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异常超压带内开启泥岩裂隙的分布与油气初次运移 被引量:31
1
作者 张金功 王定一 +1 位作者 邸世祥 李丕龙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27-31,共5页
黄骅坳陷沧东-南皮凹陷下第三系异常超压带内开启泥岩裂隙的分布表明,具有开启状态裂隙的泥岩在垂向上集中分布在一定的深度区间,该带在横向上是区域性分布的。在开启泥岩裂隙带内,泥岩孔隙度、蒙脱石含量、残留总烃/有机碳及等指... 黄骅坳陷沧东-南皮凹陷下第三系异常超压带内开启泥岩裂隙的分布表明,具有开启状态裂隙的泥岩在垂向上集中分布在一定的深度区间,该带在横向上是区域性分布的。在开启泥岩裂隙带内,泥岩孔隙度、蒙脱石含量、残留总烃/有机碳及等指标较上下层段有较大幅度的减少。据此认为,异常超压带内泥岩裂隙产生后便进行大规模持续的排液,直至泥岩排液潜力趋于丧失裂隙才会闭合,该过程以一次性为主。开启泥岩裂隙带是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超压 开启泥岩裂隙 油气初次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阳凹陷烃源岩中的石油包裹体及油气初次运移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刘洪营 熊敏 +1 位作者 刘德汉 肖贤明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63-167,共5页
莱阳凹陷莱孔2井下白垩统莱阳组水南段暗色泥岩为富含藻类体和无定形体的优质烃源岩。用高倍荧光显微镜观察,在这些暗色泥岩的砂质碎屑矿物和自生矿物中,发现丰富的微石油包裹体群。这些石油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较集中,为78~82℃。根据莱... 莱阳凹陷莱孔2井下白垩统莱阳组水南段暗色泥岩为富含藻类体和无定形体的优质烃源岩。用高倍荧光显微镜观察,在这些暗色泥岩的砂质碎屑矿物和自生矿物中,发现丰富的微石油包裹体群。这些石油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较集中,为78~82℃。根据莱孔2井水南段古地温演化历史,进一步推算出烃源岩中这些石油包裹体的形成时间为74~77Ma。根据PVTsim模拟计算,这些石油包裹体的捕获压力为305~307bar。莱阳凹陷水南段暗色泥岩石油包裹体的发现,说明该凹陷在第三纪抬升以前水南段暗色泥岩曾经历过深埋与生排烃作用,为本区重要的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阳凹陷 烃源岩 石油包裹体 油气初次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初次运移机理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传亮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31-335,共5页
根据力学和物理化学的有关理论,对油气初次运移问题进行了定量研究和分析。研究认为,油气是以连续相的形式从源岩运移到储集岩的。油气运移的动力是浮力和毛细管压力的共同作用。因油气初次运移为自然驱替,因此源岩的排烃效率较高。但... 根据力学和物理化学的有关理论,对油气初次运移问题进行了定量研究和分析。研究认为,油气是以连续相的形式从源岩运移到储集岩的。油气运移的动力是浮力和毛细管压力的共同作用。因油气初次运移为自然驱替,因此源岩的排烃效率较高。但油气的聚集和油气藏的形成,对源岩厚度有一定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初次运移 连续相 源岩 储集岩 动力 浮力 毛细管压力 排烃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湖凹陷油气初次运移及输导作用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纪亚琴 刘喜欢 +1 位作者 刘义梅 冯武军 《复杂油气藏》 2013年第3期6-9,共4页
通过金湖凹陷典型探井的声波时差曲线分析,论述普遍存在的欠压实现象,并解释当前的油气藏格局。油气的分布虽受多种因素控制,但初次运移输导层砂体常常是油气富集成藏的最有利部位,进而纵向多参数评价研究区古近系烃源岩生排烃范围,以... 通过金湖凹陷典型探井的声波时差曲线分析,论述普遍存在的欠压实现象,并解释当前的油气藏格局。油气的分布虽受多种因素控制,但初次运移输导层砂体常常是油气富集成藏的最有利部位,进而纵向多参数评价研究区古近系烃源岩生排烃范围,以明确下步有利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评价 欠压实砂体 输导层 油气初次运移 金湖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蚀化排烃”在油气初次运移中的作用
