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表热通量反馈及海温变率 被引量:5
1
作者 余斌 George J. BOER Francis W. ZWIERS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共7页
海气交界面的能量交换与海洋平流共同决定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异常的形成、维持与衰减。基于作者近期的研究,本文回顾了海表面热通量(surface heat flux,SHF)反馈以及SST方差与海表热通量及海洋热输送方差之间的关... 海气交界面的能量交换与海洋平流共同决定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异常的形成、维持与衰减。基于作者近期的研究,本文回顾了海表面热通量(surface heat flux,SHF)反馈以及SST方差与海表热通量及海洋热输送方差之间的关系。海表热通量异常可近似为一个与SST成正比的线性反馈项与一个大气强迫项之和。SHF的反馈参数取决于SST和SHF间的滞后交叉协方差以及SST自协方差。这种反馈总体上为负反馈,减弱SST异常,海表湍流部分起主导作用。最强的反馈可见于南北两半球的中纬度,最大值出现在大洋的西部和中部位置并延伸至高纬度地区。SHF反馈于北半球秋冬两季增强,春夏两季减弱。这些反馈特征在CMIP3耦合气候模式中得到合理的模拟。然而,多数模式中反馈的强度与再分析资料的估值相比略为偏弱。与再分析资料的估值相比,"平均模式"反馈参数比单一模式有更相似的空间形态以及较小的均方根差。基于海表面能量收支平衡,SST的方差可以表示为3个要素的积:1)海表面辐射和湍流通量以及海洋热输送的方差之和;2)一个衡量SST持续性的传输系数G;3)一个反映海表热通量以及海洋热输送之间协方差结构的有效因子e。SST方差的地理分布类似于海表热通量及海洋热输送的方差之和,但为G和e因子所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表面温度 海表热通量 海温变率 耦合气候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热含量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阿留申低压的关系 被引量:5
2
作者 程军 于非 +1 位作者 蒲书箴 郭品文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17-428,共12页
使用经验正交函数(EOF)等方法,分析了北太平洋(20°~60°N,120°E~120°W)上层海洋热含量(HST)、海表面气压(SLP)、海表感热和潜热通量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北太平洋HST与阿留申低压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关系。... 使用经验正交函数(EOF)等方法,分析了北太平洋(20°~60°N,120°E~120°W)上层海洋热含量(HST)、海表面气压(SLP)、海表感热和潜热通量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北太平洋HST与阿留申低压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的关系。研究表明:第1特征向量能很好地代表北太平洋HST年代际尺度上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在近50a中,北太平洋HST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周期约为25a,其中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存在一个较强的完整周期震荡。变化中心位于38°N左右的西北太平洋,且在155°W处向南延伸。根据北太平洋上层海洋HST的冷、暖异常和增、减热趋势,年代际背景场可分为冷态和暖态以及增热期和减热期。对比研究发现,在年代际尺度上,北太平洋上层海洋热含量的增、减热过程通过影响以西北太平洋为中心的海表热通量,进而对阿留申低压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热含量增热过程对应于弱的阿留申低压,减热过程对应于强的阿留申低压,阿留申低压的响应一般滞后热含量增、减热趋势变化1~2a。北太平洋年代际背景场对其年际变化有较强的调制作用,且这种年际变化跟ENSO事件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 年代际变化 HST 阿留申低压 海表热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云港、吕泗海域的海表温度变化及影响机制 被引量:4
3
作者 李青青 何佩东 +1 位作者 蒋风芝 陆青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930-2937,2942,共9页
通过对连云港海域(1976-2008)、吕泗海域(1960-1990)30年左右的海表温度(SST)资料进行随机动态分析;并计算了SST与Nio3.4指数、海表热通量和海面风场的相关系数。研究结果表明:从1976-2008年连云港的SST呈现长期升高的趋势,32年间约上... 通过对连云港海域(1976-2008)、吕泗海域(1960-1990)30年左右的海表温度(SST)资料进行随机动态分析;并计算了SST与Nio3.4指数、海表热通量和海面风场的相关系数。研究结果表明:从1976-2008年连云港的SST呈现长期升高的趋势,32年间约上升0.9℃;从1960-1990年吕泗的SST呈现下降的趋势,30年间共下降约0.22℃。月均的SST最大熵谱分析揭示了两站的SST具有12个月和6个月的显著变化周期,此外还有准2 a的振荡周期。东赤道太平洋海温的异常对连云港、吕泗海域的SST有一定的影响,热通量是影响连云港海域SST变化的部分因素,仅通过海面热通量的变化无法解释连云港海域海表温度升高的现象,海洋动力过程对SST的贡献不能忽略。连云港、吕泗海域的SST变化与风场的变化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海水温度(Secwater Surface Temperefure SST) 厄尔尼诺 海表热通量 风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季节内振荡在印尼海区域东传路径的分布及其机制
4
作者 张浩睿 周磊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3-30,共18页
