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游荡型辫状河沉积特征及沉积相模式
1
作者 王海考 王淼 +2 位作者 于忠良 余成林 尹艳树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52,共18页
针对冀东油田高104 5区块馆陶组辫状河模式认识不清、砂体预测不准的问题,开展砂质辫状河河型分类研究。首先,根据区域地质背景、古气候、岩石粒度、层理构造、相序、溢岸、落淤层发育情况以及砂体形态等指标确定研究区为游荡型辫状河... 针对冀东油田高104 5区块馆陶组辫状河模式认识不清、砂体预测不准的问题,开展砂质辫状河河型分类研究。首先,根据区域地质背景、古气候、岩石粒度、层理构造、相序、溢岸、落淤层发育情况以及砂体形态等指标确定研究区为游荡型辫状河。随后,以Miall构型要素分析理论为指导,建立了辫流带、单一辫流带内河道和心滩边界识别标志,实现了研究区游荡型辫状河结构解剖,确定研究区单一辫流带宽度平均1 400.00 m,单一辫流带内心滩平均长度为414.47 m,宽度平均为158.86 m,河道宽度平均53.18 m。心滩长宽比集中在2.0~4.0,心滩宽度与辫状河道宽度比为2.2,为宽坝窄河道辫状河沉积模式。最后采用沉积数值模拟的方法,建立了研究区游荡型辫状河沉积相模式,可为油田开发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荡型辫状河 河型分类 沉积构型 沉积相模式 高1045区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沉积相模式及有利储集体分布 被引量:52
2
作者 黎荣 胡明毅 +1 位作者 杨威 刘满仓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69-379,共11页
近年来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和茅口组勘探取得一些突破,显示该区中二叠统巨大的天然气勘探前景。前人对该区中二叠统沉积相和储层等做了大量研究,但对中二叠统栖霞组和茅口组沉积相类型和沉积相模式存在较大分歧,进而制约了有利储集... 近年来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和茅口组勘探取得一些突破,显示该区中二叠统巨大的天然气勘探前景。前人对该区中二叠统沉积相和储层等做了大量研究,但对中二叠统栖霞组和茅口组沉积相类型和沉积相模式存在较大分歧,进而制约了有利储集体分布预测研究。文章结合近期一些新钻井和地震资料综合分析基础上,通过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和生物化石等相标志分析,认为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和茅口组主要发育台地边缘相、开阔台地相和台洼相,其中中二叠统栖霞组早期以碳酸盐岩台地模式为主,栖霞组中晚期和茅口组演变为镶边台地和孤立台凹模式。该区主要发育有台缘滩和台内滩两类主要的储集体,且主要集中在层序高位体系域,台缘滩储集体主要分布在Sq1-HST期雅安-绵竹和剑阁-广元等区带,以及Sq2-HST时期雅安-绵竹-广元区带;台内滩储集体主要分布在Sq1-HST和Sq2-HST期川中高石梯-磨溪区块,以及Sq2-HST时期的威远-自贡区带,Sq2-HST时期高石梯-磨溪区块台内滩储集体受古岩溶和构造热液叠加影响呈条带状展布。四川盆地中二叠统台缘滩和台内滩分布范围较广,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体系域 台缘滩 台内滩 沉积相模式 中二叠统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油田东、西部凹陷深层沙河街组沉积相模式 被引量:28
3
作者 于兴河 张道建 +4 位作者 郜建军 雷明 吴乃苓 孟卫工 孙洪斌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40-49,共10页
