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87篇文章
< 1 2 17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于甲状腺的海绵状血管瘤1例
1
作者 张怡然 刘宁忆 +5 位作者 魏青青 马立 尹万 苏旭 刘金星 杨帆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5年第1期111-113,共3页
目的探讨较为罕见的甲状腺原发的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表型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2022年11月收治的一例原发于甲状腺的海绵状血管瘤,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镜下由扩张的薄壁管腔构成的病... 目的探讨较为罕见的甲状腺原发的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表型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2022年11月收治的一例原发于甲状腺的海绵状血管瘤,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镜下由扩张的薄壁管腔构成的病灶与周围甲状腺组织分界清楚,管腔大小不一且不规则,管壁内衬扁平内皮细胞,管腔内含淋巴细胞、嗜酸性分泌物,部分间质内可见团状淋巴细胞聚集。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管腔内皮细胞呈:CD31、CD34、ERG阳性,D2-40阴性,Ki-67指数极低。综合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支持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结论甲状腺原发海绵状血管瘤较罕见,术前诊断存在一定困难,术后需结合其镜下形态及免疫组化综合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 海绵状血管 临床及病理特征 淋巴管瘤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0基因突变致儿童脑海绵状血管瘤1例报告
2
作者 刘福惠 韩总明 +1 位作者 李明磊 吕祖芳 《中国临床医学》 2025年第1期135-139,共5页
回顾性分析1例7岁女性脑海绵状血管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患儿因头痛1个月入院,头颅磁共振提示脑海绵状血管瘤,基因检测示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0(programmed cell death 10,PDCD10)基因存在致病性杂合突变c.456T>G(p.Tyr15... 回顾性分析1例7岁女性脑海绵状血管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患儿因头痛1个月入院,头颅磁共振提示脑海绵状血管瘤,基因检测示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0(programmed cell death 10,PDCD10)基因存在致病性杂合突变c.456T>G(p.Tyr152Ter,61),父母该位点为野生型。患儿无癫痫发作、脑出血及神经功能障碍等表现,给予保守治疗,门诊定期复查头颅磁共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0基因 头痛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动脉栓塞序贯化学消融治疗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
3
作者 周翔飞 朱秋洁 常家伟 《包头医学》 2025年第1期32-34,共3页
目的 :探讨肝动脉栓塞序贯化学消融治疗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6月~2022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肝血管瘤患者79例,将采用博来霉素+碘化油乳剂栓塞治疗,术后1周复查CT对碘油沉积缺失区采用CT引导下无水乙醇消融治... 目的 :探讨肝动脉栓塞序贯化学消融治疗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6月~2022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肝血管瘤患者79例,将采用博来霉素+碘化油乳剂栓塞治疗,术后1周复查CT对碘油沉积缺失区采用CT引导下无水乙醇消融治疗的患者41例纳入序贯组,将仅采用博来霉素+碘化油乳剂栓塞治疗的患者38例纳入栓塞组。统计两组围手术期腹部症状变化,栓塞术后1周、消融术后3 d肝功能,以及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血管瘤大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两组患者血管瘤最大径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血管瘤最大径值均较术前缩短,且进一步组间比较,序贯组患者血管瘤最大径值短于栓塞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乳剂、博来霉素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AST、ALT水平较术前上升,TBIL水平较术前下降,进一步组间比较,序贯组与栓塞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腹部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腹部症状发生率均较术前明显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动脉栓塞序贯化学消融治疗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效果较好,可明显缩小血管瘤体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动脉栓塞 序贯 化学消融 巨大肝海绵状血管 博来霉素 乙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WI联合3D动脉自旋标记技术对鞍旁脑膜瘤与海绵状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强 李晓伟 +5 位作者 韩广 李莹莹 魏本涛 刘晓朋 王富全 万振法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3期294-297,共4页
