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4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空气混合对流换热试验研究
1
作者 杨鹏 王国栋 +3 位作者 李万总 黄思洋 周明慧 刘宇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71-782,共12页
为论证大型非能动核电厂空气导流板优化方案的可行性,搭建了安全壳冷却能力验证试验台架(COCOVET)。本文选取COCOVET空气冷却试验工况,采用粒子图像测速(PIV)手段将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PCS)环腔的空气流动可视化,通过对比试验数据和... 为论证大型非能动核电厂空气导流板优化方案的可行性,搭建了安全壳冷却能力验证试验台架(COCOVET)。本文选取COCOVET空气冷却试验工况,采用粒子图像测速(PIV)手段将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PCS)环腔的空气流动可视化,通过对比试验数据和程序模拟结果,研究PCS环腔空气强迫对流和自然对流并存的混合对流换热现象,论证导流板优化方案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PCS环腔下降段空气到达导流板尾部区域后,大部分空气折流180°进入上升段,沿导流板向上流动,少量空气沿冷却面继续向下流动。在无导流板区域,加热面传热方式以偏自然对流类型为主,加热面热流密度沿高度方向基本不变。在有导流板区域,PCS环腔上升段存在明显的入口效应,加热面热流密度呈现迅速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安全壳安全分析程序计算值和试验值符合良好,适用于模拟空气混合对流换热过程。研究结果验证了大型非能动核电厂导流板优化方案可行性,也丰富了空气混合对流换热研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导流板 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 空气混合对流换热 程序适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压力下CO_2在螺旋管内的混合对流换热 被引量:35
2
作者 王淑香 张伟 +1 位作者 牛志愿 徐进良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917-3926,共10页
在恒热流条件下,对超临界压力CO2在内径为9 mm,绕径为283 mm,节距为32 mm的螺旋管内垂直上升混合对流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参数范围为:进口压力8 MPa、质量流速0~650 kg·m-2·s-1、内壁热负荷0~50 kW·m-2。... 在恒热流条件下,对超临界压力CO2在内径为9 mm,绕径为283 mm,节距为32 mm的螺旋管内垂直上升混合对流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参数范围为:进口压力8 MPa、质量流速0~650 kg·m-2·s-1、内壁热负荷0~50 kW·m-2。研究发现:受热螺旋管内超临界压力CO2的壁温及传热特性由变物性、浮升力及离心力的耦合作用共同支配,变物性及浮升力影响的相对大小可用Buoyancy数定性表征,当Bo〉8×10-7时,自然对流占主导作用,浮升力作用引起强烈的二次流效应,显著强化传热;在浮升力和离心力共同作用下,截面周向温度最低点出现在外下侧区域,且当浮升力作用占优时,底部区域的传热系数大于外侧,当离心力作用占优时,底部区域的传热系数小于外侧。基于本实验获取的2346个数据点,得出了计算Nu实验关联式,90%以上的实验值与拟合公式计算值偏差在±20%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压力CO2 螺旋管 混合对流 准临界温度 浮升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压力RP-3在竖直细圆管内混合对流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贾洲侠 徐国强 +2 位作者 闻洁 龙晓东 王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2-157,共6页
研究了超临界压力下碳氢燃料航空煤油RP-3在竖直细圆管内混合对流,分析了浮升力及热物性对碳氢燃料在垂直管中对流换热的影响。实验中控制热流密度从200~500 k W/m2变化,进口压力变化范围为3~5 MPa,进口雷诺数从5000~10500范围内变... 研究了超临界压力下碳氢燃料航空煤油RP-3在竖直细圆管内混合对流,分析了浮升力及热物性对碳氢燃料在垂直管中对流换热的影响。实验中控制热流密度从200~500 k W/m2变化,进口压力变化范围为3~5 MPa,进口雷诺数从5000~10500范围内变化。研究表明:在向上流动情况中进口段存在较为明显的入口效应,换热出现恶化现象,而在向下流动中未出现;对于向上和向下流动,由于热物性的综合影响,换热系数沿流动方向增大;在较低进口雷诺数(Re=5 700)时,对于向下流动,随着浮升力影响的增大,浮升力改变了流体径向速度分布,出现了换热强化;在较高进口雷诺数(Re=10 500)时,浮升力对换热的影响依然显著;判别式Bo*数小于5.6×10-7未能预测浮升力对碳氢燃料换热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对流 热物性 超临界 RP-3 浮升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腔内双扩散混合对流非线性格子Boltzmann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贝贝 王婷婷 +2 位作者 陈建 徐洪涛 杨茉 《计算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6-162,共7页
