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配偶淋巴细胞注射联合黄体支持疗法在复发性流产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被引量:4
1
作者 王晓蕾 王雁林 +1 位作者 韩兆东 刘丽萍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11期12-14,共3页
目的观察配偶淋巴细胞注射联合黄体支持在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84例URSA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96例)同时接受配偶淋巴细胞注射加黄体支持治疗,B组(41例)排卵指导同房后接受黄体支持(地屈孕酮片+黄体酮+HCG)治疗,C组(4... 目的观察配偶淋巴细胞注射联合黄体支持在早期复发性流产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84例URSA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96例)同时接受配偶淋巴细胞注射加黄体支持治疗,B组(41例)排卵指导同房后接受黄体支持(地屈孕酮片+黄体酮+HCG)治疗,C组(47例)单独接受患者配偶淋巴细胞注射治疗,观察3组妊娠成功率、继续妊娠率(妊娠超过3个月)、足月分娩率。结果 A组、B组、C组妊娠成功率为93.75%(90/96)、36.59%(15/41)、27.66%(13/47),A组分别与B组、C组比较P均<0.05;继续妊娠率分别为85.42%(82/96)、29.27%(13/41)、23.40%(11/47),A组分别与B组、C组比较P均<0.05;足月分娩率分别为84.37%(81/96)、29.27%(13/41)、19.15%(9/47),A组分别与B组、C组比较P均<0.05。结论配偶淋巴细胞注射联合黄体支持对提高复发性流产患者妊娠成功率及继续妊娠率有显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偶 淋巴细胞注射 黄体支持疗法 复发性流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细胞注射治疗复发性流产且封闭抗体为阴性的50例患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徐珊珊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第2期20-21,共2页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注射治疗对于复发性流产且封闭抗体为阴性的患者的影响。方法确诊为因缺乏封闭抗体而引发的复发性流产的患者5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25例(淋巴细胞注射治疗)和对照组25例(中西医结合对症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注射治疗对于复发性流产且封闭抗体为阴性的患者的影响。方法确诊为因缺乏封闭抗体而引发的复发性流产的患者5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25例(淋巴细胞注射治疗)和对照组25例(中西医结合对症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妊娠情况、产生封闭抗体的阳性率、免疫后妊娠的封闭抗体的性质方面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淋巴细胞注射治疗复发性流产且封闭抗体呈阴性的患者效果明显,风险程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注射治疗 复发性流产 封闭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细胞注射治疗习惯性流产的探讨 被引量:2
3
作者 陈蔼仙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第13期136-137,共2页
目的研究淋巴细胞注射方法对习惯性流产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5例原因不明及习惯性流产的女性患者,采用其丈夫(要求身体健康)的肘静脉血28mL分离淋巴细胞进行主动免疫治疗,另外以21例患者单纯用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作为对照组,同时对两... 目的研究淋巴细胞注射方法对习惯性流产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5例原因不明及习惯性流产的女性患者,采用其丈夫(要求身体健康)的肘静脉血28mL分离淋巴细胞进行主动免疫治疗,另外以21例患者单纯用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作为对照组,同时对两组的妊娠状况给予密切的观察。结果接受淋巴细胞注射治疗组的妊娠成功21例,成功率为84%,单纯用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组的妊娠成功15例,成功率为71.4%,产下的两组婴儿对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淋巴细胞注射治疗对习惯性流产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具有简单、无副作用及效果显著的特点,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注射 习惯性流产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细胞注射联合口服地屈孕酮治疗同种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龙成英 徐珊珊 《中国当代医药》 2016年第35期99-101,共3页
目的 研究淋巴细胞注射联合口服地屈孕酮治疗同种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200例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封闭抗体均为阴性的同种免疫性复发性流产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研究组患者孕前开始接受淋巴... 目的 研究淋巴细胞注射联合口服地屈孕酮治疗同种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200例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封闭抗体均为阴性的同种免疫性复发性流产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研究组患者孕前开始接受淋巴细胞注射、妊娠后加服地屈孕酮;对照组患者孕后开始接受淋巴细胞注射联合口服地屈孕酮。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的妊娠成功率、病理妊娠率。结果 经过相应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转阳性情况较为明显,但组间转阳性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妊娠≥12周的患者为妊娠成功,研究组的妊娠成功率(80.0%)明显高于对照组(6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267,P=0.018)。结论 采用孕前注射淋巴细胞、妊娠后加服地屈孕酮治疗同种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患者,改善体内细胞免疫状态,具有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注射 地屈孕酮 免疫性复发性流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细胞注射联合口服地屈孕酮治疗同种免疫型复发性流产的疗效 被引量:3
5
作者 龙成英 徐珊珊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8年第2期64-68,共5页
