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ARG基因沉默抑制小鼠结肠癌CT26细胞系体外淋巴管形成 被引量:5
1
作者 吴伟强 王娅兰 +1 位作者 潘娟 颜佳欣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25-629,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聚腺苷二磷酸核糖水解酶(PARG)基因沉默对肿瘤淋巴管形成的影响。方法 CT26细胞分为未转染组,空载组和PARG-shRNA慢病毒载体转染组,经嘌呤霉素筛选后获得稳定转染细胞克隆。用Westernblot法检测PARG、PARP-1、NF-κB和VEGF-... 目的初步探讨聚腺苷二磷酸核糖水解酶(PARG)基因沉默对肿瘤淋巴管形成的影响。方法 CT26细胞分为未转染组,空载组和PARG-shRNA慢病毒载体转染组,经嘌呤霉素筛选后获得稳定转染细胞克隆。用Westernblot法检测PARG、PARP-1、NF-κB和VEGF-C蛋白表达。给BALB/c小鼠腹腔注射不完全弗氏佐剂,诱导良性淋巴管瘤形成,分离并培养小鼠淋巴管内皮细胞(LEC)。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检测VEGFR-3和Podoplanin的表达,共培养实验检测LEC体外淋巴管样结构的形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ARG-shRNA慢病毒载体转染CT26细胞系后PARP-1、NF-κB及VEGF-C蛋白表达显著减弱,相对灰度值分别为1.0±0.05,0.9±0.02和0.2±0.02(P<0.05)。LEC表达VEGF-C和Podoplanin;PARG沉默组的LEC体外形成淋巴管样结构明显较未转染组和空载组少(P<0.05)。结论 PARG抑制肿瘤淋巴管形成可能与降低VEGF-C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腺苷二磷酸核糖)水解酶 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 转录因子-kappaB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肿瘤淋巴管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淋巴管形成与肿瘤转移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张贺龙 王文亮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419-421,共3页
关键词 肿瘤淋巴管形成 肿瘤转移 研究进展 血管形成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氧合酶-2对胃癌淋巴管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黄国民 刘林林 +1 位作者 乔士兴 房学东 《中国实验诊断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2-84,共3页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OX-2)对胃癌淋巴管形成及预后的关系。方法2004年2月-2004年10月临床资料完整的手术切除的并经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63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3例胃癌组织中COX-2、VEGF-C、受体VEGFR-3的表达及微淋巴管密度(MLD)...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OX-2)对胃癌淋巴管形成及预后的关系。方法2004年2月-2004年10月临床资料完整的手术切除的并经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63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3例胃癌组织中COX-2、VEGF-C、受体VEGFR-3的表达及微淋巴管密度(MLD)。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人胃癌细胞SGC-7901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COX-2抑制剂尼美舒利与加入外源性前列腺素E2(PGE2)后VEGF-CmRNA及蛋白的变化。结果63例胃癌石蜡标本中COX-2、VEGF-C阳性表达率为77.6%、72.9%。COX-2与VEGF-C、淋巴管密度、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1)。COX-2与胃癌生存率呈负相关,COX-2表达阴性组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其表达阳性组(P<0.05)。尼美舒利以剂量依赖性方式下调VEGF-CmRNA表达,而PGE2以剂量依赖性方式上调VEGF-CmRNA表达。结论COX-2可能通过上调VEGF-C的表达,促进胃癌的淋巴管形成和淋巴结转移,并影响胃癌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环氧合酶-2 血管内皮因子-C 淋巴管形成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癌淋巴管形成浸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陶茜 陈玉刚 +1 位作者 郑煦光 杨海涛 《西部医学》 2012年第2期239-240,243,共3页
目的探讨大肠癌淋巴管形成、浸润特点及与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淋巴管特异标记物D2-40检测96例大肠癌中心区、周边区及相应正常组织中的淋巴管密度(LVD),观察淋巴管浸润(LVI)情况,结合临床病理参数进行分析。结果大肠癌中心区LVD明显高... 目的探讨大肠癌淋巴管形成、浸润特点及与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淋巴管特异标记物D2-40检测96例大肠癌中心区、周边区及相应正常组织中的淋巴管密度(LVD),观察淋巴管浸润(LVI)情况,结合临床病理参数进行分析。结果大肠癌中心区LVD明显高于周边区及正常组织(P<0.01)。周边区淋巴管具有功能性,其LVI与肿瘤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肝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大肠癌周边区淋巴管形成与浸润是判断其转移和不良预后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2-40 大肠癌 淋巴管形成 淋巴管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淋巴管形成与淋巴转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清华 伍晓汀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223-226,共4页
