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表温度时空分布模式对西北太平洋柔鱼生物学特征的影响
1
作者 张天蛟 张闪闪 +1 位作者 袁红春 余为 《水产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72,共15页
【目的】旨在提出基于深度学习方法挖掘海表时空分布模式,并分析对不同月份雌、雄柔鱼生长发育变化的影响。【方法】实验基于2016年7—10月西北太平洋柔鱼的生物学测定数据,分析其胴长、体重和性腺成熟度的组成,并采用幂指数方程分月拟... 【目的】旨在提出基于深度学习方法挖掘海表时空分布模式,并分析对不同月份雌、雄柔鱼生长发育变化的影响。【方法】实验基于2016年7—10月西北太平洋柔鱼的生物学测定数据,分析其胴长、体重和性腺成熟度的组成,并采用幂指数方程分月拟合雌、雄柔鱼胴长和体重的关系;采用深度卷积嵌入式聚类(DCEC)模型,基于MODIS-Aqua和MODIS-Terra海表面温度三级反演图像数据提取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的分布模式,用于反映各月调查站点对应的SST时空分布特征与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月份SST时空分布模式对雌、雄柔鱼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①2016年7—10月,西北太平洋雌、雄柔鱼的生长与发育不完全同步,雌性生长速率较快,雄性性腺发育速率较快。②基于DCEC模型提取得到了4类SST图像特征,能够较好地反映各月调查站点对应的SST时空分布模式,体现了厄尔尼诺现象、黑潮和亲潮等对海表温度的影响。③7—8月,柔鱼平均体重、胴长和性腺成熟度偏低,雌、雄个体差别不大,与SST时空分布模式的关系不显著。④9—10月,在SST变化较均匀但整体温度较低时,柔鱼平均体重、胴长和性腺成熟度均偏低;在SST变化较均匀但整体温度升高时,柔鱼的平均体重、胴长和性成熟个体数量明显上升,雌鱼生长速率较雄鱼快,但雄性成熟速率较雌性更快;冷暖水相遇形成比较明显的界限时,雌、雄柔鱼的胴长和体重达到最大值,但性腺发育有所延缓。【结论】本研究基于深度学习DCEC模型挖掘了SST时空分布模式对不同月份雌、雄柔鱼生长发育变化的影响,为进一步了解西北太平洋柔鱼生物学特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鱼 海表温度(sst)分布模式 深度卷积嵌入式聚类(DCEC)模型 生物学特征 西北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OM的海表温度遥感数据集的EOF算法重构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建乐 朱建华 +1 位作者 何宇清 宋占杰 《海洋技术》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7-71,共5页
针对海表温度数据集的数据缺失,提出了一种基于自组织映射算法(SOM)和经验正交函数算法(EOF)有机结合的重构缺失值的新方法。该方法应用了SOM的非线性估计,能够很好的反映数据集的非线性结构,并把SOM估计的结果用于EOF算法的初始化,克服... 针对海表温度数据集的数据缺失,提出了一种基于自组织映射算法(SOM)和经验正交函数算法(EOF)有机结合的重构缺失值的新方法。该方法应用了SOM的非线性估计,能够很好的反映数据集的非线性结构,并把SOM估计的结果用于EOF算法的初始化,克服了EOF对数据集初始化敏感的问题。在处理过程中,对奇异值分解使用了lanczos算子分解矩阵,提高了程序运行效率。此外,该方法还引入蒙特卡罗交叉校正集,确定最佳重构的EOF模态数,最终高精度计算出重构误差。使用AQUA遥感卫星海表温度数据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很好地重构出缺失率高达83.23%的数据集,且重构精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海表温度sst SOM算法 EOF算法 lanczos算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卫星观测的南海表层温度气候学特征及长期变化 被引量:6
3
作者 张雷 任国玉 +2 位作者 宝乐尔其木格 徐宾 宇婧婧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89-197,共9页
利用高分辨率AVHRR Pathfinder卫星海表温度资料,分析了1982—2012年南海及其毗邻海区海表温度(SST)的变化趋势,并给出了近30年该海域SST的气候学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年平均SST随纬度的增加而降低,且越靠近陆地海温梯度越大,等温线呈西... 利用高分辨率AVHRR Pathfinder卫星海表温度资料,分析了1982—2012年南海及其毗邻海区海表温度(SST)的变化趋势,并给出了近30年该海域SST的气候学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年平均SST随纬度的增加而降低,且越靠近陆地海温梯度越大,等温线呈西南-东北向分布;南海最高、最低SST分别出现在夏季和冬季;夏季中南半岛和海南岛东侧存在相对低温区,应与西南季风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引起的深层冷水涌升有关;近30年南海及毗邻海区年平均SST增温趋势为0.100℃/10a,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年平均SST处于高值期,最高值出现在1998年;南海海区四季均存在变暖趋势,冬季增温趋势最大,为0.194℃/10a,夏、春季次之,分别为0.121℃/10a和0.107℃/10a,秋季最小,为0.086℃/10a;近30年台湾海峡和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增温最显著,最大增温值达到0.7℃/10a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候学 海表温度(sst) 南海 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中红外数据反演海表温度的单通道算法 被引量:1
4
作者 周旋 杨晓峰 +1 位作者 李紫薇 程亮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0-185,共6页
基于中红外波段受大气水汽影响小的特点,从大气辐射传输的角度,提出了利用中红外数据反演海表温度的单通道算法。该算法适用于单通道的中红外数据,时空变化适应性强,对大气温湿廓线等辅助信息的精度要求较低。为了验证该算法的可行... 基于中红外波段受大气水汽影响小的特点,从大气辐射传输的角度,提出了利用中红外数据反演海表温度的单通道算法。该算法适用于单通道的中红外数据,时空变化适应性强,对大气温湿廓线等辅助信息的精度要求较低。为了验证该算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将此算法反演的海表温度产品与美国国家数据浮标中心提供的浮标数据及MODISSST标准产品进行了比对验证。结果表明,此单通道算法反演的海表温度达到了较高的精度,能够满足海洋锋面、上升流、海洋涡旋等短周期海洋现象的观测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红外数据 大气水汽 海表温度(sst) 单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海表温度预测 被引量:3
