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尼罗河三角洲全新世海平面变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与长江三角洲的对比 被引量:8
1
作者 陈中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7-83,共7页
利用泥炭(33个)和潟湖(65个)14C测年数据重建了尼罗河三角洲全新世海平面的变动过程,结果显示潟湖样品比泥炭更为有效地反映出海平面变动特征:距今7000a时海平面约位于现今-10m,距今5000a时约为-5m,距离2000a时已接近现代.海侵强度... 利用泥炭(33个)和潟湖(65个)14C测年数据重建了尼罗河三角洲全新世海平面的变动过程,结果显示潟湖样品比泥炭更为有效地反映出海平面变动特征:距今7000a时海平面约位于现今-10m,距今5000a时约为-5m,距离2000a时已接近现代.海侵强度和范围受古地貌和区域沉降的影响呈现出东北部大、中部其次、西部最小.随着海平面上升速率减小,三角洲在约距今7000a时开始建造,并广泛发育潟湖、沙坝和平原河流沉积体系.此后,海平面趋于稳定,人类活动增强,导致海岸沉积环境大片萎缩、消亡.同样利用泥炭(45个)测年数据重建了长江三角洲全新世海平面变动,结果与尼罗河的差异较大,可能是两地沉降差异所致.近代长江三角洲人类活动也是导致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变动 尼罗河三角洲 全新世 环境 碳同位素 海侵 人类活动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沿海全新世海平面变动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5
2
作者 陈伟光 《台湾海峡》 CAS 1987年第3期207-213,共7页
本文根据华南沿海各地全新世海相、滨海相沉积物的^(14)C断代数据、海拔高程及其所构成地貎体的特征,探讨了该区全新世以来的海陆变迁。
关键词 全新世 鼎盛期 海平面变动 海进期 华南沿海 三角洲 河谷地貌 几个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西陆表海高分辨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动控制
3
作者 魏久传 李增学 苏淑荣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0年第3期39-42,85,共5页
依据钻孔岩芯和测井资料 ,对鲁西陆表海盆地含煤地层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 ,研究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特点及其控制因素。研究表明 ,鲁西陆表海沉积序列中不同级次旋回相互叠加 ,具有特征的低频 (Ⅱ~Ⅲ级 )和高频 (Ⅳ~Ⅵ级 )层序... 依据钻孔岩芯和测井资料 ,对鲁西陆表海盆地含煤地层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 ,研究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特点及其控制因素。研究表明 ,鲁西陆表海沉积序列中不同级次旋回相互叠加 ,具有特征的低频 (Ⅱ~Ⅲ级 )和高频 (Ⅳ~Ⅵ级 )层序叠加样式 ;这种相互叠加的旋回结构受控于相互叠置的海平面变化周期 ,即复合海平面变化。海平面变化周期表现出非对称式突发性上升到缓慢回落的节律性 ,形成了不对称的旋回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层序 海平面变动 陆表海盆地 鲁西煤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新世以来台湾西南部古环境演变
4
作者 董德辉 邓国雄 刘明周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2年第4期1-9,共9页
台湾位于欧亚大陆板块与菲律宾海洋板块的交会处,地体构造较为活跃.同时,受到古气候冰期与间冰期交互作用的影响,造成海平面上下变动,使得古环境产生变化.本研究利用钻孔岩心做地层分析、环境分析及岩心碳同位素定年等资料,了解台湾西... 台湾位于欧亚大陆板块与菲律宾海洋板块的交会处,地体构造较为活跃.同时,受到古气候冰期与间冰期交互作用的影响,造成海平面上下变动,使得古环境产生变化.本研究利用钻孔岩心做地层分析、环境分析及岩心碳同位素定年等资料,了解台湾西南部地壳的活动性、环境演化与各时期海平面变动的历史.海岸线的变动,除了受到海平面变动的影响,亦受到构造沉降活动的控制.综合地壳升降以及海平面升降的数据,推估全新世6 200 a BP、3 100a BP和1 800 a BP 3个海进时期当时的海岸线位置,分别为现今高程20 m、10 m及6 m的位置,这些海平面的变化导致海岸线的迁移,同时影响着先民聚落遗址的变化.并且,利用前述数据推估得出嘉南平原与浊水溪冲积扇的沉积速率大约在3.9~4.5 mm/a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变动 构造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及其两岸地质与地震研讨会在福州举行
5
作者 林惠来 《台湾海峡》 CAS 1987年第4期419-420,共2页
为促进台湾海峡及其两岸地学问题的学术交流,推动该区域的国际合作研究,中国海洋学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地球科学部和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于1987年9月1—4日在福州联合举办了“台湾海峡及其两岸地质与... 为促进台湾海峡及其两岸地学问题的学术交流,推动该区域的国际合作研究,中国海洋学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地球科学部和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于1987年9月1—4日在福州联合举办了“台湾海峡及其两岸地质与地震研讨会”。来自国内外地学界30个单位的专家、学者携带70多篇论文参加了会议,其中50篇在大会和分组会上报告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地质 地球物理 矿产地质 地震 台湾海峡 板块构造 大地构造 地球化学 地球科学 地学科学家 海平面变动 太平洋板块 研讨会 地学家 福州 福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海峡北部两侧海阶之研究
6
作者 董德辉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3年第2期1-12,共12页
