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三维流固耦合模型的煤层瓦斯有效抽采半径研究
1
作者 潘吉成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28-134,共7页
为了预测煤矿瓦斯治理中抽采钻孔有效抽采半径,基于流固耦合模型建立瓦斯抽采三维几何模型,使其接近现场实际,以某矿瓦斯抽采实际参数为例,采用COMSOL软件模拟得到不同抽采时间沿钻孔径向的瓦斯压力分布三维立体云图。根据模拟结果,结... 为了预测煤矿瓦斯治理中抽采钻孔有效抽采半径,基于流固耦合模型建立瓦斯抽采三维几何模型,使其接近现场实际,以某矿瓦斯抽采实际参数为例,采用COMSOL软件模拟得到不同抽采时间沿钻孔径向的瓦斯压力分布三维立体云图。根据模拟结果,结合瓦斯压力临界值(0.74 MPa)确定有效抽采半径,并结合现场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有效抽采半径与瓦斯抽采时间呈正相关关系,模拟的有效抽采半径值与现场实测值对比,相对误差率小于10%,准确性良好;因现场实测有效抽采半径方法较为复杂,可通过此数值模拟方法预测有效抽采半径,对井下瓦斯治理钻孔瓦斯抽采及合理布置钻孔间距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抽采 顺层钻孔 有效抽采半径 流固耦合模型 临界瓦斯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基质瓦斯渗流的煤层流固耦合模型 被引量:14
2
作者 李胜 张浩浩 +3 位作者 范超军 毕慧杰 杨振华 陶梅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4-119,共6页
为更准确反映抽采过程中的煤层瓦斯(甲烷)运移过程,将煤岩视为孔隙-裂隙双重结构、双渗透率非均匀弹性介质,考虑基质瓦斯渗流作用,结合地下水、瓦斯吸附/解吸特性、煤岩变形和渗透率演化等因素的耦合作用,建立考虑基质瓦斯渗流的煤层... 为更准确反映抽采过程中的煤层瓦斯(甲烷)运移过程,将煤岩视为孔隙-裂隙双重结构、双渗透率非均匀弹性介质,考虑基质瓦斯渗流作用,结合地下水、瓦斯吸附/解吸特性、煤岩变形和渗透率演化等因素的耦合作用,建立考虑基质瓦斯渗流的煤层流固耦合模型;数值模拟地面瓦斯抽采过程,分析煤层瓦斯运移规律和基质渗流作用对瓦斯抽采的影响。研究表明:基质瓦斯和裂隙瓦斯的压力均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两者差值先增大后减小;在模拟工况下,单位时间内基质瓦斯渗流量仅占流入裂隙瓦斯量的0.5%。基质渗流对瓦斯抽采的产能及储层压力有影响;考虑基质瓦斯渗流的双孔隙双渗透率模型预测的产气速率和储层压力下降幅度均小于双孔隙单渗透率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抽采 流固耦合模型 基质瓦斯渗流 双渗透率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固耦合模型的穿层钻孔瓦斯抽采模拟研究 被引量:24
3
作者 李胜 毕慧杰 +2 位作者 范超军 罗明坤 兰天伟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1-127,共7页
为研究钻孔瓦斯抽采渗流规律,为钻孔合理布置提供依据,提出了考虑气-水两相流的瓦斯抽采流固耦合模型。在多孔介质的有效应力原理基础上,考虑瓦斯吸附/解吸产生的应力,推导出煤体应力-应变本构关系;分析水和瓦斯运移的气-水两相流过程,... 为研究钻孔瓦斯抽采渗流规律,为钻孔合理布置提供依据,提出了考虑气-水两相流的瓦斯抽采流固耦合模型。在多孔介质的有效应力原理基础上,考虑瓦斯吸附/解吸产生的应力,推导出煤体应力-应变本构关系;分析水和瓦斯运移的气-水两相流过程,以相对渗透率为桥梁,给出水渗流方程和考虑Klinkenberg效应的瓦斯渗流方程;构建作为耦合项的煤层孔隙率和渗透率动态演化方程,结合成庄矿4321工作面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成庄矿4321底抽巷穿层钻孔瓦斯抽采预抽期定为90 d是合理的,抽采过程中瓦斯渗流速度具有阶段性,增大抽采负压对抽采效果影响不明显;穿层钻孔布置方式为终孔间距9 m,钻场间距9 m。工程实践表明,测得的煤层瓦斯压力变化情况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吻合,抽采后煤层瓦斯含量为6.46~7.67 m^3/t,43212巷瓦斯浓度降低了37%,抽采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抽采 流固耦合模型 穿层钻孔 钻孔布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散承压含水层下采煤的流固耦合模型试验与数值分析研究 被引量:20
4
作者 李利平 李术才 +5 位作者 李树忱 冯现大 李国莹 刘斌 王静 许振浩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79-690,共12页
