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1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破碎感”与“虚幻感”——法国作家电影剧作特征研究
1
作者 季毅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4年第2期33-35,共3页
法国作家电影是新浪潮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剧作特征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将法国作家电影的剧作特点概括为“破碎感”和“虚幻感”。“破碎感”指的是二战后法国作家电影中人物的支离破碎人生和整体影片语言、台词的凌乱散碎。“虚幻... 法国作家电影是新浪潮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剧作特征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将法国作家电影的剧作特点概括为“破碎感”和“虚幻感”。“破碎感”指的是二战后法国作家电影中人物的支离破碎人生和整体影片语言、台词的凌乱散碎。“虚幻感”指的则是法国作家电影选择的人物通常具有迷茫、厌世等情绪,进而导致影片主题极具“虚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作家电影 叙事 情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慧之光──十八世纪法国作家尚福尔思想研究
2
作者 宋军 《法国研究》 1997年第2期74-82,共9页
关键词 智慧之光 箴言 法国作家 十八世纪 法国社会 思想 社会变革 理性 卑鄙行为 人性之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国作家第一人”十年纪念作《偷影子的人》出版 被引量:1
3
作者 玮婕 《出版参考》 2012年第14期26-26,共1页
本刊讯法国第一畅销作家马克·李维新作《偷影子的人》,目前已经由中南博集天卷和湖南文艺出版社共同翻译出版。这是马克·李维的第十部作品,也是他十年创作生涯的纪念之作,被法国媒体称为马克·李维迄今为止最动人的一... 本刊讯法国第一畅销作家马克·李维新作《偷影子的人》,目前已经由中南博集天卷和湖南文艺出版社共同翻译出版。这是马克·李维的第十部作品,也是他十年创作生涯的纪念之作,被法国媒体称为马克·李维迄今为止最动人的一部小说。马克·李维每有新书出版都会引发书市旋风,作为他十年创作生涯的纪念大作,《偷影子的人》不仅引发销售热潮,温情疗愈的主题也感动了整个法国。在这部小说里,主人公拥有特殊的天赋,可以和影子交谈,只要他愿意,就能知道深藏在别人心底的秘密。他利用自己的天赋帮助别人治愈深埋在内心深处的伤痛,却始终无法了解真实的自己,他离开了童年,却无法摆脱童年的影子,除非完成自我疗愈,否则无法真正长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作家 翻译出版 影子 纪念 第一人 创作生涯 文艺出版社 新书出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国作家对尼采思想中期转向的影响
4
作者 张典 《武陵学刊》 2020年第3期117-123,共7页
尼采思想发展一般被分为早期、中期与后期三个阶段,1876年可以看作尼采思想由早期进入中期的标志。他的早期思想受到叔本华与瓦格纳的决定性影响,属于其思想的酒神崇拜时期。尼采1876年开始从对叔本华与瓦格纳的崇拜中走出来,进入了他... 尼采思想发展一般被分为早期、中期与后期三个阶段,1876年可以看作尼采思想由早期进入中期的标志。他的早期思想受到叔本华与瓦格纳的决定性影响,属于其思想的酒神崇拜时期。尼采1876年开始从对叔本华与瓦格纳的崇拜中走出来,进入了他思想的实证主义阶段,标志性事件是这一年他开始写作《人性的,太人性的》。在探讨尼采思想中期转向的原因时,需要注意这种转向与他对法国作家的阅读、接受与创造性解读有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采 叔本华 瓦格纳 法国作家 酒神崇拜 实证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国作家著书揭露达赖
5
《党政论坛》 2011年第20期21-21,共1页
一名法国作家近日出版《并非如此“禅”:达赖隐匿的另一面》一书。作者在书中以犀利的笔触揭露了达赖喇嘛隐藏在表象背后的真面目,是西方第一本系统揭露达赖真实面目的著作。
关键词 达赖喇嘛 法国作家 著书 “禅”
原文传递
写传奇的人也成了传奇——记法国作家大仲马
6
作者 扶楠 《大学(指南)》 2010年第11期82-83,共2页
知道大仲马,是从《三个火枪手》开始。 往后,便是一则小故事,说的是大仲马很小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小大仲马(小时候的大仲马,不可简称为小仲马)扛着条枪往台阶上走,声称要找上帝决斗,因为上帝带走了他的父亲。于是就此记下... 知道大仲马,是从《三个火枪手》开始。 往后,便是一则小故事,说的是大仲马很小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小大仲马(小时候的大仲马,不可简称为小仲马)扛着条枪往台阶上走,声称要找上帝决斗,因为上帝带走了他的父亲。于是就此记下了大仲马的坚强与叛逆,以致于还曾把巴尔扎克的“我能擅毁一切障碍”错安在了大仲马的手杖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仲马 法国作家 传奇 《三个火枪手》 巴尔扎克 小仲马 父亲 上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国作家帕斯卡·基内亚尔与道家思想研究
