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5篇文章
< 1 2 8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PET/CT)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果
1
作者 蒋华蕾 张健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3期013-016,共4页
探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PET/CT)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果。方法 纳入病例均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所有研究对象均在2022年3月至2024年9月选取,数据统计为169例。均予以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探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PET/CT)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果。方法 纳入病例均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所有研究对象均在2022年3月至2024年9月选取,数据统计为169例。均予以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进行诊断,与手术和病理结果做比较,评估诊断效果。结果 对比手术和病理诊断结果,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阳性检出率较高,169例非小细胞肺癌中,共572枚淋巴结,纵隔淋巴结转移154枚,转移组纵隔淋巴结转移指标均高于未转移组(P<0.05);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均较高。结论 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中,通过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可以及时发现转移情况,为临床提供较为准确的参考信息,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对病情进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非小细胞肺癌 纵隔淋巴结转移 诊断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的构建:基于^(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影像组学技术
2
作者 袁晓瑞 谭延林 符淳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465-1472,共8页
背景术前准确评估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对于制订治疗方案、评估预后等具有重要意义,影像组学技术已被作为多种癌症术前预测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无创手段,但关于其在妇科癌症领域应用效果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采用基于^(18)F-氟... 背景术前准确评估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对于制订治疗方案、评估预后等具有重要意义,影像组学技术已被作为多种癌症术前预测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无创手段,但关于其在妇科癌症领域应用效果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采用基于^(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18)F-FDG PET/CT)的影像组学技术构建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2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妇科住院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98例,根据其淋巴结转移情况分为淋巴结转移组65例与非淋巴结转移组33例,同时按照7∶3比例进行随机抽样后分为训练集68例与验证集30例。分析所有患者临床特征,以淋巴结转移情况作为结果标签进行模型构建。结果本研究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66.3%(65/98)。淋巴结转移组与非淋巴结转移组患者人附睾蛋白4(HE4)水平、原发灶位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E4水平、原发灶位置、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是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素(P<0.05)。以HE4水平、原发灶位置构建临床预测模型,以HE4水平、原发灶位置、Radscore构建联合预测模型。Delong's检验结果显示,联合预测模型预测训练集中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80(95%CI=0.70~0.90),高于临床预测模型的0.73(95%CI=0.61~0.85,P=0.042);校准曲线显示,联合预测模型通过校准度检验(P=0.990),具有良好的区分能力;决策曲线(DCA)分析结果显示,临床预测模型、联合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良好,但联合预测模型的净效益较高。结论采用基于^(18)F-FDG PET/CT的影像组学技术成功构建了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联合预测模型,且模型稳健性较高、区分能力良好、净效益较高,可为临床医生制订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评估患者预后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卵巢上皮癌 上皮性卵巢癌 淋巴结 氟脱氧葡萄糖F18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影像基因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囊Paget病伴淋巴结转移^(18)F-FDG PET/CT显像1例并文献复习
3
作者 刘长青 孔凡华 王晓丽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67,共2页
