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混合菌种发酵提高酱油产量和质量的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杨玉华 王子光 +4 位作者 刘德海 李新杰 李存民 周富国 张杰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80-82,共3页
研究了以米曲霉泸酿 3 0 42生产菌为主 ,纤维素酶 -绿色木霉 1号菌为辅 ,采用分开制种曲 ,共生制大曲m(米 ) :m(纤 ) =3∶1,低盐固体大缸水浴保温发酵法生产酱油。由于木霉 1号能产生大量的纤维素复合酶 ,能将包裹蛋白质的纤维素分解 ... 研究了以米曲霉泸酿 3 0 42生产菌为主 ,纤维素酶 -绿色木霉 1号菌为辅 ,采用分开制种曲 ,共生制大曲m(米 ) :m(纤 ) =3∶1,低盐固体大缸水浴保温发酵法生产酱油。由于木霉 1号能产生大量的纤维素复合酶 ,能将包裹蛋白质的纤维素分解 ,使蛋白质呈裸露状态 ,便于蛋白酶充分分解蛋白质 ,因而使蛋白质利用率提高 17 5 % ,酱油出品率提高 17 3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菌种 发酵 酱油 产量 质量 米曲霉 绿色木霉 固态发酵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茶菌混合菌种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37
2
作者 吴薇 盖宝川 籍保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5-58,共4页
本文对来自北京的某个红茶菌进行了菌种分离和鉴定,作者从该红茶菌中分离得到了五个菌种,经鉴定分别为巴斯德酵母(SaccharomycespastorianusHansen)、粟酒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pombeLindner)、醋化醋杆菌木质亚种(Acetobacterxy... 本文对来自北京的某个红茶菌进行了菌种分离和鉴定,作者从该红茶菌中分离得到了五个菌种,经鉴定分别为巴斯德酵母(SaccharomycespastorianusHansen)、粟酒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pombeLindner)、醋化醋杆菌木质亚种(Acetobacterxylinum)、甲醇酸单胞菌(Acidomonasmethanolica)、乳杆菌科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菌 混合菌种 分离 鉴定 巴斯德酵母 粟酒裂殖酵母 醋化醋杆菌木质亚种 甲醇酸单胞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菌种非固定化技术制氢反应器产氢效能 被引量:8
3
作者 林明 任南琪 +4 位作者 马汐平 马放 王爱杰 王相晶 李建政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815-819,825,共6页
为了研究混合菌种非固定化技术生物制氢反应器的产氢效能,实验采用厌氧Hungate技术和MPN法,从采用混合菌种非固定化技术的生物制氢反应器厌氧活性污泥中分离到210株优势发酵菌株,其中18株为产氢细菌(HPB).实验结果表明,主要决定反应器... 为了研究混合菌种非固定化技术生物制氢反应器的产氢效能,实验采用厌氧Hungate技术和MPN法,从采用混合菌种非固定化技术的生物制氢反应器厌氧活性污泥中分离到210株优势发酵菌株,其中18株为产氢细菌(HPB).实验结果表明,主要决定反应器产氢效能的因素是反应器内HPB的数量和活性.采用混合菌种非周定化技术可以充分发挥HPB的产氢活性,但是由于反应器内HPB的数量和比例不高,大大制约了混合菌种非固定技术生物制氢反应器效能的充分发挥.针对这一结论,提出采用有自絮凝能力的高效产氢细菌进行快速启动和投加高效产氢菌株的方法提高生物制氢反应器的产氢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菌种 非固定化技术 制氢反应器 产氢效能 氢能 发酵细菌 生物制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菌种对碳钢腐蚀行为的电化学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皮振邦 樊友军 +1 位作者 华萍 吴庆余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66-168,171,共4页
采用开路电位测量、极化曲线和电化学交流阻抗 (EIS)研究了由小球菌和硫酸盐还原菌 (SRB)构成的混合菌种对 4 5 # 碳钢腐蚀行为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有限生长条件下 ,小球菌明显地抑制了硫酸盐还原菌的快速生长 ;混合菌种大幅度降低了... 采用开路电位测量、极化曲线和电化学交流阻抗 (EIS)研究了由小球菌和硫酸盐还原菌 (SRB)构成的混合菌种对 4 5 # 碳钢腐蚀行为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有限生长条件下 ,小球菌明显地抑制了硫酸盐还原菌的快速生长 ;混合菌种大幅度降低了碳钢的腐蚀速度 ;该结果为更有效地防治微生物腐蚀提供了新思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菌种 小球菌 硫酸盐还原菌 细菌腐蚀 碳钢 极化曲线 电化学阻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营养下混合菌种微生物污垢生长机理与交互作用 被引量:10
