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1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麦粒灸治疗腹腔及腹膜后滤泡性淋巴瘤验案
1
作者 郑雅峰 赵立杰 +5 位作者 赵荧荧 叶小娜 宋洪玉 王欣彤 李然 韩兴军 《中国民间疗法》 2025年第5期91-94,共4页
在临床上,滤泡性淋巴瘤的治疗以免疫靶向治疗和化疗为主,但仅能控制疾病。该文报道应用麦粒灸灸痞根穴治疗腹腔及腹膜后滤泡性淋巴瘤验案1则。以活血化瘀、温通散结为治法,重灸痞根穴,可改善腹腔及腹膜后滤泡性淋巴瘤患者腹部、腰背部... 在临床上,滤泡性淋巴瘤的治疗以免疫靶向治疗和化疗为主,但仅能控制疾病。该文报道应用麦粒灸灸痞根穴治疗腹腔及腹膜后滤泡性淋巴瘤验案1则。以活血化瘀、温通散结为治法,重灸痞根穴,可改善腹腔及腹膜后滤泡性淋巴瘤患者腹部、腰背部隐痛及消化不良症状,消除肿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粒灸 痞根 滤泡性淋巴瘤 癥瘕 积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穿刺活检滤泡性淋巴瘤的形态和免疫表型特征分析
2
作者 吴婷 周小鸽 邵睿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5年第1期27-32,共6页
目的探讨腹腔穿刺活检中滤泡性淋巴瘤(FL)的临床特点、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83例腹腔穿刺活检诊断为滤泡性淋巴瘤病例的临床特征、形态学特点及免疫表型特征。结果男性87例,女性96例,男女比例为1:1.1,年龄范... 目的探讨腹腔穿刺活检中滤泡性淋巴瘤(FL)的临床特点、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83例腹腔穿刺活检诊断为滤泡性淋巴瘤病例的临床特征、形态学特点及免疫表型特征。结果男性87例,女性96例,男女比例为1:1.1,年龄范围22~89岁,中位年龄48岁;发病部位腹膜后66例,腹腔淋巴结65例,腹腔其他部位52例;低级别FL 158例(86.34%),其中包括1级33例(18.03%),1~2级102例(55.74%),2级23例(12.57%),3A级18例(9.84%),其中7例局部伴有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转化,3B级2例(1.09%),5例为低级别与高级别混合性(2.73%),即部分为1~2级或2级,混有不同比例的3A级区域。镜下瘤细胞由中心细胞样和中心母细胞样细胞组成。肿瘤细胞高表达CD20、CD79α及Pax-5,而CD3、CD5表达阴性;肿瘤性滤泡区表达CD10、BCL-6及BCL-2。CD21和CD23显示滤泡区存在滤泡树突细胞(FDC)网,3级可见FDC网破裂。CD43、MUM-1、CyclinD-1、EBER等呈阴性,生发中心区域CD38强阳性细胞消失或减少,K-i67增殖指数随着分级不同而不同。结论本组腹腔穿刺的滤泡性淋巴瘤有其独特的特点:好发于中老年人,未见儿童病例,常累及腹膜后及腹腔淋巴结,滤泡为主型生长模式较少见,以低级别FL最为多见,高表达CD10。熟悉这些特点有助于腹腔穿刺滤泡性淋巴瘤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泡性淋巴瘤 腹腔 穿刺 病理特征 免疫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肿瘤相关免疫微环境初探
3
作者 赵苏苏 章宜芬 +6 位作者 可飞 王耀辉 王双双 王露 李惠 王景美 王剑蓉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5年第3期257-262,共6页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DTF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肿瘤相关免疫微环境。方法回顾分析7例DTFL的临床特点、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内镜表现和治疗,并进行随访。通过GEO数据库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探索DTFL的肿瘤相关免疫微环境...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DTF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肿瘤相关免疫微环境。方法回顾分析7例DTFL的临床特点、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内镜表现和治疗,并进行随访。通过GEO数据库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探索DTFL的肿瘤相关免疫微环境。结果患者多为女性,中位年龄51岁,病变均发生于十二指肠降部。内镜下主要表现为弥漫或片状颗粒性增生。显微镜下病变呈现结节样结构及淋巴组织弥漫分布,肿瘤细胞表达B系抗原及生发中心标记,滤泡树突细胞主要聚集在生发中心周围。部分患者未经治疗自愈或病变无进展,2例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后治愈。通过GEO数据库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验证,发现DTFL中静息NK细胞数量显著增多,而静息肥大细胞数量显著减少。结论DTFL在形态学和免疫表型上类似淋巴结内低级别滤泡性淋巴瘤,但可依据滤泡树突细胞的特殊分布鉴别。DTFL为惰性淋巴瘤,预后良好,部分患者可自愈,其肿瘤免疫微环境可能与静息NK细胞和静息肥大细胞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 病理学 免疫微环境 免疫表型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合并滤泡性淋巴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4
作者 王敏 李丹 +1 位作者 孙丽娜 马帅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4年第2期188-190,共3页