Paget病是一种罕见的皮肤低度恶性肿瘤,好发于外阴部位,全身其他部位也可发病,可出现远处转移。我们报道了1例老年男性阴囊Paget病伴全身多发淋巴结转移患者,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及^(18)F-FDG PET/CT表现,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Paget病是一种罕见的皮肤低度恶性肿瘤,好发于外阴部位,全身其他部位也可发病,可出现远处转移。我们报道了1例老年男性阴囊Paget病伴全身多发淋巴结转移患者,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及^(18)F-FDG PET/CT表现,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病例男,74岁,阴囊坠胀不适1月,伴阴囊进行性增大、疼痛。查体:阴囊及阴茎发红、肿痛,诊断为阴囊湿疹,给予外用乳膏治疗,症状无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佩吉特病 乳腺外 淋巴转移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CT诊断恶性肿瘤腹腔盆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贾鹏 贾支俊 李爱梅 《山西医药杂志(上半月)》 CAS 2011年第9期914-915,共2页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PET)-CT诊断腹部淋巴结疾病方面,将组织生化及代谢改变与解剖信息结合在一起,能够更为精确地对肿瘤淋巴结转移做出定性和定位诊断[1-4]。本研究收集了2006年12月至2010年11月39例行PET/CT检查并最终确诊病例,结...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PET)-CT诊断腹部淋巴结疾病方面,将组织生化及代谢改变与解剖信息结合在一起,能够更为精确地对肿瘤淋巴结转移做出定性和定位诊断[1-4]。本研究收集了2006年12月至2010年11月39例行PET/CT检查并最终确诊病例,结合手术、病理、影像学和随访等资料研究探讨PET/CT在诊断腹盆腔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 盆腔淋巴结转移 CT诊断 临床价值 恶性肿瘤 腹腔 PET/CT 肿瘤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灌注参数联合外周血炎症复合指标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5
作者 孙兴智 栗鸿宝 +1 位作者 朱思毅 李卫星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5-330,共6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参数联合外周血炎症复合指标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4年6月于本院接受手术治疗和术中淋巴结清扫的140例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所有患者均在GE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参数联合外周血炎症复合指标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4年6月于本院接受手术治疗和术中淋巴结清扫的140例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所有患者均在GE Revolution 256CT上进行MSCT检查,记录MSCT灌注参数,包括病灶区域的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血容量(BV)以及表面通透性(PS)。收集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肿瘤部位分布、肿瘤大叶分布、肿瘤类型、肿瘤直径和肿瘤同侧纵隔淋巴结短直径。收集患者术前血常规中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红蛋白计数(Hb)、中性粒细胞计数(N)、淋巴细胞计数(L)、血小板计数(P)、单核细胞计数(M),计算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及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分布宽度比值。结果:与未转移组患者比较,转移组患者的肿瘤直径和肿瘤同侧纵隔淋巴结短直径显著增加,BF、BV、PS、NLR和PLR显著增加,LMR和HRR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较大的BF、BV、PS、NLR和PLR是NSCLC患者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BF、BV、PS、NLR和PLR单独及联合预测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9%和70.9%、83.3%和72.1%、64.8%和83.7%、74.1%和77.9%、70.4%和67.4%、94.4%和83.7%。结论:MSCT灌注参数联合外周血炎症复合指标对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效能较好,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非小细胞肺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外周血炎症复合指标 纵隔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CT影像组学结合深度学习算法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
6
作者 叶媛媛 贺克武 +1 位作者 刘奇峰 洪文敏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6-200,共5页