5
作者 杨倩鹏 陈晓东 +1 位作者 田磊 史琳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036-1041,共6页
再生水源热泵能有效回用废热,但再生水换热器的微生物污垢问题一直没有完全解决,严重影响换热效率和系统安全。利用长期监测并且进行16SrRNA鉴定得到的再生水及其污垢中两种主要代表菌属芽孢杆菌属和气单胞菌属,在实验室内配制模拟流体... 再生水源热泵能有效回用废热,但再生水换热器的微生物污垢问题一直没有完全解决,严重影响换热效率和系统安全。利用长期监测并且进行16SrRNA鉴定得到的再生水及其污垢中两种主要代表菌属芽孢杆菌属和气单胞菌属,在实验室内配制模拟流体进行混合菌种微生物污垢实验。通过在特制的机理流道上进行不同菌种比例和不同营养物质浓度的污垢生长实验,得出芽孢杆菌属和气单胞菌属的单独生长规律和混合生长规律,总结了混合生长时两种菌属的协同和抑制规律,同时考察了营养物质浓度对生长规律和交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芽孢杆菌属成垢能力较强,细胞分裂速度高,耐贫营养能力强;气单胞菌属成垢能力弱于芽孢杆菌属,但分泌物生成速率高,可以与芽孢杆菌属协同生长;两种菌属交互作用在不同阶段和条件下,协同与抑制作用共存并轮流占据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污垢 混合菌种 生长机理 协同与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菌种对地下水中三氯乙烯的生物降解和吸附解吸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陈翠柏 杨琦 +1 位作者 尚海涛 沈照理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1期47-51,共5页
由于氯代有机溶剂的大量使用和不合理的处置 ,致使三氯乙烯 (以下简称TCE)成为地下水中常见的有机污染物。本实验以TCE为靶污染物 ,采用批试验方法 ,研究了灭菌后的混合菌种对不同浓度TCE的吸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当TCE浓度在 10~ 2 ... 由于氯代有机溶剂的大量使用和不合理的处置 ,致使三氯乙烯 (以下简称TCE)成为地下水中常见的有机污染物。本实验以TCE为靶污染物 ,采用批试验方法 ,研究了灭菌后的混合菌种对不同浓度TCE的吸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当TCE浓度在 10~ 2 0 0mg l范围内 ,TCE的吸附模式符合Cs =0 17976C2 36 39e 等温方程 ;TCE的解吸模式符合C =0 0 2 987C2 1 46 1 e 等温方程 ;吸附在 15min内平衡 ;解吸在 1h内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菌种 地下水 三氯乙烯 生物降解 吸附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菌种联合发酵对鱼肉香肠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王帆 迟明旭 +1 位作者 韩德权 李春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82-186,共5页
本文研究乳酸菌、葡萄球菌和酵母菌混合菌种联合发酵对鱼肉香肠品质的影响。通过微生物测定、化学指标测定、色差分析和TPA质构分析,探讨发酵过程中鱼肉品质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发酵的24h中,乳酸菌作为优势菌显著增殖,降低了鱼... 本文研究乳酸菌、葡萄球菌和酵母菌混合菌种联合发酵对鱼肉香肠品质的影响。通过微生物测定、化学指标测定、色差分析和TPA质构分析,探讨发酵过程中鱼肉品质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在发酵的24h中,乳酸菌作为优势菌显著增殖,降低了鱼肉香肠的p H,抑制了假单胞菌和肠杆菌的生长;鱼肉香肠的挥发性盐基氮(TVB-N)含量和硫代巴比妥酸(TBA)值在发酵过程中显著降低,氨基态氮(AAN)含量、白度、硬度和弹性显著提高,说明混合菌种联合发酵可以延缓鱼肉香肠的腐败变质和油脂氧化,有助于风味的形成和营养价值的提高,并使得产品的色泽和质地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菌种 联合发酵 鱼肉香肠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菌种制备发酵鱼肉香肠的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王帆 李春阳 +2 位作者 闫征 于海 周洲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5-79,共5页