7
作者 葛金玲 《语言与文化论坛》 2020年第1期25-32,共8页
20世纪,世界出现了两股逆向的潮流:一是东方文化的“西方化”,二是西方文化的“东方化”,这种文化的对逆现象是空前的。对于大多数法国作家来说,中国文化代表着不同于西方的价值观念,是他们心目中理想的他者,是一种“非我”的神化,一种... 20世纪,世界出现了两股逆向的潮流:一是东方文化的“西方化”,二是西方文化的“东方化”,这种文化的对逆现象是空前的。对于大多数法国作家来说,中国文化代表着不同于西方的价值观念,是他们心目中理想的他者,是一种“非我”的神化,一种与西方文化相对立的“文化构想物”。(刘成富,2002)21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动了世界文学的发展与融合,而中国思想影响着现当代的法国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作家 东方化 道家思想 东方文化 西方化 帕斯卡 发展与融合 文化构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荣获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
8
作者 何天纯 《大学英语》 2014年第12期29-31,共3页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成为第111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时年69岁的莫迪亚诺是第15位获此殊荣的法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奖金高达800万瑞典克朗(约合110万美元或70万英磅)。诺贝尔委员会常任秘书彼得·英格伦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一...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成为第111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时年69岁的莫迪亚诺是第15位获此殊荣的法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奖金高达800万瑞典克朗(约合110万美元或70万英磅)。诺贝尔委员会常任秘书彼得·英格伦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一个简短仪式上揭晓了莫迪亚诺获奖的消息,并宣读了诺奖通报:莫迪亚诺的作品“以记忆的艺术展现了最难以掌握的人类命运,并挖掘了二战法国被占领时期普通市民真实的生活境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贝尔文学奖 莫迪亚诺 法国作家 帕特里克 斯德哥尔摩 人类命运 生活境遇 委员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记法国作家、藏学家大卫·尼尔 被引量:1
9
作者 任新建 《文史杂志》 1989年第6期4-5,共2页
今年是法国著名作家、藏学家、探险家亚历山大·大卫·尼尔逝世2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长期生活在中国的伟大妇女,一个10人的法国妇女摄影探险团最近来到四川,计划沿着尼尔当年在中国考察的足迹,拍摄一部文献风光片。对于许多中... 今年是法国著名作家、藏学家、探险家亚历山大·大卫·尼尔逝世2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长期生活在中国的伟大妇女,一个10人的法国妇女摄影探险团最近来到四川,计划沿着尼尔当年在中国考察的足迹,拍摄一部文献风光片。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大卫·尼尔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字。但在法国,她却几乎家喻户晓。她那漫长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使她成为法国妇女和青年崇拜的偶像。 尼尔1868年生于巴黎,父为精通希腊哲学的学者,母亲是一虔诚的天主教徒。但尼尔本人后来却成了一个显密兼修的佛教信徒。尼尔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自信,15岁时只身离家出走英国,17岁时仅带了一件雨衣和一本书就孤身一人翻越圣哥达山,去寻找意大利的湖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尔 大卫 法国著名作家 佛教信徒 独身生活 希腊哲学 圣哥达 离家出走 一本 藏族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国作家对中国形象的追寻——法国作家与中国文化(之二) 被引量:1
