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7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质量指数与深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相关性
1
作者 袁莉 曹艳洁 +1 位作者 孙茂峰 李光兵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25年第1期55-58,共4页
分析体质量指数(BMI)与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相关性。选取2020年1—12月在山东省立医院麻醉手术科置入颈内静脉导管的18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BMI为18.5~23.9 kg/m^(2)的患者123例(正常组),BMI≥28 kg/m^(2)的患者66例(肥胖组)... 分析体质量指数(BMI)与颈内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相关性。选取2020年1—12月在山东省立医院麻醉手术科置入颈内静脉导管的18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BMI为18.5~23.9 kg/m^(2)的患者123例(正常组),BMI≥28 kg/m^(2)的患者66例(肥胖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及深静脉导管相关血栓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显示两组在总胆红素、红细胞计数、白蛋白、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及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与正常组在腰围、臀围、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肥胖组深静脉导管相关血栓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BMI高的肥胖患者置入深静脉导管后容易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术后需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该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性血栓 肥胖 体质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维酮碘乳膏对深静脉导管置入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效果
2
作者 刘娣 孟祥凯 杨国坤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24期111-113,共3页
目的观察聚维酮碘乳膏对深静脉导管置入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3年8月莒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16例深静脉导管置入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无菌敷料... 目的观察聚维酮碘乳膏对深静脉导管置入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3年8月莒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16例深静脉导管置入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无菌敷料覆盖,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聚维酮碘乳膏。比较2组置管部位疼痛程度、穿刺口愈合时间、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CRBSI发生情况、CRBSI发生时间及持续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置管部位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U=11.203,P=0.011);观察组患者穿刺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V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CRBSI总发生率为5.17%,低于对照组的17.24%(χ^(2)=4.245,P=0.039);观察组患者CRBSI发生时间晚于对照组,CRBSI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聚维酮碘乳膏外用能有效降低深静脉置管患者CRBSI发生风险,减轻患者疼痛程度,促进穿刺口愈合,减轻瘢痕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深静脉导管置入 聚维酮碘乳膏 愈合 瘢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枸橼酸钠封管液用于创伤性低凝血病患者深静脉导管护理的临床研究
3
作者 曾立霞 廖浩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4年第17期2664-2665,2668,共3页
目的 比较4%枸橼酸钠封管液与0.9%氯化钠封管液在ICU创伤性低凝血病患者深静脉导管的封管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治疗的创伤性低凝血病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4%枸橼酸钠行深静脉导管封管,对... 目的 比较4%枸橼酸钠封管液与0.9%氯化钠封管液在ICU创伤性低凝血病患者深静脉导管的封管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治疗的创伤性低凝血病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4%枸橼酸钠行深静脉导管封管,对照组采用0.9%氯化钠行深静脉导管的封管。对比两组凝血功能,血栓弹力图(TEG)参数,导管内血栓形成、出血事件、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和导管功能不良情况。结果 两组深静脉置管导管内血栓形成及出血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深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感染率均为0。试验组深静脉导管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留置深静脉导管的创伤性低凝血病患者采用行深静脉导管封管,导管功能良好,减少导管更换次数,降低住院费用,封管效果更佳,安全性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橼酸钠注射液 创伤性低凝血病 深静脉导管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静脉导管感染引起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1例