目的:研究外周血淋巴细胞注射主动免疫联合口服地屈孕酮治疗同种免疫型复发性流产的疗效。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东莞市仁康医院接受淋巴细胞注射联合口服地屈孕酮治疗的200例同种免疫型复发性流产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对照... 目的:研究外周血淋巴细胞注射主动免疫联合口服地屈孕酮治疗同种免疫型复发性流产的疗效。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东莞市仁康医院接受淋巴细胞注射联合口服地屈孕酮治疗的200例同种免疫型复发性流产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对照、平行原则选取同期不愿接受淋巴细胞注射治疗的100例同种免疫型复发性流产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成功妊娠后给予淋巴细胞注射联合口服地屈孕酮,观察组则于孕前开始淋巴细胞注射治疗,成功妊娠后口服地屈孕酮。对比两组流产率、孕12周数、妊娠成功率、封闭抗体(BA)转阳率、BA阳性及阴性患者妊娠结局,并比较治疗前后CD3+、CD4+、CD8+、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结果:治疗后,300例患者经超声均提示妊娠;观察组流产病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孕12周及成功妊娠病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BA转阳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BA(+)患者流产数低于对照组BA(+)患者,孕12周及成功妊娠病例高于对照组BA(+)患者(P<0.05);观察组CD3+T、CD8+T淋巴细胞上升,CD4+、CD4+/CD8+T淋巴细胞下降(P<0.05),除CD3+T淋巴细胞外,其他淋巴细胞水平变化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孕前外周血淋巴细胞注射主动免疫联合口服地屈孕酮,对提升同种免疫型复发性流产患者妊娠成功率,降低流产率,改善母体免疫状态具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注射 口服地屈孕酮 同种免疫型复发性流产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体淋巴细胞注射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的临床研究
6
作者 马丽辉 李宝平 +4 位作者 刘卓拉 乔振华 张雷 崔月娥 鹿育晋 《肿瘤研究与临床》 CAS 2006年第1期26-27,共2页
目的观察供体淋巴细胞注射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首先最大限度地排净浆膜腔积液,然后将采集的供体淋巴细胞经穿刺直接注入浆膜腔内。结果9例恶性浆膜腔积液患者中,显效5例,部分有效4例,总有效率100%。主要不良反应... 目的观察供体淋巴细胞注射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首先最大限度地排净浆膜腔积液,然后将采集的供体淋巴细胞经穿刺直接注入浆膜腔内。结果9例恶性浆膜腔积液患者中,显效5例,部分有效4例,总有效率100%。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和胸痛。结论供体淋巴细胞注射治疗恶性浆膜腔积液的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注射 恶性浆膜腔积液
原文传递
淋巴细胞免疫注射在复发性流产中的疗效观察和护理体会 被引量:1
7
作者 冯经喜 洪燕 梁宝珠 《吉林医学》 CAS 2014年第11期2453-2454,共2页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免疫注射在复发性流产中的疗效观察和护理体会。方法:选择复发性流产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采用淋巴细胞皮内注射主动免疫治疗法。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免疫注射在复发性流产中的疗效观察和护理体会。方法:选择复发性流产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采用淋巴细胞皮内注射主动免疫治疗法。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5.0%和85.0%,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妊娠率分别为70.0%和50.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淋巴细胞免疫注射在复发性流产中的疗效比较好,但是要加强护理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免疫注射 复发性流产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细胞免疫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不同疗程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李冬霞 郭九玲 +2 位作者 安新涛 崔章丽 艾冬梅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16年第12期1413-1415,共3页
目的探讨本院生殖门诊患者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对原因不明性复发性流产不同疗程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患者200例,治疗组:提取其丈夫淋巴细胞进行主动免疫,孕前及孕后均4次。对照组:同样进行淋巴细胞主动免疫,孕前4次,孕后只注射1-2次... 目的探讨本院生殖门诊患者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对原因不明性复发性流产不同疗程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患者200例,治疗组:提取其丈夫淋巴细胞进行主动免疫,孕前及孕后均4次。对照组:同样进行淋巴细胞主动免疫,孕前4次,孕后只注射1-2次。自孕前免疫治疗4次疗程完成时开始,18个月后对其封闭抗体转阳率、妊娠成功率等进行比较。结果 2组比较对照组封闭抗体转阳率、妊娠成功率均低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淋巴细胞提取治疗免疫原因引起的复发性流产,微创,操作简单,安全经济,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注射 免疫治疗 复发性流产 治疗疗程与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细胞皮内注射对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梁佩燕 陈现 +4 位作者 李观贵 刁梁辉 黄春宇 刘翠翠 曾勇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394-399,共6页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皮内注射对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miscarriage,RM)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NK)细胞的影响。方法对71例不明原因RM患者进行淋巴细胞皮内注射治疗,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RM患者治疗前和第三次治疗后黄体中期外周血NK细...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皮内注射对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miscarriage,RM)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NK)细胞的影响。方法对71例不明原因RM患者进行淋巴细胞皮内注射治疗,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RM患者治疗前和第三次治疗后黄体中期外周血NK细胞毒性和NK细胞数量及其亚群比例。