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淮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社会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及驱动机制
1
作者 卢中辉 王昊文 +1 位作者 周开艳 陈锦灵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24-31,共8页
推动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江淮生态经济区战略实施的内在需求.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2010—2022年江淮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表明:2010—2022年... 推动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江淮生态经济区战略实施的内在需求.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2010—2022年江淮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表明:2010—2022年,江淮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社会综合评价均值增加1倍多.生态子系统增幅较低且日趋收敛,经济和社会子系统增幅较大且呈波动上升态势.生态-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分异显著:生态发展呈以洪泽区为分割点的“工”字型分布态势,经济发展由全域低值渐次迈向东高西低的分布模式,社会发展则呈南高北低的分布态势.生态-经济-社会耦合协调度均值增加较大,区域整体由勉强协调迈入中级协调层级.耦合协调水平空间差异显著,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格局.耦合协调发展格局是地区经济结构效益、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治理共同作用的结果,经济社会发展与其他因子共同作用明显提升了耦合协调度.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统筹机制协调发展,可促进该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社会系统 耦合协调 时空演变 江淮生态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建设江淮生态经济区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陆慧娟 熊庆全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19年第2期1-6,共6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江淮生态经济区是江苏省重点功能区。分析了扬州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江淮生态经济区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必要性和可能性,预测了融合发展可能遇到的问题,探讨了产业提质增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江淮生态经济区是江苏省重点功能区。分析了扬州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江淮生态经济区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必要性和可能性,预测了融合发展可能遇到的问题,探讨了产业提质增效、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乡风文明和基层治理、落实民生保障、精准扶贫强村富民、推进人才建设融合发展的六大路径,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江淮生态经济区 融合发展 扬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时空变化 被引量:24
3
作者 马帅 程浩 +1 位作者 林晨 王良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92-299,共8页
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研究可以了解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对土地和景观造成的影响,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江淮生态经济区作为江苏省“1+3”重点功能区经济区,在新时期江苏发展的布局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因此,研究其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研究可以了解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对土地和景观造成的影响,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江淮生态经济区作为江苏省“1+3”重点功能区经济区,在新时期江苏发展的布局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因此,研究其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对江苏省未来发展的布局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以江淮生态经济区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四期Landsat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借助ArcGIS软件和Fragstats软件,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分析、梯度带分析等方法揭示了江淮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为研究区的优势景观,其中2000—2015年耕地面积减少2366.45 km^2,水域面积减少198.45 km^2,建设用地面积增加2271.29 km^2;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随梯度带破碎度先升高后降低,耕地和建设用地随梯度带形状趋于简单,水域则趋于复杂;整体上呈现中心区域集聚明显,边缘区破碎化程度高的格局;城市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退圩还湖政策的实施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保护基本农田,控制城镇扩张规模,恢复水资源,是保障江淮生态经济区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生态经济区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梯度带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生态经济区农田氮磷平衡与种养结合进程分析: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孟祥海 沈贵银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23期313-317,共5页
农田氮磷平衡分析可以确定农田生产系统内的氮磷盈余量,是农田养分管理的重要方法。运用土壤表观养分平衡理论,分析江淮生态经济区主要板块淮安市2000—2015年16年间农田氮磷养分平衡状况,并基于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理论,验证了淮安市种养... 农田氮磷平衡分析可以确定农田生产系统内的氮磷盈余量,是农田养分管理的重要方法。运用土壤表观养分平衡理论,分析江淮生态经济区主要板块淮安市2000—2015年16年间农田氮磷养分平衡状况,并基于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理论,验证了淮安市种养结合进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出,2000—2015年16年间淮安市农田普遍存在氮磷盈余,且氮磷盈余总量和盈余强度呈现"W"形波动状态; 16年间,全市农田氮盈余量有所增加,磷盈余总量和氮磷盈余强度有所下降,农田化肥氮磷投入占农田氮磷总投入量的比重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化肥的过量投入是造成农田氮磷盈余的主要驱动因素。基于环境库茨涅兹曲线(EKC)理论检验结果表明,淮安市农田化肥氮磷投入占农田氮磷总投入的比重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呈现倒"U"形曲线变化趋势,农田化肥氮磷投入比重仍处于曲线上升阶段,自发达到下降拐点还需较长时间,政府应强化种养结合政策干预,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氮磷平衡 种养结合 EKC 江淮生态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ULSE的江淮生态经济区水土流失量分析
5
作者 柴燕妮 张浩 钱梦茹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1年第11期66-69,72,共5页