目的观察增强CT影像组学结合深度学习(DL)算法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CLNM)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单发PTC患者,按7:3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70)与测试集(n=30);基于颈部动脉期CT提取并筛选病灶最优影像组学特征和... 目的观察增强CT影像组学结合深度学习(DL)算法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CLNM)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单发PTC患者,按7:3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70)与测试集(n=30);基于颈部动脉期CT提取并筛选病灶最优影像组学特征和最优DL特征,分别计算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及DL评分(Deepscore)并据以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及DL模型。将临床资料、常规CT表现、Radscore及Deepscore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TC CLNM独立预测因素并构建联合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模型预测PTC CLNM的效能。结果共筛选出13个最优影像组学特征和12个最优DL特征。Radscore(OR=1.698,P=0.002)及Deepscore(OR=1.872,P=0.021)均为PTC CLNM的独立预测因素。影像组学模型、DL模型及联合模型预测训练集PTC CLNM的AUC分别为0.775、0.876及0.880,在测试集分别为0.739、0.776及0.789;联合模型在训练集的预测效能高于影像组学模型(Z=2.551,P=0.011)。结论结合DL算法可有效提高增强CT影像组学预测PTC CLNM的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淋巴转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8排(256层)CT诊断肺癌患者肿瘤分化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7
作者 曾蕾 熊亮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4-188,共5页
目的:探讨128排(256层)CT在肺癌患者肿瘤分化及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6月—2022年12月收治的92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理检查结果为腺鳞癌29例、腺癌29例、鳞癌34例。另取同期检查的健康人群92例作... 目的:探讨128排(256层)CT在肺癌患者肿瘤分化及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6月—2022年12月收治的92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理检查结果为腺鳞癌29例、腺癌29例、鳞癌34例。另取同期检查的健康人群92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128排CT检查。比较患者肺癌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分布情况及诊断准确率。结果:肺癌组织低、中、高分化程度患者质量分布图参数偏度,峰高依次降低(P<0.05)。纵隔淋巴结多存在于肺癌患者中,多见肿大淋巴结;其中以腺鳞癌淋巴结最为显著,多分布于4、7、10组,癌性淋巴结数量少则肿瘤小,肿大淋巴结较少,在较大肿瘤直径患者的纵隔区域多见肿大淋巴结,多分布于4、7、10组结。增强CT扫描对肺癌类型的检出率达100%,诊断准确率达97.83%。ROC曲线分析显示,128排(256层)CT检查可准确诊断患者的肺癌组织低、中、高分化程度,敏感性分别为0.813、0.844、0.869;同时,128排(256层)CT检查可准确诊断大小为<5 mm、5~<10 mm、≥10 mm的淋巴结,敏感性分别为0.862、0.893、0.887,有较高的诊断价值(AUC>0.70)。结论:128排(256层)CT检查可有效判断肺癌患者的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分布状况,诊断准确率较高,可为患者病情的全面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淋巴转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瘤内及瘤周CT影像组学联合临床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
8
作者 姚琪 刘奇峰 +2 位作者 吕磊 张成孟 丁治民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117,共6页
目的观察瘤内及瘤周CT影像组学联合临床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CLNM)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38例PTC患者,按7∶3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236)与验证集(n=102),并根据有无CLNM于集内划分亚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观察瘤内及瘤周CT影像组学联合临床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CLNM)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38例PTC患者,按7∶3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236)与验证集(n=102),并根据有无CLNM于集内划分亚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PTC 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临床模型;基于CT平扫+三期增强图像勾画肿瘤ROI并将其适形外扩2 mm,分别构建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及多期瘤内、瘤周及瘤内+瘤周影像组学模型,以其中效能最高者联合临床模型构建联合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模型预测PTC CLNM的效能。结果男性及年龄<45岁均为PTC CLNM的临床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影像组学模型中,多期瘤内+瘤周模型最优;以之联合临床模型构建的联合模型预测训练集PTC CLNM的AUC为0.859,高于临床模型(0.684)及瘤内+瘤周多期影像组学模型(0.831)(P均<0.05);联合模型在验证集的AUC为0.832,与多期瘤内+瘤周影像组学模型相当(0.819,P=0.368)而高于临床模型(0.605,P<0.001)。结论瘤内及瘤周多期CT影像组学可有效预测PTC CLNM;联合临床可进一步提高其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淋巴转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联合CT检查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分析
9
