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噶尔盆地莫索湾-莫北地区油气运移方向和成藏体系 被引量:11
1
作者 高小康 胡文? +3 位作者 曹剑 张越迁 唐勇 陶国亮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50-256,共7页
运用无机地球化学元素示踪方法,对储层方解石胶结物中的MnO含量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就准噶尔盆地莫索湾-莫北地区的油气运移方向开展比较系统地研究,揭示了盆1井西凹陷、昌吉凹陷和东道海子北凹陷的油源对该区都有贡献,但在油源组成、... 运用无机地球化学元素示踪方法,对储层方解石胶结物中的MnO含量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就准噶尔盆地莫索湾-莫北地区的油气运移方向开展比较系统地研究,揭示了盆1井西凹陷、昌吉凹陷和东道海子北凹陷的油源对该区都有贡献,但在油源组成、充注范围和强度上有所不同,可以划分出3个成藏体系:盆1井西凹陷-东环带、昌吉凹陷-莫索湾、东道海子北凹陷北坡成藏体系,并认为莫索湾凸起的南东翼和东道海子北凹陷的西北斜坡区是有利探勘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解石胶结物 MNO 元素示踪法 成藏体系 油气运移方向 莫索湾-莫北地区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中部Ⅰ区块现今油气运移方向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韩立国 张枝焕 李伟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35-340,共6页
根据石油成熟度梯度、原油中吡咯类含氮化合物丰度和异构体参数变化特征以及原油中高分子量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结合车—莫古隆起的构造演化,探讨了准噶尔盆地中部Ⅰ区块油藏可能的油气运移方向。结果表明,研究区原油间运移分馏效应十... 根据石油成熟度梯度、原油中吡咯类含氮化合物丰度和异构体参数变化特征以及原油中高分子量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结合车—莫古隆起的构造演化,探讨了准噶尔盆地中部Ⅰ区块油藏可能的油气运移方向。结果表明,研究区原油间运移分馏效应十分复杂,近期原油主要运移方向是由南向北,即油气是从南部的征1井区向沙1井、庄1井区运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油气运移方向 含氮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地层水成因类型及与油气运移方向的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史靓云 《石化技术》 CAS 2017年第4期282-282,共1页
盆地地层水和油气有着密切关系,地层水是盆地油气的主要载体。
关键词 东营凹陷地层 水成因类型 油气运移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油气运移的路径、期次及方向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周凤英 张水昌 孙玉善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29-335,共7页
本文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及附近的钻井(出油井和未出油井)中揭示的裂缝、裂隙与成岩序列的穿插关系,连通砂体及断层和不整合面附近的矿物及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研究,对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油气运移路径和期次进行了探讨。通过研究指出... 本文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及附近的钻井(出油井和未出油井)中揭示的裂缝、裂隙与成岩序列的穿插关系,连通砂体及断层和不整合面附近的矿物及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研究,对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油气运移路径和期次进行了探讨。通过研究指出了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主要经历了3期大规模的油气运聚,地层之间的不整合面为油气横向运移的主要通道。高角度的裂隙及微裂缝为纵向运移主要通道。第一期油气运聚主要发生于海西期,第二期油气运聚主要发生在14~17Ma;第3期油气运聚主要发生在最近的5Ma以来。第一期油气运聚主要为自塔北隆起的西南、南向北,以横向运移为主;第二、第三期运聚主要自西南、南向北,自东向西运移,但主要以垂向运移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南地区 油气运移方向 油气运移期次 油气运移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原油中双金刚烷分布特征与油气运移 被引量:15