4
作者 李海峰 刘雯雯 《中国乡村医药》 2024年第17期50-52,共3页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系体内免疫功能调节紊乱,产生自身抗体和(或)补体吸附于红细胞表面,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加速红细胞破坏而引起的一种溶血性贫血。该病常见因素包括感染、药物、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输血,其中药物、肿瘤、自...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系体内免疫功能调节紊乱,产生自身抗体和(或)补体吸附于红细胞表面,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加速红细胞破坏而引起的一种溶血性贫血。该病常见因素包括感染、药物、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输血,其中药物、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AIHA研究报道居多。感染性因素所致AIHA患者一般血红蛋白下降不明显且具有自限性,可随着感染控制而好转[1]。本文报道由深静脉导管感染引起AIHA并出现极重度贫血患者1例,诊治一波三折,最终经医护人员精心治疗和护理好转出院,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深静脉导管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目标性护理预防肺癌化疗患者静脉炎及深静脉导管堵塞的临床实践观察
5
作者 张婷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6期0052-0055,共4页
分析目标性护理在预防肺癌化疗患者静脉炎及深静脉导管堵塞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纳入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我院收治的30例肺癌化疗患者为样本资料,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15例患者,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治疗,实验组接... 分析目标性护理在预防肺癌化疗患者静脉炎及深静脉导管堵塞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纳入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我院收治的30例肺癌化疗患者为样本资料,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15例患者,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治疗,实验组接受目标性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实践效果。结果 应用不同护理方法后,实验组护理期间出现静脉炎的发生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导管堵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上述数据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对肺癌化疗患者的预防措施中,可以应用目标性护理的干预措施,可降低患者在护理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缓解患者的不适感受,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性护理 预防措施 肺癌化疗 静脉 深静脉导管堵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静脉导管在胸外科手术后胸腔积液引流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6
作者 徐江江 郑宇楠 +1 位作者 刘在委 张升雁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年第15期92-95,共4页
目的:探究胸外科手术后深静脉导管在胸腔积液引流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福鼎医院收治的110例胸外科手术患者,分为深静脉导管组和传统胸腔穿刺组两组,各55例。传统胸腔穿刺组采用胸腔穿刺术进... 目的:探究胸外科手术后深静脉导管在胸腔积液引流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福鼎医院收治的110例胸外科手术患者,分为深静脉导管组和传统胸腔穿刺组两组,各55例。传统胸腔穿刺组采用胸腔穿刺术进行胸腔积液引流,深静脉导管组采用深静脉导管进行胸腔积液引流。比较两组患者胸腔积液完全吸收情况、临床疗效、胸腔积液不良反应发生率、引流管周围皮肤刺激性皮炎程度、舒适度、胸腔积液吸收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质量、满意度。结果:治疗后1~4周、2个月内,深静脉导管组患者胸腔积液完全吸收率高于传统胸腔穿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深静脉导管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传统胸腔穿刺组,胸腔积液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传统胸腔穿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深静脉导管组患者引流管周围皮肤刺激性皮炎程度、满意度优于传统胸腔穿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深静脉导管组患者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文化与环境评分及简化舒适状况量表(GCQ)总分以及身心舒适、情绪稳定、操作简便、配合治疗便捷评分高于传统胸腔穿刺组,胸腔积液吸收时间、住院时间短于传统胸腔穿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外科手术后深静脉导管较传统胸腔穿刺在胸腔积液引流治疗中的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积液 引流 胸外科手术 深静脉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净化治疗中深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
7
作者 黄秋菊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期0128-0131,共4页