5
作者 曾祥海 陈祥毅 +2 位作者 陈文轩 邓颖欣 王观承 《电子制作》 2022年第16期82-85,共4页
海洋表面温度(SST)是全球气候重要的地理参量之一,掌握未来海表温度变化趋势有助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开展。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海表温度历史数据的反向传播BP (Back Propagation) 预测模型,对南海部分海域海表面温度进行了分析,研... 海洋表面温度(SST)是全球气候重要的地理参量之一,掌握未来海表温度变化趋势有助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开展。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海表温度历史数据的反向传播BP (Back Propagation) 预测模型,对南海部分海域海表面温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训练后模型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为0.0183,平均误差为0.0573,误差回归直线的相关系数R达0.9767,预测值与真实的海表温度误差较小。由此可见,BP神经网络能有效地预测海表温度的总体变化趋势,为海表温度预测提供一种可行且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表温度sst 全球气候变化 BP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表温度对台风“梅花”影响的数值试验分析
6
作者 韩树宗 胡耀辉 徐常三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15,共8页
使用中尺度大气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采用TRMM/TMI海温观测资料,进行不同时间分辨率海温对台风"梅花"过程的影响试验;同时,通过HadISST1资料分析得到东中国海近50年海温变化分布情况;根据温度变... 使用中尺度大气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采用TRMM/TMI海温观测资料,进行不同时间分辨率海温对台风"梅花"过程的影响试验;同时,通过HadISST1资料分析得到东中国海近50年海温变化分布情况;根据温度变化率计算了SST分布整体变化后的"梅花"过程响应情况;定量计算了水文要素受影响情况。数值试验显示,与使用NCEP/NCAR的SST试验相比,使用日平均SST试验结果的台风路径偏差减少6.7%,台风强度偏差减少55.1%,后报精度明显提高。SST整体增加后,海面向大气辐射通量显著增加,海面气压与风速在台风衰减不同阶段对下垫面SST变化的敏感性不同,台风波浪能和风暴潮由于SST增加造成的台风影响,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表温度(sst) 梅花 数值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海表温度持续增温的机制
7
作者 刘秦玉 张琪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8,共8页
本文依据第5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中的8个模式历史模拟与典型浓度(RCP4.5)试验的结果,探讨了1980—1999年东海海表温度(SST)持续增加的原因,预估了未来东海SST对温室气体持续增加的响应。研究表明:这8个模式都能模拟东海在1980—1... 本文依据第5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中的8个模式历史模拟与典型浓度(RCP4.5)试验的结果,探讨了1980—1999年东海海表温度(SST)持续增加的原因,预估了未来东海SST对温室气体持续增加的响应。研究表明:这8个模式都能模拟东海在1980—1999年有显著的SST持续增暖现象,集合平均后这20年增暖的速率为2.25℃/100a。而在RCP4.5试验中,8个模式集合平均后在2006—2055年这50年期间东海SST增暖的速率为2.32℃/100a。在历史模拟中,在1980—1999年期间东海SST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海洋平流热输送加强,而大气调整导致的海面热通量影响比海洋平流热输送的影响小一个量级。在单纯温室气体增加的RCP4.5试验中,除了海洋平流热输送外,由于大气调整导致海面潜热、感热释放减少也是SST持续升温的主要原因之一,其贡献可以与海洋平流热输送加强同量级。对比分析模式对过去的模拟和未来单一强迫的情景试验结果,可以初步确定,在1980—1999年期间由于太平洋年代际变化导致的东海黑潮平流热输送增加是该阶段东海SST持续增加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海表温度(sst) 增暖 机制 黑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遥感SST反演上层海洋三维温度场 被引量:5
8
作者 张春玲 许建平 +3 位作者 鲍献文 王振峰 刘增宏 孙朝辉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5-125,共11页
通过统计相关分析验证了一个简单的温度参数模型在太平洋海域的较好适用性。基于Argo观测资料及WOA09气候态温度数据,采用最大角度法求得此模型的相关参数,并利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海表温度反演了太平洋上层海域空间分辨率为1°×... 通过统计相关分析验证了一个简单的温度参数模型在太平洋海域的较好适用性。基于Argo观测资料及WOA09气候态温度数据,采用最大角度法求得此模型的相关参数,并利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海表温度反演了太平洋上层海域空间分辨率为1°×1°的气候态月平均三维温度场。与实测资料的比较分析表明反演结果是较为真实可靠的,并可作为海洋数值模式积分的初猜场,为实现现场观测(如:Argo)与卫星观测的优势互补,构建太平洋海域完整的三维温度分析场提供一种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参数模型 最大角度法 Argo观测 海表温度(sst) 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海海表温度时空演化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平 毛克彪 +1 位作者 孟飞 袁紫晋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27-235,共9页