5
作者 段毅 王传远 +1 位作者 郑朝阳 吴保祥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7年第5期693-696,共4页
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原油中双金刚烷的分布特征,探讨了该油田油气的充注期次和运移方向,结果表明,原油中双金刚烷指标值反映了原油的成熟度,并且指示研究区4区和6区原油充注时间较早、9区原油充注时间较晚,其它油区原油充注时间介... 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原油中双金刚烷的分布特征,探讨了该油田油气的充注期次和运移方向,结果表明,原油中双金刚烷指标值反映了原油的成熟度,并且指示研究区4区和6区原油充注时间较早、9区原油充注时间较晚,其它油区原油充注时间介于上述二者之间;原油中双金刚烷指标值分布特征显示出塔河油田下奥陶统油气存在2个充注方向,一是由南向北,并且油气成熟度相对较低,可能主要代表了早期的油气运移,另一个是由东向西,原油成熟度相对较高,可能主要代表了晚期的油气运移。根据原油成熟度和运移方向特征,认为塔河油田的早期油气起源于满加尔坳陷,晚期油气起源于满加尔坳陷和草湖坳陷,主力烃源岩层为寒武—奥陶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刚烷 原油成熟度 油气充注期次 油气运移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奥陶系原油的运移方向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郭建军 陈践发 +2 位作者 王铁冠 周学慧 李程善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12,共5页
油气运移方向的确定对油气的进一步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前人资料的基础上,认为塔中隆起在加里东期至海西中期并非存在西北高、东南低的格局,而是总体上表现为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且塔中存在两个较高部位:一个位于塔中断垒带西段... 油气运移方向的确定对油气的进一步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前人资料的基础上,认为塔中隆起在加里东期至海西中期并非存在西北高、东南低的格局,而是总体上表现为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且塔中存在两个较高部位:一个位于塔中断垒带西段的中1井区附近;另一个为塔中的最高部位,位于塔中断垒带东段的塔中1井附近。油源对比表明,塔中奥陶系的原油大多来自中-上奥陶统的源岩。结合古构造背景的特征,对源自中-上奥陶统原油的充注方向研究表明,塔中北斜坡至少存在两个方向的油气运移:一为从塔中西北部向东南部的较高部位运移充注,二为从塔中西北部向中1井区附近的较高部位运移;塔中南斜坡塔中52井、中4井的油气来自塔中南侧的塘古巴斯凹陷,并经历了相对较短的运移距离,进一步证明了塘古巴斯凹陷中-上奥陶统的烃源岩具有较好的生油气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塔中 奥陶系 含氮化舍物 油气运移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西缘前陆盆地构造热事件与油气运移 被引量:29
7
作者 万丛礼 付金华 张军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5年第2期43-47,共5页
应用构造学、岩石学、矿物学和古热史等研究方法,证实鄂尔多斯西缘前陆盆地在中生代晚期发生了强烈的构造热事件活动。生烃史表明,这次事件与烃源岩的主生烃期相吻合,它不仅使岩石产生大量裂缝,为烃源岩排烃和油气二次运移提供了极好通... 应用构造学、岩石学、矿物学和古热史等研究方法,证实鄂尔多斯西缘前陆盆地在中生代晚期发生了强烈的构造热事件活动。生烃史表明,这次事件与烃源岩的主生烃期相吻合,它不仅使岩石产生大量裂缝,为烃源岩排烃和油气二次运移提供了极好通道,而且还产生强大动力,促进烃源岩排烃和驱动油气二次运移。结果,这次事件显著提高了烃源岩排烃率和油气运移效率,并控制了油气运移方向和分布规律。中生代晚期的构造热事件不仅是重要的生烃事件,也是重要的成藏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热事件 前陆盆地 鄂尔多斯 西缘 油气二次运移 中生代晚期 油气运移方向 烃源岩 研究方法 运移效率 分布规律 成藏事件 构造学 岩石学 矿物学 生烃史 生烃期 排烃 热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油气初次运移有关问题的探讨
