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茜素红染色技术应用于川西北中二叠统栖霞组豹斑灰岩流体包裹体测温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兰叶芳 黄思静 +2 位作者 袁桃 胡博 黄树光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7-74,共8页
碳酸盐岩流体包裹体测温过程中宿主矿物的准确鉴别和包裹体形成期次的确定尤为关键,将包裹体测温与其他技术结合才能更好地解决包裹体的生源和属性。本文以川西北中二叠统栖霞组豹斑灰岩晶洞充填物中鞍形白云石和方解石为研究对象,在岩... 碳酸盐岩流体包裹体测温过程中宿主矿物的准确鉴别和包裹体形成期次的确定尤为关键,将包裹体测温与其他技术结合才能更好地解决包裹体的生源和属性。本文以川西北中二叠统栖霞组豹斑灰岩晶洞充填物中鞍形白云石和方解石为研究对象,在岩石学特征研究确定二者形成顺序基础上,借助茜素红染色正确区分流体包裹体的宿主矿物。研究结果表明,染色剂的使用对流体包裹体测温结果无影响,染色前后包裹体的均一化温度测量差值在1℃以内,而染色剂配制比例(尤其是盐酸浓度)、染色时间和染色液清除方式是茜素红染色技术能否成功应用于碳酸盐岩流体包裹体测温的关键。本研究准确获得了鞍形白云石和分布于鞍形白云石晶间和晶内的方解石的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分别集中在110~190℃和70~130℃区间,二者具有40~60℃的温度差。研究认为,方解石的沉淀时间晚于鞍形白云石,鞍形白云石的沉淀可能与峨眉山玄武岩喷发热事件有关,热事件后的温度降低导致鞍形白云石的溶解并伴随方解石的沉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茜素红染色 豹斑灰岩 流体包裹体测温 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华山钨矿床晶洞中水晶与黑钨矿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与特征元素测定 被引量:12
2
作者 黄惠兰 常海亮 +5 位作者 李芳 谭靖 张春红 周云 杨科 闫芬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5-212,共8页
西华山钨矿床晶洞中水晶与黑钨矿以及晶洞外部块状石英与共生黑钨矿中流体包裹体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后期应力作用和流体改造是造成共生石英与黑钨矿包裹体均一温度出现重大差异的主要原因。一般来说,在后期应力作用和流体改造下,黑钨矿... 西华山钨矿床晶洞中水晶与黑钨矿以及晶洞外部块状石英与共生黑钨矿中流体包裹体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后期应力作用和流体改造是造成共生石英与黑钨矿包裹体均一温度出现重大差异的主要原因。一般来说,在后期应力作用和流体改造下,黑钨矿有较好的稳定性,能较好地保存原生包裹体和较少出现次生包裹体,而与之共生石英中的原生包裹体几乎破坏殆尽,现在所看到的包裹体绝大部分是后来形成的次生包裹体,且很难确切区别原生与次生关系。当后期应力作用和流体改造很微弱时,石英中可保存较多原生包裹体,并且原生与次生关系较易区分。当完全未受应力作用改造时,共生石英(水晶)与黑钨矿中都只有原生包裹体,其Th值和盐度值基本相同或完全一致,且石英(水晶)流体包裹中富含W、Mn、Fe等成矿元素,表明石英与黑钨矿是由同一流体在相同时间和相同条件下沉淀的。鉴于一般金属矿床皆在一定程度上经受了后期应力作用和流体改造,因此在有关流体包裹体研究中应该结合不透明矿物进行全面对比,并且切实加强岩相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显微镜 共生石英(水晶)与黑钨矿 大脉型黑钨矿床 流体包裹显微 后期应力作用与流体改造 江西西华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流体包裹体和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古地温——以辽河盆地东部凹陷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纪玉峰 聂占福 +2 位作者 韦忠红 李扬 魏小红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98-104,共7页
以太阳岛构造和大平房构造为例,利用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方法恢复了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第三系的古地温。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32 Ma和25 Ma时研究区两期排烃运移高峰均发生于高的地温场。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得到太阳岛... 以太阳岛构造和大平房构造为例,利用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方法恢复了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第三系的古地温。