10
作者 钱林森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1995年第3期130-136,4,共8页
十六世纪以降,自西方传教士门多萨颇具影响的《大中华帝国史》、特别是杜哈德多卷的、著名的《中华帝国志》等著作将中国信息、中国知识带到西方后,中国,这“天外的版舆”,就成为一代代法国作家神往探寻的对象。中国,你在哪里?便始终成... 十六世纪以降,自西方传教士门多萨颇具影响的《大中华帝国史》、特别是杜哈德多卷的、著名的《中华帝国志》等著作将中国信息、中国知识带到西方后,中国,这“天外的版舆”,就成为一代代法国作家神往探寻的对象。中国,你在哪里?便始终成为他们的一个复杂而富魅力的课题。而中国的魅力正产生于它的遥远、神奇和相异性。几个世纪以来,法国作家就这样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想象,对着遥远神奇的天国,呼唤过,期盼过,描绘过,改塑过,歌颂过,也曲解过,曾几度为之设想出了种种的“怪戏”,他们笔下所呈现的中国形象,不管具有怎样的色彩,赋于怎样的正面的或负面助意义,但它却始终是盖之难蔽,挥之难去,富有魅力而复杂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形象 法国作家 中国文化 伏尔泰 十八世纪 马尔罗 中国知识 西方文明 “中国热” 中国题材
原文传递
巴尔扎克与中国文化——《法国作家与中国文化》之一
11
作者 钱林森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1994年第2期120-123,6,共5页
巴尔扎克的文学世界,是个无所不包的世界,它伟大、丰富、新奇、令人叹为观止。构成这个世界的基本色调无疑是十九世纪欧洲本土文化。但他以开阔的文化视野四方采撷,一如勤勉的“矿工”,在人类知识的宝藏中开掘过,因此,当我们步入这个缤... 巴尔扎克的文学世界,是个无所不包的世界,它伟大、丰富、新奇、令人叹为观止。构成这个世界的基本色调无疑是十九世纪欧洲本土文化。但他以开阔的文化视野四方采撷,一如勤勉的“矿工”,在人类知识的宝藏中开掘过,因此,当我们步入这个缤纷世界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底色,便也不会感到奇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巴尔扎克 中国艺术 法国作家 中国纸 文学世界 “中国热” 伏尔泰 古典主义者 文化视野
原文传递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
12
作者 邵雪萍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F0002-F0002,共1页
Albert Camus,1913-1960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他早年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曾是体育运动爱好者,但因患肺结核被迫中断运动生涯。能够独立生活后,加缪曾入阿尔及尔大学攻读哲学和古典文学,以戏剧为形式开始他的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 Albert Camus,1913-1960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他早年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曾是体育运动爱好者,但因患肺结核被迫中断运动生涯。能够独立生活后,加缪曾入阿尔及尔大学攻读哲学和古典文学,以戏剧为形式开始他的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他在劳工剧院和团队剧院都改编并参演了众多剧目,在需要自筹资金的艰苦条件下,他依然能充分调动业余演员的热情,让他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为大众献上诸多精彩演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贝尔文学奖 运动生涯 自筹资金 加缪 法国作家 文学创作 古典文学 体育运动
原文传递
法国作家笔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彤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9-56,共8页
法国作家笔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张彤二战结束已经50年了。50年来,各国的作家们都不曾忘却将笔触伸向这块沾满了惨遭涂炭的干百万生灵鲜血的土地。他们从中获得的绝不仅仅是对战争的简单描摹与反映。从他们创作的反映二战的作品中,... 法国作家笔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张彤二战结束已经50年了。50年来,各国的作家们都不曾忘却将笔触伸向这块沾满了惨遭涂炭的干百万生灵鲜血的土地。他们从中获得的绝不仅仅是对战争的简单描摹与反映。从他们创作的反映二战的作品中,无论诗歌、戏剧还是小说,传达出的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作家 鼠疫 超现实主义 抵抗运动 战争 玛格丽特·杜拉斯 二战 飞行员 英雄主义 小说