滤泡性淋巴瘤(FL)是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之外在成年人中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之一,临床上表现为无症状性淋巴结肿大,病程进程缓慢,是一种低度恶性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FL主要侵犯淋巴结,也可侵犯结外组织,如胃肠道、血液... 滤泡性淋巴瘤(FL)是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之外在成年人中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之一,临床上表现为无症状性淋巴结肿大,病程进程缓慢,是一种低度恶性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FL主要侵犯淋巴结,也可侵犯结外组织,如胃肠道、血液系统等。组织病理学是诊断FL的金标准。关于治疗方面,无化疗方案是近年来研究热点,新型靶向药物的开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为FL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不同患者临床异质性明显,预后差异较大。本文回顾分析1例妊娠期间意外发现的FL患者,并复习相关文献,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真正使患者得到有效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泡性淋巴瘤妊娠期 妊娠 弥漫大B细胞淋巴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肿瘤生物学进展探讨复发难治滤泡性淋巴瘤的识别和治疗
5
作者 吴俣 代诗硕 《西部医学》 2024年第10期1405-1411,共7页
滤泡性淋巴瘤(FL)是B细胞恶性肿瘤的常见亚型,具有高度异质性。尽管大多数FL患者诊断时临床表现为惰性,但早期进展或复发,多次复发,或转化为高级别淋巴瘤的患者,死亡风险高,预后差。然而,目前广泛使用的预后模型未能很好地识别这一群体... 滤泡性淋巴瘤(FL)是B细胞恶性肿瘤的常见亚型,具有高度异质性。尽管大多数FL患者诊断时临床表现为惰性,但早期进展或复发,多次复发,或转化为高级别淋巴瘤的患者,死亡风险高,预后差。然而,目前广泛使用的预后模型未能很好地识别这一群体;多次复发的患者耗尽现有治疗方案后,面临无药可治。FL在肿瘤生物学方面的深入研究,为复发难治FL患者提供了新的识别策略、治疗依据和治疗方案。本文就FL的肿瘤生物学的进展,评述复发难治FL患者的识别和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难治滤泡性淋巴瘤 分子遗传学 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文献复习及4例随诊报道
6
作者 黄荣威 贾琳 +1 位作者 孙延成 刘一品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538-544,共7页
背景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duodenal-type follicular lymphoma,DFL)是临床上罕见的良性肿瘤性疾病,无典型的临床表现,内镜和病理可协助诊断,对该疾病认识不足容易漏诊、误诊,治疗和预后也缺乏统一认识.病例简介患者4名的年龄区间为4... 背景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duodenal-type follicular lymphoma,DFL)是临床上罕见的良性肿瘤性疾病,无典型的临床表现,内镜和病理可协助诊断,对该疾病认识不足容易漏诊、误诊,治疗和预后也缺乏统一认识.病例简介患者4名的年龄区间为47岁至74岁,无症状或以不典型消化系统症状来诊,行胃镜检查发现在十二指肠降部或球降部交界处簇状隆起.根据内镜下表现、病理学形态和免疫组化等明确诊断.4例均选择随诊观察,截止至目前的随访时间为7 mo至72 mo病情稳定.结论DFL主要发生在十二指肠降部或球降部交界处,内镜下主要表现为息肉样隆起.组织学形态符合典型DFL表现.免疫组织提示:肿瘤细胞均表达Bcl-2、Bcl-6、CD10、CD20、CD79α、滤泡树突网CD21、CD23阳性,瘤细胞Cyclin D1、CD3、CD5、Mum1均呈阴性,Ki-67增值指数较低(5%至30%).腹部增强CT一般无明显表现,少数可发现胃肠壁增厚或肠系膜脂膜炎,排除腹部其他部位病变,排除继发于感染的反应性淋巴滤泡增生,结合病理诊断为DFL.4名患者均选择随访观察方案,截止至目前的随访时间为7 mo至72 mo,均未出现明显不适,内镜下及病理未见病变进展.文献复习大多数随诊观察患者预后良好,少部分的随诊观察患者会出现复发或进展,部分可见自愈.因此,DFL是临床上罕见的良性肿瘤性疾病,无典型的临床表现,但具有典型的内镜和病理学特征,尽管极少数病例出现复发及加重,但过度治疗可能不能改善预后并且加重经济负担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常规选择随诊观察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 胃肠道滤泡性淋巴瘤 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 诊断治疗 随访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滤泡性淋巴瘤中CH25H和STAT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7
作者 余文慧 段家豪 +1 位作者 刘沁华 吴正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99-1204,共6页
目的探讨CH25H和STAT3在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筛选GEO数据库中FL与正常淋巴结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收集54例FL和20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reactive lymphoid hyperplasia,RLH)组织石蜡样本;采用免疫... 目的探讨CH25H和STAT3在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筛选GEO数据库中FL与正常淋巴结组织中差异表达基因;收集54例FL和20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reactive lymphoid hyperplasia,RLH)组织石蜡样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石蜡样本CH25H和STAT3的表达,分析其与FL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相关性。