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32 Ma和25 Ma时研究区两期排烃运移高峰均发生于高的地温场。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得到太阳岛构造古地温梯度为3.79℃/hm,大平房构造古地温梯度为3.24℃/hm。古地温梯度均高于现今地温梯度,且呈现古地温梯度由早到晚降低的趋势。这些研究结果与辽河盆地的区域地质背景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 流体包裹显微 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 辽河盆地 东部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北金牛厂铅锌矿床成矿模式:来自流体包裹体、H-O-S-Pb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2
4
作者 龚红胜 韩润生 +2 位作者 吴鹏 马玲 陈刚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206-3226,共21页
金牛厂铅锌矿床是川滇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区滇东北矿集区内产于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泥质、钙质粉砂岩中的铅锌矿床,属于非碳酸盐岩容矿的后生热液矿床。区内赋矿地层筇竹寺组Pb、Zn含量异常高,而矿石Pb同位素组成与基底岩石(昆阳群)基本一致... 金牛厂铅锌矿床是川滇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区滇东北矿集区内产于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泥质、钙质粉砂岩中的铅锌矿床,属于非碳酸盐岩容矿的后生热液矿床。区内赋矿地层筇竹寺组Pb、Zn含量异常高,而矿石Pb同位素组成与基底岩石(昆阳群)基本一致,矿源层是基底还是筇竹寺组、该矿床与区内其他赋存于碳酸盐岩中的铅锌矿床成矿机理是否具有一致性,直接关系到铅锌成矿系统研究与矿床深部找矿预测。基于流体包裹体测温及硫化物H-O-S-Pb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表明:1)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65~274℃,平均216℃;盐度为6.5%~14.0%NaCl_(eqv),平均值为7.8%NaCl_(eqv),指示成矿流体属于中低温−中低盐度的富气相流体;显微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显示流体包裹体的液相成分主要为H_(2)O,气相成分主要为CH_(4);2)脉石矿物石英的H、O同位素特征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流经深部褶皱基底(昆阳群)的深部流体和含有机质的盆地卤水的混合;3)硫化物δ^(34)S值与川滇黔成矿区内主要铅锌矿床具有相似性,其还原S主要来源于下伏地层震旦系灯影组和下寒武统渔户村组白云岩中硫酸盐的热化学还原硫作用(TSR)过程;4)硫化物的Pb同位素组成不仅与基底岩石的铅同位素比值一致,且沿上地壳Pb平均演化线呈直线分布,表明壳源Pb源主要来自基底岩石(昆阳群),赋矿围岩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碎屑岩也贡献了部分Pb。结合矿床对比研究,认为该矿床和川滇黔成矿区内主要铅锌矿床是在同一成矿地质背景下形成,具有相似的成矿模式,但在赋矿围岩、赋矿断裂性质、矿质来源等方面存在自身的特点。该研究可为川滇黔成矿区内铅锌成矿系统研究提供依据,也为该区矿床深部及外围找矿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测温 H-O-S-Pb同位素 成矿物质来源 成矿模式 金牛厂铅锌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桓仁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宋建潮 王恩德 +1 位作者 付建飞 贾三石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603-604,共2页