目的:探讨DWI联合3D-ASL技术在鞍旁脑膜瘤与海绵状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鞍旁脑膜瘤与海绵状血管瘤各20例的MRI资料,分析平扫、增强扫描、DWI、3D-ASL图像特点,并测量最小ADC值及最大相对脑血流量(rCBF... 目的:探讨DWI联合3D-ASL技术在鞍旁脑膜瘤与海绵状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鞍旁脑膜瘤与海绵状血管瘤各20例的MRI资料,分析平扫、增强扫描、DWI、3D-ASL图像特点,并测量最小ADC值及最大相对脑血流量(rCBF)。结果:鞍旁脑膜瘤多呈类圆形,T_(2)WI多呈等信号,增强扫描以早期中等程度强化常见,常见瘤周水肿及脑膜尾征;DWI多呈等高信号,最小ADC值(0.67~1.12)×10^(-3)mm^(2)/s,平均(0.76±0.13)×10^(-3)mm^(2)/s;多呈中高灌注,rCBF为5.072~9.683,平均7.062±3.571。海绵状血管瘤多呈哑铃状,T_(2)WI多呈高信号,增强扫描以充填式显著强化为主,未见瘤周水肿及脑膜尾征;DWI多呈低信号,最小ADC值(1.48~1.83)×10^(-3)mm^(2)/s,平均(1.56±0.25)×10^(-3)mm^(2)/s;多呈低灌注,rCBF为1.356~3.014,平均1.696±1.028。2组肿瘤形态、T_(2)WI信号、DWI信号、最小ADC值、强化方式、灌注信号及rCBF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DWI联合3D-ASL技术在鞍旁脑膜瘤与海绵状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加权成像 动脉自旋标记 鞍旁 脑膜瘤 海绵状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合并颅内海绵状血管瘤15例临床分析
5
作者 张慧 吕厚元 +1 位作者 李柏乐 张心红 《医学研究杂志》 2024年第5期154-157,37,共5页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erebr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CCM)的临床特征及妊娠结局,探讨妊娠合并CCM患者的围生期管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22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诊治的15例妊娠合并CCM患者的病理资料。结...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erebr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CCM)的临床特征及妊娠结局,探讨妊娠合并CCM患者的围生期管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22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诊治的15例妊娠合并CCM患者的病理资料。结果15例患者共经历16次妊娠,均于孕前发现CCM。初始临床表现癫痫5例,突发头痛4例,因头痛发现脑出血1例,一过性晕厥1例,共济失调1例,无临床症状3例;以癫痫为临床表现的病例中,4例患者孕前手术或放疗后癫痫发作减轻或消失,1例孕前未治疗者孕期癫痫发作频繁,给予药物加量后未再发作;无孕期手术治疗者,无新发脑出血病例;孕足月阴道分娩3例,剖宫产11例,孕18周引产1例;产后突发癫痫持续状态1例,其余母儿健康。结论妊娠合并CCM需要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共同管理,妊娠可能增加癫痫发作风险;孕前应至神经外科行风险评估,孕期适时调整抗癫痫药物,分娩后仍要严密监测。分娩方式的选择需要产科、神经科、麻醉科及母胎医学组成的MDT团队共同讨论评估后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颅内海绵状血管 脑出血 癫痫 多学科团队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MRI诊断——2024年读片窗(12)
6
作者 王龙胜 《安徽医学》 2024年第12期1606-1607,共2页
1病史摘要患者诉“右眼球突出半年余”,患者半年前自觉右眼向外突出,无眼红、眼痛、视物重影等,未予正规治疗。病程中神清、精神可,饮食、睡眠尚可,大小便无异常。入院体检:体温36.3℃、脉搏74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25/80mm Hg(1mm... 1病史摘要患者诉“右眼球突出半年余”,患者半年前自觉右眼向外突出,无眼红、眼痛、视物重影等,未予正规治疗。病程中神清、精神可,饮食、睡眠尚可,大小便无异常。入院体检:体温36.3℃、脉搏74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25/80mm Hg(1mm Hg≈0.133 k Pa),专科检查:右眼视力(vision of the right eye,VOD)=0.4,左眼视力(vision of the left eye,VOS)=0.8,右眼结膜轻度充血,泪道冲洗通畅,无脓液返流,角膜透明,前房深度可,虹膜纹理清晰,瞳孔圆,对光反射存在,晶状体核性混浊,玻璃体混浊,眼底后极部视网膜平伏;左眼结膜轻度充血,泪道冲洗通畅,无脓液返流,角膜透明,前房深度可,虹膜纹理清晰,瞳孔圆,对光反射存在,晶状体核性混浊,玻璃体混浊,眼底后极部视网膜平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眶 海绵状血管 影像诊断 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参数MRI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7