研究了乳酸菌、葡萄球菌和酵母菌混合菌种制备发酵鱼肉香肠的加工工艺。筛选出具有良好发酵性能的混合菌种和配比(杆菌B265∶球菌C116∶酵母菌0408为1∶2∶2),并通过单因素实验、Plack-ett-Burman实验和正交实验对发酵鱼肉香肠的工艺参... 研究了乳酸菌、葡萄球菌和酵母菌混合菌种制备发酵鱼肉香肠的加工工艺。筛选出具有良好发酵性能的混合菌种和配比(杆菌B265∶球菌C116∶酵母菌0408为1∶2∶2),并通过单因素实验、Plack-ett-Burman实验和正交实验对发酵鱼肉香肠的工艺参数进行了显著性分析和优化,得出发酵鱼肉香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盐含量2%、糖含量2%、玉米淀粉含量8%、发酵温度37℃。文章进一步研究了混合菌种联合发酵对鱼肉香肠产品质量的影响,与未发酵的鱼肉香肠相比,发酵鱼肉香肠的油脂氧化和腐败变质得到延缓,鱼肉中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的含量增加,表明本发酵工艺有助于提高鱼肉香肠的营养价值和保藏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菌种 联合发酵 鱼肉香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H_4^+对混合菌种的生长及光合产氢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张立宏 周俊虎 +3 位作者 陈明 程军 刘建忠 岑可法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546-1552,共7页
针对 NH_4^+浓度对混合菌种的生长与光合产氢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对3种生长模型的对比,确定了修正的 Gompertz 方程作为描述混合菌种光合生长的模型。结果表明 NH_4^+对混合菌种的最大菌浊度影响不大。通过 pH 值的控制与不控制... 针对 NH_4^+浓度对混合菌种的生长与光合产氢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对3种生长模型的对比,确定了修正的 Gompertz 方程作为描述混合菌种光合生长的模型。结果表明 NH_4^+对混合菌种的最大菌浊度影响不大。通过 pH 值的控制与不控制时不同 NH_4^+浓度的对比产氢试验,发现不控制 pH 值时,NH_4^+对?昆合菌种光合产氢的抑制作用显著;而控制 pH=7.0时,2.8mmol/L的 NH_4^+浓度比无 NH_4^+时的产氢率高、产氢速率快,而后随着NH_4^+浓度的继续增大,产氢率不断减少。这表明控制 pH 时,适当低浓度的 NH_4^+可以提高混合菌种的光合产氢率以及产氢速率。无论是否控制 pH 值,只有 NH_4^+被菌体的生长所消耗掉,才开始产氢,这表明 NH_4^+对产氢的抑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是可恢复的。同时通过混合菌种与纯菌株 Rh.Palustris Z02的对比试验发现,无论对于生长还是产氢,NH_4^+对混合菌种的影响均小于对纯菌株 Rh.Palustris Z02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产氢 生长 混合菌种 NH4^+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菌种发酵生产酱油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0
作者 何毅婷 杨汝德 张广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X期21-23,共3页
采用混合菌种制曲技术生产酱油是对传统制曲模式的一种变革,混合菌种发酵可以提高酱油原料全氮利用率、氨基酸生产率以及成品质量。该文对混合菌种发酵生产酱油的必要性、特点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酱油 混合菌种 制曲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源性混合菌种生物被膜的形成与种间相互作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范熠 韩北忠 陈晶瑜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共5页
食源性微生物形成的生物被膜是食品生产加工中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针对食品生产加工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混合菌种生物被膜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该文在现有的理论和研究结果基础上,总结了食源性混合菌种生物被膜的形成规律,归纳介绍了混... 食源性微生物形成的生物被膜是食品生产加工中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针对食品生产加工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混合菌种生物被膜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该文在现有的理论和研究结果基础上,总结了食源性混合菌种生物被膜的形成规律,归纳介绍了混合被膜中微生物间以竞争和共生为主的种间相互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旨在为食品领域混合菌种生物被膜的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菌种 生物被膜 相互作用 食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价铁系离子对混合菌种光合产氢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明 程军 +3 位作者 张立宏 周俊虎 刘建忠 岑可法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972-978,共7页