我国东部大多数油田都已进入高含水的开发阶段,为了解决我国后备油气储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开展了东部深层(>3500m)的油气勘探工作。近年来的广泛研究表明,深层异常高温、高压区或其附近的良好储集砂体常常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域,因而... 我国东部大多数油田都已进入高含水的开发阶段,为了解决我国后备油气储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开展了东部深层(>3500m)的油气勘探工作。近年来的广泛研究表明,深层异常高温、高压区或其附近的良好储集砂体常常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区域,因而深层储集砂体的空间分布则是深层隐蔽油气圈闭的主要研究内容。根据辽河油田东、西部凹陷深层沙河街组的沉积特征,划分出3种沉积体系:扇三角洲、滨-浅湖和半深湖-湖底扇体系。对两个地区沉积层序旋回性和砂体韵律进行了统计研究,详细分析了两个研究区砂体在时空上的展布规律,并结合盆地构造演化史,探讨了地层的沉积充填过程,建立了沙河街期一、二、三亚期的沉积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油田 凹陷 沙河街组 沉积相模式 深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骅坳陷歧北斜坡区薄层湖相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及演化特征 被引量:7
4
作者 杨有星 金振奎 +5 位作者 白武厚 乔东生 刁丽颖 孟凡洋 袁明会 张春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30-1340,共11页
歧北斜坡区沙-下亚段湖相碳酸盐岩储层较薄(多数集中在0.5~8m),地震资料难以指导内部小层及滩体划分,沉积相模式、演化规律及主控因素认识不清,采用标志层控制、静-动态资料相互拟合的方法,利用岩心、测井、地球化学、古生物等... 歧北斜坡区沙-下亚段湖相碳酸盐岩储层较薄(多数集中在0.5~8m),地震资料难以指导内部小层及滩体划分,沉积相模式、演化规律及主控因素认识不清,采用标志层控制、静-动态资料相互拟合的方法,利用岩心、测井、地球化学、古生物等资料,结合示踪剂、吸水剖面等动态资料对薄层湖相碳酸盐岩储层进行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超覆地层对比模式符合研究区薄层湖相碳酸盐岩地层真实发育情况,并识别出5期明显的湖岸线;湖水首先沿着港西断层形成的断槽及中部的斜坡低洼区由东向西主发生湖侵;研究区主要发育滨浅湖亚相,包括生屑滩、混积滩等6种沉积微相,生屑滩面积占60%以上;沉积模式显示出沉积早期,地形坡度大、湖侵范围小、滨浅湖面积也最小,主要沉积沿岸碎屑岩砂坝;沉积中后期,水体越过坡折带,滨浅湖面积不断扩大,并迅速超覆至全区,生屑滩沉积面积达到最大的演化规律。歧北斜坡区湖水成化、湖相碳酸盐岩广泛沉积的主要原因,是海侵作用致使湖水初步成化和浅水缓坡台地环境导致混合水蒸发浓缩二次成化双重作用的结果。强烈的剥蚀和填平补齐导致的近似平台型古地貌特征和古生物的大量繁殖,也是控制北斜坡区沉积相类型及演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骅坳陷 歧北斜坡区 碳酸盐岩 超覆地层 对比模式 沉积相模式 沉积微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下奥陶统马家沟组障壁潟湖沉积相模式及有利储层分布规律 被引量:45
5
作者 周进高 张帆 +2 位作者 郭庆新 邓红婴 辛勇光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4-71,共8页
依据鄂尔多斯盆地古构造古地理背景、古水动力以及古气候条件,结合单井沉积相分析建立了马家沟组障壁潟湖沉积相模式,该模式分三个阶段即与海侵期相对应的以灰岩沉积为主的障壁潟湖沉积阶段(阶段Ⅰ)、与海退相对应的以灰岩夹蒸发岩沉积... 依据鄂尔多斯盆地古构造古地理背景、古水动力以及古气候条件,结合单井沉积相分析建立了马家沟组障壁潟湖沉积相模式,该模式分三个阶段即与海侵期相对应的以灰岩沉积为主的障壁潟湖沉积阶段(阶段Ⅰ)、与海退相对应的以灰岩夹蒸发岩沉积为主的障壁咸化潟湖沉积阶段(阶段Ⅱ)和与低海平面期对应的以膏岩盐沉积为主的障壁膏盐湖沉积阶段(阶段Ⅲ)。文章进一步分析并总结了在上述模式下各阶段储层的发育规律,认为阶段Ⅰ中的障壁滩相和阶段Ⅱ中的障壁滩及潟湖边缘坪有利于储层的发育,并指出了马家沟组储层主要为岩溶型储层,分布于马一、马三和马五的顶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马家沟组 障壁潟湖 沉积相模式 储层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槽下白垩统重力流沉积相模式 被引量:7
6
作者 冯兴雷 马立祥 +2 位作者 谢丛娇 涂智杰 郭发军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4期28-35,共8页