结果分别在效应细胞与靶细胞(effector cell:targetcell,E:T)三个不同比例条件下对不明原因RM患者进行NK细胞毒性检测,淋巴细胞皮内注射治疗前后的结果对比为:50:1(E:T)为51.1%vs.40.9%(P=0.000)、25:1(E:T)为45.3%vs.36.1%(P=0.000)、12.5:1(E:T)为31.9%vs.25.6%(P=0.002),结果均显示治疗后NK细胞毒性显著降低;CD3^-CD56+NK细胞占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15.7%)较治疗前(17.3%)显著降低(P=0.003),其中CD56^(dim)CD16^+NK细胞亚群占总NK细胞的比例较治疗前显著降低(87.4%vs.89.3%,P=0.002),而CD56^(bright)CD16^-NK细胞比例(3.7%vs.3.8%)和CD69^+NK细胞比例(3.1%vs.2.9%)在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前后外周血三个不同比例的NK细胞毒性的变化与CD3^-CD56^+NK细胞数量、CD56^(dim)CD16^+以及CD69^+NK细胞亚群比例的变化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淋巴细胞皮内注射对不明原因RM患者外周血NK细胞毒性和比例具有显著下调作用,这可能有利于母体对妊娠免疫耐受的维持;NK细胞毒性和数量是评估不明原因RM患者NK细胞功能的两个独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杀伤细胞 淋巴细胞皮内注射 复发性流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附注射液对严重脓毒症患者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徐俊龙 张宁 +4 位作者 朱红俊 张剑 邱泽亮 何许伟 楼天正 《浙江医学》 CAS 2014年第6期471-474,共4页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严重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NK细胞、单核细胞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表达率的影响。方法将68例严重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治疗组(参附组,36...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严重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NK细胞、单核细胞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表达率的影响。方法将68例严重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治疗组(参附组,36例)和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组(对照组,32例)。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天患者临床疗效及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APACHEⅡ、Marshall评分、IL-6和IL-10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严重脓毒症患者血清IL-6、IL-10和CRP水平明显升高,CD3^+、CD4^+、CD8^+T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HLA-DR表达降低(均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后第7天参附组APACHEⅡ、Marshall评分及IL-6和CRP水平均下降。而CD3^+、CD4^+、CD8^+T淋巴细胞、NK细胞及单核细胞HLA-DR表达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严重脓毒症患者全身炎症反应和免疫抑制同时存在;参附注射液具有维持促炎/抗炎平衡,双向调节严重脓毒症免疫紊乱作用,从而改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脓毒症参附注射液T淋巴细胞亚群单核细胞人白细胞DR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射用重组人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在恒河猴体内的安全性
11
作者 陈智勤 陈云祥 +7 位作者 卢觅佳 辛艳飞 陈浩 张丽丽 黄敏 王文祥 房健民 宣尧仙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8期1137-1142,共6页
目的评价注射用重组人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CT-18)在恒河猴体内的安全性。方法将恒河猴随机分为4组:低、中、高剂量RCT-18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低、中、高剂量RCT-18组分别经皮下注射4.6、16.1、57.5 mg/(kg.次)RCT-18,... 目的评价注射用重组人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CT-18)在恒河猴体内的安全性。方法将恒河猴随机分为4组:低、中、高剂量RCT-18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低、中、高剂量RCT-18组分别经皮下注射4.6、16.1、57.5 mg/(kg.次)RCT-18,对照组经皮下注射0.7 ml/(kg.次)0.9%氯化钠注射液,每3 d上午同一时间给药1次,共给药91次。每天上午观察记录恒河猴的一般体征,每周常规监测体温1次,并在第1、2、3、13、14、15、28、29和30次给药前、给药后0.5、1、2、4和24 h增加测量动物体温次数。给药0.5、1.5、3、4.5、6、7.5、9个月(停药次日)及停药48 d(恢复期结束),分别对心电图、眼科、血液学、血液生化学、尿常规、血清抗RCT-18抗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类计数、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IgG、IgA和IgM)等各项指标进行检查。给药3、6、9个月和恢复期结束,每组各解剖2只猴,进行脏器大体观察,计算脏器系数,并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临床反应主要表现为给药后的体温升高;血液学指标出现具有一定剂量-反应关系的单核细胞(monocyte,MONO)数和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RETIC)升高或网织红细胞平均体积(mean reticulocyte volume,MCVr)降低;3个剂量RCT-18组恒河猴的脏器重量和脏器系数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均无明显变化,且未见明显的脏器大体病变;3个剂量RCT-18组均出现无明显剂量相关但可逆的脾小结和淋巴滤泡萎缩;在整个试验期内未检测出血清中的抗RCT-18抗体;3个剂量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IgD+细胞(成熟B淋巴细胞)比率均略有下降,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gG、IgA和IgM从给药0.5~1.5个月后开始明显下降,恢复期结束时,除了中剂量的IgA水平,其他3个剂量RCT-18组的IgG、IgA和IgM水平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升。结论 RCT-18对恒河猴具有明显的但可恢复的免疫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用重组人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 安全性评价 免疫抑制
原文传递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复发性流产患者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与护理 被引量:2
12
作者 伍洁华 潘浪美 +3 位作者 林维新 叶桂芳 萧丽新 唐翠萍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10期206-208,共3页