结果FL中CH25H mRN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淋巴结组织(P<0.01);FL中CH25H mRNA的表达与STAT3呈线性相关(P<0.01);FL中CH25H高表达率为48.1%,明显高于RLH(15.0%,P<0.05);STAT3高表达率为59.3%,明显高于RLH(25.0%,P<0.05);CH25H蛋白表达与FL肿瘤病理分级、临床Ann Arbor分期均明显相关(P均<0.05),在Ki67高表达(≥30%)的FL中CH25H表达较高,而在Ki67低表达的FL中表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25H与患者年龄、性别、有无B症状、CD10、BCL6、BCL2的表达、FLIPI-1评分、淋巴细胞计数和单核细胞计数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STAT3蛋白表达与FL肿瘤病理分级、临床Ann Arbor分期、FLIPI-1评分均明显相关(P均<0.05);在Ki67高表达(≥30%)的FL中STAT3表达较高,而在Ki67低表达的FL中表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AT3与患者年龄、性别、有无B症状、CD10、BCL6、BCL2的表达、淋巴细胞计数和单核细胞计数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FL中CH25H与STAT3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73,P<0.001)。结论FL中CH25H和STAT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可作为FL病理诊断、病理分级和预后评估的潜在分子标志物;CH25H和STAT3异常表达可能联合参与FL的发生与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 滤泡性淋巴瘤 CH25H STAT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CT在滤泡性淋巴瘤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李卓含 黄新韵 +1 位作者 郭睿 李彪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4期439-444,共6页
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是一种生物学性质复杂、临床表现异质性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多累及全身淋巴结。我国约有7%的FL患者会发生组织学转化。转化为其他侵袭性淋巴瘤,因此不同FL患者的治疗策略及预后均存在较大差异。随... 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是一种生物学性质复杂、临床表现异质性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多累及全身淋巴结。我国约有7%的FL患者会发生组织学转化。转化为其他侵袭性淋巴瘤,因此不同FL患者的治疗策略及预后均存在较大差异。随着分子影像学技术的发展,PET/CT融合分子影像检查既能更精确识别体内微小病变又能提供病灶代谢信息。多项研究和指南均肯定了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18)F⁃fluo⁃rodeoxyglucose⁃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18)F⁃FDG PET/CT)图像特征在FL识别诊断、分级分期、评价疗效和预测生存结局等过程中的重要价值。但由于尚无统一的图像扫描和阈值界定标准,目前在不同研究中PET/CT参数对FL患者具体的预后效能尚存在争议。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基于PET/CT图像特征,在早期识别高危FL患者及预测FL患者预后中的最新研究进展,进一步肯定了^(18)F⁃FDG PET/CT检查在判断FL患者发生组织学转化的可能性以及评估其生存结局中的价值,旨在辅助临床优化诊疗决策,提高和改善患者的治疗效率和预后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泡性淋巴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预后 诊断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滤泡性淋巴瘤的治疗进展
9
作者 初文慧 高娜 +3 位作者 刘增艳 曹曰针 孙大伟 于文征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13期162-167,共6页
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是最常见的惰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它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其治疗方式多样,包括观察、放疗和全身治疗。但对于多数患者来说,在找到治疗指征之前观察仍然是最常见的治疗... 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是最常见的惰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它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其治疗方式多样,包括观察、放疗和全身治疗。但对于多数患者来说,在找到治疗指征之前观察仍然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早期FL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法是放疗,晚期或复发/难治性FL患者可以选择免疫化疗、靶向免疫治疗等。近年来,随着对FL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也层出不穷,本文对FL的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泡性淋巴瘤 免疫化疗 靶向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BV阳性滤泡性淋巴瘤2例临床病理观察
