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混合滑模控制的电液主动悬架抖振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陈保帆 李云勇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65-470,共6页
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容易受到路面激励波形的干扰,导致车辆抖振幅度较大,从而使乘客乘坐车辆的舒适度下降。对此,本文采用电液主动悬架系统,设计了混合滑模控制方法,并对控制效果进行仿真。建立电液主动悬架系统简图模型,推导出悬架系统... 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容易受到路面激励波形的干扰,导致车辆抖振幅度较大,从而使乘客乘坐车辆的舒适度下降。对此,本文采用电液主动悬架系统,设计了混合滑模控制方法,并对控制效果进行仿真。建立电液主动悬架系统简图模型,推导出悬架系统动力学方程式,引用滑模控制方法和模糊规则,建立了电液主动专家系统混合滑模控制方案。设置仿真参数和路面激励波形,采用Matlab软件对车辆抖振幅度进行仿真,并与滑模控制方法进行对比和分析。随着车辆行驶速度的增大,车辆受到路面激励波形干扰后,其抖振幅度也会相应增大。但是,电液主动悬架系统采用混合滑模控制方法,其抖振幅度明显降低。采用混合滑模控制方法,能够加快系统的反应速度,抑制车辆抖动幅度,减少传递给乘客的力,从而改善乘客乘坐的舒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液主动悬架 混合滑模控制 模糊规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桥LLC谐振变换器的积分滑模-PI混合控制 被引量:1
2
作者 赵玉友 黄晓蓉 +2 位作者 张庭森 彭忆强 刘昕然 《控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86-1296,共11页
全桥LLC谐振变换器的PI控制存在响应慢和鲁棒性差的问题,滑模控制存在高频抖振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基于模糊规则切换的积分滑模-PI混合控制方法。首先,通过扩展函数描述法建立全桥LLC谐振变换器的大信号模型,利用输入输出反馈线... 全桥LLC谐振变换器的PI控制存在响应慢和鲁棒性差的问题,滑模控制存在高频抖振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基于模糊规则切换的积分滑模-PI混合控制方法。首先,通过扩展函数描述法建立全桥LLC谐振变换器的大信号模型,利用输入输出反馈线性化设计滑模面;然后,利用扫频法验证PI控制设计的合理性;最后,经多次实验,确定模糊控制的最佳输入和输出隶属度函数,实现在瞬态时由滑模控制起主导作用,在稳态时仅使用PI控制的混合控制方法。在MATLAB/Simulink中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控制方法不仅具有滑模控制的瞬态响应快、鲁棒性强的优点,还消除了高频抖振,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桥LLC谐振变换器 积分滑模-PI混合控制 模糊切换控制 瞬态响应 稳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机械臂视觉伺服智能控制
3
作者 袁庆霓 齐建友 虞宏建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98-1013,共16页
针对视觉伺服控制系统存在伺服精度低、收敛速度慢和缺乏可见性约束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自适应调整多策略控制器伺服增益方法,用于机械臂智能控制。首先搭建眼在手配置(EIH)的机械臂视觉伺服系统。然后,融合比例控制与滑... 针对视觉伺服控制系统存在伺服精度低、收敛速度慢和缺乏可见性约束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自适应调整多策略控制器伺服增益方法,用于机械臂智能控制。首先搭建眼在手配置(EIH)的机械臂视觉伺服系统。然后,融合比例控制与滑模控制(SMC)设计基于图像的视觉伺服控制器(SMCC-IBVS);针对控制系统特征丢失的问题,将伺服选择增益的过程构建为马尔可夫决策过程(MDP)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基于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DDPG)的自适应伺服增益算法,通过深度强化学习来自适应调整控制器(SMCC-IBVS)伺服增益,减少伺服误差,提高效率和稳定性。最后,仿真和物理实验结果表明,使用DDPG学习调控增益的SMCC-IBVS控制器具有强鲁棒性和快速收敛性,且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特征丢失;机械臂轴孔装配实验结果也表明,所提出的视觉伺服系统实用性能较强,针对轴孔最小间隙为0.2mm间隙配合的装配实验成功率可达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伺服 DDPG学习策略 自适应增益 机械臂 混合滑模控制 可见性约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磁同步电动机混合非奇异终端滑模变结构控制 被引量:34
4
作者 张晓光 赵克 孙力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7期116-122,共7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滑模控制系统的控制性能,提出了混合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hybrid nonsingular terminal sliding mode,HNTSM)策略,该控制策略结合线性滑模与非奇异终端滑模(nonsingular terminal sliding mode,NTSM)的优点,提高了系统状... 为了进一步提高滑模控制系统的控制性能,提出了混合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hybrid nonsingular terminal sliding mode,HNTSM)策略,该控制策略结合线性滑模与非奇异终端滑模(nonsingular terminal sliding mode,NTSM)的优点,提高了系统状态的收敛速度,实现了状态变量的全局快速收敛,并设计控制函数,解决了终端滑模的奇异性问题。应用该方法设计永磁同步电动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PMSM)混合非奇异终端滑模速度控制器,并与PI调节器进行了仿真与实验对比。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速度控制器能够有效地提高系统的静态、动态特性与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 永磁同步电动机 PI控制 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滑模-PI混合控制及解耦补偿的PMSM控制研究
5
