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法治之理打量中国 被引量:5
1
作者 陈金钊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3-72,2,共10页
用"法治之理"打量中国是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把法治之理提升为政治意识形态,用法治话语代替传统的政治话语、用法治思维代替人治思维、用权利思维代替权力思维、用法治方式代替专制、专断方式,改压服的管理为说服的治理,... 用"法治之理"打量中国是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把法治之理提升为政治意识形态,用法治话语代替传统的政治话语、用法治思维代替人治思维、用权利思维代替权力思维、用法治方式代替专制、专断方式,改压服的管理为说服的治理,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当成我们观察社会、解决纠纷的主要方法。法治之理是在承认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吸收世界法治文明所预设的法治价值、法治原则、法律制度以及法治思维规则等基础塑造的法治世界观。用"法治之理"打量中国就是超越左与右意识形态的纠缠,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推进依法治 法治之理 法治中国 法治思维 法治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从法律之理到法治之理的法理研究转变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渠景 《南海法学》 2021年第2期1-15,共15页
法理源于并指导法治实践。法律实证主义法理是西方政治社会历史实践及其理论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与西方近代以来大规模立法完成之后的法治实践需要相适应的。但从根本上说,以实证哲学为基础的法律实证主义,将法律视为某种确定的、不变的... 法理源于并指导法治实践。法律实证主义法理是西方政治社会历史实践及其理论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与西方近代以来大规模立法完成之后的法治实践需要相适应的。但从根本上说,以实证哲学为基础的法律实证主义,将法律视为某种确定的、不变的事实或逻辑体系,这种法理又是反实践的。作为法治后发型国家,中国法治实践亟需与之相适应的中国法理,这就要返回法理的实践之本,将法理从抽象的、"死"的法律之理中解放出来,显现法理生生不已的实践本质与道德本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之理 法治之理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治中国建设需要“法治之理” 被引量:9
3
作者 陈金钊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63-73,共11页
法治之理是以实现公平正义、权利自由、和谐秩序为目标,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和法律方法为手段的政治行为之理;它也是一种尊重法律规则和程序,理性运用和有效约制权力,并根据法律进行思维的法治意识形态。对于传统中国以权力为中心的政... 法治之理是以实现公平正义、权利自由、和谐秩序为目标,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和法律方法为手段的政治行为之理;它也是一种尊重法律规则和程序,理性运用和有效约制权力,并根据法律进行思维的法治意识形态。对于传统中国以权力为中心的政治行为方式来说,强化意识形态中的法治之理,属于观念层面的变革。在思维过程中讲究法治之理,也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法治化的先决条件。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需要用法治之理打量中国,为中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提供符合实际的理论支撑,进而把发现问题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方式常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之理 法治中国 法治思维 法治方式 法治意识形态
原文传递
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之“法治” 被引量:5
4
作者 陈金钊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1期9-16,共8页
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建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的命题。这是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实现执政方式的法治化转变的理论基础。从历史的角度考察,社会... 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建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的命题。这是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实现执政方式的法治化转变的理论基础。从历史的角度考察,社会主义与法治的结合是法治思想史的重大转变。法治是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色,而非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需要法治之理,法治之理是人们公认的法治规则。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特征在于执政党要依法执政,接受宪法、法律的约束。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建构需要阐明法治的基本含义:法治是社会主义的政治道德;是社会主义道路的实现方式;是以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主要方法的战略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中国 法治 法治之理 社会主义法治 法治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理中心引领多元规范叙事融通的社科法学表达——陈柏峰主编《法理学》读后感
5
作者 姜明坤 党玉勤 《法学教育研究》 2023年第2期349-368,共20页
中国法理学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再出发需要系统化提炼不足、凸现成就的载体,型构理想的法理学教材属于入口之一。因应法学教育需求、立足学术研究前沿、接续学科经典教材、融入团队研究特色,陈柏峰教授主编的《法理学》适时推出,并在理... 中国法理学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再出发需要系统化提炼不足、凸现成就的载体,型构理想的法理学教材属于入口之一。因应法学教育需求、立足学术研究前沿、接续学科经典教材、融入团队研究特色,陈柏峰教授主编的《法理学》适时推出,并在理论与实务界引发较大反响。蕴于内容中的编写理念:包括但不限于秉持法理中心,摹多维法理学风景;强调多元规范,肯定制定法的地位;力图找回国家,讲述大国治理智慧;融通三分方案,立足通识彰显学理;考量学生需求,尊重知识选择权利。依托此书在内的法理学教材展开研究、教育、学习,坚持从“我注六经”到“六经注我”,即从思考为何是他与它走向不仅阅读他与它的进阶之路有利于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人格塑造”的多维目标,应予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之理 多元规范 法学教材 社科法学 法学阅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与法”的法律社会学论析 被引量:8
6
作者 郭景萍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8-104,共7页
法律正义的实现离不开一种被称为温暖的诗性正义之烘托,诗性正义成为一种反抗犯罪维护法律正义的强劲力量;诗性正义的情感也需要法律正义来维护,法律不仅对情感有控制作用,而且也有保护或发泄功能。正如理性行动有情感的一面,情感行动... 法律正义的实现离不开一种被称为温暖的诗性正义之烘托,诗性正义成为一种反抗犯罪维护法律正义的强劲力量;诗性正义的情感也需要法律正义来维护,法律不仅对情感有控制作用,而且也有保护或发泄功能。正如理性行动有情感的一面,情感行动也有理性的一面一样,法治之理与人治之情也是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的。司法的中立性取决于情感是否能够保持中立。司法的"情感能量"有积极与消极之分,我们可以对司法情感进行检验和加以调控,使之成为"合法之情",使诗性正义显示其积极的能量,以支持司法正义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正义 诗性正义 法治之理 人治之情 情感中立 合法之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之中国 被引量:8