探讨在血液净化术中留置导尿管所致感染的防治方法与疗效。方法 目标为血液净化治疗深静脉置管患者30例(2023.1-2023.6),分组:随机,对照予常规护理,观察予优化护理与感染预防干预,对照两组差异。结果 感染率,观察(6.67%,1例)<对照(40... 探讨在血液净化术中留置导尿管所致感染的防治方法与疗效。方法 目标为血液净化治疗深静脉置管患者30例(2023.1-2023.6),分组:随机,对照予常规护理,观察予优化护理与感染预防干预,对照两组差异。结果 感染率,观察(6.67%,1例)<对照(40.00%,6例)(P<0.05);观察反复入院次数(4.09±2.18)次、治疗费用(6090.99±315.28)元<对照(10.97±2.38)次、治疗费用(9678.09±429.67)元(P<0.05);生活质量评分,干预前(P>0.05),干预后均有升高,且观察>对照(P<0.05)。结论 予血透治疗深静脉置管患者优化护理与感染预防干预,可促进其感染发生率的降低,减少患者的反复入院次数,改善其生活质量,推广意义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净化治疗 深静脉导管 感染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冲式冲管注射器联合无针输液接头在深静脉导管封管护理中的干预价值
8
作者 刘丽丽 兰先阁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3期0088-0092,共5页
分析深静脉导管封管护理中应用预冲式冲管注射器+无针输液接头的作用价值。方法:我院于2019年5月~2023年5月时间段选择40例患者进行研究,均接受深静脉导管封管护理服务,通过双盲法将其分为比较组(20例,常规冲管+无针输液接头)与预充组(2... 分析深静脉导管封管护理中应用预冲式冲管注射器+无针输液接头的作用价值。方法:我院于2019年5月~2023年5月时间段选择40例患者进行研究,均接受深静脉导管封管护理服务,通过双盲法将其分为比较组(20例,常规冲管+无针输液接头)与预充组(20例,预冲式冲管注射器+无针输液接头),研究指标为静脉导管留置及封管操作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疼痛评分、护理质量、情绪评分、满意情况。结果:护理后预充组静脉导管留置时间更长,封管操作时间更短,P<0.05;护理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更低,P<0.05;护理后预充组疼痛评分更低,P<0.05;护理后预充组护理质量更高,P<0.05;护理后预充组焦虑、抑郁评分更低,P<0.05;护理后预充组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深静脉导管护理过程中应用预冲式冲管注射器+无针输液接头模式可以提高封管工作效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延长留置时间,减轻患者疼痛,让患者给予深静脉导管封管更高的质量评价与满意度,应用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导管封管护理 预冲式冲管注射器 无针头输液接头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189例次深静脉导管的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盛慧球 陈尔真 +1 位作者 韩立中 倪语星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652-655,共4页
目的探讨深静脉导管送检标本的病原学特征及细茵耐药性。方法回顾分析2001-08~2006-05期间送检的3189例次深静脉导管标本的病原学结果及细菌耐药性。结果3189份标本中,病原学阳性471份(14.77%),共检出病原茵514株,G^+菌、G^-菌和真菌... 目的探讨深静脉导管送检标本的病原学特征及细茵耐药性。方法回顾分析2001-08~2006-05期间送检的3189例次深静脉导管标本的病原学结果及细菌耐药性。结果3189份标本中,病原学阳性471份(14.77%),共检出病原茵514株,G^+菌、G^-菌和真菌分别占42.41%、40.66%和16.93%。五种最常见的病原茵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15.56%)、金黄色葡萄球菌(13.81%)、铜绿假单胞菌(13.23%)、肺炎克雷伯菌(7.59%)和鲍曼不动杆菌(6.23%);金黄色葡萄球茵中MRSA占91.18%,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茵中MRScn占88.57%,肠杆菌科中产ESBLs占12%;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并出现了全耐药菌株。结论深静脉导管标本检出的病原菌以耐药茵为主,加强病原学监测以及导管护理,避免交叉感染,是控制深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导管 病原学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见性护理在预防肿瘤化疗中深静脉导管堵塞中的应用 被引量:29
10
作者 丘德林 黄康华 唐烁帆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3298-3300,共3页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是否能降低肿瘤化疗患者深静脉导管堵塞的发生率。方法:通过查找临床资料,统计我院2008年8月至2010年2月肿瘤化疗患者深静脉置管于常规护理下导管堵塞的发生率,并将其分为堵塞组和未堵塞组,结合血常规探讨导管堵塞...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是否能降低肿瘤化疗患者深静脉导管堵塞的发生率。方法:通过查找临床资料,统计我院2008年8月至2010年2月肿瘤化疗患者深静脉置管于常规护理下导管堵塞的发生率,并将其分为堵塞组和未堵塞组,结合血常规探讨导管堵塞发生的高危因素,并根据分析结果及其他相关类似的研究结果,依据Plt>300×109标准,选取2010年2月至2011年8月我院肿瘤化疗深静脉置管患者98例行预见性护理干预。结果:2008年8月至2010年2月期间纳入214例患者,常规护理下其中发生导管堵塞54例(25.3%);与未堵塞组相比,堵塞组置管时间(48±12)d,血小板参数Plt[(325.18±45.32)×109/L]、MPV[(10.31±1.16)d]均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堵塞组凝血参数PT[(13.16±0.48)s]和APTT[(35.84±2.31)s]与未堵塞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见性护理组98例,导管堵塞的发生率为8.20%(8/98),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25.30%,54/2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0,P<0.01)。结论:预见性护理可以减少处于高凝状态下肿瘤化疗患者深静脉导管堵塞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预见性护理 肿瘤化疗 深静脉导管堵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腔留置深静脉导管抽液术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疗效 被引量:13
