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u/AC催化湿式氧化垃圾渗滤液纳滤浓缩液及机理探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陈朋飞 秦侠 +2 位作者 汪昕蕾 宋超飞 崔佳鑫 《环境影响评价》 2019年第5期77-82,共6页
论文以北京市某填埋场的垃圾渗滤液纳滤浓缩液为研究对象,采用浸渍法制备的Cu负载型活性炭作为催化剂,H2O2为氧化剂,在反应釜中采用催化湿式氧化技术处理垃圾渗滤液浓缩液。实验分别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氧化剂当量3个因素对催化... 论文以北京市某填埋场的垃圾渗滤液纳滤浓缩液为研究对象,采用浸渍法制备的Cu负载型活性炭作为催化剂,H2O2为氧化剂,在反应釜中采用催化湿式氧化技术处理垃圾渗滤液浓缩液。实验分别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氧化剂当量3个因素对催化湿式氧化实验的影响,探究了Cu/Ac催化剂催化湿式氧化处理浓缩液的机理,催化湿式氧化实验对垃圾渗滤液有机物的去除是活性炭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吸附作用协同作用的结果。并且对催化剂进行XRD和BET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220℃,反应时间为2h,氧化剂当量为1.8时,催化湿式氧化实验效果最佳,此时浓缩液COD去除率为88.5%。紫外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的结果表明,用所制备的Cu负载型活性炭催化湿式氧化垃圾渗滤液纳滤浓缩液,可以较好地除去浓缩液中的难降解有机物。催化湿式氧化实验对垃圾渗滤液有机物的去除是活性炭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吸附作用协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Ac(Cu负载型活性炭) 催化湿式氧化 垃圾渗滤液纳滤浓缩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芬顿工艺对垃圾渗滤液纳滤浓缩液的处理性能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小铎 李林曦 +3 位作者 包睿涵 吴文坚 张庆焕 陈东水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3年第14期141-143,共3页
本研究采用电芬顿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纳滤浓缩液,系统考察电流密度、n(H_(2)O_(2)):n(Fe^(2+))、pH等工艺参数对渗滤液纳滤浓缩液COD的去除性能,运用响应曲面法推算最优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电芬顿处理渗滤液纳滤浓缩液的最优工艺参数反... 本研究采用电芬顿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纳滤浓缩液,系统考察电流密度、n(H_(2)O_(2)):n(Fe^(2+))、pH等工艺参数对渗滤液纳滤浓缩液COD的去除性能,运用响应曲面法推算最优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电芬顿处理渗滤液纳滤浓缩液的最优工艺参数反应时间为2h,电流密度为6.471 mA/cm^(2),n(H_(2)O_(2)):n(Fe^(2+))为12,pH为3.78,COD去除率可达到8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芬顿工艺 渗滤液纳滤浓缩液 COD去除率 响应曲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絮凝-O_(3)/MNBs耦合工艺高效处理垃圾渗滤液纳滤浓缩液
3
作者 温朝荣 梁慧宇 +6 位作者 赵晴 陈奔 吕慧 孙连鹏 徐兴泉 赵欣 廖嘉俊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66-776,共11页
