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表温度时空分布模式对西北太平洋柔鱼生物学特征的影响
1
作者 张天蛟 张闪闪 +1 位作者 袁红春 余为 《水产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72,共15页
【目的】旨在提出基于深度学习方法挖掘海表时空分布模式,并分析对不同月份雌、雄柔鱼生长发育变化的影响。【方法】实验基于2016年7—10月西北太平洋柔鱼的生物学测定数据,分析其胴长、体重和性腺成熟度的组成,并采用幂指数方程分月拟... 【目的】旨在提出基于深度学习方法挖掘海表时空分布模式,并分析对不同月份雌、雄柔鱼生长发育变化的影响。【方法】实验基于2016年7—10月西北太平洋柔鱼的生物学测定数据,分析其胴长、体重和性腺成熟度的组成,并采用幂指数方程分月拟合雌、雄柔鱼胴长和体重的关系;采用深度卷积嵌入式聚类(DCEC)模型,基于MODIS-Aqua和MODIS-Terra海表面温度三级反演图像数据提取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的分布模式,用于反映各月调查站点对应的SST时空分布特征与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月份SST时空分布模式对雌、雄柔鱼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①2016年7—10月,西北太平洋雌、雄柔鱼的生长与发育不完全同步,雌性生长速率较快,雄性性腺发育速率较快。②基于DCEC模型提取得到了4类SST图像特征,能够较好地反映各月调查站点对应的SST时空分布模式,体现了厄尔尼诺现象、黑潮和亲潮等对海表温度的影响。③7—8月,柔鱼平均体重、胴长和性腺成熟度偏低,雌、雄个体差别不大,与SST时空分布模式的关系不显著。④9—10月,在SST变化较均匀但整体温度较低时,柔鱼平均体重、胴长和性腺成熟度均偏低;在SST变化较均匀但整体温度升高时,柔鱼的平均体重、胴长和性成熟个体数量明显上升,雌鱼生长速率较雄鱼快,但雄性成熟速率较雌性更快;冷暖水相遇形成比较明显的界限时,雌、雄柔鱼的胴长和体重达到最大值,但性腺发育有所延缓。【结论】本研究基于深度学习DCEC模型挖掘了SST时空分布模式对不同月份雌、雄柔鱼生长发育变化的影响,为进一步了解西北太平洋柔鱼生物学特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鱼 海表温度(sst)分布模式 深度卷积嵌入式聚类(DCEC)模型 生物学特征 西北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黄海、东海AVHRR海表温度场的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69
2
作者 鲍献文 万修全 +1 位作者 高郭平 吴德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25-133,共9页
关键词 季节变化 AVHRR资料 订正方法 渤海 黄海 东海 sst 海表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遥感海表温度反演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党顺行 杨崇俊 王宇飞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1年第3期49-52,共4页
针对东海渔区的海洋渔业应用 ,以中国东海渔区 ( 118°~ 130°E ,北纬 2 4°~ 36°N)为例 ,使用美国NOAA气象卫星AVHRR数据的红外波段 ,从NOAA 14的 1B数据预处理出发 ,开展了卫星遥感海表温度 (SST)反演模型研究及... 针对东海渔区的海洋渔业应用 ,以中国东海渔区 ( 118°~ 130°E ,北纬 2 4°~ 36°N)为例 ,使用美国NOAA气象卫星AVHRR数据的红外波段 ,从NOAA 14的 1B数据预处理出发 ,开展了卫星遥感海表温度 (SST)反演模型研究及其业务化运行的卫星遥感渔业信息分析软件开发等工作。使用所开发软件对气象卫星数据进行处理 ,得到海表温度图像或海温等值线图等信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渔业 海表温度 sst 反演 卫星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渤海沿岸海表温度资料的均一性检验与订正 被引量:9
4
作者 李琰 牟林 +4 位作者 王国松 范文静 刘克修 李欢 张增健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7-39,共13页
本文对环渤海沿岸具有代表性且资料完整的6个海洋观测站的月均海表温度(SST)序列作均一性检验和订正。我国海洋观测站密集度低,难以选择参考序列,本文首先采用不依赖参考序列的惩罚最大F检验(PMFT)方法对SST序列检验,利用详尽的元数据... 本文对环渤海沿岸具有代表性且资料完整的6个海洋观测站的月均海表温度(SST)序列作均一性检验和订正。我国海洋观测站密集度低,难以选择参考序列,本文首先采用不依赖参考序列的惩罚最大F检验(PMFT)方法对SST序列检验,利用详尽的元数据对检验结果进行确认,再对不连续点订正,该方法适用于元数据详尽的海洋观测站。对于元数据不详尽的观测站,使用惩罚最大T检验(PMT)方法,选取与海洋台站距离近且相关显著的气象观测站的均一化地面气温序列来制作参考序列,对SST序列进行检验和订正。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SST序列都存在一定非均一性,观测站较大距离迁移和观测系统变更(从人工观测到自动化观测)是造成非均一性的重要原因。订正后的环渤海地区年平均SST增温趋势更加明显。本文使用不同方法来检验SST序列的均一性,该思路对沿海其他海区观测站SST均一性检验和订正有一定参考价值和应用前景,可为沿海气候变化研究提供科学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惩罚最大F检验 PMFT 惩罚最大T检验 PMT 环渤海沿岸 海表温度 sst 均一性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卫星观测的南海表层温度气候学特征及长期变化 被引量:6