11
作者 顾起有 苏晓燕 吕志强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44-245,共2页
目的探讨胸腔留置深静脉导管抽液术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疗效。方法在常规抗结核治疗下,将121例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61例行胸腔留置深静脉导管抽液,对照组60例采用传统胸腔穿刺抽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胸液抽排量、... 目的探讨胸腔留置深静脉导管抽液术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疗效。方法在常规抗结核治疗下,将121例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61例行胸腔留置深静脉导管抽液,对照组60例采用传统胸腔穿刺抽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胸液抽排量、胸液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包裹性积液及胸膜肥厚发生率。结果①胸液抽排量:观察组(1850±860)ml,对照组(1450±780)m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②胸液消失时间:观察组(8.4±4.7)d,对照组(13.5±6.4)d,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③平均退热时间:观察组(3.6±1.4)d,对照组(3.7±1.2)d,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胸膜肥厚发生率:观察组5例,占8.2%,对照组27例,占45.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⑤包裹性积液发生率:观察组3例,占4.9%,对照组11例,占18.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胸腔留置深静脉导管抽液术对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治疗较传统胸腔穿刺术为佳,副作用小,安全性好,操作简单方便,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积液 结核 深静脉导管 穿刺抽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病原学分析及预防措施 被引量:10
12
作者 刘美清 马旭 +3 位作者 袁慧 刘玉磊 宋扬 姚兴荣 《河北医药》 CAS 2016年第1期129-132,共4页
目的了解深静脉导管尖端病原菌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性,对临床应用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及时分析深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以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对2013至2014年住院患者的644例深静脉导管尖端标本进行普通细菌培养... 目的了解深静脉导管尖端病原菌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性,对临床应用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及时分析深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以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对2013至2014年住院患者的644例深静脉导管尖端标本进行普通细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并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从644例深静脉导管尖端标本中分离出166例阳性标本,阳性检出率为25.8%;其中革兰阳性菌60株占36.1%,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9株为主占23.5%;革兰阴性杆菌79株占47.6%,以非发酵菌45株为主占27.1%;真菌27株占16.3%。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性最高;革兰阴性杆菌中肠杆菌属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敏感性最高,不动杆菌属耐药率均较高。结论临床放置深静脉导管应严格无菌操作,尽量减少置管时间,拔除的导管应根据需要进行培养及药敏分析,以指导临床医生及时调整所用抗菌药物,减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老年性结核性胸腔积液疗效观察 被引量:9
13
作者 汤晓凤 陈浩 +4 位作者 刘小甲 朱文忠 江雪红 蒋国华 陆志伟 《安徽医学》 2013年第2期160-161,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深静脉导管在治疗老年患者结核性胸腔积液中的疗效。方法 127例老年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66例,给予深静脉导管留置胸腔引流;对照组61例,采用常规每周2~3次胸腔穿刺抽液。比较两组患者积液消失时间、积液排出... 目的探讨应用深静脉导管在治疗老年患者结核性胸腔积液中的疗效。方法 127例老年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66例,给予深静脉导管留置胸腔引流;对照组61例,采用常规每周2~3次胸腔穿刺抽液。比较两组患者积液消失时间、积液排出量、胸膜增厚率、包裹性积液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积液消失时间:观察组(7.3±1.2)d,对照组(13.6±2.3)d;积液排出量:观察组(2104±213)ml,对照组(1475±243)ml;胸膜增厚率:观察组10.6%,对照组54.1%;包裹性积液发生率:观察组7.6%,对照组27.9%;不良反应:观察组7.6%,对照组24.6%;以上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深静脉导管治疗老年患者结核性胸腔积液病程短且安全有效,可以取代常规胸腔穿刺抽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积液 结核性胸膜炎 深静脉导管 穿刺抽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静脉导管引流在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林兆原 李运兰 +3 位作者 李嫣红 张贤兰 方琼 李宇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05年第1期184-185,共2页