目的介绍肿瘤淋巴管的特点以及促进和抑制肿瘤淋巴管形成的基础、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进展。方法对淋巴管的结构特征、淋巴管内皮分子标记物、肿瘤淋巴管的起源、认识进展、形成的分子机理及调控因素、肿瘤淋巴管形成与肿瘤淋巴转移的关... 目的介绍肿瘤淋巴管的特点以及促进和抑制肿瘤淋巴管形成的基础、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进展。方法对淋巴管的结构特征、淋巴管内皮分子标记物、肿瘤淋巴管的起源、认识进展、形成的分子机理及调控因素、肿瘤淋巴管形成与肿瘤淋巴转移的关系、以及近年来抗肿瘤淋巴管形成治疗实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和分析。结果在肿瘤形成、发展的同时伴有淋巴管增生,增生的肿瘤淋巴管及其结构特点有利于肿瘤的淋巴转移,近年来抗肿瘤淋巴管增生以及抑制肿瘤淋巴转移的动物实验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还存在不少问题。结论肿瘤的淋巴管形成与肿瘤的淋巴转移和预后明显相关,抗肿瘤淋巴管生成有可能成为肿瘤治疗又一新兴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转移 淋巴管形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GF-C与喉癌淋巴管形成及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龚恒萃 陈兵 +1 位作者 柳庆君 宋勇莉 《中国保健营养(下半月)》 2012年第9期3710-3711,共2页
目的探析VEGF-C与喉癌淋巴管形成及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11月-2012年7月间经病理确诊的55例喉癌患者,另55例为声带息肉,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析两组组织中VEGF-C蛋白表达,研究VEGF-C与喉癌淋巴管形成及颈淋巴结隐匿性... 目的探析VEGF-C与喉癌淋巴管形成及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11月-2012年7月间经病理确诊的55例喉癌患者,另55例为声带息肉,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析两组组织中VEGF-C蛋白表达,研究VEGF-C与喉癌淋巴管形成及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关系。结果 A组VEGF-C蛋白(+)率49.1%高于B组5.45%;C组VEGF-C蛋白(+)率76%高于D组13.33%,VEGF-C在喉癌淋巴管形成及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中起决定性作用。结论 VEGF-C与喉癌淋巴管形成及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关系成正相关性,可作为喉癌早期诊断及后期转移几率的重要参考指标,值得临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GF-C 淋巴管形成 淋巴管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癌组织因子与淋巴管形成的关系
7
作者 韩承新 贾元利 +2 位作者 黑砚 蔡晓军 武金虎 《武警医学》 CAS 2015年第10期1024-1026,共3页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和淋巴管形成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1-01至2012-01期间,我院手术切除的大肠癌病例及相应手术切除的原发灶石蜡块,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TF、podoplanin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微...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和淋巴管形成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1-01至2012-01期间,我院手术切除的大肠癌病例及相应手术切除的原发灶石蜡块,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TF、podoplanin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微淋巴管密度,比较TF阳性和阴性表达组之间微淋巴管密度的差别。结果 TF阳性表达组的微淋巴管计数(47.23±26.12)明显高于阴性表达组(36.77±21.56)。结论大肠癌肿瘤细胞组织因子表达与肿瘤边缘微淋巴管密度之间高度相关,提示组织因子可能通过某种机制促进肿瘤淋巴管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组织因子 淋巴管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淋巴管形成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范艳艳 刘依男 付艳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549-551,共3页
近年,VEGF-R3、LYVE-1、podoplanin和PROX-1等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的发现为研究淋巴管的特征与淋巴管形成过程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应用这些特异性标志物,多种组织中淋巴管的形态及特征逐渐明了,但是,子宫内膜中淋巴管的分布,各家... 近年,VEGF-R3、LYVE-1、podoplanin和PROX-1等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的发现为研究淋巴管的特征与淋巴管形成过程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应用这些特异性标志物,多种组织中淋巴管的形态及特征逐渐明了,但是,子宫内膜中淋巴管的分布,各家报道不一,现简要综述淋巴管形成机制的新进展,并且对子宫内膜淋巴管形成的研究做一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 淋巴管形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淋巴管形成的研究
