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数据训练作品使用的困境破解——以不同法律主体地位为语境
1
作者 刘婷 《网络安全与数据治理》 2025年第1期104-109,共6页
如何规制人工智能未经许可使用作品进行训练之行为是当前著作权法急需回应的问题。鉴于采取不同法律主体地位理论会存在不同利益分配对象,为避免影响规则的调整逻辑,应将不同利益关系置于具体语境中进行讨论。若采用“主体说”,应明确... 如何规制人工智能未经许可使用作品进行训练之行为是当前著作权法急需回应的问题。鉴于采取不同法律主体地位理论会存在不同利益分配对象,为避免影响规则的调整逻辑,应将不同利益关系置于具体语境中进行讨论。若采用“主体说”,应明确学习阶段侵权与输出阶段侵权的关系,作品性使用与非作品性使用的标准,来确定合理使用制度外缘;若采用“工具说”,人工智能在参照适用合理使用的同时,应承担更重的版权注意义务,采取更为严格的合理使用准入标准,借助集体管理组织制度简化降低许可成本以达到准入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法律主体地位 作品使用 合理使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公募REITs内部法律主体地位研究
2
作者 罗霓 《商展经济》 2025年第4期86-89,共4页
当前,我国公募REITs的形态呈现出一种独特而复杂的模式,具有多层嵌套特征,结构复杂,交易参与方众多。一方面,反映了该领域的多元化和复杂性;另一方面,揭示了我国公募REITs市场的特殊性。然而,这些交易参与主体在我国的法律体制与产品设... 当前,我国公募REITs的形态呈现出一种独特而复杂的模式,具有多层嵌套特征,结构复杂,交易参与方众多。一方面,反映了该领域的多元化和复杂性;另一方面,揭示了我国公募REITs市场的特殊性。然而,这些交易参与主体在我国的法律体制与产品设计中的法律定位尚未被清晰界定,使公募REITs市场在多层嵌套体系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包括角色交叉、权责不清、利益纠缠及策略对抗等,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风险因素,对投资者权益构成了潜在威胁。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我国需要对多层嵌套体系中的各个参与方进行深入的审视和分析,这些参与方在多层嵌套体系中的角色和职责,以及其之间的关系和互动都对公募REITs市场的运行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评估,既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市场现状,也为我国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募REITs 内部法律主体地位 多层嵌套结构 法律主体地位 投资者权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的法律主体地位之争
3
作者 朱羿臣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92-97,108,共7页
随着人工智能的科技热点逐渐兴起,人工智能与法学的交叉研究也逐渐增加,人工智能的法律主体地位的争论是热议焦点之一。然而,由于缺乏对人工智能的准确理解以及忽视法学研究的规范性和现实性,现有争论存在两方面缺陷:其一,讨论域缺乏实... 随着人工智能的科技热点逐渐兴起,人工智能与法学的交叉研究也逐渐增加,人工智能的法律主体地位的争论是热议焦点之一。然而,由于缺乏对人工智能的准确理解以及忽视法学研究的规范性和现实性,现有争论存在两方面缺陷:其一,讨论域缺乏实质意义;其二,研究路径违背逻辑规律。通过反思人工智能的法律主体地位之争,既能有助于避免陷入研究伪问题的虚假学术繁荣里,还能提醒人工智能法学的研究必须建立在深入了解和理性分析人工智能的基础之上,在常识和本质中寻找到法学的真问题。法律技术问题以及人工智能的法律主体地位等无需实质性改变既定法律的适用问题是法学的伪问题,人工智能带来的新现象使得既有法律无法调整新型行为的适用问题和法的元问题才是法学的真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法律主体地位 真问题 伪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否定论视角下人工智能法律主体地位的思辨与规则构想
4
作者 贾振宇 《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67-72,85,共7页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高歌猛进。“强人工智能”在拥有自我编程与系统升级能力的同时,也给社会大众带来了何为人、何为物的哲学省思。不少学者基于人工智能的强大功能主张肯定人工智能的法律主体地位,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利、义务甚至责任能...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高歌猛进。“强人工智能”在拥有自我编程与系统升级能力的同时,也给社会大众带来了何为人、何为物的哲学省思。不少学者基于人工智能的强大功能主张肯定人工智能的法律主体地位,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利、义务甚至责任能力,引发社会忧虑。实际上,法律调整的是因人的意志和行为而发生的法律关系。这种法律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及人与社会之间的社会关系,无论从人工智能技术的运作抑或是法理学视角下人工智能权利、义务与法律责任承担来看,其都不具有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资格。因此,应当对人工智能的法律主体地位予以否定,并从客体论视角下完成涉人工智能法律规则的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机器 法律主体地位 人类中心理念 否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法人分类为视角的北京奥组委法律主体地位研究——兼论中国事业单位法人的改革 被引量:4
5
作者 刘亮 田德鹏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114-117,共4页