目的 探讨应用深静脉导管胸腔内置管引流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中的疗效。 方法 在全身规则抗结核治疗下 ,治疗组 3 2例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 ,采用深静脉导管胸腔内置管引流 ,对照组 3 3例采用常规每周 2~ 3次胸腔穿刺抽液治疗。观... 目的 探讨应用深静脉导管胸腔内置管引流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中的疗效。 方法 在全身规则抗结核治疗下 ,治疗组 3 2例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 ,采用深静脉导管胸腔内置管引流 ,对照组 3 3例采用常规每周 2~ 3次胸腔穿刺抽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胸液引流量、胸液消失时间、胸膜增厚情况以及体温变化。 结果  (1)胸液引流量 :治疗组中位数为 1615ml ,对照组中位数为 95 0ml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2 )胸液消失时间 :治疗组平均(3 .88± 1.42 )d ,对照组 (18.2 3± 13 .76)d ,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 (P <0 .0 1)。 (3 )胸膜增厚发生率 :治疗组 2例(6.2 5 % ) ,对照组 6例 (2 4.2 % ) ,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 (P <0 .0 1)。 (4 )平均退热时间 :治疗组平均 (3 .5± 1.3 )d ,对照组 (3 .8± 1.1)d ,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胸腔内留置深静脉导管引流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方法方便 ,操作简单 ,创伤小 ,引流胸液充分 ,疗效满意 ,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积液 结核 引流 深静脉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85例深静脉导管的病原学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斌 刘春霞 顾猛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81-83,86,共4页
目的 研究深静脉导管送检标本的病原学特征及细菌耐药性,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深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08年12月期间送检的1 085例深静脉导管标本的病原学结果及细菌耐药性.结果 1 085份标本中,临床确... 目的 研究深静脉导管送检标本的病原学特征及细菌耐药性,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深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08年12月期间送检的1 085例深静脉导管标本的病原学结果及细菌耐药性.结果 1 085份标本中,临床确诊发生深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阳性标本281份(25.90%),检出病原菌284株,G^+菌、G^-菌和真菌分别占50.71%,17.25%和32.04%.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表皮葡萄球菌(22.89%)、金黄色葡萄球菌(15.14%)、白色念珠菌(12.68%)和鲍曼不动杆菌(7.39%).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MRScn占83.69%,金黄色葡萄球菌中MRSA占90.70%.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对万古霉素100%敏感,对青霉素100%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并且有全耐药菌株出现.结论 发生深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病原菌多以耐药菌株为主,且病原菌的耐药性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故加强病原学监测,规范导管操作及护理,是控制深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导管 病原菌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留置深静脉导管的探讨 被引量:11
16
作者 童宗武 高秀芳 +3 位作者 普丽萍 耿金枝 杨粉娜 郭兰芬 《中国血液净化》 2003年第6期338-339,共2页
血液透析(HD)是治疗肾功能衰竭的一种重要手段,而血管通路是保障HD成功的必备条件,是患者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对急诊患者及血管条件差无法建立内瘘或直接动脉穿刺困难者,采用双腔导管进行深静脉插管建立血管通路是国内外常用方法,已广泛... 血液透析(HD)是治疗肾功能衰竭的一种重要手段,而血管通路是保障HD成功的必备条件,是患者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对急诊患者及血管条件差无法建立内瘘或直接动脉穿刺困难者,采用双腔导管进行深静脉插管建立血管通路是国内外常用方法,已广泛用于急慢性透析患者,但导管留置时间,一般多主张留置2~3个月[1], 由于各种原因目前留置时间平均仅能84天[2],而慢性肾衰竭患者需长期HD维持生命,故如何长期留置导管是近年研究课题.自1995年以来我科在急诊透析插管的基础上,探索维持性透析患者进行长期深静脉导管留置,在长期置管上,一次置管留置时间最长者达629天,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把经验体会探讨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深静脉导管留置 肾功能衰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重患者深静脉导管堵管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被引量:41
17
作者 陈香花 金奇红 +1 位作者 赵林芳 何雪花 《护理与康复》 2009年第1期58-59,共2页