作者 刘昊磊 刘超 +2 位作者 杨立洲 陈德强 寇介丽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5年第2期24-28,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CT检查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作用,并分析其联合应用优势。方法选取本院11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按照颈部淋巴结转移发生情况分为转移组54例、非转移组59例。比较两组超声检查...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CT检查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作用,并分析其联合应用优势。方法选取本院11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按照颈部淋巴结转移发生情况分为转移组54例、非转移组59例。比较两组超声检查特征表现、CT特征表现的差异,并分析超声检查、CT检查与联合应用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结果相较于非转移组,转移组内部微钙化、边缘缺损、淋巴结形状≥2 mm、纵横径之比<2 mm、门部回声不均匀、回声特征均匀率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非转移组,转移组颗粒状钙化、淋巴结内囊变坏死、淋巴结边缘强化、淋巴结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淋巴结形态不规则、淋巴结长径线≥5 mm率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中,超声检查、CT检查的敏感度分别为87.0%、77.8%,特异度分别为88.1%、93.2%;联合评估敏感度为98.1%,特异度为88.1%。超声检查、CT检查与联合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与病理检查相比,Kappa值分别为0.752、0.733、0.859。联合应用漏检率明显低于超声检查、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查、CT检查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均具有一定价值,联合应用评估准确性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颈部淋巴结转移 超声检查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AREG水平及CT定量参数与直肠癌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研究
10
作者 徐林生 徐翔 +2 位作者 杨金凤 胡良先 胡炳德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2-657,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外周血双调蛋白(AREG)水平及CT定量参数与直肠癌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7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病理结果是否发生脉管侵犯与淋巴结转移进行分组,分别为脉管侵犯阳性(A... 目的:探讨血清外周血双调蛋白(AREG)水平及CT定量参数与直肠癌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7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病理结果是否发生脉管侵犯与淋巴结转移进行分组,分别为脉管侵犯阳性(A组)与阴性(B组),淋巴结转移阳性(C组)与阴性(D组)。对比各组患者血清AREG浓度水平、CT定量参数,分析以上指标与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病理结果显示87例患者中32例为直肠癌脉管侵犯阳性,55例脉管侵犯阴性;46例淋巴结转移阳性,41例淋巴结转移阴性。t检验与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血清AREG水平、静脉期无水碘密度、静脉期Eff-Z值与直肠癌脉管侵犯相关,血清AREG水平、静脉期Eff-Z值与淋巴结转移相关。血清AREG水平、静脉期无水碘密度值、静脉期Eff-Z值及三者联合预测脉管侵犯的AUC分别为0.772、0.784、0.738、0.901,血清AREG水平、静脉期Eff-Z值、两者联合预测淋巴结转移的AUC分别为0.707、0.709、0.716。结论:血清AREG水平及CT定量参数中静脉期无水碘密度值、静脉期Eff-Z值与直肠癌脉管侵犯相关,血清AREG水平、CT定量参数中静脉期Eff-Z值与淋巴结转移相关。血清AREG水平及CT定量参数对预测直肠癌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外周血双调蛋白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脉管侵犯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行时间和点扩散函数对18F-FDGPET/CT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增益价值
11
作者 黄克敏 冯彦林 +5 位作者 刘德军 梁伟棠 李林 冯叶霞 邓大浪 贺伟平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86-691,共6页
目的探讨飞行时间(TOF)和点扩散函数(PSF)重建对18F-FDGPET/CT显像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增益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9日—2021年7月23日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行PET/CT检查的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68例。分别采用有序子集... 目的探讨飞行时间(TOF)和点扩散函数(PSF)重建对18F-FDGPET/CT显像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增益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9日—2021年7月23日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行PET/CT检查的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68例。分别采用有序子集最大期望值迭代法(OSEM)、OSEM+TOF、OSEM+PSF、OSEM+TOF+PSF重建图像,比较不同重建算法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病灶的分辨能力,以及病灶信噪比(SNR)和标准化摄取值(SUV)的差异。