本文利用降水数据,从拉格朗日观点追踪了热带季节内振荡(MJO)路径,对其在海洋性大陆(100°~120°E)区域的分布及机制进行了探讨。以24h内超过12mm的降水范围为MJO的对流区域,以该区域的“重心”为MJO的对流中心,追踪MJO的路径,... 本文利用降水数据,从拉格朗日观点追踪了热带季节内振荡(MJO)路径,对其在海洋性大陆(100°~120°E)区域的分布及机制进行了探讨。以24h内超过12mm的降水范围为MJO的对流区域,以该区域的“重心”为MJO的对流中心,追踪MJO的路径,并形成其路径集。由于向东传播的MJO主要发生在北半球冬季,因此我们聚焦于MJO在北半球冬季的路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以降水量来衡量,MJO事件主要从赤道附近(5°S~5°N)通过印尼海区域。这和前人以对外长波辐射(OLR)为指标得到的MJO在印尼海区域向南偏折有明显的区别。此外,与MJO伴随的降水主要从赤道附近通过的结论不依赖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及印度洋偶极子(IOD)等背景气候态。机制分析表明,与MJO伴随的降水通过印尼海区域的路径主要受强的海表热通量异常的调制,而与暖海表温度(SST)异常的区域并不一致,这也造成了从降水和OLR两个不同角度看到的MJO通过印尼海区域的路径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季节内振荡 降水追踪 K均值聚类 海表温度 海表热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大洋环流模式中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海面温度对西风爆发的响应 被引量:3
5
作者 刘海龙 李薇 +1 位作者 张学洪 俞永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1-184,共14页
用逐日的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再分析(ERA)风应力,和由Haney公式结合ERA海表资料与预报海温计算出的热通量强迫一个全球大洋环流模式。并用逐日的模拟结果与TOGA-COARE(Tropical Ocean-Glo... 用逐日的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再分析(ERA)风应力,和由Haney公式结合ERA海表资料与预报海温计算出的热通量强迫一个全球大洋环流模式。并用逐日的模拟结果与TOGA-COARE(Tropical Ocean-Global Atmosphere-Coupled Ocean—AtmosphereResponse Experiment)浮标观测资料对比,分析模拟结果中暖池海区上层海洋热量平衡对西风爆发(WWB)的响应。在第一次WWB过程中,模拟与观测的主要差异在WWB期间,而造成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模式中由下沉运动引起的增温和由强的纬向温度梯度引起的暖平流。初步认为下沉增温可能是差分格式本身和模式分辨率不足造成的。从热量平衡的结果看,第二次WWB事件的模拟比第一次更成功,两次差异可能与两次WWB事件的季节背景不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风爆发 大洋环流模式 西太平洋 暖池 量平衡 海面温度 风应力 海表热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科奇陆架海域夏季温度年际变化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王贵圆 李敏 +3 位作者 于婷 李丙瑞 施旭东 谢玲玲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2-121,共10页
【目的】研究楚科奇海陆架区夏季(8—10月)温度年际变化。【方法】利用GLORYS12V1再分析数据,并结合海表热通量及断面侧向热通量数据,分析楚科奇海温度年际变化及其与海表热通量和侧向热通量的关系。【结果与结论】楚科奇海东南海域温... 【目的】研究楚科奇海陆架区夏季(8—10月)温度年际变化。【方法】利用GLORYS12V1再分析数据,并结合海表热通量及断面侧向热通量数据,分析楚科奇海温度年际变化及其与海表热通量和侧向热通量的关系。【结果与结论】楚科奇海东南海域温度最高,约8℃;北部和西部海域多低于3℃;1993—2020年5、29、47 m以及50 m以浅温度的线性增加趋势为0.03~0.07℃/a,且表现出年际变化特征;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结果显示,各层第一模态均表现出整个研究区域为同位相变化,且各层温度变化具有较大的区域不同;热收支分析结果显示,该时期短波辐射和白令海峡热输送是两个主要热量输入量,影响温度年际变化,而长波辐射、潜热通量以及通过东侧和北侧断面的热量为主要的热量输出量。线性回归分析得出楚科奇海热通量的变化与8—10月平均温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可为更好地表征和预测楚科奇海温度变化特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科奇海 温度 年际变化 海表热通量 侧向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大气海洋对东北亚冷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郭家林 陈莉 李帅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1-57,共7页
通过对东北亚夏季气温场与全球海温场的SVD分析,得出东北亚冷夏的产生与西北太平洋海温场有着密切的联系,普查120a来东北亚冷夏年西北太平洋海温距平状况,发现该区域93%为负距平。对1881-1999年西北太平洋海温指数NWP及Nino3.4序列与东... 通过对东北亚夏季气温场与全球海温场的SVD分析,得出东北亚冷夏的产生与西北太平洋海温场有着密切的联系,普查120a来东北亚冷夏年西北太平洋海温距平状况,发现该区域93%为负距平。对1881-1999年西北太平洋海温指数NWP及Nino3.4序列与东北亚夏季气温序列的相关分析得出,西北太平洋海温与东北亚冷夏的关系较ElNino与之的关系要直接得多。从西北太平洋影响东北亚夏季气温的机理来看,西北太平洋海洋与大气环流共同对东北亚夏季气温产生着影响,当夏季西北太平洋吸收的短波辐射较少,海温距平为负,向大气释放的潜热通量较少,而500hPa位势高度场偏低时,东北亚发生冷夏的可能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温场 大气环流 海表热通量 西北太平洋 海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ariations of SST and Thermocline Depth in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During Indian Ocean Dipole Events 被引量:2
8
作者 SUN Shuangwen LAN Jian WANG Yi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0年第2期129-134,共6页