重力流成因的岩性油气藏是油气藏的重要类型之一。乌里雅斯太南洼槽下白垩统的重力流沉积砂体是盆地主要的储集体类型,但其分布复杂,沉积类型多样,内部的非均质性极强,对勘探和开发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通过精细的岩心观察,结合测井、3D地... 重力流成因的岩性油气藏是油气藏的重要类型之一。乌里雅斯太南洼槽下白垩统的重力流沉积砂体是盆地主要的储集体类型,但其分布复杂,沉积类型多样,内部的非均质性极强,对勘探和开发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通过精细的岩心观察,结合测井、3D地震,以及岩石分析资料等,笔者总结了盆地内的重力流沉积类型,分析了其平面的相分布特征,建立了盆地重力流沉积相模式,为研究区岩性油气藏的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槽 重力流类型 沉积相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碳酸盐沉积相模式 被引量:17
7
作者 曾允孚 王成善 《矿物岩石》 CAS CSCD 1991年第3期107-117,共11页
本文在评述国内外有关碳酸盐相模式研究基础上提出,海洋碳酸盐沉积相模式研究已摆脱了60—70年代的静态的束缚而进入了一种动态研究阶段并强调碳酸盐缓坡(ramp)的重要性。同时,文中还对台地和缓坡的定义重新进行了厘定,并提出碳酸盐相... 本文在评述国内外有关碳酸盐相模式研究基础上提出,海洋碳酸盐沉积相模式研究已摆脱了60—70年代的静态的束缚而进入了一种动态研究阶段并强调碳酸盐缓坡(ramp)的重要性。同时,文中还对台地和缓坡的定义重新进行了厘定,并提出碳酸盐相模式的端元类型概念及其分类。此外,建隆的形成、海平面变化和大地构造背景对其有着不可忽视的控制作用,而碳酸盐相模式又控制了储集层的分布型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 沉积相模式 海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凹陷马厂地区沙二下亚段T-R旋回层序与沉积相模式 被引量:3
8
作者 谢英刚 郭建华 +2 位作者 夏保华 张椿华 蒋小琼 《断块油气田》 CAS 2004年第1期23-25,共3页
东濮凹陷马厂地区沙二下亚段是在湖盆萎缩期沉积形成的陆上冲积地层。本文在其中划分出 2个四级T -R旋回层序 ,每个层序由水进体系域和水退体系域构成 ,并且在区域范围内可追踪对比。同时提出洪泛平原沉积体系 ,并将其作为该区地层基准... 东濮凹陷马厂地区沙二下亚段是在湖盆萎缩期沉积形成的陆上冲积地层。本文在其中划分出 2个四级T -R旋回层序 ,每个层序由水进体系域和水退体系域构成 ,并且在区域范围内可追踪对比。同时提出洪泛平原沉积体系 ,并将其作为该区地层基准面抬升的标志。水进体系域内部构型以推移质和悬浮质混合沉积为主 ,其层系向上逐渐变薄 ,广泛发育厚层的洪泛平原沉积 ,只有少量的河道砂体孤立的分布于其中。水退体系域内部构型以砂—砾推移质沉积为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旋回层序 东濮凹陷 沉积体系 沉积旋回 沉积相模式 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互层特低渗油藏联合井网与沉积相模式的适配性
9
作者 张敏 王文东 +2 位作者 高辉 苏玉亮 詹世远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09-216,共8页
薄互层特低渗透油藏储集层厚度小,物性差,采用压裂水平井-直井联合井网开发,能够提高单井产能和储集层动用程度,但由于受储集层非均质性和水力裂缝的影响,水平井极易过早见水,导致暴性水淹,带来开发风险,需设计合理的井网与裂缝的适配关... 薄互层特低渗透油藏储集层厚度小,物性差,采用压裂水平井-直井联合井网开发,能够提高单井产能和储集层动用程度,但由于受储集层非均质性和水力裂缝的影响,水平井极易过早见水,导致暴性水淹,带来开发风险,需设计合理的井网与裂缝的适配关系,以延长水平井生产寿命。以大庆油田某典型薄互层特低渗油藏为例,建立了考虑不同沉积相组合模式的水平井-直井联合井网精细油藏数值模型,采用复杂井和流线模拟技术,研究了压裂水平井分段动用情况,揭示了单裂缝分段产出规律与渗流特征。由于不同沉积模式储集层物性差异较大,压裂水平井含水率上升不再遵循均匀驱替规律,而是物性较好的河道相内驱替增强,物性较差的席状砂沉积相内驱替减弱。同时,水力裂缝的存在会导致流线转向,加速高渗通道的形成。为延缓高渗通道形成,进一步研究了典型沉积相组合模式与裂缝参数的优化配置,并提出了提高开发效果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互层储集层 特低渗油藏 水平井 压裂 联合井网 流线模拟 沉积相模式 高渗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志留系沉积相模式探讨 被引量:59
