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沟垄覆膜集雨栽培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5
1
作者 王彩绒 田霄鸿 李生秀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08-214,共7页
在半湿润易旱地区的关中红油土上, 研究了垄上覆膜集雨保墒和沟内种植栽培方法对冬小麦(Triticumaestivum )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返青时各处理100~200 cm深土层的水分与播前相比无变化。0~100 cm土层覆膜较未覆膜... 在半湿润易旱地区的关中红油土上, 研究了垄上覆膜集雨保墒和沟内种植栽培方法对冬小麦(Triticumaestivum )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返青时各处理100~200 cm深土层的水分与播前相比无变化。0~100 cm土层覆膜较未覆膜多保蓄水6.5 mm,有一定集水保水作用。收获时各土层的水分都明显减少。在低氮(75 kg·ha-1)、低密(230万株·ha-1)和高氮(225 kg·ha-1)、高密(280万株·ha-1)2种条件下,覆膜较未覆膜处理平均多耗水34.8 mm,表明小麦明显增强了对深层水分的利用。覆膜集水和施用氮肥有显著增产效果。覆膜后,高氮处理的生物产量与籽粒产量比低氮处理平均高22.5%和22.6%,高氮低密处理比低氮低密处理的生物产量及籽粒产量分别高29.8% 和29.1%。在高氮高密条件下,覆膜处理的生物产量与籽粒产量比未覆膜高39.5%和28.9%。以高氮低密(高氮宽垄覆膜)处理的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最高,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达43.7和22 kg·mm-1·h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垄覆膜集雨栽培 冬小麦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半湿润易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沟垄覆膜聚水改土耕作措施对小南瓜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2
作者 文宏达 李淑文 +2 位作者 毕淑芹 张立峰 黄元仿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53-57,共5页
针对冀西北高原砂质栗钙土干旱、粗骨、土层薄等限制农业稳产和高产的障碍因子,该文通过田间试验,以稀植经济作物小南瓜为试材,研究了沟、垄不同覆膜方式和积聚不同厚度熟土(聚土)措施的聚水保墒与增产作用。结果表明沟覆膜方式聚集降... 针对冀西北高原砂质栗钙土干旱、粗骨、土层薄等限制农业稳产和高产的障碍因子,该文通过田间试验,以稀植经济作物小南瓜为试材,研究了沟、垄不同覆膜方式和积聚不同厚度熟土(聚土)措施的聚水保墒与增产作用。结果表明沟覆膜方式聚集降水和保蓄土壤水分的作用好于垄膜处理,收获后1m土体贮水量比播前盈余56.79mm。与垄膜处理相比,沟膜平均少耗水51.61mm,水分利用效率平均高16.42kg·mm-1·hm-2。垄膜条件下,聚土处理的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沟膜条件下,聚土40cm与60cm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以沟膜+积聚40cm厚度熟土+N60P45处理产量最高,达到9812.5kg/hm2。该技术可作为冀西北高原旱砂地农田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一种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垄覆膜 聚土 聚水 小南瓜 砂质栗钙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沟垄覆膜连作马铃薯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5
3
作者 徐雪雪 王东 +2 位作者 秦舒浩 张俊莲 贾丽琴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01-306,310,共7页
采用Illumina MiSeq技术对CK(平畦不覆膜)、T1(平畦覆膜)、T2(全膜垄播)、T3(全膜沟播)、T4(半膜垄播)、T5(半膜沟播)6种种植模式下马铃薯连作田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和系统发育进行研究,探究了不同沟垄覆膜种植马铃薯3a连作... 