作者 祝龙记 邵华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08-317,共10页
针对传统滑模控制存在较大抖动和控制增益值导致启动电流过大等问题,提出一种新型趋近律的滑模-PI混合控制策略。在传统指数趋近律基础上,设计了新型混合趋近律解决系统的抖动问题,电机启动时,结合PI调节器降低启动电流。针对三相永磁... 针对传统滑模控制存在较大抖动和控制增益值导致启动电流过大等问题,提出一种新型趋近律的滑模-PI混合控制策略。在传统指数趋近律基础上,设计了新型混合趋近律解决系统的抖动问题,电机启动时,结合PI调节器降低启动电流。针对三相永磁同步电机中存在的凸极效应和模型误差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提出解耦电流PI控制策略。电流环引入前馈解耦补偿,通过内模控制方式对电流环参数进行整定以提高控制系统的鲁棒性和解耦性能。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控制策略能提高控制精度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同步电机 新型趋近律 滑模-PI混合控制 前馈解耦 内模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IENNA整流器PI滑模混合控制与晶闸管软启动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肖蕙蕙 兰蔚 +1 位作者 郭强 贺梧童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5-214,共10页
针对三相VIENNA整流器采用传统PI双闭环控制时系统参数设计困难、鲁棒性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滑模控制(sliding mode control,SMC)策略。该控制策略外环采用滑模控制器,提高了系统的动态性能和鲁棒性,内环采用PI控制器满足系统稳定性要... 针对三相VIENNA整流器采用传统PI双闭环控制时系统参数设计困难、鲁棒性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滑模控制(sliding mode control,SMC)策略。该控制策略外环采用滑模控制器,提高了系统的动态性能和鲁棒性,内环采用PI控制器满足系统稳定性要求并简化了控制系统。此外,为抑制VIENNA整流器的启动冲击电流,提出了一种两段式软启动控制方法。首先,使用晶闸管对直流母线电容进行预充电;其次,在PWM整流过程将直流母线电压给定值设定为以一定斜率增长至期望值的斜坡信号;最后切入直流侧负载。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所设计PI滑模混合控制策略的VIENNA整流器,具有良好的动、稳态性能以及鲁棒性;所提出的两段式软启动控制方法具有良好的抑制冲击电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ENNA整流器 PI滑模混合控制 冲击电流 晶闸管预充电 两段式软启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入扰动补偿的PMSM混合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慧柔 李好文 郑岗 《电力电子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14,共3页
针对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NTSMC)在系统状态离平衡点较远时收敛速度慢的问题,采用了一种混合NTSMC(HNTSMC)策略,该控制策略结合线性滑模与非奇异终端滑模的优点,提高了系统状态的收敛速度,实现了状态变量的全局快速收敛。其次,为了解决... 针对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NTSMC)在系统状态离平衡点较远时收敛速度慢的问题,采用了一种混合NTSMC(HNTSMC)策略,该控制策略结合线性滑模与非奇异终端滑模的优点,提高了系统状态的收敛速度,实现了状态变量的全局快速收敛。其次,为了解决滑模控制系统中抖振现象与抗扰性相矛盾的问题,采用扰动观测器对系统内部参数和外部扰动进行实时观测,并对速度进行前馈补偿。实验结果表明,引入扰动补偿的混合非奇异终端滑模速度控制器提高了系统的响应速度和抗扰能力,同时有效削弱了抖振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同步电机 混合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 扰动观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型滑模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
8
作者 陈俊龙 谭家万 严浪涛 《船电技术》 2024年第7期1-5,16,共6页
为了解决永磁同步电机传统滑模观测器确定转子位置时产生的抖振和控制系统抗干扰能力较弱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控制策略。该策略采用定子电流和反电动势作为控制变量,并引入具有鲁棒性强,跟踪性能好的高阶滑模变结构观测器,以替代... 为了解决永磁同步电机传统滑模观测器确定转子位置时产生的抖振和控制系统抗干扰能力较弱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控制策略。该策略采用定子电流和反电动势作为控制变量,并引入具有鲁棒性强,跟踪性能好的高阶滑模变结构观测器,以替代传统的滑模观测器,从而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同时,该策略还使用饱和函数作为切换函数,以削弱抖振现象。此外,引入改进型锁相环来代替反正切函数,用于求解转子位置和转速,避免微分求解时引入噪音信号并减少滤波器导致的相位延迟问题。对于速度环控制,本文采用混合终端非奇异滑模控制器代替传统的PI控制器,以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通过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策略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贴式永磁同步电机 高阶滑模观测器 混合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漂浮基空间机器人系统的PID滑模混合控制
9
作者 关昕晓 张星 《机械工程师》 2017年第6期81-82,共2页
借助于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推导飘浮基空间机器人位置不受控制状态下的系统动力学方程,利用PID滑模函数构造Lyapunov函数,并适当地选取系统的控制规律证明系统的渐近稳定。利用滑模到达条件使得系统迅速跟踪预设轨迹。利用系统数值仿真,... 借助于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推导飘浮基空间机器人位置不受控制状态下的系统动力学方程,利用PID滑模函数构造Lyapunov函数,并适当地选取系统的控制规律证明系统的渐近稳定。利用滑模到达条件使得系统迅速跟踪预设轨迹。利用系统数值仿真,证实上述控制方案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漂浮空间机器人 系统动力学 LYAPUNOV 增广变量法 PID滑模混合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入扰动补偿的多电机滑模协同控制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安小宇 杨洋 +2 位作者 李楠 李刚 时安琪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146-152,共7页