结果使用OSEM+TOF+PSF重建可获得病灶SUVmax、SUVmean和SNR的最高值,与常规OSEM比较分别增加了21.99%、22.86%和60.14%(t=28.321、19.11、11.059,P均<0.01);其差异百分比在直径≤22 mm的较小病灶中明显大于直径>22 mm的较大病灶(24.1%比21.1%、25.3%比19.3%、70.6%比63.3%;Z=-3.658、-4.313、-2.154,P均<0.05),在SNR≤15.31的低对比度病灶中明显大于SNR>15.31的高对比度病灶(23.6%比21.4%、25.3%比21.1%、85.7%比46.0%;Z=-3.519、-2.336、-5.106,P均<0.05);在不同重建算法的病灶可检测性评价结果中,OSEM+TOF+PSF图像对纵隔淋巴结转移病灶的显示最清晰,其中87.4%的病灶为明确存在,显著高于OSEM图像的73.1%(χ^(2)=11.704,P=0.001),但OSEM+PSF图像中病灶明确存在的比例与OSEM比较并未显著增加(73.1%比75.8%;χ^(2)=0.361,P=0.548)。结论TOF和PSF结合能显著提高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病灶的探测能力,以及病灶SNR和SUV,尤其在小病灶和低对比度病灶中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飞行时间 点扩散函数 淋巴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谱CT预测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
12
作者 卓水清 刘雅丹 +3 位作者 江琳玲 郑舒文 符劲 刘立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66-1370,共5页
目的观察光谱CT预测结直肠癌(CRC)区域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经术后病理证实CRC患者,根据区域淋巴结转移与否分为阳性组(n=29)和阴性组(n=44);基于静脉期光谱CT图像获取淋巴结短径、120 kV常规图像CT值(CT值_(120 kV))、... 目的观察光谱CT预测结直肠癌(CRC)区域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经术后病理证实CRC患者,根据区域淋巴结转移与否分为阳性组(n=29)和阴性组(n=44);基于静脉期光谱CT图像获取淋巴结短径、120 kV常规图像CT值(CT值_(120 kV))、40 keV和70 keV虚拟单能量图像CT值(CT值_(40 keV)和CT值_(70 keV))、碘密度(ID)、有效原子序数(Zeff)及能谱曲线斜率(λHU),比较组间上述参数及临床指标差异;排除方差膨胀因子>10者后,分别基于糖类抗原19-9(CA19-9)和癌胚抗原(CEA)构建模型1,基于普通CT参数(淋巴结短径、CT值_(120 kV))构建模型2,基于光谱CT参数(CT值_(70 keV)、ID、Zeff、λ_(HU))构建模型3,基于普通CT参数及光谱CT参数构建模型4;分析四者预测CRC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效能。结果组间患者性别、CA19-9、CEA、淋巴结短径、CT值_(120 kV)、CT值_(40 keV)、CT值_(70 keV)、ID、Zeff及λ_(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模型1~4预测CRC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4、0.752、0.996及0.995;其中,模型1与模型3、4,模型2与模型3、4间AU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基于增强静脉期光谱CT可有效预测CRC区域淋巴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淋巴结转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CT诊断肾细胞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13
作者 祝安惠 张帆 张卫方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84-1888,共5页
目的评估^(18)F-FDG PET/CT诊断肾细胞癌(RCC)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纳入50例RCC患者,根据术后病理显示有无淋巴结转移将其分为转移组(n=16)与未转移组(n=34);比较组间PET/CT表现,与病理所见对照,分析PET/CT在个体及区域淋巴结... 目的评估^(18)F-FDG PET/CT诊断肾细胞癌(RCC)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纳入50例RCC患者,根据术后病理显示有无淋巴结转移将其分为转移组(n=16)与未转移组(n=34);比较组间PET/CT表现,与病理所见对照,分析PET/CT在个体及区域淋巴结组水平诊断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效能。结果转移组原发灶最大径、淋巴结短径及其最大标准摄取值均大于未转移组(P均<0.05)。PET/CT正确诊断转移组15例、未转移组28例。术中共切除59个腹膜后区域淋巴结组,病理共诊断19个区域淋巴结转移,PET/CT正确诊断其中18个;40个区域淋巴结组病理未见转移,PET/CT诊断正确其中33个。PET/CT诊断个体水平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75%、82.35%、86.00%、71.43%和96.55%;诊断区域淋巴结水平转移分别为97.74%、82.50%、86.44%、72.00%和97.06%。淋巴结短径是RCC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OR=487.100,P=0.002);以1.25 cm为截断值,其诊断RCC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93.80%,特异度为85.30%,曲线下面积为0.951。结论^(18)F-FDG PET/CT诊断RCC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肿瘤转移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和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能CT定量参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14
作者 尚婷 许泳康 +4 位作者 周燕 苏国义 斯岩 吴飞云 许晓泉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24年第2期114-119,共6页