作者 陈静 王小伟 +3 位作者 康钰 邹俊婷 陈晨 殷长俊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11期150-153,共4页
目的:分析眼眶海绵状血管瘤(OCH)应用多参数MR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3年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32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均应用多参数MRI检查,分析临床症状、病灶位置、形态、信号强化特征及邻... 目的:分析眼眶海绵状血管瘤(OCH)应用多参数MR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3年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32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均应用多参数MRI检查,分析临床症状、病灶位置、形态、信号强化特征及邻近组织结构改变情况。结果:32例OCH患者中3例无明显临床表现,21例突眼,5例触及肿块;6例胀痛;10例眼球移位、活动受限;6例视物模糊、视力下降。32例病灶均为单发,21例位于肌锥内间隙,8例位于肌锥外间隙,病灶平均直径(1.93±0.57)cm。病灶通常表现为边界清晰(100.0%)、形态规则(59.4%)、分叶状或不规则形(40.6%)、晕环征(96.9%);T2WI低信号分隔征(56.3%);增强后呈渐进性强化(100.0%)。结论:多参数MRI对于诊断OCH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眶 海绵状血管 海绵状静脉畸形 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绵窦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神经外科治疗 被引量:2
8
作者 赵保钢 孙智宏 +7 位作者 关永春 韩光 刘家明 付辉 贾兆坤 宋超强 冀方愿 李宝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173-174,共2页
关键词 颅内海绵状血管 神经外科治疗 海绵窦区 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 海绵状血管畸形 显微 神经外科技术 血管错构瘤 引流静脉 供血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桥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时机的把握及手术入路的选择 被引量:2
9
作者 祖朝辉 李志强 +3 位作者 马顺昌 王利国 石祥恩 杨军 《中国医刊》 CAS 2014年第2期5-7,共3页
海绵状血管瘤又称海绵状血管畸形,其血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组成,缺乏肌层和弹力层.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占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9%~35%,年出血率0.7%~6.0%,是幕上病变的30倍,且多数发生在脑桥[1,2].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或颅脑损伤做... 海绵状血管瘤又称海绵状血管畸形,其血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组成,缺乏肌层和弹力层.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占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9%~35%,年出血率0.7%~6.0%,是幕上病变的30倍,且多数发生在脑桥[1,2].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或颅脑损伤做头颅CT检查时偶然发现,一部分患者可有轻微或明显的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如颅神经麻痹、意识障碍、共济运动障碍和长束征等.海绵状血管瘤的自然史包括静止、增大、出血和自发缩小.脑桥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主要有随访观察、手术治疗和放疗等方法,其中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偶然发现的多采用随访观察的手段,而手术干预是针对神经功能进行性加重或有反复出血倾向者,手术的目的是全切肿瘤、解除占位效应、减少出血的发生和最大限度地保留神经功能.有关放疗的疗效尚待进一步探讨,因为目前尚无大宗远期随访观察的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海绵状血管 手术入路 手术时机 脑桥 远期随访观察 脑干海绵状血管 海绵状血管畸形 头颅CT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MRI-SWI T1WI T2FLAIR增强序列检查特征比较观察
10