关于法人分类,许多国家以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作为分类基础。《民法通则》没有遵循这一模式,而是采用企业法人和非企业法人的分类模式,并在非企业法人项下规定了事业单位法人。北京奥组委属于事业单位法人,这不仅是理论上的需要,亦获得... 关于法人分类,许多国家以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作为分类基础。《民法通则》没有遵循这一模式,而是采用企业法人和非企业法人的分类模式,并在非企业法人项下规定了事业单位法人。北京奥组委属于事业单位法人,这不仅是理论上的需要,亦获得了实践中的支持。中国事业单位法人面临着泛商业化问题,需要进行改革。在中国目前的情境之下,应继续秉持企业法人和非企业法人的分类模式,并在非企业法人中增设基金会法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人分类 北京奥组委 法律主体地位 事业单位 基金会法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的法律主体地位 被引量:18
6
作者 彭诚信 《人民法治》 2018年第9X期98-100,共3页
伴随着大数据应用和软硬件设备的不断发展完善,人工智能的发展空间广阔。据统计,现阶段超过五分之一的常规律师业务中已可由人工智能替代完成,人工智能正加速进入人类社会生活。图灵曾提出人工智能迟早会威胁到人类生存,必须在问题积重... 伴随着大数据应用和软硬件设备的不断发展完善,人工智能的发展空间广阔。据统计,现阶段超过五分之一的常规律师业务中已可由人工智能替代完成,人工智能正加速进入人类社会生活。图灵曾提出人工智能迟早会威胁到人类生存,必须在问题积重难返前,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做出妥善法律规制安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主体地位 代理人 人工智能 机器人 拟制主体 法律人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论公共图书馆的法律主体地位 被引量:3
7
作者 刘学文 《图书馆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3-14,共2页
文章分析了公共图书馆的法律主体地位的现状,论述了正确界定公共图书馆的法律主体地位的意义,认为公共图书馆是事业单位法人,其应具备法人成立的法定条件,指出专门图书馆立法应关注公共图书馆的经营性行为。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法律主体地位 经营性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的法律主体地位缺失问题研究
8
作者 梁庆宾 李海波 孙德永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94-96,共3页
对于农民的法律主体地位,不同法律缺乏协调统一的法律范畴,农民在现行法律上被多重边缘化。农民的法律主体地位的缺失,不但造成社会主义市场生态的破坏,而且容易导致权力滥用,进而引发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面对当代农民的社会历史诉求,... 对于农民的法律主体地位,不同法律缺乏协调统一的法律范畴,农民在现行法律上被多重边缘化。农民的法律主体地位的缺失,不但造成社会主义市场生态的破坏,而且容易导致权力滥用,进而引发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面对当代农民的社会历史诉求,亟待法律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 法律主体地位 缺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赋予业主自治性机构法律主体地位理论探究
9
作者 段宏磊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50-52,共3页
现行法律法规不仅没有对业主自治性机构的法律主体资格作出明确规定,甚至连业主自治性机构的归属客体都处于模糊状态。从法律关系上来看,业主团体、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三者的关系类似于公司法人、股东大会、董事会三者的关系。业主团... 现行法律法规不仅没有对业主自治性机构的法律主体资格作出明确规定,甚至连业主自治性机构的归属客体都处于模糊状态。从法律关系上来看,业主团体、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三者的关系类似于公司法人、股东大会、董事会三者的关系。业主团体是享有权利、义务的法律主体,业主大会是业主团体的意思表示机构和权力机构,业主委员会是业主大会的执行机构。在一个社区意识真正成型的社会,业主团体是一个具备共同利益指向的社会团体,为维护这个团体本身和各团体成员的合法权益,赋予其正当的法律主体资格是正当的也是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业主自治性机构 法律主体地位 业主团体 业主大会 业主委员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法律主体地位问题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何欣蔚 夏建国 《大学教育》 2020年第10期143-146,共4页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技术逐渐为人们所知并引起大众和专家学者的共同兴趣。在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具备法律主体地位的问题上,学界说法不一。该研究认为人工智能目前仍缺乏成为法律主体的条件,通过现行法律可以调整人工智能...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技术逐渐为人们所知并引起大众和专家学者的共同兴趣。在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具备法律主体地位的问题上,学界说法不一。该研究认为人工智能目前仍缺乏成为法律主体的条件,通过现行法律可以调整人工智能相关的法律关系,且穷尽规则解决冲突的做法也符合法理与对法律工作者能力的要求及法律稳定性的追求,故当前赋予人工智能法律主体地位缺乏紧迫性和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法律主体地位 权利 义务 责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私营企业的多种法律主体地位 被引量:1
11