桓仁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位于辽东裂谷北缘斜坡,产于寒武纪灰岩与中生代燕山晚期侵入的二棚甸子闪长杂岩的接触部位,产出有Fe、Cu、Mo、Zn、Pb等金属矿产,其中Mo是近几年实践勘探中新发现的矿种。张乾(1992;1994)曾经对该矿床的微量元素... 桓仁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位于辽东裂谷北缘斜坡,产于寒武纪灰岩与中生代燕山晚期侵入的二棚甸子闪长杂岩的接触部位,产出有Fe、Cu、Mo、Zn、Pb等金属矿产,其中Mo是近几年实践勘探中新发现的矿种。张乾(1992;1994)曾经对该矿床的微量元素、S、H、O、Pb同位素的组成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近几年对成矿物质和矽卡岩的分带性有了更深一步的研究(宋建潮等,2007;张承帅等,20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测温 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 石榴子石 方解石 包裹均一 矽卡岩矿床 初步分析 新发现 辽东裂谷 气液两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大冶铜山口斑岩-矽卡岩型铜钼矿床包裹体特征及流体演化意义 被引量:5
6
作者 何迪 谭俊 +4 位作者 刘晓阳 张铭 赵彪 陈杨 赵岩岩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7-108,共12页
为了提供矽卡岩岩浆成因证据,丰富多成因矽卡岩理论,并研究湖北大冶铜山口铜钼矿床成矿流体性质,以包裹体的岩相学观察为基础,结合高温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对铜山口矿床矽卡岩矿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早期矽卡岩... 为了提供矽卡岩岩浆成因证据,丰富多成因矽卡岩理论,并研究湖北大冶铜山口铜钼矿床成矿流体性质,以包裹体的岩相学观察为基础,结合高温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对铜山口矿床矽卡岩矿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早期矽卡岩矿物石榴石中发现了丰富的晶质和非晶质熔融包裹体、熔体-流体包裹体,表明天然岩浆珠滴被矽卡岩矿物晶格缺陷捕获,其中含有石榴石、黄铜矿等子矿物,且早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超过500℃,为早期矽卡岩岩浆熔体成因提供了重要证据。矽卡岩成矿早期以岩浆作用为主,晚期以热液作用为主,且熔-流转换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干矽卡岩阶段,早期岩浆熔体中富含成矿物质,为矿区深部成矿提供了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山口铜钼矿床 岩浆成因矽卡岩 熔融包裹和熔-流体包裹 流体包裹体测温 激光拉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果洛龙洼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窦光源 刘世宝 +2 位作者 祁昌炜 赵伟 谈艳 《矿产勘查》 2016年第4期569-574,共6页
果洛龙洼金矿位于东昆仑成矿带东段,是以石英脉型为主的大型金矿床。果洛龙洼金矿的形成划分为两个阶段,对两个成矿阶段的石英脉进行了流体包裹体测试和H-O同位素测定。结果表明,果洛龙洼金矿石英脉主要发育两类包裹体,分别为气液两相... 果洛龙洼金矿位于东昆仑成矿带东段,是以石英脉型为主的大型金矿床。果洛龙洼金矿的形成划分为两个阶段,对两个成矿阶段的石英脉进行了流体包裹体测试和H-O同位素测定。结果表明,果洛龙洼金矿石英脉主要发育两类包裹体,分别为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水溶液-CO_2包裹体。其中,第Ⅰ成矿阶段主要发育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48~382℃,盐度为14.3%~23.6%NaCl_(eq)。第Ⅱ成矿阶段为果洛龙洼金矿床的主成矿阶段,发育水溶液-CO_2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276~310℃,盐度为3.1%~19.7%NaCl_(eq),成矿流体总体上属于H2O-CO_2-NaCl体系,成矿流体具有富CO_2的特征。H-O同位素测定结果表明,含金石英脉矿物中的δ^(18)OV-SMOW为15.4‰~16.5‰,δ^(18)OH_2O值为4.3‰~5.4‰,δD_(V-SMOW)为-80‰^-104‰。综上认为,果洛龙洼金矿成矿流体主要来自于深部岩浆水,后期大气降水混入,金快速沉淀形成石英脉型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测温 H-O同位素 东昆仑成矿带 果洛龙洼金矿床 青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漠河推覆带前哨林场锑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8
作者 陆胜 王可勇 +4 位作者 张涵远 赵焕利 相雷 刘阳 张志博 《世界地质》 CAS 2020年第3期557-568,共12页
