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温中散寒法治疗脾胃虚寒胃溃疡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 1
-
-
作者
叶斌
钟晓娟
-
机构
赣州市中医院
-
出处
《药品评价》
CAS
2022年第18期1134-1136,共3页
-
基金
赣州市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GZ2021ZSF353)。
-
文摘
目的:研究温中散寒法治疗脾胃虚寒胃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1年9月期间于赣州市中医院接受治疗的胃溃疡(脾胃虚寒)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B组,C组各30例。A组予以泮托拉唑钠肠溶片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加以理中汤加减口服;C组患者在B组治疗基础上,加以隔姜灸治疗;三组均治疗8周。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胃镜检查观察溃疡变化,治疗结束后随访半年复发及治疗期间的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三组中医症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A组最高、B组次之、C组最低(P<0.05);C组治疗总有效率最高,B组次之,A组最低(P<0.05);A组复发率最高,B组次之,C组最低(P<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中散寒法可促进脾胃虚寒胃溃疡患者溃疡面的愈合,促进临床症状改善,降低复发率,且治疗具有较高安全性。
-
关键词
胃溃疡
脾胃虚寒型
温中散寒法
中医症候积分
复发
-
Keywords
Gastric ulcer
Spleen-stomach deficiency cold type
Warming middle-jiao and dispelling cold method
TCM syndrome score
Recurrence
-
分类号
R259
[医药卫生—中西医结合]
-
-
题名益气温中散寒法治疗难治性十二指肠溃疡48例
- 2
-
-
作者
李金娥
-
机构
天镇县人民医院
-
出处
《基层医学论坛》
2008年第28期931-,共1页
-
文摘
十二指肠溃疡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多发性疾病,一般治愈率很高。难治性十二指肠溃疡,一般指标准剂量的H2受体拮抗剂(H2-RAs)正规治疗8周后,经内镜检查确定未愈的溃疡和(或)愈合缓慢。
-
关键词
十二指肠溃疡
消化性溃疡
益气
治疗后
温中散寒法
难治性
-
分类号
R259
[医药卫生—中西医结合]
-
-
题名从葛根汤探析《伤寒论》治下利机制
被引量:2
- 3
-
-
作者
马占洋
马伟
牟慧琴
-
机构
甘肃中医学院
-
出处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10年第6期323-324,共2页
-
文摘
下利证在《伤寒论》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伤寒论》中所述下利,概括了后世泄泻和痢疾等疾病,涉及的条文达90余条,方剂达30余首之多,用药50味。仲景对下利的治法归纳为10余种,主要有发汗解表法、清热燥湿法、攻下通腑法、和下并施法、化饮利水法、温中散寒法、寒热并用法、温经回阳法、涩肠固脱法、滋阴清热法等。
-
关键词
《伤寒论》
下利证
葛根汤
发汗解表法
清热燥湿法
温中散寒法
寒热并用法
滋阴清热法
-
分类号
R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伤寒论》中头痛的机理与辨治
被引量:4
- 4
-
-
作者
渠玉梅
-
机构
河南大学医院
-
出处
《河南中医》
2003年第7期1-2,共2页
-
文摘
《伤寒论》论述头痛 ,以六经作为分证纲领 ,将头痛分为太阳经头痛、阳明经头痛、少阳经头痛、太阴经头痛、少阴经头痛、厥阴经头痛六种 ,治疗上太阳经头痛多以解表法为主 ,代表方剂为麻黄汤、桂枝汤 ;阳明经头痛多以通腑泄热法为主 ,代表方剂为承气汤 ;少阳经头痛多以和解法为主 ,代表方剂为小柴胡汤 ;太阴经头痛多以温中散寒为主 ,代表方剂为理中丸 ;少阴经头痛多以回阳救逆法为主 ,代表方剂为四逆汤 ;厥阴经头痛多以温散寒邪为主 ,代表方剂为吴茱萸汤。
-
关键词
《伤寒论》
头痛
解表法
清热法
和解法
温中散寒法
回阳救逆法
温散寒邪法
-
Keywords
TREATISE ON EXOGENOUS FEBRILE DISEASES
headache
diaphoretic method
method of eliminating heat
mediation method
method of warming the middle energizer to dispel cold
method of recuperating depleted yang
method of dispelling cold
-
分类号
R22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
-
题名脾胃病的几种治法
- 5
-
-
作者
徐振盛
-
机构
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
-
出处
《辽宁中医杂志》
CAS
1982年第8期18-18,17,共2页
-
文摘
脾胃病证有虚有实,脾病以虚证为多,胃病以实证为常见,故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说。因脾胃的生理机能与各脏腑之间,存在着互相生化互相制约的关系,所以脾胃发生病变,常常影响其余脏腑。相反,其它脏腑的功能障碍也能引起脾胃功能的失调。张景岳说:“治脾胃,可以安五脏”。人体健康与否,关系到脾胃的强弱,若生化之源生机旺盛,五脏六腑则安。如周慎斋说:“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
-
关键词
胸胁胀满
脏腑
痰湿中阻
温中散寒法
增液承气汤
脾胃
香砂六君子汤
胃阴虚
胃阴不足
泻下法
胸胁满闷
吞酸
-
分类号
R2
[医药卫生—中医学]
-
-
题名脾胃学说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8
- 6
-
-
作者
王立忠
郭健
-
机构
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
出处
《中医学报》
CAS
2015年第4期512-514,共3页
-
基金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王立忠工作室
-
文摘
《黄帝内经》为脾胃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李东垣开脾胃论之先河,成为补土派的鼻祖。脾胃同居中焦,不仅司纳化升降功能,而且联系诸脏,畅达六腑,通行经络。脾与胃的生理功能不相同,但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反相成的,这种矛盾而又统一的特性主要表现在化和纳、升和降、湿和燥3个方面。临床上根据病证的不同表现可采用不同的治法,主要有:健脾化痰,理气和中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法;健脾养胃,益气和中法;和胃降逆,开结散痞法;温中散寒,理气止痛法;温中健脾,散寒止痛法。
-
关键词
脾胃学说
健脾化痰、理气和中法
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法
健脾养胃、益气和中法
和胃降逆、开结散痞法
温中散寒、理气止痛法
温中健脾、散寒止痛法
-
Keywords
spleen and stomach theory
method of tonifying spleen and reducing phlegm, regulating the flow of vital energy and removingobstruction and regulating the middle warmer
method of soothing liver and harmonizing stomach, regulating Qi to alleviate pain
methodof tonifying spleen and nourishing the stomach, tonifying Qi and regulating the middle warmer
method of harmonizing stomach and cal-ming the adverse-rising energy,resolving masses and dispersing distention
method of warming spleen and stomach for dispelling cold,regulating Qi to alleviate pain
method of warming the middle wanner and tonifying spleen, eliminating cold to stop pain
-
分类号
R223.1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