5
作者 张雷 任国玉 +2 位作者 宝乐尔其木格 徐宾 宇婧婧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89-197,共9页
利用高分辨率AVHRR Pathfinder卫星海表温度资料,分析了1982—2012年南海及其毗邻海区海表温度(SST)的变化趋势,并给出了近30年该海域SST的气候学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年平均SST随纬度的增加而降低,且越靠近陆地海温梯度越大,等温线呈西... 利用高分辨率AVHRR Pathfinder卫星海表温度资料,分析了1982—2012年南海及其毗邻海区海表温度(SST)的变化趋势,并给出了近30年该海域SST的气候学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年平均SST随纬度的增加而降低,且越靠近陆地海温梯度越大,等温线呈西南-东北向分布;南海最高、最低SST分别出现在夏季和冬季;夏季中南半岛和海南岛东侧存在相对低温区,应与西南季风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引起的深层冷水涌升有关;近30年南海及毗邻海区年平均SST增温趋势为0.100℃/10a,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年平均SST处于高值期,最高值出现在1998年;南海海区四季均存在变暖趋势,冬季增温趋势最大,为0.194℃/10a,夏、春季次之,分别为0.121℃/10a和0.107℃/10a,秋季最小,为0.086℃/10a;近30年台湾海峡和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增温最显著,最大增温值达到0.7℃/10a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候学 海表温度(sst) 南海 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云港、吕泗海域的海表温度变化及影响机制 被引量:4
6
作者 李青青 何佩东 +1 位作者 蒋风芝 陆青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930-2937,2942,共9页
通过对连云港海域(1976-2008)、吕泗海域(1960-1990)30年左右的海表温度(SST)资料进行随机动态分析;并计算了SST与Nio3.4指数、海表热通量和海面风场的相关系数。研究结果表明:从1976-2008年连云港的SST呈现长期升高的趋势,32年间约上... 通过对连云港海域(1976-2008)、吕泗海域(1960-1990)30年左右的海表温度(SST)资料进行随机动态分析;并计算了SST与Nio3.4指数、海表热通量和海面风场的相关系数。研究结果表明:从1976-2008年连云港的SST呈现长期升高的趋势,32年间约上升0.9℃;从1960-1990年吕泗的SST呈现下降的趋势,30年间共下降约0.22℃。月均的SST最大熵谱分析揭示了两站的SST具有12个月和6个月的显著变化周期,此外还有准2 a的振荡周期。东赤道太平洋海温的异常对连云港、吕泗海域的SST有一定的影响,热通量是影响连云港海域SST变化的部分因素,仅通过海面热通量的变化无法解释连云港海域海表温度升高的现象,海洋动力过程对SST的贡献不能忽略。连云港、吕泗海域的SST变化与风场的变化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海水温度(Secwater Surface Temperefure sst) 厄尔尼诺 海表热通量 风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中红外数据反演海表温度的单通道算法 被引量:1
7
作者 周旋 杨晓峰 +1 位作者 李紫薇 程亮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0-185,共6页
基于中红外波段受大气水汽影响小的特点,从大气辐射传输的角度,提出了利用中红外数据反演海表温度的单通道算法。该算法适用于单通道的中红外数据,时空变化适应性强,对大气温湿廓线等辅助信息的精度要求较低。为了验证该算法的可行... 基于中红外波段受大气水汽影响小的特点,从大气辐射传输的角度,提出了利用中红外数据反演海表温度的单通道算法。该算法适用于单通道的中红外数据,时空变化适应性强,对大气温湿廓线等辅助信息的精度要求较低。为了验证该算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将此算法反演的海表温度产品与美国国家数据浮标中心提供的浮标数据及MODISSST标准产品进行了比对验证。结果表明,此单通道算法反演的海表温度达到了较高的精度,能够满足海洋锋面、上升流、海洋涡旋等短周期海洋现象的观测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红外数据 大气水汽 海表温度(sst) 单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表温度对台风“梅花”影响的数值试验分析