采用格子Boltzmann方法对方腔内双扩散混合对流的非线性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发热圆位于方腔中心,流体从方腔左侧底部流进,流出位置分别为顶部右侧、中间和左侧三种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参数下的双扩散混合对流存在稳态定常解、周期性振荡解... 采用格子Boltzmann方法对方腔内双扩散混合对流的非线性特性进行数值模拟.发热圆位于方腔中心,流体从方腔左侧底部流进,流出位置分别为顶部右侧、中间和左侧三种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参数下的双扩散混合对流存在稳态定常解、周期性振荡解和非周期性振荡解,监测点速度相图分别表现为最终到达一个点、一个封闭环和没有规律的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腔 格子BOLTZMANN 双扩散混合对流 非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介质方腔内混合对流格子Boltzmann模拟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婷婷 高强 +2 位作者 陈建 徐洪涛 杨茉 《计算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9-46,共8页
采用格子Boltzmann方法,对多孔介质方腔内的混合对流现象进行研究.方腔内部中心有一发热圆,径宽比D/L=0.4,冷流体从方腔左下角入口流进,从方腔左上角出口流出,四周壁面绝热.在普朗特数Pr=0.71和格拉晓夫数Gr=1.4×10~4时,分析理查... 采用格子Boltzmann方法,对多孔介质方腔内的混合对流现象进行研究.方腔内部中心有一发热圆,径宽比D/L=0.4,冷流体从方腔左下角入口流进,从方腔左上角出口流出,四周壁面绝热.在普朗特数Pr=0.71和格拉晓夫数Gr=1.4×10~4时,分析理查德森数Ri和达西数Da对发热圆表面平均努赛尔数Nu的影响.结果表明:Ri数位于10-3~10范围内,Nu随Ri的增大而减小.Da越大,Ri对Nu的影响越显著;Da数位于10-5~10-2范围内,强制对流占主导的情况下(Ri≤0.1),Nu随着多孔介质的Da的增大而增大.自然对流占主导的情况下(Ri=10),Nu对Da的变化不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介质 方腔 混合对流 格子BOLTZMANN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腔内双扩散混合对流数值模拟 被引量:4
6
作者 徐洪涛 肖瑞雪 +2 位作者 严祯荣 邵斌 杨茉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111-118,共8页
对内置发热圆的方腔内双扩散混合对流现象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发热圆位于方腔中心,流体从方腔左侧底部流进,右侧顶部流出。首先,分析了在不同Richardson数Ri下方腔内的流动特性,发现Ri=0.001时方腔内部流动出现了振荡现象,而Ri=1.0时... 对内置发热圆的方腔内双扩散混合对流现象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发热圆位于方腔中心,流体从方腔左侧底部流进,右侧顶部流出。首先,分析了在不同Richardson数Ri下方腔内的流动特性,发现Ri=0.001时方腔内部流动出现了振荡现象,而Ri=1.0时流动处于稳定状态。其次,研究了流动处于稳定状态时,Lewis数Le及浮升力比Br对方腔内双扩散混合对流的影响,得出平均Nusselt数Nuav和平均Sherwood数Shav随着Le及Br的变化规律,可为空间内部污染物处理、热舒适性研究以及烟气控制等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双扩散 混合对流 方腔 发热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直矩形通道内混合对流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种道彤 刘继平 +1 位作者 严俊杰 周志杰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14-816,共3页
通过实验研究了内置均匀加热板的垂直矩形通道入口段混合对流换热的温度场和阻力特性。实验分别针对同向流动和反向流动两种情况进行了研究,其中Re=329-5565,Gr=9.7×105-7.7×106。通过实验得到了矩形通道内混和对流换热的... 通过实验研究了内置均匀加热板的垂直矩形通道入口段混合对流换热的温度场和阻力特性。实验分别针对同向流动和反向流动两种情况进行了研究,其中Re=329-5565,Gr=9.7×105-7.7×106。通过实验得到了矩形通道内混和对流换热的总体平均Nusselt数和压力损失的变化规律。实验表明固体壁面的导热对总体换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平均Nusselt数随Re的增加而增加; Re<1000时反向流动的Nusselt数大于同向流动时Nusselt数,Re>1800时二者相差很小。压力损失与Re近似为乘幂关系,且随热流密度变化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对流 矩形通道 NUSSELT数 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腔内竖直板混合对流换热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
8
作者 张翠珍 杨茉 +1 位作者 单彦广 章立新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09-311,共3页
