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水生食物网中的传递行为
被引量:
4
1
作者
冯秋园
万祎
+1 位作者
刘学勤
刘永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845-2857,共13页
食物网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水生生态系统中传递的重要途径,了解其传递行为与机制是POPs生态暴露风险评价的科学基础。从4个方面展开了讨论和分析:(1)食物网主要特征(营养级和食物链长度)与POPs环境行为的关系;(2)POPs在底栖及底...
食物网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水生生态系统中传递的重要途径,了解其传递行为与机制是POPs生态暴露风险评价的科学基础。从4个方面展开了讨论和分析:(1)食物网主要特征(营养级和食物链长度)与POPs环境行为的关系;(2)POPs在底栖及底栖-浮游耦合食物网中的环境行为;(3)微食物网对POPs环境行为的作用;(4)食物网的变化对POPs环境行为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已有研究对水生生物中POPs生物放大作用存在较大争议。一般营养级越高,POPs生物富集性越强,但由于各种生态和生理性质的影响,也存在例外情况。食物链长度与POPs生物富集性呈正相关。(2)POPs通过底栖食物网将沉积物中的POPs向上传递,底栖-浮游食物网的耦合提高了高营养级消费者的暴露风险,目前就POPs在底栖食物网中的生物放大性是否大于浮游食物网存在争议。(3)微生物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是吸附POPs的重要载体。另,沉积物中的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质,将POPs释放到水柱中。微生物降解也是环境中POPs脱离环境的重要途径。(4)在内、外压力下,食物网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使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方向和效率发生改变,并与环境理化性质的变化互相耦合,影响POPs的环境行为。当前研究的重点多集中在POPs在浮游食物网,尤其是高营养级浮游食物网中的环境行为,对POPs在底栖及底栖-浮游耦合食物网和微食物网中环境行为的研究相对缺乏。有关POPs在食物网中环境行为的研究多集中在食物网的某个部分,时间尺度较短,缺乏对POPs环境行为动态变化的研究,未来需深入开展多尺度和多角度的POPs在食物网中环境行为的动态变化研究。新型POPs的生产和使用量不断增加,但有关其在食物网中环境行为的相关分析还较为匮乏,需加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传递行为
营养级
食物
链长度
浮游
.底栖耦合
食物
网
微
食物
网
食物
网
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大亚湾冬季不同粒级浮游生物的氮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其与生物量的关系
被引量:
10
2
作者
柯志新
黄良民
+1 位作者
徐军
马艳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7102-7108,共7页
生物量在营养级上的分布作为一种生态系统的指示指标,可以指示因人类干扰和环境变化导致的生态系统的改变,揭示生态系统功能的差异性。调查了冬季大亚湾不同区域各粒级浮游生物的生物量大小及其氮稳定同位素丰度比值(δ15N)与环境因子...
生物量在营养级上的分布作为一种生态系统的指示指标,可以指示因人类干扰和环境变化导致的生态系统的改变,揭示生态系统功能的差异性。调查了冬季大亚湾不同区域各粒级浮游生物的生物量大小及其氮稳定同位素丰度比值(δ15N)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通过构建营养级谱比较了大亚湾不同区域浮游食物网结构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浮游生物的δ15N值基本随着粒径的增大而增加,但100—212μm粒级的δ15N值为5.08‰,略低于1.2—100μm粒级的5.58‰。>500μm粒级的δ15N值最大,平均为8.16‰。在湾口和敞水带的S1、S9站各粒级的δ15N都要小于其他站位,而各粒级δ15N的最大值一般都出现在湾底的S8站。在各粒级颗粒物中,1.2—100μm粒级的δ15N最适合用来指示水体的环境状况,受陆源输入影响较小的海域的δ15N值小。生物量与氮稳定同位素构建的营养级谱的斜率与总溶解氮的浓度和氮磷比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处于湾口的站位的营养级谱的谱线要更陡峭一些,表明该处捕食者/被捕食者的比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稳定同位素
浮游
生物
浮游食物网
营养级谱
大亚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AQUATOX模型的白洋淀湖区多溴联苯醚(PB-DEs)的生态效应阈值与生态风险评价研究
被引量:
11
3
作者
张璐璐
刘静玲
+3 位作者
张少伟
贺晟晨
郭春梅
曹瑞仙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56-1172,共17页
为了准确定量生态系统尺度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直接毒性效应和通过食物网传递的间接生态效应,建立POPs浓度与生态效应的量化关系,本研究以强人为干扰湖泊白洋淀为研究区,建立了湖泊底栖-浮游耦合食物网,运用AQUATOX模型评价典...