8
作者 韩树宗 胡耀辉 徐常三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15,共8页
使用中尺度大气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采用TRMM/TMI海温观测资料,进行不同时间分辨率海温对台风"梅花"过程的影响试验;同时,通过HadISST1资料分析得到东中国海近50年海温变化分布情况;根据温度变... 使用中尺度大气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采用TRMM/TMI海温观测资料,进行不同时间分辨率海温对台风"梅花"过程的影响试验;同时,通过HadISST1资料分析得到东中国海近50年海温变化分布情况;根据温度变化率计算了SST分布整体变化后的"梅花"过程响应情况;定量计算了水文要素受影响情况。数值试验显示,与使用NCEP/NCAR的SST试验相比,使用日平均SST试验结果的台风路径偏差减少6.7%,台风强度偏差减少55.1%,后报精度明显提高。SST整体增加后,海面向大气辐射通量显著增加,海面气压与风速在台风衰减不同阶段对下垫面SST变化的敏感性不同,台风波浪能和风暴潮由于SST增加造成的台风影响,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表温度(sst) 梅花 数值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海表温度持续增温的机制
9
作者 刘秦玉 张琪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8,共8页
本文依据第5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中的8个模式历史模拟与典型浓度(RCP4.5)试验的结果,探讨了1980—1999年东海海表温度(SST)持续增加的原因,预估了未来东海SST对温室气体持续增加的响应。研究表明:这8个模式都能模拟东海在1980—1... 本文依据第5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中的8个模式历史模拟与典型浓度(RCP4.5)试验的结果,探讨了1980—1999年东海海表温度(SST)持续增加的原因,预估了未来东海SST对温室气体持续增加的响应。研究表明:这8个模式都能模拟东海在1980—1999年有显著的SST持续增暖现象,集合平均后这20年增暖的速率为2.25℃/100a。而在RCP4.5试验中,8个模式集合平均后在2006—2055年这50年期间东海SST增暖的速率为2.32℃/100a。在历史模拟中,在1980—1999年期间东海SST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海洋平流热输送加强,而大气调整导致的海面热通量影响比海洋平流热输送的影响小一个量级。在单纯温室气体增加的RCP4.5试验中,除了海洋平流热输送外,由于大气调整导致海面潜热、感热释放减少也是SST持续升温的主要原因之一,其贡献可以与海洋平流热输送加强同量级。对比分析模式对过去的模拟和未来单一强迫的情景试验结果,可以初步确定,在1980—1999年期间由于太平洋年代际变化导致的东海黑潮平流热输送增加是该阶段东海SST持续增加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海表温度(sst) 增暖 机制 黑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遥感SST反演上层海洋三维温度场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春玲 许建平 +3 位作者 鲍献文 王振峰 刘增宏 孙朝辉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5-125,共11页
通过统计相关分析验证了一个简单的温度参数模型在太平洋海域的较好适用性。基于Argo观测资料及WOA09气候态温度数据,采用最大角度法求得此模型的相关参数,并利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海表温度反演了太平洋上层海域空间分辨率为1°×... 通过统计相关分析验证了一个简单的温度参数模型在太平洋海域的较好适用性。基于Argo观测资料及WOA09气候态温度数据,采用最大角度法求得此模型的相关参数,并利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海表温度反演了太平洋上层海域空间分辨率为1°×1°的气候态月平均三维温度场。与实测资料的比较分析表明反演结果是较为真实可靠的,并可作为海洋数值模式积分的初猜场,为实现现场观测(如:Argo)与卫星观测的优势互补,构建太平洋海域完整的三维温度分析场提供一种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参数模型 最大角度法 Argo观测 海表温度(sst) 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纬平均经圈环流异常与海表温度异常关系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程亚军 王盘兴 李丽平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93-202,共10页
