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_(S)6.8级地震InSAR同震形变探测与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1
作者 李雨森 李为乐 +4 位作者 许强 陆会燕 何国庆 范禄震 秦佳松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9-211,共13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M_(S)6.8级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与印度板块交界处的申扎-定结断裂带附近,是近年来该区域发生的最大地震。为深入了解此次地震的同震形变特征,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fferential...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M_(S)6.8级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与印度板块交界处的申扎-定结断裂带附近,是近年来该区域发生的最大地震。为深入了解此次地震的同震形变特征,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fferential InSAR,D-InSAR),利用陆地探测一号卫星升轨、Sentinel-1降轨数据获取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对发震断层进行滑动分布反演,计算了区内不同深度的同震库伦应力变化。结果表明,此次地震造成的地表变形区可达160 km×100 km,变形集中发生在登么错断裂西侧,沿卫星视线向方向升轨最大形变量为−1.538 m,降轨方向最大形变量为0.68 m;反演结果显示,破裂断层以正断性质为主,兼有少量走滑性质,滑动主要分布在地下0~14 km范围内,最大滑动量约4.73 m。通过反演结果及地质资料综合判断,本次发震断层为登么错断裂;不同深度的同震库伦应力变化表明藏南滑脱拆离系断裂带、申扎-定结断裂带,扎达-拉孜-邛多江断裂带中部区域均处于应力加载区,未来需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地震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同震形变 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新疆乌什Ms 7.1地震InSAR同震形变探测与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2
作者 李雨森 李为乐 +1 位作者 许强 许善淼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1-653,共13页
2024年1月23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什县发生Ms 7.1地震,快速查明其同震形变场与发震断层滑动特征,有助于科学认识此次地震发震机理。利用Sentinel-1卫星升、降轨雷达影像,采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获取了本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 2024年1月23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什县发生Ms 7.1地震,快速查明其同震形变场与发震断层滑动特征,有助于科学认识此次地震发震机理。利用Sentinel-1卫星升、降轨雷达影像,采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获取了本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进而基于Okada弹性位错模型,确定了本次地震的震源参数,并基于分布式滑动模型反演了本次地震断层面上的滑动分布。结果表明,升、降轨同震形变场沿视线向最大形变量分别为75 cm和48 cm,断层最大滑动量为4.2 m,主要集中在地下3~20 km区域;模型正演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在垂直方向最大抬升约53 cm,最大沉降约12 cm;发震断层运动以逆冲为主,兼具少量左旋走滑,根据InSAR结果及地质资料综合判断,本次发震断层为迈丹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什地震 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同震形变 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弹性位错模型反演1997年西藏玛尼Mw7.5级地震的干涉雷达同震形变场——Ⅱ滑动分布反演 被引量:19