作者 蔡丹岩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71-73,共3页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广泛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法律对经济关系的综合调整是由众多的法律部门实行的。以营利为目的的私营企业与各种不同性质的主体发生纷繁复杂的经济关系时,其行为受宪法、民法、经济行政法、涉...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广泛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法律对经济关系的综合调整是由众多的法律部门实行的。以营利为目的的私营企业与各种不同性质的主体发生纷繁复杂的经济关系时,其行为受宪法、民法、经济行政法、涉外经济法,刑法、诉讼法等多种法律规范的调整,故私营企业具有多种法律主体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主体地位 私营企业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经济关系 社会主义法律 经济行政法 涉外经济法 法律部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的法律主体地位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素花 《西部学刊》 2019年第24期17-19,共3页
当前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其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大有攻城掠地之势,但其法律主体地位并无有效规制,导致一系列复杂的法律困境随机产生。从法律主体理论的演进逻辑出发,人工智能的法律主体化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其主体化实... 当前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其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大有攻城掠地之势,但其法律主体地位并无有效规制,导致一系列复杂的法律困境随机产生。从法律主体理论的演进逻辑出发,人工智能的法律主体化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其主体化实现的路径可以是:首先承认其独立的“拟制人格”;同时构建相关“人格否认”制度;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人工智能的社会保险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法律主体地位 拟制人格 保险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民间环保组织法律主体地位分析
13
作者 李云霞 王金稳 《管理观察》 2009年第17X期230-231,共2页
本文从法律角度对民间环保组织的法律主体地位进行了分析,结合我国民间环保组织法律地位的实际状态,提出转变民间环保组织管理思路,完善民间环保组织登记制度,以使更多民间环保组织获得合法主体地位。
关键词 民间环保组织 法律主体地位 登记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法律主体地位的类型化考察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建营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2年第11期191-195,共5页
在人工智能技术由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向超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中,有关人工智能法律主体地位的电子人格说、电子代理人说、工具说等观点及其主张均体现出不妥之处。本文通过研究认为,应当依据人工智能技术所处的不同阶段,类型化界定... 在人工智能技术由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向超人工智能的发展过程中,有关人工智能法律主体地位的电子人格说、电子代理人说、工具说等观点及其主张均体现出不妥之处。本文通过研究认为,应当依据人工智能技术所处的不同阶段,类型化界定人工智能的法律主体地位。在参照现有人工智能法律案件结果及民众意愿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弱人工智能不具有法律主体地位;强人工智能在有限条件下具有法律主体地位;超人工智能应当具有法律主体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法律主体地位 法律关系客体 类型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营业信托财产的法律主体地位研究
15
作者 宋盟盟 《产业创新研究》 2023年第9期148-150,共3页
在我国,信托属于舶来品。信托作为一种理财手段,20世纪初开始在我国坊间出现并运用,并且当时的信托业以营业信托为主。2001年,我国颁布了现行《信托法》,为信托的适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规制。但《信托法》第2条关于信托财产是否移转给受... 在我国,信托属于舶来品。信托作为一种理财手段,20世纪初开始在我国坊间出现并运用,并且当时的信托业以营业信托为主。2001年,我国颁布了现行《信托法》,为信托的适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规制。但《信托法》第2条关于信托财产是否移转给受托人的模糊规定,引起了学界关于信托财产归属、受益人权利性质等问题的激烈争论,阻碍了营业信托的适用与发展。为了保障信托财产独立性的实现,解决信托财产归属的争议,本文从理论上和价值判断上分析了赋予营业信托财产以财团法人的法律主体地位、信托财产归经主体化后的“营业信托”所有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期推动营业信托乃至信托行业的繁荣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业信托财产 法律主体地位 信托财产独立性 财团法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的法律主体地位探究
16
