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小兴安岭森林沼泽湿地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活性碳组分的影响 |
赵光影
江姗
邵宗仁
|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
2017 |
16
|
|
2
|
不同有机物料对苏打盐化土有机碳和活性碳组分的影响 |
郭军玲
金辉
郭彩霞
王永亮
杨治平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9 |
26
|
|
3
|
生草栽培对油茶林土壤肥力及活性碳组分的影响 |
彭璞
贾剑波
陆佳
彭邵锋
李宇虹
卢梦琪
李弛
|
《应用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4
|
南京老山不同坡向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
鲁惠明
李仁英
刘雨霏
李绍通
杜鸿萱
王孙雨
|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5
|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量对黑土有机碳组分和肥力指数的影响 |
盛明
李佳垚
雷琬莹
滕培基
李娜
|
《土壤与作物》
|
2025 |
0 |
|
6
|
寒地黑土区不同灌溉模式对稻田产量和土壤碳、氮及组分的影响 |
黄彦
王豪毅
司振江
王柏
王占浩
曹程鹏
|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7
|
秸秆还田对稻麦轮作农田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酶活性及产量的短期效应 |
胡乃娟
韩新忠
杨敏芳
张政文
卞新民
朱利群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5 |
85
|
|
8
|
不同耕作措施下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及其与酶活性间的关系 |
张英英
蔡立群
武均
齐鹏
罗珠珠
张仁陟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
2017 |
33
|
|
9
|
深松施肥对黑土活性有机碳氮组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
贺美
王迎春
王立刚
李成全
王利民
李玉红
刘平奇
|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0 |
22
|
|
10
|
添加秸秆及生物质炭对风沙土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 |
孙娇
周涛
郭鑫年
梁锦秀
|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1 |
14
|
|
11
|
桉树林分改造提升对土壤活性碳氮组分的影响 |
王冬雪
|
《安徽农业科学》
CAS
|
2022 |
2
|
|
12
|
黄土高原雨养区苜蓿种植年限对土壤固碳细菌丰度和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
蔡雪梅
潘占东
罗珠珠
李玲玲
牛伊宁
蔡立群
刘家鹤
|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1 |
7
|
|
13
|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 |
李新华
郭洪海
朱振林
董红云
杨丽萍
张锡金
|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6 |
107
|
|
14
|
秸秆带状覆盖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 |
吴海梅
周彦莉
郑浩飞
李亚伟
马建涛
夏博文
王凤仁
尚旭民
张旭辉
路建龙
逄蕾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
2022 |
12
|
|
15
|
长期定位施肥下黑土碳排放特征及其碳库组分与酶活性变化 |
贺美
王立刚
朱平
戚瑞敏
王迎春
|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7 |
34
|
|
16
|
生物炭长期施入对燥红土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
万云星
牟金霞
杨婼妍
陈云忠
王誉琴
邵晓辉
朱启林
伍延正
但小倩
汤水荣
AHMED S.Elrys
孟磊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4 |
3
|
|
17
|
滇中元江栲林下土壤活性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 |
陈晓琴
李小英
陈梦婕
吴思政
王毅雯
杨能
|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18
|
不同种植模式对坡耕地红壤有机碳氮组分的影响 |
杨春怀
李永梅
李孝梅
鲁泽让
赵吉霞
|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9
|
秸秆还田与施氮对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组分和团聚体的影响 |
郭戎博
李国栋
潘梦雨
郑险峰
王朝辉
何刚
|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3 |
13
|
|
20
|
长期定位秸秆还田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
皇甫呈惠
孙筱璐
刘树堂
贾志越
赵洪翠
|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20 |
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