利用NCEP/NCAR的40 年大气再分析资料中的月平均经向风速及垂直速度,计算了纬向平均经圈环流的质量流函数,分析了纬向平均的海表温度和纬向平均的经圈环流的气候态及异常态特征。结果表明,(1)南、北半球Hadley 环流圈的共同上升支偏于... 利用NCEP/NCAR的40 年大气再分析资料中的月平均经向风速及垂直速度,计算了纬向平均经圈环流的质量流函数,分析了纬向平均的海表温度和纬向平均的经圈环流的气候态及异常态特征。结果表明,(1)南、北半球Hadley 环流圈的共同上升支偏于赤道附近的夏半球一侧,与[]SST极大值位置相对应;强下沉支位于冬半球一侧;(2)El Nino 事件中低纬[]SST是异常经圈环流产生的重要外强迫源,但其影响程度受基本气流和[]SST及[]SST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差异的影响甚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圈环流 海表温度 质量流函数 sst 大气环流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OM的海表温度遥感数据集的EOF算法重构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建乐 朱建华 +1 位作者 何宇清 宋占杰 《海洋技术》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7-71,共5页
针对海表温度数据集的数据缺失,提出了一种基于自组织映射算法(SOM)和经验正交函数算法(EOF)有机结合的重构缺失值的新方法。该方法应用了SOM的非线性估计,能够很好的反映数据集的非线性结构,并把SOM估计的结果用于EOF算法的初始化,克服... 针对海表温度数据集的数据缺失,提出了一种基于自组织映射算法(SOM)和经验正交函数算法(EOF)有机结合的重构缺失值的新方法。该方法应用了SOM的非线性估计,能够很好的反映数据集的非线性结构,并把SOM估计的结果用于EOF算法的初始化,克服了EOF对数据集初始化敏感的问题。在处理过程中,对奇异值分解使用了lanczos算子分解矩阵,提高了程序运行效率。此外,该方法还引入蒙特卡罗交叉校正集,确定最佳重构的EOF模态数,最终高精度计算出重构误差。使用AQUA遥感卫星海表温度数据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很好地重构出缺失率高达83.23%的数据集,且重构精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海表温度sst SOM算法 EOF算法 lanczos算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海海表温度时空演化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平 毛克彪 +1 位作者 孟飞 袁紫晋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27-235,共9页
为掌握中国东海2003—2018年间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变化规律,分析SST变化与气候异常现象之间的联系,利用遥感数据监测东海16 a来SST时空演化特征。以2003—2018年MODIS SST产品为数据源,先通过最邻近点值替代法对数... 为掌握中国东海2003—2018年间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变化规律,分析SST变化与气候异常现象之间的联系,利用遥感数据监测东海16 a来SST时空演化特征。以2003—2018年MODIS SST产品为数据源,先通过最邻近点值替代法对数据进行修复,并用实测数据进行精度验证,利用最小二乘法、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SST变化趋势,通过互相关分析研究海表温度异常(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SSTA)与南方涛动指数(southern oscillation index,SOI)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2003—2018年东海SST总体呈上升趋势,夏季升温趋势更加明显,长江口海域升温速度可达0.042℃/a以上;②东海SST呈SE—NW分布,同纬度地区的大陆附近SST通常比其东部海域低,但4—9月杭州湾海域SST比其东部要高;③SOI与滞后其15个月内的东海SSTA基本不相关,但与滞后其21~39个月的东海SSTA呈较强负相关,相关系数超过-0.2。研究结果可为掌握气候变化规律、预测极端天气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表温度(sst) 时空变化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rgo浮标层温数据的海表温度产品生成与验证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贝贝 李大成 +2 位作者 苏巧梅 高彩霞 隋刚 《无线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742-749,共8页