作者 冯天保 许超 陈真 《河北医学》 CAS 2024年第7期1125-1130,共6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敏感加权成像(MRI-SWI)、磁共振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2FLAIR)在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3月至2023年3月初步诊断怀疑为颅内海绵状... 目的:探讨磁共振敏感加权成像(MRI-SWI)、磁共振T1加权成像(T1WI)、T2加权成像(T2WI)、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2FLAIR)在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3月至2023年3月初步诊断怀疑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153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前完成了MRI检查,包括MRI-SWI、T1WI、T2WI、T2FLAIR检查,以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各种MRI检查方式对于诊断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价值。结果:MRI-SWI正确诊断97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共计准确检出病灶数量177个,T1WI正确诊断72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共计准确检出病灶数量121个,T2WI正确诊断77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共计准确检出病灶数量132个,T2FLAIR正确诊断82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共计准确检出病灶数量143个,MRI-SWI对海绵状血管瘤病灶的检出率高于T1WI、T2WI、T2FLAIR(χ^(2)=28.698、P<0.05,χ^(2)=22.299、P<0.05,χ^(2)=16.257、P<0.05);T2FLAIR对海绵状血管瘤病灶的检出率高于T1WI(χ^(2)=7.211、P<0.05);T1WI、T2WI对海绵状血管瘤病灶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76、P>0.05);T2FLAIR、T2WI对海绵状血管瘤病灶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72、P>0.05);T1WI海绵状血管瘤病灶主要表现为混杂信号(43.80%)、其次为低信号(30.58%);T2WI海绵状血管瘤病灶主要表现为混杂信号(49.24%),主要特征为病灶中央呈点状或网格状高信号,周围边缘低信号,称之为“铁环征”,其次为低信号(35.61%);T2FLAIR海绵状血管瘤病灶主要表现为类圆形或者圆形的混杂信号(58.33%),病灶内部显示为爆米花或者网格状,其次为低信号(34.09%);MRI-SWI海绵状血管瘤病灶主要表现为低信号(95.48%),主要显示病灶的周围含铁血黄素区域及瘤体,病灶周边及内部显示片状或点状低信号;T1WI、T2WI、T2FLAIR、MRI-SWI鉴别诊断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灵敏度分别为74.23%、79.38%、84.54%、100%,特异度分别为85.71%、83.93%、78.57%、94.64%。结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在接受MRI检查的情况下,MRI-SWI序列较T1WI、T2WI、T2FLAIR序列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海绵状血管 磁共振敏感加权成像 磁共振T1加权成像 T2加权成像 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后海绵状血管瘤误诊节细胞神经瘤1例及相关手术经验分享
11
作者 吴林 刘晓晨 +2 位作者 丁建龙 段剑锋 吴蔚峰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24年第10期798-799,共2页
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是起源于交感神经节细胞的良性肿瘤,临床罕见,多为单发、边界清楚的梭形或卵圆形肿块,属乏血供病灶,通常发生于后纵隔及腹膜后腔,具有细胞间隙大、黏液样基质含量高、生长缓慢、多无症状等特点[1-2]。
关键词 节细胞神经瘤 圆形肿块 后纵隔 海绵状血管 腹膜后腔 无症状 黏液样 细胞间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骨切开前入路联合后入路切除胸顶部胸椎旁哑铃型海绵状血管瘤1例
12
作者 董广琦 王冬滨 +2 位作者 刘艳成 夏洪刚 张海泉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93-95,100,共4页
脊髓海绵状血管瘤是由血管母细胞的局部停滞发育引起,内皮细胞扩张造成的一种罕见发育性血管畸形,而非一种肿瘤。脊髓海绵状血管瘤仅占脊髓血管畸形的5%~12%[1-2]。病变最常发生在脊柱胸椎段,约占54%~60%,很少纯粹局限于硬膜外腔,生长... 脊髓海绵状血管瘤是由血管母细胞的局部停滞发育引起,内皮细胞扩张造成的一种罕见发育性血管畸形,而非一种肿瘤。脊髓海绵状血管瘤仅占脊髓血管畸形的5%~12%[1-2]。病变最常发生在脊柱胸椎段,约占54%~60%,很少纯粹局限于硬膜外腔,生长可从硬膜外沿椎间孔向外延伸,表现为哑铃形态[3],可被归为哑铃型肿瘤的一种,“哑铃型肿瘤”最初由Heuer在1929年提出,用来形容一类肿瘤的生长形态,即脊柱肿瘤生长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纵隔肿瘤 海绵状血管 哑铃型肿瘤 前后路联合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族性脑海绵状血管畸形病1例
