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沉积再悬浮颗粒物对3种滤食性贝类摄食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26
1
作者 宋强 方建光 +3 位作者 刘慧 张继红 王玲玲 王巍 《海洋水产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1-28,共8页
采用室内模拟实验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沉积再悬浮颗粒物对3种经济贝类的滤水率、摄食率和吸收效率影响。结果表明,(1)沉积再悬浮颗粒物对3种滤食性贝类的滤水率、摄食率和吸收效率有明显的影响(P<0.05)。(2)在一定浓度范围内,3种贝类... 采用室内模拟实验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沉积再悬浮颗粒物对3种经济贝类的滤水率、摄食率和吸收效率影响。结果表明,(1)沉积再悬浮颗粒物对3种滤食性贝类的滤水率、摄食率和吸收效率有明显的影响(P<0.05)。(2)在一定浓度范围内,3种贝类的滤水率和摄食率随沉积再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当再悬浮颗粒物浓度超过一定浓度后,滤水率和摄食率迅速下降。(3)实验期间(24h),随时间的变化,总悬浮颗粒物浓度为20~100mg/L时,3种滤食性贝类的滤水率呈现周期性的升降变化,总悬浮颗粒物对不同时间段3种贝类的滤水率的影响显著(P<0.05)。300和500mg/L时,总悬浮颗粒物对不同时间段栉孔扇贝和紫贻贝滤水率的影响不明显(P>0.05),而对菲律宾蛤仔滤水率的影响显著(P<0.05);在6~24h时间段,3种贝类的滤水值多次出现负值。(4)吸收效率随沉积再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增大而减小,与悬浮颗粒物有机质的百分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一致。本研究表明,沉积再悬浮颗粒物对3种滤食性贝类的摄食生理有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食性贝类 沉积再悬浮颗粒物 摄食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再悬浮颗粒物对马氏珠母贝摄食生理影响的室内模拟 被引量:5
2
作者 栗志民 申玉春 +1 位作者 余南涛 林振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86-393,共8页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室内模拟研究了不同浓度沉积再悬浮颗粒物对马氏珠母贝清滤率、摄食率、吸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体中总悬浮颗粒物对马氏珠母贝清滤率的影响极显著(P<0.01)。总悬浮颗粒物由低浓度(12.6 mg/L)趋高浓度(500 mg...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室内模拟研究了不同浓度沉积再悬浮颗粒物对马氏珠母贝清滤率、摄食率、吸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体中总悬浮颗粒物对马氏珠母贝清滤率的影响极显著(P<0.01)。总悬浮颗粒物由低浓度(12.6 mg/L)趋高浓度(500 mg/L)时,马氏珠母贝的清滤率呈现峰值变化规律。与总悬浮颗粒物浓度50 mg/L时的最大清滤率(1.12 L.个体-1.h-1)比较,悬浮颗粒物浓度为500 mg/L时,清滤率达最小值(0.17 L.个体-1.h-1)),其清滤率降幅达85%。这表明在高浓度悬浮颗粒物的水环境下,贝类受到环境胁迫,其生理和自身摄食机制受到限制,引起摄食减少和机体损伤。马氏珠母贝类的清滤率(CR)与总悬浮颗粒物浓度(TPM)之间的关系可表达为:CR=-0.701+1.627×TPM-0.463×TPM2+0.036×TPM3(R2=0.928)。(2)水体中总悬浮颗粒物对马氏珠母贝摄食率的影响极显著(P<0.01)。马氏珠母贝的摄食率随着总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在50 mg/L时达最大值(38.28 mg/h),当总悬浮颗粒物浓度超过50 mg/L时,摄食率反而下降,在总悬浮颗粒物浓度为500 mg/L时,降为最小值(16.22 mg/h),摄食率降幅为58%。随着悬浮颗粒物浓度的增加,马氏珠母贝摄食率受到的影响小于清滤率受到的影响。马氏珠母贝类的摄食率(IR)与总悬浮颗粒物浓度(TPM)之间的关系可表达为:IR=-46.631+70.957×TPM-18.385×TPM2+1.367×TPM3(R2=0.907)。(3)水体中总悬浮颗粒物对马氏珠母贝吸收率影响极显著(P<0.01)。总悬浮颗粒物由低浓度(12.6 mg/L)趋高浓度(500 mg/L)时,马氏珠母贝的吸收率呈逐渐下降趋势,在总悬浮颗粒物12.6 mg/L时,马氏珠母贝的吸收率最大(48.57%),而总悬浮颗粒物500 mg/L时,马氏珠母贝的吸收率最小(8.56%)。马氏珠母贝的吸收率(AE)与总悬浮颗粒物浓度(TPM)之间的关系可表达为:AE=52.189+0.132×TPM-3.111×TPM2+0.316×TPM3(R2=0.9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氏珠母贝 沉积再悬浮颗粒物 清滤率 摄食率 吸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