针对不同浓度的Fe^(2+)、Co^(2+)和Ni^(2+)对混合菌种的光合产氢与生长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适当浓度的二价铁系离子对产氢及生长具有一定促进作用。Fe_(2+)、Co^(2+)和Ni^(2+)最佳产氢浓度分别为9.00、0.45和0.10μmol/L,而对... 针对不同浓度的Fe^(2+)、Co^(2+)和Ni^(2+)对混合菌种的光合产氢与生长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适当浓度的二价铁系离子对产氢及生长具有一定促进作用。Fe_(2+)、Co^(2+)和Ni^(2+)最佳产氢浓度分别为9.00、0.45和0.10μmol/L,而对产氢的影响作用大小顺序为:Fe^(2+)>Ni^(2+)>Co^(2+)。二价铁系离子在适当浓度范围内可提高生长速率,其中Co^(2+)对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大。由于pH值影响二价铁系离子对产氢酶活性的作用,针对Fe^(2+)浓度在不同初始pH值时对混合菌种光合产氢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pH=7.0时,Fe^(2+)浓度的变化对产氢的影响最显著。而在本试验范围内,随着pH值偏离7.0,Fe^(2+)浓度的变化对产氢的影响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2+ CO^2+ NI^2+ 浓度 光合产氢 混合菌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奶混合菌种连续继代培养对母发酵剂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谢继志 顾瑞霞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0-13,共4页
母发酵剂的活性以及产酸性能是酸奶生产菌种保存与扩培的根本条件。本实验利用嗜热链球菌与保加利亚乳杆菌混合菌种进行连续继代培养。在各种影响因素限定的条件下,可使其继代稳定性长期不变。
关键词 酸奶 混合菌种 母发酵剂 稳定性 连续继代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菌种固态发酵餐厨垃圾生产蛋白饲料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梁静波 杨伟 +3 位作者 宋震宇 袁珊珊 张景辉 陈冠益 《饲料研究》 CAS 2015年第11期70-73,共4页
试验对固态发酵餐厨垃圾生产蛋白饲料的发酵工艺进行研究。通过不同菌种组合发酵试验,确定菌种组合为解淀粉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热带假丝酵母和解脂假丝酵母为2∶2∶1∶1。采用正交试验优化餐厨垃圾固态发酵生产菌体蛋白饲料的发酵工... 试验对固态发酵餐厨垃圾生产蛋白饲料的发酵工艺进行研究。通过不同菌种组合发酵试验,确定菌种组合为解淀粉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热带假丝酵母和解脂假丝酵母为2∶2∶1∶1。采用正交试验优化餐厨垃圾固态发酵生产菌体蛋白饲料的发酵工艺,确定最佳发酵条件为餐厨垃圾和麸皮添加质量为80∶20,接种量为5%,发酵温度为36℃,发酵时间为72 h。在此条件下发酵饲料中真蛋白含量为23.8%,较发酵前提高4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餐厨垃圾 混合菌种 固态发酵 蛋白饲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菌种发酵牛骨粉制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肽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丽莉 梁严予 +2 位作者 尹光俊 李丹 杨陈柳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7-72,7-8,共6页
利用蜡样芽孢杆菌(B.cereus)MBL 13-U、植物乳杆菌(Lp)和嗜热链球菌(St)混合发酵牛骨粉,制备牛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肽。通过正交试验,以胶原多肽质量浓度为指标,确定最佳菌种体积比为V(B.cereus MBL 13-U)∶V(Lp)∶V(St)=1∶1... 利用蜡样芽孢杆菌(B.cereus)MBL 13-U、植物乳杆菌(Lp)和嗜热链球菌(St)混合发酵牛骨粉,制备牛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肽。通过正交试验,以胶原多肽质量浓度为指标,确定最佳菌种体积比为V(B.cereus MBL 13-U)∶V(Lp)∶V(St)=1∶1∶1,蔗糖添加量(质量分数)为2.5%,骨粉添加量(质量分数)为3.5%。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中心组合试验设计,以ACE抑制率为指标,确定最佳发酵工艺条件:接种量(质量分数)为4%,发酵温度为37℃,发酵时间为42 h,发酵液初始p H值为7.0。经验证试验,在最佳发酵条件下,多肽液的ACE抑制率最高为(51.73±0.65)%。针对牛骨ACE抑制肽的特性,得到混合菌种发酵牛骨粉的最佳工艺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菌种 发酵 牛骨ACE 胶原多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菌种发酵农作物秸秆生产蛋白饲料的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爱华 张媛 +1 位作者 谢永宁 松永武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6-27,共2页
