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甘草黄酮纳米混悬处方 被引量:1
1
作者 吴超群 李小芳 +3 位作者 牟倩倩 严敏嘉 赵甜甜 马祖兵 《中药与临床》 2018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制备甘草黄酮纳米混悬剂,优化其制备工艺及处方。方法:采用沉淀法-高压均质法联合制备甘草黄酮混悬剂。以平均粒径为响应值,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甘草黄酮纳米混悬剂处方,并对处方进行验证。结果:对试验结果... 目的:制备甘草黄酮纳米混悬剂,优化其制备工艺及处方。方法:采用沉淀法-高压均质法联合制备甘草黄酮混悬剂。以平均粒径为响应值,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甘草黄酮纳米混悬剂处方,并对处方进行验证。结果:对试验结果进行模型拟合,采用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甘草黄酮纳米混悬处方,按最优处方制得带乳光的棕黄色溶液,其粒径为(179.7±0.907)nm,PDI为0.274±0.012。结论: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适用于甘草黄酮纳米混悬剂的处方优化,优化得的处方具良好的预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x-Behnken 甘草黄酮 纳米混悬剂 沉淀-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托伐普坦纳米晶口崩片的制备与质量评价 被引量:2
2
作者 杨晨 《西北药学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116-120,共5页
目的 制备托伐普坦纳米晶口崩片,并评价其质量。方法 采用反溶剂沉淀-高压均质法制备托伐普坦纳米晶,并通过Box-Behnken实验设计优化托伐普坦纳米晶的处方;以甘露醇作为载体,用喷雾干燥将托伐普坦纳米晶制备成固体颗粒,并制备成托伐普... 目的 制备托伐普坦纳米晶口崩片,并评价其质量。方法 采用反溶剂沉淀-高压均质法制备托伐普坦纳米晶,并通过Box-Behnken实验设计优化托伐普坦纳米晶的处方;以甘露醇作为载体,用喷雾干燥将托伐普坦纳米晶制备成固体颗粒,并制备成托伐普坦纳米晶口崩片;用扫描电镜观察托伐普坦纳米晶及固体颗粒的微观结构;考察托伐普坦纳米晶在喷雾干燥前、后的稳定性;比较托伐普坦纳米晶口崩片与市售托伐普坦口崩片的体外药物溶出速度。结果 羟丙基纤维素(HPC SL)的质量浓度为15 mg·mL^(-1),普朗尼克(pluronic F127)的质量浓度为5 mg·mL^(-1),水相与有机相的体积比为9∶1时,制备的托伐普坦纳米晶的平均粒径为(214.6±11.5) nm,多聚分散系数为(0.261±0.009),Zeta电位为(-11.6±0.3) mV;扫描电镜下可以观察到托伐普坦纳米晶呈球形颗粒;托伐普坦纳米晶经喷雾干燥后粒径有所增大;自制的托伐普坦纳米晶口崩片的体外药物溶出速度显著快于市售制剂。结论 将托伐普坦制备成纳米晶口崩片,处方设计合理,工艺可行,有望提高托伐普坦的生物利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伐普坦 纳米晶 口崩片 反溶剂沉淀-高压均质法 喷雾干燥 生物利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甘草素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其体内药动学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刘勇华 张留超 郭晓娜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79-1385,共7页
目的制备异甘草素纳米混悬剂,并评价其体内药动学。方法沉淀-高压均质法制备纳米混悬剂,考察稳定剂种类、药物与稳定剂比例、均质压力、均质次数对粒径、PDI的影响,测定粒径、Zeta电位、载药量、体外溶出。大鼠分别灌胃给予异甘草素、... 目的制备异甘草素纳米混悬剂,并评价其体内药动学。方法沉淀-高压均质法制备纳米混悬剂,考察稳定剂种类、药物与稳定剂比例、均质压力、均质次数对粒径、PDI的影响,测定粒径、Zeta电位、载药量、体外溶出。大鼠分别灌胃给予异甘草素、物理混合物、纳米混悬剂的0.5%CMC-Na混悬液(50 mg/kg),于0、0.5、0.75、1、1.5、2、3、4、6、8、10、12 h采血,HPLC法测定异甘草素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最优处方为药物与稳定剂[PVP K30-泊洛沙姆188(1∶1)]比例1∶3,均质压力100 MPa,均质次数12次。