目的探讨双能CT(DECT)定量参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LLNM)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LLNM组174例,非LLNM组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TC患者DECT影像资料。比较两组间DECT定量参数差异,包括平扫、动脉期和静脉期... 目的探讨双能CT(DECT)定量参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LLNM)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LLNM组174例,非LLNM组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TC患者DECT影像资料。比较两组间DECT定量参数差异,包括平扫、动脉期和静脉期碘浓度(IC)、有效原子序数(Zeff)、能谱曲线斜率(λHU)、标准化IC(NIC)和标准化Zeff(NZeff)。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LLNM的独立预测因子。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独立预测因子及其联合对LLNM的预测效能。结果与非LLNM组比较,LLNM组具有更低的平扫NIC(Z=-2.279,P=0.023),更高的动脉期IC、NIC、NZeff、λHU和更高的静脉期IC、NIC、Zeff、λHU(P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平扫NIC(P=0.006)和静脉期NIC(P=0.002)是LLNM的独立预测因子,其联合模型的预测效能最高,曲线下面积(AUC)为0.672(95%CI:0.605~0.734),敏感度63.79%,特异度66.67%;其次是静脉期NIC(AUC=0.634)和平扫NIC(AUC=0.613)模型。结论DECT定量参数可在一定程度上辅助预测PTC患者有无LL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颈侧区淋巴结转移 双能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定量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8)F-FDG PET/CT影像组学分析不同机器学习模型预测非小细胞肺癌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被引量:2
15
作者 于军 杨雪 +5 位作者 李洋 毕晓峰 任东栋 任春玲 黄磊 张莺 《浙江医学》 CAS 2024年第10期1039-1046,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治疗前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PET)/CT影像组学预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隐匿性淋巴结转移(OLM)的价值,分析不同机器学习模型对预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5月于宁波明... 目的探讨基于治疗前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PET)/CT影像组学预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隐匿性淋巴结转移(OLM)的价值,分析不同机器学习模型对预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5月于宁波明州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并行根治性手术及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NSCLC患者324例(男186例,女138例,年龄36~85岁),其中OLM阴性258例,阳性6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7:3比例将患者分为训练集(226例)与验证集(98例)。使用LIFEx 7.4.3软件提取病灶PET/CT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LASSO)算法进行特征筛选,构建3种机器学习模型:逻辑回归(LR)模型、支持向量机(SVM)模型、随机森林(RF)模型。采用ROC曲线分析评估各种模型的预测效能,并采用决策曲线(DCA)分析各种模型的临床价值。结果从PET/CT图像中共提取出250个影像组学特征,经LASSO算法最终筛选出8个组学特征,包括4个PET特征[直方图(HISTO)_均匀性(Uniformity)、灰度共生矩阵(GL-CM)_差熵(DE)、灰度游程长度矩阵(GLRLM)_短行程低灰度强调(SRLGLE)、灰度区域大小矩阵(GLSZM)_小区域低灰度强调(SZLGLE)],4个CT特征[形态(MORPH)_质量中心偏移(CMS)、HISTO_四分位离散系数(QCD)、HISTO_最大直方图梯度(MHG)、GLSZM_大区域强调(LZE)]。在构建的3种机器学习模型中,以SVM模型预测效能最优,其在训练集及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846、0.849;LR模型在训练集与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696、0.711;RF模型在训练集与验证集中的AUC分别为0.943、0.568,存在明显的过拟合现象。DCA分析显示,SVM模型及LR模型均具有较好的净获益与临床价值。结论基于^(18)F-FDG PET/CT影像组学分析可有效预测NSCLC患者是否存在OLM,SVM模型预测性能最佳,可辅助临床决策及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淋巴结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和双源CT对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及转移负荷的诊断价值
16
作者 张琰琰 邓红艳 +4 位作者 魏思琪 马雯婷 叶新华 杭菁 李璐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5期515-519,共5页
目的:探究超声和双源CT对甲状腺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及其负荷状态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手术治疗的186例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癌患者的病理及影像资料,评估超声、双源CT对颈部淋巴结转移及不同淋巴结转移负荷状态的诊断效能。结... 目的:探究超声和双源CT对甲状腺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及其负荷状态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手术治疗的186例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癌患者的病理及影像资料,评估超声、双源CT对颈部淋巴结转移及不同淋巴结转移负荷状态的诊断效能。结果:186例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恶性肿瘤患者中,颈部淋巴结转移121例(65.1%)。