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植被格局对沙漠草地饲用价值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钱亦兵 吴兆宁 +1 位作者 张立运 张海燕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55-861,共7页
纵穿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调查测度了草地植被格局参数和微地形,分析了土壤理化性质。利用CCA排序和其它数理统计方法,讨论了沙漠地形和土壤理化性质等生境影响下的沙漠植物群落结构空间变化:沙漠北部草本植物物种丰富、盖度较高,多见沙生... 纵穿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调查测度了草地植被格局参数和微地形,分析了土壤理化性质。利用CCA排序和其它数理统计方法,讨论了沙漠地形和土壤理化性质等生境影响下的沙漠植物群落结构空间变化:沙漠北部草本植物物种丰富、盖度较高,多见沙生针茅、驼绒藜、齿稃草和短叶假木贼;沙漠中-南部主要生长沙漠绢蒿、沙蒿、白茎绢蒿、尖喙=牛儿苗、东方旱麦草、梭梭和琵琶柴等,并且以乔灌木物种多样性较高为特征。白梭梭、白皮沙拐枣、蛇麻黄、沙苔草、线叶庭荠、角果藜等基本为该沙漠草地的广布成分。在此基础上对比了不同地段各植物群落中相关种的营养物质组成和适口性,发现北部草原化荒漠草地发育优质牧草,具有良好的饲用价值;中-南部荒漠草地牧草在适口性、营养性和综合等级上略逊于北部,但因其在冬季里的不可替代性而具有重要饲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格局 沙漠草地 饲用价值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漠化草地的恢复与重建途径 被引量:18
2
作者 王堃 吕进英 邵新庆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40-245,共6页
在分析国内外草地沙漠化治理现状的基础上,研究1985-1998年沙化草地的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结果表明:自然恢复属于进展演替类型,经历"沙生、一年生植物群落"、"根茎禾草杂类草群落"和"丛生禾草群落"三个... 在分析国内外草地沙漠化治理现状的基础上,研究1985-1998年沙化草地的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结果表明:自然恢复属于进展演替类型,经历"沙生、一年生植物群落"、"根茎禾草杂类草群落"和"丛生禾草群落"三个演替阶段,最终向地带性植被类型发展;其植被物种组成,覆盖度、产草量均呈增加趋势,土壤有机质增加,表土结构变好;人工恢复的效果显著,播种抗旱、抗风沙型植物,可以快速建成植被覆盖地面,同时生产大量优质牧草,是我国沙化草原恢复重建的一条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学 草地沙漠 植被恢复 植被重建 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漠化对科尔沁沙质草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赵哈林 刘任涛 +4 位作者 周瑞莲 曲浩 潘成臣 王燕 李瑾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0-77,共8页
为了解沙漠化对沙质草地土壤大型动物群落的影响,2008和2009年在科尔沁沙地研究了沙质草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多样性和个体密度的变化及其机制。结果表明,随着草地沙漠化的发展,土壤大型动物类群丰富度、Shannon-Wiener... 为了解沙漠化对沙质草地土壤大型动物群落的影响,2008和2009年在科尔沁沙地研究了沙质草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多样性和个体密度的变化及其机制。结果表明,随着草地沙漠化的发展,土壤大型动物类群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个体密度明显下降,均匀度和优势度趋于增加,其中轻度和严重沙漠化阶段变化幅度最大;土壤动物群落组成不断变化,相似性降低,群落由多优势类群向单一优势类群,甚至无明显优势类群转化,致使群落发生逆行演替;沙漠化对草地土壤植食性动物影响相对较大,对杂食性和捕食性动物影响相对较小,导致群落功能群结构明显改变;草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动物群落的变化主要源于植被退化和土壤环境的恶化,特别是植被盖度和凋落物产量的下降以及土壤质地、有机质和养分状况的恶化,土壤温度、水分和pH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草地沙漠 大型土壤动物 群落变化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草地沙漠化中自然因素贡献率的确定方法 被引量:15
4
作者 李振山 贺丽敏 王涛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87-692,共6页
基于草地沙漠化发展过程中流沙面积变化模型和植被盖度变化模型,结合沙漠化监测资料,提出了。种定量确定自然因素在沙漠化中贡献率的方法,从而也可以间接地推算人为因素在沙漠化中的贡献率。以内蒙古奈曼旗现代草地沙漠化为例对模型... 基于草地沙漠化发展过程中流沙面积变化模型和植被盖度变化模型,结合沙漠化监测资料,提出了。种定量确定自然因素在沙漠化中贡献率的方法,从而也可以间接地推算人为因素在沙漠化中的贡献率。以内蒙古奈曼旗现代草地沙漠化为例对模型进行了应用,效果良好,并发现人类活动停止后,如果随后不出现持续的干旱年份,沙漠化所造成的流沙一般经过4~5a的时间就会自然消失,说明在计算时段内草地沙漠化中自然因素的贡献率为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沙漠 自然因素 贡献率 流沙盖度 植被盖度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漠化对科尔沁沙质草地大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时空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赵哈林 刘任涛 +1 位作者 赵学勇 张铜会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94-400,405,共8页