以松散承压含水层水下采煤为例,通过研制的新型流固耦合相似材料和突涌水物理模拟试验系统真实再现采区突涌水的灾变演化过程,采用光纤光栅技术、声发射技术和电阻率层析成像技术,全程捕捉隔水层围岩应力场、位移场、渗流场、温度场、... 以松散承压含水层水下采煤为例,通过研制的新型流固耦合相似材料和突涌水物理模拟试验系统真实再现采区突涌水的灾变演化过程,采用光纤光栅技术、声发射技术和电阻率层析成像技术,全程捕捉隔水层围岩应力场、位移场、渗流场、温度场、电场和声发射信息的变化特征及其异常信号,研究突水前兆多元信息的演化规律及其临突特征。采用可考虑多场耦合效应的数值分析方法,研究突水灾变演化过程中应力场、位移场和渗流场的耦合演化规律,分析突水前兆多物理场信息的响应特征。试验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在隔水层破断突水前,围岩应力变化持续增长后发生回跌,但已濒临突水。围岩位移变化持续增长后发生跳跃,在跳跃前出现孕育突水前兆的稳定突升段。围岩渗透压力变化持续降低后发生急剧跌落,在突水前很长时间里出现孕育突水前兆的异常波动段。围岩视电阻率和声发射能量也在突水前产生明显的突升和激增现象,尤其是视电阻率突升段的增长点出现在突水前较长的时间段。通过对多场信息变化规律的内在联系及其对突水预测的有效性分析,发现隔水层的渗透压力、视电阻率以及位移变化信息在突水前具有明显的前兆特征,是松散含水层开采突水灾害预警和监测的重要前兆信息源。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煤矿突水灾变演化过程的认识,为突水前兆信息演化规律及实时监测理论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采煤 突水前兆 流固耦合模型试验 数值分析 演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固耦合模型的隧道施工数值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杨宇友 张钦喜 +2 位作者 杜修力 潘东旭 张在明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4-108,共5页
地铁隧道施工将不可避免地扰动岩土体,破坏原有地下水渗流场与应力场的平衡状态,从而引起地表沉降和变形,影响地面建筑物的安全和地下管线的正常使用,这些问题都涉及地下水的问题.从地下水与岩土体耦合共同作用角度来分析和研究隧道施... 地铁隧道施工将不可避免地扰动岩土体,破坏原有地下水渗流场与应力场的平衡状态,从而引起地表沉降和变形,影响地面建筑物的安全和地下管线的正常使用,这些问题都涉及地下水的问题.从地下水与岩土体耦合共同作用角度来分析和研究隧道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问题,运用FLAC3D有限差分程序进行数值模拟,并把数值模拟的结果与工程实测曲线进行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固耦合模型 隧道施工 数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面沉降流固耦合模型在深大基坑降水工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6
作者 杨天亮 叶观宝 吕远强 《工程勘察》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29,35,共4页
随着近年来上海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高层建筑群和轨道交通等重大工程的规划建设如火如荼,由此在深基坑开挖施工中降水诱发地面沉降灾害的问题非常突出,而且也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由于深基坑降水引起地面沉降的过程和机理较复杂... 随着近年来上海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高层建筑群和轨道交通等重大工程的规划建设如火如荼,由此在深基坑开挖施工中降水诱发地面沉降灾害的问题非常突出,而且也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由于深基坑降水引起地面沉降的过程和机理较复杂,长久以来成为深基坑施工中的难点。本文在分析深基坑降水引起地面沉降的成因基础上,提出了地面沉降流固耦合模型,并结合工程实例,应用于深基坑降水与施工中,得到了较好的效果,并提出了深基坑工程地面沉降灾害的防治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基坑 地面沉降 流固耦合模型 防治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基坑工程流固耦合模型的发展进程与动向 被引量:5
7
作者 贾彩虹 王媛 张雪颖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0-84,共5页