作者 李旭晨 《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2022年第11期146-148,共3页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完善,自然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也愈发紧密。它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挑战。其中,人工智能自身的创作成果已经走入了我们的视野,但人工智能还未取得法律主体地位或者说还未被公众所承认。如...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完善,自然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也愈发紧密。它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挑战。其中,人工智能自身的创作成果已经走入了我们的视野,但人工智能还未取得法律主体地位或者说还未被公众所承认。如何看待其法律主体地位,如何建立与之相关的法律制度体系,已经成为当下时代关注的焦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创作成果 法律主体地位 法律制度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法律主体地位问题研究
17
作者 李冠松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 2021年第4期141-141,共1页
当今世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和必然趋势。在其相关技术产品正在或者必将走进千家万户的今天,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生活产生巨大变革。因此,人工职能的法律主体地位问题,也已经成为法律界正向探讨的话题... 当今世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和必然趋势。在其相关技术产品正在或者必将走进千家万户的今天,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生活产生巨大变革。因此,人工职能的法律主体地位问题,也已经成为法律界正向探讨的话题。本文通过简要分析学界不同学说观点,坚持否定的法律主体地位说,并在认真剖析人工智能所实施的特定行为性质的基础上,就相关法律责任的承担提出基本解决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法律主体地位 法律责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确立人工智能法律主体地位的再思考 被引量:4
18
作者 孙那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121,共10页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逐步迈向通用人工智能,其涌现出的独特的思维和理解能力、打通虚拟与现实边界的可交互性以及向人脑规模发展的模型参数量等特征使其在法律层面上应被赋予相应的独立法律主体资格。目前学者们提出的否定说、代理说、...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逐步迈向通用人工智能,其涌现出的独特的思维和理解能力、打通虚拟与现实边界的可交互性以及向人脑规模发展的模型参数量等特征使其在法律层面上应被赋予相应的独立法律主体资格。目前学者们提出的否定说、代理说、限制说等理论无法在逻辑上实现自洽,也未关注到目前人工智能发展的本质特征所应被赋予的法律意义。从理论探索的角度出发,将人工智能行为体运用法律拟制的方式设定为民法上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运用监护理论中监护人和被监护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来处理人工智能行为体与其他多方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可以从根本上化解新兴权利主体对多法域带来的制度冲击,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探索提供前瞻立法制度构建,为全球范围内处理人工智能相关法律问题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法律主体地位 法律拟制 监护理论
原文传递
论信托在我国民法典中的法律主体地位
19
作者 朱圆 《中国商法年刊》 2015年第1期179-183,共5页
引言信托制度源于英国衡平法上的用益制度,被认为是英国人在法学领域取得的最伟大、最独特的成就。自从我国引入信托制度后,其在经济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信托法律制度的设计在全世界范围内正伴随着信托实践的变化而经历... 引言信托制度源于英国衡平法上的用益制度,被认为是英国人在法学领域取得的最伟大、最独特的成就。自从我国引入信托制度后,其在经济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信托法律制度的设计在全世界范围内正伴随着信托实践的变化而经历重要变革。《信托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托法 法律主体地位 英国衡平法 法律人格 经济生活 普通法系国家 个人独资企业 管理信托 法律关系 法学领域
原文传递
人工智能刑事法律主体地位与归责判断 被引量:3
20
作者 闻志强 梁小敏 《法治论坛》 2021年第3期119-136,共18页
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了学界对其刑事法律主体地位的思考,主要有肯定说与否定说两种观点。虽然科技在不断发展,但是人工智能在刑法视野中仍是犯罪对象、犯罪工具,不具备刑事法律主体资格。人工智能本质上不具备自由意志,没有刑事责任承担... 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了学界对其刑事法律主体地位的思考,主要有肯定说与否定说两种观点。虽然科技在不断发展,但是人工智能在刑法视野中仍是犯罪对象、犯罪工具,不具备刑事法律主体资格。人工智能本质上不具备自由意志,没有刑事责任承担能力,即使客观上造成了法益损害的结果,其行为无法被认定为刑法意义上的行为,也无法像自然人和法人(单位)犯罪一样被追究其刑事责任。即使刑法能够对人工智能进行规制,人工智能也不能适用既有刑罚。现有刑罚以及学界所谓重构的新刑罚体系对人工智能既无刑罚效果,也无法实现刑罚目的。刑法作为最后保障法应保持谦抑性,贸然将人工智能本身纳入刑法规制,不仅会引起刑事处罚过度前置,还会冲击和销蚀既有刑法体系。对人工智能致损涉罪案件应当区分不同情形,进行各自独立的刑事归责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刑事法律主体地位 自由意志 刑事责任 刑罚目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