Argo浮标数据由于采样机制不足造成离散且不连续,同时缺乏表层观测,测量数据直接与卫星反演温度产品像元尺度匹配会存在较大误差。对Argo浮标观测数据进行预处理及表层温度推算生成实测的海表温度产品,对有效利用浮标观测数据进行算法... Argo浮标数据由于采样机制不足造成离散且不连续,同时缺乏表层观测,测量数据直接与卫星反演温度产品像元尺度匹配会存在较大误差。对Argo浮标观测数据进行预处理及表层温度推算生成实测的海表温度产品,对有效利用浮标观测数据进行算法与产品精度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验证主要是利用MODIS SST产品验证Argo浮标SST产品的精度。验证结果表明,匹配数据的线性关系显著,R^(2)为0.990,但是在夏季和低高纬地区离散度较差,主要是夏季风速低,日照强引起海表热分层,同时纬度较高或较低对大气水汽含量的影响大,从而影响卫星SST的反演产品精度,导致浮标与MODIS匹配精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GO浮标 海表温度 MODIS sst 质量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海表温度产品在渤黄东海的对比分析及初步验证 被引量:4
15
作者 吴磊 王彬 +1 位作者 潘锡山 韩雪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57-668,共12页
本文分析了两套融合海表温度产品(MGDSST和OISST)在1982—2019年间的时空特征,并结合现场观测数据,分别对其在渤黄东海的适用性进行初步评估。结果表明:(1)MGDSST和OISST两套融合产品在渤黄东海浅水海域差异显著,且差异随水深的减小迅... 本文分析了两套融合海表温度产品(MGDSST和OISST)在1982—2019年间的时空特征,并结合现场观测数据,分别对其在渤黄东海的适用性进行初步评估。结果表明:(1)MGDSST和OISST两套融合产品在渤黄东海浅水海域差异显著,且差异随水深的减小迅速增大,在水深大于100 m的海域两者差异较小。(2)MGDSST夏季多年平均值高于OISST约0.3℃,而冬季多年平均值则低于OISST约0.23℃。(3)夏季MGDSST增温幅度显著强于OISST,冬季则相反。(4)EOF分析结果显示MGDSST在夏季的韩国沿岸流域和冬季的南黄海东部海域的空间变率显著强于OISST,两者的时间系数则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5)通过与KODC现场观测数据的对比,发现MGDSST在渤黄东海海域表现要优于OISST。本研究为融合海表温度产品在中国近海的适应性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表温度 融合sst 遥感数据 时空特征 渤黄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海表温度预测 被引量:3
16
作者 曾祥海 陈祥毅 +2 位作者 陈文轩 邓颖欣 王观承 《电子制作》 2022年第16期82-85,共4页
海洋表面温度(SST)是全球气候重要的地理参量之一,掌握未来海表温度变化趋势有助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开展。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海表温度历史数据的反向传播BP (Back Propagation) 预测模型,对南海部分海域海表面温度进行了分析,研... 海洋表面温度(SST)是全球气候重要的地理参量之一,掌握未来海表温度变化趋势有助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开展。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海表温度历史数据的反向传播BP (Back Propagation) 预测模型,对南海部分海域海表面温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训练后模型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为0.0183,平均误差为0.0573,误差回归直线的相关系数R达0.9767,预测值与真实的海表温度误差较小。由此可见,BP神经网络能有效地预测海表温度的总体变化趋势,为海表温度预测提供一种可行且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表温度sst 全球气候变化 BP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华南沿海SST热事件变化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8
17
作者 郑兆勇 周雄 +3 位作者 江四义 蔺明霞 游大伟 吕柏明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4-19,共6页
根据华南沿海10个海洋站1960—2009年实测海表温度(SST)资料统计分析了近50年华南沿海SST热事件时空变化特点,得出如下结论:华南沿海SST热事件主要出现在6—8月份,SST热事件出现的频率以北部湾东北部海域最高,粤东沿海最低;导致SST热事... 根据华南沿海10个海洋站1960—2009年实测海表温度(SST)资料统计分析了近50年华南沿海SST热事件时空变化特点,得出如下结论:华南沿海SST热事件主要出现在6—8月份,SST热事件出现的频率以北部湾东北部海域最高,粤东沿海最低;导致SST热事件海区差异的原因是上升流及热带气旋存在海区差异;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华南沿海年均SST有上升趋势,近50年来气候变化可划分为冷、暖两个时期,其相对暖期SST热事件的年频数、累计天数、每次SST热事件持续天数较相对冷期均有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沿海 海表温度(sst) 热事件 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黄海冬季海温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韩雪 蔡怡 +1 位作者 陈幸荣 李琰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2,共12页