基于Biot渗流应力耦合理论,概述了深基坑工程流固耦合的特点、研究方法和理论进展,对耦合理论中几个具有代表意义的流固耦合模型做了较详细的分析和比较,重点阐述了渗透系数的耦合效应,最后就基坑工程流固耦合理论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 基于Biot渗流应力耦合理论,概述了深基坑工程流固耦合的特点、研究方法和理论进展,对耦合理论中几个具有代表意义的流固耦合模型做了较详细的分析和比较,重点阐述了渗透系数的耦合效应,最后就基坑工程流固耦合理论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基坑工程 流固耦合模型 渗透系数 耦合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液两相瞬变流的流固耦合模型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周晓军 宫敬 《力学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7-20,共4页
传统的气液两相流瞬态分析和管道动力响应计算是分开的,存在一定的缺陷.针对石油工业中常见的多相混输问题,介绍了常见的气液两相流瞬态模型和流固之间存在的耦合机理,在不作薄壁管假设的前提下推导出了气液两相瞬变流的流固耦合模型.... 传统的气液两相流瞬态分析和管道动力响应计算是分开的,存在一定的缺陷.针对石油工业中常见的多相混输问题,介绍了常见的气液两相流瞬态模型和流固之间存在的耦合机理,在不作薄壁管假设的前提下推导出了气液两相瞬变流的流固耦合模型.与现有相似模型的对比分析表明,这一模型比较全面地考虑了流体和管道的特性以及不同的耦合形式,可以适应实验和/或仿真研究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两相流 瞬变流 多相流 均相流模型 流固耦合模型 油气输送管道 流体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饱和原状黄土弹塑性损伤流固耦合模型及其初步应用 被引量:10
9
作者 姚志华 陈正汉 +1 位作者 方祥位 黄雪峰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6-226,共11页
非饱和原状黄土具有显著的结构性,结构性对其力学变形特征有着较大影响,但鲜有报道将结构性引入到非饱和黄土地基湿陷变形的多场耦合响应分析中,该领域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已建立的非饱和原状黄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为基础,将其纳入... 非饱和原状黄土具有显著的结构性,结构性对其力学变形特征有着较大影响,但鲜有报道将结构性引入到非饱和黄土地基湿陷变形的多场耦合响应分析中,该领域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已建立的非饱和原状黄土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为基础,将其纳入到非饱和土流固理论中,结合非饱和原状黄土水气运移规律,建立考虑结构性的非饱和原状黄土弹塑性损伤流固耦合模型。对新建流固耦合模型的控制方程在时间域和空间域上进行离散,得到单元模量矩阵各元素的具体表达式,并编写多场耦合分析有限元程序ULEDSC。利用新编程序对黄土地区的大型现场浸水试验进行数值计算,得到浸水和停水阶段的孔压场、位移场以及损伤场等关键变化特征,以初步揭示湿陷性黄土地基浸水沉降变形过程中的多场耦合响应机制。研究成果可为黄土地区的工程实践提供一定参考,新编程序也能为初步解决黄土地基的湿陷性问题提供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原状黄土 结构性 损伤 湿陷变形 流固耦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固耦合模型对京沪高速公路改扩建拓宽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标准的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侯爵 《北方交通》 2020年第9期70-73,共4页
对高速公路改扩建差异沉降标准进行研究,通过对既有道路观测数据分析,利用流固耦合模型对拼宽路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新老路基差异沉降特性,提出京沪高速公路差异沉降控制标准:工后沉降不超过5cm,总沉降量不超过15cm,路拱横坡度增大值... 对高速公路改扩建差异沉降标准进行研究,通过对既有道路观测数据分析,利用流固耦合模型对拼宽路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新老路基差异沉降特性,提出京沪高速公路差异沉降控制标准:工后沉降不超过5cm,总沉降量不超过15cm,路拱横坡度增大值应不大于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公路改扩建 沉降控制标准 数值模拟 流固耦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变量理论的非饱和流固耦合模型的推导