江淮生态经济区拥有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是江苏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新时期,江苏发展中的地位不断凸显,作为省级生态重点建设区,了解区域内的水土流失状况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修正通用水土流失方程RULSE,结合地理... 江淮生态经济区拥有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是江苏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新时期,江苏发展中的地位不断凸显,作为省级生态重点建设区,了解区域内的水土流失状况至关重要。本文基于修正通用水土流失方程RULSE,结合地理国情数据,从时空视角对2015—2018年江淮生态经济区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近几年来,江淮生态经济区西部地区水土流失强度高于东部地区,但整体上处于微度和轻度侵蚀状态;2)2015—2018年,江淮生态经济区微度侵蚀水土流失面积增加,轻度侵蚀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减少,除宿豫区外,其他区县中度侵蚀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均呈减少状态,总体上呈现好转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RULSE模型 生态环境 江淮生态经济区 地理国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生态经济区绿色金融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的路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叶瑶 《现代营销(下)》 2018年第11期127-127,共1页
本文从绿色金融视角出发,通过研究国内外的发展趋势,提出依靠绿色金融支持"江淮生态经济区"产业升级的思路:先通过建立指标体系测度绿色金融发展情况,并研究其与产业发展的相互关系,找出绿色金融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通过产业... 本文从绿色金融视角出发,通过研究国内外的发展趋势,提出依靠绿色金融支持"江淮生态经济区"产业升级的思路:先通过建立指标体系测度绿色金融发展情况,并研究其与产业发展的相互关系,找出绿色金融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通过产业升级转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从而促进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生态经济区 绿色金融 产业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生态经济区森林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 被引量:2
7
作者 曹国华 《华东森林经理》 2018年第1期18-20,共3页
以江淮生态经济区森林资源为研究重点,通过对该区域内15个县(市、区)林木覆盖情况、活立木蓄积量、重点公益林面积及造林面积等数据的分析,指出该区域森林资源发展存在总量不足、分布不均、树种单一、质量不高、重点公益林偏少等问题,... 以江淮生态经济区森林资源为研究重点,通过对该区域内15个县(市、区)林木覆盖情况、活立木蓄积量、重点公益林面积及造林面积等数据的分析,指出该区域森林资源发展存在总量不足、分布不均、树种单一、质量不高、重点公益林偏少等问题,并提出优化空间布局、发挥生态功能、创新发展机制、强化目标考核等发展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生态经济区 森林资源 发展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空大数据的江淮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质量综合评价 被引量:1
8
作者 邵轩 张良 时绿艳 《现代测绘》 2020年第2期27-30,共4页
基于智慧时空信息云平台时空大数据成果,融合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数据、人口和经济等各类专题数据,围绕资源、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采用空间分析技术、熵值法等定性、定量分析评价方法,构建区域城镇发展为主题的大数据综合评价指标体... 基于智慧时空信息云平台时空大数据成果,融合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数据、人口和经济等各类专题数据,围绕资源、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采用空间分析技术、熵值法等定性、定量分析评价方法,构建区域城镇发展为主题的大数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行政区划、社会经济区域等统计分析单元,开展数据处理、指标计算与综合评估工作,制作综合分析报表、专题图,从人均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人均第三产业生产总值、非农产值比例、经济密度等4个方面统计分析江淮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质量,从而促进揭示了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的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大数据 江淮生态经济区 经济发展质量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推动宝应高质量发展——关于宝应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江淮生态经济区的思考
9
作者 杨欢欢 《科技成果纵横》 2019年第24期32-32,35,共2页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扬州市提出把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列为策应国家长江经济带等战略头号战略工程。宝应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也是江淮生态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长江经济带发展等一系列战略中抓住机...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扬州市提出把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列为策应国家长江经济带等战略头号战略工程。宝应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也是江淮生态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长江经济带发展等一系列战略中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强化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相生共赢,是彰显和放大宝应特色、实现宝应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 江淮生态经济区 融入 生态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 推动宝应高质量发展——关于宝应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江淮生态经济区的思考
10
作者 杨欢欢 《科技成果纵横》 2020年第5期264-264,266,共2页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扬州市提出把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列为策应国家长江经济带等战略头号战略工程。宝应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也是江淮生态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长江经济带发展等一系列战略中抓住机...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扬州市提出把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列为策应国家长江经济带等战略头号战略工程。宝应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也是江淮生态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长江经济带发展等一系列战略中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强化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相生共赢,是彰显和放大宝应特色、实现宝应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 江淮生态经济区 融入 生态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格局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 被引量:15
11
作者 胡毅 乔伟峰 何天祺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450-2461,共12页