目的 解决多电机协同控制时容易受到非线性和外界扰动等不定因素的影响。方法 基于多电机偏差耦合控制结构,与引入扰动补偿的混合非奇异终端滑模变结构控制相结合,并与传统PI(Proportional Integral)调节器控制效果做仿真对比。结果 本... 目的 解决多电机协同控制时容易受到非线性和外界扰动等不定因素的影响。方法 基于多电机偏差耦合控制结构,与引入扰动补偿的混合非奇异终端滑模变结构控制相结合,并与传统PI(Proportional Integral)调节器控制效果做仿真对比。结果 本文所提控制算法通过计算机仿真软件进行验证分析,该算法能够使得电机在启动时效果较好,转速误差在受到扰动时效果优于传统PI控制约8.50%;电机转矩在受到扰动后控制效果更加理想,几乎不存在迟滞时间就能达到新的负载转矩值;在受到负载扰动时转速误差波动较小,优于传统PI控制约8.83%。结论 通过计算机仿真验证得出,引入扰动补偿后的混合非奇异终端滑模变结构控制系统的响应时间和收敛速度、控制性能和鲁棒性都要优于传统PI控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电机协同控制 偏差耦合 混合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层控制的大功率拖拉机前桥悬架减振系统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毛恩荣 齐道新 +3 位作者 顾进恒 杜岳峰 顾展布 罗振豪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04-413,共10页
大功率轮式拖拉机质量大、车身重心高,在高速运输作业时受路面不平度影响,易产生剧烈的颠簸振动,直接影响拖拉机操纵稳定性和行驶平顺性,甚至危及行驶安全。基于此,综合考虑大功率轮式拖拉机车身振动加速度与悬架动挠度的变化及悬架系... 大功率轮式拖拉机质量大、车身重心高,在高速运输作业时受路面不平度影响,易产生剧烈的颠簸振动,直接影响拖拉机操纵稳定性和行驶平顺性,甚至危及行驶安全。基于此,综合考虑大功率轮式拖拉机车身振动加速度与悬架动挠度的变化及悬架系统充放油过程中的非线性控制等问题,提出了适用于大功率轮式拖拉机前桥悬架减振系统的设计与控制方案。首先,设计了前桥悬架减振系统,建立了带前桥悬架的1/4拖拉机振动模型;其次,在充分考虑前桥悬架控制系统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参考天棚地棚模型的分层控制算法,构建了Matlab/Simulink仿真模型,并与常规PID算法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分层算法的控制性能优于常规PID控制;最后,搭建了前桥悬架系统硬件在环仿真平台和室内试验平台,开展了悬架减振控制策略和控制效果的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基于参考天棚地棚模型的分层控制算法能快速调整控制参数,所设计悬架系统的车身振动加速度均方根降低至2.36 m/s^(2)左右,较被动悬架下降55.8%,同时悬架动挠度的均方根被限定在较小范围内,明显优于被动悬架系统,满足大功率轮式拖拉机前桥悬架的减振需求,且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能较好地匹配,验证了减振方案的有效性。该研究可为大功率轮式拖拉机前桥主动悬架系统的研发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功率轮式拖拉机 前桥悬架 分层控制策略 混合滑模控制 硬件在环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orsional vibration active control of hybrid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mplex shafting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琼 阳春华 +1 位作者 刘少军 郑皓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9期3498-3503,共6页
Due to the coaxial connection of engine, motor and pump,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hybrid construction machinery are changed, which generates a new torsional vibration problem of multi-power sources. To reduce th... Due to the coaxial connection of engine, motor and pump,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hybrid construction machinery are changed, which generates a new torsional vibration problem of multi-power sources. To reduce the torsional vibration of the hybrid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mplex shafting, torsional vibration active control was proposed. The three-mass model of coaxial shafting of hybrid construction machinery was established. The PID control and the fuzzy sliding mode control were chosen to weaken torsional vibration by controlling the motor speed and torque.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fuzzy sliding mode control has 12% overshoot of the PID control when the engine torque changes. The active control is effective and can realize smooth power swit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rsional vibration active control hybrid construction machinery electro-mechanical coupling fuzzy sliding modecontro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