3
作者 孙建宝 石耀霖 +2 位作者 沈正康 徐锡伟 梁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390-1397,共8页
1997年11月8日西藏Mw7.5级玛尼地震是干涉雷达技术应用于地震观测以来的一次重要事件.在第一部分中,我们应用广泛使用的Okada线弹性位错模型,假设断层的各个分段滑动量均匀,反演得到断层各个分段的几何参数和均匀滑动量.本部分的反... 1997年11月8日西藏Mw7.5级玛尼地震是干涉雷达技术应用于地震观测以来的一次重要事件.在第一部分中,我们应用广泛使用的Okada线弹性位错模型,假设断层的各个分段滑动量均匀,反演得到断层各个分段的几何参数和均匀滑动量.本部分的反演进一步去除滑动均匀假设,并利用更能反映断层真实状态的角形元位错模型(线弹性),在第一部分反演得到断层几何的基础上,反演断层面的静态位错分布.反演结果表明,线弹性滑动分布模型能够更好地解释观测数据,进一步提高反演的数据拟合程度.最终得到了断层面上的走滑和倾滑位错分布.首次得到的断层面滑动分布显示断层面滑动在浅部(0-12 km)比较集中,地震破裂长度约170 km,最大左旋走滑位移达4.8 m;反演结果还表明局部段落存在较大倾滑位移,量值达到1.9 m,这在断层模型中是不能忽略的,它可能是断层两侧形变不对称的原因之一;反演得到的标量地震矩为2.18×10^20N.m,相当于矩震级Mw7.5,与Velasco等利用地震波形反演得到的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尼地震 干涉雷达 同震形变 线弹性 均匀滑动反演 滑动分布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寨沟Ms7.0地震的同震形变场误差研究及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被引量:2
4
作者 庄春晓 王仕祥 王仲想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0年第3期211-214,224,共5页
北京时间2017年8月8日四川省九寨沟发生Ms7.0级地震。为了提高断层滑动分布反演的可靠性,本文利用升降轨InSAR数据联合反演断层滑动分布,再根据模拟形变值二次反演,对比反演结果来探讨升降轨形变场误差和确定断层滑动分布的结果。结果表... 北京时间2017年8月8日四川省九寨沟发生Ms7.0级地震。为了提高断层滑动分布反演的可靠性,本文利用升降轨InSAR数据联合反演断层滑动分布,再根据模拟形变值二次反演,对比反演结果来探讨升降轨形变场误差和确定断层滑动分布的结果。结果表明,九寨沟升轨同震形变场的质量较好,降轨形变场受余震、震后粘弹性松弛效应影响明显,利用模拟形变值二次反演确定的断层滑动分布可靠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INSAR 同震形变 滑动分布反演 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1月12日海地M_W7.0地震InSAR同震形变观测及同震滑动分布反演 被引量:5
5
作者 薛莲 孙建宝 沈正康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7-174,共18页
2010年1月12日GMT时间21时53分,在海地境内(72.57°W,18.44°N)发生了MW7.0地震。文中利用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方法获得了覆盖整个震区的高精度形变观测资料,用以研究该地震的发震机理。采用ALOS PALSAR数据,分析了轨道、... 2010年1月12日GMT时间21时53分,在海地境内(72.57°W,18.44°N)发生了MW7.0地震。文中利用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方法获得了覆盖整个震区的高精度形变观测资料,用以研究该地震的发震机理。采用ALOS PALSAR数据,分析了轨道、大气等误差源对干涉信号的影响,最终获得了雷达视线向(LOS)的同震形变场。基于误差矫正后的InSAR同震数据,反演得到了发震断层的几何参数及断层面上的同震滑移分布。结果显示断层为N倾37°,小于USGS给出的断层倾角70°。为了测试断层倾角的最佳估计,另外建立了倾角为70°的平面断层模型,以及一种铲形断层模型。通过将不同模型预测的InSAR干涉图和InSAR同震观测数据对比,认为倾角为37°的断层模型更为合理。断层同震滑动主要分布在4~16km深度范围内,最大同震滑移量达2.8m,深度为7.2km。滑动主要表现为逆冲兼具左旋走滑2种方式,显示了此次地震非常复杂的运动特点。据此模型得到该地震释放的地震矩为5.64×1019Nm,对应矩震级为MW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地地震 InSAR同震观测 同震滑动分布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SAR分析2015年尼泊尔M_W7.8地震形变场特征及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被引量:2