采用Illumina MiSeq技术对CK(平畦不覆膜)、T1(平畦覆膜)、T2(全膜垄播)、T3(全膜沟播)、T4(半膜垄播)、T5(半膜沟播)6种种植模式下马铃薯连作田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和系统发育进行研究,探究了不同沟垄覆膜种植马铃薯3a连作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变化规律,揭示沟垄覆膜连作种植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6个处理的真菌多样性指数大小顺序为T2〉T3〉T1〉T4〉CK〉T5,且各处理间差异显著;连作土壤中真菌群落主要有子囊菌门(Ascomycota)、接合菌门(Zyg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壶菌门(Chytridiomycota)及其他未分类的真菌;子囊菌门为优势种群,其中T5处理子囊菌门的比例最高为88.7%,T2最低为67.2%;伞菌纲(Agaricomycetes)、子囊菌纲(Ascomycetes)、担子菌纲(Basidiomycetes)、壶菌纲(Chytridiomycetes)、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散囊菌纲(Eurotiomycetes)、锤舌菌纲(Leotiomycetes)、圆盘菌纲(Orbiliomycetes)、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和接合菌纲(Zygomycetes)等组成连作土壤真菌群落的真菌纲,粪壳菌纲为所有处理中的优势菌纲;另外,CK、T1、T2、T3、T5处理的优势菌为镰孢菌属(Fusarium),其中T1所占比例最高为26.1%,T4为8.9%,较CK低53.6%,且半膜处理T4、T5的镰孢菌所占比例分别比全膜处理T2、T3低54.6%和28.1%,T4处理的优势菌为被孢霉属(Mortierella);群落结构中还有盾盘菌属(Scutellinia)、丛赤壳属(Cryphonectria)、枝顶孢属(Acremonium)和链格孢属(Alternaria)等,但所占比例较低,均在1%~2%之间;全膜垄播种植的土壤真菌多样性最高,说明全膜垄播能够促进真菌的繁殖;但是半膜垄播土壤的镰刀菌含量最低且比全膜垄播低54.6%。因此,半膜垄播种植对镰孢菌引起的马铃薯病害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垄覆膜 马铃薯 连作 真菌多样性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沟垄覆膜对旱作马铃薯土壤养分运移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4
作者 秦舒浩 代海林 +1 位作者 张俊莲 王蒂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8-41,71,共5页
为了明确沟垄覆膜种植方式对旱作马铃薯田养分运移规律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平畦不覆膜(T1)、平畦覆膜(T2)、全膜双垄沟播(T3)、全膜双垄垄播(T4)、半膜膜侧种植(T5)及半膜沟垄垄播(T6)6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沟垄覆膜条件下... 为了明确沟垄覆膜种植方式对旱作马铃薯田养分运移规律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平畦不覆膜(T1)、平畦覆膜(T2)、全膜双垄沟播(T3)、全膜双垄垄播(T4)、半膜膜侧种植(T5)及半膜沟垄垄播(T6)6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沟垄覆膜条件下0~40 cm土壤养分运转分配规律及马铃薯产量表现。结果表明,通过沟垄覆膜处理能促进土壤有机质分解,显著提高马铃薯根区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全生育期,各处理0~20 cm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7月份含量最高,且各沟垄覆膜处理均高于T1;20~40 cm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变化规律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以8月份养分含量最高,各处理间差异显著;而各沟垄覆膜处理0~4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均低于T1。与T1相比,T2、T3、T4、T5和T6分别增产36.3%、59.7%、60.5%、47.6%和46.0%,其中T4产量最高。沟垄覆膜种植提高了大薯率和中薯率总和。各处理综合表现以T4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垄覆膜 旱作马铃薯 土壤养分运移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沟垄覆膜连作种植对马铃薯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王东 卢健 +2 位作者 秦舒浩 张俊莲 王蒂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2-66,共5页