为揭示草地沙漠化对土壤大型节肢动物群落时空变化的影响,在2008-2009年春、夏、秋3个季节采用空间-时间转换的方法分层调查了科尔沁沙漠化草地0~30cm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类群丰富度、密度和优势类群的变化。结果表明:草地沙漠化导致土... 为揭示草地沙漠化对土壤大型节肢动物群落时空变化的影响,在2008-2009年春、夏、秋3个季节采用空间-时间转换的方法分层调查了科尔沁沙漠化草地0~30cm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类群丰富度、密度和优势类群的变化。结果表明:草地沙漠化导致土壤节肢动物类群丰富度和密度明显下降,下降幅度为夏季>春季>秋季,且以轻度和严重沙漠化阶段下降最为显著;草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季节变化模式和土壤剖面中的垂直分布模式也发生明显改变,其中季节变化模式由夏季最高、春季>秋季逐步转变为夏季最低、秋季>春季,土壤剖面中土壤动物的分布模式由从上层向下层递减逐步演变为上层下层相近,中间层最低;草地沙漠化还导致土壤动物群落优势类群的不断更替,其演替速率是夏季大于秋季和春季,中层土壤大于上层和下层土壤。草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变化主要受制于植被退化和土壤环境恶化的影响,特别是植被盖度、凋落物量、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沙漠 土壤节肢动物 类群丰富度 个体密度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曲县沙漠化草地褐鳞苔草固沙特性初探 被引量:4
6
作者 康建军 赵明 +2 位作者 李广宇 张继强 王芳 《中国水土保持》 2016年第2期47-51,73,共5页
褐鳞苔草(Carex brunnescens)是玛曲县沙漠化草地固沙的先锋植物,对维护玛曲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有重要作用。为了揭示褐鳞苔草种群的繁殖及固沙特征,对其地下部分的形态结构与种群繁殖特征,种群密度和地下部分数量指标... 褐鳞苔草(Carex brunnescens)是玛曲县沙漠化草地固沙的先锋植物,对维护玛曲高寒草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有重要作用。为了揭示褐鳞苔草种群的繁殖及固沙特征,对其地下部分的形态结构与种群繁殖特征,种群密度和地下部分数量指标与积沙特征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褐鳞苔草地下茎(水平茎)高度发达,当地面被风沙覆盖后,地下水平茎会迅速延长并在茎节点上长出垂直茎,垂直茎快速向上生长并穿透沙面形成新的植株(沙埋深度小于50 cm),周而复始使地下茎形成多层网状结构,起到固沙作用。当种群密度小于146株/m2、地下茎直径小于1.40mm、一级根系直径大于0.627 mm时存在明显的风蚀现象;种群密度为146~158株/m2、地下茎直径为1.40 mm、一级根系直径为0.612~0.627 mm时固沙效果较好;种群密度大于158株/m2、地下茎直径大于1.40 mm、一级根系直径小于0.612 mm时出现明显的堆积现象。以上结果表明,通过人工辅助和工程措施,褐鳞苔草可作为玛曲高寒沙漠化草地生态治理的优良草种,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草地 褐鳞苔草 固沙特性 推广应用 玛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奈曼旗过牧沙漠化草地在封育条件下植被的演变及其恢复 被引量:1
7
作者 张伟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CD 1992年第3期74-84,共11页
对内蒙古奈曼旗沙漠化草地封育2年、3年和8年保护地围栏内、外植被调查,通过聚类分析分出9个植物群落类型。研究表明:沙漠化草地封育后植被盖度增加,植物群落类型增多。同时促进了沙漠化草地中沙丘的固定,并使地表起伏趋于平缓。在强烈... 对内蒙古奈曼旗沙漠化草地封育2年、3年和8年保护地围栏内、外植被调查,通过聚类分析分出9个植物群落类型。研究表明:沙漠化草地封育后植被盖度增加,植物群落类型增多。同时促进了沙漠化草地中沙丘的固定,并使地表起伏趋于平缓。在强烈发展中的沙漠化土地中进行草地封育,生物量至少在8年内呈提高趋势。计算表明,封育效果和封育时间成正比,但以封育2、3年内的植被恢复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草地 封育 植被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草地资源刻不容缓 被引量:4
8
作者 刘起 《北方经济(内蒙)》 1999年第3期12-13,共2页
草地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全球草地面积达6717亿公顷,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5217%。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的经济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草地资源最丰富的... 草地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全球草地面积达6717亿公顷,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5217%。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的经济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草地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传统的草地畜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环境保护 草地资源 生态系统 草地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沙地遥感宏观动态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颜长珍 王一谋 +1 位作者 冯毓荪 王建华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2-135,共4页