10
作者 程开芳 左林伟 +4 位作者 胡芳芳 廖首生 陆相桐 李里香 黄文勇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4年第4期330-332,共3页
EBV阳性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是一类较为罕见的淋巴瘤类型,其以结节状分布、结节内见中心细胞及中心母细胞,伴有EBV阳性表达为特征。在这种FL中,EBV阳性的淋巴细胞位于滤泡分布区。本文对2例EBV阳性FL的病例进行回顾性... EBV阳性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是一类较为罕见的淋巴瘤类型,其以结节状分布、结节内见中心细胞及中心母细胞,伴有EBV阳性表达为特征。在这种FL中,EBV阳性的淋巴细胞位于滤泡分布区。本文对2例EBV阳性FL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该病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为今后的临床病理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V阳 滤泡性淋巴瘤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冬云基于“调肝运脾”论治滤泡性淋巴瘤
11
作者 姚梦丹 张雅月 +3 位作者 杨茜茹 向郭华 吴俊汎 李冬云 《中医药导报》 2024年第1期165-168,共4页
滤泡性淋巴瘤属中医“恶核”“痰核”等范畴。李冬云认为其病性本虚标实,属里证,累及脏腑气血阴阳,肝脾失调、气滞痰凝血瘀是滤泡性淋巴瘤的基本病机。治疗上,从整体入手,以调肝运脾为核心,畅达大气,运土行木,化生气血,蠲痰祛瘀,使痰瘀... 滤泡性淋巴瘤属中医“恶核”“痰核”等范畴。李冬云认为其病性本虚标实,属里证,累及脏腑气血阴阳,肝脾失调、气滞痰凝血瘀是滤泡性淋巴瘤的基本病机。治疗上,从整体入手,以调肝运脾为核心,畅达大气,运土行木,化生气血,蠲痰祛瘀,使痰瘀滞同治;临床以补气行气、活血养血、化痰散结药同用,正气得复,恢复脏腑经络的正常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泡性淋巴瘤 痰核 调肝运脾 李冬云 名医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间变形态的滤泡性淋巴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
12
作者 吴梅 王铮 +1 位作者 刘慧 于鸿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22期52-54,61,共4页
目的探讨具有间变形态的滤泡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3例具有间变形态的滤泡性淋巴瘤的CD20、PAX5、CD10、BCL6、MUM-1、BCL2、CD30、Ki-67等标记物的表达,采... 目的探讨具有间变形态的滤泡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3例具有间变形态的滤泡性淋巴瘤的CD20、PAX5、CD10、BCL6、MUM-1、BCL2、CD30、Ki-67等标记物的表达,采用原位荧光杂交法检测BCL2、BCL6、MYC基因易位情况,分析具有间变形态的滤泡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等。结果本研究中具有间变形态的滤泡性淋巴瘤表现为高级别,发生于中老年患者,免疫组化表型为表达panB标记,CD10阴性,BCL6阳性,MUM1多为阳性,c-myc阳性表达,但均未检测出BCL6、MYC基因易位。结论具有间变形态的滤泡性淋巴瘤不常见,多表现为高级别滤泡性淋巴瘤,需正确地认识其各种变异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泡性淋巴瘤 间变 变异型 临床病理特征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例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学研究
13
作者 高凤婷 张喆 +1 位作者 史传兵 史志丹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599-604,共6页
目的:研究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duodenal-type follicular lymphoma,D-F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分析5例D-FL的消化内镜、病理形态学、免疫组化、荧光原位杂交及二代测序检测结果。结果:5例D-FL内镜检查呈多发性结节状或息肉样病... 目的:研究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duodenal-type follicular lymphoma,D-F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分析5例D-FL的消化内镜、病理形态学、免疫组化、荧光原位杂交及二代测序检测结果。结果:5例D-FL内镜检查呈多发性结节状或息肉样病变。显微镜下,肿瘤性滤泡位于黏膜和黏膜下层,套区消失,肿瘤细胞浸润至滤泡外黏膜固有层。肿瘤性滤泡几乎全部由中心细胞组成,中心母细胞罕见。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细胞表达CD20、BCL2、CD10,Ki-67增殖指数小于5%。CD21染色显示滤泡树突细胞网定位于滤泡的边缘。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5例患者均有t(14;18)(q32;q21)染色体异位。二代测序发现,CCL20、MADCAM1、CCR6、PCDHGA3、PCDHGA8、PCDHGB4等特征性基因存在突变。结论:D-FL是独特的滤泡性淋巴瘤亚型,临床、病理形态学、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均有别于淋巴结经典型滤泡性淋巴瘤,为惰性淋巴瘤,其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 诊断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1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马华玲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93-96,共4页