为掌握中国东海2003—2018年间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变化规律,分析SST变化与气候异常现象之间的联系,利用遥感数据监测东海16 a来SST时空演化特征。以2003—2018年MODIS SST产品为数据源,先通过最邻近点值替代法对数... 为掌握中国东海2003—2018年间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变化规律,分析SST变化与气候异常现象之间的联系,利用遥感数据监测东海16 a来SST时空演化特征。以2003—2018年MODIS SST产品为数据源,先通过最邻近点值替代法对数据进行修复,并用实测数据进行精度验证,利用最小二乘法、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SST变化趋势,通过互相关分析研究海表温度异常(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SSTA)与南方涛动指数(southern oscillation index,SOI)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2003—2018年东海SST总体呈上升趋势,夏季升温趋势更加明显,长江口海域升温速度可达0.042℃/a以上;②东海SST呈SE—NW分布,同纬度地区的大陆附近SST通常比其东部海域低,但4—9月杭州湾海域SST比其东部要高;③SOI与滞后其15个月内的东海SSTA基本不相关,但与滞后其21~39个月的东海SSTA呈较强负相关,相关系数超过-0.2。研究结果可为掌握气候变化规律、预测极端天气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表温度(sst) 时空变化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华南沿海SST热事件变化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8
10
作者 郑兆勇 周雄 +3 位作者 江四义 蔺明霞 游大伟 吕柏明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4-19,共6页
根据华南沿海10个海洋站1960—2009年实测海表温度(SST)资料统计分析了近50年华南沿海SST热事件时空变化特点,得出如下结论:华南沿海SST热事件主要出现在6—8月份,SST热事件出现的频率以北部湾东北部海域最高,粤东沿海最低;导致SST热事... 根据华南沿海10个海洋站1960—2009年实测海表温度(SST)资料统计分析了近50年华南沿海SST热事件时空变化特点,得出如下结论:华南沿海SST热事件主要出现在6—8月份,SST热事件出现的频率以北部湾东北部海域最高,粤东沿海最低;导致SST热事件海区差异的原因是上升流及热带气旋存在海区差异;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华南沿海年均SST有上升趋势,近50年来气候变化可划分为冷、暖两个时期,其相对暖期SST热事件的年频数、累计天数、每次SST热事件持续天数较相对冷期均有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沿海 海表温度(sst) 热事件 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ST产品误差在海-气CO_2通量计算中的传递及贡献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窦文洁 蒋锦刚 +3 位作者 周斌 于之锋 白雁 何贤强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8-156,共9页
海-气界面CO2通量的估算对于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等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遥感手段是进行全球尺度海表面碳通量估算的唯一手段,但是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限制了海-气界面CO2通量遥感估算产品在决策应用上的可靠性。本文... 海-气界面CO2通量的估算对于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等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遥感手段是进行全球尺度海表面碳通量估算的唯一手段,但是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限制了海-气界面CO2通量遥感估算产品在决策应用上的可靠性。本文通过建立海-气界面CO2通量直接控制参量(气体交换速率k、海表面CO2溶解度S和海表面CO2分压pCO2sw)误差结构图,以通量估算的主要影响因子——海表温度(SST)为例,建立了SST在通量计算中的误差传递流程图,并采用Monte Carlo方法模拟了SST误差在通量计算中的传递规律和对最终误差的贡献。结果表明在遥感SST误差为±0.5°C并为正态分布的假设下,误差在k、S计算中的传递为指数分布和近似指数分布,而在pCO2sw模型计算中为正态分布,最终在通量FC O中的传递为指数分布;在大气CO22分压为固定值370μatm的情况下,SST对最终的通量结果带来的误差为±1.2mmol/(m2·d)左右。本文以SST为例,提供了一种通量计算中遥感参数误差传递和贡献的计算方法,可以为其它遥感获取的参量提供分析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气CO2通量 遥感测量 海表温度(sst) 误差传递 Monte CARLO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PCC-CMIP5的中国东部近海表层水温未来预估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翠翠 魏皓 +1 位作者 宋贵生 谢川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88-1300,共13页