以当地主栽马铃薯品种"新大坪"为试验材料,研究平畦不覆膜(CK)、平畦覆膜(T1)、全膜双垄垄播(T2)、全膜双垄沟播(T3)、半膜沟垄垄播(T4)、半膜沟垄沟播(T5)6种栽培模式连作种植,对马铃薯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 以当地主栽马铃薯品种"新大坪"为试验材料,研究平畦不覆膜(CK)、平畦覆膜(T1)、全膜双垄垄播(T2)、全膜双垄沟播(T3)、半膜沟垄垄播(T4)、半膜沟垄沟播(T5)6种栽培模式连作种植,对马铃薯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处理T2、T3、T4和T5显著提高连作马铃薯根区地温;在连作马铃薯全生育期内,各处理土壤电导率总体呈下降趋势,pH呈上升趋势;与CK相比,沟垄覆膜处理土壤电导率提高,pH降低,但差异不显著;除T5外,其他沟垄覆膜处理均能提高连作马铃薯出苗率,T4最高且与CK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沟垄覆膜处理明显提高连作马铃薯产量,增产幅度为1.5%~29.8%,其中T2处理产量最高且与CK间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连作 沟垄覆膜 土壤理化性质 出苗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黄土高原旱作农业沟垄覆膜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6
作者 蒙强 刘静霞 张恒嘉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8期72-82,共11页
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是黄土高原旱地农业长期以来致力改善和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地膜覆盖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农业生产后,先后经历了多次更新换代。目前,依托于沟垄地膜覆盖的耕作栽培方式逐渐发展成为黄土高原雨... 提高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是黄土高原旱地农业长期以来致力改善和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地膜覆盖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农业生产后,先后经历了多次更新换代。目前,依托于沟垄地膜覆盖的耕作栽培方式逐渐发展成为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的主要耕作技术,其在继承传统农业耕作技术与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保护性耕作技术相结合,极大拓展了其应用和推广的空间,有效解决了作物卡脖子旱问题,为该区粮食的稳产、高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笔者概述了黄土高原旱作区沟垄覆膜栽培技术的发展现状,并从水分、温度、光照等方面阐述了该技术获得高产的原因。最后对沟垄覆膜栽培技术的负面效应进行了分析,旨在不断地完善沟垄覆盖体系,为今后旱区农事技术创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垄覆膜 黄土高原 水分利用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沟垄覆膜栽培对旱作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3
7
作者 代海林 秦舒浩 +3 位作者 张俊莲 王蒂 王春林 陈龙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6-60,共5页
以当地主栽品种"新大坪"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沟垄覆膜种植模式对旱作马铃薯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沟垄覆膜种植能显著提高马铃薯根际的温度、株高、开展度、主根长以及相对生长率(RGR)。与传统平畦不覆膜(T1)相比,平... 以当地主栽品种"新大坪"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沟垄覆膜种植模式对旱作马铃薯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沟垄覆膜种植能显著提高马铃薯根际的温度、株高、开展度、主根长以及相对生长率(RGR)。与传统平畦不覆膜(T1)相比,平畦覆膜(T2)、全膜双垄沟播(T3)、全膜双垄垄播(T4)、半膜膜侧种植(T5)和半膜沟垄垄播(T6)种植分别增产36.29%、59.68%、60.49%、47.58%和45.97%,其中T3和T4的产量最高。沟垄覆膜种植有利于马铃薯产量性状的改善,提高了大薯率和中薯率总和,其中以全膜双垄垄播(T4)最为显著。在该区采用全膜双垄垄播(T4)最有利于马铃薯的生长及产量性状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垄覆膜 旱作马铃薯 生长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沟垄覆膜连作对马铃薯植株生理生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许丽婷 齐荣 +3 位作者 秦舒浩 刘玉汇 余斌 张俊莲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6-32,共7页
