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珠江口水域浮游生态系统中磷的循环及其效应评估 被引量:3
1
作者 刘胜 李涛 +5 位作者 王桂芬 曹文熙 宋星宇 张建林 尹建强 黄良民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2-45,共4页
根据现场调查和室内试验工作,计算珠江口水域浮游植物有效光合作用水体体积,同时研究浮游动物摄食行为对磷再生的补偿作用,进而对该水域磷的生物利用状况进行初步评估。分析珠江口2002—2003年的数据发现,珠江口水域浮游植物有效进行光... 根据现场调查和室内试验工作,计算珠江口水域浮游植物有效光合作用水体体积,同时研究浮游动物摄食行为对磷再生的补偿作用,进而对该水域磷的生物利用状况进行初步评估。分析珠江口2002—2003年的数据发现,珠江口水域浮游植物有效进行光合作用水体的体积存在季节性变化,枯水期约为9.7×104m3,而丰水期约为6.6×104m3。该水域总初级生产量在枯水期约为36kg·d-1,在丰水期约为31kg·d-1,呈现枯水期大于丰水期的特点。浮游动物的摄食作用可促进水体中磷的再生,这部分磷可满足浮游植物生长对磷需求的1.5%—15.6%,并呈现丰水期大于枯水期的特点。浮游动物摄食作用直接释放的量远大于其自身生理周转释放的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水域 浮游生态系统 磷循环 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浮游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式的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高会旺 冯士筰 管玉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41-348,共8页
分析了海洋浮游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式的结构,讨论了其研究现状。90年代以来海洋浮游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式的特点是:状态变量的个数较以前有所增加,从2-4个增加到3-7个,生物过程的描述更加细致;注意刻画物理过程的作用,特别是... 分析了海洋浮游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式的结构,讨论了其研究现状。90年代以来海洋浮游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式的特点是:状态变量的个数较以前有所增加,从2-4个增加到3-7个,生物过程的描述更加细致;注意刻画物理过程的作用,特别是垂直方向上湍流的交换作用;利用或改进原来的模式,研究新问题;模式仍以一维为主,同时三维耦合模式也得到发展和应用;研究区域仍以北大西洋为主,也出现了研究赤道太平洋、阿拉伯海、东海等海区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浮游生态系统 动力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浮游生态系统连续介质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8
3
作者 万振文 袁业立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663-670,共8页
运用质点、连续介质和状态变量等观点来描述海洋浮游生态系统,根据生物生命运动、生化反应、水动力学和物质守恒等基本规律,建立海洋浮游生态系统动力学的模型方程。推广地球流体力学的湍流二阶闭合理论,建立实用的雷诺平均生态系统... 运用质点、连续介质和状态变量等观点来描述海洋浮游生态系统,根据生物生命运动、生化反应、水动力学和物质守恒等基本规律,建立海洋浮游生态系统动力学的模型方程。推广地球流体力学的湍流二阶闭合理论,建立实用的雷诺平均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方程及其二阶相关项的闭合模型方程,将生态动力学状态变量的湍扩散参数化。本文还讨论了该模型与通常的N-P-Z-D模型的关系,提出了其适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生态系统 连续介质 动力学模型 海洋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浮游生态系统要素季节变化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冲 史洁 +1 位作者 高会旺 高振会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18,共8页
本文基于南海SEATS站的观测资料,利用垂直一维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式(MEM-1D)模拟了南海北部生态要素垂直结构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南海北部表层Chla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呈现低值(〈0.05 mg·m-3),冬季呈现高值,1... 本文基于南海SEATS站的观测资料,利用垂直一维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式(MEM-1D)模拟了南海北部生态要素垂直结构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南海北部表层Chla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呈现低值(〈0.05 mg·m-3),冬季呈现高值,12月为0.38 mg·m-3。春季,风速相对变小,垂直混合变弱,次表层Chla浓度极大值现象形成(80-100 m),并可一直持续到10月末。冬季,海表温度降低,东北季风爆发,垂直混合增强,出现表层水华现象。浮游动物和细菌的垂直结构相似,冬季上层水体中浮游动物和细菌出现最大值,分别为13 mg·m-3和18 mg·m-3。3-10月细菌(12 mg·m-3)同浮游动物(14 mg·m-3)一样出现次表层最大值,其存在深度与浮游动物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浮游生态系统 台风 叶绿素A 水华 模拟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游生态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冯剑丰 李会民 王洪礼 《海洋技术》 2007年第3期67-69,共3页