9
作者 钟晓刚 吴凯南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873-876,共4页
关键词 肿瘤生长 淋巴管形成 肿瘤转移 肿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管形成与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研究
10
作者 刘树库 许绍发 《结核病与胸部肿瘤》 2007年第1期76-79,共4页
肺癌现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成为癌症相关死亡的首位。非小细胞肺癌占肺癌总数的75~80%,因此,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是肿瘤治疗的一个特别的挑战,因为非小细胞肺癌在诊断时就有1/3以上的病例出现远处转移,而有手术条件... 肺癌现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成为癌症相关死亡的首位。非小细胞肺癌占肺癌总数的75~80%,因此,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是肿瘤治疗的一个特别的挑战,因为非小细胞肺癌在诊断时就有1/3以上的病例出现远处转移,而有手术条件可能获得根治性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仅有20%,但术后复发转移仍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淋巴结转移 淋巴管形成 临床研究 术后复发转移 肿瘤治疗 根治性手术 人类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7在NSCLC淋巴管形成和侵袭中的作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延磊 王翠英 +2 位作者 刘晓华 查娜 李志鹏 《癌症进展》 2017年第5期551-554,共4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IL-17)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管形成和侵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NSCLC组织标本4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SCLC组织中IL-17表达情况及淋巴管密度;采用MTT实验检测IL-17对淋巴管内皮细胞(LEC)增殖...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IL-17)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管形成和侵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NSCLC组织标本4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SCLC组织中IL-17表达情况及淋巴管密度;采用MTT实验检测IL-17对淋巴管内皮细胞(LEC)增殖的影响;采用Transwell实验和淋巴管形成实验检测IL-17对LEC细胞迁移和管样结构形成的影响。结果 IL-17蛋白阳性表达患者的淋巴管密度高于IL-17蛋白阴性表达患者(P﹤0.05);0、0.5、1.0、5.0和10.0 ng/ml IL-17对LEC增殖活力的影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IL-17组透膜细胞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LC组透膜细胞数为(58.70±12.52)个,高于对照组和IL-17组(P﹤0.05);LLC+IL-17组透膜细胞数最高,为(98.82±20.16)个,高于对照组、IL-17组和LLC组(P﹤0.05);对照组和IL-17组管样结构分支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LC组管样结构分支数高于对照组和IL-17组(P﹤0.05);LLC+IL-17组管样结构分支数最高,为(155.82±29.92)个,高于对照组、IL-17组和LLC组(P﹤0.05)。结论 IL-17对LEC的增殖、迁移和管样结构形成无直接的促进作用,但可通过对NSCLC细胞的作用间接促进LEC的侵袭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7 淋巴管形成 非小细胞肺癌 淋巴管内皮细胞 IL-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管形成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关系 被引量:4
12
作者 赵壮红 晏聃 +1 位作者 周代娇 张慧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990-994,共5页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所致的角膜新生血管形成是全世界范围内各年龄段人群视力下降甚至致盲的主要原因。虽现在大量研究已了解到HSK除了可以诱导角膜新生血管生成外,还能诱导淋巴管扩展到角膜,并且淋巴...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所致的角膜新生血管形成是全世界范围内各年龄段人群视力下降甚至致盲的主要原因。虽现在大量研究已了解到HSK除了可以诱导角膜新生血管生成外,还能诱导淋巴管扩展到角膜,并且淋巴管形成在HSK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针对淋巴管形成的研究进程却远落后于角膜新生血管。本文对近年来淋巴管在HSK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力求进一步了解淋巴管形成与HSK的关系,为角膜疾病的治疗探索新的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形成 单纯疱疹病毒 角膜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淋巴管形成与淋巴道转移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振武 王钟富 谷元廷 《河南肿瘤学杂志》 2004年第2期148-150,共3页
关键词 肿瘤 淋巴管形成 淋巴道转移 分子机制 调控因素 特异性标记物 透明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在胃腺癌表达特点及与淋巴管形成的关系