所得纳米混悬剂呈球形,平均粒径为(163.5±6.8)nm,PDI为0.109±0.12,Zeta电位为(-34.1±2.6)mV,载药量为(24.36±0.83)%,45 min内累积溶出度为90.37%。与原料药、物理混合物比较,纳米混悬剂t_(max)缩短(P<0.01),C_(max)、AUC 0~t、AUC_(0~∞)升高(P<0.01),相对生物利用度增加至3.04倍。结论纳米混悬剂可有效改善异甘草素累积溶出度和口服生物利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甘草素 纳米混悬剂 制备 体内药动学 沉淀-高压均质法 H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草黄酮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其体外溶出率 被引量:5
4
作者 吴超群 李小芳 +3 位作者 严敏嘉 孙强 赵甜甜 马祖兵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279-2284,共6页
目的制备甘草黄酮纳米混悬剂,并测定其体外溶出率。方法沉淀-高压均质法制备纳米混悬剂。以平均粒径与多分散指数(PDI)为评价指标,黄酮、聚维酮K30(PVPK30)、聚乙二醇400(PEG-400)质量浓度为影响因素,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制备工艺。... 目的制备甘草黄酮纳米混悬剂,并测定其体外溶出率。方法沉淀-高压均质法制备纳米混悬剂。以平均粒径与多分散指数(PDI)为评价指标,黄酮、聚维酮K30(PVPK30)、聚乙二醇400(PEG-400)质量浓度为影响因素,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制备工艺。冷冻干燥法制备冻干粉后,筛选最优冻干保护剂种类和比例。再比较冻干粉和物理混合物的体外溶出率。结果最佳条件为黄酮质量浓度10.00 mg/m L,PVPK30、PEG-400质量浓度2.30mg/m L,平均粒径(172.3±1.2)nm,PDI 0.175±0.004。最佳冻干保护剂为5%甘露醇-乳糖(3∶2),复溶后平均粒径为(239.7±2.1)nm,PDI为0.193±0.032。冻干粉在60 min内的体外溶出率达87.7%,明显高于物理混合物(低于30%)。结论纳米混悬剂可有效改善甘草黄酮的体外溶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黄酮 纳米混悬剂 体外溶出率 沉淀-高压均质法 星点设计-效应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塞来昔布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李秋艳 王敏 +2 位作者 谢鹏 李俊涛 薛强 《中国药师》 CAS 2016年第2期258-261,共4页
目的:制备塞来昔布纳米混悬剂(CXB-NSs),并考察大鼠灌胃给药后体内药动学特征。方法:采用反溶剂沉淀-高压均质法制备CXB-NSs,并考察其粒度分布,多聚分散系数和Zeta电位。将1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CXB-NSs组和CXB混悬液组,灌胃给药剂量均... 目的:制备塞来昔布纳米混悬剂(CXB-NSs),并考察大鼠灌胃给药后体内药动学特征。方法:采用反溶剂沉淀-高压均质法制备CXB-NSs,并考察其粒度分布,多聚分散系数和Zeta电位。将1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CXB-NSs组和CXB混悬液组,灌胃给药剂量均为100 mg·kg^(-1),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的CXB浓度,用3P97软件计算相应的药动学参数。结果:CXB-NSs平均粒径为(442.5±61.9)nm,多聚分散系数为0.312±0.057,Zeta电位为(-31.6±3.9)m V。CXBNSs和CXB混悬液在大鼠体内的AUC_(0-t)分别为(5.13±0.77)和(13.51±3.18)mg·L^(-1)·h;t_(1/2)分别为(12.31±1.91)和(12.73±1.83)h;T_(max)分别为(2.48±0.37)和(1.41±0.27)h;C_(max)分别为(0.94±0.31)和(2.38±0.25)mg·L^(-1)。结论:CXB-NSs能显著提高药物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来昔布 纳米混悬剂 反溶剂沉淀-高压均质法 药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橙皮苷磷脂复合物纳米混悬剂的制备、表征及口服药动学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李茜 张文周 郝海军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7740-7750,共11页