10
作者 侯会军 王伟华 朱筱敏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41-47,共7页
研究表明塔中志留系为陆表海碎屑潮坪沉积。从其沉积特点及古地理背景出发,结合古陆表海环境的水动力特点,建立起塔中地区志留系的陆表海碎屑潮坪沉积模式,认为它可分为三个微相:泥坪、砂泥坪和砂坪。部分泥坪和大部分砂泥坪发育在... 研究表明塔中志留系为陆表海碎屑潮坪沉积。从其沉积特点及古地理背景出发,结合古陆表海环境的水动力特点,建立起塔中地区志留系的陆表海碎屑潮坪沉积模式,认为它可分为三个微相:泥坪、砂泥坪和砂坪。部分泥坪和大部分砂泥坪发育在水下,砂坪的沉积水动力与现代的潮坪相比相对较弱。障壁岛沉积不发育,潮汐流和风暴流对碎屑搬运和改造起主要作用,砂坪和砂泥坪中潮汐水道沉积和风暴沉积发育。水进时垂向上发育向上变粗的沉积序列,砂体中广泛发育交错层理;水退时可形成大面积连续性好的砂体及分布面积广而稳定的泥坪。砂坪微相的一些水下高地存在可能成为有利储层的纯净的石英砂岩。塔中11井实例说明此相模式在塔中志留系的研究中是适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表海 碎屑潮坪 盆地 志留系 沉积相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留地区沉积相模式与沉积微相划分
11
作者 胡苗 史江红 +3 位作者 许杰 陆诗文 黄克献 王金都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4年第8期64-64,67,共2页
沉积微相是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储层物性参数的展布方向和分布规律。准确认识沉积微相的展布范围和分布特征,了解和研究了文留地区沉积微相研究与划分。
关键词 沉积环境 沉积相模式 沉积微相 浊积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北带沙四段砂砾岩体沉积相模式及含油性 被引量:2
12
作者 于敦源 《复式油气田》 1995年第4期42-48,共7页
根据近几年的勘探实例,结合储层和构造的研究,将东营凹陷北带沙四段砂砾岩体分为冲积扇、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滩坝等四种沉积相模式。基底古地形、凹陷北带发育的盆倾同生断裂带及其与凸起之间的二台阶,控制了各沉积相的发育。沙... 根据近几年的勘探实例,结合储层和构造的研究,将东营凹陷北带沙四段砂砾岩体分为冲积扇、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滩坝等四种沉积相模式。基底古地形、凹陷北带发育的盆倾同生断裂带及其与凸起之间的二台阶,控制了各沉积相的发育。沙四段主要油藏类型为构造-岩性油藏和岩性油藏。构造-岩性油藏储集层主要由扇三角洲前缘亚相、近岸水下扇、滩坝相砂体构成,而形成岩性油藏的储集层多为近岸水下扇砂砾岩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模式 扇三角洲 砂砾岩 油藏 类型 含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里格气田西区苏X区块盒8段沉积相特征研究
13
作者 陈志华 《国外测井技术》 2025年第1期78-83,共6页
依据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及相关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提交控制和预测产量储层的重要的油气产层之一是上古生界盒8段,但该工区一直以来未对该层段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开发,沉积相的研究程度较低,砂体展布规律不慎清楚。结合整个鄂尔多斯... 依据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及相关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提交控制和预测产量储层的重要的油气产层之一是上古生界盒8段,但该工区一直以来未对该层段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开发,沉积相的研究程度较低,砂体展布规律不慎清楚。