为了准确定量生态系统尺度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直接毒性效应和通过食物网传递的间接生态效应,建立POPs浓度与生态效应的量化关系,本研究以强人为干扰湖泊白洋淀为研究区,建立了湖泊底栖-浮游耦合食物网,运用AQUATOX模型评价典型POPs——多溴联苯醚(PBDEs)的水生态系统风险,判定关键浓度阈值.模型校正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充分模拟白洋淀中18个优势种群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过程;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对温度和呼吸速率参数敏感;风险评价的结果表明AQUATOX模型能够有效的评估PBDEs的直接毒性效应和间接生态效应,AQUATOX模型得到的最大无影响效应浓度(NOEC)要比实验室中的NOEC低1~2个数量级.因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PBDEs的生态风险难以根据单一种群的毒性数据进行外推,而AQUATOX模型成为自然生态系统中PBDEs风险评价的可靠方法,能够判定在“可接受风险”水平时污染物的浓度阈值.AQUATOX模型为污染物环境基准的制定提供了较为可行的方法,进而为化学污染物的早期预警和风险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溴联苯醚(PBDEs)
底栖-
浮游
耦合
食物
网
生态系统风险
AQUATOX模型
浓度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水生食物网中的传递行为
被引量:
4
1
作者
冯秋园
万祎
刘学勤
刘永
机构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地球表面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845-2857,共13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5CB458900)
文摘
食物网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水生生态系统中传递的重要途径,了解其传递行为与机制是POPs生态暴露风险评价的科学基础。从4个方面展开了讨论和分析:(1)食物网主要特征(营养级和食物链长度)与POPs环境行为的关系;(2)POPs在底栖及底栖-浮游耦合食物网中的环境行为;(3)微食物网对POPs环境行为的作用;(4)食物网的变化对POPs环境行为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已有研究对水生生物中POPs生物放大作用存在较大争议。一般营养级越高,POPs生物富集性越强,但由于各种生态和生理性质的影响,也存在例外情况。食物链长度与POPs生物富集性呈正相关。(2)POPs通过底栖食物网将沉积物中的POPs向上传递,底栖-浮游食物网的耦合提高了高营养级消费者的暴露风险,目前就POPs在底栖食物网中的生物放大性是否大于浮游食物网存在争议。(3)微生物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是吸附POPs的重要载体。另,沉积物中的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质,将POPs释放到水柱中。微生物降解也是环境中POPs脱离环境的重要途径。(4)在内、外压力下,食物网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使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方向和效率发生改变,并与环境理化性质的变化互相耦合,影响POPs的环境行为。当前研究的重点多集中在POPs在浮游食物网,尤其是高营养级浮游食物网中的环境行为,对POPs在底栖及底栖-浮游耦合食物网和微食物网中环境行为的研究相对缺乏。有关POPs在食物网中环境行为的研究多集中在食物网的某个部分,时间尺度较短,缺乏对POPs环境行为动态变化的研究,未来需深入开展多尺度和多角度的POPs在食物网中环境行为的动态变化研究。新型POPs的生产和使用量不断增加,但有关其在食物网中环境行为的相关分析还较为匮乏,需加强研究。
关键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传递行为
营养级
食物
链长度
浮游
.底栖耦合
食物
网
微
食物
网
食物
网
变化
Keywords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
environmental behavior
trophic level
length of food chain
pelagicbenthic coupling food web
microbial food web
food web changes
分类号
X17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亚湾冬季不同粒级浮游生物的氮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其与生物量的关系
被引量:
10
2
作者
柯志新
黄良民
徐军
马艳娥
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7102-7108,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06066
41130855)
+2 种基金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青年人才领域前沿项目(SQ200907)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09B030600004)