建立了新的藻类-浮游动物生态非线性动力学模型,该模型考虑了藻类与浮游动物之间的增长关系。研究了模型平衡点的稳定性,以及Hop f分岔现象。通过对选取的分岔参数进行分析,揭示了该系统的动力学特性。
关键词 浮游生态系统 非线性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浮游生态系统模型的稳态非线性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洪礼 沈宇航 葛根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7-101,共5页
以Logistic模型为基础,考虑捕捞行为及其所造成的污染对浮游生物的削弱作用,并考虑浮游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建立了一个新的海洋浮游生态系统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分析了模型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并得出了模型的稳定性条件和发生Hop... 以Logistic模型为基础,考虑捕捞行为及其所造成的污染对浮游生物的削弱作用,并考虑浮游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建立了一个新的海洋浮游生态系统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分析了模型的非线性动力学特性,并得出了模型的稳定性条件和发生Hopf分岔条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捕捞强度参数的变化对系统稳态的影响,并且用数值模拟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浮游生态系统 非线性 稳定性 HOPF分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泛北冰洋浮游生态系统对入流水和海冰变化的响应
7
作者 张武昌 王超锋 +2 位作者 徐志强 袁超 赵苑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39-354,共16页
泛北冰洋海区存在水温升高、入流水增加、海冰面积和厚度减少等不同于其他大洋的环境变化,其浮游生态系统对全球变暖的响应逐渐受到重视。入流水为北冰洋陆架海和海盆带来的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浮游生物种类无法成功繁殖建立本地种群。随... 泛北冰洋海区存在水温升高、入流水增加、海冰面积和厚度减少等不同于其他大洋的环境变化,其浮游生态系统对全球变暖的响应逐渐受到重视。入流水为北冰洋陆架海和海盆带来的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浮游生物种类无法成功繁殖建立本地种群。随着入流水流量的增加,外来浮游生物种类的分布区域向北扩展,促进了浮游生物跨洋输送。由于大西洋入流水流量较大,海盆区域太平洋种类和大西洋种类之间的分界线有向美亚海盆移动的倾向。海冰覆盖面积和厚度减少使得冰藻水华重要性下降,海区由底栖食物链为主转化为浮游食物链为主,造成浮游植物粒径结构变小,光合作用中脂肪/蛋白质比例、脂肪酸组成产物变化,并影响食物链结构和传递、有机物沉降,使水体原生动物的重要性增加;海冰变化引起的光环境变化会导致浮游动物的分布深度和昼夜垂直迁移幅度增加。泛北冰洋海区的浮游生物组成和食物网结构逐渐北方化,其中太平洋扇区正在太平洋化,大西洋扇区正在大西洋化。若持续发展,可能会导致北方浮游生态系统逐步侵占北冰洋浮游生态系统。泛北冰洋浮游生态系统的变化在不同的海区有不同的特点,中长期策略性的观测是必要的。国内外许多研究人员正对北极生态系统开展长期监测,以强化泛北冰洋海区浮游生态系统变化的研究。其中太平洋和大西洋入流水的路径是重点监测区域之一,在白令海、楚科奇海、波弗特海和美亚海盆区进行长期持久的船基调查有助于趋势性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北冰洋海区 浮游生态系统 全球变化 太平洋入流水 大西洋入流水 海冰 北方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中部浮游生态系统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
8
作者 陈建忠 葛建忠 BELLERBY Richard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3-168,共16页
利用一维物理-生物耦合模型(GOTM-FABM-ERSEM)对东中国海中部站位浮游生态系统要素的季节变化进行模拟,较好地刻画并分析了其物理、生化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模拟结果表明浮游生态系统的季节性变化的物理控制因子主要为光照、温度及其引... 利用一维物理-生物耦合模型(GOTM-FABM-ERSEM)对东中国海中部站位浮游生态系统要素的季节变化进行模拟,较好地刻画并分析了其物理、生化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模拟结果表明浮游生态系统的季节性变化的物理控制因子主要为光照、温度及其引起的垂向层化;生化控制因子主要为营养盐水平,其夏季集中分布在跃层以下深度,并在9月达到最大值.模型较好地呈现了春秋季浮游植物的双峰结构,浮游植物在夏季次表层(约20 m)出现最大值,并在潮汐混合影响下呈周期性斑块状生长,峰值为5.3 mg C·m-3.浮游动物和细菌的分布与浮游植物类似,均在春季达到最大值,并滞后3d左右,细菌在夏季表层受浮游植物和温度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海洋数值模拟 浮游生态系统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游生态系统发现长食物链
9
作者 杨林林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16年第3期233-233,共1页