双源CT对中央区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敏感度高于超声(67.5%vs.39.3%);2种方法在颈侧区的敏感度均为79.5%;但超声对颈侧区和中央区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特异度比双源CT更高(96.5%vs.92.1%,95.7%vs.71.0%)。超声联合CT弥补了超声对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诊断敏感度低的缺陷,且提升了CT对颈侧区淋巴结诊断的特异度,两区的AUC均得到提升。且超声对转移性淋巴结的诊断结果与淋巴结转移高负荷显著相关(r=0.541,P<0.05)。结论:超声联合双源CT可评估甲状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助于临床制订下一步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甲状腺癌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谱CT多参数成像术前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
17
作者 陈俣菘 刘译阳 +6 位作者 赵帅 袁梦晨 李卫星 尤亚茹 郑月 范松梅 高剑波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96-601,共6页
目的观察能谱CT多参数成像术前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LNM)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胃腺癌患者,根据术后病理显示淋巴结状态将其分为LNM组(n=74)与非LNM组(n=62);比较组间临床资料、常规CT表现及能谱CT参数,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 目的观察能谱CT多参数成像术前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LNM)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胃腺癌患者,根据术后病理显示淋巴结状态将其分为LNM组(n=74)与非LNM组(n=62);比较组间临床资料、常规CT表现及能谱CT参数,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胃癌LNM的独立预测因素,据以分别构建临床+常规CT模型(模型1)、能谱CT模型(模型2)及联合模型(模型3)。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模型术前预测胃癌LNM的效能。结果CT-N分期、CT-T分期,动脉期(AP)70、100及140 keV CT值_(肿瘤),动脉增强分数(AEF)及静脉期标准碘浓度(NICVP)均为胃癌LNM的独立预测因素(P均<0.05)。模型3术前预测胃癌LNM的AUC为0.846,高于模型1及模型2(AUC=0.767、0.774,Z=-0.368、-2.373,P均<0.05),而模型1、2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52,P=0.879)。结论能谱CT多参数成像可于术前有效预测胃癌L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淋巴结转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能谱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直肠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和多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的多模态影像组学分析对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骆允 孟祥安 +2 位作者 郝永欣 董亚青 许雅芳 《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4期302-306,共5页
目的 探讨经直肠超声(transrectal ultrasound,ERUS)、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ography,SWE)和多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的多模态影像组学分析对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 目的 探讨经直肠超声(transrectal ultrasound,ERUS)、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ography,SWE)和多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的多模态影像组学分析对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在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治疗的直肠癌患者100例,其中伴有淋巴结转移患者47例(转移组),不伴有淋巴结转移患者53例(非转移组),比较两组ERUS、SWE和MSCT检查参数差异,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结果 转移组淋巴结长径、淋巴结短径、长短径比值、直肠肿物占肠腔环周>1/2比例、直肠肿物超声T3及以上分期比例分别为(7.10±2.01) mm、(6.22±1.02) mm、(1.16±0.24)、76.60%和82.98%,高于非转移组(P<0.05)。转移组淋巴结最大杨氏模量和淋巴结弹性方差分别为(77.50±24.43) kPa和(11.50±2.92),高于非转移组(P<0.05);转移组和非转移组中位弹性对比度、肿物最大杨氏模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MSCT纹理影像参数峰度、熵值分别为(2.51±0.89)和(7.40±0.80),高于非转移组(P<0.05)。ERUS、SWE和MSCT参数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该模型预测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803 (95%CI:0.718~0.888,P<0.05),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0.20%和81.10%。结论 ERUS、SWE和MSCT参数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在预测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方面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直肠超声 剪切波弹性成像 多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 直肠癌淋巴结转移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谱CT影像组学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构建