14
作者 王嘉鑫 闫志军 +4 位作者 石安华 刘宥苡 吕煜 陈芸 代佑果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37-941,共5页
目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表达与胃癌淋巴管形成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研究较少。文中旨在探讨胃腺癌组织中iNOS的表达,及与淋巴管形成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腹部外科78例胃腺癌并行胃腺... 目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表达与胃癌淋巴管形成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研究较少。文中旨在探讨胃腺癌组织中iNOS的表达,及与淋巴管形成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腹部外科78例胃腺癌并行胃腺癌根治术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iNOS和D2-40蛋白的表达,分析iNOS与D2-40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分析iNOS表达与胃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胃腺癌组织中iNOS阳性表达率为64.10%(50/78),D2-40阳性表达率为73.08%(57/78)。胃腺癌组织的iNOS、D2-40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胃腺癌组织中iNOS和D2-40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s=0.532,P=0.001)。胃腺癌组织中iNOS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低分化腺癌阳性表达率较高中分化明显升高(72%vs 28%,P=0.041),iNOS阳性表达率随着临床T分期和N分期越晚越高(P<0.05)。结论 iNOS表达在胃癌的淋巴管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iNOS蛋白具有潜在靶向治疗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腺癌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D2-40 淋巴管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酰肝素酶和缺氧诱导因子-1α在宫颈癌淋巴管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曾超 姚运红 +3 位作者 张淼 尹金宝 李洪梅 唐加步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137-139,共3页
目的探讨宫颈癌中乙酰肝素酶和缺氧诱导因子-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关系。方法 1α(HIF-1α)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3例宫颈癌标本中乙酰肝素酶、表达,并分析二者与临床病理参数关系。结果 HIF-1α乙酰肝素酶阳性表达率为75.8%,与FIGO分... 目的探讨宫颈癌中乙酰肝素酶和缺氧诱导因子-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关系。方法 1α(HIF-1α)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3例宫颈癌标本中乙酰肝素酶、表达,并分析二者与临床病理参数关系。结果 HIF-1α乙酰肝素酶阳性表达率为75.8%,与FIGO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HIF-1α阳性表达率为66.7%,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乙酰肝素酶和HIF-1α阳性表达病例中淋巴管密度均显著高于阴性表达组(P<0.05)。乙酰肝素酶与HIF-1α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758,P<0.05)。结论乙酰肝素酶表达与HIF-1α有关,二者参与宫颈癌淋巴管形成及淋巴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乙酰肝素酶 缺氧诱导因子-1Α 淋巴管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管形成及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与喉癌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4
16
作者 孙本路 詹晓东 蒋成义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558-560,共3页
目的:研究淋巴管形成及组织蛋白酶-D(Cath-D)的表达与喉癌颈淋巴结转移及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ath-D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使用肾小球足突细胞膜蛋白作为淋巴管内皮标记物,标记喉癌组织中淋巴管并测量... 目的:研究淋巴管形成及组织蛋白酶-D(Cath-D)的表达与喉癌颈淋巴结转移及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ath-D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使用肾小球足突细胞膜蛋白作为淋巴管内皮标记物,标记喉癌组织中淋巴管并测量淋巴管密度,以其癌旁正常组织作为对照。结果:①Cath-D的阳性表达率在正常黏膜、喉癌组织以及在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有无颈淋巴结转移中有显著性差异;而在年龄及临床分型分组中无明显差异。②毛细淋巴管密度在癌周正常组织与癌旁以及在临床分期、临床分型、有无颈淋巴结转移中有显著性差异;而在年龄及病理分级分组中无明显差异。结论:①微淋巴管密度增高及Cath-D表达增高能促进喉癌的颈淋巴结转移;②微淋巴管密度增高和Cath-D表达增高在喉癌组织中有一定相关性,在喉癌淋巴结转移中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肿瘤 组织蛋白酶-D 淋巴管密度 淋巴管形成
原文传递