来自澳大利亚和美国的研究人员在由单细胞植物支撑的浮游生态系统中发现了较长的食物链,而浮游生态系统在所有开放的海洋环境中都存在。
关键词 浮游生态系统 食物链 研究人员 澳大利亚 海洋环境 单细胞 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浮游生态系统中小型浮游动物的生态功能 被引量:26
10
作者 张武昌 张翠霞 肖天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195-1201,共7页
小型浮游动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主要指有多少能量通过小型浮游动物传递到桡足类,从而比较沿"浮游植物→中型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细菌→小型浮游动物→中型浮游动物"两条食物链到达中型浮游动物的能流大小。为达到这个目的... 小型浮游动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主要指有多少能量通过小型浮游动物传递到桡足类,从而比较沿"浮游植物→中型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细菌→小型浮游动物→中型浮游动物"两条食物链到达中型浮游动物的能流大小。为达到这个目的,需要研究各个能流路径的传递效率,即能量在各个营养级(初级生产——小型浮游动物,细菌生产——小型浮游动物,小型浮游动物的生长率,小型浮游动物——中型浮游动物)的传递效率。综述了国内外对上述营养级传递效率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我国的同类研究提供参考。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被小型浮游动物摄食的比例平均为每天60%~75%,大大高于桡足类对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每天10%。海洋浮游细菌的二次生产力相当于初级生产力的30%。其中80%~180%被小型浮游动物摄食。小型浮游动物的毛生长率为30%~40%,生产力是初级生产力的21%~34%。在西班牙西北部沿海,桡足类每天摄食2%~51%小型浮游动物生产力。因此,桡足类通过微食物网摄食的能量是初级生产力的0.4%~17%,与桡足类摄食初级生产的10%处于同一量级。不考虑碎屑提供的能流,小型浮游动物对桡足类饵料的贡献为20%以上,甚至可高达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浮游动物 浮游生态系统 海洋
原文传递
边缘海浮游生态系统对生物泵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12
11
作者 黄邦钦 柳欣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85-395,共11页
海洋生物泵及其与碳循环关键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是当今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课题。边缘海是全球海洋的重要组分,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气候调节中起着十分重要的调控作用,同时也是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相互作用研究的... 海洋生物泵及其与碳循环关键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是当今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课题。边缘海是全球海洋的重要组分,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气候调节中起着十分重要的调控作用,同时也是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相互作用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区域。针对"边缘海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如何调控生物泵效率"这一科学命题,归纳分析了浮游生态系统主要生物组分及其在碳循环和生物泵(颗粒有机碳输出)过程中的作用,总结了当前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目前大多数的研究思路是将整个浮游生态系统看成黑箱模式,关注该生态系统某些方面的动态与生物泵效率的关系。最新研究表明,浮游生态系统对生物泵的调控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该系统内不同营养级间的碳流与颗粒有机碳输出的相关过程非常复杂。简单地利用浮游生物不同类群(含营养级)生物量和生产力等指标来阐明浮游生态系统结构和生物泵效率的耦合机制非常困难。针对当今存在的问题,提出从整个浮游生态系统入手,在研究生态系统群落组成和生物量(即各类群颗粒有机碳储库)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有机碳在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转换过程及其速率,期望阐明影响生物泵效率的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机制,同时构建不同浮游生态系统的碳流传递过程和颗粒有机碳的输出模式,从而最终揭示浮游生物群落结构调控生物泵效率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生态系统 生物泵 颗粒有机碳输出 群落结构 全球变化
原文传递
浮游生态系统的极限环存在唯一性与Hopf分叉
12
作者 王震 蔺小林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244-250,共7页
运用非线性系统理论研究了一类浮游生态系统模型,分析了平衡点的稳定性,给出并证明了系统极限环的存在唯一性条件.同时运用分支理论,对系统hopf分叉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通过计算机仿真,对文中论述进行了验证.