从矿床地质出发,报道了大兴安岭漠河地区前哨林场锑金矿的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及气相成分,探讨了前哨林场锑金矿床流体包裹体性质、成岩成矿时间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其成矿过程经历灰白色石英-黄铁矿阶段(Ⅰ)、灰黑色... 从矿床地质出发,报道了大兴安岭漠河地区前哨林场锑金矿的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及气相成分,探讨了前哨林场锑金矿床流体包裹体性质、成岩成矿时间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其成矿过程经历灰白色石英-黄铁矿阶段(Ⅰ)、灰黑色石英-辉锑矿-黄铁矿阶段(Ⅱ)及乳白色石英-少硫化物-碳酸盐阶段(Ⅲ)等3个阶段;矿物流体包裹体类型以气液两相型包裹体为主,并含少量CO 2三相包裹体,成矿流体应为中低温、低盐度的H2O-CO2-NaCl体系热液,现阶段所卸载的矿(化)体为主成矿晚期的矿体,该期矿体的西北部找矿潜力较大;结合矿区地质特征,初步认为其形成于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测温 气相成分 漠河推覆构造 前哨林场锑金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墨西哥黄绿色磷灰石的包裹体特征
9
作者 顾一露 裴景成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2024年第6期34-47,共14页
墨西哥黄绿色磷灰石因其独特的地球化学研究意义,被称为“Durango”磷灰石,但目前对此种磷灰石的包裹体研究资料较少。以墨西哥黄绿色磷灰石为研究对象,采用显微照相机、拉曼光谱仪以及冷热台显微测温技术对其进行全面的包裹体研究,旨... 墨西哥黄绿色磷灰石因其独特的地球化学研究意义,被称为“Durango”磷灰石,但目前对此种磷灰石的包裹体研究资料较少。以墨西哥黄绿色磷灰石为研究对象,采用显微照相机、拉曼光谱仪以及冷热台显微测温技术对其进行全面的包裹体研究,旨在丰富墨西哥黄绿色磷灰石的包裹体特征和产地特征。结果表明,墨西哥黄绿色磷灰石中包裹体丰富,以流体包裹体最为突出,根据相态详细分为Ⅰ型纯液相包裹体、Ⅱ型气液两相包裹体(包括Ⅱa和Ⅱb型)和Ⅲ型含子矿物的多相包裹体(包括Ⅲa、Ⅲb和Ⅲc型);拉曼光谱结果显示硬石膏和重晶石两种子矿物成分以及CO_(2)的1285 cm^(-1)处的特征峰;Ⅰ型和Ⅱ型流体包裹体对应的成矿流体温度分别变化于106.5~169.6℃和218.5~546.5℃范围内,为低盐度流体(0.18~10.73 wt%NaCl eqv),Ⅲ型流体包裹体对应成矿流体温度大于600℃,盐度大于26.30 wt%NaCl eqv,说明磷灰石形成时流体包裹体为非均一状态下捕获;固体包裹体包括黑色假象赤铁矿、绿色透辉石、透明长石,以假象赤铁矿出现频率最高。经推测,墨西哥磷灰石的成矿压力及成矿深度分别为39.23~150.70 MPa、1.31~5.02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 包裹 假象赤铁矿 硬石膏 流体包裹显微 墨西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安庆铜铁矿床成矿流体演化特征及其成矿意义 被引量:9
10
作者 董玉翠 张智宇 +3 位作者 杜杨松 龙旺生 滕传耀 李湘莲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45-258,共14页
安庆铜铁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重要的矽卡岩型矿床之-。本文对该矿床中的成矿流体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成矿流体性质、来源及其演化过程,探讨了成矿机制。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显示,矿床中的包裹体类型有I型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 安庆铜铁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重要的矽卡岩型矿床之-。本文对该矿床中的成矿流体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成矿流体性质、来源及其演化过程,探讨了成矿机制。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显示,矿床中的包裹体类型有I型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L+V+S)、Ⅱ型气液两相包裹体(L+V)及少量Ⅲ型气相包裹体(V);气成-高温热液期的透辉石与石榴子石中流体包裹体数量相对较少,以I型包裹体为主;而热液期的石英与方解石中流体包裹体大量发育,以Ⅱ型包裹体为主。激光拉曼探针分析和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表明,成矿流体可近似地看作不饱和的NaCl-H2O体系。从早矽卡岩阶段至碳酸盐阶段,成矿流体经历了从高温(456.1—578.1℃)、高盐度(39.37%~54.58%NaCleq)向低温(112.3—312.4℃)、低盐度(7.59%-31.75%NaCleq)的持续演化。演化过程中经历了流体沸腾作用和岩浆热液与大气降水的混合作用,其中,早矽卡岩阶段的水-岩作用、沸腾作用与矽卡岩成岩作用有关,水-岩作用,而石英-硫化物阶段的沸腾作用与混合作用可能是铜矿形成的重要机制。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气成-高温热液期的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而在热液期中石英-硫化物阶段至碳酸盐阶段大气降水在成矿流体中的比重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流体 矽卡岩 激光拉曼探针 流体包裹体测温 氧同位素 安庆铜铁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武山矽卡岩型铜矿床成矿流体演化及其成矿意义 被引量:3