【目的】沟垄覆膜种植模式是克服马铃薯连作障碍、提高降水利用效率和农田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在半干旱区必须选择最佳的沟垄覆膜模式.【方法】依托4a大田定位试验,测定平畦覆膜(T1)、全膜垄播(T2)、全膜沟播(T3)、半膜垄播(T4)、半膜沟播... 【目的】沟垄覆膜种植模式是克服马铃薯连作障碍、提高降水利用效率和农田生产力的有效途径,在半干旱区必须选择最佳的沟垄覆膜模式.【方法】依托4a大田定位试验,测定平畦覆膜(T1)、全膜垄播(T2)、全膜沟播(T3)、半膜垄播(T4)、半膜沟播(T5),平畦不覆膜(CK)6种模式下连作马铃薯植株SPADR、相对含水量、酶活性、光合特性和荧光参数,明确马铃薯产量.【结果】连作条件下,沟垄覆膜种植马铃薯叶片SPADR、相对含水量、SOD和CAT活性均高于CK,其中T3处理显著高于CK,盛花期增幅分别为9.37%,9.31%,166.74%和230.77%,薯块膨大期增幅分别为26.56%,15.56%,203.21%和207.54%;薯块膨大期Pn,Gs,Tr,Fv/Fm,ΦPSII和qP均高于CK,T3处理增幅最大,分别为50.21%,150.00%,58.43%,17.47%,54.86%和7.79%;各处理游离Pro,Ci,F0和MDA均低于CK,其中T3处理显著低于CK,分别为46.88%,20.92%,4.54%和63.72%;另外,沟垄和覆膜处理均能提高马铃薯产量,增产幅度为32.43%~42.98%,其中T3处理产量最高并且与CK差异显著.【结论】沟垄覆膜种植模式均可提高连作马铃薯光合能力和产量,其中全膜双垄沟播模式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垄覆膜 马铃薯 生理生态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沟垄覆膜不同沟垄比对枸杞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杨一凡 吴发启 +1 位作者 徐宁 段红腾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9-164,共6页
以青海省德令哈枸杞产区不同沟垄措施下的枸杞地为研究对象,以无覆盖平作枸杞地为对照(CK),在分析该地区降雨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沟垄覆膜措施下不同沟垄比(30∶32cm,24∶32cm,18∶32cm,12∶32cm)对枸杞土壤含水率、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以青海省德令哈枸杞产区不同沟垄措施下的枸杞地为研究对象,以无覆盖平作枸杞地为对照(CK),在分析该地区降雨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沟垄覆膜措施下不同沟垄比(30∶32cm,24∶32cm,18∶32cm,12∶32cm)对枸杞土壤含水率、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年降水量不足300mm的试验区,沟垄覆膜不同沟垄比种植相比于无覆盖平作种植土壤含水率、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升高,增产节水效果最优的GLBc(沟垄比18∶32cm)处理相比CK产量提高60.14%,耗水量降低7.4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72.46%。(2)沟垄覆膜不同沟垄比条件下,随着沟宽的不断减小,土壤含水率、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沟垄比18∶32cm时达到最大。沟宽18cm时枸杞的水分利用效率相比30,24,12cm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40.0%,8.5%,9.2%。(3)对沟宽和枸杞产量的回归分析表明,当沟垄比为17∶32cm时,枸杞的产量达到最大值1503kg/hm^2。因此,在青海主要枸杞产区,沟垄覆膜种植相比传统种植能显著提高枸杞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同时结合当地沟垄比现状,将沟宽减小为17 cm,即沟垄比为17∶32cm时枸杞产量最高,蒸散量最小,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该研究结果对提高枸杞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具有指导意义,为旱区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 沟垄覆膜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沟垄覆膜对连作马铃薯土壤酶活性、理化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10
作者 要凯 赵章平 +5 位作者 康益晨 张卫娜 石铭福 杨昕宇 范艳玲 秦舒浩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286-1292,共7页