6
作者 徐小波 马超 +2 位作者 洪顺英 连达军 张迎峰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6-89,共14页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了MW7.8地震,本文基于震前、震后两景Sentinel-1A雷达影像,采用D-InSAR两轨差分干涉法提取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同震形变场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主边界逆冲断裂(MBT)和主前锋逆冲断裂(MFT)附近,形...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了MW7.8地震,本文基于震前、震后两景Sentinel-1A雷达影像,采用D-InSAR两轨差分干涉法提取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同震形变场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主边界逆冲断裂(MBT)和主前锋逆冲断裂(MFT)附近,形变场整体表现为自西北向往东南方向延伸近150 km的纺锤形包络状,以大面积隆起抬升形变为主,视线向最大隆升形变达1.18 m,抬升区北侧存在一小沉陷区,以InSAR观测值定位同震最大形变中心。基于均匀介质弹性半空间模型(Okada模型)与InSAR观测数据反演了断层滑动分布。反演结果表明该地震属于典型逆冲型地震,发震断层为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MHT),同震破裂从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MHT)向上沿着主前锋逆冲断裂(MFT)传递。基于InSAR同震形变场局部形变细节,结合震区地质背景、断裂分布及断层运动特征,获得了同震破裂拟出露地表迹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5年尼泊尔M_W7.8地震 D-INSAR 同震形变场 滑动分布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层滑动分布反演及实时校正场地放大系数研究
7
作者 解全才 《国际地震动态》 2019年第11期68-69,共2页
十五期间,我国累计部署约2000个强震动台站,台站分布密度增加,观测技术得到很大发展。我国即将实施“国家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工程”建设,建成后台网台间距将达到20—40 km,资料能够快速获取。但强震动数据在滑动分布反演方面尚未应用于... 十五期间,我国累计部署约2000个强震动台站,台站分布密度增加,观测技术得到很大发展。我国即将实施“国家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工程”建设,建成后台网台间距将达到20—40 km,资料能够快速获取。但强震动数据在滑动分布反演方面尚未应用于地震应急和灾害评估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动数据 永久位移 滑动分布反演 场地放大系数 强地面运动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新疆阿克陶M_S6.7地震同震形变特征和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被引量:2
8
作者 陈树 董彦芳 +1 位作者 洪顺英 刘泰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1-91,共11页