对方腔内竖直板的层流混合对流换热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竖直板处于水平方向两个不同位置时,竖直板背风面的混合对流换热量大于纯自然对流换热量。送风口高度比取0.667、0.767时,竖直板背风面的混合对流换热量大于纯自然对流换热... 对方腔内竖直板的层流混合对流换热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竖直板处于水平方向两个不同位置时,竖直板背风面的混合对流换热量大于纯自然对流换热量。送风口高度比取0.667、0.767时,竖直板背风面的混合对流换热量大于纯自然对流换热量。当送风口高度比为0.167~0.467、0.767~0.867区间内,流动与换热得到定常解。在送风口高度比大于0.467小于0.767范围内,流动与换热为非定常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腔 混合对流 换热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口方腔内混合对流换热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5
9
作者 孙猛 雷兢 +1 位作者 刘靖 刘石 《热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06年第4期295-300,共6页
研究了两种不同外界来流方向的开口方腔内的混合对流换热问题。对不同的格拉晓夫数、R e以及纵横比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了与它们相对应的不同流型及换热效果,同时表明通过增加流速可以减小方腔与周围环境的热量交换。
关键词 混合对流 开口方腔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槽式集热器吸热管外混合对流换热数值模拟 被引量:4
10
作者 程泽东 何雅玲 +1 位作者 陶于兵 徐荣吉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63-865,共3页
本文总结了太阳能抛物槽式集热器吸热器玻璃管外对流换热的影响因素。在Shiraz 250 kW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集热器结构基础上,采用最佳口径比,设计了几种结构参数不同且具有典型意义的集热器;并对所设计不同集热器结构及位置因素影响下... 本文总结了太阳能抛物槽式集热器吸热器玻璃管外对流换热的影响因素。在Shiraz 250 kW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集热器结构基础上,采用最佳口径比,设计了几种结构参数不同且具有典型意义的集热器;并对所设计不同集热器结构及位置因素影响下的吸热管外混合对流换热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吸热管外混合对流平均换热热损失随集热器距地距离增大而增大,但增幅越来越小;随集热器两半反射器间间距增大而减小。而不同结构参数下混合对流换热热损失,主要受到风流在不同运行方位下由于集热器阻滞所形成的风流压力场及速度场的影响,且随结构参数呈一定趋势变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可研究吸热器复杂耦合传热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槽式集热器吸热管 混合对流 散热损失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锅中低Pr流体混合对流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茉 米丽娟 +2 位作者 单彦广 赵明 王建刚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5-117,共3页
以带钢连续热镀锌生产工艺为背景,对抽象出的低Pr数流体混合对流流动和换热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给出了在不同Re、Ra及Ri时的流场和温度场。数值结果表明,当Re、Ra都不等于0时,在所考虑的参数范围内,流动和换热受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两种... 以带钢连续热镀锌生产工艺为背景,对抽象出的低Pr数流体混合对流流动和换热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给出了在不同Re、Ra及Ri时的流场和温度场。数值结果表明,当Re、Ra都不等于0时,在所考虑的参数范围内,流动和换热受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两种机理控制。Re不变,增大Ri,自然对流作用加强,并且当Ri增加到一定值时,流动和换热发生振荡。所给出的速度相图显示,对应不同的Re、Ra及Ri,流动和换热会出现稳态解、周期性振荡解和混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Pr流体 混合对流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方管层流混合对流的三维数值模拟 被引量:3
12
作者 种道彤 刘继平 +1 位作者 张清甫 严俊杰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1-143,共3页