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文摘
生物量在营养级上的分布作为一种生态系统的指示指标,可以指示因人类干扰和环境变化导致的生态系统的改变,揭示生态系统功能的差异性。调查了冬季大亚湾不同区域各粒级浮游生物的生物量大小及其氮稳定同位素丰度比值(δ15N)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通过构建营养级谱比较了大亚湾不同区域浮游食物网结构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浮游生物的δ15N值基本随着粒径的增大而增加,但100—212μm粒级的δ15N值为5.08‰,略低于1.2—100μm粒级的5.58‰。>500μm粒级的δ15N值最大,平均为8.16‰。在湾口和敞水带的S1、S9站各粒级的δ15N都要小于其他站位,而各粒级δ15N的最大值一般都出现在湾底的S8站。在各粒级颗粒物中,1.2—100μm粒级的δ15N最适合用来指示水体的环境状况,受陆源输入影响较小的海域的δ15N值小。生物量与氮稳定同位素构建的营养级谱的斜率与总溶解氮的浓度和氮磷比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处于湾口的站位的营养级谱的谱线要更陡峭一些,表明该处捕食者/被捕食者的比率更低。
关键词
氮稳定同位素
浮游
生物
浮游食物网
营养级谱
大亚湾
Keywords
stable nitrogen isotope
plankton
pelagic food web
trophic spectrum
Daya Bay
分类号
Q178.53 [生物学—水生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AQUATOX模型的白洋淀湖区多溴联苯醚(PB-DEs)的生态效应阈值与生态风险评价研究
被引量:
11
3
作者
张璐璐
刘静玲
张少伟
贺晟晨
郭春梅
曹瑞仙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濮阳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北京绵世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开封市城区水利局
安阳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出处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56-1172,共17页
基金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专项项目
海河流域河流物理过程演变与环境流量保障技术与应用示范(2012ZX07203-006)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4M550647)
文摘
为了准确定量生态系统尺度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直接毒性效应和通过食物网传递的间接生态效应,建立POPs浓度与生态效应的量化关系,本研究以强人为干扰湖泊白洋淀为研究区,建立了湖泊底栖-浮游耦合食物网,运用AQUATOX模型评价典型POPs——多溴联苯醚(PBDEs)的水生态系统风险,判定关键浓度阈值.模型校正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充分模拟白洋淀中18个优势种群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过程;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对温度和呼吸速率参数敏感;风险评价的结果表明AQUATOX模型能够有效的评估PBDEs的直接毒性效应和间接生态效应,AQUATOX模型得到的最大无影响效应浓度(NOEC)要比实验室中的NOEC低1~2个数量级.因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PBDEs的生态风险难以根据单一种群的毒性数据进行外推,而AQUATOX模型成为自然生态系统中PBDEs风险评价的可靠方法,能够判定在“可接受风险”水平时污染物的浓度阈值.AQUATOX模型为污染物环境基准的制定提供了较为可行的方法,进而为化学污染物的早期预警和风险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
多溴联苯醚(PBDEs)
底栖-
浮游
耦合
食物
网
生态系统风险
AQUATOX模型
浓度阈值
Keywords
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 (PBDEs)
ecosystem risk
AQUATOX model
pelagic-benthic cou-pled foodweb
ecological threshold
分类号
X171.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水生食物网中的传递行为
冯秋园
万祎
刘学勤
刘永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大亚湾冬季不同粒级浮游生物的氮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其与生物量的关系
柯志新
黄良民
徐军
马艳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基于AQUATOX模型的白洋淀湖区多溴联苯醚(PB-DEs)的生态效应阈值与生态风险评价研究
张璐璐
刘静玲
张少伟
贺晟晨
郭春梅
曹瑞仙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