5
作者 田新 孙玉波 《中外能源》 CAS 2018年第3期19-24,共6页
油气初次运移研究主要体现在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解释及模型建立方面,现行的排烃动力观点主要有压实作用、欠压实作用、有机质生烃作用等,主要的排烃模型有正常压实排烃和异常压力幕式排烃模型。"蚀化排烃"理论认为烃源岩在进入生油窗... 油气初次运移研究主要体现在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解释及模型建立方面,现行的排烃动力观点主要有压实作用、欠压实作用、有机质生烃作用等,主要的排烃模型有正常压实排烃和异常压力幕式排烃模型。"蚀化排烃"理论认为烃源岩在进入生油窗后,由于生油过程中岩石骨架的部分组分转化为干酪根后又进一步转化为油气,原先的岩石骨架结构遭到破坏,在上覆岩层压力下使油气从烃源岩排出。以SW33-46井中的一段高丰度烃源岩为例,运用"蚀化排烃"理论计算了生油过程对烃源岩孔隙度的影响,结果显示生油过程对高丰度烃源岩的孔隙度和压实作用有重要影响;建立了正常压力压实和异常压力压实排烃机理模型;分析了巨厚烃源岩排烃模式、薄层烃源岩排烃模式、未熟—低熟油排烃模式、成熟油排烃模式,得出影响"蚀化排烃"的因素包括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烃源岩的非均质性、地温场、地压场及地应力场的分布等,其中有机质丰度是控制蚀化作用强弱的最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初次运移 烃源岩 排烃 压实模型 蚀化排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油气初次运移有关问题的探讨
6
作者 何家雄 梁可明 +1 位作者 黄保家 王宏军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1989年第2期17-23,共7页
油气初次运移方向主要取决于过剩压力的展布;'积聚型'和'连续型'可能是欠压实与正常压实的两种不同排烃方式;排烃带的确定划分不能单纯依据压实法定论,尚须结合地化法综合考虑;异常高压带在烃类运聚中有排烃和盖层两种... 油气初次运移方向主要取决于过剩压力的展布;'积聚型'和'连续型'可能是欠压实与正常压实的两种不同排烃方式;排烃带的确定划分不能单纯依据压实法定论,尚须结合地化法综合考虑;异常高压带在烃类运聚中有排烃和盖层两种作用。用地化法与压实法相结合是研究排烃运移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初次运移 石油地质 油气运移方向 异常高压带 烃类运移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常高压驱动石油运移成藏——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多相态烃类沸腾包裹体证据 被引量:2
7
作者 李荣西 刘海情 +3 位作者 朱瑞静 邓秀琴 李元昊 郭正权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19-1233,共15页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裂隙充填的方解石脉中含有大量多相态烃类包裹体,包括固体沥青+液态油+气态烃3相包裹体、气/液比差别很大(最小仅为5%,最大超过70%)的液态油+气态烃二相包裹体以及纯液态油包裹体、盐水+液态油+...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裂隙充填的方解石脉中含有大量多相态烃类包裹体,包括固体沥青+液态油+气态烃3相包裹体、气/液比差别很大(最小仅为5%,最大超过70%)的液态油+气态烃二相包裹体以及纯液态油包裹体、盐水+液态油+气态烃3相包裹体等。岩相学观察表明,这些不同相态烃类包裹体是被同时捕获形成的共生不混溶包裹体,气/液比不同的烃类包裹体具有相近的均一温度,分布范围较小(74℃~117℃),综合分析认为它们是在沸腾状态下被同时捕获的。不同相态烃类包裹体显微傅里叶红外光谱和荧光光谱不同,表明其烃类成分的差异。油/源对比研究表明烃类包裹体与长8油层的原油均来源于长7烃源岩。结合盆地区域构造演化分析认为,延长组长7油层组厚层烃源岩层在埋藏热演化和油气形成过程中出现的过剩压力,在早白垩世油气形成高峰阶段达到顶峰;鄂尔多斯盆地在晚白垩世抬升和剥蚀产生的卸载作用导致延长组长7烃源岩层在超高压下破裂,其中积聚的石油因压力突降而沸腾并沿裂隙排出并运移进入特低渗致密砂岩储层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包裹体 油气初次运移 二次运移 沸腾 岩性油藏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地层压力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9