本文针对2016年11月25日在新疆阿克陶发生的地震,用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对3种不同观测模式的升、降轨数据进行处理,提取了多视线向的同震形变场;根据不同模式的LOS向形变量,构建形变分解模型,将其分解为垂直向形变量和沿断层走向... 本文针对2016年11月25日在新疆阿克陶发生的地震,用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对3种不同观测模式的升、降轨数据进行处理,提取了多视线向的同震形变场;根据不同模式的LOS向形变量,构建形变分解模型,将其分解为垂直向形变量和沿断层走向形变量;结合同震形变场特征与震源机制解,采用单断层模型,利用梯度下降法(SDM),以Multi-LOS向形变进行约束,反演了阿克陶地震的同震滑动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升、降轨LOS向同震形变场在发震断层两侧具有不同的形变特征,发震断层走向近EW向;LOS向形变量分解表明,此次地震破裂以右旋走滑为主;滑动分布反演的形变残差介于0~5cm之间,发震断层的滑动量主要位于2~16km深部,最大滑动量可达1.02m,位于断层面深部5.83km处,最大滑动量处的滑动角为185.24°;平均滑动角为181.32°,平均滑动量为0.12m;滑动分布反演也证明该地震为右旋走滑破裂事件,与LOS向形变分解结果一致;当剪切模量μ=3.2GPa时,反演得到的地震矩震级约MW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NSAR 同震形变场 滑动分布反演 2016年阿克陶MS6.7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尼玛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及滑动分布反演 被引量:1
9
作者 黄宇曈 李伟 姜鑫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73-177,共5页
2020年7月23日,中国西藏那曲市尼玛县发生Ms 6.6地震。本文利用Sentinel-1A升降轨SAR数据,获取了西藏尼玛地震的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本次地震造成的地表形变以沉降为主,LOS向最大形变量分别为28、24 cm。以升降轨InSAR同震形变场为约束... 2020年7月23日,中国西藏那曲市尼玛县发生Ms 6.6地震。本文利用Sentinel-1A升降轨SAR数据,获取了西藏尼玛地震的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本次地震造成的地表形变以沉降为主,LOS向最大形变量分别为28、24 cm。以升降轨InSAR同震形变场为约束,基于Okada弹性半空间模型,得到本次地震的断层几何参数及断层滑动分布。滑动分布结果显示,2020年西藏尼玛地震的发震断层具有正断层运动性质,断层走向29°,同震滑动主要分布在地下4~14 km,断层破裂未到达地表,最大滑动量为1.2 m,出现在地下10 km处,平均滑动角为-93°。基于最优断层滑动分布模型分别计算5、10、15 km处的库仑应力,结果显示此次地震造成库仑应力在依布茶卡盆地西缘应力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同震形变 滑动分布反演 库仑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SAR同震形变场反演汶川Mw7.9地震断层滑动分布 被引量:32
10
作者 张国宏 屈春燕 +3 位作者 宋小刚 汪驰升 单新建 胡植庆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69-279,共11页
通过综合分析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野外地震地质考察的地表破裂带空间分布及分段资料,结合InSAR干涉形变场资料,构建了五段断层几何结构模型,该模型与野外地震地质考察结果在多数分段上基本一致;基于此五段断层模型,运用敏感性迭代拟... 通过综合分析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野外地震地质考察的地表破裂带空间分布及分段资料,结合InSAR干涉形变场资料,构建了五段断层几何结构模型,该模型与野外地震地质考察结果在多数分段上基本一致;基于此五段断层模型,运用敏感性迭代拟合算法反演了汶川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获得了断层滑动分布及部分震源参数.结果表明,基于余震精定位获得的地震断层倾角模型模拟的同震形变场与InSAR形变场吻合较好,且残差较小;反演的滑动分布主要集中于地下0~20 km,最大滑动量分别位于北川及青川等地区,最大可达到10 m;沿SW-NE走向,断层面的滑动方向主要以右旋兼逆冲形式为主,在汶川及都江堰地区以强烈的逆冲为主兼有一定右旋走滑分量,在北川及映秀地区以逆冲兼右旋运动为主,在平武及青川等地区则逐渐过渡为以右旋运动为主兼有一定的逆冲分量,其中汶川地区的平均滑动角为97°,北川地区的平均滑动角为11 9°,青川地区平均滑动角为138°.反演矩张量为7.7×10^(20)N·m,矩震级达M_w 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InSAR同震形变场 敏感性迭代拟合算法 滑动分布反演 震源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2011 Tohoku-Oki Mw 9.0级地震的同震形变及其滑动分布反演:GPS和InSAR约束 被引量:13