8
作者 何家雄 梁可明 +1 位作者 黄保家 王宏军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1989年第2期17-23,共7页
油气初次运移方向主要取决于过剩压力的展布;'积聚型'和'连续型'可能是欠压实与正常压实的两种不同排烃方式;排烃带的确定划分不能单纯依据压实法定论,尚须结合地化法综合考虑;异常高压带在烃类运聚中有排烃和盖层两种... 油气初次运移方向主要取决于过剩压力的展布;'积聚型'和'连续型'可能是欠压实与正常压实的两种不同排烃方式;排烃带的确定划分不能单纯依据压实法定论,尚须结合地化法综合考虑;异常高压带在烃类运聚中有排烃和盖层两种作用。用地化法与压实法相结合是研究排烃运移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初次运移 石油地质 油气运移方向 异常高压带 烃类运移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廊固凹陷奥陶系潜山不整合输导特征与油气优势运聚方向 被引量:5
9
作者 杨德相 李振明 +6 位作者 田建章 王元杰 李凯茜 张传宝 明锦 贾颖超 边滢滢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575-2589,共15页
不整合是廊固凹陷奥陶系潜山油气运移的重要输导通道和聚集部位,研究不整合分布及其输导特征对明确该区油气优势运移方向以及寻找有利勘探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以廊固凹陷奥陶系潜山顶面不整合的类型及分布规律、纵向结构特征为基础,对潜... 不整合是廊固凹陷奥陶系潜山油气运移的重要输导通道和聚集部位,研究不整合分布及其输导特征对明确该区油气优势运移方向以及寻找有利勘探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以廊固凹陷奥陶系潜山顶面不整合的类型及分布规律、纵向结构特征为基础,对潜山顶面不整合的输导性和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利用钻井、测井、岩芯等资料对半风化岩石层进行了精细解剖,明确了主力输导通道分布和渗滤空间类型;在明确不同类型不整合展布规律后结合数值模拟确定了油气优势运移方向和潜在有利勘探区。研究结果表明,河西务潜山带奥陶系顶面不整合具有4种接触关系、2种运移通道,组合形成4种油气运聚类型,其中石炭系—二叠系覆盖的褶皱区最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不整合半风化岩石层的渗滤通道类型南北具有差异性,南部岩溶发育,以溶蚀缝洞为主,北部以晚期构造缝为主。纵向上,垂直渗流带和水平潜流带是不整合岩溶带中的优势运移通道。平面上,不整合输导脊是油气的优势运移路径,位于其上的构造高点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区,杨税务南潜山和中岔口潜山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潜在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特征 输导通道 油气优势运移方向 河西务潜山带 廊固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油气运聚模式 被引量:15
10
作者 陆黄生 秦黎明 +4 位作者 刘军 胡瑛 方朝合 杨永才 张枝焕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95-405,共11页
通过对苏北盆地溱潼凹陷不同构造带部分具代表性油藏原油的饱和烃、芳烃生物标志物和吡咯类含氮化合物分布特征的分析,结合油区构造研究和油源对比成果,讨论了研究区油气的运移方向与运聚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构造带原油中吡咯类... 通过对苏北盆地溱潼凹陷不同构造带部分具代表性油藏原油的饱和烃、芳烃生物标志物和吡咯类含氮化合物分布特征的分析,结合油区构造研究和油源对比成果,讨论了研究区油气的运移方向与运聚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构造带原油中吡咯类含氮化合物分馏效应存在差别,处于断阶带南侧的成熟原油运移效应明显,来源于其西北侧的俞垛次凹始新统阜宁组二段烃源岩;断阶带北侧的原油运移分馏效应较差,推测其主要来源于北侧的储家楼次凹阜宁组二段烃源岩,以短距离侧向运移为主;内斜坡带原油主要来自于储家楼深凹阜宁组二段烃源岩,沿其构造带上倾方向自西南到东北方向,含氮化合物分馏效应明显;坡垒带与外斜坡带阜宁组三段原油成熟度偏低,吡咯类含氮化合物浓度较高,原油自东北向西南方向以短距离运移为主,主要来自于深凹的低熟烃源岩。不同构造带的油气成藏模式也不一致,断阶带为阶梯状断块油气聚集模式,内斜坡带与坡垒带主要分布受断层控制的断块—岩性油藏,外斜坡带为反向正断层垒块控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氮化合物 油气运移方向 成藏模式 溱潼凹陷 苏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朗凹陷断裂—烃源岩空间配置关系与石油垂向运移特征 被引量:11