19
作者 赵媛 王洪峰 +1 位作者 赵林 裴丽美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28-632,共5页
目的:构建基于能谱CT影像组学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前淋巴结转移(LNM)的预测模型,并分析其诊断效能。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3年1月在我院行能谱CT检查的NSCLC且接受肺癌切除术及淋巴结清扫术的153例患者的影像图像、肿瘤标记物及... 目的:构建基于能谱CT影像组学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前淋巴结转移(LNM)的预测模型,并分析其诊断效能。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3年1月在我院行能谱CT检查的NSCLC且接受肺癌切除术及淋巴结清扫术的153例患者的影像图像、肿瘤标记物及临床资料,按照7∶3比例分为训练集(n=107,其中LNM 37例,无LNM 70例)和验证集(n=46,其中LNM 15例,无LNM 31例),分别用于预测模型的训练和验证,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能谱CT参数,在CT平扫及增强图像上手动勾画肺癌病灶和目标淋巴结的感兴趣区(ROI)。应用人工智能软件自动化提取ROI的纹理参数,并从中筛选出能够鉴别LNM的纹理参数。利用LASSO回归筛选影像组学特征并建立影像组学标签,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基于肿瘤组织及目标淋巴结纹理参数与影像组学特征的联合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估能谱参数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及联合模型对术前LNM的诊断效能。运用DeLong检验对比各预测模型AUC的差异。通过决策曲线分析(DCA)对各预测模型的临床获益度进行评估。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训练集和验证集中,LNM患者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NIC)低于无LNM患者,淋巴结短径高于无LNM患者(P<0.05);共提取207个影像组学特征,经LASSO回归筛选,最终纳入5个影像组学特征,包括灰度大小区域矩阵、灰度游程矩阵各2个,灰度依赖矩阵1个;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短径、静脉期NIC、Rad-score是预测NSCLC LNM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能谱参数模型预测训练集和验证集LNM的AUC分别为0.746、0.739,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训练集和验证集LNM的AUC分别为0.747、0.726,联合模型预测训练集和验证集LNM的AUC分别为0.847、0.813,经Delong检验联合模型预测LNM的AUC高于能谱参数模型和影像组学模型预测LNM的AUC(P<0.05)。结论:基于能谱CT影像组学对NSCLC术前LNM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淋巴转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平扫影像组学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20
作者 李程超 陈炜越 +3 位作者 陈勇军 应海峰 夏水伟 纪建松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5期502-509,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CT平扫的影像组学术前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央区隐匿性淋巴结转移(OLNM)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家医院(中心1和中心2)经病理证实为PTC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中心1纳入394例,以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276例和内部... 目的:探讨基于CT平扫的影像组学术前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央区隐匿性淋巴结转移(OLNM)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家医院(中心1和中心2)经病理证实为PTC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中心1纳入394例,以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276例和内部测试集118例;中心2纳入143例作为外部测试集。从CT平扫图像中提取病灶的影像组学特征,通过降维获得最佳特征,建立5种机器学习分类器。选择内部测试集和外部测试集中平均AUC最高的分类器作为最佳影像组学模型,并将其结果转换为影像组学评分。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临床和常规CT特征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与OLNM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建立临床模型。基于临床危险因素和影像组学评分构建联合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ROC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的性能。结果:从CT平扫图像中获得10个最佳影像组学特征。在内部测试集和外部测试集中,极端梯度提升具有最佳的预测性能(平均AUC为0.782)。进一步将性别、肿瘤最大径与影像组学评分相结合建立联合模型。联合模型在训练集、内部测试集和外部测试集中预测PTC中央区OLNM的AUC分别为0.869、0.823、0.802。结论:基于CT平扫的影像组学特征对PTC中央区OLNM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进一步结合临床特征建立的联合模型能更好地提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淋巴结转移 影像组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