11
作者 许才军 何平 +1 位作者 温扬茂 张磊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387-1391,1384,共5页
利用覆盖整个日本东北部的3个条带的Envisat/ASAR降轨数据和6个条带的ALOS/PALSAR升轨数据,通过二通差分干涉处理,首先得到了2011年日本Tohoku-Oki Mw 9.0级地震的初步同震形变干涉结果,然后,利用GPS同震观测值对InSAR结果进行校正和基... 利用覆盖整个日本东北部的3个条带的Envisat/ASAR降轨数据和6个条带的ALOS/PALSAR升轨数据,通过二通差分干涉处理,首先得到了2011年日本Tohoku-Oki Mw 9.0级地震的初步同震形变干涉结果,然后,利用GPS同震观测值对InSAR结果进行校正和基准统一。在此基础上,采用弹性半空间矩形位错模型,联合GPS和InSAR观测结果对同震滑动分布进行反演,获取了发震断层的断层滑动分布。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滑动分布主要发生在40~50km深度范围内,最大滑移量为50.3m,释放的能量为3.20×1022 N·m(相当于Mw 8.94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hoku-Oki地震 INSAR GPS 同震形变 滑动分布反演
原文传递
多视线向InSAR形变场约束的改则地震滑动分布反演 被引量:8
12
作者 洪顺英 刘智荣 +3 位作者 申旭辉 陈立泽 荆凤 戴娅琼 《遥感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88-301,共14页
利用3种不同视线向LOS(Line Of Sight)的ENVISAT ASAR数据进行干涉处理,提取多视线向(Multi-LOS)的同震形变场;结合同震形变场特征与震源机制解,构建了改则地震双断层破裂模型;利用四叉树采样后的多视线向同震形变场进行约束,通过梯度... 利用3种不同视线向LOS(Line Of Sight)的ENVISAT ASAR数据进行干涉处理,提取多视线向(Multi-LOS)的同震形变场;结合同震形变场特征与震源机制解,构建了改则地震双断层破裂模型;利用四叉树采样后的多视线向同震形变场进行约束,通过梯度下降法(Steepest Descent Method,SDM)与Crust2.0地壳分层模型反演了改则地震的同震滑动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反演的形变残差得到有效控制,基本介于0±10 cm之间;主震断层的滑动量主要位于断层面2—16 km深部,最大滑动量可达1.34 m,位于断层面6.4 km深处;余震断层滑动量主要位于断层面2—6 km深部,最大滑动量可达0.90 m,位于断层面3.52 km深处;主震断层与余震断层均以正断为主,但主震断层还具有一定的左旋走滑分量,而余震断层的左旋走滑不明显;当剪切模量μ取3.2×1010Pa时,反演获得的主震与余震地震矩M0分别为6.34×1018N·M与1.20×1018N·M,分别相当于矩震级MW6.47与MW5.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则地震 滑动分布反演 梯度下降法 INSAR 多视线向
原文传递
大地测量地震断层同震滑动分布反演的两步解法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乐洋 赵雄 高华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265-1273,1311,共10页
针对同震滑动分布反演中系数矩阵出现病态的问题,提出两步解法,并在两步解法反演过程中引入拉普拉斯二阶平滑矩阵进行平滑约束。该方法不仅改善了系数矩阵的病态问题,同时也很好地抑制了相邻断层面间出现大的梯度变化。在两步解法反演... 针对同震滑动分布反演中系数矩阵出现病态的问题,提出两步解法,并在两步解法反演过程中引入拉普拉斯二阶平滑矩阵进行平滑约束。该方法不仅改善了系数矩阵的病态问题,同时也很好地抑制了相邻断层面间出现大的梯度变化。在两步解法反演过程中,用L曲线法确定正则化参数。系统模拟实验表明,对于最大滑动量,该方法的反演结果较一步最小二乘法的反演结果精度提高了3.34%~19%;对于均方根误差,该方法的反演结果较一步最小二乘法减小了3.3%~13.3%。芦山地震反演结果表明,利用两步解法进行滑动分布反演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震滑动分布反演 两步解法 一步解法 拉普拉斯二阶平滑矩阵 最小二乘法 芦山地震