以宁夏1996年和2000年的TM影像为信息源,在全数字方式下运用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建立了两期宁夏沙地数据库。通过分析得出:2000年宁夏有沙地面积313498hm2,与1996年相比新增加4894hm2、减少29705hm2、净减少24811hm2,净减少... 以宁夏1996年和2000年的TM影像为信息源,在全数字方式下运用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建立了两期宁夏沙地数据库。通过分析得出:2000年宁夏有沙地面积313498hm2,与1996年相比新增加4894hm2、减少29705hm2、净减少24811hm2,净减少了7 333%。沙地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比例由1996年的6 533%减少到2000年的6 054%,平均每年净减少0 120%。同时,分析了全区沙地变化的驱动因子。沙地增加的主要因素是草地沙漠化和耕地沙化,两者分别占沙地总增加量的78 463%和13 302%;沙地减少的相互主要因素是沙地开垦为耕地和沙地恢复草被变为草地,两者分别占沙地总减少量的50 025%和46 6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 TM影像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遥感技术 沙地 数据库 草地沙漠 耕地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乌珠穆沁典型草原植被盖度空间异质性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岩 尚士友 +2 位作者 王晓娟 臧琛 德力格尔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283-288,共6页
采用地学统计方法,以西乌珠穆沁典型草原3类不同地貌的3个试验区内植被盖度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空间结构和异质性。经研究发现,3类地貌试验样地的植被盖度均值较为接近,在32.99%~40.77%之间,其变异系数值均小于10%,属于弱变异性范围。3个... 采用地学统计方法,以西乌珠穆沁典型草原3类不同地貌的3个试验区内植被盖度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空间结构和异质性。经研究发现,3类地貌试验样地的植被盖度均值较为接近,在32.99%~40.77%之间,其变异系数值均小于10%,属于弱变异性范围。3个试验样地植被盖度的拟合模型决定系数在0.60~0.71之间,拟合度较好;根据C_0/(C+C_0)值可知,随机因素在3个样地植被盖度的空间变异中所起的作用的权重顺序为低山丘陵样地>坡地样地>波状高平原样地;3类不同地貌试验样地的结构比[C/(C+C_0)]均大于75%,植被盖度均表现出较强的空间相关性,且由空间自相关部分引起的空间异质性占到总空间异质性的80%以上;3个试验样地中植被盖度连续性最好的是低山丘陵地貌样地,其次是坡地地貌试验样地,最后是波状高平原地貌样地。3个试验样地均表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空间格局差异明显。经克里金空间插值后得到3个样区植被盖度的空间分布图,并对植被盖度的分布做了定量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草原 植被盖度 地统计学 空间异质性 遥感 半方差函数 草地沙漠化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沙漠化的生态和物理过程
11
作者 汪诗平 姜丽丽 +3 位作者 邹学勇 张春来 李耀明 崔树娟 《科技纵览》 2017年第9期78-79,共2页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将荒漠化定义为: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关键词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 草地沙漠 物理过程 青藏高原 生态 高寒 干旱地区 人类活动
原文传递
黄河源区褐鳞苔草的固沙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3
12
作者 马和 康建军 +3 位作者 赵明 谈嫣蓉 朱丽 邴丹珲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14-723,共10页
褐鳞苔草(Carex brunnescens)是黄河源区(玛曲)沙漠化草地具有较强固沙能力的先锋植物,对维护玛曲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有重要作用。为了揭示褐鳞苔草固沙的生物学特征,本研究在野外观测了其物候学特征,地上和地下器官生长进程以及地... 褐鳞苔草(Carex brunnescens)是黄河源区(玛曲)沙漠化草地具有较强固沙能力的先锋植物,对维护玛曲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有重要作用。为了揭示褐鳞苔草固沙的生物学特征,本研究在野外观测了其物候学特征,地上和地下器官生长进程以及地下器官形态学特征。结果表明,褐鳞苔草返青早,生育期较长,具有二次开花和结果的生长特性。褐鳞苔草单株叶宽、单株叶长、单株叶片数量、群落密度、群落盖度和群落叶片密度从展叶期-果实成熟期-黄枯期呈显著增加而后趋于稳定;而单株叶丛高度、单株叶面积和群落叶片面积呈显著增加而后减小的趋势。褐鳞苔草地下茎(水平茎和垂直茎)和根系适宜生存的沙层深度为0-60cm。不同沙层深度(0-20、20-40和40-60cm)均以直径为0.2~0.5mm的中根数量最多,在20-40cm沙层内细根(<0.2mm)的根系总长度均最大,0-20cm沙层内中根根系总长度最大。在10-30cm沙层内,水平茎,垂直茎和主根长度、鲜重和干重均最大,40-50cm沙层内最小。以上结果表明,褐鳞苔草能很好地适应高寒风沙生境,可作为玛曲高寒沙漠化草地生态恢复的建群种,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玛曲) 沙漠草地 褐鳞苔草 固沙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arex brunnescens for Sand Fixation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被引量:1