背景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duodenal-type follicular lymphoma,D-FL),临床非常罕见,其临床表现及镜下形态与黏膜慢性炎症或息肉相似,容易漏诊或误诊.病例简介本例患者胃镜发现十二指肠降部见多个息肉样隆起,经验不足的临床医师容易... 背景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duodenal-type follicular lymphoma,D-FL),临床非常罕见,其临床表现及镜下形态与黏膜慢性炎症或息肉相似,容易漏诊或误诊.病例简介本例患者胃镜发现十二指肠降部见多个息肉样隆起,经验不足的临床医师容易误诊为息肉,镜下与旺炽型滤泡增生及其它具有滤泡样结构的淋巴瘤相似,需经免疫组化及分子明确诊断.结论D-FL主要发于十二指肠降部,但也可能累及远端小肠,内镜下表现为息肉样隆起,显微镜下小肠黏膜固有层及黏膜下层可见异常淋巴滤泡样结节;无极性,滤泡中心为淋巴细胞样细胞,未见“星空”现象.免疫组织化学CD20、CD79α、CD10、Bcl-6及Bcl-2均为阳性,CD21染色见滤泡中央滤泡树突网减弱,滤泡边缘滤泡树突网增强.原位免疫荧光显示存在IGH:BCL2/t(14;18)基因融合;D-FL患者大部分预后情况良好,其预后有待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 滤泡性淋巴瘤 临床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死亡受体-1与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在滤泡性淋巴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5
作者 倪金菊 王馨辰 +2 位作者 胡茂贵 张瑰红 丁凯阳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18期14-20,共7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AG-3)在滤泡性淋巴瘤(FL)肿瘤微环境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202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2例病理明确诊断为FL的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FL患者标本中P...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LAG-3)在滤泡性淋巴瘤(FL)肿瘤微环境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202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2例病理明确诊断为FL的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FL患者标本中PD-1、LAG-3、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细胞表面趋化因子受体4(CCR4)、细胞表面趋化因子受体3B(CXCR3B)、叉头蛋白P3抗体(FOXP3)因子的表达水平,分析PD-1、LAG-3与F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并分析各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PD-1高表达组和LAG-3高表达组β2微球蛋白(β_(2)-MG)水平高于低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1/LAG-3双高表达组乳酸脱氢酶(LDH)和β2-MG水平高于PD-1/LAG-3单高表达组与PD-1/LAG-3双低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在FL组织中,PD-1表达水平与LAG-3、CCR4、CXCR3B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432、0.440、0.506,P<0.05),而与PD-L1和FOXP3表达水平无相关性(P>0.05)。PD-1高表达组、LAG-3高表达组和PD-1/LAG-3共同高表达组CD8^(+)T细胞计数少于对应低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D-1表达、LAG-3表达以及PD-1/LAG-3共同表达与CD8^(+)T细胞计数呈负相关(r=-0.631、-0.425、-0.552,P<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LDH低表达组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体生存期(OS)优于高表达组;PD-1低表达组、LAG-3低表达组和PD-1/LAG-3双低表达组的PFS和OS优于高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1、LAG-3高表达与FL患者较高的临床检验指标水平及较差的生存预后相关;PD-1、LAG-3等免疫检查点在肿瘤微环境中共同表达,影响T细胞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死亡受体-1 淋巴细胞活化基因-3 微环境 滤泡性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达莫司汀治疗滤泡性淋巴瘤后CD4^(+)T淋巴细胞减少或可预测感染发生及疗效
16
作者 李金莲 庄万传 柴星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08-717,共10页