11
作者 马剑 黄志龙 +3 位作者 李华明 吴红烛 陈旋 文川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40-1148,共9页
马朗凹陷的原油类型可以划分为3大类,Ⅰ类原油来自二叠系芦草沟组,Ⅱ类原油来自石炭系哈尔加乌组,Ⅲ类原油为Ⅰ与Ⅱ类原油的混源油。通过断裂活动强度、垂向输导断裂与烃源岩的匹配关系的研究,结合原油含氮化合物的分析资料,分析了马朗... 马朗凹陷的原油类型可以划分为3大类,Ⅰ类原油来自二叠系芦草沟组,Ⅱ类原油来自石炭系哈尔加乌组,Ⅲ类原油为Ⅰ与Ⅱ类原油的混源油。通过断裂活动强度、垂向输导断裂与烃源岩的匹配关系的研究,结合原油含氮化合物的分析资料,分析了马朗凹陷油气的垂向运移特征。研究表明,断层的断裂活动强度控制着油气的垂向运移能力,垂向输导断裂与烃源岩相匹配时,烃源岩生成的油气才能向上运移至上覆地层聚集成藏。二叠系芦草沟组烃源岩厚度中心附近的垂向输导断裂断穿侏罗系,所以,芦草沟组烃源岩生成的Ⅰ类原油可以运移至侏罗系聚集成藏,而石炭系哈尔加乌组烃源岩附近的断裂大都未断至二叠系和侏罗系,所以哈尔加乌组烃源岩生成的Ⅱ类原油未能运移到侏罗系聚集成藏,而主要在石炭系成藏。与断裂输导分析相配合,含氮化合物可以很好示踪油气的垂向运移方向,沿断裂从深层到浅层,原油含氮化合物总浓度逐渐降低,1,8DMC/1,3-DMC或1,8DMC/2,4-DMC值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导断裂 油气运移方向示踪 含氮化合物 马朗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向断裂下盘较顺向断裂上盘更易富集油气机理的定量解释 被引量:20
12
作者 韦丹宁 付广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02-710,共9页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中断裂对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在断层侧向封闭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对反向断裂下盘较顺向断裂上盘更易富集油气的机理进行了定量解释。结果表明,无论是反向断裂还是顺向断裂,均源于断层岩封闭油气,断层...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中断裂对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在断层侧向封闭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对反向断裂下盘较顺向断裂上盘更易富集油气的机理进行了定量解释。结果表明,无论是反向断裂还是顺向断裂,均源于断层岩封闭油气,断层岩油气运移方向排替压力是影响其侧向封闭油气能力的主要因素。在断裂埋深、断裂倾角和地层岩性、地层倾角相同的条件下,理论上反向断裂断层岩泥质体积分数大于顺向断裂断层岩泥质体积分数,即反向断裂断层岩油气运移方向排替压力大于顺向断裂断层岩油气运移方向排替压力,反向断裂侧向封闭能力强于顺向断裂侧向封闭能力,造成反向断裂下盘较顺向断裂上盘更易富集油气。歧口凹陷板桥断裂下盘沙一段下部断层岩在反向条件和顺向条件下油气运移方向排替压力的实例研究结果表明,反向条件下较顺向条件下在油气运移方向有更高的排替压力,侧向封闭能力更强,更有利于油气在板桥断裂下盘沙一段储层中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向断裂 顺向断裂 断层岩 油气运移方向排替压力 油气富集 定量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凹陷胡状集油田油气输导体系及模式 被引量:2
13
作者 饶蕾 王学军 +3 位作者 王鹏宇 孟亚丽 柯明文 尚雅珍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1-44,113-114,共4页