11
作者 东前 杜杨松 +4 位作者 苗文韬 曹毅 庞振山 曾锐 王剑波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29-947,共19页
江西武山铜矿床是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内重要的矽卡岩型矿床之一。文章对该矿床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详细研究,重点分析了成矿流体的演化过程及其成矿意义。根据野外地质产状和室内岩相学特征,将武山矽卡岩型铜矿床热液成矿过程分... 江西武山铜矿床是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内重要的矽卡岩型矿床之一。文章对该矿床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详细研究,重点分析了成矿流体的演化过程及其成矿意义。根据野外地质产状和室内岩相学特征,将武山矽卡岩型铜矿床热液成矿过程分为气成-高温热液期和热液期,前者包括矽卡岩阶段和磁铁矿阶段,后者包括石英一硫化物阶段和碳酸盐阶段。其中,石英-硫化物阶段是该铜矿形成的主要阶段,可进一步细分为辉钼矿-石英和黄铁矿-黄铜矿-石英2个阶段。岩相学观察显示,包裹体类型有I型含子矿物包裹体(L+V+S)、Ⅱ型气液两相包裹体(L+V)和Ⅲ型气相包裹体(V)。气成-高温热液期的石榴子石中流体包裹体数量不多,但I型、Ⅱ型和Ⅲ型包裹体都有;而热液期的石英与方解石中流体包裹体数量众多,以Ⅱ型包裹体为主。从早期矽卡岩阶段至碳酸盐阶段,成矿热液经历了从高温(378~518℃)、高盐度(w(NaCleq)介于17.3%~45.1%)向低温(113~250℃)、低盐度(w(NaCleq)介于3.4%~11.9%)的持续演化。热液演化过程中发生了流体沸腾作用和岩浆热液与大气降水的混合作用。其中,矽卡岩阶段的水-岩作用、沸腾作用与矽卡岩的形成密切相关,而成矿阶段的沸腾作用与混合作用可能是铜矿床形成的重要机制。H、O同位素研究表明,各成矿阶段的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但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大气降水在成矿流体中的体积质量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成矿流体 矽卡岩 流体包裹体测温 H O同位素 武山铜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玲珑金矿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9
12
作者 王可勇 张春燕 +1 位作者 樊岳铭 张晓东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4-201,共8页
玲珑金矿床第一成矿阶段与含金黄铁矿共生的石英中主要发育4种类型的原生流体包裹体:Ⅰ气液两相,Ⅱ含CO2三相,ⅢCO2,Ⅳ单液相包裹体。流体包裹体成分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及测温结果显示:①Ⅰa型包体,气液比10%15%,均一温度为162.7235.6... 玲珑金矿床第一成矿阶段与含金黄铁矿共生的石英中主要发育4种类型的原生流体包裹体:Ⅰ气液两相,Ⅱ含CO2三相,ⅢCO2,Ⅳ单液相包裹体。流体包裹体成分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及测温结果显示:①Ⅰa型包体,气液比10%15%,均一温度为162.7235.6℃,w(NaCl)(盐度)为4.65%7.59%,气相平均摩尔分数为:H2O 96.48%,CO22.4%;②Ⅰb型包体,气液比30%45%,均一温度266.9349.2℃,w(NaCl)为10.8%13.4%,气相平均摩尔分数为H2O 69.75%,CO224.74%;③Ⅱ型含CO2包体,CO2相所占比例为20%90%,其均一温度为193.5321.6℃,w(NaCl)2.9%5.3%,CO2相中,H2O的摩尔分数为27.72%,CO2为70.6%。包裹体成分分析及测温结果综合研究认为,玲珑金矿成矿过程中存在大气降水热液与地幔来源流体的混合作用,前者与从流体中分离出的富CO2流体混合,以不同比例被捕获形成Ⅱ型包体;而与分异出CO2后的CO2不饱和地幔流体混合,被捕获形成Ⅰb型包体。两种流体混合导致的含矿热液物化条件变化对金的沉淀成矿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玲珑金矿床 流体混合作用 流体包裹体测温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演化
13