目的:探讨含苯达莫司汀方案治疗滤泡性淋巴瘤(FL)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相关预后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1月1日-2022年10月30日在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与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应用含苯达莫司汀方案治疗的129例FL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 目的:探讨含苯达莫司汀方案治疗滤泡性淋巴瘤(FL)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相关预后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1月1日-2022年10月30日在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与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应用含苯达莫司汀方案治疗的129例FL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BR)组、苯达莫司汀联合奥妥珠单抗(GB)组、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表柔比星/多柔比星+长春地辛+泼尼松(R-CHOP)组,回顾性分析苯达莫司汀为基础的方案治疗FL的疗效、安全性及相关预后因素。结果:BR组、GB组与R-CHOP组的ORR分别为98%、94%、72.3%,CR率分别为61.2%、70%、40.4%,R-CHOP组的ORR率、CR率与BR组、GB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BR组、GB组与R-CHOP组的3年PFS率分别为89.6%、90.9%、48.9%,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3年OS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淋巴细胞及CD4^(+)T淋巴细胞在用药后6个月降至最低,且BR组与GB组淋巴细胞减少的发生率高于R-CHOP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依次为肺部感染、EB病毒感染、乙肝病毒再激活、胃肠道反应,均可控,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D4^(+)T淋巴细胞计数ROC曲线示,BR组判断感染的AUC为0.802,临界值为258/uL;GB组判断感染的AUC为0.754,临界值为322/uL。结论:含苯达莫司汀方案治疗FL疗效佳,且不良反应可控,但治疗后淋巴细胞减少明显且与不同CD20单抗联合使用时表现出差异性。CD4^(+)T淋巴细胞计数最低值可以作为含苯达莫司汀方案治疗FL感染发生及疗效的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达莫司汀 滤泡性淋巴瘤 疗效 淋巴细胞减少 CD4^(+)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谱增强CT诊断继发性骨骼肌滤泡性淋巴瘤的病例分析
17
作者 徐海芸 杨烁慧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24年第2期221-227,共7页
滤泡性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常见类型之一,继发性骨骼肌滤泡性淋巴瘤属于结外淋巴瘤,临床少见,诊断较困难,能谱增强CT成像可帮助进行影像学诊断。2021年,1名52岁的男性因发现左侧腹股沟区肿物2月就诊,经肿物穿刺活检术、颈部淋巴结... 滤泡性淋巴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常见类型之一,继发性骨骼肌滤泡性淋巴瘤属于结外淋巴瘤,临床少见,诊断较困难,能谱增强CT成像可帮助进行影像学诊断。2021年,1名52岁的男性因发现左侧腹股沟区肿物2月就诊,经肿物穿刺活检术、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及骨髓穿刺活检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滤泡性淋巴瘤Ⅰ级、累及骨髓。后患者腰痛进行性加重2月,行腰椎能谱增强CT提示右侧腰大肌与腹膜后肿大淋巴结为同源性病灶,考虑右侧腰大肌淋巴瘤浸润可能性大。能谱增强CT成像是一种无创、便捷、准确的影像学诊断方法,通过重建、比较不同组织的能谱曲线确定肿块性质,可以帮助诊断结外淋巴瘤,对判断病变范围、指导临床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谱CT 增强CT 滤泡性淋巴瘤 结外淋巴 骨骼肌淋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妥珠单抗联合CHOP化疗方案治疗滤泡性淋巴瘤的效果及安全性
18
作者 许雅虹 周欣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18期102-105,共4页
目的 观察奥妥珠单抗联合CHOP化疗方案治疗滤泡性淋巴瘤(FL)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2年12月泉州市第一医院收治的FL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按电脑随机法分为CHOP化疗组32例和联合化疗组32例。CHOP化疗组给予CHOP化疗方案... 目的 观察奥妥珠单抗联合CHOP化疗方案治疗滤泡性淋巴瘤(FL)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2年12月泉州市第一医院收治的FL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按电脑随机法分为CHOP化疗组32例和联合化疗组32例。CHOP化疗组给予CHOP化疗方案治疗,联合化疗组在CHOP化疗组基础上给予奥妥珠单抗治疗,2组均以3周为1个疗程,坚持治疗6个疗程。比较2组近期疗效,治疗前后血清指标[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白介素-17(IL-17)及核转录因子p65(NF-κB p65)]、免疫细胞因子[CD4^(+)、CD8^(+)、CD4^(+)/CD8^(+)、淋巴细胞(ALC)/单核细胞(AMC)],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化疗组疾病控制率高于CHOP化疗组(93.75%vs. 75.00%,χ^(2)=4.267,P=0.039)。治疗6个疗程后,2组血清MMP-13、IL-17及NF-κB p65水平均降低,且联合化疗组低于CHOP化疗组(P<0.01);2组CD4^(+)、CD4^(+)/CD8^(+)、ALC/AMC升高,CD8^(+)降低,且联合化疗组升高/降低幅度大于CHOP化疗组(P<0.01)。联合化疗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CHOP化疗组(12.50%vs. 34.38%,χ^(2)=4.267,P=0.039)。结论 FL患者采用奥妥珠单抗联合CHOP化疗方案的治疗效果良好,可显著降低机体炎性反应,抑制疾病进展,提高细胞免疫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泡性淋巴瘤 奥妥珠单抗 CHOP化疗方案 治疗结果 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滤泡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研究