东濮凹陷胡状集油田位于凹陷缓坡,多条近平行的二级断层将其切割形成断阶构造,伴生的三、四级断层将构造进一步复杂化。研究区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砂、泥岩频繁间互,砂体、断层及其相互配置构成了胡状集油田复杂的油气输导体系,对油... 东濮凹陷胡状集油田位于凹陷缓坡,多条近平行的二级断层将其切割形成断阶构造,伴生的三、四级断层将构造进一步复杂化。研究区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砂、泥岩频繁间互,砂体、断层及其相互配置构成了胡状集油田复杂的油气输导体系,对油气运移和聚集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分析胡状集油田胡5断块区输导体系与油气分布的关系发现,胡状集油田为其东侧洼陷带烃源岩生成的油气近东西向运移至斜坡带聚集形成;砂体厚度和断距控制断层两侧的岩性对置关系,进而影响断层的侧向封闭性。砂体与断层配置形成2种油气输导模式,并控制研究区油气的运移和聚集。对于走向与主断层平行的断层,当断距较小且砂岩厚度较大时,具有输导油气的作用;当断距较大时,可断开厚层砂体,有利于油气聚集。对于与主断层斜交的断层,其断距较小且砂体厚度较大的部位有利于油气输导,而断距较大且砂体厚度较小的部位则易于封堵油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封闭性 岩性对置关系 油气运移方向 油气输导体系 油气输导模式 胡状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遥感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14
作者 张之武 《石油知识》 2008年第6期18-18,共1页
油气在地下深处以侧向运移为主.当集中到油气储层之后.油气储层变成高温、强压地质梯度体。在梯度体内,油气运移方向和形式发生重大改变.油气运移由水平侧向运动变成为以微渗漏和扩散为主的垂向运动。油气在渗漏过程中与上覆地层、... 油气在地下深处以侧向运移为主.当集中到油气储层之后.油气储层变成高温、强压地质梯度体。在梯度体内,油气运移方向和形式发生重大改变.油气运移由水平侧向运动变成为以微渗漏和扩散为主的垂向运动。油气在渗漏过程中与上覆地层、岩石发生以化学为主的作用。由于油气微渗漏及发生的化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 油气运移方向 油气微渗漏 应用 遥感 油气储层 化学作用 侧向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藏地球化学在勘探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以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为例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李美俊 王铁冠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15-222,共8页
基于成熟度梯度和油气运移地色层分馏效应原理,油藏地球化学研究可示踪油气运移方向、优势充注路径、潜在烃源灶方位,从而定位"卫星"油气藏,直接指导油气勘探工作。目前示踪标志物已从传统的咔唑类含氮化合物和甾萜类生物标... 基于成熟度梯度和油气运移地色层分馏效应原理,油藏地球化学研究可示踪油气运移方向、优势充注路径、潜在烃源灶方位,从而定位"卫星"油气藏,直接指导油气勘探工作。目前示踪标志物已从传统的咔唑类含氮化合物和甾萜类生物标志化合物发展到含硫和含氧杂原子多环芳烃化合物。南海北部边缘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早期油藏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位于凹陷中部构造带的花场次凸已发现石油主要来自位于其北东方向的白莲次凹烃源灶,并预测位于花场次凸东部的花东、白莲构造带及凸起往白莲次凹的上游方向最有利的勘探目标区,并得到油气勘探发现和后期的油藏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证实。精细的示踪参数值等值线图不但确定了油气运移的方向,也预测了优势的充注路径,可直接指导勘探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地球化学 油气运移方向 烃源灶 福山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构造格局与富生烃凹陷分布 被引量:78
16
作者 张功成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0年第2期93-99,共7页
中生代左行走滑和早第三纪伸展作用共同控制了渤海海域早第三纪的构造格局,按凹陷和凸起的走向将研究区划分为西部坳陷,西部隆起,郯庐西坳陷和郯庐东坳陷,郯庐西坳陷油气生成量和油气资源量在渤海海域油气总生成量和总资源量中所占... 中生代左行走滑和早第三纪伸展作用共同控制了渤海海域早第三纪的构造格局,按凹陷和凸起的走向将研究区划分为西部坳陷,西部隆起,郯庐西坳陷和郯庐东坳陷,郯庐西坳陷油气生成量和油气资源量在渤海海域油气总生成量和总资源量中所占比例远高于其它3个单元,沙河街组三段是主力烃源层,生油高峰在东营期末,早第三纪末期和晚第三纪一第四纪是两个油气运移期,油气主要分布在富生烃凹陷西侧的隆起上,郯庐断裂对渤中凹陷油气运移的主方向起着重要控制作用,渤海海域油气运移主方向的研究对当前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构造格局 富生烃凹陷 油气运移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