11
作者 刘俊新 刘育田 《科技创新导报》 2009年第24期6-7,共2页
岩土介质的应力场和渗流场是是一个相互影响的,互相联系的,统一的系统,岩土介质的应力场和渗流场的相互影响体现了两场之间的耦合关系?本文以新近提出的单变量的Bishop有效应力为基础,假定颗粒不可压缩,水气两相为轻微可压缩的流体且互... 岩土介质的应力场和渗流场是是一个相互影响的,互相联系的,统一的系统,岩土介质的应力场和渗流场的相互影响体现了两场之间的耦合关系?本文以新近提出的单变量的Bishop有效应力为基础,假定颗粒不可压缩,水气两相为轻微可压缩的流体且互不相容,推导出了非饱和土流固耦合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场 渗流场 单变量 Bishop有效应力 非饱和土 流固耦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轴对称有狭窄弹性管流固耦合模型及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淳 唐达林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59-165,共7页
建立了求解厚壁、有狭窄、大管壁变形的血管及管内血液流动的流固耦合问题的数值计算模型 .血管的几何形状、物质特性及模型的有关物理参数由模拟颈动脉血流及血管壁塌陷的实验获得 .流体采用Navier Stokes方程 ,用广义有限差分方法求... 建立了求解厚壁、有狭窄、大管壁变形的血管及管内血液流动的流固耦合问题的数值计算模型 .血管的几何形状、物质特性及模型的有关物理参数由模拟颈动脉血流及血管壁塌陷的实验获得 .流体采用Navier Stokes方程 ,用广义有限差分方法求解 .基于实验数据建立的固体模型用有限元方法求解 .流体与固体通过边界的耦合由交替迭代技术实现 .结果表明 ,严重的血管狭窄使管壁受压 ,流体出现负压力及高剪切应力 ,这些正是导致血管塌陷、血管瘤破裂 ,从而引发中风及其他心脏疾患的重要原因 .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流动 弹性管 流固耦合模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流固耦合模型的瓦斯抽采半径及孔间距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许克南 王佰顺 刘青宏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2-108,共7页
为了确定瓦斯抽采半径和钻孔布置间距,基于上覆岩层压力、地应力、煤层瓦斯压力的分布情况,同时考虑煤体剪胀性对于煤体孔隙率、渗透率动态变化方程的影响,建立了关于钻孔瓦斯抽采的渗流动态流固耦合模型。基于所得渗流流固耦合模型,将... 为了确定瓦斯抽采半径和钻孔布置间距,基于上覆岩层压力、地应力、煤层瓦斯压力的分布情况,同时考虑煤体剪胀性对于煤体孔隙率、渗透率动态变化方程的影响,建立了关于钻孔瓦斯抽采的渗流动态流固耦合模型。基于所得渗流流固耦合模型,将其嵌入到Comsol Multiphysics进行模拟计算,同时利用11528工作面进行的单孔和多孔的瓦斯抽采试验进行现场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沿直线布置的抽采钻孔的瓦斯压力变化主要沿着该直线降低,沿着三角形顶点布置的钻孔瓦斯压力降低范围充满整个半圆面;单孔瓦斯抽采半径为2.05 m,双孔抽采和布置在一条直线多孔抽采布控间距为单孔抽采半径的1.8倍;布置在三角形顶点的多孔抽采布控间距为单孔抽采半径的1.6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抽采 流固耦合模型 抽采半径 钻孔间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固耦合模型的巷道推进数值模拟分析
14
作者 薛建国 《煤炭科技》 2013年第2期72-74,共3页
为获得柳林煤矿8煤在推进过程中顶、底板的破坏情况,采用流固耦合模型数值模拟实验方法,对不同推进长度的应力场及位移场的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8煤开采基本不受底板奥灰水的影响。
关键词 流固耦合模型 应力场 位移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内耳三维数值模型建立及流固耦合分析
15
作者 孙秀珍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06-106,共1页