近海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的变化对我国沿岸海洋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具有重要影响,研究其变化规律尤其是预估其未来变化一直是物理海洋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近海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的变化对我国沿岸海洋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具有重要影响,研究其变化规律尤其是预估其未来变化一直是物理海洋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AR5)对全球及部分典型区域的未来气候变化进行了预估,已成为全球公认的研究气候变化的科学依据。本文利用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的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CMIP5)中五个具有代表性的模式(ACCESS1.3、BCC-CSM1.1、CCSM4、GFDL-ESM2G、MPI-ESM-MR),对未来80年(2030、2060、2090年)相对于2010年中国东部近海(渤海、黄海、东海)表层水温的年代际及季节性变化规律在RCP4.5气候情景下进行了预估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中国东部近海表层水温在未来80年内有明显升温趋势:从年代际上看,到2090年表层水温升温幅度达1.18—1.71℃,其中2030—2060年升温最快,2060—2090年升温速度减缓;从季节上看,不同海域不同季节表层水温升温幅度达1.16—2.04℃,中国东部近海各海区在夏季升温幅度较大,冬季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近海 海表温度sst 未来海温预估分析 IPCC-CMIP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遥感南海海表面日增温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4
13
作者 林锐 张彩云 李炎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27,共11页
利用搭载在Aqua和Terra卫星上的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AMSR-E(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 for the earth observing system)传感器测量反演的昼夜海表温度(SST),计算海表面日增温(sea su... 利用搭载在Aqua和Terra卫星上的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AMSR-E(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 for the earth observing system)传感器测量反演的昼夜海表温度(SST),计算海表面日增温(sea surface diurnal warming),分析南海海表面日增温的短期和年变动特征。受观测平台过境时间、传感器测量SST方式、反演算法等影响,MODIS/Aqua计算的日增温幅度略大于AMSR-E/Aqua和MODIS/Terra,但在表征南海海表面日增温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变化趋势上三者并未见显著性差异。南海海表面日增温在时间分布上以冬季为最小,春季为最大;在空间分布上则是南部海域大于中部和北部海域,东部海域大于西部海域。春夏之交的吕宋海峡西北部尤其容易发生日增温事件。海表面日增温与太阳辐射、风速、云量等影响有关,其中风速与海表面日增温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表温度(sst) 海表面日增温 时空分布 南海 卫星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ariations of SST and Thermocline Depth in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During Indian Ocean Dipole Events 被引量:2
14
作者 SUN Shuangwen LAN Jian WANG Yi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0年第2期129-134,共6页
Interannual variations in the surface and subsurface tropical Indian Ocean were studied using HadlSST and SODA datasets. Wind and heat flux datasets were used to discuss the mechanisms for these variations. Our result... Interannual variations in the surface and subsurface tropical Indian Ocean were studied using HadlSST and SODA datasets. Wind and heat flux datasets were used to discuss the mechanisms for these variations.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urface and subsurface variations of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during Indian Ocean Dipole (IOD) event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 of the eastern pole is the SSTA rebound after a cooling process, which does not take place at the subsurface layer. In the western pole, the surface anomalies last longer than the subsurface anomalies. The subsurface anomalies are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ENSO, whi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rface anomalies and ENSO is much weaker. And the subsurface anomalies of the two poles a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hile they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at the surface layer. The wind and surface heat flux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 thermocline depth variations are mainly determined by wind stress fields, while the heat flux effect is important on S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ian Ocean Dipole ENSO thermocline depth s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AN SQUARE DEVIATION ANALYSIS OF INTERANNUAL SST VARIABILITY IN TROPICAL PACIFIC AND INDIAN OCEAN
