐失去了土地利用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内蒙古 汉族移民 蒙旗经济生活 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水河流域汉族移民初探 被引量:5
14
作者 范玉春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89-93,共5页
本文认为 ,自秦汉时期开始有汉族移民进入红水河地区 ,但汉族移民大量进入红水河地区特别是进入红水河腹地是在明清时期。与广西其他地区相比较 ,汉族人口迁入红水河流域的时间较晚 ,规模较小 ,分布也比较散 ,而且很多居住在自然条件较... 本文认为 ,自秦汉时期开始有汉族移民进入红水河地区 ,但汉族移民大量进入红水河地区特别是进入红水河腹地是在明清时期。与广西其他地区相比较 ,汉族人口迁入红水河流域的时间较晚 ,规模较小 ,分布也比较散 ,而且很多居住在自然条件较差的崇山峻岭之中 ,多与其他民族杂居。随着汉族移民的迁入 ,在红河水流域的壮族、汉族内部 ,壮汉及其他民族之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水河流域 汉族移民 民族分层 迁入时间 规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明清时期腾冲汉族移民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被引量:5
15
作者 马勇 代艳芝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6-130,共5页
明清时期,随着中央王朝对西南边疆的经营,大批汉族移民尤其是军事移民落籍腾冲。在漫长的历史嬗变中,落籍腾冲的汉族移民通过修撰家谱、建盖宗祠等方式,在"土-客"之间的相对关系中,建构起了共同的历史记忆,强化了祖先认同和... 明清时期,随着中央王朝对西南边疆的经营,大批汉族移民尤其是军事移民落籍腾冲。在漫长的历史嬗变中,落籍腾冲的汉族移民通过修撰家谱、建盖宗祠等方式,在"土-客"之间的相对关系中,建构起了共同的历史记忆,强化了祖先认同和族群意识,汉族移民身份的记忆通过以祖先崇拜为特征的宗族文化得以保留和强化,以实现他们同内地汉族在祖源上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汉族移民的族群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冲汉族移民 家谱 宗祠 历史记忆 族群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脉络中的民族认同——以阿佤山汉族移民认同的变迁与佤族的互动为例 被引量:5
16
作者 白志红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14,共6页
近代部分史料中对阿佤山汉族移民的记载,证明佤族这个民族分类并非客位的分类,而是该群体成员与周围其他民族互动并确认的结果,是他们民族意识的表达。在复杂的民族环境中,阿佤山汉族仍为与佤族保持民族界限、如何界定自己的身份认同努... 近代部分史料中对阿佤山汉族移民的记载,证明佤族这个民族分类并非客位的分类,而是该群体成员与周围其他民族互动并确认的结果,是他们民族意识的表达。在复杂的民族环境中,阿佤山汉族仍为与佤族保持民族界限、如何界定自己的身份认同努力,尽管明清以来阿佤山汉族普遍"夷化",今日阿佤山汉族却有坚守汉族身份和"变成"佤族两种不同的结果。最后,湖广寨的佤汉区分以及村民们所表达的民族意识,表明西方学者仅以20世纪50年代的民族识别为界来研究中国的少数民族具有一定局限性。民族识别将"佤族"这个历史上已有的民族分类合法化,而没有将客位的官方分类强加于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佤山汉族移民 佤族 民族认同 民族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汉族移民与鄂尔多斯行政体制重构 被引量:5
17
作者 梁卫东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15,共7页
清代自康熙中叶后,内地人民开垦蒙地的禁令松弛,在鄂尔多斯逐渐形成了一个汉族移民群体。为解决汉族移民管辖问题,鄂尔多斯的行政体制发生调整与重构。这种调整与重构分为两个层面,即蒙旗在其内部设置相关组织、人员,国家设置相关职官... 清代自康熙中叶后,内地人民开垦蒙地的禁令松弛,在鄂尔多斯逐渐形成了一个汉族移民群体。为解决汉族移民管辖问题,鄂尔多斯的行政体制发生调整与重构。这种调整与重构分为两个层面,即蒙旗在其内部设置相关组织、人员,国家设置相关职官。汉族移民与鄂尔多斯蒙旗的融合,以及鄂尔多斯行政体制的重构,都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也存在着各种矛盾与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鄂尔多斯 汉族移民 行政体制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彝走廊的汉族移民与汉藏互动——以九龙为个案的考察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玉琴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5-72,共8页
族群迁徙是影响藏彝走廊历史与文化特征的重要因素。因各种原因,自清代中叶以来大量汉族迁入九龙地区。汉藏通过通婚与经济利益互补等方式构成了相互依存的族群关系。汉族移民入赘藏家,为二者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汉藏文化的交流... 族群迁徙是影响藏彝走廊历史与文化特征的重要因素。因各种原因,自清代中叶以来大量汉族迁入九龙地区。汉藏通过通婚与经济利益互补等方式构成了相互依存的族群关系。汉族移民入赘藏家,为二者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汉藏文化的交流反过来又密切了相互关系,促进了汉藏民族的交融。汉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是双向进行的,并且他们也相对地固守与改变着自身的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彝走廊 汉族移民 九龙 汉藏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新疆汉族移民宗教信仰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龙开义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6期5-10,共6页
清末民初新疆地方政府采取对汉族移民民间宗教祠庙、神灵加封、赐额政策来强化汉族移民民间信仰的教化功能;移民会馆的乡神崇拜则加强了新疆汉族移民的祖籍认同与移民社会的控制。
关键词 清末民初 新疆汉族移民 移民宗教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汉族移民与“犋牛”村名的产生 被引量:6
20
作者 杨选娣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105-107,共3页
 清代,归化城土默特地区迁徙来了不少山西汉族农民。他们开荒种地,重建家园,在村庄的命名上沿用了晋北汉族习俗,"犋牛"村名的产生即为例证。结合清代文献及山西方志来分析,"犋牛"的含义应是指开垦土地的数量。
关键词 归化城土默特 汉族移民 犋牛村 犋牛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