结合整个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及沉积演化特征,着重对苏里格西地区盒8段岩石类型、砂岩的岩石结构、沉积构造等进行详细的研究,确定了该区盒8时期属于半干旱-半潮湿、沉积水体微咸的环境,发育了一套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可划分为心滩、辫状河道、河道侧翼、泛滥平原4种微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里格地区 盒8段 沉积体系 辫状河三角洲 沉积相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沉积相与缓斜坡模式 被引量:23
14
作者 梁宁 郑荣才 +3 位作者 邓吉刚 蒋欢 郭春利 高志勇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8-67,共10页
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研究成果较多,但在沉积相特征和模式等的认识上存在较大差异,严重制约了其勘探效益。为了深化对研究区栖霞组沉积相特征的认识,提高油气勘探效益,在对9口井的岩心描述和15条野外剖面测量的基础上,结合测井相与... 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研究成果较多,但在沉积相特征和模式等的认识上存在较大差异,严重制约了其勘探效益。为了深化对研究区栖霞组沉积相特征的认识,提高油气勘探效益,在对9口井的岩心描述和15条野外剖面测量的基础上,结合测井相与地震相等资料,对其沉积相特征进行了研究,编制了栖霞组沉积早期和晚期的沉积相平面展布图,认为栖霞组主要发育开阔台地、台地边缘与前缘缓斜坡等3种沉积相带及6种亚相和11种微相。结合相对海平面变化,沉积微相、亚相和相带的展布特征及其纵、横向演化规律,建立了川西北地区栖霞组缓斜坡台地沉积演化模式,协调了碳酸盐台地模式与碳酸盐缓坡模式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沉积相模式 缓斜坡台地模式 中二叠统栖霞组 川西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湖凹陷花港组沉积相特征及相模式 被引量:54
15
作者 胡明毅 柯岭 梁建设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5,共5页
西湖凹陷是我国近海海域最大的凹陷之一,同时也是天然气勘探重点区域。目前西湖凹陷主要勘探目的层为渐新统花港组,关于花港组沉积相前人做过一些研究,但存在较大争议。以岩心观察为基础,结合测井和地震资料综合分析,对西湖凹陷花港组... 西湖凹陷是我国近海海域最大的凹陷之一,同时也是天然气勘探重点区域。目前西湖凹陷主要勘探目的层为渐新统花港组,关于花港组沉积相前人做过一些研究,但存在较大争议。以岩心观察为基础,结合测井和地震资料综合分析,对西湖凹陷花港组沉积相类型及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表明西湖凹陷渐新统花港组主要发育河流、三角洲、湖泊和扇三角洲等4种相类型,平面上河流和三角洲沉积主要分布在凹陷西部边缘,扇三角洲沉积主要分布在凹陷东部边缘,在凹陷中央主要发育滨浅湖相沉积。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西湖凹陷渐新统花港组沉积相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特征 沉积相模式 花港组 西湖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前寒武纪BIF原生矿物组成及演化、沉积相模式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佟小雪 王长乐 +3 位作者 彭自栋 南景博 黄华 张连昌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2-165,共14页