15
作者 严华生 李艳 +1 位作者 樊毅 琚建华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02年第1期20-26,共7页
Using the SST data series in tropical ocean (20N ~ 20S, 50E ~ 80W) during 1951 ~ 1997 to calculate its monthly mean square deviation, the work obtains results showing that interannual SST variability of the Pacific is... Using the SST data series in tropical ocean (20N ~ 20S, 50E ~ 80W) during 1951 ~ 1997 to calculate its monthly mean square deviation, the work obtains results showing that interannual SST variability of the Pacific is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at of the Indian Ocean, especially near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165W~90W, 6N~6S), where it ranges from 2C to 4C. The interannual SST variability is obvious in November and December but small in March and April.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搘arm pool?SST is not so obvious as that of the ea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However, interannual SST variability of the Indian Ocean ranges from 1C to 2C or so, being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Pacific. In the Indian Ocean, interannual SST variability of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is more obvious than that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ccording to abov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annual SST variability, the key sectors are determ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an square deviation sst field high-value sect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AGNOSTIC ANALYSIS OF MEAN MERIDIONAL CIRCULATION ANOMALY IN LOW LATITUDES IN RELATION TO ZONAL MEAN SST ANOMALY
16
作者 程亚军 王盘兴 李丽平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02年第2期158-167,共10页
The mass stream function of zonal mean meridional circulation is calculated in terms of NCEP/NCAR monthly meridional wind speed and vertical velocity, and the climatic and anomalous features of zonal mean SST and meri... The mass stream function of zonal mean meridional circulation is calculated in terms of NCEP/NCAR monthly meridional wind speed and vertical velocity, and the climatic and anomalous features of zonal mean SST and meridional circulation are investigated. Results show that (1) a joint ascending branch of Northern and Southern Hadley circulation is on the side of the summer hemisphere near the equator ,being well consistent with the extremum of[]SST,and a strong descending by the winter-hemispheric side.(2)El Ni駉-related][SSTin low latitudes is an important outer-forcing source for anomaly meridional circulation, which is affected by seasonal variation of basic airflow and[]SST, and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changes of []S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ridional circulatio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ous relationshi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以东黑潮经向热输送变异及可能的气候效应 被引量:13
17
作者 齐庆华 蔡榕硕 张启龙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1-38,共8页