13
作者 蓝金鑫 刘羽阳 +3 位作者 任一帆 李泽 刘嘉霖 陈凌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62-64,共3页
脑海绵状血管畸形(cerebral cavernous malformat ion,CCM)常出现在静脉-毛细血管床,是一类异常增粗的低血流量的树莓样血管畸形的统称,缺乏平滑肌、弹力纤维和完整的基底膜[1-3]。家族性脑海绵状血管畸形(familial cerebral cavernous ... 脑海绵状血管畸形(cerebral cavernous malformat ion,CCM)常出现在静脉-毛细血管床,是一类异常增粗的低血流量的树莓样血管畸形的统称,缺乏平滑肌、弹力纤维和完整的基底膜[1-3]。家族性脑海绵状血管畸形(familial cerebr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s,FCCMs)可通过经典CCM基因突变遗传,包括CCM1/KRIT1(krev interaction trapped-1)、CCM2/MGC4607(malcavernin)和CCM3/PDCD10(programmed cell death 10)[2]。有研究提示家族性颅内多发CCM在人群中发病率约为0.07%[4],CCM的首发症状包括癫痫、头痛、局灶性神经功能缺陷和出血[5]。本文回顾分析1例FCCM患者的临床表现、基因检测和家系分析,以促进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脑海绵状血管畸形 癫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上腺海绵状血管瘤1例
14
作者 白国杰 韩向春 张克宇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7期177-178,共2页
患者女,70岁。因“心前区不适5天”入院,伴胸闷憋气,时有心前区疼痛,时有心悸,伴头晕头痛,休息后好转,间断发作,以“冠心病”收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20余年,口服“氯沙坦钾片”降压治疗,血压控制在130/90 mmHg左右;血糖偏高5月余,平时... 患者女,70岁。因“心前区不适5天”入院,伴胸闷憋气,时有心前区疼痛,时有心悸,伴头晕头痛,休息后好转,间断发作,以“冠心病”收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20余年,口服“氯沙坦钾片”降压治疗,血压控制在130/90 mmHg左右;血糖偏高5月余,平时饮食控制血糖,空腹血糖为7.0 mmol/L;10余年前曾行胆囊切除,胆肠吻合术。查体及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行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脾门处异常回声肿物。CT平扫左侧腹膜后团状软组织密度影,大小约8.21mm×5.90 mm×6.96 mm,密度不均,边缘光滑,外缘条状、内部点状钙化影,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不均匀强化,边缘见多个点状明显强化,静脉期、延迟期对比剂逐渐向内填充,病变源来源于左侧肾上腺(图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 海绵状血管 肾上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海绵状血管瘤合并发育性静脉异常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15
作者 曾涵 窦万臣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117-120,共4页
目的 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CCM)合并发育性静脉异常(DVA)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2021年12月收治的1例CCM合并DVA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 该患者经左颞叶内侧后部海绵状... 目的 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CCM)合并发育性静脉异常(DVA)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2021年12月收治的1例CCM合并DVA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 该患者经左颞叶内侧后部海绵状血管瘤及静脉畸形切除术后癫痫得到控制,术后围手术期症状无复发。结论 CCM合并DVA临床相对少见。其治疗过程复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利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 发育性静脉异常 癫痫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室内海绵状血管瘤MRI诊断
16
作者 郭美琴 陈潭辉 +3 位作者 范琴 易自生 李倩 张木根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11期34-36,共3页