作者 周云 汪雄武 +7 位作者 唐菊兴 秦志鹏 彭惠娟 李爱国 杨科 王华 李炯 张继超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631-632,共2页
甲玛铜多金属矿床不同阶段矿物中流体包裹体测温表明,成矿流体来源为岩浆向热液过渡过程中,富含挥发分的岩浆从深部岩浆房出溶的中等盐度的超临界流体。从岩浆中出溶的流体为近饱和的超临界流体,可以溶解大量成矿金属元素(Bodnar,1998)... 甲玛铜多金属矿床不同阶段矿物中流体包裹体测温表明,成矿流体来源为岩浆向热液过渡过程中,富含挥发分的岩浆从深部岩浆房出溶的中等盐度的超临界流体。从岩浆中出溶的流体为近饱和的超临界流体,可以溶解大量成矿金属元素(Bodnar,1998),其捕获温度范围为410~530℃,盐度w(NaCleq)在15%~22%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多金属矿床 超临界流体 单个流体包裹 高盐度包裹 金属元素 挥发分 包裹均一 岩浆热液 演化过程 流体包裹体测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都兰县果洛龙洼金矿成矿流体 被引量:27
14
作者 丁清峰 金圣凯 +1 位作者 王冠 张本龙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15-426,共12页
果洛龙洼金矿是青海东昆仑地区最典型、最具规模的金矿床之一。在前人资料基础上,将果洛龙洼金矿热液成矿期划分为4个成矿阶段:贫矿化石英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主要成矿阶段)、石英-贫硫化物阶段(次要成矿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 果洛龙洼金矿是青海东昆仑地区最典型、最具规模的金矿床之一。在前人资料基础上,将果洛龙洼金矿热液成矿期划分为4个成矿阶段:贫矿化石英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主要成矿阶段)、石英-贫硫化物阶段(次要成矿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随后对主要和次要成矿阶段石英脉开展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和H-O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原生流体包裹体主要包括气液两相、富CO2三相、纯CO2两相共3类;成矿流体总体以CO2-NaCl-H2O体系为主,均一温度为130.0~357.3℃,盐度(w(NaCl))为1.83%~20.11%。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石英δ18 OV-SMOW值为14.8‰~17.2‰,据此计算流体的δ18 OH2O值为5.5‰~8.5‰,流体的δDV-SMOW值为-61‰~-96‰;而石英-贫硫化物阶段石英δ18 OV-SMOW值为15.7‰~16.9‰,据此计算流体的δ18 OH2O值为4.1‰~5.3‰,流体的δDV-SMOW值为-84‰~-101‰。由此认为:主要成矿阶段成矿流体可能为高温低盐度富CO2变质热液和低温中高盐度岩浆热液两个端元组成的混合流体;次要成矿阶段成矿流体主要为混合后更均匀的中低温中低盐度热液,但后期明显有大气降水混入。总之,成矿流体的来源、性质及其演化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果洛龙洼金矿为造山型金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洛龙洼 流体包裹显微 同位素 造山型金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北下庄矿田坪田花岗岩外接触带型铀矿找矿潜力预测
15
作者 苏昌灯 《贵州地质》 2024年第1期25-32,共8页
粤北下庄铀矿田坪田花岗岩外接触带型铀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粤北贵东岩体的外接触带变质砂岩中,受北北东向构造、热液活动、岩性及接触带共同控制。运用流体包裹体测温测试分析方法,对该地区铀矿体成矿期均一温度和流体盐度进行测试,测... 粤北下庄铀矿田坪田花岗岩外接触带型铀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粤北贵东岩体的外接触带变质砂岩中,受北北东向构造、热液活动、岩性及接触带共同控制。运用流体包裹体测温测试分析方法,对该地区铀矿体成矿期均一温度和流体盐度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含铀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150.0℃~252.0℃,流体盐度为0.411~4.857 wt%NaCl eqv,属于中低温、低盐度活动范围。坪田地区热液活动具有多期次性、含矿构造发育、围岩蚀变强烈及低温、低盐度的含矿流体特征,是铀成矿有利的地质条件,也是下庄铀矿田开展花岗岩外带型铀矿找矿潜力较大的重要地区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庄矿床 花岗岩外接触带型铀矿 流体包裹体测温 热液活动 找矿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镇远-贵阳断裂带活动历史及其对黔中隆起演化的制约 被引量:26