关键词 极限环 HOPF分叉 浮游生态系统
原文传递
深远海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3
作者 孙栋 王春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219-3231,共13页
深远海浮游生态系统依据水深的差别可以被划分为几个子系统,包括上层、中层、深层和深渊层等。目前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海洋上层,由于光照、温度、海冰和营养盐补充等因素的影响,浮游生物群落往往呈现出显著的时空变化。但在海洋中层... 深远海浮游生态系统依据水深的差别可以被划分为几个子系统,包括上层、中层、深层和深渊层等。目前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海洋上层,由于光照、温度、海冰和营养盐补充等因素的影响,浮游生物群落往往呈现出显著的时空变化。但在海洋中层及更深的区域,传统观点认为随着水深的增加,海洋的理化环境趋向于稳定,在这一区域生态系统的时空变化要弱于海洋上层。同时受调查技术和经费的限制,人们对于这一广阔区域内浮游生态系统时空变化规律的认识要局限的多。随着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和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海洋科学研究也逐渐由过去的以近海研究为主发展到当前的近海、边缘海和深远海研究协同发展。但与我国近海浮游生态学过去数十年间积累的大量研究成果相比,我国科学家对深远海,特别是中层、深层和深渊层浮游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极为缺乏。从大洋浮游动物群落的垂直分布及其变化、种间关系与生态位分化、深海浮游动物群落在碳沉降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等多个角度全面总结了当前国内外深海浮游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同时介绍过去十余年来深海浮游生态学研究技术手段上的巨大进步,以期为今后国内同行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生态系统 垂直分布 缺氧 季风 海山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类趋向扩散的浮游生态模型的动力学分析
14
作者 庄科俊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9年第6期16-19,共4页
针对2种群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生态系统,建立了一类具有浮游植物趋向效应的数学模型.首先,研究了正的常数平衡解的稳定性;然后,利用分支理论得到了非常数正稳态解的存在性;最后,给出了生态学解释.
关键词 浮游植物趋向 浮游生态系统 稳定性 非常数正稳态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类考虑溶解氧的浮游生态模型及稳定性分析
15
作者 庄科俊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第2期37-40,共4页
针对一类溶解氧-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反应扩散模型,首先得到了解的存在唯一性、最终一致有界性、非持续性等基本性质,然后分别研究了半平凡平衡解和正平衡解的局部渐近稳定性.
关键词 溶解氧 浮游生态系统 反应扩散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底栖原生动物生态学研究方法学综述 被引量:11
16
作者 类彦立 徐奎栋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9-57,共9页
在浮游生态系统(pelagic ecosystem)中,原生动物是细菌和微型浮游植物(microphytoplankton)的主要捕食者,又是很多浮游动物(zooplankton)的重要的饵料来源。因此,原生动物被认为是食物网中从微型生物构成(microbial component... 在浮游生态系统(pelagic ecosystem)中,原生动物是细菌和微型浮游植物(microphytoplankton)的主要捕食者,又是很多浮游动物(zooplankton)的重要的饵料来源。因此,原生动物被认为是食物网中从微型生物构成(microbial components)到较高营养级的一个能量传递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生态 方法学 综述 洋底 浮游生态系统 微型浮游植物 原生动物 饵料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类浮游生物植化相克时滞微分方程的周期解 被引量:15
17
作者 宋新宇 陈兰荪 《数学物理学报(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13,共6页
文中考虑一类周期浮游生物植化相克时滞微分方程 ,得到了系统存在一个正周期解的充分条件 .
关键词 浮游生物生态系统 植化植克 迭合度 时滞微分方程 周期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游生物植化相克时滞微分方程周期解的存在性
18
作者 牛秀艳 姜小军 +2 位作者 任蕴丽 刘继发 刘志飞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6期54-56,共3页
考虑一类浮游生物植化相克时滞微分方程,得到了该系统存在一个周期解的充分条件.
关键词 浮游生物生态系统 植化相克 时滞 叠合度 周期解 时滞微分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类浮游生物植化相克的全局吸引性
19
作者 赵海珠 闫卫平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1期10-12,共3页
考虑一类浮游生物植化相克时时滞微分方程,得到系统存在唯一正平衡点,而且是全局吸引的.
关键词 浮游生物生态系统 植化相克 时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chanism of Nutrient Silicon and Water Temperature Influences on Phytoplankton Growth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东方 高振会 +2 位作者 孙培艳 李梅 曲延峰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CAS 2006年第2期49-59,共11页
This paper analyzed how nutrient silicon and water temperature influenced the variation of phytoplankton growth and the change of its assemblage structure, and probed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ariation of ... This paper analyzed how nutrient silicon and water temperature influenced the variation of phytoplankton growth and the change of its assemblage structure, and probed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ariation of phytoplankton growth and the different profiles of the change of its assemblage structure influenced by nutrient silicon and water temperature. Taking Jiaozhou Bay for example, this paper showed the process of both the variation of phytoplankton growth and the change of its assemblage structure, unveiled the mechanism of nutrient silicon and water temperature influencing the variation of phytoplankton growth and the change of its assemblage structure, and determined that nutrient silicon and water temperature were the motive power for the healthy running of the marine eco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LICON water temperature phytoplankton growth assemblage structure mechani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