目的探讨脑室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特点,以提高其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脑室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同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其MRI影像特征。结果位于侧脑室三角区3例,第四脑室2例,三脑室底部1例,左... 目的探讨脑室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特点,以提高其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脑室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同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其MRI影像特征。结果位于侧脑室三角区3例,第四脑室2例,三脑室底部1例,左侧侧脑室前角1例。肿块完全位于脑室内3例;肿块向脑实质生长4例。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MRI T1WI呈高低混杂信号5例,等低信号2例;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5例,等稍高信号2例,肿块周围见低T2信号环5例,呈“爆米花样”并见小囊状液平1例;DWI呈不均匀高信号4例,等稍低信号3例,SWI均呈明显低信号影。增强扫描均匀或不均匀明显强化3例;边缘轻度点状强化2例;无明显强化2例。瘤周出现轻度水肿及梗阻性脑积水3例。结论脑室内海绵状血管瘤有一定的MRI特点,侧脑室相对多见,呈混杂信号为主,T2WI低信号环,SWI低信号以及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 脑室 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海绵状血管瘤陈旧性出血伴囊性变1例报告
17
作者 周文 聂寒秋 周显飞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58-160,共3页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临床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其发病率为0.4%~20%,多见于40~50岁女性[1]。肝海绵状血管瘤来源于肝脏血管组织,90%的血管瘤为单发,10%为多发,因生长缓慢,临床症状及体征表现不明显,通常在体检中或因腹部不适检查腹部影像时...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临床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其发病率为0.4%~20%,多见于40~50岁女性[1]。肝海绵状血管瘤来源于肝脏血管组织,90%的血管瘤为单发,10%为多发,因生长缓慢,临床症状及体征表现不明显,通常在体检中或因腹部不适检查腹部影像时被偶然发现[2]。随着血管瘤的增大,部分患者可伴有上腹部疼痛不适,发生破裂出血的极少见。由肝海绵状血管瘤引起的自发性瘤内出血、坏死、液化所致的肝囊性肿物更加罕见。我科收治1例肝海绵状血管瘤陈旧性出血伴囊性变患者,现就此病例进行报道并文献复习。患者男,66岁,因“肝脏占位10余年,右上腹胀痛3 d”入院。患者10余年前在当地医院体检,B超发现肝右叶占位,腹部增强CT提示:肝右叶见一类圆形高密度影,直径约44 mm,边界清,周围见环状更高密度影,肝内胆管未见扩张。此后患者无腹部不适,定期复查。入院前3 d患者出现右上腹部胀痛不适,无畏寒、发热、恶心、呕吐,至门诊就诊,复查腹部增强CT示:肝右叶类圆形高密度影,边界清,周围见环状更高密度影,动态增强后未见异常强化影。B超提示:肝右叶见约48 mm×46 mm大的低回声团,周边可见环形钙化,团块内血流信号不明显,考虑肝右叶低回声团伴环形钙化,性质待定(图1)。患者为求进一步手术治疗,遂入院。既往无腹部外伤史、腹部手术史,否认肝炎、肝硬化病史。入院查体:神志清,皮肤巩膜无黄染。腹平,两侧对称,肝、脾肋下未及,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包块未及,墨菲征阴性;肝区、双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凝血功能、肝炎系列(乙肝、丙肝、戊肝)、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糖类抗原19-9、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50、癌胚抗原)等各项指标均未见异常。根据患者手术意愿,术前诊断肝右叶占位,排除手术禁忌后,在全麻下行腹腔镜探查,探查见肿块位于肝Ⅶ段表面,大小约5 cm×4 cm,肿块与膈下粘连,边界清,包膜完整,余肝实质未见明显异常(图2A);遂行腹腔镜下肝右叶肿物剜除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恢复良好。剖视病灶见囊壁完整,囊内见黄色糊状液体(图2B、2C)。术后病理提示肝海绵状血管瘤陈旧性出血伴囊性变,苏木精-伊红染色提示切除标本由扩张血管内皮细胞组成,陈旧性出血,囊性改变;血管内皮标记物CD31、CD34免疫组化表达阳性(图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 陈旧性出血 肝右叶 囊性变 囊性肿物 医院体检 肝脏血管 肝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绵状血管瘤伴晕皮炎1例
18
作者 王小燕 张淑兰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4年第4期262-265,共4页
报告1例海绵状血管瘤伴发晕皮炎。患者男,23岁,因背部一暗紫红色结节20余年,周围出现境界清楚环状红斑丘疹伴瘙痒1 d就诊。皮肤科检查:患者背部见一直径约0.7 cm的暗紫红色结节,周围见约1 cm的环状红斑,伴少许丘疹。皮肤镜检查示:红色... 报告1例海绵状血管瘤伴发晕皮炎。患者男,23岁,因背部一暗紫红色结节20余年,周围出现境界清楚环状红斑丘疹伴瘙痒1 d就诊。皮肤科检查:患者背部见一直径约0.7 cm的暗紫红色结节,周围见约1 cm的环状红斑,伴少许丘疹。皮肤镜检查示:红色背景下皮损区域散在分布多个小的边界清楚的紫红色腔隙,周围可见淡红色环状背景下散在不规则分布的点状血管。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被覆鳞状上皮,真皮浅层和深层见大量大而不规则、大小不一的管腔、血窦,内含红细胞和纤维蛋白物质,血窦内衬单层内皮细胞。诊断:海绵状血管瘤伴晕皮炎。行手术切除中央暗紫红色结节后湿疹样皮炎消退,但1月余后血管瘤部分复发,无特殊不适,目前仍在随访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 血管 晕皮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磁共振成像诊断1例