以当地主栽品种“新大坪”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平畦不覆膜(CK)、平畦覆膜(T1)、全膜垄播(T2)、全膜沟播(T3)、半膜垄播(T4)、半膜沟播(T5) 6 种栽培模式对连作马铃薯土壤酶活性、理化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沟垄覆... 以当地主栽品种“新大坪”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平畦不覆膜(CK)、平畦覆膜(T1)、全膜垄播(T2)、全膜沟播(T3)、半膜垄播(T4)、半膜沟播(T5) 6 种栽培模式对连作马铃薯土壤酶活性、理化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沟垄覆膜栽培可不同程度提高马铃薯连作田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其中 T2 对 3 种酶活性的提高效果最为显著;沟垄覆膜可降低土壤 pH,从而改善马铃薯根际土壤的理化性状,且以 T2 对土壤化学性质的改善最为明显,沟垄覆膜可不同程度提高土壤电导率;此外,沟垄覆膜栽培还可以显著提高马铃薯块茎的产量,其中T2 增产幅度最高可达 75%。本研究以期为半干旱地区马铃薯连作障碍的克服及提高马铃薯产量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垄覆膜 连作马铃薯 土壤理化特性 土壤酶活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沟垄覆膜栽培对连作马铃薯根系分泌物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赵章平 要凯 +5 位作者 康益晨 张卫娜 范艳玲 杨昕宇 张俊莲 秦舒浩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3-89,97,共8页
【目的】探明不同栽培模式对连作马铃薯根系分泌物和土壤养分的影响.【方法】以马铃薯品种"新大坪"为试验材料,研究平畦不覆膜(CK)、平畦覆膜(T1)、全膜垄播(T2)、全膜沟播(T3)、半膜垄播(T4)、半膜沟播(T5) 6种栽培模式对连... 【目的】探明不同栽培模式对连作马铃薯根系分泌物和土壤养分的影响.【方法】以马铃薯品种"新大坪"为试验材料,研究平畦不覆膜(CK)、平畦覆膜(T1)、全膜垄播(T2)、全膜沟播(T3)、半膜垄播(T4)、半膜沟播(T5) 6种栽培模式对连作马铃薯根系分泌物、土壤pH、电导率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连作马铃薯根系分泌物中主要含有酯类、烃类、酸类、醇类、酚类、酰胺类化合物;与CK相比,沟垄覆膜栽培可显著降低连作马铃薯根系分泌物中化感物质及酸类化合物的含量,其中酸类物质最高降幅达55.22%.此外,沟垄覆膜栽培还可提高土壤pH,降低土壤电导率,降幅达23.8%~34.1%,促进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增加土壤肥力,各处理较CK速效氮含量提高11.47%~45.91%,速效磷含量提高17.88%~36.96%,速效钾含量提高1.77%~16.71%.【结论】沟垄覆膜栽培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了马铃薯对土壤中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吸收,有效缓解了因化感物质积累对作物的毒害作用,尤其以全膜垄播栽培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沟垄覆膜 连作 根系分泌物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半干旱区沟垄覆膜集水模式下糜子边际效应及生理特性 被引量:13
12
作者 屈洋 苏旺 +5 位作者 李翠 高金锋 高小丽 王鹏科 冯佰利 柴岩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76-782,共7页
通过连续3年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陕北半干旱区不同沟垄覆膜集水模式下糜子边际效应和生理特性.试验设4种不同的沟垄宽度(带型),垄∶沟分别为40 cm∶40 cm(P40)、60 cm∶60 cm(P60)、80 cm∶80 cm(P80)、100 cm∶100 cm(P100),对照为露... 通过连续3年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陕北半干旱区不同沟垄覆膜集水模式下糜子边际效应和生理特性.试验设4种不同的沟垄宽度(带型),垄∶沟分别为40 cm∶40 cm(P40)、60 cm∶60 cm(P60)、80 cm∶80 cm(P80)、100 cm∶100 cm(P100),对照为露地平播(NM).结果表明:随着沟垄宽度的增大,糜子的产量边际效应指数和边际效应增大,边行的增产作用呈上升趋势,最大增产率达207.7%,而中行的增产作用呈下降趋势,增产幅度最低仅为10.3%.带型60 cm∶60 cm的糜子产量在3年中均为最高.同一处理内,边行对糜子产量的贡献率大于中行,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不同带型边行的叶绿素含量、Chl a/Chl b、光合速率均大于中行;沟垄宽度越大,边行的光合能力越强,中行的光合能力越弱.带型60 cm∶60 cm是陕北半干旱区糜子种植的适宜带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糜子 沟垄覆膜集水模式 边际效应 生理特性 陕北半干旱区
