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凝血因子Ⅶ及其基因MspI多态性与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相关性 被引量:5
1
作者 杜贻萌 路方红 +4 位作者 王克志 吴凡 田奇 孙慧 商清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691-694,共4页
探讨血浆活化凝血因子Ⅶ及其基因MspI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关系。采用侯选基因及病例—对照的方法 ,以聚合酶链反应及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 ,对高血压组、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进行凝血因子Ⅶ... 探讨血浆活化凝血因子Ⅶ及其基因MspI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关系。采用侯选基因及病例—对照的方法 ,以聚合酶链反应及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 ,对高血压组、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及正常对照组进行凝血因子Ⅶ基因MspI多态性分析并确定基因型 ,同时采用重组可溶性组织因子法测定血浆活化凝血因子Ⅶ水平。结果发现 ,与高血压组比较 ,脑梗死组血浆活化凝血因子Ⅶ水平显著增高 (2 .78± 0 .5 9比2 .5 3± 0 .6 2 μg L ,P <0 .0 5 ) ;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2 .5 3± 0 .6 2比 2 .4 1± 0 .6 1μg L ,P >0 .0 5 )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血浆活化凝血因子Ⅶ水平增高是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OR =1.134,P <0 .0 5 ) ;凝血因子Ⅶ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Hardy Weinberg平衡定律 ,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各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 ;各组血浆活化凝血因子Ⅶ水平均与凝血因子Ⅶ基因多态性显著相关 ,M1 M1 纯合子血浆活化凝血因子Ⅶ水平显著高于M2 等位基因携带者 (P <0 .0 5 )。以上提示 ,血浆活化凝血因子Ⅶ水平增高是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并受其基因MspI多态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学 活化凝血因子ⅶ与高血压并发症的关系 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 基因多态性 因子 患者 高血压合并脑梗死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早期运用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减少高血压脑出血继续出血研究
2
作者 周斌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第5期54-55,共2页
目的分析超早期运用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减少高血压脑出血继续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9例。对照组患者于发病后3h内给予止血敏1.0g静脉注射;研究组于发病后3h内给予重组活化凝血因子... 目的分析超早期运用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减少高血压脑出血继续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1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9例。对照组患者于发病后3h内给予止血敏1.0g静脉注射;研究组于发病后3h内给予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40μg/kg静脉注射。比较2组患者用药24h后颅内血肿体积变化情况、用药72h后颅内总病变体积变化、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结果治疗前2组血肿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0,P>0.05),治疗24h后,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的血肿体积分别为(30.12±9.21)mL和(21.91±9.5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0,P<0.01);治疗72h后血肿+水肿体积分别为(35.3±10.27)mL和(25.94±10.2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9,P<0.01)。治疗前2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h、72h、15d、9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早期运用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减少高血压脑出血继续出血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继续出血量以减少血肿体积增加和脑神经损伤,增加患者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 继续出 重组活化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3例心臟大血管手術使用小劑量重組活化凝血因子Ⅶ的療效分析
3
作者 張海瑞 林萬雙 《镜湖医学》 2021年第2期18-20,共3页