7
作者 陈金钊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5-17,共13页
从命题的角度看,"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词组,包括三部分需要"开题":这就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词组中的"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意蕴究竟是什么?对这一命题中的&qu... 从命题的角度看,"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词组,包括三部分需要"开题":这就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词组中的"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意蕴究竟是什么?对这一命题中的"中国"并不能随便定义,否则就会出现各说各话的现象。从以往的政治角度看,人们对"中国"谈论最多的是特色、国情。从命题的整体性来看,讲特色、国情具有正当性,但由于特色、国情过于复杂,如果没有系统性研究就随意使用的话,言谈之中就会有太多随机性,要么致使法律、法治的一般性丢失,要么特色、国情就是随机的言辞。与"法治"相对应的"中国"应该是有所指的,不能使其变成可以任意使用、随意毁坏法治的修辞。在全面推进法治建设过程中,"中国"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概念。我们既需要认识传统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也需要研究现实问题引导以及法治目标实现的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思维 法治中国 法治之理 法治论体系 社会主义法治
原文传递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法理诠释 被引量:23
8
作者 陈金钊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13,共9页
解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维度很多,诸如天下主义、世界主义和国际主义等。天下主义既包含了中国文化的整体性与和而不同的包容胸怀,也显现了以伦理为核心所造成实现方法的局限性。世界主义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表达了对民主、自由、... 解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维度很多,诸如天下主义、世界主义和国际主义等。天下主义既包含了中国文化的整体性与和而不同的包容胸怀,也显现了以伦理为核心所造成实现方法的局限性。世界主义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表达了对民主、自由、权利、平等等价值的追求以及在实现方法上的法治情结,也显示出与其他文明不能兼容的霸权色彩。国际主义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塑造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被美、苏等超级大国滥用的历史。这些主义都存在着各自的优点、优势,但也都存在着被修正的意义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面对全球化的新命题,是对传统理论的超越,需要根据社会主义法治之理进行塑造。在法治成为时代潮流以后,国内、国际矛盾冲突都需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法治之理 法治思维 法治
原文传递
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法理诠释路径 被引量:11
9
作者 陈金钊 《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15,共13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整工业体系的形成及科技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促使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指向了法治化。在此背景下,如何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成为非常重要的法理问题。为改变传统的义理阐释,实现思维方式的现代化,需要构建法治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整工业体系的形成及科技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促使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指向了法治化。在此背景下,如何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成为非常重要的法理问题。为改变传统的义理阐释,实现思维方式的现代化,需要构建法治之理,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展开全方位的法理诠释。首先是从法理视角观察中国式现代化,其次是用法理思维定义中国式现代化,最后是在两者基础上用法治之理言说、阐释中国式现代化。以法治之理诠释中国式现代化,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效推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法治现代化 视角 思维 法治之理
原文传递
论真诚对待法治——以新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实现为视角 被引量:10
10
作者 陈金钊 《法学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6-23,共18页
法治的实现需要法律语言的使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语言影响与控制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兴起了一股法治修辞的热潮,这是形成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和法治话语的前奏。虽然法治必须由体制、制度、规范和程序等... 法治的实现需要法律语言的使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语言影响与控制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兴起了一股法治修辞的热潮,这是形成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和法治话语的前奏。虽然法治必须由体制、制度、规范和程序等硬件构造,但硬件要想发挥作用,还须辅之以对法治理念、价值和原则的普遍认同。无论在运用法治进行组词、造句,还是根据法治的要求进行谋篇布局、决策行为都需要真诚地对待法治。法治是由法律使用所塑造的秩序。只有在真诚对待法治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真正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不仅需要制度改革的推进,也需要话语方式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能力 法治之理 法治话语 法律修辞 法治修辞
原文传递
70年回望:中国法理学及其贡献
11
作者 陈金钊 《社会科学文摘》 2019年第12期61-63,共3页
在"西法东渐"过程中出现的中国法理学,是中国法学教育体系的独立学科,在研究风格上属于统合法学,而主要内容是政治法理学。中国法理学的社会贡献主要在于:从不同的角度为法治正名,使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为法治之理及... 在"西法东渐"过程中出现的中国法理学,是中国法学教育体系的独立学科,在研究风格上属于统合法学,而主要内容是政治法理学。中国法理学的社会贡献主要在于:从不同的角度为法治正名,使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为法治之理及法治话语的建构奠定了知识论基础;促进了民主、自由、公正、平等、人权等法律价值的传播;权利本位观念的引入,促进了权利体系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法 法治话语 权利体系 法治之理 治国 中国法学教育 本位观念 西法东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