8
作者 朱芳冰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0年第4期248-252,共5页
利用地震速度、声波测井和中途测试等资料,研究了莺歌海盆地地层压力的特征及分布,分析了早期自源超压及其伴生的滞烃作用和它们对油气初次运移的影响,莺歌海盆地强烈超压主要是压实不均衡的结果,超压的分布受沉降-沉积速率和盆地... 利用地震速度、声波测井和中途测试等资料,研究了莺歌海盆地地层压力的特征及分布,分析了早期自源超压及其伴生的滞烃作用和它们对油气初次运移的影响,莺歌海盆地强烈超压主要是压实不均衡的结果,超压的分布受沉降-沉积速率和盆地充填岩性的控制,超压界面明显起伏,超压层段异常低的热解峰温和高生成指数反映了超压的滞烃作用,超压及其滞烃作用是有机质热演化异常的主要原因,也是决定盆地天然气成藏过程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地层压力特征 石油地质意义 超压 油气初次运移 滞烃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页岩不同介质中可溶有机质组成差异性及对页岩油富集的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朱景修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29-437,共9页
泥页岩中的有机质组成复杂,其差异性对于认识油气的生排烃和页岩油气的形成与富集机理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始新统核桃园组湖相泥页岩为研究对象,系统对比了其中不同介质(包括无机矿物和有机干酪根)中可溶有机质的组成与... 泥页岩中的有机质组成复杂,其差异性对于认识油气的生排烃和页岩油气的形成与富集机理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始新统核桃园组湖相泥页岩为研究对象,系统对比了其中不同介质(包括无机矿物和有机干酪根)中可溶有机质的组成与差异,并与页岩油和砂岩油相对比,分析差异性,讨论其地质地球化学意义。结果表明,泥页岩不同介质中可溶有机质的饱和烃组成差异性较小,难以区分,反映了页岩油气的源内生排烃过程,饱和烃自身各种化合物之间的极性差异不大;而芳烃组成差异明显,其中,有机介质中可溶有机质的芳烃组成与页岩油/砂岩油相当,而无机介质中可溶有机质的芳烃组成与页岩油/砂岩油差异较大,反映了油气生排烃的过程。据此,泥页岩在初次运移的排烃过程中,生成的烃类物质首先充满无机矿物基质孔隙,并满足矿物颗粒表面吸附后,进入烃源层内微裂缝和/或砂岩夹层而富集,这类油气资源即目前所谓的页岩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有机质 排烃 油气初次运移 泥页岩 页岩油 泌阳凹陷 南襄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发景教授重要论著介绍
10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F0002-F0002,共1页
关键词 油气运移特征 压实作用 有机地球化学 地球物理测井 地球化学指标 油气初次运移 模拟试验 构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书目录
11
作者 刘成根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1994年第3期129-131,共3页
石油与天然气圈闭 这是一本英文原版新书,作者为地质学家Malcolm K.Jenyon,1990年英国John Wiley&Sons有限公司出版。该书论述了石油与天然气圈闭的地震地层学、形态学及圈闭的发育等方面的内容。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共十一章: 第一部... 石油与天然气圈闭 这是一本英文原版新书,作者为地质学家Malcolm K.Jenyon,1990年英国John Wiley&Sons有限公司出版。该书论述了石油与天然气圈闭的地震地层学、形态学及圈闭的发育等方面的内容。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共十一章: 第一部分:前言 第一章:烃源岩与油气运移 1.1 基本条件 1.2 油气源岩 1.3 油气运移简述 1.4 油气初次运移 1.5 油气二次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书目录 油气勘探 油气运移 构造圈闭 储集层 油气二次运移 油气初次运移 地震地层学 石油与天然气 烃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