条带状铁建造(BIF)原生矿物组成有助于约束其沉积相和沉积环境,当前主要认为三价铁氢氧化物或铁硅酸盐微粒(主要成分为铁蛇纹石或黑硬绿泥石)可能是BIF原生矿物的主要成分,在后期成岩或变质作用过程中转变为赤铁矿、磁铁矿、菱铁矿等矿... 条带状铁建造(BIF)原生矿物组成有助于约束其沉积相和沉积环境,当前主要认为三价铁氢氧化物或铁硅酸盐微粒(主要成分为铁蛇纹石或黑硬绿泥石)可能是BIF原生矿物的主要成分,在后期成岩或变质作用过程中转变为赤铁矿、磁铁矿、菱铁矿等矿物。根据BIF的矿物组合可将其沉积相划分为氧化物相、硅酸盐相和碳酸盐相。通过沉积地层学和地球化学等方法研究,以古元古代大氧化事件为标志将沉积相总结为"缺氧还原"和"分层海洋"2种相模式:大氧化事件前,古海洋整体处于缺氧还原环境,BIF沉积相从远岸到近岸呈赤铁矿相—磁铁矿相—碳酸盐相分布,如南非West Rand群BIF(2.96~2.78 Ga)和Kuruman BIF(约2.46 Ga);大氧化事件期间及之后,古海洋上部氧化、下部还原,BIF沉积相与之前截然相反,从远岸到近岸呈碳酸盐相—磁铁矿相—赤铁矿相分布,如中国袁家村BIF(2.2~2.3 Ga)和加拿大Sokoman铁建造(约1.88 Ga)。总体看来,只有特定的沉积环境才能形成这种特殊的地质历史上不再重复出现的沉积建造,而原生矿物组成的甄别和推导、沉积相的形成机制、BIF沉淀条件的准确限定和微生物活动与BIF的关联等问题是推测古海洋环境的关键所在,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带状铁建造 矿物成因 原生矿物 沉积相模式
原文传递
库车坳陷新近系库车组冲积扇沉积特征及相模式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李鑫 钟大康 +6 位作者 李勇 雷刚林 杨宪彰 李伟 饶华文 王瑀 祝海华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69-680,共12页
通过野外露头考察和测井分析,并结合地震和三维电法资料,对库车坳陷新近系库车组冲积扇的沉积特征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建立了冲积扇沉积模式。库车坳陷新近系库车组冲积扇岩性主要为黄色、黄红色砾岩、砂砾岩及含砾砂岩。砾石层中可见... 通过野外露头考察和测井分析,并结合地震和三维电法资料,对库车坳陷新近系库车组冲积扇的沉积特征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建立了冲积扇沉积模式。库车坳陷新近系库车组冲积扇岩性主要为黄色、黄红色砾岩、砂砾岩及含砾砂岩。砾石层中可见底冲刷-充填构造、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测井曲线整体表现出GR低和电阻率高的特征,曲线呈箱形、漏斗形和钟形;地震相以杂乱反射和前积特征为主。为了提高了研究的精度,在钻井分布稀少和地震相特征不明显的地区,将三维电法资料用于冲积扇分布的研究。通过综合研究,认为冲积扇在西部的Bz1井地区和Db1井地区规模最大,在东部地区发育规模小。构造运动是冲积扇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库车期构造运动活动强烈,南天山快速隆升,为冲积扇提供大量的物源,Bz1井地区持续隆升,遭受剥蚀,物源充足,冲积扇规模不断增大;Db1井地区由于受构造断裂的影响,局部隆升,为冲积扇提供了局部物源。通过分析,认为库车坳陷新近系库车组冲积扇主要有长期稳定的继承性单物源冲积扇模式和受局部构造控制的多物源冲积扇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库车组 冲积扇 沉积特征 沉积相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地区延长组中段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 被引量:11
18
作者 郭德运 郭艳琴 +2 位作者 李文厚 张惠 李克永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2-257,共6页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地区延长组中段长4+5—长3油层组大量钻井岩心和测井资料综合研究,以及沉积体系、沉积相特征的描述,识别出其沉积特征,划分了沉积相类型。白豹地区长4+5—长3为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其中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发育...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地区延长组中段长4+5—长3油层组大量钻井岩心和测井资料综合研究,以及沉积体系、沉积相特征的描述,识别出其沉积特征,划分了沉积相类型。白豹地区长4+5—长3为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其中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发育在研究区东北部,浅湖沉积主要发育在研究区西南部且规模较小。