目的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用于缓解复发性流产患者免疫治疗中的镇痛效果。方法 150例行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的习惯性流产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75例。试验组于治疗前在注射部位涂覆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照组采用常规注射法。... 目的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用于缓解复发性流产患者免疫治疗中的镇痛效果。方法 150例行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的习惯性流产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75例。试验组于治疗前在注射部位涂覆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照组采用常规注射法。观察两组患者注射时对疼痛的反应,并于5 min内完成对患者疼痛反应的界定。结果试验组轻度疼痛和中度疼痛的患者多于对照组,重度疼痛患者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封闭抗体转阳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缓解免疫注射时的疼痛效果明显,可提高免疫治疗的可接受性,且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 复发性流产 淋巴细胞免疫注射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ver injury after aluminum potassium sulfate and tannic acid treatment of hemorrhoids 被引量:6
13
作者 Kenichi Yoshikawa Reimi Kawashima +13 位作者 Yuki Hirose Keiko Shibata Takafumi Akasu Noriko Hagiwara Takeharu Yokota Nami Imai Akira Iwaku Go Kobayashi Hirohiko Kobayashi Akiyoshi Kinoshita Nao Fushiya Hiroyuki Kijima Kazuhiko Koike Masayuki Sarut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7年第27期5034-5040,共7页
We are reporting a rare case of acute liver injury that developed after an internal hemorrhoid treatment with the aluminum potassium sulfate and tannic acid(ALTA) regimen. A 41-year-old man developed a fever and liver... We are reporting a rare case of acute liver injury that developed after an internal hemorrhoid treatment with the aluminum potassium sulfate and tannic acid(ALTA) regimen. A 41-year-old man developed a fever and liver injury after undergoing internal hemorrhoid treatment with a submucosal injection of ALTA with lidocaine. The acute liver injury was classified clinically as hepatocellular and pathologically as cholestastic. We could not classify the mechanism of injury. High eosinophil and immunoglobulin E levels characterized the injury,and a drug lymphocyte stimulation test was negative on postoperative day 25. Fluid replacement for two weeks after hospitalization improved the liver injury. ALTA therapy involves injecting chemicals into the submucosa,from the rectum to the anus,and this is the first description of a case that developed a severe liver disorder after this treatment; hence,an analysis of future cases as they accumulate is desir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uminum potassium sulfate and tannic acid injection Aluminum potassium sulfate and tannic acid therapy Rectal submucosal injection Drug-induced lymphocyte stimulation test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Xuebijing injection on peripheral T-lymphocyte subpopulation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 被引量:8
14
作者 陆远强 顾琳慧 黄卫东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2010年第2期72-76,共5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Xuebijing injection on peripheral T-lymphocyte subpopulation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 Methods: Thirty-three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 were...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Xuebijing injection on peripheral T-lymphocyte subpopulation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 Methods: Thirty-three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n=16) and a treatment group (n=17). The patients of two groups were all treated conventionally, and the only difference was that Xuebijing injection was given to patients of the treatment group. The CD4^+ and CD8^+ subpopulations of T-lymphocyte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were detected respectively on admission, 3rd and 5th days after trauma by double antibody labeling and flow cytometry. Results: The CD4^+ T-lymphocytes and CD4^+/CD8^+ ratio of peripheral blood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 decreased markedly on the 3rd and 5th days after trauma. Furthermore,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the peripheral CD4^+ T-lymphocytes and CD4^+/CD8^+ ratio of treatment group renewed obviously on the 5th day after trauma, and showed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P〈0.05). Conel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 the early use of Xuebijing injection is effective in correcting disorder or suppression of T-lymphocyte subpopulations regulating network, and promoting a more balanced profile of immunologic fun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unds and injuries T-lymphocyte helper-inducer Flow cytometry Medicine Chinese traditional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