原文传递
垄沟覆膜栽培方式对马铃薯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18
13
作者 曹莉 秦舒浩 +3 位作者 张俊莲 王蒂 王春林 李德明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2-46,共5页
研究了不同垄沟覆膜栽培方式对旱作马铃薯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垄沟覆膜栽培方式在0~20cm和20~40cm土层中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与不覆膜的对照相比存在明显差异,而且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酶活性的变... 研究了不同垄沟覆膜栽培方式对旱作马铃薯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垄沟覆膜栽培方式在0~20cm和20~40cm土层中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与不覆膜的对照相比存在明显差异,而且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明显正相关关系.各处理间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均表现为半膜膜侧种植和半膜垄上种植明显高于对照,据此认为,而全膜双垄沟播和全膜双垄垄播则低于对照.半膜膜侧种植最有利于旱作马铃薯土壤微生物生长及土壤酶活性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马铃薯 沟垄覆膜栽培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沟垄和覆膜连作种植对马铃薯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王东 卢健 +3 位作者 秦舒浩 张俊莲 王蒂 王伟斌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7期28-32,共5页
为了探明不同沟垄覆膜连作种植对马铃薯生长特征及品质影响的差异,以当地主栽品种‘新大坪’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平畦不覆膜(CK)、平畦覆膜(T1)、全膜双垄垄播(T2)、全膜双垄沟播(T3)、半膜沟垄垄播(T4)、半膜膜侧种植(T5)6... 为了探明不同沟垄覆膜连作种植对马铃薯生长特征及品质影响的差异,以当地主栽品种‘新大坪’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平畦不覆膜(CK)、平畦覆膜(T1)、全膜双垄垄播(T2)、全膜双垄沟播(T3)、半膜沟垄垄播(T4)、半膜膜侧种植(T5)6种栽培模式连作种植对马铃薯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沟垄和覆膜栽培能显著促进连作马铃薯生长,且T3处理促进作用最大;并能显著提高连作马铃薯产量,增产幅度为1.5%~29.8%,其中T2处理产量最高。沟垄和覆膜处理马铃薯薯块氨基酸总量和还原糖含量较CK存在显著差异,其中CK的氨基酸总量最高,T4的还原糖含量最高;而薯块干物质、蛋白质及淀粉含量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连作 生长 产量和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湿润区旱作起垄覆膜沟播小麦的水分及生理效应研究 被引量:32
15
作者 李吾强 温晓霞 +1 位作者 高茂盛 熊晓锐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46-151,共6页
在关中平原西部杨凌550~600 mm降雨量气候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冬小麦田间水分动态变化及叶绿素、丙二醛等生理指标。结果显示:冬小麦越冬初期、拔节期0~50 cm土壤贮水量起垄覆膜沟播处理比传统平作处理分别高6.1 mm5、.2 mm,... 在关中平原西部杨凌550~600 mm降雨量气候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冬小麦田间水分动态变化及叶绿素、丙二醛等生理指标。结果显示:冬小麦越冬初期、拔节期0~50 cm土壤贮水量起垄覆膜沟播处理比传统平作处理分别高6.1 mm5、.2 mm,比起垄沟播处理分别高2.3 mm^2、.9 mm;小麦收获后0~2 m土壤贮水量起垄覆膜沟播处理比传统平作和起垄沟播处理分别高27.9 mm和12.2 mm。小麦开花后,起垄覆膜沟播处理旗叶叶绿素含量始终高于传统平作和起垄沟播处理且降解缓慢,丙二醛含量则较传统平作和起垄沟播处理低,增加也比较缓慢。最终产量测定,起垄覆膜沟播冬小麦极显著的高于传统平作,比传统平作栽培高1 472.10 kg/hm^2,增产幅度19.3%;比起垄沟播冬小麦最终产量高1 844.79 kg/hm^2,增产25.4%,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平作和起垄沟播相比,起垄覆膜沟播具有较好的聚水保墒效果,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小麦的衰老进程,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而且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高于传统平作小麦和起垄沟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土壤水分 生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生产机械化沟垄全覆膜高速穴播技术应用与推广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启东 李参 李增荣 《农业工程》 2022年第4期32-35,共4页