目的通过颞骨薄扫图像建立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LVAS)患者及正常人内耳三维重建模型,对其行流固耦合数值模拟分析,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对该病的发病机制进行分析及验证。方法收集了5名儿童颞骨CT图像,通过Mimics、Geomagic软件建立含前庭导... 目的通过颞骨薄扫图像建立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LVAS)患者及正常人内耳三维重建模型,对其行流固耦合数值模拟分析,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对该病的发病机制进行分析及验证。方法收集了5名儿童颞骨CT图像,通过Mimics、Geomagic软件建立含前庭导水管(VA)的内耳三维模型,并利用ANSYS软件建立圆窗膜模型和流固耦合模型,对其进行流固耦合分析。结果通过颞骨CT薄扫图像建立了7例VA扩大及1例正常的模型,并成功构建圆窗膜模型,最终组建流固耦合模型。在施加不同压力载荷时,圆窗膜均发生形变,且变形趋势与载荷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圆窗膜的变形和应力随载荷的增大而增大;在相同载荷作用下,圆窗膜的变形和应力随VA宽度增大而增大。结论通过颞骨CT薄扫图像可以建立包含前庭导水管的内耳流固耦合模型。脑脊液压力波动可影响内耳压,VA对脑脊液压力有限制作用,且VA越大对压力的限制作用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脊液压力 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 圆窗膜 前庭导水管 流固耦合分析 MIMICS 三维数值模型 流固耦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气井完井管柱的流固耦合振动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25
16
作者 樊洪海 王宇 +3 位作者 张丽萍 杨行 杨向同 魏峰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47-550,共4页
瞬态压力冲击诱发充液管道结构耦合振动,剧烈的振动将导致管道结构失效。笔者将进一步阐明天然气的瞬变流动诱发高压气井完井管柱的耦合振动过程。根据充液管道流固耦合振动模型,推导了适用于气井完井管柱的流固耦合振动四方程模型,采... 瞬态压力冲击诱发充液管道结构耦合振动,剧烈的振动将导致管道结构失效。笔者将进一步阐明天然气的瞬变流动诱发高压气井完井管柱的耦合振动过程。根据充液管道流固耦合振动模型,推导了适用于气井完井管柱的流固耦合振动四方程模型,采用特征线法及线性插值方法进行数值求解。以现场一口高压气井井口阀门开启过程中的瞬态响应为例,结合完井管柱系统的初边值条件,利用MATLAB语言编制了相应的计算机程序,计算分析了流体与管柱的耦合振动响应过程。计算结果表明:天然气的瞬变流动通过泊松耦合效应诱发完井管柱轴向往复运动,轴向往复运动将加剧完井管柱结构的疲劳破坏与磨损破坏。该结果对预防完井管柱先期失效有实际工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气井 完井管柱 流固耦合模型 特征线 瞬变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流变特性的流固耦合地面沉降计算模型 被引量:37
17
作者 冉启全 顾小芸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1998年第2期99-103,93,共6页
本文根据流固耦合力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面沉降问题,即将地面沉降过程视为一个动态耦合作用过程,通过建立渗流-变形-沉降耦合模型,同时对渗流、变形和沉降过程进行仿真模拟,从而对地面沉降进行计算和预测。由于软粘土的流变变... 本文根据流固耦合力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面沉降问题,即将地面沉降过程视为一个动态耦合作用过程,通过建立渗流-变形-沉降耦合模型,同时对渗流、变形和沉降过程进行仿真模拟,从而对地面沉降进行计算和预测。由于软粘土的流变变形量在地面沉降中占有明显的份量,因此本文在模型中充分考虑软粘土的流变特性,建立了包括主固结又考虑次固结的计算模型,特别适用于采、灌过程中不同受力阶段的流变特性。其特点:三维渗流与三维固结,并考虑重力作用;多孔介质具有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考虑流固耦合作用引起的孔隙比和渗透系变化(包括有效应力和流变作用的影响);考虑加载过程和卸载过程中的主固结变形和流变变形的特点;适用于多含水层体系和群井采灌的地面沉降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固耦合模型 流变特性 软粘土 地面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固液二相互态特性的流固耦合模型 被引量:1
18
作者 卢玉东 国金琦 +1 位作者 程大伟 毛兴隆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8-69,共12页