目的分析心臟大血管手術中及手術後預防性和治療性使用小劑量(35~70μg/kg)重組活化凝血因子Ⅶ(rFⅦa)的療效。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行心臟大血管手術(主動脈夾層,心臟瓣膜、冠脈搭橋、心臟腫瘤等)術中和術後使用rFⅦa的患... 目的分析心臟大血管手術中及手術後預防性和治療性使用小劑量(35~70μg/kg)重組活化凝血因子Ⅶ(rFⅦa)的療效。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行心臟大血管手術(主動脈夾層,心臟瓣膜、冠脈搭橋、心臟腫瘤等)術中和術後使用rFⅦa的患者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採用體外循環下手術,並給予小劑量rFⅦa,監測應用rFⅦa前後的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結果63例使用rFⅦa能早期有效減少出血(P<0.05)。21例主動脈夾層手術術中預防性使用小劑量rFⅦa,術後大多數有效減少引流量(P<0.05)。有活動性血管出血的病例,rFⅦa的效果不一定理想,有8例需二次手術止血,其中7例發現有外科活動性出血。術後死亡2例,併發血栓4例。結論對於體外循環術後嚴重滲血患者,小劑量rFⅦa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對於主動脈夾層大血管手術病例,術中止血困難可預防性使用rFⅦa,也能減少術後引流量和出血風險,但須小心監測血栓性併發症的發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臟大管手術 重組活化因子 併發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性凝血途径和内皮细胞损伤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研究
4
作者 吴正福 荆腊英 《中华当代医学》 2005年第4期15-16,共2页
目的探讨外源性凝血途径在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急性脑梗死病人及正常对照组血浆组织因子(TF)、活化的因子Ⅶ(FⅦa)的含量及不同时期这些物质浓度的变化。同时通过测定内皮细胞损伤的分子标记物VWF、内皮素1(ET-1)... 目的探讨外源性凝血途径在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急性脑梗死病人及正常对照组血浆组织因子(TF)、活化的因子Ⅶ(FⅦa)的含量及不同时期这些物质浓度的变化。同时通过测定内皮细胞损伤的分子标记物VWF、内皮素1(ET-1)、总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组织因子(TF)探讨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活化与水平状况及内皮细胞损伤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病人TF、TFPI、ET-1、VWF和FⅦa血中的浓度均较正常对照组高。结论外源性凝血途径与内皮细胞损伤与脑梗死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性途径 内皮细胞损伤 急性脑梗死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正常对照组 浆组织因子 ELISA法 分子标记物 不同时期 TFPI ET-1 密切关系 VWF 因子 内皮素 病人 测定 浓度 F 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在肝移植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张雅敏 朱志军 +3 位作者 曲伟 蔡金贞 侯建存 沈中阳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1-243,共3页
目的前瞻性观察应用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rFⅦa)减少肝移植手术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肝移植患者术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手术开始前15min给予打Ⅶa80μg/kg静脉注射,对照组予安慰剂。监测两组病例在手术不同时间点... 目的前瞻性观察应用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rFⅦa)减少肝移植手术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肝移植患者术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手术开始前15min给予打Ⅶa80μg/kg静脉注射,对照组予安慰剂。监测两组病例在手术不同时间点的凝血指标变化,计算手术出血量及浓缩红细胞、血浆及血小板的输注量;统计围手术期治疗费用。结果实验组术中出血量及浓缩红细胞、血浆的输注量[(1245±496)ml,(6.3l±4.86)U,(952±814)ml]明显少于对照组[(2496±1713)ml,(10.34±5.36)U,(1849±67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WT)、纤维蛋白原水平(FIB)、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血小板输注量、围手术期治疗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移植术中单剂给予rFⅦa能迅速改善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减少术中出血及输血量,没有明显增加治疗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活化因子 肝移植 并发症
原文传递
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在心血管外科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龚志云 高长青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7期1346-1348,共3页
由于心肺转流导致血液稀释、血小板破坏以及体温变化、大量凝血因子消耗等,心脏手术易发生严重出血,导致输血量增加,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升高。临床医生因此积极寻找各种减少出血的策略和措施。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recombinant activ... 由于心肺转流导致血液稀释、血小板破坏以及体温变化、大量凝血因子消耗等,心脏手术易发生严重出血,导致输血量增加,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升高。临床医生因此积极寻找各种减少出血的策略和措施。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recombinant activated factorⅦ,rFⅦa)最初作为血友病患者的止血剂应用于临床,近年来也用于心血管手术中一些常规治疗效果不佳、难以控制的出血,取得了满意的止血效果,国内亦开始有所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活化因子 管外科 严重出 临床医生 小板破坏 术后并发症 友病患者 液稀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