近年来,甘肃在推广玉米沟垄全覆膜高速穴播集成技术中,总结出了其技术路线、作业质量标准及操作规程。该技术可减少机具在大田里作业次数,节约油耗、省工省时,降低劳动强度和作业成本,给农民带来增产增收的效果,同时能提高机械化作业水... 近年来,甘肃在推广玉米沟垄全覆膜高速穴播集成技术中,总结出了其技术路线、作业质量标准及操作规程。该技术可减少机具在大田里作业次数,节约油耗、省工省时,降低劳动强度和作业成本,给农民带来增产增收的效果,同时能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及生产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高速穴播 技术推广 生产机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MBL-2/6型小麦起垄覆膜沟播机 被引量:2
17
作者 薛惠岚 杨青 孙骊 《农业机械》 2000年第4期32-32,共1页
2MBL-2/6型小麦起垄覆膜沟播机,是西北农业科技大学机电学院为适应'起垄覆膜、膜侧沟内条播'模式下地膜小麦种植最新的'三密一稀'农艺要求研制的一种新型播种机具,该机由小四轮拖拉机悬挂联接,在耕整过的土地上可一次... 2MBL-2/6型小麦起垄覆膜沟播机,是西北农业科技大学机电学院为适应'起垄覆膜、膜侧沟内条播'模式下地膜小麦种植最新的'三密一稀'农艺要求研制的一种新型播种机具,该机由小四轮拖拉机悬挂联接,在耕整过的土地上可一次完成起垄、垄上覆膜、沟内3行条播施肥和播后镇压等多项作业,能满足各种土壤条件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播机 2MBL-2/6型 工作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覆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效益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庾莉萍 金红梅 《宁夏农林科技》 2012年第7期9-10,共2页
在低温阴湿区代表性区域宁夏泾源县进行的马铃薯覆膜技术效益试验结果表明:全膜覆盖栽培的增产增收效果优于半膜覆盖栽培,且增温保湿效果较明显;覆膜时期以秋季最佳,其次是早春覆膜,而播期覆膜的效果最差。
关键词 马铃薯 集雨 土壤水分 产量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垄覆膜沟播对油菜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19
作者 雷发林 《中国农机化》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7-27,共1页
关键词 机械 油菜 农艺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深沟高垄膜上覆土栽培试验小结
20
作者 李叙斌 艾刚华 +4 位作者 毛玉珍 刘启梅 曹昌明 杜玉 李素芹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7年第23期69-70,共2页
宜都市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5000hm^2左右,并呈逐年扩大趋势。种植品种以费乌瑞它为主,该品种在我市表现为薯块表皮光滑,皮淡黄,肉鲜黄,芽眼少而浅,口感较好,市场认可度较高,同时生育期短,生长势强,结薯集中,茎大而整齐。略显不足的是,费... 宜都市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5000hm^2左右,并呈逐年扩大趋势。种植品种以费乌瑞它为主,该品种在我市表现为薯块表皮光滑,皮淡黄,肉鲜黄,芽眼少而浅,口感较好,市场认可度较高,同时生育期短,生长势强,结薯集中,茎大而整齐。略显不足的是,费乌瑞它的浅表层结薯特性易形成绿皮(头)薯,导致该品种难以在本地大面积推广。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笔者在宜都市马铃薯主产区梁山村、杉木坑村等地连续几年实施了深沟高垄膜上覆土栽培方法试种费乌瑞它,试验结果是该品种商品产量每hm^2平均增加了2197.5kg,产值增加了16050元,纯收益增加了13425元。试验证明,深沟高垄膜上覆土栽培方法是解决费乌瑞它绿皮、商品率下降最轻简、最高效的新方法,且适于在本地大面积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费乌瑞它 栽培方法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