原文传递
法国作家维维安娜·弗雷斯特去世
14
作者 周凝 杨维春 《外国文学动态》 CSSCI 2013年第6期64-64,共1页
法国小说家、评论家维维安娜·弗雷斯特(Viviane Forrester),于2013年4月30日在巴黎离世,享年八十七岁。
关键词 法国作家 安娜 去世 小说家 评论家
原文传递
谢阁兰与中国文化──法国作家与中国文化系列之五 被引量:5
15
作者 钱林森 刘小荣 《中国比较文学》 1996年第4期52-63,共12页
关键词 中国文化 马可·波罗 法国作家 袁世凯 小说 摄政王 东方文明 地理大发现 中国文化研究 中国诗
原文传递
中国式“务虚”--从《法国作家看中国》透视法国视域下的中国形象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珣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8-171,共4页
《法国作家看中国》一书中辑录了启蒙运动以来至今,法国作家对中国文化各个方面的特点的总结。而本文认为这些貌似无关的特点几乎都可以归因于同一个民族性格:"务虚"。中国人不管是在审美趣味上,社会生活中,还是个人精神世界... 《法国作家看中国》一书中辑录了启蒙运动以来至今,法国作家对中国文化各个方面的特点的总结。而本文认为这些貌似无关的特点几乎都可以归因于同一个民族性格:"务虚"。中国人不管是在审美趣味上,社会生活中,还是个人精神世界里,都表现出一种对凌驾于客观对象、具体目标和切实效益之上的纯理念的追求。在以米修为代表的不少法国作家眼中,中国人都呈现出这种既善于操纵象征符号,同时又受到象征符号支配操纵的形象。本文将对这种务虚性格做出具体分析,力图以一种异质文化互证的视野,同时呈现出它在西方人眼中的怪诞性,和在本民族文化中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作家看中国》 异质文化 中国形象 民族性格 “务虚”
原文传递
法国作家弗朗索瓦·努里西耶等谈文学创作——如何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
17
作者 左萌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130-133,共4页
弗朗索瓦·努里西耶: 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懒散懈怠。十八岁,太早;三十五岁,太晚。如何选择步入文坛的时机呢?当欲望难以抑止的时候,也许时机就会来到。或者,说得更为确切一点;当你觉得自己有能力选择素材,不会把一切东西都写进第... 弗朗索瓦·努里西耶: 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懒散懈怠。十八岁,太早;三十五岁,太晚。如何选择步入文坛的时机呢?当欲望难以抑止的时候,也许时机就会来到。或者,说得更为确切一点;当你觉得自己有能力选择素材,不会把一切东西都写进第一本书里去,不会只谈你自己的时候;当你发现自己除了肚脐眼之外,还有头脑、情感和记忆力的时候;当你开始注视和留意周围广阔世界的时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创作 法国作家 近现代作家 文学评论 写作风格 出版商 努里 作品 第一本书 选择素
原文传递
福柯视域下话语实现与法国华裔作家身份建构 被引量:3
18
作者 林莺 《法国研究》 2013年第1期47-51,17,共6页
对于华裔作家程抱一的研究,多止于简单的跨文化交际视角的单向度研究和罗列,几乎未曾出现从语言学以及语言哲学进行探讨的话题。然而,文本不仅仅是语言的书写,更重要的是承载语言背后的文化以及个体溶于文化后的生命体认和话语实现过程... 对于华裔作家程抱一的研究,多止于简单的跨文化交际视角的单向度研究和罗列,几乎未曾出现从语言学以及语言哲学进行探讨的话题。然而,文本不仅仅是语言的书写,更重要的是承载语言背后的文化以及个体溶于文化后的生命体认和话语实现过程,本文利用福柯语言哲学中的话语权理论深度解析华裔作家程抱一话语实现和作家身份建构之间的关系,提出建构话语权力才是作家文本成功的关键,并进一步提出典籍规训是华裔作家身份得以建构的本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权 法国华裔作家程抱一 典籍 福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文学向何处去?──从《法国作家与中国》一书谈起 被引量:1
19
作者 朱寿桐 《中国比较文学》 1997年第3期144-148,共5页
关键词 比较文学 法国作家 中国文学 比较文学学科 方法论意义 法国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中国现代作家 文学研究界 中国学派
原文传递
法国文化与中国现代留法作家
20
作者 刘亚莉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30-37,共8页
关键词 法国象征主义 法国文化 自然主义 戴望舒 李金发 法国文学 现实主义 法兰西文化 法国作家 罗曼·罗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