19
作者 田兆华 李勇 高小平 《当代医学》 2011年第9期62-62,共1页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Angioma,CA)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脑内血管先天性畸形,占脑血管畸形的5%~16%。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分为脑内型与脑外型两部分,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又称为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常见于中颅窝...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Angioma,CA)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脑内血管先天性畸形,占脑血管畸形的5%~16%。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分为脑内型与脑外型两部分,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又称为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瘤。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常见于中颅窝底、鞍旁等部位。由于CA易反复出血,导致病灶进行性增大,因此早期诊断、治疗十分重要,随着MRI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对CA的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内海绵状血管 磁共振成像诊断 脑内型海绵状血管 脑实质内海绵状血管 先天性畸形 血管畸形 进行性增大 脑内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CT和MRI在眶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准确率比较
20
作者 许琨 路亚运 赵佳龙 《河北医药》 CAS 2024年第13期1998-2001,共4页
目的 比较超声、CT和MRI在眶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准确率。方法 选择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接诊的疑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80例,分别给予超声、CT、MRI检查,将病理活检穿刺诊断结果作为本研究的金标准,对比超声、CT、MRI定性、定位诊... 目的 比较超声、CT和MRI在眶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准确率。方法 选择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接诊的疑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80例,分别给予超声、CT、MRI检查,将病理活检穿刺诊断结果作为本研究的金标准,对比超声、CT、MRI定性、定位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Kappa检验超声、CT、MRI定性、定位诊断与金标准的一致性。结果 MRI、超声定性诊断准确率(87.50%、86.25%)、灵敏度(87.50%、87.50%)、特异度(87.50%、75.00%)均高于CT(72.50%、77.78%、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定性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与超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pa检验MRI、超声定性诊断与金标准的一致性均较好(Kappa值=0.728、0.752),CT定性诊断与金标准的一致性一般(Kappa值=0.596)。MRI、CT定位诊断准确率(85.00%、82.50%)、灵敏度(85.71%、84.29%)、特异度(80.00%、70.00%)均高于超声(67.50%、72.86%、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定位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与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pa检验MRI、CT定位诊断与金标准的一致性均较好(Kappa值=0.734、0.771),超声定位诊断与金标准的一致性一般(Kappa值=0.586)。结论 眶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超声定性诊断准确率较高,CT定位诊断准确率较高,MRI定性与定位诊断准确率均较高,可辅助临床制定治疗方案,但价格昂贵,故医生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诊断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CT MRI 眶内海绵状血管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