Interannual variations in the surface and subsurface tropical Indian Ocean were studied using HadlSST and SODA datasets. Wind and heat flux datasets were used to discuss the mechanisms for these variations. Our result... Interannual variations in the surface and subsurface tropical Indian Ocean were studied using HadlSST and SODA datasets. Wind and heat flux datasets were used to discuss the mechanisms for these variations.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urface and subsurface variations of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during Indian Ocean Dipole (IOD) event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 of the eastern pole is the SSTA rebound after a cooling process, which does not take place at the subsurface layer. In the western pole, the surface anomalies last longer than the subsurface anomalies. The subsurface anomalies are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ENSO, whi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rface anomalies and ENSO is much weaker. And the subsurface anomalies of the two poles a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hile they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at the surface layer. The wind and surface heat flux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 thermocline depth variations are mainly determined by wind stress fields, while the heat flux effect is important on S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ian Ocean Dipole ENSO thermocline depth S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in the Northern Indian Ocean Associated with ENSO and IOD 被引量:1
9
作者 WU Yan-Ling DU Yan +1 位作者 ZHANG Yu-Hong ZHENG Xiao-Tong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12年第4期295-300,共6页
The Northern Indian Ocean (NIO)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warming, associated with the E1 Nifio/Southern Oscillations (ENSO) and the Indian Ocean Dipole (IOD) mode, is investigated using the International ... The Northern Indian Ocean (NIO)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warming, associated with the E1 Nifio/Southern Oscillations (ENSO) and the Indian Ocean Dipole (IOD) mode, is investigated us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prehensive Ocean-Atmosphere Data Set (ICOADS) monthly data for the period 1979-2010. Statistical analy- ses are used to identify respective contribution from ENSO and IO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first NIO SST warming in September-November is associated with an IOD event, while the second NIO SST warming in spring-summer following the mature phase of ENSO is associated with an ENSO event. In the year that IOD co-occurred with ENSO, NIO SST warms twice, rising in the ENSO developing year and decay year. Both short- wave radiation and latent heat flux contribute to the NIO SST variation. The change in shortwave radiation is due to the change in cloudiness. A cloud-SST feedback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NIO SST warming. The latent heat flux is related to the change in monsoonal wind. In the first NIO warming, the SST anomaly is mainly due to the change in the latent heat flux. In the second NIO warming, both factors are import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 Nifio Indian Ocean Dipole mod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