19
作者 任海云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33期1-3,共3页
目的:研究滤泡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21年10月金乡县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滤泡性淋巴瘤患者予以标本取材,对其标本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查。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生存及预后... 目的:研究滤泡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21年10月金乡县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滤泡性淋巴瘤患者予以标本取材,对其标本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查。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生存及预后情况。结果:对50例患者随访1~36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5.2个月,总体1年、2年、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0.00%、75.00%、72.50%;免疫组化抗体指标,Bcl-6百分比最高(66.00%);CD20占比最低(18.00%);进行病理分型的结果显示,50例患者中,GCB型26例,non-GCB型24例。病理分型为GCB型的患者3年死亡7例(26.92%),non-GCB型的患者3年死亡15例(62.50%)。不同分型的预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因素分析,GCB、Bcl-6表达是滤泡性淋巴瘤生存期的影响因素(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5岁、染色体为阳性、Bcl-6基因突变、GCB基因突变是影响滤泡性淋巴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滤泡性淋巴瘤患者进行病理学检查,确定病理分型有助于评估其预后,对治疗方案的制订有指导意义,能够为患者争取最大的生存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泡性淋巴瘤 病理分型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滤泡性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2在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维持治疗滤泡性淋巴瘤患者中的预后意义 被引量:11
20
作者 许彭鹏 钱樱 +3 位作者 陈秋生 李良群 张莉 赵维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26-430,共5页
目的:探讨滤泡性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2(FLIPI2)在滤泡性淋巴瘤(FL)中的预后意义,以期寻找更适合维持治疗的人群,为个体化治疗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方法:对2002年12月至2014年12月以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及泼尼... 目的:探讨滤泡性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2(FLIPI2)在滤泡性淋巴瘤(FL)中的预后意义,以期寻找更适合维持治疗的人群,为个体化治疗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方法:对2002年12月至2014年12月以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及泼尼松(R-CHOP)化疗方案治疗的140例初治F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140例中122例经过治疗后获得缓解,其中56例接受2个月1次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维持(RM),中位维持8次(RM组);66例不接受任何抗淋巴瘤药物治疗(non-RM组)。结果:RM组及non-RM组在年龄、性别、病理分级、Ann Arbor分期、FLIPI及FLIPI2评分等临床及病理特征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RM组和non-RM组的2年无进展生存(PFS)分别为89.7%和77.6%(P=0.043),其2年总生存(OS)分别为100%和98.6%(P=0.131)。无论在整体队列、RM组或non-RM组中,FLIPI2均可将患者分为预后显著差异的3个危险组别(P<0.001)。亚组分析显示,FLIPI2低危及中危患者RM组较non-RM组的PFS显著提升;但在FLIPI2高危组中,RM与non-RM组的2年PFS率分别为55.6%和46.9%(P=0.920)。结论:经一线R-CHOP方案治疗缓解的FL患者,无论是否行RM,FLIPI2均对其预后判别具有重要意义。FLIPI2低危及中危患者均可以从RM治疗中获益,但是高危患者中RM治疗的意义仍值得进一步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泡性淋巴瘤 滤泡性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2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维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