基于2005~201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结合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分析了江苏省江淮生态经济区县域单元土地利用结构演化规律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建设用地、水域面积增加的最多;土地利用程度... 基于2005~201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结合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分析了江苏省江淮生态经济区县域单元土地利用结构演化规律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建设用地、水域面积增加的最多;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略有上升,空间上总体为南高北低的格局,呈现市区较低,周边县(市)较高的现象;研究期内水域对于江淮生态经济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和生态环境的调控作用十分显著;结合区域建设开发现状,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敏感性指数,在县域尺度上将研究区划分为以下五种类型:优先保护区、优先开发区、保护均衡区、开发权衡区、开发调整区,并提出建设开发策略,以期为江淮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环境保护提供科学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时空演变 江淮生态经济区
原文传递
江淮生态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思路探析 被引量:41
12
作者 曹宇星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第34期162-164,共3页
江淮生态经济区是江苏省重构发展新版图的重点功能区之一,而县域经济的落后制约着江淮生态经济区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江苏省"1+3"重点功能区新战略背景下,从农业现代化、湖群渔业和绿色产业三个方向探析江淮生态经济区县... 江淮生态经济区是江苏省重构发展新版图的重点功能区之一,而县域经济的落后制约着江淮生态经济区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江苏省"1+3"重点功能区新战略背景下,从农业现代化、湖群渔业和绿色产业三个方向探析江淮生态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其生态资源优势,实现江淮生态经济区高质量协调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淮生态经济区 县域经济 发展思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点功能区生态用地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璐 柴燕妮 《北京测绘》 2021年第3期340-344,共5页
基于地理国情数据,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等技术手段,分析江淮生态经济区生态用地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因素。通过分析可知:2015—2018年,江淮生态经济区内蓝色生态用地增加,绿色生态用地减少。开... 基于地理国情数据,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等技术手段,分析江淮生态经济区生态用地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因素。通过分析可知:2015—2018年,江淮生态经济区内蓝色生态用地增加,绿色生态用地减少。开挖坑塘、退耕还湖(还湿)等人类活动是蓝色生态用地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造成绿色生态用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开展的树种更新砍伐工程,尤其在废黄河、淮沭河河道边,宿城区邓庄、泗阳县魏圩村等村庄周边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国情 生态用地 驱动力分析 江淮生态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大运河文化带为核心的三大战略协同建设研究——以探索大运河文化带扬州段建设为例 被引量:10
14
作者 黄杰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46-51,共6页
当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正在从提高思想认识阶段开始向战略规划阶段过渡。如何以系统性思维和协同发展的理念,通过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各地区域发展战略的结合,推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这是当前理论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扬州作为大运河... 当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正在从提高思想认识阶段开始向战略规划阶段过渡。如何以系统性思维和协同发展的理念,通过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各地区域发展战略的结合,推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这是当前理论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扬州作为大运河文化带上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以及是江苏省唯一一个大运河文化带、扬子江城市群和江淮生态经济区三大战略叠加的城市,研究扬州如何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其他省级战略协同规划建设意义重大,它的先行先试可以为全国其他运河城市的统筹发展和协调发展提供有益的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文化带 扬子江城市群 江淮生态经济区 协同规划 叠加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奋力走好新时代县域高质量发展之路 被引量:1
15
作者 佘俊臣 《唯实》 2020年第4期69-71,共3页
初心和使命基于历史,面向未来,扎根人民。我们必须始终怀抱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初心,切实担起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使命。一、牢牢把握时代机遇,勇于担当解难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我们的责任就是接续奋斗,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 初心和使命基于历史,面向未来,扎根人民。我们必须始终怀抱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初心,切实担起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使命。一、牢牢把握时代机遇,勇于担当解难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我们的责任就是接续奋斗,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个地区有一个地区的使命,宝应的使命就是再接再厉,以高质量发展的实绩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江淮生态经济区 长三角一体化 宝应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管齐下推进产业融合
16
作者 倪畅 唐万敏 《江苏农村经济》 2019年第9期42-43,共2页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地处江苏省中部,肩挑两湖,西依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东挽白马湖,南临淮河入江水道,北濒苏北灌溉总渠和淮河入海水道。近年来,洪泽抢抓淮河生态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机遇,坚持'现代化湖滨生态旅...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地处江苏省中部,肩挑两湖,西依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东挽白马湖,南临淮河入江水道,北濒苏北灌溉总渠和淮河入海水道。近年来,洪泽抢抓淮河生态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机遇,坚持'现代化湖滨生态旅游新城'的目标愿景,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乡村产业发展呈现结构优化、链条延伸、功能拓展、质量提升的发展特点,为打造新时期乡村振兴“洪泽样板”提供了强大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泽湖 产业融合 水产良种场 农产品加工 农业科技园区 江淮生态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