针对垃圾渗滤液纳滤浓缩液可生化性极低而无法进行生物处置的问题,本研究采用絮凝-臭氧微纳米气泡(O_(3)/micro-nanobubbles,O_(3)/MNBs)耦合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纳滤浓缩液以期提高其可生化性。通过改变絮凝工艺的絮凝时间,聚合硫酸铁... 针对垃圾渗滤液纳滤浓缩液可生化性极低而无法进行生物处置的问题,本研究采用絮凝-臭氧微纳米气泡(O_(3)/micro-nanobubbles,O_(3)/MNBs)耦合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纳滤浓缩液以期提高其可生化性。通过改变絮凝工艺的絮凝时间,聚合硫酸铁投加量,絮凝转速以及O_(3)/MNBs工艺的臭氧进气量,初始pH,温度等参数来探究絮凝-O_(3)/MNBs耦合工艺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在絮凝时间为40 min,聚合硫酸铁投加量为10 g·L^(-1),絮凝转速为300 r·min^(-1)的最佳絮凝工艺参数下,垃圾渗滤液纳滤浓缩液的色度、腐殖质及COD去除率分别为79.8%、59.2%和73.3%,B/C从0.09增至0.22,生物毒性由92.4%(高毒)降至50.6%(重毒)。垃圾渗滤液纳滤浓缩液絮凝工艺的出水进一步采用O_(3)/MNBs工艺处理,在臭氧进气量为400 mL·min^(-1),初始pH=11,反应温度为30℃的最佳工艺参数下,絮凝出水的色度、腐殖质及COD去除率分别达到100.0%、80.8%和38.9%,B/C由0.22增至0.62,生物毒性由50.6%(重毒)降至20.3%(低毒)。结果表明,絮凝-O_(3)/MNBs耦合工艺是提升垃圾渗滤液纳滤浓缩液可生化性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渗滤液纳滤浓缩液 絮凝 臭氧微米气泡 可生化性
原文传递
电催化氧化对垃圾渗滤液纳滤膜浓缩液芬顿出水的COD去除研究
4
作者 刘亚军 苏星 +2 位作者 邓贞坤 陆超 孟思聪 《安徽化工》 CAS 2024年第5期130-132,137,共4页
以掺杂钌铱的钛板为阳极,碳钢板为阴极的电催化氧化装置对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进行电催化氧化,考查不同电流密度、不同极板间距对电催化氧化的影响,电流密度为30 mA/cm^(2)时,电催化氧化在2 h的降解效率高达90%;极板间距为1 cm时,电催化... 以掺杂钌铱的钛板为阳极,碳钢板为阴极的电催化氧化装置对垃圾渗滤液膜浓缩液进行电催化氧化,考查不同电流密度、不同极板间距对电催化氧化的影响,电流密度为30 mA/cm^(2)时,电催化氧化在2 h的降解效率高达90%;极板间距为1 cm时,电催化氧化在2 h的降解效率高达90%。通过连续进出水试验,COD的去除效率稳定保持在90%,出水COD达到《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表3排放标准,为运用到实际工程中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催化氧化 垃圾滤液浓缩液 电流密度 极板间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热协同活化过硫酸盐处理垃圾渗滤液浓缩液的响应曲面优化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闫霄珂 陈环 +2 位作者 吴丽 张祖麟 杨列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3期18-24,共7页
膜处理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垃圾渗滤液的处理,产生的浓缩液如何进一步进行无害化处理及工艺优化问题亟待解决。研究了紫外(UV)热协同活化过硫酸盐(PS)对垃圾渗滤液纳滤浓缩液中芳香族有机物(UV_(254))和COD的去除效果。基于中央复合设... 膜处理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垃圾渗滤液的处理,产生的浓缩液如何进一步进行无害化处理及工艺优化问题亟待解决。研究了紫外(UV)热协同活化过硫酸盐(PS)对垃圾渗滤液纳滤浓缩液中芳香族有机物(UV_(254))和COD的去除效果。基于中央复合设计(CCD)的响应面方法(RSM)确定了反应过程中温度、PS投加量、初始pH和紫外功率间的交互作用及最佳处理参数。结果表明,由CCD建立的UV_(254)和COD去除率模型在α=0.01的水平显著,模型R^(2)分别为0.9879和0.9809,模型Adj R^(2)与Pred R^(2)差值均小于0.2,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精度和有效的预测能力。此外,由模型模拟获得UV_(254)的最佳去除条件为温度85.1℃,pH9.32,PS投加量18.2g/L,紫外功率52W,最大去除率预计可达100%;模型获得COD的最佳去除条件为温度90℃,pH8.35,PS投加量26.1g/L,紫外功率75W,最大去除率预计可达74.94%;验证实验结果与预测值接近,分别具有96.53%和94.54%的准确率。综上,将RSM应用于高级氧化降解浓缩垃圾渗滤液的工艺优化是一种有效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硫酸盐 中心复合设计 优化 垃圾渗滤液纳滤浓缩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