总结危重患者深静脉导管堵管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常见的堵管原因有封管环节不规范、危重患者血液高黏滞性、微量持续用药和多种药物在同一静脉通路输入。实施脉冲式冲管和正压封管,使用较高浓度封管液封管,维持适当的微量持续用药速度,... 总结危重患者深静脉导管堵管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常见的堵管原因有封管环节不规范、危重患者血液高黏滞性、微量持续用药和多种药物在同一静脉通路输入。实施脉冲式冲管和正压封管,使用较高浓度封管液封管,维持适当的微量持续用药速度,可以减少堵管发生率。发生堵管后可使用尿激酶溶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导管 导管堵塞 原因 护理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深静脉导管相关感染患者的药学监护 被引量:3
18
作者 马吉 贾立华 +4 位作者 付桂英 韩锐 任文静 尹月 张婉璐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CAS 2014年第6期365-367,共3页
1例75岁女性患者,因脑膜瘤诱发意识不清入院,入院后行手术治疗,术后发生深静脉导管相关感染。临床医生结合疾病特点经验性给予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效果欠佳,血培养及导管尖端培养回报为弗氏柠檬酸杆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及患者病情变化,... 1例75岁女性患者,因脑膜瘤诱发意识不清入院,入院后行手术治疗,术后发生深静脉导管相关感染。临床医生结合疾病特点经验性给予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效果欠佳,血培养及导管尖端培养回报为弗氏柠檬酸杆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及患者病情变化,临床药师建议先后给予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升级、降阶梯、序贯治疗,同时对深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经验治疗、目标治疗进行药学监护,对应用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提出建议。经有效的抗感染治疗15 d后,患者痊愈出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导管 感染 临床药师 药学监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透析隧道式深静脉导管出口自我护理效果探讨 被引量:11
19
作者 郑茜茜 梅晓蓉 +2 位作者 黄若 白小洁 章莉 《护士进修杂志》 2018年第11期1048-1050,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护理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隧道式深静脉导管出口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6年2月在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09例,对患者和照顾者进行预防导管感染教育和导管出口处自我护理操作培训、考核。考核合格者,在其导管出... 目的探讨不同护理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隧道式深静脉导管出口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6年2月在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09例,对患者和照顾者进行预防导管感染教育和导管出口处自我护理操作培训、考核。考核合格者,在其导管出口处采取两种护理方法:(1)自我护理且不覆盖敷料。(2)在透析日由护士进行护理后覆盖无菌干纱布。每种方法观察患者6个月后进行组间交叉观察6个月,对两组患者的导管出口的评分、导管出口感染、导管出口皮肤、敷料潮湿和脱落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种护理方法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的发生次数及出口评分倍增例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导管出口周围皮肤红肿外,导管出口处瘙痒、疼痛、结痂、分泌物的发生次数比较,自我护理均优于护士护理(P<0.05)。结论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并持续进行评估和指导,患者和/或照顾者对血液透析隧道式深静脉导管出口进行自我护理,导管出口不覆盖敷料,不会增加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且有利于减少导管出口皮肤红肿、瘙痒感、疼痛及结痂,提高了患者和家属预防感染的意识,同时可避免因敷料引起的皮肤过敏、敷料脱落和潮湿引起的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隧道式深静脉导管 静脉内瘘 导管相关性感染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下隧道在预防深静脉导管感染中的应用 被引量:9
20
作者 孙小丰 陈丽清 +1 位作者 程梅芬 马良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1999年第3期111-112,共2页
目的 :为了观察皮下隧道在减少深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连续样本 ,按区组随机化分组对照研究的方法将 2 60例需施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老年患者分成两组。 13 0例采用自创的经简便皮下隧道 (长度 5cm)后股静脉置管 (... 目的 :为了观察皮下隧道在减少深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连续样本 ,按区组随机化分组对照研究的方法将 2 60例需施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老年患者分成两组。 13 0例采用自创的经简便皮下隧道 (长度 5cm)后股静脉置管 (试验组 ) ,13 0例非经皮下隧道股静脉置管(对照组 )。分别记录两组置管后局部皮肤感染例数、导管头细菌培养阳性例数和外周血细菌培养阳性例数。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平均留管时间分别为 2 9.97± 12 .81和 2 8.95± 10 .79d ,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导管皮肤出口处细菌培养阳性数分别为 13和 12例 ,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导管头细菌培养阳性数分别为 2和 9例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经长度为 5cm的皮下隧道后深静脉置管在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中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置管术 深静脉导管感染 皮下隧道 相关性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