原文传递
基于曲面断层结构的2007年所罗门群岛地震同震滑动分布反演
14
作者 孔英楠 孙海燕 陈庭 《测绘地理信息》 CSCD 2021年第3期42-46,共5页
2007年4月1日,南太平洋岛国所罗门群岛的俯冲带地区发生了Mw 8.1级地震。利用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pan Aerospace Exploration Agency, JAXA)的ALOS/PALSAR卫星雷达影像数据,采用二通差分干涉技术获得了覆盖所罗门群岛地震震区... 2007年4月1日,南太平洋岛国所罗门群岛的俯冲带地区发生了Mw 8.1级地震。利用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pan Aerospace Exploration Agency, JAXA)的ALOS/PALSAR卫星雷达影像数据,采用二通差分干涉技术获得了覆盖所罗门群岛地震震区的同震地表形变场,根据四叉树方法对原始观测数据进行降采样,利用弹性半空间三角形位错模型进行断层几何参数反演;并结合断层深度剖分图的特征,构建更为合理的上下两个不同倾角连接的断层面模型,通过提出的断层剖分技术确定了最佳同震滑动分布模型。为了测试断层倾角的最佳估计,对不同断层倾角进行测试,对比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技术获取的同震观测数据和不同模型预测的InSAR干涉图,发现上下断层面倾角分别为10°和23°的模型更为合理。据此模型得到该断层同震滑动分布主要发生在距地表40 km深度范围内;最大同震滑移量为5.227 m,深度为2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所罗门地震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 断层自动剖分技术 同震滑动分布反演
原文传递
基于线弹性位错模型及干涉雷达同震形变场反演1997年玛尼Mw7.5级地震参数-Ⅰ.均匀滑动反演 被引量:35
15
作者 孙建宝 徐锡伟 +2 位作者 沈正康 石耀霖 梁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97-1110,共14页
1997年11月8日西藏玛尼Mw7.5级地震是干涉雷达技术应用于地震观测以来的一次重要事件.Peltzer等认为该形变场体现了地壳的非线性弹性形变响应,挤压象限和拉张象限的杨氏模量比值为2.相同的情形并没有在其他地震同震形变场中发现,通常用... 1997年11月8日西藏玛尼Mw7.5级地震是干涉雷达技术应用于地震观测以来的一次重要事件.Peltzer等认为该形变场体现了地壳的非线性弹性形变响应,挤压象限和拉张象限的杨氏模量比值为2.相同的情形并没有在其他地震同震形变场中发现,通常用线弹性理论就能够很好地解释观测数据.考虑到他们所用断层模型的简化程度和纯走滑约束等,本研究认为非线性弹性解释是牵强的.应用广泛使用的Okada线弹性位错模型,采用卫星观测得到的地表断层位置,去除倾滑为零的约束,基于非线性优化反演方法寻求拟合雷达观测的最佳断层几何参数和均匀滑动参数.结果表明,线弹性模型能够满意解释观测数据.断层在朝阳湖以东的段落最深达到16.5km,随着断层向两侧延伸,深度逐渐减小;反演得到的断层倾向和倾滑位移与野外调查一致;断层左旋走滑分量最大达到4.44m,同时倾滑分量在相同段达到了最大值1.1m,该量值不能忽略;反演得到的总地震矩为2.08×1020N.m,相当于矩阵级Mw7.5,与哈佛给出的2.23×1020N.m、Velasco等反演得到的1.8×1020N.m较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尼地震 干涉雷达 同震形变 线弹性 均匀滑动反演 滑动分布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MS7.1于田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及其震源滑动反演 被引量:28
16
作者 张国宏 屈春燕 +5 位作者 单新建 张桂芳 宋小刚 汪荣江 李振洪 胡植庆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753-2760,共8页