16
作者 刘彦良 杨坤光 邓新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1-47,共7页
对镇远-贵阳断裂带两侧沉积地层、岩浆建造、宏观构造、微观构造及流体包裹体测温的研究表明,该断裂带在早古生代以前就已存在,在中奥陶世的都匀运动期间表现为南南东向的正滑,在志留纪末泥盆纪初的广西运动期间表现为右行的剪切和局部... 对镇远-贵阳断裂带两侧沉积地层、岩浆建造、宏观构造、微观构造及流体包裹体测温的研究表明,该断裂带在早古生代以前就已存在,在中奥陶世的都匀运动期间表现为南南东向的正滑,在志留纪末泥盆纪初的广西运动期间表现为右行的剪切和局部的拉张;中晚二叠世的东吴运动使断裂带再次拉张,并伴有钾镁煌斑岩[锆石U-Pb法年龄(261.3±8)Ma]侵入;断裂带还经历了侏罗纪—早白垩世早燕山期右行压剪、晚白垩世-渐新世的晚燕山期强烈挤压、左行剪切和中新世至今喜山期的挤压等多期复合的演化历程。断裂带在古生代的多期活动直接控制了黔中隆起南缘的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中隆起 镇远-贵阳断裂带 沉积对比 构造分析 流体包裹体测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西花垣—张家界断裂带构造变形特征与ESR定年 被引量:26
17
作者 谢建磊 杨坤光 马昌前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21,共8页
花垣—张家界断裂带作为雪峰山隆起带北西部的一条重要断裂带,其活动历史包含了隆起带很多的演化信息。对断裂带宏观构造、微观构造、ESR定年和流体包裹体测温的综合研究表明,其经历了挤压、伸展、走滑多期复合的演化历程,北西段的活动... 花垣—张家界断裂带作为雪峰山隆起带北西部的一条重要断裂带,其活动历史包含了隆起带很多的演化信息。对断裂带宏观构造、微观构造、ESR定年和流体包裹体测温的综合研究表明,其经历了挤压、伸展、走滑多期复合的演化历程,北西段的活动强度相对较强,中生代以来变形以浅部的脆性为主,并伴随了多次的低温热液活动。包裹体测温显示均一温度的众数值主要集中在120~150℃,180~200℃和270~330℃3个阶段。断裂带的石英脉ESR定年表明,其中生代以来剧烈活动时间处于燕山中-晚阶段(86~131.8Ma)。根据石英脉的野外产状和流体包裹体温度特征,结合前人资料认为雪峰山隆起带中生代从挤压向伸展的转换时间应在131.3~120Ma之间,至110Ma年左右伸展作用趋于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峰山隆起带 花垣-张家界断裂带 ESR定年 流体包裹体测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慈利—保靖断裂带的性质及其演化 被引量:9
18
作者 齐小兵 翟文建 章泽军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4-59,共6页
慈利-保靖断裂带为江南隆起带北缘的边界断裂,对其构造属性、成生时代及演化历史等长期存在不同的认识。通过宏观、微观构造,ESR测年,包裹体测温和差异应力等的系统研究发现:断裂带发育在加里东和印支运动前峰带之北西,地质证据表... 慈利-保靖断裂带为江南隆起带北缘的边界断裂,对其构造属性、成生时代及演化历史等长期存在不同的认识。通过宏观、微观构造,ESR测年,包裹体测温和差异应力等的系统研究发现:断裂带发育在加里东和印支运动前峰带之北西,地质证据表明断裂作用始于燕山期,并持续至喜山期,ESR测年结果佐证了这一结论;断裂带以脆性变形为主,断面沿倾向或走向均呈舒缓波状,总体向SE陡倾,具由SE向NW逆冲的基本特点,经历了燕山早期(D1)逆冲兼左行走滑、燕山晚期(D2)伸展成(红)盆兼右行走滑、喜山期构造正(D3)、负(D4)反转的演化历史;包裹体测温显示均一温度的众数值主要集中在170-250℃和100~150℃两个区间,前者对应于D1逆冲挤压环境,后者对应于D2伸展期。总体属于低温、脆性变形域范畴;方解石一组双晶差异应力主要集中在30-40MPa间,属较低差异应力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利-保靖断裂带 ESR 流体包裹体测温 差异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遵义断裂带变形特点及其演化历史探讨 被引量:10
19
作者 邓新 杨坤光 刘彦良 《贵州地质》 2010年第3期161-167,共7页