细胞因子与肿瘤淋巴管形成
17
作者 吕福有 张临友 《国际免疫学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289-292,311,共5页
在很多恶性肿瘤中,淋巴道转移是其主要的转移途径,其在肿瘤的诊断、分期和治疗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肿瘤诱导血管形成对于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意义已经在研究者之间达成共识。研究发现,与血管生成类似,淋巴管形成参与胞外基质退化,刺激... 在很多恶性肿瘤中,淋巴道转移是其主要的转移途径,其在肿瘤的诊断、分期和治疗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肿瘤诱导血管形成对于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意义已经在研究者之间达成共识。研究发现,与血管生成类似,淋巴管形成参与胞外基质退化,刺激淋巴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以及促进管状结构的形成。能在细胞间传递信息和具有免疫调节的的细胞因子自然在其形成中也起到重要作用。临床上已经利用包括是肿瘤分泌的和宿主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机制研制药物并治疗疾病。细胞因子在淋巴管形成中的作用机制会具有更广阔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 肿瘤 淋巴管形成
原文传递
卵巢上皮性癌的淋巴管形成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18
作者 赵荣伟 杨守华 +3 位作者 蔡俐琼 张静 汪晶 王泽华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42-544,共3页
淋巴管形成是近年肿瘤研究的热点,淋巴管形成与肿瘤的淋巴转移、扩散关系密切,是肿瘤患者预后差的重要标志,阻断淋巴管形成可以阻止癌细胞的淋巴转移。近年来肿瘤淋巴管相关研究的突破应归功于可靠的淋巴管标记物的发现和应用。单克... 淋巴管形成是近年肿瘤研究的热点,淋巴管形成与肿瘤的淋巴转移、扩散关系密切,是肿瘤患者预后差的重要标志,阻断淋巴管形成可以阻止癌细胞的淋巴转移。近年来肿瘤淋巴管相关研究的突破应归功于可靠的淋巴管标记物的发现和应用。单克隆抗体D240可以特异性地识别淋巴管内皮细胞的标记物——膜糖蛋白podoplanin,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Ki-67抗原是一种增殖细胞的核标记物,可判断细胞的增殖活性。目前认为,D2-40/Ki-67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方法是研究肿瘤淋巴管形成最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淋巴管形成 卵巢上皮性癌 病理意义 PODOPLANIN Ki-67免疫组化 淋巴管内皮细胞 KI-67抗原 肿瘤患者
原文传递
D2-40用于大肠癌淋巴管形成及其与转移关系的研究
19
作者 陶茜 董丽娟 +5 位作者 苏经题 王爱磊 孙英 刘明 王娟 晁景生 《中国综合临床》 2009年第6期638-640,共3页
目的探讨大肠癌淋巴管形成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新型特异淋巴管标记物D2-40检测96例大肠癌中心区、周边区及相应正常组织中的淋巴管密度(LVD),并结合临床病理参数进行分析。结果大肠癌中心区LVD(14.5±2.4)个/高倍镜明... 目的探讨大肠癌淋巴管形成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新型特异淋巴管标记物D2-40检测96例大肠癌中心区、周边区及相应正常组织中的淋巴管密度(LVD),并结合临床病理参数进行分析。结果大肠癌中心区LVD(14.5±2.4)个/高倍镜明显高于周边区(6.7±1.2)个/高倍镜及正常组织(5.9±1.1)个/高倍镜(P均〈0.01),周边区LVD高于正常组织(P〈0.01)。周边区LVD与浸润深度和肝转移密切相关(r=0.71,0.78,P均〈0.05),而与肿瘤大小、大体类型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均〉0.05)。中心区LVD与肿瘤大小、大体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肝转移无关(P均〉0.05)。结论大肠癌周边区淋巴管形成是判断其肝转移和不良预后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2-40 大肠癌 淋巴管形成 淋巴管密度 肝转移
原文传递
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淋巴管密度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8
20
作者 潘敏鸿 马恒辉 +4 位作者 周航波 章如松 陆珍凤 印洪林 周晓军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1期23-26,共4页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淋巴管形成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D2-40检测食管癌周围和中心区以及正常食管组织中淋巴管密度(LVD),分析其与食管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肿瘤周围区LVD明...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淋巴管形成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D2-40检测食管癌周围和中心区以及正常食管组织中淋巴管密度(LVD),分析其与食管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肿瘤周围区LVD明显高于中心区和正常组织(P<0.01)。肿瘤周围区LVD与淋巴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而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无关(P>0.05);肿瘤中心区LVD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食管癌主要是肿瘤周围区存在着淋巴管形成,检测肿瘤周围淋巴管密度可以预测肿瘤淋巴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淋巴管形成 D2-40 淋巴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