本文建立了水平矩形通道三维层流混合对流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壁面导热与流动耦合的简化计算方法,采用SIMPLER算法对其流动和换热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由于浮升力的作用使水平通道内出现二次流现象,加热面的上下顶端周向... 本文建立了水平矩形通道三维层流混合对流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壁面导热与流动耦合的简化计算方法,采用SIMPLER算法对其流动和换热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由于浮升力的作用使水平通道内出现二次流现象,加热面的上下顶端周向导热热流密度存在极大值,下底面的局部Nusselt数最大,上底面最小。混合对流平均Nusselt数随Re和Gr^*的增大而增大;但当Re较大时,平均Nusselt数随Gr^8变化而近似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流 混合对流 耦合导热 热平衡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部送风方腔内混合对流换热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赵明 杨茉 +1 位作者 卢玫 余敏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43-546,共4页
采用非稳态数学模型对具有对称和非对称结构的顶部送风二维方腔内混合对流流场与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求解.数值计算中控制参数Ra取为固定值10^6,Re在1000~3000范围内变化.数值结果显示,随Re的增大,具有对称结构问题的数值解会分别出... 采用非稳态数学模型对具有对称和非对称结构的顶部送风二维方腔内混合对流流场与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求解.数值计算中控制参数Ra取为固定值10^6,Re在1000~3000范围内变化.数值结果显示,随Re的增大,具有对称结构问题的数值解会分别出现定常解、周期性振荡解和非周期性振荡解;而对于非对称结构问题,数值解的最大网格Pe虽然大于对称结构问题的最大网格Pe,数值解是定常的,并未发生解的振荡.因此,判明具有对称结构的顶部送风二雏方腔内混合对流问题数值解的振荡是客观存在的物理振荡,而非数值方法不稳定所引起的数值振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腔 混合对流 数值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形空间内混合对流换热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邹宽 杨茉 +2 位作者 张宏艳 王建刚 林宗虎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07-210,共4页
以建筑物内人工环境控制为应用背景,对有对称空气射流的方形空间内混合对流换热进行了数值模拟,探讨了这种具有对称结构的混合对流换热解的分岔问题。数值结果表明,Reynolds数、强制通风气流的射流角度、以及方形空间的宽高... 以建筑物内人工环境控制为应用背景,对有对称空气射流的方形空间内混合对流换热进行了数值模拟,探讨了这种具有对称结构的混合对流换热解的分岔问题。数值结果表明,Reynolds数、强制通风气流的射流角度、以及方形空间的宽高比都会影响解的分岔。当Re数超过某一临界值时,会出现非对称数值解。宽高比减小,出现非对称解的临界Re数也随之减小。Re数、宽高比一定,仅当通风气流的射流角度在某个范围内时,能够得到非对称的数值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对流换热 数值模拟 分岔 方形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置发热圆的方腔内双扩散混合对流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肖瑞雪 李贝贝 +1 位作者 徐洪涛 杨茉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0-176,共7页
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对内置发热圆的方腔内双扩散混合对流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发热圆位于方腔中心,其表面高温高浓度,方腔各壁面绝热,低温低浓度流体从方腔左侧底部流进,从右侧顶部流出.分析了理查德数Ri,路易斯数Le及浮升力比B... 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对内置发热圆的方腔内双扩散混合对流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发热圆位于方腔中心,其表面高温高浓度,方腔各壁面绝热,低温低浓度流体从方腔左侧底部流进,从右侧顶部流出.分析了理查德数Ri,路易斯数Le及浮升力比Br对方腔内双扩散混合对流的影响,给出了流线、等浓度线以及等温线的分布情况,得出平均努赛尔数Nuav和平均舍伍德数Shav随着Ri,Le及Br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双扩散混合对流 发热圆 方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压力下水在螺旋管内的混合对流换热 被引量:7
16
作者 徐峰 郭烈锦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978-981,共4页
采用FLUENT 6.0 CFD商业软件,对螺旋管内超临界压力下水在发展段的层流混合对流换热特性进行了数值研究,细致地分析了螺旋管螺距、入口流动Grashof数和Dean数等对流动和换热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超临界压力下,水物性参数的剧烈变化在... 采用FLUENT 6.0 CFD商业软件,对螺旋管内超临界压力下水在发展段的层流混合对流换热特性进行了数值研究,细致地分析了螺旋管螺距、入口流动Grashof数和Dean数等对流动和换热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超临界压力下,水物性参数的剧烈变化在垂直流动方向引起了很强的二次流动,同时由螺旋管引起的向心力也造成了很强的二次流.与相同尺寸直管道相比,螺旋管内二次流的存在大大强化了流动换热,但是也相应地增加了流动阻力,因此螺旋管入口De数越小,则二次流越大,摩擦阻力越小.同时,流动换热随质量流速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管 超临界压力 混合对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力对混合对流流动及换热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明侯 T.L.Chan 陈义良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36-341,共6页