本研究利用InSAR技术与ALOS PALSAR雷达数据,获取了2008年3月20日于田M_S 7.1地震视线向同震形变场,并基于该数据集和限制性最小二乘算法反演了此次地震的断层滑动分布;通过构造四大类反演方案,详细分析了InSAR观测系统中的入射角与方... 本研究利用InSAR技术与ALOS PALSAR雷达数据,获取了2008年3月20日于田M_S 7.1地震视线向同震形变场,并基于该数据集和限制性最小二乘算法反演了此次地震的断层滑动分布;通过构造四大类反演方案,详细分析了InSAR观测系统中的入射角与方位角对反演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入射角随点位变化对反演结果有较大影响,使用其平均值将对破裂细节产生一定影响;而方位角对反演结果的影响不大,使用其平均值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引入入射角与方位角变化后,反演获得了较佳的于田地震同震滑动,主要集中分布于0~14 km深度附近,最大滑动量达3.2 m,矩张量为3.3×10^(19)N·m,相当于矩震级M_W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地震 InSAR同震形变场 滑动分布反演 InSAR入射角 InSAR方位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InSAR技术研究2016年青海门源M_W5.9地震同震形变场及断层滑动分布 被引量:12
17
作者 赵强 王双绪 +1 位作者 蒋锋云 李宁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5-105,共11页
2016年1月21日,青海省门源县冷龙岭断裂带附近发生了M_W5.9地震。基于Sentinel-1A影像,采用差分干涉雷达测量技术研究了此次地震产生的同震形变场,结果表明,门源地震的形变影响范围约20~30km,形变态势在升降轨道形变场均显示为隆升,基... 2016年1月21日,青海省门源县冷龙岭断裂带附近发生了M_W5.9地震。基于Sentinel-1A影像,采用差分干涉雷达测量技术研究了此次地震产生的同震形变场,结果表明,门源地震的形变影响范围约20~30km,形变态势在升降轨道形变场均显示为隆升,基本沿冷龙岭断裂呈近似同心圆展布,推测可能是冷龙岭断裂与民乐—大马营断裂之间的一条逆断层,沿雷达视线方向最大形变量级约为6cm。均匀滑动反演显示门源发震断层长7.3km,宽6.2km,走向298.6°,倾角34.5°,倾向宽度9.5km,沿走向滑动量为170mm,沿倾向滑动量为460mm,矩震级为M_W5.97;分布式滑动反演显示门源地震以逆冲为主,兼具少量右旋走滑分量,滑动量主要集中在沿断层倾向方向,距离地表5~15km处,最大滑动量约0.3m,位于断层倾向深度10km处,矩震级为M_W5.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震形变场 滑动分布反演 INSAR Sentinel-1A 门源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青海玛多M_(W)7.3地震InSAR的同震形变场、断层滑动分布及其对周边区域的应力扰动 被引量:39
18
作者 华俊 赵德政 +10 位作者 单新建 屈春燕 张迎峰 龚文瑜 王振杰 李成龙 李彦川 赵磊 陈晗 范晓冉 王绍俊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77-691,共15页
文中基于D-InSAR技术,利用欧空局C波段升降轨哨兵SAR数据,获取了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_(W)7.3地震的InSAR同震形变场,并对同震形变的空间特征、量级和断层破裂的分段性进行了分析。哨兵卫星的高质量观测数据清晰地描绘了玛多地震的地... 文中基于D-InSAR技术,利用欧空局C波段升降轨哨兵SAR数据,获取了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_(W)7.3地震的InSAR同震形变场,并对同震形变的空间特征、量级和断层破裂的分段性进行了分析。哨兵卫星的高质量观测数据清晰地描绘了玛多地震的地表破裂迹线,地表破裂长度约210km。为了进一步认识玛多地震断层深部的同震滑动分布特征和发震断层几何性质,基于升、降轨InSAR形变场及精定位余震数据确定的断层几何反演了同震滑动分布,并基于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分析了本次地震对周边区域的应力扰动。结果表明,玛多M_(W)7.3地震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内部的一条次级断层上,且与东昆仑断裂带的主断裂近平行,结合野外考察、地质资料和InSAR地表破裂迹线确定的发震断层为昆仑山口-江错断裂。玛多地震产生的同震形变场空间影响范围广,形变场的长轴呈NWW向,升、降轨观测的形变量符号相反,结合哨兵数据的观测几何确定发震断层的运动性质以左旋走滑为主。基于升、降轨InSAR数据得到的最大视线向(Line of Sight,LOS)形变量约为0.9m。同震滑动分布模型显示,整体上断层的走向为276°,倾角为80°,倾向NE,最大滑移量约为6m,平均滑动角为4°,矩震级为M_(W)7.45,地震主体破裂发生在0~10km深度范围内,同震破裂至地表,与野外考察所观测到的广泛分布的同震地表破裂带一致。