基于日本气象厅长序列水文再分析资料,通过估算台湾以东黑潮24°N断面热输送量,分析了该断面黑潮热输送的低频变异特征,并探讨了热输送变异与我国近海海表温度异常变化以及前期(前秋、前冬和春季)和同期(夏季)热输送变异与我国夏季... 基于日本气象厅长序列水文再分析资料,通过估算台湾以东黑潮24°N断面热输送量,分析了该断面黑潮热输送的低频变异特征,并探讨了热输送变异与我国近海海表温度异常变化以及前期(前秋、前冬和春季)和同期(夏季)热输送变异与我国夏季降水异常变化的关联性。小波分析显示,台湾以东黑潮(24°N断面)热输送异常存在着显著的准2a周期振荡和约16a的年代际变化,且以上显著周期主要存在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另外,台湾以东黑潮(24°N断面)热输送变异的季节差异明显;50多年来,台湾以东黑潮(24°N断面)热输送呈现出长期增强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且各季节长期趋势也有所不同。相关分析表明,台湾以东黑潮(24°N断面)热输送低频变异可能是我国东部近海SST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回归分析发现,前期及同期台湾以东黑潮(24°N断面)热输送变异对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变化有显著指示性,可能存在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以东黑潮 热输送 海表温度(sst) 夏季降水 小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极端强降水日数与ENSO的关系 被引量:47
18
作者 李威 翟盘茂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9年第6期336-342,共7页
利用Γ分布函数对中国1951—2004年地面台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进行雨日降水量概率分布拟合并定义极端降水事件,在此基础上对极端降水日数与ENSO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ENSO对同期的极端降水发生频率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表现出不... 利用Γ分布函数对中国1951—2004年地面台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进行雨日降水量概率分布拟合并定义极端降水事件,在此基础上对极端降水日数与ENSO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ENSO对同期的极端降水发生频率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表现出不同的影响作用。总体而言,中国极端降水事件更易发生在厄尔尼诺年的冬春季和拉尼娜年的夏秋季。极端降水在对ENSO强信号的滞后响应上,其发生频率在时空上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多数地方更易在ENSO暖位相出现后的半年左右发生极端降水事件。研究表明,ENSO冷暖信号对我国极端降水事件多寡的影响具有不对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强降水 Γ分布函数 ENSO Nino3.4区 海表温度(s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海海温对再入海台风数值模拟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坚红 邵彩霞 +2 位作者 苗春生 钟青 吴云荣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6-115,共10页
以WRF(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ing)模式模拟了登陆后再入海0713号台风韦帕,同时考虑了中纬度过程不变与过程时变的各类SST海温场对模拟效果的作用。试验中重点分析热力影响因子[即模式的两种微物理方案LIN(Purdue Lin scheme)、WSM6(... 以WRF(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ing)模式模拟了登陆后再入海0713号台风韦帕,同时考虑了中纬度过程不变与过程时变的各类SST海温场对模拟效果的作用。试验中重点分析热力影响因子[即模式的两种微物理方案LIN(Purdue Lin scheme)、WSM6(WRF single-moment 6-class scheme)]以及动力影响因子(即模式的台风BOGUS模型)对各类SST海温场的反应。分别并综合研究了热力、动力、及海温因子对再入海台风的路径及强度模拟所产生的影响。多项成组试验显示,台风过程时变的SST场的使用能够更好地诊断和模拟台风区海气相互作用并改善对再入海台风路径与强度的预测。对0713号台风模拟而言,微物理过程WSM6方案给出的结果(包括路径、气压、风力、以及感热和潜热等要素)比LIN方案更好。采用BOGUS模型对再入海台风的路径模拟有较明显改善。在台风再入海阶段,模拟的海气界面感热通量与潜热通量分布显示,正的感热通量高值区为台风生存提供能量,并对台风移动有较好的指示性;台风潜热通量高值区位于台风风力辐合增强区,此处潜热高值区与台风结构配合,对入海台风活动的持续有正贡献。而过程时变的SST场的使用对台风预测是有利的,其中6h时变的SST较日平均SST效果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入海台风 海表温度(sst) 模式微物理方案 台风BOGUS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高纬度印度洋海温与西北太平洋夏季台风生成数的相关性 被引量:5
20
作者 吴胜安 周广庆 穆松宁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43-250,共8页
从独立性、显著性和滞后性角度分析西北太平洋夏季台风生成数(WNPTYF)与前期中高纬度印度洋海表温度(SST)的关系,结果表明:前期中高纬度印度洋SST与WNPTYF相关显著,且独立于热带东太平洋SST(或ENSO)对WNPTYF影响;中高纬度印度洋SST年际... 从独立性、显著性和滞后性角度分析西北太平洋夏季台风生成数(WNPTYF)与前期中高纬度印度洋海表温度(SST)的关系,结果表明:前期中高纬度印度洋SST与WNPTYF相关显著,且独立于热带东太平洋SST(或ENSO)对WNPTYF影响;中高纬度印度洋SST年际变化对WNPTYF年际变化的指示能力相当或超过热带东太平洋,综合两者的影响预测夏季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数的变化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中高纬度印度洋SST对WNPTYF影响有明显的滞后性,前期相关显著而同期相关不显著。这种滞后性意味着其前期中高纬度印度洋SST对WNPTYF的影响并不是通过SST的持续性,而很可能是通过南半球大气活动的持续性及异常信号在大气中的传播而影响到夏季的环流,最终影响WNPTYF异常。这种影响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纬度印度洋 海表温度(sst) 西北太平洋 夏季台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