目的 制备橙皮苷磷脂复合物(hesperidin phospholipids complex,HD-PC)纳米混悬剂(HD-PC nanosuspensions,HD-PC-NPs),并考察在SD大鼠体内口服药动学行为。方法 将橙皮苷制备成HD-PC,以提高橙皮苷溶解度。采用纳米沉淀-高压均质法制备HD... 目的 制备橙皮苷磷脂复合物(hesperidin phospholipids complex,HD-PC)纳米混悬剂(HD-PC nanosuspensions,HD-PC-NPs),并考察在SD大鼠体内口服药动学行为。方法 将橙皮苷制备成HD-PC,以提高橙皮苷溶解度。采用纳米沉淀-高压均质法制备HD-PC-NPs。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稳定剂与HD-PC用量比、高压均质压力和均质次数为主要影响因素,粒径、PDI值和ζ电位的总评归一值(OV)作为考察指标,采用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HD-PC-NPs制备工艺,并制备成冻干粉末。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HD-PC-NPs形态,透析袋法考察药物释放情况。SD大鼠分为橙皮苷混悬液组、HD-PC组和HD-PC-NPs组,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的橙皮苷质量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及相对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结果 HD-PC-NPs的最处方工艺为稳定剂与HD-PC用量比为3.2,均质压力95 MPa,均质次数为10次,制备温度为50℃。5%甘露醇制得的冻干粉末外观饱满。HD-PC-NPs呈球形或类球形,平均粒径为(268.62±18.14)nm,PDI为0.122±0.013,ζ电位为(-31.79±1.37)m V。HD-PC-NPs将橙皮苷的溶解度提高至77.06倍,6 h累积释放率达到94.68%。药动学结果显示,HD-PC-NPs达峰时间显著性提前,半衰期(t1/2)延长至(5.69±0.82)h,达峰浓度(Cmax)提高至(1 213.96±149.88)ng/mL,相对口服生物利用度提高至3.09倍。结论 HD-PC-NPs可提高橙皮苷溶解度,促进药物体外溶出及体内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橙皮苷 磷脂复合物 纳米混悬剂 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 生物利用度 纳米沉淀-高压均质法
原文传递
淫羊藿总黄酮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7
作者 丁志远 杨娟 谢燕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95-403,共9页
为提高淫羊藿总黄酮(1)的溶解度和溶出度,该研究分别采用微型化介质研磨法和沉淀-高压均质法,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聚乙烯己内酰胺-聚乙酸乙烯酯-聚乙二醇接枝共聚物(Soluplus)为稳定剂,制备了3种淫羊藿总黄酮纳米混悬剂(1-NSps)。... 为提高淫羊藿总黄酮(1)的溶解度和溶出度,该研究分别采用微型化介质研磨法和沉淀-高压均质法,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聚乙烯己内酰胺-聚乙酸乙烯酯-聚乙二醇接枝共聚物(Soluplus)为稳定剂,制备了3种淫羊藿总黄酮纳米混悬剂(1-NSps)。表征结果显示,3种1-NSps粒径均在200 nm以下,在4℃下具有良好的物理稳定性。并且,1制成纳米混悬剂后,其中各成分的分子结构未发生改变,少量晶型化合物在稳定剂为Soluplus的纳米混悬剂中晶型衍射峰减弱、结晶度降低,但在稳定剂为SDS的纳米混悬剂中以无定形状态存在。3种1-NSps中淫羊藿苷和淫羊藿次苷Ⅱ的饱和溶解度与稳定剂种类相关。相较于原料药,3种1-NSps中总黄酮的溶出速率和溶出程度均明显增加,在水中180 min时的溶出率分别为75.77%、76.26%和84.36%;与微型化介质研磨法制品相比,沉淀-高压均质法制品的溶出更完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淫羊藿总黄酮 纳米混悬剂 微型化介研磨 沉淀-高压均质法 饱和溶解度 溶出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