遵义断裂带是贵州省境内南北向最大的断层之一,对断裂带的宏观构造、微观构造及两侧沉积相研究表明,该断裂是形成于燕山期的盖层断裂,并非同沉积断裂。其活动演化与周缘构造单元之间存在明显的耦合性,控制着断裂两侧燕山期褶皱、断裂的... 遵义断裂带是贵州省境内南北向最大的断层之一,对断裂带的宏观构造、微观构造及两侧沉积相研究表明,该断裂是形成于燕山期的盖层断裂,并非同沉积断裂。其活动演化与周缘构造单元之间存在明显的耦合性,控制着断裂两侧燕山期褶皱、断裂的展布形迹。结合流体包裹体测温和ESR定年的研究表明,断裂的变形以浅部的脆性为主,主要经历了三期活动:主燕山期(J_3-K_1)的主期变形,表现为强烈的高角度自东向西逆冲兼左行剪切,断裂基本定型;燕山晚期(K_2-E),表现为正断层兼右行平移,控制K_2-E红盆沉积,石英脉ESR定年约束该期活动在59~65Ma;喜山期(古近纪至今),表现为自西向东逆冲。断裂现今构造形迹为多期构造叠加的结果,它在整个活动历史中均表现为脆性,对黔中隆起后期构造格局起到明显的制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遵义断裂带 显微构造 流体包裹体测温 沉积分析 演化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frared microthermometry of fluid inclusion in sphalerite:A case study of the Xinqiao deposit in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metallogenic belt
20
作者 Yangyang Wang Yilin Xiao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21,I0006,共13页
Infrared microthermometry allows direct measurement of fluid inclusions hosted in opaque ore minerals and can provide direct constraints on the evolution of ore-forming fluids.This study presents infrared microthermom... Infrared microthermometry allows direct measurement of fluid inclusions hosted in opaque ore minerals and can provide direct constraints on the evolution of ore-forming fluids.This study presents infrared microthermometry of spherite-hosted fluid inclusions from the Xinqiao deposit in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Metallogenic Belt and sheds new light on the ore genesis of the deposit.Considering that infrared light may lead to non-negligible temperature deviations during microthermometry,some tests were first conducted to ensure the accuracy of the microthermometric measurements.The measuremen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using the lowest light intensity of the microscope and inserting an optical filter were effective in minimizing the possible temperature deviations of infrared microthermometry.All sphalerite-hosted fluid inclusions from the Xinqiao deposit were aqueous.They show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 ranging from~200 to 350℃,but have two separate salinity groups(1.0 wt%-10 wt%and 15.1 wt%-19.2 wt%NaCl equivalent).The low-salinity group represents sedimentary exhalative(SEDEX)-associated fluids,whereas the high-salinity group results from modification by later magmatic hydrothermal fluids.Combined with published fluid inclusion data,the four-stage fluid evolution of the Xinqiao deposit was depicted.Furthermore,our data suggest that the Xinqiao deposit was formed by twostage metallogenic events including SEDEX and magmatic-hydrothermal minera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frared microthermometry fluid inclusion SPHALERITE Xinqiao deposi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