13
作者 康建军 赵明 +3 位作者 马和 张洋东 刘冬皓 童胜利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7年第9期1716-1722,1725,共8页
Carex brunnescens, a pioneer plant that has an excellent ability to fix sand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Maqu),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ecosystem stability of alpine grassland in Maq... Carex brunnescens, a pioneer plant that has an excellent ability to fix sand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Maqu),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ecosystem stability of alpine grassland in Maqu. In this study,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phonological characters, the growth process of overground and underground organs, and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of underground organs) of C. brunnescens were studied by a field observation experi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 brunnescens ha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urning green earlier than other plants, a long growth period, and two flowering and fruiting cycles. The leaf width, length and number of a single plant, and the density, coverage and leaf density of community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from the leaf extension period to the fruit mature period and then tended to be stable in the withering period, while the plant height and leaf area of a single plant and the leaf area of community rose significantly at first and then decreased. Underground stems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stems) and roots of C. brunnescens could survive in sand at a depth of 0-60 cm. The number of middle roots (0.2-0.5 mm in diameter) was the largest in all soil layers (0-20, 20-40 and 40-60 cm), and the total length of fine roots (〈0.2 mm) were the maximum in the sand at a depth of 20-40 cm, while the total length of middle roots was the maximum in the sand layer at a depth of 0-20 cm. The length, fresh weight and dry weight of the main root,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stems was the maximum in the sand layer at a depth of 10-30 cm and was the minimum in the sand layer at a depth of 40-50 cm. It is concluded that C. brunnescens can well adapt to the alpine sand habitat of Maqu, can be used as the constructive species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the alpine desertified grassland of Maqu, and has good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rce region of Yellow River (Maqu) Desertified grassland Carex brunnescens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for sand fix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