用热线和冷线相结合的技术测量垂直圆管内逆混合对流流体的平均速度、温度以及它们的脉动.较详细地研究了浮力对逆混合对流的流动特性和传热特性的影响.评估了实验中采用的冷线测量温度补偿速度探头温度敏感的影响.逆混合对流的传热结... 用热线和冷线相结合的技术测量垂直圆管内逆混合对流流体的平均速度、温度以及它们的脉动.较详细地研究了浮力对逆混合对流的流动特性和传热特性的影响.评估了实验中采用的冷线测量温度补偿速度探头温度敏感的影响.逆混合对流的传热结果用无量纲参数Ω(Ω=Grd/Re2d)来表示,其中,基于管道直径的雷诺数Rea变化范围为900-18000,浮力参数Ω变化范围为0.004 899-0.504 7.研究结果表明,浮力对逆混合对流的换热有强化作用.随着葛拉晓夫数Grd的增加,温度脉动,流向雷诺正应力和流向温度通量增大,并且在靠近壁面的流体区域尤其明显.热线与冷线相结合的技术适合于研究非绝热的流动测量,可以用于研究浮力对流动和换热特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学 混合对流 浮力 雷诺数 浮力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直矩形通道内的混合对流实验与数值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邱志方 谢正瑞 +1 位作者 顾汉洋 程旭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1-45,共5页
对耦合了热辐射的垂直矩形通道内的混合对流情况进行了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表明:空气在通道内向上流动时,随着浮升力作用的增大,对流换热能力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强的趋势;热辐射在换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随着对流换热能力... 对耦合了热辐射的垂直矩形通道内的混合对流情况进行了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表明:空气在通道内向上流动时,随着浮升力作用的增大,对流换热能力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强的趋势;热辐射在换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随着对流换热能力的减弱而增强。数值模拟在浮升力影响较小时可以给出较好的结果,当浮升力影响比较大时,数值模拟计算的结果与实验有较大的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形通道 混合对流 浮升力 热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幔对流与岩石层板块的相互耦合及影响──(Ⅱ)地幔混合对流理论及其应用 被引量:11
19
作者 叶正仁 朱日祥 《地球物理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47-57,共11页
观测到的板块运动包含两种能量分布几乎相等的运动形态:极型场和环型场.纯粹的由热驱动的地幔自由对流不能预期和解释环型运动的产生.本文提出地幔混合对流理论,既考虑了热驱动的自由对流,也考虑了由板块自身激发的强迫对流.根据... 观测到的板块运动包含两种能量分布几乎相等的运动形态:极型场和环型场.纯粹的由热驱动的地幔自由对流不能预期和解释环型运动的产生.本文提出地幔混合对流理论,既考虑了热驱动的自由对流,也考虑了由板块自身激发的强迫对流.根据板块处于动力学平衡状态的观测事实,建立了相应的模型.数值结果表明,根据混合对流模型所预期的板块速度场,既能产生极型场,也能产生环型场,而且在空间分布特征及功率谱分布上与观测资料符合相当好.地幔物质的上升流动基本和洋脊对应,而下降流动和俯冲带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 板块运动 极型场 地幔混合对流 地幔对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矩形通道内置加热板混合对流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种道彤 刘继平 严俊杰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753-756,784,共5页
通过实验研究了中心截面带有加热平板的水平和倾斜矩形通道入口段的混合对流换热,该矩形通道和加热平板均采用高热导率材料制作,矩形通道外壁面绝热.实验过程中Re从334变化到1 911,管道倾角从-60°增加到60°.实验数据处理时采... 通过实验研究了中心截面带有加热平板的水平和倾斜矩形通道入口段的混合对流换热,该矩形通道和加热平板均采用高热导率材料制作,矩形通道外壁面绝热.实验过程中Re从334变化到1 911,管道倾角从-60°增加到60°.实验数据处理时采用壁面均匀恒定热流边界条件,处理结果与相关文献吻合较好.通过实验得到了管内平均Nusselt数和压力损失的分布.实验结果表明:换热系数是充分发展层流混合对流的2到3倍;当Re增加时,管内换热系数增加,压损随之增大;当Re较小时,换热系数和压损均随倾角的增大显著增大;当Re约增加到1 800时,角度变化对换热系数和压损的影响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对流 矩形通道 入口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