为研究岩土体内的流固耦合作用对道路工程中道路建筑物/构筑物的变形和沉降,聚焦于构建考虑固液二相互态特性的流固耦合模型,首先构建以含水率为参数的固相物性参数方程(弹性模量、体积模量、极限偏应力)和以孔隙比为参数的液相物性参... 为研究岩土体内的流固耦合作用对道路工程中道路建筑物/构筑物的变形和沉降,聚焦于构建考虑固液二相互态特性的流固耦合模型,首先构建以含水率为参数的固相物性参数方程(弹性模量、体积模量、极限偏应力)和以孔隙比为参数的液相物性参数方程(饱和含水率、残余含水率、Gardner模型参数),其次建立考虑固液二相互态影响的固相本构方程(邓肯-张模型)和液相本构方程(Gardner模型),之后将新构建的本构方程与固液二相控制方程联合使用构建出考虑固液二相互态特性影响的流固耦合模型。以非饱和黄土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值模拟软件构建考虑固液二相互态影响的非饱和土流固耦合数值模型,探索固液二相互态特性对非饱和土流固耦合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含水率的增大,固相物性参数(弹性模量、体积模量、极限偏应力)均呈减小的趋势;含水率增大使得土体强度减小,表现为达到相同的应变,土体的应力减小;含水率增大,相同的变形情况下,土体所承受的荷载变小。随着孔隙比的增加,饱和含水率线性增加,残余含水率线性减小,Gardner模型参数β呈指数减小,土体内有效饱和度也随之增加;孔隙比增大还会导致土体饱和渗透能力的减小,非饱和相对渗透系数增加。在相同的载荷条件下,相较于未考虑互态影响的流固耦合模型,考虑互态影响的模型模拟的土体变形量较大,含水率、压力水头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流固耦合模型 数值模拟 非饱和黄土 固液二相互态特性
原文传递
基于流固耦合动态模型的煤层钻孔成拱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韩颖 张飞燕 +1 位作者 杨志龙 董博文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7-81,共5页
为探讨煤层钻孔周围是否存在压力拱,构建了基于Hoek-Brown准则的含瓦斯煤流固耦合动态模型,并运用COMSOL软件进行解算,分析了钻孔施工前后孔周煤体主应力及应变能密度分布规律,研究了不同煤体结构煤层孔周煤体位移量及压力拱内边界、厚... 为探讨煤层钻孔周围是否存在压力拱,构建了基于Hoek-Brown准则的含瓦斯煤流固耦合动态模型,并运用COMSOL软件进行解算,分析了钻孔施工前后孔周煤体主应力及应变能密度分布规律,研究了不同煤体结构煤层孔周煤体位移量及压力拱内边界、厚度的变化特征,并结合孔周煤体塑性区分布规律对煤层钻孔成拱特性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煤层钻孔顶底部存在压力拱,其拱脚与拱座位于钻孔两侧;压力拱区域内孔周煤体水平位移量变化较为平缓;压力拱内边界及厚度可作为评判钻孔稳定性的指标,两者随地质强度指标GSI值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即煤体结构越完整、强度越高,压力拱范围越小;当GSI值非常大或非常小时,压力拱效应不明显,甚至趋于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瓦斯煤 流固耦合模型 煤层钻孔 压力拱 地质强度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固耦合饱和两相介质动力模型在ABAQUS中的实现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亮 崔智谋 +1 位作者 康翠兰 王相宝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281-285,共5页
采用以固相位移和孔压为基本未知量的u–p形式的方程组对于研究饱和土体的地震动力响应问题相对简单。利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所提供的用户自定义单元(UEL)接口,编制相应的接口程序,开发了基于流固耦合两相介质动力模型的孔压单元。... 采用以固相位移和孔压为基本未知量的u–p形式的方程组对于研究饱和土体的地震动力响应问题相对简单。利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所提供的用户自定义单元(UEL)接口,编制相应的接口程序,开发了基于流固耦合两相介质动力模型的孔压单元。通过算例对所开发单元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开发的孔压单元能够对饱和土体的动力响应进行较为准确的计算,而ABAQUS中提供的CEP4P孔压单元动力反应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有较为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两相介质 流固耦合动力模型 ABAQUS 用户自定义单元(U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