海岸阶地的形成是海平面变动、地壳变动或两者共同作用之结果.研究海阶不仅可印证推论古气候、往昔海平面变化及地壳变动状况,更可藉以了解各区域间变动的差异,全盘了解大地构造的意义,同时,小规模的海阶变动,常与地震活动伴生,研究海... 海岸阶地的形成是海平面变动、地壳变动或两者共同作用之结果.研究海阶不仅可印证推论古气候、往昔海平面变化及地壳变动状况,更可藉以了解各区域间变动的差异,全盘了解大地构造的意义,同时,小规模的海阶变动,常与地震活动伴生,研究海阶可作为判读地震周期的依据之一,所以,世界各地位于地壳活动带的国家对于海阶的形态与演育过程均作详细的调查及研究.位于台湾海峡北部两侧的台湾西北部以及马祖、金门等海岸地区,都有海阶的分布.透过阶地分布、地形特征与阶序对比,同时,利用世界海阶对比基图找出该地区的地壳隆升率与海阶可能形成的年代,并藉以了解各区域间变动的差异.前述地区的海阶大致上可分成高位与低位2群,高位海阶分布的高度在15~275 m之间,上覆红壤层,为晚更新世时期产物;低位海阶分布的范围较小,高度较矮,大部分分布于海滩与高位阶地末端阶崖间,沿着海岸呈带状分布,阶面大多无红壤层覆盖,海拔在10 m以下.组成的物质多以砾石及砂为主,属于全新世时期的产物,即近1万年以来全球高海水位时期(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结束后)所形成.利用海阶对比基图与已有的定年数据,辅以地形地貌及堆积物特征比较,获得各段阶地之平均隆升率,台湾西北部之观音山北部沿海、客雅溪口南岸、后龙溪口南岸3个地区,分别是2.1 mm/a、2.2 mm/a、2.15 mm/a,数值相近,显示该区之地盘隆升率及海平面变动状况大致相同;仅新竹山子顶沿海地盘隆升率较小,为1.4 mm/a.此表示,台湾岛的海阶变化不仅受到海平面变动的影响,尚受到区域性地壳隆升的控制.马祖与金门地区的隆升率则分别为1.6 mm/a、1.3 mm/a,由于该区仅受新华夏断裂构造的控制,因此,其活动的幅度相对而言较台湾为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阶 海平面变动 地壳变动 地盘隆升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volved Urban Form to Respond to Extreme Sea Level Events in Coastal Cities
7
作者 Wang Liangling Han Jie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2016年第6期726-735,共10页
Along with climate change and global warming, ESLEs (extreme sea level events) are seriously threatening coastal cities'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respond to such events, transformational adaptation strategy in urba... Along with climate change and global warming, ESLEs (extreme sea level events) are seriously threatening coastal cities'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respond to such events, transformational adaptation strategy in urban planning migh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For instance, it has been proposed that BCR (building coverage ratio) should be minimized to a certain range in order to enhance coastal areas' resiliency. For the purpose of urban planning practices,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velop a method which could formulate the proper BCR range in vulnerable coastal areas. The research is conducted through simulating storm surge floods in simplified waterfront settlements with different BCRs. Data representing the impact of ESLEs collected through CFD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 simulations has been examined. This research has proved that in dense coastal areas, ESLEs may cause serious damage to the built environment if their protective structures fail. It showed that controlling BCR is an effective way to enhance their resiliency. When the BCR is low, the pressure caused by storm surge floods and wave height can be greatly reduced. However, decreased BCR may also reduce land utilization efficiency. Simulation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ontrolling the BCR to around 36% might be the most effective scenario which balances resiliency and land use efficiency. They also showed that under the same storm surge flood scenario, the pressures caused by flood waves could be reduced if the length of the building is increased. This study might be considered as transformational adaptation measures that contributes some knowledge for waterfront development in vulnerable locations, and it also provides scientific and useful proof for sustainable strategies in coastal cities and reveals that particular urban design tools, such as BCR control, could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responding to ES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LEs BCR transformational adaptation CFD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