基于Hadley中心提供的海表温度数据,分析了我国渤黄海冬季海温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同期东亚环流场及前期太平洋海温场与渤、黄海冬季海温典型空间分布型态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渤黄海冬季海温具有4类典型的空间分布型式,且均具... 基于Hadley中心提供的海表温度数据,分析了我国渤黄海冬季海温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同期东亚环流场及前期太平洋海温场与渤、黄海冬季海温典型空间分布型态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渤黄海冬季海温具有4类典型的空间分布型式,且均具有显著的准2a振荡周期。东亚地区冬季高、中、低纬位势高度场的异常分布型态及我国近海低层环流系统之间的相互配置对渤黄海冬季海温分布型有显著影响;同时,前期太平洋关键海域海温异常的不同配置是渤黄海冬季4类典型海温异常型态的前兆强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黄海 海表温度 冬季海温异常 东亚大气环流 太平洋海温异常 回归分析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ST产品误差在海-气CO_2通量计算中的传递及贡献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窦文洁 蒋锦刚 +3 位作者 周斌 于之锋 白雁 何贤强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8-156,共9页
海-气界面CO2通量的估算对于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等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遥感手段是进行全球尺度海表面碳通量估算的唯一手段,但是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限制了海-气界面CO2通量遥感估算产品在决策应用上的可靠性。本文... 海-气界面CO2通量的估算对于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等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遥感手段是进行全球尺度海表面碳通量估算的唯一手段,但是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限制了海-气界面CO2通量遥感估算产品在决策应用上的可靠性。本文通过建立海-气界面CO2通量直接控制参量(气体交换速率k、海表面CO2溶解度S和海表面CO2分压pCO2sw)误差结构图,以通量估算的主要影响因子——海表温度(SST)为例,建立了SST在通量计算中的误差传递流程图,并采用Monte Carlo方法模拟了SST误差在通量计算中的传递规律和对最终误差的贡献。结果表明在遥感SST误差为±0.5°C并为正态分布的假设下,误差在k、S计算中的传递为指数分布和近似指数分布,而在pCO2sw模型计算中为正态分布,最终在通量FC O中的传递为指数分布;在大气CO22分压为固定值370μatm的情况下,SST对最终的通量结果带来的误差为±1.2mmol/(m2·d)左右。本文以SST为例,提供了一种通量计算中遥感参数误差传递和贡献的计算方法,可以为其它遥感获取的参量提供分析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气CO2通量 遥感测量 海表温度(sst) 误差传递 Monte CARLO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夏季旱涝的大气环流特征及其与前期北太平洋SST的关系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正华 李青春 陆晨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78-487,共10页
利用 1 979~ 1 995年的NOAA/NCAR高空再分析格点资料 ,及同期北京夏季相当暴雨日数 ,冬季和春季太平洋海面温度资料、进行北京夏季旱涝对比和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 :北京夏季旱涝的平均大气环流形势有明显差异 ,且夏季涝年的平均大气环... 利用 1 979~ 1 995年的NOAA/NCAR高空再分析格点资料 ,及同期北京夏季相当暴雨日数 ,冬季和春季太平洋海面温度资料、进行北京夏季旱涝对比和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 :北京夏季旱涝的平均大气环流形势有明显差异 ,且夏季涝年的平均大气环流距平场和夏季相当暴雨日数与大气环流的相关场都具有暴雨过程平均环流的主要特征 ;北京夏季相当暴雨日数和大气环流场都与赤道西太平洋 (暖池 )的春季SST存在显著的遥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旱涝 大气环流 暖池 sst 北京 太平洋 海表温度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