关键词 农作物秸秆 混合菌种 发酵 蛋白饲料 白地霉 米曲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菌种协同发酵酒糟生产菌体饲料蛋白的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刘军 牛广杰 孙东伟 《酿酒科技》 2009年第9期116-118,共3页
以白酒糟为主要原料,通过混合菌种协同发酵将外源蛋白氮转化为菌体蛋白,从而提高酒糟中蛋白含量。实验结果表明,在发酵时间为48h、投料(投料比为40%)70g、接种量在3.6%、pH6.31、尿素投加量为0.5%的条件下发酵,比单纯使用酒糟发酵蛋白... 以白酒糟为主要原料,通过混合菌种协同发酵将外源蛋白氮转化为菌体蛋白,从而提高酒糟中蛋白含量。实验结果表明,在发酵时间为48h、投料(投料比为40%)70g、接种量在3.6%、pH6.31、尿素投加量为0.5%的条件下发酵,比单纯使用酒糟发酵蛋白含量有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利用 酒糟 混合菌种 菌体蛋白 提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式发酵香肠用发酵剂混合菌种的研究 被引量:33
18
作者 朱俊晨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7-20,共4页
将玫瑰色微球菌、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戊糖片球菌、嗜酸乳杆菌、木糖葡萄球菌采用正交试验法组合为 9组发酵剂 ,考察了发酵肠的 pH值、水分含量、乳酸菌活菌数、感官品质等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混合球菌更适合于作为发酵肠的发... 将玫瑰色微球菌、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戊糖片球菌、嗜酸乳杆菌、木糖葡萄球菌采用正交试验法组合为 9组发酵剂 ,考察了发酵肠的 pH值、水分含量、乳酸菌活菌数、感官品质等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混合球菌更适合于作为发酵肠的发酵剂。经优化组合 ,筛选出了由葡萄球菌、干酪乳杆菌、玫瑰色微球菌、嗜酸乳杆菌、戊糖片球菌等混合菌制备的发酵剂 ,是符合发酵肠GMP要求的快速发酵剂 ,且经济合理 ,并赋予产品良好的风味。发酵条件 :37℃ ,RH >80 % ,2 0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香肠 发酵剂 乳酸菌 肉制品 混合菌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区传统酸奶中混合菌种的连续传代培养对发酵乳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岩 李键 陈炼红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8,共4页
为了研究连续传代培养的混合菌种对发酵乳的影响,试验采用牛奶作为培养基连续传代培养藏区传统酸奶中的混合菌种,测定由连续传代培养的混合菌种制作的发酵乳的乳酸菌及细菌的菌落总数、滴定酸度、持水力、质构特性、感官,并对测定结果... 为了研究连续传代培养的混合菌种对发酵乳的影响,试验采用牛奶作为培养基连续传代培养藏区传统酸奶中的混合菌种,测定由连续传代培养的混合菌种制作的发酵乳的乳酸菌及细菌的菌落总数、滴定酸度、持水力、质构特性、感官,并对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连续传代培养次数的增加,发酵乳的乳酸菌菌落总数、滴定酸度、持水力、硬度、胶黏性以及感官评分均有极显著提高(P<0.01),细菌菌落总数、内聚性以及黏性极显著减少(P<0.01)。说明经多次连续传代培养的混合菌种制作的发酵乳不仅保留了传统酸奶的独特风味,而且品质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酸奶 混合菌种 传代培养 乳酸菌 发酵
原文传递
甘蔗汁风味醋乙醇发酵阶段混合菌种发酵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邓毛程 李静 +2 位作者 张远平 方俊鹏 李亿祥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4-58,共5页
为了增加甘蔗汁风味醋的香气,在甘蔗汁酿醋的乙醇发酵阶段采用异常汉逊酵母和酿酒酵母进行混合菌种发酵,研究了发酵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为:初糖浓度为180 g/L,混合菌种的时间是异常汉逊酵母发酵36 h... 为了增加甘蔗汁风味醋的香气,在甘蔗汁酿醋的乙醇发酵阶段采用异常汉逊酵母和酿酒酵母进行混合菌种发酵,研究了发酵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为:初糖浓度为180 g/L,混合菌种的时间是异常汉逊酵母发酵36 h,发酵0~36 h控制28℃,发酵36 h以后控制30℃。在此条件下,发酵液中总酯含量和乙醇转化率分别为6.6 g/L和30.2%,发酵液香气和乙醇转化率均达到较高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汁 风味醋 乙醇发酵 混合菌种发酵 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