以玛多-甘德断裂为接收断层的同震库仑应力模型显示,玛多地震在玛多-甘德断裂西段附近产生了明显的应力降,表明玛多地震释放了玛多-甘德断裂的库仑应力,导致后者的地震危险性可能大大降低;而在玛多-甘德断裂和昆仑山口-江错断裂交叉的区域存在应力加载效应,但考虑到玛多地震的余震会释放多余的能量,该区发生较大地震的危险性可能降低。以东昆仑断裂为接收断层的同震库仑应力模型显示,玛多地震在东昆仑断裂东段附近产生了明显的应力加载效应,结合该段震间较高的应变率特征,其地震危险性需要引起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地震 InSAR同震形变场 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库仑应力 地震危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方差分量估计的2015年尼泊尔M_W7.8地震同震滑动分布 被引量:7
19
作者 方进 许才军 +3 位作者 温扬茂 许光煜 丁开华 何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23-939,共17页
基于三角位错的断层自动剖分方法,联合ALOS-2InSAR和GPS同震位移数据反演了2015年尼泊尔MW7.8地震的发震断层参数及滑动分布.反演中基于赫尔默特方差分量估计方法确定InSAR、GPS水平向与垂直向的3种观测位移数据的相对权比.反演结果显示... 基于三角位错的断层自动剖分方法,联合ALOS-2InSAR和GPS同震位移数据反演了2015年尼泊尔MW7.8地震的发震断层参数及滑动分布.反演中基于赫尔默特方差分量估计方法确定InSAR、GPS水平向与垂直向的3种观测位移数据的相对权比.反演结果显示,方差分量估计方法定权得到的最大滑动量5.5m,大于验前方差定权给出的5.1m的结果,同时前者显示同震破裂沿东南方向传播至接近MW7.3最大余震区域,然后分别继续向北和东南传播约30km,并形成一个滑动空区(slip gap),而后者的结果没有表现出这种显著的滑动空区特征.方差分量估计定权得到的滑动模型能更好地解释观测到的InSAR同震形变场,其拟合残差标准差较验前方差定权的结果减小了2.5cm,GPS的东和北分量的残差标准差分别减小了0.4cm和0.9cm.与两种不同的基于矩形位错的方法相比,利用方差分量估计的三角位错断层自动剖分方法的滑动误差均值和标准差相对最小,其中均值为0.037m,标准差为0.028m,表明该方法得到的滑动模型具有相对更好的无偏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震滑动分布反演 断层自动剖分 三角位错 方差分量估计 2015尼泊尔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同震和震后位移数据联合反演2011年日本M_(W)9.0地震同震断层滑动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伟 刘泰 +1 位作者 佘雅文 付广裕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1-135,共15页
基于黏弹性球体位错理论,联合陆地和海底同震GPS数据以及日本本岛330个陆地GPS站点5~10年的震后数据,反演了日本M_(W)9.0地震的断层滑动模型,提升了断层滑动分布在细节上的合理性。首先,基于日本本岛330个陆地GPS站点震前2年和震后10年... 基于黏弹性球体位错理论,联合陆地和海底同震GPS数据以及日本本岛330个陆地GPS站点5~10年的震后数据,反演了日本M_(W)9.0地震的断层滑动模型,提升了断层滑动分布在细节上的合理性。首先,基于日本本岛330个陆地GPS站点震前2年和震后10年的连续观测数据,获取了日本M_(W)9.0地震震后5~10年的年平均位移,该时段的位移几乎完全由地幔黏弹性松弛效应引起;接着,利用黏弹性球体位错理论对震后5~10年的位移进行反复拟合,确定了日本M_(W)9.0地震震源及周边地区的地幔黏滞性系数最优解(9.0×10^(18) Pa·s)。然后,联合同震和震后位移数据,引入黏弹性位错格林函数,反演了2011年日本M_(W)9.0地震的断层滑动分布。结果表明,该地震同震破裂的最大值达到了62.72 m,同震滑动的总地震矩为4.48×10^(22) Nm,相应的矩震级为M_(W)9.03。由于黏弹性松弛效应引起的震后位移中包含了同震破裂的信息,基于黏弹性球体地震位错理论,联合同震和震后位移数据反演断层同震破裂,有效提高了日本M_(W)9.0地震断层滑动分布的可靠性。最后,本文提出的反演方法为同震观测结果缺乏的大地震震后科考提供了理论支撑:在大地震发生之后,即使在同震期间没有足够的观测数据,也可以在震后通过对震源区的加密观测积累的震后数据,使用本文提出的反演方法优化同震断层滑动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1年日本M_(W)9.0地震 球体位错理论 地幔黏弹性松弛 震后位移 滑动分布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