研究区三角洲主要为浅水台地型三角洲,缺乏完整的进积序列,在三角洲前缘沉积中,由于水下分流河道的迁移摆动,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与分流间湾泥质沉积在单井剖面上呈交替出现、反复叠置的特征序列,或者是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直接位于湖相泥岩之上的沉积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三角洲 沉积相模式 延长组 白豹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模式及砂体预测──以吐哈盆地温米油田中侏罗统为例 被引量:13
19
作者 周丽清 熊琦华 +6 位作者 吴胜和 马晓芬 陈崇河 王仲林 刘曰强 于锋 王前荣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1999年第5期402-404,共3页
沉积成熟度低、富含牵引流成因的流水构造是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特征。以吐哈盆地温米油田中侏罗统三间房组为例,对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特征分析认为:湖盆可容空间较小时,辫状河三角洲相对发育,水下分支河道横向迁移频繁,易形成席... 沉积成熟度低、富含牵引流成因的流水构造是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特征。以吐哈盆地温米油田中侏罗统三间房组为例,对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特征分析认为:湖盆可容空间较小时,辫状河三角洲相对发育,水下分支河道横向迁移频繁,易形成席状分布的砂体(水下分支河道复合作);可容空间增大时,辫状河三角洲相对不发育,这时水下分支河道延伸不远,河道砂体较孤立,河口砂坝相对比较发育。利用地震测井约束反演不仅提高了原始资料的垂向分辨率,而且可预测砂体的横向分布,使地下地质情况的认识从井孔扩展到井间,从一维扩展到二维和三维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鲁番盆地 哈密盆地 中侏罗纪 沉积相模式 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凹陷马寨油田卫95块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 被引量:9
20
作者 尹楠鑫 李存贵 +5 位作者 贾云超 李中超 熊运斌 张文成 王德波 孙力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0-29,120,共11页
沙三下亚段是马寨油田卫95块的主要含油层系,钻井资料显示储层厚度大、砂体成因复杂、相带认识难度大.为了研究卫95块沙三下亚段的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根据地质学及沉积学理论,分析其泥岩颜色、岩石类型及组合、粒度特征、构造特征及沉... 沙三下亚段是马寨油田卫95块的主要含油层系,钻井资料显示储层厚度大、砂体成因复杂、相带认识难度大.为了研究卫95块沙三下亚段的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根据地质学及沉积学理论,分析其泥岩颜色、岩石类型及组合、粒度特征、构造特征及沉积相.结果表明:位于东濮凹陷西北端第三断阶带的马寨油田卫95块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物源主要来自于西部的内黄隆起;该亚相又进一步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侧翼、席状砂和水下分流河道间等4种微相,各主力砂组发育多期扇三角洲沉积,各扇体相互叠置,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亚相以水下分流河道和席状砂微相为主,其余微相次之.在区域构造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扇体的物源方向及时空展布特征,总结卫95块的沉积微相模式,为油田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马寨油田 卫95块 沙三下亚段 扇三角洲 沉积微相 沉积相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